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察的历史
『壹』 青海的历史及每段时间的省长!!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
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入甘青地区,后向青海境内发展,并建立了吐谷浑国。其盛 时,势力范围东南至四川松潘,北到青海祁连,东到甘肃洮河,西达新疆南部,东西长约1500公里,南北宽约500公里。吐谷浑人自进入青海至唐龙朔三年(663年)亡于吐 蕃止。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 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马步芳任青海省主席。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贰』 刚察县的海拔是多少
刚察县的海拔在3195米到4775米之间。
刚察县地处青海湖盆地北部,祁连山系中部大通山地段。境内山脉走向北西,北部高山连绵,南部低缓,自北西向南倾斜,绝大部分地区海拔在3300-3800米以上。最高点4775米,位于桑斯扎山峰,最低点3195米,位于青海湖滨湖地带的沙柳河、巴哈乌兰河、哈尔盖河、布哈河入湖处,海拔相对高差1580米。
境内高山、丘陵、平原大致成北、中、南排列。北部为大通山地段,中部丘陵,南部为平原地带。大通山横贯县境北部,以桑斯扎山与赞宝化秀山脊将全县东西向分成两大区域:北部是黄河流域的湟水水系外流区;南部是青海湖环湖内陆水系的内流区。
(2)刚察的历史扩展阅读
刚察县位于青海省东北部,海北藏族自治州西南部,青海湖北岸。东隔哈尔盖河与海晏县为邻,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天峻县毗邻,南隔布哈河与海南州共和县相望,北隔大通河与祁连县接壤。
县境东西长113.8公里,南北宽122.2公里。全县土地总面积1.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总面积的1.13%,占海北藏族自治州土地面积的23.8%。县城距省会西宁市188公里,距州府西海镇88公里。
『叁』 有可以详细查阅青海历史的网站吗
考古工作者在柴达木盆地小柴旦湖滨沙砾层中,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沱沱河沿和可可西里地区采集到一批打制石器,经孢粉分析为距今2—3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遗物。黑马河发现距今1.7万年的古人类遗址。距今6800年中石器时代贵南拉乙亥文化遗址,新石器时代的马家窑文化,铜石并用时代的齐家文化,青铜时代的辛店文化,以及诺木洪、卡约土著文化等古代文化遗存广泛分布于河湟地区。充分显示了青海高原不仅是古人类发祥地之一,而且有着灿烂的远古文化久远的多民族发展历史。 先秦时代,青海高原居住着羌戎各部。羌和戎是当时对西部居民的泛称。戎居东而羌偏西。战国以来主要有无弋爱剑为首的西羌各部活动,河湟一带则是活动的中心地区,由狩猎、畜牧业转向农业。 秦代,因地处边外地,“兵不西行,故种人得以繁息”。青海安定的环境,使羌人得到较大的繁衍和发展。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为截断芜人与匈奴之间联系,派骠骑将军霍去病进兵河湟,筑西平亭,设立临羌县和破羌县,移民实边。 公元前61年(汉宣帝神爵元年),后将军赵充国平羌安边,实行屯田,设七县。中原大批汉民迁来农垦,汉羌杂居,促进河湟地区农业的发展。西汉末,王莽在今海晏县三角城设西海郡,置太守,下设五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人中原封建王朝郡县制中。 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在原西平亭故城基础上修筑西平城。 公元4世纪初,吐谷浑人迁人青海,和当地的汉羌人杂居相处,发展经济,繁殖人口,建立了吐谷浑国,其范围东西3000余里,南北千余里,在青海建立封建割据政权达350多年,开辟丝绸之路南线吐谷浑道,为沟通东西方交通作出了贡献。 隋唐时期,汉族第二次大量迁人青海。隋炀帝发动了对吐谷浑的征讨战争,公元609年灭吐谷浑,设西海郡和河源郡,控制了青海湖东部和南部广大地区。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后,建立吐蕃王朝,建都逻些(拉萨),并东进控制了青海境内吐谷浑、乙弗勿诸族部落,统治近200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松赞干布,建立汉藏甥舅关系。唐中宗景龙四年(710年),金成公主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唐蕃之间200多年的频繁来往,青海成为当时唐朝国都长安和吐蕃国都逻些之间的交通要道,即闻名中外的唐蕃古道。唐朝先进的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技术不断传人青海。 北宋,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的口角厮政权统治河湟洮岷等地区近百年,在保持原吐蕃文化传统的同时,也大量接受中原文化,使青海东部地区经济和文化得到进一步的发展。青唐城成为中原通达西域各国的枢纽,茶马互市进一步繁荣和发展。公元1099年改青唐为鄯州,1104年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这一名称见于青海历史之始,并沿用至今。 公元13世纪,蒙古族进人河湟地区,推行土司制度。湟水流域各县均受制于西宁州,西宁州归设在甘州的甘肃行省管辖。成吉思汗的大力支持,蒙古王室在青海藏区推行政教合一制,僧俗并用,使藏传佛教得到空前发展。这一时期,回族大量迁人,撒拉族定居于青海东部循化街子一带。 明朝,汉族第三次大批迁人青海。洪武六年(1373年),改西宁州为西宁卫。洪武十九年(1386年),在西宁州旧城址基础上建筑新城垣。茶马互市制度更趋完善,设立茶马司,管理内地茶叶与青海牧区马匹的交换事宜。 17世纪,固始汗控制青海。公元1643年冬,李自成农民军贺锦部攻下西宁,翌年贺部撤走。清顺治十年(1653年),清朝政府册封五世达赖喇嘛,又册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固始汗”,正式承认其地方汗国地位,使他在青海、西藏的统治地位合法化。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青海蒙古诸台吉在达什巴图尔率领下,归服清朝,被封以亲王、贝勒公等爵位。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又册封后藏五世班禅喇嘛为“班禅额尔德尼”。雍正初年,清政府平定蒙古亲王罗卜藏丹津反清事件后,改西宁卫为西宁府,设立钦差“总理青海蒙古番子事务大臣”,管理蒙古族、藏族事务。蒙古族划编26旗,藏区推行千百户制度,划定各个部落。东部农业区则设县修城,驻兵置戍。清朝末年,青海穆斯林群众曾经多次举行反清武装斗争。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了民国。1912年北洋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官。从此,马氏家族统治青海近40年。1929年1月青海正式建省,治设西宁。1949年全省辖1市、19 县、1设治局。部分牧区仍保持王公千百户制度。1999年底,全省辖1个省辖市,6个自治州,l个地区、51个县级行政单位。
满意请采纳
推荐理由:青海湖候鸟集中地,一年四季都有成群的鸟儿,5-7月尤其壮观
2、环湖西路
3、仙女湾景区
推荐理由:湿地风光、转经走廊以及大天鹅时候此处游玩重点
4、刚察草原
5、仓央嘉措文化广场
6、湟鱼家园
7、沙陀寺
8、刚察县观鱼台
9、哈尔盖乡
10、泉吉乡
还有172条相关问答,更多刚察新奇玩法,点击查看
『伍』 刚察县的风景名胜
慈悲慧眼感恩塔
寓意厚实,文化底蕴浓郁,极具博达深渊的藏传佛教文化色彩和古老厚重的传统建筑风格。慧眼感恩塔气势庄严、金碧辉煌,由塔基、塔座、塔锥和塔冠四部分组成,塔的四面均有13层台阶则代表了成佛的道路。
四个塔柱分别以其立式结构代表“地”、条形结构代表“水”、方形镀金藏物结构代表“火”、极顶塔形结构代表“天”,形成佛教中所称的“四大和全”,构成了客观大自然物质存在的排列形式,代表生命之精华。
极顶铜制宝瓶高度为6米,象征六道轮回,即:天、非天、人、旁生、饿鬼、地狱,塔壁四面均绘有巨大的佛眼则为佛教五眼(肉眼、天眼、悲慧眼、法眼和佛眼,感恩塔取意于尼泊尔博达哈大佛塔慈,亦称“慧眼感恩塔”,其建筑风格独特。)中的慧眼,慧眼意为智慧之目,又称灵眼,代表佛的智慧、慈悲和觉悟,象征佛陀目视四方。双眼间的圆形标志则表示完全证悟佛法的标志,慧眼下方宛如“?”标志为尼泊尔文数字“一”的写法,提醒人们世间现象显现的不二性,表示慈悲心和智慧心须在一同修行,象征和谐一体。
慈悲慧眼感恩塔高为33米,象征海滨藏城地处海拔3300米地理表位,四个塔柱周长53米代表刚察建政年份—1953年,镀金华盖外缘所悬挂的31珠铜制铃铛发出的清脆叮当声代表刚察县31个行政村各族群众在海滨藏城跨越式发展进程中祈愿天下众生太平盛世,国泰民安,塔柱间标有的“刚察”及“党的恩情深似海”字样则体现了海滨藏城各族群众在党的恩惠下,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建设家园的心理愿望和美好憧憬。
仙女湾湿地
仙女湾湿地是鸟的天堂,大天鹅的故乡。每年在这里栖息的鸟类有斑头雁、鱼鸥、鸬鹚等,特别是到了秋冬季约有1500只左右的大天鹅在此越冬,“她”是鸟类中的贵族,水禽中的尊者,只可远观而不可近赏,此外,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也驻足此地,“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这首唐代诗人刘禹锡的《咏鹤诗》。告诉我们传说鹤与仙相伴,并且传说这里是西王母设宴邀请中原天子穆天子相会的地方。据有关历史文献资料记载,有诗为证:《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中原天子,西部女王,他们之间的感情非常的深,而这首诗却告诉我们西王母迟迟未能等到心上人的到来,现在只有这些天鹅仙女们的化身每年飞到这里,向世人展示,在无限蓝天下,仙子们在这里驻足、栖息,冰清玉洁、婀娜多姿,给冬日的青海湖增添了几份灵气,形成靓丽风景。“仙女湾”便得名于此。朋友们这里也有这样的传说,传说中六世达赖喇嘛途径青海湖边,被这里透明的湖光大自然吸引,仿佛听到神在呼唤,便踏浪入海,而女性的青海湖顿显神灵,仙女奏琴吹唢,仙鹤结群飞舞,大师就这样消失了,也有人说他随从仙子们赴天上仙境了。这足见她的魅力是无穷的,仙女湾也由此而出名了。
仓央嘉措文化广场
仓央嘉措(1683—1706),六世达赖喇嘛,出生在西藏门隅拉沃宇松地方,取法名为罗桑仁钦仓央嘉措,活佛的一生充满传奇,他出众的才华,成就了他在藏族诗歌艺术圣坛上的地位。
青海湖的风声依旧在浪尖飘洒,仙女湾的天鹅早已成为瑶池灵魂的守护者。大师是一种佛缘,是一位诗僧,是一弯挂在天边永不消失的彩虹,诗情画意的刚察草原,让灵魂与境界互相融合,渲染在梦幻般的青海湖。
仓央嘉措诗歌千古流芳于雪域高原、梦幻湖畔,青海湖的风声入禅,那湛蓝的湖水,溅落在草原儿女的双眸间,闪现一缕最耀眼的光芒,如同仓央嘉措充满人性的诗歌,普照世间所有的心灵。
西海温泉
热水温泉俗称“西海第一泉”,位于甘子河大草原,温泉现有泉眼9处,泉源暗涌,水色清澈,四季喷涌不歇,水温57℃,日出水量近千吨。温水富含钙、锂、锶等各种微量元素,对皮肤、风湿、消化不良等症状有奇效,同时,也是开发矿泉水的优良水质。每逢春秋,游人蜂拥,洗浴疗养。泉边小山一石上有一大手印和两个膝盖印痕,传说系释迦牟尼在此下跪饮泉水所留,故称“神泉”,现已成为青藏高原上的康体旅游中心。
五世达赖圣泉
五世达赖圣泉旅游景区位于青海省刚察县泉吉乡境内,邻青海湖西北岸,与315国道相离4.5公里。整个景区由五世达赖圣泉、码头、祭海台、马头俄博串联而成,圣泉与祭海台相距约2km。
清世祖顺治十年1652年诏请五世达赖进京受册,受到顺治皇帝的特殊礼遇,年朝廷诏封金册金印,册封为“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赤喇怛达赖喇嘛”。
达赖喇嘛十分珍视清朝政府对他的封赐。日后在他执掌格鲁派政权的日子里,凡遇颁发重要的命令、文告时,都要使用这一封号,铃用了这方金银,加盖了双手掌印外,还郑重地写上“皇帝敕封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徒普通瓦赤喇达赖喇嘛之教语”这样的文字,以说明他的封号是皇帝赐予的。
人们为了纪念五世达赖佛恩,将这眼泉称之为五世达赖泉。并在祭海台立俄博祭祠,名命为马头俄博。
『陆』 青海的历史 发展次序!南凉 北凉 西夏 吐蕃 汉朝 唃斯啰 羌族 等部落 是怎么演变的!贵德 羊峡古碑 指什么
青海历史悠久,地处华夏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源头。早在距今二三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青海先民即在今柴达木盆地、昆仑山一带活动生息。据考古发掘,众多的古文化遗存证明,青海的开发至少已有五六千年的历史。省境内新石器时代文化灿烂辉煌 ,青海彩陶举世闻名。青海的古文化与羌人及其先民有关。古羌人活动地区很广,西起黄河源头,东到陇西地区,南达四川西部,北至新疆鄯善一带。秦汉时,羌人部落有150多个 ,每一部落有酋长,互不统属,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生产力低下,属原始社会形态 。商周时代形成了羌部落,史称“西羌”。据商朝甲骨文记载,商高宗武丁出兵征伐西羌,青海东部大片地区纳入商朝版图。西周时期,青海与中原地区发生了政治、经济联系。 从中国战国时代到汉朝,匈奴向南入侵几百次,屠杀平民,抢掠财物,严重破坏了中原的正常生活,汉朝被迫反击匈奴。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西汉王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兵击败河西匈奴,设令 居塞,并在河西设4郡。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汉军征讨河湟羌人,在湟中设“护 羌校尉”,开始经略湟中,筑西平亭(今西宁市)。从此,汉王朝开始了对青海东部的控制 。汉宣帝神爵元年(前61年),赵充国奉命平先零羌杨玉得胜后,罢兵田于河湟,设“金 城属国”,先后设置临羌(治所在今湟源县)、安夷(治所在今平安县)、破羌(治所在今 乐都县)、允吾(治所在今民和县)、允街(治所在今甘肃省兰州市红古区)、河关(治所 在今贵德县)7县,青海东部地区正式纳入中原封建王朝郡县体系。三国时,魏文帝黄初三 年(222年),凭依汉西平亭故城,修成西平郡城。古代青海东部属于中原王朝统治,汉时曾设西海郡、河源郡、湟源郡、金城郡,控制了今天的青海贵南、贵德以及西宁和湟源等地,还设立护 羌校尉。 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前秦、后凉、南凉、西秦、西夏、北凉相继统治过青海河湟地区。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统一西藏高原,建立了吐蕃王朝。先后兼并了羊同、苏毗、白兰 、党项诸羌,尽得其地。唐“安史之乱”后,吐蕃进一步东进,控制了青海全境,统治近200年。五代十国青海吐蕃部落分散,不复统一。唐末,“嗢末”一度控制河湟地区。 宋时,角厮罗势力渐 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 臣属于宋。徽宗初,角厮罗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1103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 “西宁”见于历史之始。北宋亡后,金和西夏占有河湟地区,约一个世纪。 公元13世纪,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 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 青、甘一带吐蕃部落。至元十八年(1281年)设甘肃行中书省,辖西宁诸州。 明洪武六年(1371年)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 定、阿端、曲先、罕东(地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 连山北麓地区)。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 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 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16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 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统辖蒙古29旗 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 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 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羊峡古碑 :
羊峡即龙羊峡,在贵德县城西20公里处,是黄河上游最大峡谷之一。黄河贯流其中,两岸峙立,势若门户,汹涌澎湃,龙吟虎啸,极其壮观。"古碑"指峡中峭壁上刻的文字。据民国二十一年(1923年)县长张祜周的《贵德风土调查大纲》记载"明洪武九年(1376年),吐蕃所部州城邀阴乌斯藏使者,掠其辎重,复以愈为征西将军,往讨之。愈分军为三,覆其巢穴。穷追之昆仑山,斩首无算,获马畜一千余万,刻石记铭,遂置归德……谓是此刻"。然年代久远,古壁上字迹,模糊不清,不知所云。
。
『柒』 青海古代各时期叫什么
宋时,唃厮啰势力渐强,以青唐城(今西宁)为中心,在河、湟、洮地区建立了以吐蕃为主体的宗咯地方政权,臣属于宋。徽宗初,唃厮啰政权势力日衰,宋军遂进占河湟地区。崇宁三年,宋改鄯州为西宁州,是“西宁”见于历史之始。
南宋理宗元庆三年(1227年),成吉思汗进军洮、河、西宁州,青海东部地区纳入蒙古汗国版图。忽必烈即位初,在河州设吐蕃等处宣慰使司都元帅府,管辖青、甘一带吐蕃部落。
明洪武六年(1373年) 改西宁州为卫,下辖6千户所。以后又设“塞外四卫”:安定、阿端、曲先、罕东(当今海北州刚察西部至柴达木西部,南至格尔木,北达甘肃省祁连山北麓地区)。
孝宗弘治元年(1488年),设西宁兵备道,直接管理蒙、藏各部和西宁近地,“塞外四卫”由西宁卫兼辖。明初青海东部实行土汉官参设制度。在青南、川西设有朵甘行都指挥使司,又在今青海黄南州、海南州一带设必里卫、答思麻万户府等。
十六世纪初,厄鲁特蒙古4部之一的和硕特部移牧青海,一度成为统治青海的民族。清雍正初年,罗卜藏丹津反清斗争失败后,清朝在青海设置青海办事大臣。
统辖蒙古29旗和青南玉树地区、果洛地区及环湖地区的藏族部落。青海东北部西宁卫改为西宁府,仍沿袭明朝的土司制度,属甘肃省管辖。
民国元年(1912年)北洋军阀政府任命马麒为西宁总兵,民国四年(1915年)又任命其为蒙番宣慰使和甘边宁海镇守使。从此,马家军阀统治青海近40年。民国十七年(1928年)9月5日,南京国民政府决定新建青海省,治设西宁。民国十八年(1929年)1月,青海省正式建制。
1949年9月5日,西宁解放。
1949年9月26日,青海省人民军政委员会宣告成立。
1950年1月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正式组成,以西宁为省会。
(7)刚察的历史扩展阅读:
青海位于中国西部,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9′-39°19′之间,全省东西长1200多公里,南北宽800多公里,总面积72.2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十三分之一,面积排在新疆、西藏、内蒙古之后,列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的第四位。
青海四周相邻的省、区,北部和东部同甘肃省相接,西北部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相邻,南部和西南部与西藏自治区毗连,东南部与四川省接壤。
青海的世居少数民族主要有藏族、回族、土族、撒拉族和蒙古族,其中土族和撒拉族为青海所独有。5个世居少数民族聚居区均实行区域自治,先后成立了6个自治州、7个自治县,
『捌』 在青海历史上没有出现哪个民族
汉族,这里不加以详解。
蒙古族
青海省有蒙古族82000人,占全省总人口的1?63%。主要聚居于海 西蒙 古族藏族自治州的都兰、乌兰、德令哈、格尔木以及黄南藏族自治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和 海北藏族自治州的海晏县的托勒,刚察县的哈尔盖,祁连县的默勒、多隆、野牛沟,门源县 的苏吉以及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倒淌河,以及湟源、大通、同德、西宁、互助、乐都等地 .藏族
藏族是青海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总人口103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20%。主要分布在玉树、果洛、海南、黄南、海北五个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 族自治州;此外,在西宁的湟源、湟中、大通和海东地区亦有部分藏族居住。回族
青海回族是全省少数民族中人口居第二位的民族。总人口72万人,占 全省总人口的14?12%。主要分布在本省东部和东北部,以化隆、门源、民和、大通、湟中、祁连、贵德和西宁东关较为集中,其余各州、县也有一定的分布。土族
土族自称"蒙古尔"、"察汗蒙古尔"。土族总人口18万人,占青海 全省 总人口的3?53%。主要分布在互助、大通和民和以及同仁、乐都等地。
『玖』 海北藏族自治州成立于那一年
海北藏族自治区成立于1953年12月31日。
【相关历史】
1949年海北解放,成立亹源县政府,1950年至1952年成立海晏县、刚察行政委员会、祁连自治区。
1953年12月31日设立海北藏族自治区,辖亹源回族自治区(驻浩亹镇)、祁连县(原祁连自治区改设,驻八宝寺)、刚察县(原刚察区改设,驻沙柳河)、海晏县(原海晏县藏族自治区恢复为县,驻三角城),自治区人民政府驻亹源县浩亹镇。1955年,海北藏族自治区改设海北藏族自治州,亹源回族自治区改设亹源回族自治县。
【简介】
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省东北部,介于北纬36°44′00″~39°05′18″、东经98°5′00″~102°41′03″之间。东南与大通、互助、湟中、湟源县接壤;西与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天峻县毗连;南与海南藏族自治州的共和县隔青海湖相望;北与甘肃省的天祝、山丹、民乐、肃南县为邻。全州东西长413.45公里,南北宽261.41公里。土地总面积34068.44平方公里,占清海省土地总面积的4.71%。
『拾』 青海刚察县朶曲农场59年60年的那段万恶的历史
“君不见,青海头,自古白骨无人收。天阴雨愁声愀愀。”过去外地人对青海的了解是“偏僻和荒凉”、“监狱”、“犯人流放的地方”。那个特殊的年代,有多少追逐梦想的男儿在这里挥洒热血,有多少新旧社会交替时期的历史重犯在这里“洗心革面”,也有多少“冤魂”在这里哭泣和挣扎无人知晓。历史的车轮在向前,过去的那些爱与恨,汗与泪如今只留下了一些残垣断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