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简介
Ⅰ 全球通史的内容简介
当代世界史编纂的一个新起点,影响世界历史的10本书之一,人类文明发展史上的经典著作。
本书是斯塔夫里阿诺斯最重要的一部著作,分为《1500年以前的世界》和《1500年以后的世界》两册。作者采用全新的史学观点和方法,将整个世界看做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的统一体,从全球的角度而不是某一国家或某一地区的角度来考察世界各地区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把研究的重点放在对人类历史事件和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和相互影响上,努力反映局部与整体的对抗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全书材料新、范围广,除了政治、经济外,还涉及军事、文化、教育、宗教、科学技术等各个方面,并吸收了20年来世界历史学研究诸领域的新成就,读来颇觉新颖,有强烈的现实感。所以,本书在20世纪中期一问世便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颇受好评。
美国许多大学已把《全球通史》作为大学基础课程的教材,甚至连美国的许多军校也把此书作为教材,规定每个学生在毕业前都要修这门课。这部通史被认为是第一部由历史学家运用全球观点囊括全球文明而编写的世界历史。
Ⅱ 《世界历史》介绍
网络了一下新浪上的介绍
http://ent.sina.com.cn/m/c/2008-03-27/16141964053.shtml
还有一个很雷人的介绍,注意看后面
“100集大型纪录片《世界历史》的成功拍摄,完成了我国文化史上一桩了不起的文化基础建设工程。”日前,在中国社科院世界史研究所组织的研讨会上,专家们对这部正在电影频道播出的大型电视片交口称赞。
《世界历史》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制作出品,中国社科院世界历史研究所组织全国近百位顶尖学者、教授完成撰稿。历时5年摄制成的这部影片,耗资3000万,全部采用高清晰数字技术拍摄。摄制组聘请27位国际专业摄影师,辗转62个国家和地区,采访中外历史专家学者200余人,探访322所博物馆,得到63个中国驻外使领馆和77个国外驻华使领馆的帮助、支持。影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了自远古人类起源,到万隆会议的浩瀚历史图景,全面地讲述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趋势及规律,填补了国内没有全景式世界历史纪录片的空白。
专家们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把握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树立共产主义的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世界历史》响应了时代的呼唤。我们只有站在宏观的大背景下,了解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才能够更深刻体会中国这个文明古国的现代化应该如何实现。
专家们认为, 影片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论,吸取了中外历史学家研究的成果和人类学、化学、考古学的新发现,以我们中国人独特的视角,对人类历史进程,国家的兴起、民族的迁徙、重大的战争、著名的历史人物,立足历史事实的基础,给以唯物史观介绍和评价。面对200万年人类发展历史如此庞杂、繁复的内容,影片主线清晰,重点突出,清楚地展示了人类历史从生产方式的改变带来社会形态变化这一带有普遍意义的纵向发展的历程,同时也展现了不同国家、地区,以及各个大洲从分散走向整体的横向发展历史。揭示了人类正是在文明的传承,文化的交流中不断发展、进步的。影片风格平实,语言生动,画面精美,制作精致,具有较强的观赏性。影片的广泛传播无疑将提高全民族文化素养,同时也可以作为辅助教材,使大、中学校容易流于枯燥的历史课教学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向兵)
Ⅲ 世界历史简介
世界历史是历史学的一门重要分支学科,内容为对人类历史自原始、孤立、分散的人群发展为全世界成一密切联系整体的过程进行系统探讨和阐述。世界历史学科的主要任务是以世界全局的观点,综合考察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历史,运用相关学科如文化人类学、考古学的成果,研究和阐明人类历史的演变,揭示演变的规律和趋向。
在中国,约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主要由于历史专业的分工,人们习惯于把中国史和世界史对举,几乎把世界历史作为外国历史的代称。实际上,世界历史绝非把中国历史排除在外的域外史,而中国历史也和所有其他国家历史一样。
这是详细http://ke..com/view/10182.htm
Ⅳ 关于世界历史梗概
中学学历史的时候,是把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分开来学的,尤其是学中国历史,总是关起门来自己跟自己纵向对比,很少做横向的对比。早就想排一张《中国/世界历史年代对照表》,很想弄清楚中国人在世界历史上究竟牛到什么程度,中国发生那些伟大事件的时候,世界上其它地方的人在干些什么。 一说到中国历史,总是说秦汉唐宋元明等等朝代,不习惯明确标出年代,这种说法,一般人很难直观地在世界历史坐标上做出对比,弄不清同一时间段里人家在干什么,同一时代咱到底是个什么水平,骄傲起来总觉得不那么理直气壮。经过全面的对比,该骄傲的就骄傲到明处,很一般的甚至落后的也别妄自尊大。 这张表还很粗略,发在这里有些行怎么也对不上。以后有时间,再好好分分类,从人、事、物、技、艺五个方面都做一下横向对比。 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工作,比如,昨天我才发现,中国明朝的风流才子唐伯虎以及和他并称吴中四大才子的祝允明、文征明、徐祯卿与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艺坛三杰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生活在同一时代,唐伯虎比米开朗基罗大两岁,而拉斐尔死后4年,唐伯虎也去世了。 元代写“古道西风瘦马”的杂剧家马致远,和写《神曲》的意大利诗人但丁死于同一年——1321年。曹雪琴写《红楼梦》的同时,伏尔泰正在写《老实人或乐观主义》、《天真汉》。 再比如,中国三国演义打的正欢的时候,欧洲也正在打仗,当时罗马爆发了奴隶大起义,史称三世纪危机,经济几乎遭到毁灭性的打击,人口锐减,农业停滞,商业凋敝,各路军阀混战,帝国权力名存实亡,这不是和同一时期的东汉的情况很相似吗? 再比如,中国大唐贞观之治的同时,日本正在搞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促进了国家的统一,日本从此了进入封建社会。 做这样的对比 褪窍肟纯矗 壑泄 嗽谑澜缋 飞系降资歉鍪裁此 剑泄 说娜酥炙刂实降自趺囱 ? 这两天把自己关在房里,整整排了两晚上,累死我了。仅这样一张表还不能完全说明问题,更难以得出结论,先做个参考吧。
Ⅳ 世界历史大事件和详细介绍
世界历史大事件和详细介绍:
1.公元前3000年左右 两河流域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
两河:幼发拉底河、底格里斯河。北部阿卡德,南部苏美尔。
公元前3000年——2500年苏美尔形成最早的国家,由几个地区围绕一个中心联合而成。以灌溉农业为主,牧业也很重要。寺庙监管奴隶,为夺取奴隶、土地和对河流灌溉的控制,各国家、城市之间长期混战,你方唱吧我来唱。频繁的战争、宫殿、寺庙和灌溉工程的修建加重奴隶们的负担,此时期苏路帕尔、乌鲁克、乌尔、启什先后称霸,但人民的处境没有任何改善。
(5)世界历史简介扩展阅读:
《影响世界历史的100件大事》 是2009年07月华文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陈钟华。该书以图文并茂的方式,详细介绍了100件世界历史大事件。
同时,简约大方的版式、美轮美奂的图片、准确到位的图解等多种要素的有机结合,为读者展开了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使读者在轻松的阅读氛围中了解历史大事、把握历史大势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和愉悦的审美感受。
事件有:古埃及文明的创建、古印度文明的源头:哈拉巴文化、《汉谟拉比法典》的颁布
大流士改革、佛教的创立与传播、古希腊文明的象征:爱琴文明、雅典民主政治的确立
古希腊奥林匹亚赛会:现代奥运会的起源、罗马共和国的建立、亚历山大帝国的兴亡
罗马帝国的兴起与崩溃等等。
Ⅵ 世界历史分几个阶段 时间是什么时候
世纪历史大致分为7个阶段,具体如下。
第一个阶段:史前时期 500万年前~公元前5000年
南方古猿、早期猿人、晚期猿人、早期智人、晚期智人、旧石器时代与血缘家族的演变、旧石器时代早期血缘家族的出现、旧石器时代中期、旧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公社、母系氏族公社的产生、新石器时代近亲结婚的禁止及对偶婚的产生。
原始农业的出现、原始畜牧业的出现、父系氏族公社金石并用时代的来临、父系氏族公社的形成私有制的产生、军事民主制国家产生、原始社会的文化、原始的宗教、原始绘画、原始雕刻,原始音乐。
第二个阶段:古代文明 公元前5000~前500年
亚洲 (公元前5000~前500年)
苏美尔·阿卡德城邦的建立和统一、苏美尔的政治结构神庙、大经济阿卡德统治、南部两河流域乌尔第三王朝、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谟拉比的统治;
亚述帝国亚述国家的产生和演变、亚述帝国的建立、新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灭亚述、古代两河流域的文化、楔形文字、吉尔伽美什史诗、古代两河流域的科技、巴比伦的天文学;
巴比伦的数学成就、腓尼基文明、腓尼基的兴起、腓尼基发达的经济、赫梯和古巴勒斯坦赫梯的兴亡、古巴勒斯坦的统一犹太教的产生、古代印度文明、早期哈拉巴文化阶级的产生;
国家的出现、四大吠陀婆罗门教的创立、列国时代的印度十六国的建立、摩竭陀国称霸城市的再度兴起、沙门新思潮佛教的产生与释迦牟尼、中国第一王朝——夏朝、大禹治水;
阶级社会的产生、夏启建国、少康中兴、夏桀亡国、商朝的兴衰、成汤建商商朝的灭亡、商朝的农业生产技术、神奇的甲骨文、发达的青铜文化、礼乐统治下的西周等级森严的分封制;
周公制礼作乐、西周的宗庙祭祀、国人暴动与宣王中兴、三星堆文化、纷乱的东周、平王东迁、春秋五霸与战国七雄、“清净无为”的道家、孔子创立儒学;
《考工记》问世、波斯帝国的兴衰、波斯帝国的建立、大流士一世改革、大流士的对外政策、波斯帝国的经济、波斯帝国的衰亡。
非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国家的产生和早期王朝时期前王朝文明、提尼斯王朝的建立、古王国时期的经济社会、古王国的经济、古王国的瓦解、法老和金字塔中王国时期、第一中间时期和人民起义、埃及的再度统一;
中王国时期的对外战争、中王国时期的农业和手工业、中王国的灭亡、新王国的盛衰强盛的第十八王朝、新王国的冶金业和纺织业、发达的商业和海外贸易、埃赫那吞宗教改革;
拉美西斯二世与赫梯争霸、新王国的衰亡、后期埃及塞易斯王朝、后期埃及前期的经济、波斯征服埃及、波斯对埃及的统治、埃及人民反抗、波斯的斗争后期、埃及灭亡、古埃及的文化早期的象形文字、图腾崇拜到自然崇拜;
宏伟的雕塑建筑和精湛的工艺、艺术、发达的天文历法、非洲的其他文明、撒哈拉农耕社会、努比亚文化、凯尔迈文化、迦太基文明的兴起、迦太基的政治制度、迦太基在北非的扩张,迦太基的贸易和探险。
欧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爱琴文明、克里特文明、迈锡尼文明、迈锡尼的墓葬、特洛伊战争、古希腊城邦、国家的出现、城邦的形成、斯巴达城邦、国家的形成、雅典城邦国家形成、梭伦改革、希腊城邦的繁荣;
希波战争战后、希腊的城邦经济、奴隶制度的发展、城邦民主政治的发展、希腊诸城邦的没落、雅典的海上霸权、伯罗奔尼撒战争、战后诸城邦的危机;
后期希腊城邦的争霸和衰亡、古典时期及以前的希腊文化、希腊的宗教与神话、发达的戏剧、精美的建筑和雕刻、史学的繁盛,哲学的兴起。
美洲(公元前5000~前500年)
美洲的早期文明、亚洲人的迁入、奥尔梅克文明、特奥蒂尔坎查文文化、帕拉卡斯文化。
第三个阶段:帝国与征服公元 前500~公元元年
欧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马其顿的兴起、马其顿王国的兴盛、腓力二世统一希腊、亚历山大东征、安提柯王朝的建立、斯巴达的社会改革、托勒密王朝和塞琉古王国、托勒密王朝的专制统治、托勒密王朝的衰败;
塞琉古王国的专制统治、发达的塞琉古商业、塞琉古的手工业、塞琉古的衰亡、马其顿时期的文化数学家和物理学家、阿基米德欧几里得与几何学天文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哲学的进一步发展;
日趋成熟的雕塑艺术、伊索寓言、古罗马的王政时代、伊特鲁里亚人、罗马的氏族制度民主军事制度、图里乌改革、王政时代的结束、早期的罗马共和国、设立平民保民官;
李锡尼一塞克斯图法平民斗争和新贵族的产生、征服意大利、罗马共和国早期的社会经济、罗马的对外扩张、第一次布匿战争、第二次布匿战争、第三次布匿战争、侵略西班牙罗马的行省;
统治罗马、共和国的没落、西西里起义、斯巴达克起义、共和时代的文化、罗马的宗教神话和祭司罗马的建筑艺术、朴实的历史和哲学、强权独裁时代的到来、米特里达梯战争、苏拉独裁庞培兴起、前三头同盟,恺撒独裁后三头同盟。
亚洲(公元前500~公元元年)
秦朝统一中国、第一个封建王朝的建立、秦始皇万里长城的修筑、秦朝的覆亡、“世界第八大奇迹、” 西汉刘邦建西汉、汉武帝时代、汉匈和战、司马迁著《史记》、孔雀帝国被占领的时代;
旃陀罗笈多创立孔雀王朝、阿育王的征伐、孔雀王朝时期的政治与军事、森严的种姓制度、孔雀王朝后的印度、帝国时代的文化、印度的史诗《佛本生经》、孔雀帝国时代的建筑艺术。
第四个阶段:封建时期 公元元年~400年
欧洲(公元元年~400年)
罗马帝国的建立、奥古斯都建立元首政治、屋大维对内的政治制度、繁荣的“和平时代”、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兴盛、从黄金时代到三世纪危机、隶农制的盛行、皇权的进一步加强;
罗马的“黄金时代”、罗马城市和商业的萧条、混乱的政治、统治后期的罗马帝国、戴电里先统治、君士坦丁大帝独裁、扶持基督教、继续衰弱的帝国经济、帝国的分裂;
基督教的兴起和传播、基督教的演变、西罗马帝国的灭亡、马克西穆斯之乱、四大“蛮族”掌权、帝国时代的罗马文化、自然科学的发展、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发达的史学、帝国时代的法学、罗马的文学、罗马的建筑和雕塑艺术
亚洲(公元元年~400年)
东汉刘秀建东汉、外戚宦官专权、班固著《汉书》、蔡伦改进造纸术、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三国鼎立时期的中国、乱世枭雄——曹操、建安文学、蜀国的建立、诸葛亮治蜀、孙权建吴;
西晋和东晋的建立、“五胡十六国”兴起、佛教和道教的盛、行两晋的书画艺术、陶渊明与田园诗、贵霜帝国的建立、开明的迦腻色伽、统治早期的萨珊、波斯帝国萨珊波斯的兴起;
萨珊和罗马的战争、马资达克起义、古代朝鲜箕氏、朝鲜新罗百济建国、朝鲜半岛的古代文化、古代日本绳文式和弥生式文化,邪马台国大和国家的兴起。
美洲、非洲(公元元年~400年)
正在发展的美洲和非洲、玛雅文明的兴起、摩羯文化、印加文明兴起、阿克苏姆国统治,东非加纳王国的繁荣。
第五个阶段:中世纪 公元400~1500年
欧洲(公元400~1500年)
日耳曼王国的建立、古代日耳曼人的社会制度、西欧封建关系的萌芽、日耳曼诸王国的建立、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西欧封建制的产生、克洛维创建法兰克王国、矮子丕平篡权;
查理曼帝国形成、帝国的分裂、北欧海盗海盗时代的来临、北欧海盗的扩张、“无骨者”伊瓦尔和哈拉尔德、北欧海盗的覆灭、发达的航海造船技术、北欧的口头文学、 9~11世纪时期的西欧;
加洛林王朝时期的法国农业、罗伯特王朝与加洛林王朝的斗争、加佩王朝的建立与王权的式微、亨利一世统治下的德国、俗权和教权之争、盎格鲁一萨克逊人征服英格兰、十字军东侵;
十字军东征的起因、克勒芒城宗教会议、十字军第一次东征、十字军血洗耶路撒冷、萨拉T反击十字军、君士坦丁堡之灾、法兰西民族国家的形成、法国王权的加强、路易九世改革;
腓力四世控制教权、巴黎市民起义、路易十一统一法国、11—15世纪时期的英格兰、诺曼底征服、亨利二世改革、《自由大宪章》的签订、獒国国会的出现、既特·泰勒起义、红白玫瑰战争;
英法百年战争、百年战争的爆发、竟雷西战役、二十年的和平、圣女贞德、酉年战争的结束、德国、意大利和西班牙、菲特烈一世侵略意大利、哈布斯堡王朝的开始、汉萨同盟的建立;
媛尼斯和佛罗伦萨共和国、西班牙基督教王国的兴起、暴死病黑死病的泛滥、黑死病的传播路线、黑死病之后的欧洲经济、黑死病的长期影响急剧下降的人口、中世纪的基督教和西欧文化;
罗马教会教阶制的演变、英诺森三世加强教权、异端运动的发展、大学的出现、哥特式建筑的兴起、拜占庭帝国查士丁尼一世的法典改革、查士丁尼对外扩张、拜占庭帝国的瓦解;
拜占庭的史学、中世纪时期的东南欧、第一保加利亚王国的建立、尼曼亚统治塞尔维亚、阿尔帕德王朝时期的匈牙利、瓦拉几亚时期的罗马尼亚、中世纪时期的捷克和波兰、捷克国家的形成;
德国势力的渗入、蒙古帝国大一统时期、胡司宗教改革、胡司战争、普亚斯特王朝时期的波兰、金帐汗国统治时期、留里克王朝的建立、基辅罗斯公国、伊凡四世改革,立窝尼亚战争。
亚洲(公元400~1500年)
北朝北魏的建立、孝文帝改革、贾思勰著《齐民要术》、北周立国、北朝开凿石窟、南朝刘宋的建、立齐梁陈的更替、祖冲之求圆周率、山水诗勃兴、刘勰著《文心雕龙》、隋朝一统、隋朝的建立、隋朝改革官制和创设科举;
炀帝开修大运河、李春建赵州桥隋朝的灭亡中前期的唐朝贞观之治玄奘西游与鉴真东渡武周革命开元盛世造纸术西传僧一行实测子午线唐朝的衰败安史之乱、宦官专权和朋党之争、黄巢大起义与唐朝灭亡;
原始火药的发明、诗歌艺术的顶峰、北宋的兴衰、陈桥兵变、王安石变法、北宋和辽、西夏的关系、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宋词的兴盛、南宋南宋的建立、南宋抗金、繁荣的南宋商业、朱熹集理学之大成;
宗教大融合和禅宗盛行、 元朝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忽必烈称帝、元朝建立行省制度、郭守敬与《授时历》、关汉卿与元曲、中前期的明朝、明朝的建立、明初设内阁;
朱元璋加强吏治、郑和下西洋、大明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晚明景象、赋税制度的重大改革、明朝与后金的战争、明末农民起义与明朝的灭亡、明朝的科技、长篇小说的繁荣。
美洲(公元400-1500年)
中世纪时期的印第安文明、阿兹特克文明、印加帝国的建立、印加文化、玛雅贸易,玛雅人的社会结构。
非洲(公元400~1500年)
封建时期的埃及、埃及封建制度的形成、埃及国家的独、立反抗十字军的斗争、阻止蒙古帝国西进、土耳其统治下的埃及、中世纪时期埃及的文化、北非和东非马格里布的独立、阿尔摩哈德朝的统一;
东苏丹诸国、埃塞俄比亚王国 、“桑给帝国”时期、桑给帝国发达的对外贸易、西非和南非加纳王国的兴衰、马里王国的崛起、桑海王国的独立、桑海王国的衰败,大津巴布韦。
第六个阶段:资本主义 1300~21世纪
16~18世纪,手工工场在西欧有了迅速的发展。英国的呢绒业最为典型。海外贸易长足进步,海外贸易垄断公司(如东印度公司)陆续建立。
18世纪,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手工工场最发达的国家。这一时期工业资本和商业资本尚未完全分开。商业资本控制着工业和金融资本占有首要地位是16~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发展中的两大特点。
此时非欧洲地区的中国和日本等国也呈现出一些现代化的气象,但是不及欧洲现代化充分,总体上仍然是古代社会。中国的国力仍然强大,在工业革命后方被欧洲超过。
第二次工业革命是在自然科学取得重大突破的前提下出现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以电力的广泛应用为显著特点,它将人类社会从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
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化学工业的大发展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另两大成果。第二次工业革命改变了先进工业国的产业结构,使它们开始由以轻工业为主导演进到以重工业为主导的工业大国,实现了工业化。
第七个阶段: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1945年—2018年(仍在进行)
讲述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的世界历史。它是世界通史的一部分,也是人类社会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过渡的一个阶段的历史。
世界当代史的基本线索,即两级格局的形成和“冷战”激烈对抗时期;两大阵营解体,三个世界的格局逐渐形成时期;两极与多级并存和互动时期;世界格局大转换时期。理解西方史学界对世界史的划分方法,掌握什么是“冷战”。
Ⅶ 世界历史人物资料
英王爱德华八世 (1894.6.23 – 1972.5.28 )是英王乔治五世和玛丽王后的长子。按照王位继承法,1910年被立为英国王储。下一年,又受封为威尔士亲王。王储不但鼻高嘴阔,天庭饱满,眼神里透出一股王气,一脸富贵相,而且身高体壮,健如奔马,一反英国王室历代王储体弱多病的积弊。一战爆发后,20岁的王储不因贵而娇,主动服役参战,任为陆军参谋,在法国战壕里摸爬滚打,出生入死,屡立军功。战后,王储代表英王遍访欧美各国,深得各国政界领袖好评。王储更兼体恤下情,常常便装简从,出巡街头厂矿,关照劳工生活,体会无家可归者的痛苦。英国人深为大英帝国有一个好储君而骄傲。不过,在欣慰之余,英国人也发现未来君主有一个大毛病,就是对宫廷礼仪熟视无睹,全然不顾。
王储年届20以后,王室依照宫廷礼仪,开始物色王妃。无数窈窕淑女,仰慕王储位尊,风流倜傥,竞相争宠献媚,争夺王妃之位。未料年华正盛的王储冷若冰霜,全然不睬。年届30以后,王储仍然孑然一身。玛丽王后身为母后,最为王储立妃这事犯愁。苦思无策,打发人携带王储尊照,前往瑞士,用重金请日内瓦街头的独眼神卦指点迷津。独眼神卦用一只眼仔细端详了王储尊照,默思良久,收过卦金,方吐出八个字:“惊鸿一瞥,重洋万里!”王后看过独眼神卦八字真言,百思不得一解。因相信独眼神卦一向料事如神,知是天机,微言大义,到时自解,便不再费心。
1931年6月,王储心血来潮,又玩起搁置已久的老把戏,换上便装,一身普通佣工打扮,登上一列便车,只身出外游玩。火车空空荡荡,偌大一个包厢,除王储外,只有一个单身女人。那女人金发蓝眼,皓齿厚唇,体态丰盈,秀色可餐。言谈间风情千种,移步时仪态万方。王储偷窥良久,怦然心动,不禁打破在女人面前冷若冰霜的冷面郎君习惯,主动与那独身女子攀谈。二人天南海北闲扯,从伦敦的雾天到大西洋的风,从法国的白兰地到西班牙的古城堡,话越说越多,一发不可收拾。年届37岁的王储第一次彻底投入,感到身心愉悦的快活。这个女人来自大西洋对岸的美国,也就是促成英王退位奇闻的辛普森夫人。到这时为止,辛普森夫人仍不知王储的真实身份,仍把这位与她主动攀谈的英国男人当作一个普通劳动者。
列车邂返以后,王储和辛普森夫人一见钟情,成为知交。两人频频约会,形影不离,双双出没于上流舞场,下等酒吧。泰晤士河游艇上,维也纳多瑙河岸,意大利比萨斜塔,到处留下王储的开怀笑声和辛普森夫人的莺啼软语。二人一个风流倜傥,一个绝色倾城,一时成为新闻焦点和人们街头巷议的对象。有人大谈辛普森夫人被立为英国王妃的可能性,但这一猜测立即被洞悉英国王室继位惯例的人们否定。辛普森夫人虽有沉鱼落雁之色,浑身上下确实透露出雍荣华贵之气,但她年长王储好几岁,有过婚史,出身于贫贱人家。不仅如此,辛普森夫人还是美国公民。一向高傲无比的英国人绝不会接受一个已婚的美国妇女为自己国家未来的王后。这有损于大英帝国的赫赫威名!王储钟情于辛普森夫人大概是逢场作戏,一场闹剧而已。
1936年,英王乔治五世驾崩。王储按王位继承法,继承王位,封号爱德华八世。年轻的国王文武兼资,精力过人,确实是君临天下的合适人选,英国人为自己国家有这样一个贤明的新国王额手称庆。但不出几个月,这种欢乐之情就被忧郁替代。新国王登基不到一年,就在1936年11月提出要与辛普森夫人互结秦晋。英国王室、政府、议会两院大惊,按照王室遴选后妃的惯例,这万万不可!英国首相鲍德温代表政府、王室、议会提出:英国不能接受一个美国人为王后,国王只能在王位和辛普森夫人之间作选择,如一定要与辛普森夫人结婚,就必须下诏退位!爱德华八世经过几天考虑,作出决断:坚持退位,与辛普森夫人结婚!
1936年11月,英国各大报纸,忽然一齐在头版头条位置,用通栏标题刊登出一条爆炸性新闻,新闻正标题大书:不爱江山爱美人。副标题是:英王爱德华八世为辛普森夫人下诏退位!欧美各国读者最初认为又是新闻记者们无端生事,进行四月愚人节式的骗人报道。一些爱德华八世的崇拜者,甚至打电话给报社,指斥他们侮辱至尊无比的国王陛下。堂堂大英帝国几亿臣民的国王,兼领大不列颠、印度、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加拿大各国王位,何患无靓女?岂能为区区一个辛普森夫人大动真情,辞去王位?没有人相信报上的桃色绯闻。不幸的是,新闻报道却是事实。几天以后,英国政府新闻发布官郑重宣布;英王爱德华八世已签署退位文件,议会已批准国王的退位要求!这真是天下奇闻:大英国王果真为一个女人辞去了王位!
1936年12月12日,爱德华八世正式退位,其弟约克公爵继位为王,称号乔治六世。43岁的爱德华八世辞去王位后,受封为温莎公爵。不久,即与辛普森夫人在法国顺利成婚。二人婚后,双宿双飞,恩爱无比。公爵被任为英国驻法军事代表团成员,参与军机。法国败亡后,公爵携带夫人转往西班牙。后来被任为大英帝国巴哈马总督,于1940年7月远渡重洋赴任。1972年,温莎公爵无疾而终,老死泉林,享年78岁。
温莎公爵虽然失去王位,却得到佳人,这种不爱江山爱美人之举,一时成为佳话。而在几十年过后的1996年,英国一些著名新闻媒体曝光了这位爱美人不爱江山的温莎公爵的隐秘旧案。一时闹得沸沸扬扬,并迅速传向世界各地。这些刨根究底的记者称,据可靠档案材料表明,温莎公爵当年辞去王位,并非为了这位美国佳人,实际是因为他与法西斯纳粹早已有频繁秘密来往。在欧洲大陆战云密布,法西斯轴心国向全世界人民磨刀霍霍的当口,这位后来成为反法西斯盟首之一的英国的一国之君却向敌人暗送秋波,这是英国王室无论如何无法接受的大丢其脸的丑闻,英王室只能借口不能接受一个已有婚史的美国夫人作王后为理由,迫使爱德华辞去王位,以掩疮疤。这听起来似乎太过离奇,不幸的是,最近英王室无奈地承认了这段不光彩的历史,遂使传诵了几十年的佳话走了味。
Ⅷ 世界历史人物介绍
【山本五十六】(1884年4月4日-------1943年4月18日)
旧日本帝国海军军人,曾留学美国哈佛大学,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担任大日本帝国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位阶勲等为元帅海军大将正三位大勋位功一级。
山本五十六在日本帝国海军中历任重要职位,进行了多项重大变更与改革,尤其是亲手组建了{日本海军航空兵部队}。在太平洋战争早期担任日本海军联合舰队司令长官并策划或指挥了数次重要战役,例如珍珠港事件以及中途岛战役。山本在搭乘飞机前往所罗门群岛前线视察的路上遭美军P-38闪电式战斗机拦截,座机被击落。山本之死对日本军队士气造成了沉重打击。
Ⅸ 世界史的内容介绍
一、
麦克尼尔《世界史》是公认的全球通史开山之作,第一次完整讲述了从史前到21世纪全球文明互动的故事,中文版首次出版。阿诺德·汤因比、斯塔夫里阿诺斯、杰里·本特利、何炳棣、许倬云、钱乘旦、刘新成等权威推荐。
1963年,麦克尼尔出版《西方的兴起:人类共同体史》(The Rise of the West: A History of the Human Community,即将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史学界一般以此作为全球史诞生的标志。1964年,麦克尼尔在芝加哥大学开设世界历史课程,为此他为“学生和一般读者”将《西方的兴起》精编简化,于1967年出版《世界史》作为该课程的教材。
麦克尼尔《世界史》经过四次修订再版,一直在英语世界中畅销不衰,既是美国大专院校世界史课程的必读著作,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世界历史的首选入门读物,甚至成为美国空军学院的指定教材。
麦克尼尔的贡献和独特之处在于:他认为世界史只有文明间的互动才有意义,他不断书写文明间的冲击与反冲击、征服与反征服。麦克尼尔的《世界史》以文明为单位,书写全球文明的互动,让之前隔离、孤立的世界史,变成动态、交互的世界史,绘制了一幅人类文明的交互网络图。这被认为是世界历史研究的真正开始。
麦克尼尔《世界史》中文版姗姗来迟,问世近50年后首次在中国出版。此次,中文版获麦克尼尔全球独家授权,依据第四次修订版翻译出版。
全书收录109张精彩图表,附标记人类文明历程的历史年表,特别推荐了进一步阅读的书目;并针对1976年之后的世界历史与文明发生的重大事件做了全新论述,使这部名著在内容和体系上更加完善。
麦克尼尔《世界史》内容包罗万象,文字简明流畅,是一般教科书所不及的。不管是上班族、学生教师,还是商界人士、政府官员,《世界史》都是经典可靠的世界史入门读物。
二、
麦克尼尔的进化论和达尔文的进化论有相似的地方。只不过达尔文的论述对象是“生物”,而麦克尼尔论述的对象是“文明”。文明的生长和灭亡也符合“物竞天择观“。所有竞争力强大的文明都与其生存的环境以及人类对环境的认识息息相观。麦克尼尔构建的世界史就是文明进化史。不过,他并不认为现代文明优于古代文明,也不认为现代文明是古代文明的堕落。他只是客观地描述这种变化,最主要的是揭示其变化的机制。
麦克尼尔笔下的文明至少分为三个层面,第一是军事,比如兵器、铠甲对矿产的依赖,战马对牧场的依赖,军队对给养的依赖;第二是文化,这包括人类的生存或者说创造财富的方式,以及保证财富分配合理的社会法则,先进的文化会从民间偷偷地输入到其它文明中,这种征服很隐蔽;第三是宗教,它掌管人类重大事务,并在最尖锐的精神冲突中占据主导地位,同时它本身也就是文明的凝聚力所在,没有凝聚力的文明是脆弱的。所有在竞争中取得胜利的文明必然在这三个层面上优于其它文明,并且自身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既然是用文明之间的交流和竞争构建一部世界史,麦克尼尔的眼光就总是聚焦于征伐中的军队、游牧民族、商人、水手、海盗、僧侣、工程师、传教士、某种思想的奠基人或启蒙者,以及瘟疫。而对和平时期的朝代更迭不屑一顾。因此他笔下的世界史更像一条巨大的河流,河中心的流速极快,但靠近两岸的地方则流得较迟缓。麦克尼尔的成就就在于标定了这条河的中心河道和流向,这是他在世界史方面真正的奠基工作,其他史学家似乎只能延着他定下的航道寻觅新的发现。
这本书的写作策略是一方面提供一幅幅全景图,另一方面又遍历每一次重大事件的中心,这就是本书的结实、秀美的骨架。而文明的形成和交流的细节则是本书的血肉。整本书又像一部隽永的智慧小品集。造成这种奇妙效果的原因是:其内容不仅铺叙史实,而且在每一章提炼出一个明确的主题,将物质的进化和文明的更新密切结合,提供一系列雄辩的论述,充分显示其深思熟虑的特点。
比如第三章论述制铁技术对文明发展的影响:“这次技术进步的第一个重大后果是新一轮蛮族入侵,他们在公元前1200~前1000年,包围了古代中东地区的大帝国并一个接一个地推翻了它们。铁器时代蛮族的军事胜利依靠的是原始的平均主义共同体的同心同德,在这种共同体中,每个人都是强大的战士,因为那里不存在世界文明地区长期盛行的主人和臣民之间的鸿沟。人数稀少的战车贵族,被愤怒的臣民所包围,被传统的内讧所削弱,所以不是这种群体性攻击的敌手。”
在这段论述中,麦克尼尔没有把蛮族取胜的原因简单地归结为制铁技术的出现,而是归结为铁器在不同文明中的使用方式:把武器分散开要比集中起来更有威力。喜欢军事的读者很清楚,历史上出现的任何新兵种都会遇到分散和集中战术选择,而这又与文明的特征有紧密的联系。麦克尼尔总是仔细地研究每一种文明的鲜明的特征,并把其变革和灭亡归因于其内在缺陷。再如第五章论述希腊的军事方阵与斯巴达奴隶起义之间的关系:
“军事战术的一个重大变化为参与政治生活的农民奠定了稳固的基础。这就是方阵的发明——大量密集的步兵阵形……由数千名身披铠甲、行动如一、训练有素的士兵组成的冲锋能够横扫战场上的骑兵或敌方的任何其他力量。当这种优势变得明显时……任何不利于加强方阵力量的事情都会危害城邦。如果危险迫在眉睫,如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发生的奴隶反抗多利亚统治者造成的灾难那样,那么对它的反应将是十分剧烈的。”
尽管麦克尼尔注重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但是他却不认为人类最终会形成统一的文明。他曾在《纽约时报》上发表过一篇批判弗朗西斯·福山的《历史终结和最后一人》的书评。福山认为人类社会的进化会以西方式民主自由为终点,并在这个终点结成一体。麦克尼尔批驳了这种思想,认为人类将保持文明的多元化。他给出的理由是:”团体就是靠他们与外人的差别来定义他们自己,而人性是变化的,所有从基因遗传的倾向和能力都会自动形成各种各样的形式。”这个理由其实并没有太大的说服力,但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麦克尼尔的强劲有力的乐观主义,正是这种思想保证了这本《世界史》从头到尾都新鲜、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