欧洲古代历史
主体是希腊文化,罗马时代也是承希腊文化的衣钵。印欧语应该是源于两河流域,但是语言仅仅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就主要的讲,基督教出自于犹太教,哲学和伦理思想出自古希腊。靠近中东的地区受到回教文明的影响较多,东正教与天主教的分离就是因为拜占庭靠近中东。西欧距离中东较远,所以文明发展的独立性较强,近代科学与工业的源于西欧就是证明之一。
欧洲文明的源头——大家公认的,我的书里面也是这样写的——是“两希文明”,就是希伯莱和希腊。然后呢,就是罗马,再加上基督教文明,这就是欧洲文明的源头。一般都是这样讲。今天我还想补充一下,这个源头其实还不是原初的源头,这个源头的源头,还要远一点。
希伯莱是非常重要的,了解希伯莱文明是了解希腊文明的一个钥匙。希腊当然是可以理解的,就是现在希腊本土这一块加上周围的一些小岛。但是古代的希腊也不止限于此,现在讲希腊文化也不是单指它的本土。这就是为什么刚才我讲geographical Europe和cultural Europe的区别。欧洲的文化不止限于它的地理位置。欧洲地理的四围和它文化的四围是不完全重合的。问题就在于希伯莱,也在于希腊周围的地理环境。这就不能不推到远古的时候了,甚至会有些神话的色彩。希腊的《荷马史诗》反映的是远古时代的各种部落各种邦国之间的战争,而在描写这些战争的过程当中也就介绍了这些地方的风俗习惯、人情、宗教、哲学、神学等各方面的情况。这是很远古的事情。
“源头的源头”究竟在什么地方呢?这个源头恰恰就在现在闹得不可开交的伊拉克及其附近的地方。大家在读古代史的时候都知道两河流域——这块地方像一个半月一样,土地非常肥沃,在上古的时候文化比较发达,在两千到三千年前,原始的商业活动已经出现。这个地方是一个最古老的文化发源地,就像我们的长江黄河珠江三角洲一样。当时两河流域到尼罗河流域的地方,几何学、天文学、医学就比别的地区发达,当然还有诗歌、音乐这些东西。现在我们虽然回不到古代去了,但是到了那个地方——我在埃及住过两年——确实是感觉有非常神秘的色彩。你一看就能感觉它的远古必然会有很丰厚的文化积淀,只是后来没落了而已。历史就是这个样子,特别是在远古,在很长时期的过程当中,有些文化就泯灭了,其实要是把它恢复再现的话,那是相当辉煌的。你们看希罗多德的《历史》,这本书我没有写到参考书目里面,但是你们要看一看。为什么呢?他就把两河流域这一块地方,特别是波斯、埃及等地方的文化状况,远古时期的(公元前六世纪以前)1000年甚至是1500年的时期的状况做了描述。那些描述是很迷人的,我想它也不是虚假的。在希罗多德的书里面我们就可以看到,两河流域的文化怎么样影响希腊。他讲了一个故事,讲波斯的国王居鲁士(Cyrus)有一次做了一个梦,梦到了一个小伙子,这个小伙子就是后来击败他并夺了他的位子的大流士(Darius),很有名的一个波斯的英雄,这个时候大流士才二十岁。居鲁士梦见他长了两个大翅膀,一支覆盖着亚细亚,另一支覆盖着欧罗巴——我所见过的“欧罗巴”这个字,除了在希腊神话中有,在正史的文字中我只见到过两次,一次就是希罗多德的《历史》。这虽然是一个梦,但是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的波斯——就是现在的伊朗——眼界宽到什么程度。当然这个欧罗巴还没有一个很明确的概念,大概就是波斯西边的一大块地方,但是居鲁士和大流士想要征服世界的话,这是在他的征服范围之内的。那个时候波斯国力昌盛,内部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裕,对外则是帝国主义政策,文化是相当发达,波斯的文化通过两河流域,通过埃及流入希腊。这是希腊文化的一个来源。当然反方向的也有,当时希腊的神学,还有庙宇建筑、音乐这些东西也流向两河流域的国家。
还有一个来源,就是希腊文化的近代来源——爱琴文明。爱琴文明发现得比较晚,也就是一百多年以前才有考古学家在爱琴海附近发现了克里特岛(Crete),对这个岛进行考古挖掘以后,结果发现了非常奇妙的宫殿建筑遗址,甚至有各种各样的“卫生设备”,但是那些“卫生设备”究竟是什么样的我就不知道了,不过可以相信,当时的文明相当发达相当繁荣。这个克里特岛实际上成了两河流域和希腊本土之间的一个跳板,希伯莱的文明,希伯莱的宗教思想、神学也是通过它传入希腊,跟希腊的哲学相结合。所以这样看起来,希腊文化有它本土的东西,更多的成分是从两河流域取得的,是巴比伦文化、腓尼基文化腓尼基就相当于现在的黎巴嫩。腓尼基文化对希腊的影响主要是文字方面。腓尼基的文字是只有子音没有母音的,到了希腊以后,希腊加上了几个母音,变成了可以发音的东西,这是希腊语的始祖,恐怕也应该是欧洲语言的始祖。
因此可以说,欧洲文明的源头是希腊,希腊文明的源头是同两河流域的交流。不是说从两河流域的文化发展出了一个希腊文化,而是说希腊文化受到了两河流域文化的影响。因为当时的两河流域的文明程度高于希腊,这样在以后才有了希腊的古代历史。
黑格尔经常就说只要一提到希腊,就有一种“家园之感”。那么大的欧洲把那么小的希腊当作自己的家园,这话不是偶然的。但是我们要了解的这个“欧洲的家园”,它还有它的根,它还有它的源,就像我们中国追求我们自己的古代历史一样。
讲这样一段话没有别的意思,只是说欧洲文明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有一个历史的发展的。现在的欧洲文明和古代的欧洲文明已经有很大的不一样了,我们常说现在欧洲文明的核心——我自己就经常这样说——是科学和民主,科学和民主在希腊时代就有吗?当然。希腊时代有过一段时间的民主,有过一些科学的思路。我们要是不了解这些东西,就不容易了解欧洲是怎么就这样慢慢地一个世纪一个世纪地发展下来的。我这个课的目的说来说去不过就是要把这条线理出来。从古代的希腊(包括它的源头)理下来,欧洲文明是有这么一条线的。
❷ 回复:古代的欧洲是咋样记载历史的
欧洲古代很长时间是通过口耳相传的故事来记录本民族的历史的。这些故事在某个特定的时间被吟游诗人记录成册,就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诗。《荷马史诗》《萨迦之歌》《熙德之歌》《贝奥武甫》就是这样加工而成的,因而带有较强的文学作品的气息。
古希腊和罗马是有专门的历史学家的,他们完全脱离了史诗创作的概念,成为忠实记录历史的人。不过,他们的缺点在于,他们总是在自己的那个时代写过去的历史,虽然做到了尽可能的详细、尽可能的完整,但对于某些传说和史料,他们不具备考证的能力,所以只能当做传说。例如,希罗多德《历史》里曾经提到中亚地区的故事,现在看来无非是西方人对未知的恐惧的传说。不过,古希腊罗马历史学家的功绩在于,奠定了此后欧洲古典历史学的基础。希罗多德的《历史》,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塔西佗《编年史》,因其高超的叙事艺术和尽可能忠实的史料记载,成为了今天的人们研究当年的信史。
罗马帝国覆灭后,百业凋零,正常的学术被完全打断,只有基督教教士像写日记一样,记录着每天每年这个教区发生了什么。这些花花绿绿的手稿,或荒诞或平白无味,成为了今天对中世纪的人们的生活的最直接的认识。应该说,中古欧洲的许多历史,都是借着这些大大小小的教士之手,流传至今的。
等到文艺复兴开始,古希腊、罗马式的历史学家又重新活跃起来,西方历史开始向着历史科学不断迈进。同时,档案学和考古学的发展,也使得人们可以有第二条、第三条道路来验证之前的史书是不是可靠、可信。
就中世纪来说,
写史的主要就是两类人:
1. 教会史学家:
代表人物,尊者比德( Bede Venerabilis ),《英吉利教会史》
都尔主教格里哥利( Gregory of Tours ),《法兰克人史》
弗莱辛主教奥托( Otto of Freising ),《双城史》《腓烈特大帝传》
这批著作自然有教会留存,传播亦有保障。虽然题目庞杂,但主线无外乎教会创业艰难,乱世中规范秩序、引导历史功勋卓著。但同时细节也非常充沛,史料价值很高。
2. 宫廷史学家:
爱因哈德( Einhard ),《查理大帝传》
阿尔弗雷德大王(Alfred the Great)召集编纂 ,《盎格鲁—撒克逊编年史 》
这批著作主观视角更重一些,然而史料价值依然很高。
流传就复杂一点:
中世纪早起的著作流传,主要依靠教会。后期即使大学兴起……也主要靠教会,因为教会就是最重要的研究机构。
不过主要问题还是题材类型。在奥古斯丁以一部《上帝之城》给整个中世纪思想史定调以后,教会系统研究和流传的历史著作,主要就是以基督教编年为主线的著作。而更早一点的史料著作则颇不重视,也难免,毕竟早起很多作品从基督教视角来看不仅大放厥词,还用希腊文写就。真是食之无味。
而此时大量的早起史料,传播途径就是穆斯林和拜占庭了。
主要是穆斯林,西班牙和西西里的伊斯兰政权统治者,将大量的希腊拉丁文作品翻译成阿拉伯文,用于伊斯兰世界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伊斯兰世界的扩展和贸易活力,使得文化交流空前活跃。而且这批作品等到文艺复兴前夕,讲成为欧洲重启动的核心。这个过程也就是大翻译运动。比如《高卢战记》等拉丁著作,希波克拉底的医学著作,凡是重要的、好使的,统统翻译。
很多人认为拜占庭在这一时期也有功绩,没错,但没法和穆斯林的贡献相比,首先是拜占庭已经沦为一个区域性的国家,交流上没有什么动力和活力。其实拜占庭西欧各国的联系并没有伊斯兰和西欧那么密切,由主要使用希腊文,贡献有限。
所以大致上,古代著作基本是从伊斯兰世界绕道传承下来的,而中世纪基督教会史料则在西欧地区持续产生,最后在文艺复兴的时候双方合流。
必须注意,很多古代文明都有历史记述的悠久传统。记述的主体和对象、其关心的问题,可能跟中国古代有非常大的不同。很怀疑史官、信史之类的说法是不是太中国化了。所谓可信度,在当代的理论话语中,似乎无法给出确定的答复。如果意识到历史是人有意识的书写,所有历史都可被视为人为创造。
下面是一段有关中世纪早期、蛮族历史书写的一段文字。大概可以说明某些问题,并窥见它与中国古代史学的某些差异。
5世纪早期,奥古斯丁和奥罗修斯以这样的结论——但有某种保留——来处理日耳曼人的问题:教会将福音传播给所有人民的使命必定是上帝让日耳曼人闯入罗马历史的理由。萨尔维安(Salvian)甚至认为,日耳曼人是上帝用来惩罚腐败的罗马世界的工具。这样的看法有利于日耳曼文化和拉丁文化的融合。
在史学方面,日耳曼人为融入拉丁文化世界付出了沉重代价。他们本来以史诗和故事吟唱着他们昔日的英勇武士和国王们,这是个与拉丁世界大为不同的世界。只要过去仍属于两个世界——日耳曼-异教世界和古典-基督教世界,要叙述过去、现在和未来之间的延续性是很困难的。这个时代的历史学家是教士,他们是各新兴王国中受过教育的精英阶层的成员。这个群体深受拉丁传统的浸润,他们把日耳曼的过去和人类的救赎史——包括罗马史那一章——联系起来。即使对日耳曼各部落写下同情性文字的历史学家,他们认可的日耳曼传统,也仅仅是对联系这一传统与基督教拉丁世界中根基深厚的历史框架“有用的”部分。这种联系虽然有害于日耳曼古老的异教口传文化,但它满足了连续、稳定、以及征服者和被征服者所意识到的合法性的需要。日耳曼各民族的史诗传统现在已没有正式的用途,它们大部分没有以文字形式记录下来,但继续在口头传承。这些传统最终在中世纪的传奇中找到了其文学表达,而且偶尔也会在历史中被提及。但在史学领域,正如在别的领域一样,融合的过程及其后果仍然带有种群和地域多样性的痕迹,这就使得基督教必须不断重申普遍的人类概念。
489年,东哥特人(Ostrogoths)迁徙到意大利,建立起自己的王国,并立即采取与罗马世界和解的政策。这一政策的设计者、国王狄奥多里克(Theodoric)鼓励他的行政官员、元老弗拉维乌斯·马库斯·奥勒留斯·卡西奥多鲁斯(Flavius Marcus Aurelius Cassiodorus)撰写哥特人的历史。关于他的作品,我们掌握的只有被后来的历史学家约尔丹内斯(Jordanes)纳入其《哥特人的起源和事迹》(The Origin and Deeds of the Goths)中的内容。这两位作者都想论证哥特人的高贵及他们与罗马帝国的联系。
由于不满足于颂扬在世的国王们——他(卡西奥多鲁斯)可能希望从他们那里得到奖赏——于是他将哥特人的国王从岁月的尘埃中扒梳出来,他揭示说,阿马尔(Amal)家族当了七代国王,并证明哥特人的起源是罗马史的一部分,他以从广泛的文献中撷取的学识之花来点缀自己的论题。[1]
哥特人也与斯基泰人有联系,后者是个神秘的民族,但希腊人和罗马人早有关于他们的叙述。卡西奥多鲁斯的《年代纪》(Chronicle)中同样表现出将哥特和罗马传统联系起来的意愿,该著透露出这样的含义:永恒的罗马现在由日耳曼人来继承。至于在西班牙建立王国的西哥特人(Visigoths),塞维利亚(Seville)的主教伊西多尔(Isidore)在他关于哥特人、汪达尔人(Vandals)和苏维汇人(Suevi)的历史中赞成卡西奥多鲁斯和约尔丹内斯的哥特人早期史。伊西多尔强调哥特人起源的高贵,他宣称,“哥特人是玛各(Magog)的后代,是雅弗(Japhet,诺亚的一个儿子)的儿子,看来他们和斯基泰人是同一源头,他们在名字上与斯基泰人也没有很大差别。因为,当一个字母改动时,另一个字母就要移位,盖塔人(Getae)[2]起名字时总像斯基泰人。”[3]
不过,伊西多尔并不想在西哥特人和罗马帝国之间建立联系以改进前者的地位。西哥特人有自己独特的尊严和价值。都尔的格里高利(Gregory of Tours)的《法兰克人史》(History of Franks)目的不在于崇敬早期法兰克人,而旨在对他们进行冷静的评价。当这个“特别的人民”从潘诺尼亚(Pannonia)兴起时,他们是优秀的武士,但也是狂暴无知的偶像崇拜者,从其祖先或特征而言完全不是个杰出的人民。直到7世纪的《弗里德加年代纪》(Chronicle of Fredegar)——很可能是三位作者的作品——才为法兰克人找到了一个崇高的起源:特洛伊的祖先。这部编年史复活了伊尼阿斯率领一批特洛伊人渡海迁往意大利的传说。这个传说还认为普里阿摩斯带着一群人迁往马其顿,有些人在那里成了菲利普和亚历山大的祖先,而另一些人则继续西行,成为法兰克人的先祖。
盎格鲁-撒克逊人要等到他们找到一位辩护者时才巩固了他们的统治,此人就是比德修士。6世纪时,凯尔特修士吉尔达斯(Gildas)认为盎格鲁-撒克逊人是破坏者,虽然他把这些人看作上帝惩罚罪孽的布立吞人(Britons,或译不列颠人)的工具。他在其《不列颠的毁灭》(Ruin of Britain)中追述了罗马英格兰的衰落。“他们(罗马人)走后不久,皮克特人(Picts)和苏格兰人(Scots)像炎热正午从洞穴中涌出来的蠕虫一般,从他们的独木舟上急急忙忙地再次登录上岸。”[4]处境窘迫的布立吞人因缘请凶猛而不信神的撒克逊人的帮助而注定了自己的厄运,撒克逊人是“为人憎恨”的种族,他们后来成为布立吞人的凶猛对手,继而成为征服者。比德于731年完成了他的《英格兰人教会史》(Ecclesiasitcal History of English People,或译《英格兰教会史》),作为诺森布里亚(Northumbria)这个强大的日耳曼王国的居民,他已能较为平静地看待盎格鲁-撒克逊人。这些异教徒虽然凶猛甚至残暴,但他们也是惩罚罪孽的布立吞人的“正当裁决”的工具,布立吞人没能让撒克逊人皈依。但在基督教化完成后,盎格鲁人、撒克逊人、朱特人(Jutes)将英格兰土地上的各族人民统一在正确的信仰中。
❸ 欧洲历史上都有哪些时代
欧洲历史上有古希腊时代,古罗马时代,中世纪时期,近代。
❹ 欧洲历史
我也喜欢欧洲历,我比较喜欢14-17世纪的大航时代,史市面上有本书叫《欧洲史》是外国人写的,比较好,介绍的很广泛,值得读一读,32开本,3厘米厚,封面是名画《自由引导人民》
❺ 欧洲历史!
史前:直立人和尼安德塔人在现代人类——智人出现后从非洲移居至欧洲。最早的欧洲人骨骼发现于格鲁吉亚达马尼斯,距今180万年。最早的生物学上的现代欧洲人出现于公元前3 5000年。公元前7千年在巴尔干已有定居点的痕迹。中欧在公元前6千年,北欧部分地区在公元前5千至4千年到达新石器时代。公元前5508-2750年的库库特尼-特里波里文化是欧洲最早的大规模文明,也是世界最早的文明之一。
古希腊:古代希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部海岸和意大利南部地区。公元前2000年左右,爱琴海中的克里特岛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公元前1500年左右希腊半岛的迈锡尼也出现了奴隶制国家。克里特和迈锡尼的古老文明被称为爱琴文明。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发祥地,爱琴文明是希腊历史的开始。 公元前八世纪至公元前六世纪,在希腊兴起了众多奴隶制城邦,其中以雅典和斯巴达最为著名。 公元前五世纪,希腊进入经济、政治和文化全面繁盛时期,奴隶制度充分发展起来。
古罗马:意大利是罗马的发祥地。公元前510年,一个奴隶制共和政治的罗马国家在意大利半岛崛起。古代罗马继承古代希腊的文化传统,盛行奴隶制,是欧洲奴隶制文明的辉煌时代。公元476年,分裂后的西罗马帝国在日耳曼人入侵的冲击下灭亡。
中古时代: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日耳曼人在西罗马帝国的废墟上建立起封建制国家。有英格兰、法国、德意志等国家。中世纪一般从5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开始算起,到1453年东罗马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被穆斯林鄂图曼土耳其攻陷为止。
近代:15世纪末以来,以地理大发现、宗教改革、民族国家的崛起为标志,欧洲进入近代时期。 。近代包括从中世纪到工业革命为止的三个世纪,大约从1500至1800年,或者从1492年发现新世界到1789年法国大革命为止。
❻ 关于欧洲古代史(简略)
个人推荐去找本《世界五千年》来看,又简单又全面,非常适合想了解而又不想钻研的人
❼ 外国古代的历史
新航路开辟后,首先是葡萄牙、西班牙走上了殖民扩张的道路,接着英国、法国、荷兰也走上了殖民掠夺的道路。在美洲,欧洲殖民者强占印第安人的土地,建立种植园的同时,肆意地屠杀和奴役印第安人,使印第安人人数锐减,无法为种植园提供足够的劳动力,于是种植园主开始买进非洲黑人,作为努力在种植园劳动,这就为欧洲努力贩子打开了道路.
印第安文明的衰落
印第安人创造的玛雅文明师世界沙锅内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之后的印加文明和阿兹克特文明都曾盛极一时.但随着欧洲殖民者的到来,印第安人创造的财富都被掠夺尽失,土地被强占,连曾经盛情款待和帮助欧洲殖民者的印第安人也被大量的奴役和屠杀, 印第安人人数在美洲大陆被发现之后急剧下降,许多地方的印第安人被砍尽杀绝,古老的印第安文明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这是殖民掠夺和殖民扩张的恶果.
罪恶的贩卖交易
努力贩子从欧洲出发,乘船到达非洲,在非洲通过各种卑鄙的方式俘获黑人之后,他们把黑奴运往美洲,把黑奴卖给美洲的种植园主,然后,再把美洲的黄金和工业原料运回欧洲.这就是被称为一本万利的“三角贸易”,最先进行奴隶贸易的是葡萄牙人,但英国人后来居上,成为“三角贸易”的主要经营者.
一天,在广阔孤寂的大西洋上,一艘神秘的海盗船从欧洲驶向非洲沿海。究竟是谁驾驶着海盗船?他们又要做什么呢?原来,这是欧洲殖民者组织的“捕奴队”。“黄金海岸”和“奴隶海岸”是他们活动的主要场所。最初,他们偷袭非洲黑人村庄,烧毁房屋,把精壮男子掳走。这种直接用武力掳掠的罪恶勾当,引起了非洲人民激烈反抗。于是他们改变手法,由他们出枪,挑动一些非洲酋长从事猎奴活动,然后他们再用枪支弹药、甜酒、纺织品和其他小商品向酋长们收买黑人,卖作奴隶。这样,猎奴活动不仅遍及非洲沿海,而且深入内地,给非洲造成了更为严重的破坏。在非洲沿海,欧洲殖民者设立要塞和商站。被掳的黑人成串的押往那里的奴隶市场,让奴隶贩子“选购”。买卖双方拍板成交以后,奴隶贩子就用烧红的烙铁,在奴隶的臂上和胸前打上带有公司纹章的烙印。然后奴隶被关到要塞和商站的地牢,等凑满一批就赶他们上船,运往美洲。运到美洲的黑奴,再运往黑奴市场供美洲的种植园主购买。
运往黑人奴隶的大西洋航线是一条死亡线。从西非到非洲,黑人奴隶要经受六到十周的生活磨难。首先,运奴船经常超载,从书上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记载,一条90吨的船竟载运了390名奴隶,或100吨的船载运了414名奴隶。船上每个奴隶分得的空间只有5.5英尺长、16英寸宽。黑奴一个挤着一个,就像书架上排列的书本一样。每两个黑奴并肩锁在一起,右腿对左腿,右手对左手。每个黑奴躺的地方比棺材还小,活动严格受到限制。其次,黑奴生活在拥挤的船舱里,空气污浊,流行病猖獗,加上饮食恶劣,淡水供应不足,导致体弱多病。很多奴隶染上传染病后被抛入大海,葬身鱼腹。
❽ 古代欧洲经历哪几个朝代
欧洲的王朝更替与中国不同,并不是通过战争或者权力斗争而进行,一般是由于一个王朝的君主所在家族没有后代,只能从其他家族选择君主,这样一个新的王朝就建立了。
欧洲最开始的文明是在希腊产生,但并没有王朝,因为那是希腊都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建立的城邦,通常采取民主共和制度,因此没有君主,也就没有王朝。
希腊文明衰落后,希腊北部的马其顿王国兴起,其家族为阿吉德家族,建立王朝即为阿吉德王朝,后来王朝晚期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君主亚历山大大帝,开始走上了扩张道路,相继消灭了波斯阿契美尼德帝国和古埃及王朝,建立地跨亚欧非三洲的帝国,但其死后此帝国即分裂,埃及成立托勒密王朝,马其顿本土又相继存在过两个王朝。
古罗马也是发源于城邦,开始有过国王统治,此即罗马王政时代,无王朝;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国王,从此进入了长达482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此时无君主,也就没有王朝;公元前27年,屋大维消灭了所有政敌,建立罗马帝国,屋大维名为元首,实际上成为君主,他的王朝为朱里亚·克劳狄王朝,之后又经历五个王朝,罗马帝国分裂;西罗马帝国经历一个王朝即被灭;东罗马帝国经12个王朝后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灭掉。
日耳曼等民族开始渗透进欧洲,最终使西罗马帝国咽了气,此即蛮族入侵。从此时开始,欧洲即进入了大混乱时期,类似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或唐朝藩镇混战时期。各个部落占据一定地盘后,就建立起一个个小王国,并互相吞并征伐。
克洛维强大后即建立了法兰克王国,建立墨洛温王朝,采取分封制,导致国家又进入混乱;由于王朝晚期各诸侯国宫相权力越来越大,国王和诸侯国君主形同虚设,最终宫相丕平篡夺王位,统一法兰克王国,建立加洛林王朝,在其子查理大帝时期又进行扩张,使王国成为查理曼帝国。查理曼死后,帝国一分为三,最终成为东、西两法兰克王国。西法兰克加洛林王朝无后嗣,卡佩家族建立卡佩王朝,西法兰克逐渐演变为法兰西王国;卡佩王朝被瓦卢瓦王朝取代,瓦卢瓦王朝又被波旁王朝取代,波旁王朝在法国大革命中被推翻,权力被拿破仑家族占有,后来两个家族又互相争夺权力,最终成为现代共和国。
东法兰克最终发展成为神圣罗马帝国,此即德国的前身,萨克森王朝君主奥托一世宣称继承罗马帝国的法统,拥有皇帝称号,皇帝同时兼任意大利国王;中期皇帝失去实际权力,不再由世袭产生,而是由七大选帝侯选举产生皇帝;后期皇位由哈布斯堡家族把持,也可以叫做哈布斯堡王朝,权力又回到皇帝手中,后来被拿破仑皇帝废去帝号。
俄罗斯地区最初由日耳曼人的一支——斯拉夫人建立古代罗斯国家,建立留里克王朝;蒙古帝国攻灭古罗斯国家,建立金帐汗国;金帐汗国衰落后,留里克王朝建立的莫斯科公国兴起,驱逐蒙古人后升格为俄罗斯帝国,君主改称皇帝,一般称为沙皇,并宣布继承东罗马帝国的帝统。因此欧洲有两个帝统,都宣称他们继承罗马帝国的帝统。留里克王朝无后嗣,罗曼诺夫家族建立罗曼诺夫王朝,此王朝时期俄罗斯进行极大地扩张,侵占了不少中国的土地,最终形成现代俄罗斯的疆域。二月革命爆发后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迫退位,罗曼诺夫王朝覆灭,俄国建立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十月革命后临时政府被苏维埃政府取代,沙皇家族被布尔什维克党残酷杀害。
日耳曼人的一支——盎格鲁-撒克逊人在不列颠岛建立七个独立的王国,后来相互吞并,最终由威塞克斯王国完成统一,建立威塞克斯王朝,这就是英国的前身。后来历经诺曼底王朝、金雀花王朝、兰开斯特王朝、约克王朝,直到都铎王朝才统一英格兰,但此时英国并不包含苏格兰。斯图亚特王朝开始,苏格兰并入英国,爆发光荣革命后确立君主立宪政体。又历经汉诺威王朝、萨克森-科堡-哥达王朝传至现在的温莎王朝。
❾ 欧洲在古代也有过辉煌的历史,它的历史可以分为哪几个阶段
欧洲古代的历史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第一史前时代。这个时代在欧洲历史上属于最早的阶段,但是只有后来的考古发现。根据时代的分期可以分为,旧石器时代、中石器时代、新时期时代。石器时代的出现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
第二;米洛斯和迈锡尼(公元前2700——公元前1100年)。米洛斯文明的历史和传说有着非常详细的文字资料的记载,但是在后来得到了考古发现有力的证实。据说,米洛斯文明的中心是在克里特,那里是个非常繁荣的贸易港口。在公元前1600年,米洛斯文明被迈锡尼文明所逐渐取代。
第三古典时代。这个时期在欧洲历史上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出现了很多有名的学者,如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这个时期出现了很多城邦国家,重要的有,如雅典和斯巴达。随着时代的发展,雅典从昔日的小邦发展成为后来经济繁荣、文明昌盛和政治进步的国家,也是欧洲古典文明的摇篮。后来,随着马其顿王国的兴起和发展,在国王腓力二世的改革下,国力得到了显著的增强,在其子亚历山大统治下,开始了一系列的远征。尽管,希腊化时期比较短暂,但还是出现了文化繁荣的局面。古典时期最后的一个阶段就是古罗马。罗马本来就是一个小邦,但是随着地中海地区的征服战争,它的地位就显著提高,成为了当时世界上最有影响的大国之一。
第四 中世纪时期。关于中世纪分期的问题,很多人是根据西罗马帝国灭亡的那一年开始的,也就是公元476年。因此,中世纪时期(公元476年—16世纪),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时期。在中世纪漫长的时期中,出现了很多王国和帝国,最有影响的是拜占庭帝国,延续了好几个世纪。从西欧范围来说,英格兰、法兰西和卡斯蒂利亚这几个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王国,但是习俗、法典、庄园制度还是有着明显的差异,但都没有形成专制性的王国。随着中世纪的发展和繁荣,城市的地位逐渐上升了,还出现了“自治”的城市,相对来说有一定的自治权力。在文化上,中世纪上层社会,主要是用拉丁文;而中下层社会的人们却习惯于使用方言俗语,后来还发展成为欧洲的一些语言文字,如法语、意大利语。
❿ 欧洲历史的简介
早在公元前4000年-前2500年欧洲就出现了巨石文化,现在还留有欧洲巨石建筑遗迹。公元前2000年左右,古希腊人的祖先就定居在爱琴海的克里特岛,它也成为了古希腊文明的发源地。继希腊后,古罗马帝国建立,成为了一个统治半个欧洲的大帝国,意大利半岛是当时欧洲政治和经济的中心地区,与中国文明互相辉映。3世纪后,罗马帝国逐渐衰弱,北欧的日耳曼人及东欧的斯拉夫人相继兴起,直至476年灭了罗马帝国,西欧进入中世纪,但帝国的东半部(东罗马帝国)则持续发展至1453年被土耳其人所灭。中世纪时期,许多王国相继而立,实行封建采邑制,战争不断。查理曼大帝(公元732-814年),法拉克国王,是罗马帝国的奠基人。公元962年,德意志国王、萨克森王朝的奥托一世在罗马由教皇约翰十二世加冕称帝(962~973在位)成为罗马的监护人和罗马天主教世界的最高统治者。从1157年起,帝国被称为神圣罗马帝国(Holy Roman Empire),帝国极盛时期的缰域包括近代的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国东部、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和瑞士,但到后期,它只剩下一个名号。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的雏型都是在这一时期形成建立起来的。天主教教会握有极大力量,所有知识传承都在修道院中进行,宗教迫害和十字军东征给欧洲,尤其中东欧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这一时期被启蒙时代的学者称为黑暗时代。源起于中国北方阿尔泰山巴里坤,被中原皇朝击败的汉藏语系阿尔泰人匈奴、突厥则在此时期进入欧洲,代表东亚人称雄于世界的欧亚贸易交接地区-古代陆上丝绸之路之要冲!
从15世纪开始,在南欧和西欧的一些国家中,特别是西班牙、葡萄牙、和英国,资本主义开始萌芽,通过地理大发现和对海外的冒险,足迹遍及了非洲、美洲和亚洲,荷兰也在随后的贸易中雄霸一时。由于西班牙、葡萄牙对资本的原始积累过盛,也由于缺乏进一步发展,反而使英国先一步获得了更好的机会得到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在伊丽莎白时期,英国战胜了西班牙的海军。同一时期欧洲开始发生文化的大量精进,被称为文艺复兴,这也引发了宗教革命,许多国家脱离天主教教会的管辖而改奉新教,政教合一的各国常因教派不同而引发政争,甚至有许多的宗教战争。在西欧的政教纷扰之际,东方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则在彼得大帝及随後的几位沙皇领导下逐渐强盛。
17世纪末,英国政治上发生了光荣革命,18世纪英国开始了工业革命,随即影响了欧洲大陆,也促进了民族国家的兴起,北美十三州从英国殖民地的地位独立建国,欧陆上的法国则发生法国大革命及拿破仑称帝;德国、意大利则在19世纪完成统一,随着科技的进步、对外界的不断探索及进化论的提出,欧洲成为帝国主义的摇篮,撂夺全世界的资源。
20世纪初,帝国主义的极度扩张终于导致欧洲变为战争策源地,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使欧洲遭受了很大的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就是欧洲各国间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除了中国、日本与美国之外,欧洲还是主要的战场。其间,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二战后,在苏联的影响下,又出现了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从1950年代开始,出现了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员国及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缔约国两个集团对峙的局面。欧洲被划分为两个主要的政治经济阵营:东欧的共产主义和西欧的资本主义,直到1990年左右,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欧洲的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