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电器历史
『壹』 继电器的主要作用是什么
一、继电器(relay)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使被控制的输出电路导通或断开的电器。可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继电器及非电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继电器两大类。具有动作快、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运动、遥控、测量和通信等装置中。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
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二、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
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三、继电器测试
1、测触点电阻
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
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
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
也是像上述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
四、继电器的电符号和触点形式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就画两个并列的长方框。同时在长方框内或长方框旁标上继电器的文字符号“J”。继电器的触点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把它们直接画在长方框一侧,这种表示法较为直观。另一种是按照电路连接的需要,把各个触点分别画到各自的控制电路中,通常在同一继电器的触点与线圈旁分别标注上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将触点组编上号码,以示区别。继电器的触点有三种基本形式:
1.动合型(H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断开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闭合。以合字的拼音字头“H”表示。
2.动断型(D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闭合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断开。用断字的拼音字头“D”表示。
3.转换型(Z型)这是触点组型。这种触点组共有三个触点,即中间是动触点,上下各一个静触点。线圈不通电时,动触点和其中一个静触点断开和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点就移动,使原来断开的成闭合,原来闭合的成断开状态,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触点组称为转换触点。用“转”字的拼音字头“z”表示。
五、继电器的选用
1.先了解必要的条件
①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②被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③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选用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控制电路应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号。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用。最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器具的容积。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继电器技术的发展
[编辑本段]
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继电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无疑对继电器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IC的飞速发展对继电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是小型化和片状化。如IC封装的军用TO-5(8.5×8.5×7.0mm)继电器,它具有很高的抗振性,可使设备更加可靠;第二是组合化和多功能化,能与IC兼容、可内置放大器,要求灵敏度提高到微瓦级;第三是全固体化。固体继电器灵敏度高,可防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微机用继电器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带微处理器的继电器将迅速发展。8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数字式时间继电器就可用指令对继电器进行控制,继电器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发展,可形成一个小巧完善的控制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目前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现在,计算机控制的生产体制已能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种低成本的继电器,并可自动完成多种操作及测试工作。
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继电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由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整个继电器的应用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光纤将是未来信息社会传输的主动脉,在光纤通讯、光传感、光计算机、光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动下将出现光纤继电器、舌簧管光纤开关等新型继电器。
光电子技术对于继电器技术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实现光计算机的可靠运行,目前已试制出双稳态继电器。
为了提高航空、航天继电器的可靠性,期望继电器失效率应由目前的0.1PPM降至0.01PPM;载人空间站则要求达到0.001PPM。耐温要达到200℃以上,耐振要求高于490m/s,同时应能承受2.32×10(4)C/Kg的α射线辐射。为满足空间要求,必须加强可靠性研究,并建立专门的高可靠生产线。
新型特殊结构材料、新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还有吸氧磁性材料、感温磁性材料、非晶体软磁材料的发展对研制新型磁保持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电磁继电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必将出现新原理、新效应的继电器。
随着微型和片式化技术的提高。继电器将向二维、三维尺寸只有几毫米的微型和表面贴装化方向发展;现在国际上有些厂家生产的继电器,体积只有5~10年前的1/4~1/8。因为电子整机在减小体积时,需要高度不超过其它电子元件的更小的继电器。通讯设备厂家对密集型继电器的需求更加热切,日本Fujitsu Takamisawa 公司生产的一种BA系列超密集信号继电器的大小只有14.9(W)×7.4(D)×9.7(H)mm,主要用于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能承受3kV的波动电压。该公司推出的AS系列表面安装继电器的体积仅为14(W)×9(D)×6.5(H)mm。
在功率继电器领域尤其需要安全可靠的继电器,如高绝缘性继电器。日本Fujitsu TaKamisawa推出的JV系列功率继电器内含五个放大器,采用高绝缘性小截面设计,尺寸为17.5(W)×10(D)×12.5(H)mm。由于机芯和外缘之间采用强化绝缘系统,其绝缘性能达到5kV。日本NEC 推出的MR82系列功率继电器的功耗只有200mW。
在继电器内部装入各种放大、延时、消触点抖动、灭弧、遥控、组合逻辑等电路可使其具有更多的功能。随着SOP技术(Small Outline Package)的突破,生产厂家有可能把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到一起。而继电器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将具备更广泛的专门控制功能,从而实现高智能化。
新技术的成群崛起,将促进不同原理、不同性能、不同结构和用途的各类继电器竞相发展。在科技进步、需求牵引以及敏感、功能材料发展的推动下,特种继电器,如温度、射频、高压、高绝缘、低热电势以及非电量控制等继电器的性能将日臻完善。
电磁继电器(EMR)从最初使用电话继电器算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伴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光耦合技术的突破,使固态继电器(SSR,亦称电子继电器)异军突起。同传统继电器相比,它具有寿命长、结构简单、重量轻、性能可靠等优点。固态继电器没有机械开关,而且具有诸如与微处理器高度兼容、速度快、抗冲击、耐振、低漏电等重要特性。同时,由于这种产品没有机械接点,不产生电磁噪声,从而不需要附加诸如电阻和电容等元件来保持静音。而传统继电器则需要这些附加元件,因此,传统继电器往往笨重而复杂,且成本较高。
今后,小型密封继电器市场开发的重点是与IC兼容的TO-5继电器和1/2晶体罩继电器。军用继电器将加速向工业/商业化转移。美国军用继电器约占继电器总额的20%。通用继电器市场继续向小型、薄型和塑封方向发展。小型印制板用继电器仍将是通用继电器市场发展的主流产品,固体继电器将更趋广泛,价格将继续下降,并向高可靠、小体积、高抗浪涌电流冲击和抗干扰性靠拢。舌簧继电器市场将继续扩大。表面安装继电器的应用领域和需求量将呈上升之势
一、继电器的定义
继电器是一种当输入量(电、磁、声、光、热)达到一定值时,输出量将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自动控制器件。
二、继电器的继电特性继电器的输入信号x从零连续增加达到衔铁开始吸合时的动作值xx,继电器的输出信号立刻从y=0跳跃到y=ym,即常开触点从断到通。一旦触点闭合,输入量x继续增大,输出信号y将不再起变化。当输入量x从某一大于xx值下降到xf,继电器开始释放,常开触点断开。我们把继电器的这种特性叫做继电特性,也叫继电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释放值xf与动作值xx的比值叫做反馈系数,即
Kf= xf /xx
触点上输出的控制功率Pc与线圈吸收的最小功率P0之比叫做继电器的控制系数,即Kc=PC/P0
■继电器的分类■
继电器的分类方法较多,可以按作用原理、外形尺寸、保护特征、触点负载、产品用途等分类。
一、按作用原理分
1.电磁继电器
在输入电路内电流的作用下,由机械部件的相对运动产生预定响应的一种继电器。
它包括直流电磁继电器、交流电磁继电器、磁保持继电器、极化继电器、舌簧继电器,节能功率继电器。
(1)直流电磁继电器:输入电路中的控制电流为直流的电磁继电器。
(2)交流电磁继电器:输入电路中的控制电流为交流的电磁继电器。
(3)磁保持继电器:将磁钢引入磁回路,继电器线圈断电后,继电器的衔铁仍能保持在线圈通电时的状态,具有两个稳定状态。
(4)极化继电器:状态改变取决于输入激励量极性的一种直流继电器。
(5)舌簧继电器:利用密封在管内,具有触点簧片和衔铁磁路双重作用的舌簧的动作来开、闭或转换线路的继电器。
(6)节能功率继电器:输入电路中的控制电流为交流的电磁继电器,但它的电流大(一般30-100A),体积小, 节电功能.
2.固态继电器
输入、输出功能由电子元件完成而无机械运动部件的一种继电器。
3.时间继电器
当加上或除去输入信号时,输出部分需延时或限时到规定的时间才闭合或断开其被控线路的继电器。
4.温度继电器
当外界温度达到规定值时而动作的继电器.
5.风速继电器
当风的速度达到一定值时,被控电路将接通或断开。
6.加速度继电器
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达到规定值时,被控电路将接通或断开。
7.其它类型的继电器
如光继电器、声继电器、热继电器等。
二、按外形尺寸分
见表1。
表1 继电器外形尺寸分类
名 称 定 义
微型继电器 最长边尺寸不大于10mm的继电器
超小型继电器 最长边尺寸大于10mm,但不大于25mm的继电器
小型继电器 最长边尺寸大于25mm,但不大于50mm的继电器
三、按触点负载分
见表2。
表2 继电器触点负载分类
名 称 定 义
微功率继电器 小于0.2A的继电器。
弱功率继电器 0.2~2A的继电器。
中功率继电器 2~10A的继电器。
大功率继电器 10A以上继电器。
节能功率继电器 20A-100A的继电器
四、按防护特征分
见表3。
表3 继电器防护特征分类
名 称 定 义
密封继电器 采用焊接或其它方法,将触点和线圈等密封在金属罩内,其泄漏率较低的继电器
塑封继电器 采用封胶的方法,将触点和线圈等密封在塑料罩内,其泄漏率较高的继电器
防尘罩继电器 用罩壳将触点和线圈等封闭加以防护的继电器
敞开继电器 不用防护罩来保护触点和线圈等的继电器
五、按用途分
见表4。
表4 继电器用途分类
名 称 定 义
通讯继电器 (包括高频继电器) 该类继电器触点负载范围从低电平到中等电流,环境使用条件要求不高。
机床继电器 机床中使用的继电器,触点负载功率大,寿命长。
家电用继电器 家用电器中使用的继电器,要求安全性能好。
汽车继电器 汽车中使用的继电器,该类继电器切换负载功率大,抗冲、抗振性高。
小型直流继电器参数
小型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主要参数有:
1一线圈直流电阻,指用万用表测出的线圈的电阻值。
2一额定工作电压或额定工作电流,这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的电压或电流值。有时,手册中只给出额定工作电压或额定工作电流,这时就可以用欧姆定律算出没给出的额定电流或额定电压值:即/=U/R,U=IxR,R为继电器线圈的直流电阻。
3一吸合电压或电流,它是指继电器产生吸合时的最小电压或电流。如果只给继电器的线圈上加上吸合电压,这时的吸合是不牢靠的。一般吸合电压为额定工作电压的75%左右。
4一释放电压或电流,是指继电器两端的电压减小到一定数值时,继电器从吸合状态转到释放状态时的电压值。释放电压要比吸合电压小得多,一般释放电压是吸合电压的1/4左石。
5一触点负载,是指继电器的触点在切换时能承受的电压和电流值。
『贰』 断路器的发展史,字数越多越好
世界上最早的断路器出现于1885年,它是一种刀开关和过电流脱扣器的组合。
1905年,具有自由脱扣装置的空气断路器诞生了。
1930年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电弧原理的发现和各种灭弧装置的发明,逐渐形成了目前的机构。
50年代末,电子元件的兴起,就产生了电子脱扣器
20世纪末,由于小型化电脑的发展和普及,又有智能型断路器的问世。
中国万能式断路器的发展
第一代是二十世纪50年代的仿苏联A15、A2050的DW1、DW2和改进后的DW0型(额定电压AC380V、额定电流200~1500A)
第二代是1958年自行设计的在DW0基础上更新的DW10系列(同时代的还有DW5系列),其额定电压为AC380V,DC440V,额定电流200~4000A;
第三代是年代末开发、80年代投放市场的DW15和DWX15(限流型),其额定电压有AC380V、660V、1140V,额定电流200~4000A;80年代初、中期,我国相继从日本和德国引进AH和ME型的万能式断路器
第四代是90年代中研制成功并投产的DW45型智能型万能式断路器。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的发展
20世纪50年代,我国首次研制投产的是仿苏(A3100)的DZ1系列塑壳式断路器(40年代中期水平);
60年代末期,针对DZ1体积过大,短路分断能力偏小等缺陷,行业集中了几个主要厂家,对它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进,形成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代产品DZ10系列;
80年代初又开发了第二代的DZ20系列产品;与此同时,上海华通开关厂、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分别从美国西屋(Westinghouse)电气公司和日本寺崎电气公司引进具有80年代初水平的技术,生产了H系列和TO、TG、TL等系列;
进入90年代,又推出了CM1系列(常熟开关厂)、TM30系列(天津低压电器公司)、JXM2系列(嘉兴电气控制设备厂)、HSM1系列(杭州之江开关厂)、S系列(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杭州之江开关厂、上海华通开关厂等组成的OTT集团)
六七十年代,小规格电流的塑壳断路器有DZ5-10、DZ5-20、DZ5-25、DZ5-50、DZ15-40、DZ15-63等,它们的短路分断能力在1~5kA
塑料外壳式断路器(MCCB电动机保护型)
六七十年代我国自行设计、开发的DZ5-20(短路分断能力380V,1.5kA)、DZ15-40、DZ15-63(短路分断能力380V,3kA)
80年代引进国外技术制造的M611、3VE1(有多种附件),M611、3VE1的短路分断能力大抵在380V,3kA左右。
1994~1995年,上海电器科学研究所与喜兴电气控制设备厂共同开发了DZ35系列电动机保护型塑壳式断路器(型号为DZ35-25和DZ35-63两种)。短路分断能力:DZ35-25为380V,3kA、35kA、50kA(后两种加装限流部件),DZ35-63为380V,3kA;DZ35-25的体积为DZ5-20的43.13%,DZ35-63的体积为DZ15-63的50.7%。DZ35系列断路器带有模块式的辅助触点、分励脱扣器、欠电压脱扣器和断相保护等附件。
功率大于30~200kW电动机保护型断路器有:CM1、TM30、HSM1、JXM2和S型等的产品供予选择。
小型塑壳式断路器(MCB)现在也有适应小功率电动机保护的产品,如C45AD(天津梅兰日兰公司)和PX200CD(嘉兴电控厂)等。
家用或类似场所用过电流保护断路器
我国最初的家用或类似家用场所保护的是仿苏(AII-25)的DZ4-25(二极)塑壳断路器,但性能不高。
60年代中期国内开发了DZ5系列(二级)
70年代末引进德国技术生产了S060系列
80年代中后期,天津梅兰日兰公司的C45N和嘉兴电控厂引进德国F&G公司的PX200C相继问世,使家用保护断路器上了一个新台阶
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漏电保护器)
我国在五六十年代,在一些电力系统维修厂生产了电压型漏电保安器。由于它的检测线圈(或检测继电器)串接在变压器中性点与接地极之间,接地极电阻变化无常,造成精度差,此外,检测线圈容量不够,结构简陋,防雷效果差,便逐步退出了应用。
60年代后期,我国第一台电流动作型电子式漏电保安器DZ5-20L诞生(主开关是DZ5-20断路器)。
70年代中后期,全国联合设计的新型(DZ15L-40、DZ15L-63)电流动作型电磁式漏电断路器试制成功,其壳架电流有40A、63A两种,额定电流6~63A,漏电动作电流(IΔn)有30mA、50mA、75mA和100mA,是快速型(漏电动作时间<=0.1s),短路分断能力为380V,3kA和5kA。DZ15L系列是经过国家级鉴定的。
80年代又有DZL16、DZL18、DZL29、DZL118、DZ12L、DZL33、DZL38和DZ10L等流入市场,但大部分是电流动作型电子(集成电路)式漏电断路器(带过载、短路保护和不带过载、短路保护)
80年代中期,嘉兴电控厂、遵义长征电器八厂又引进德国F&G公司的技术生产了FIN型(不带过载、短路保护)(In有15,40,63A;IΔn有30,100,300,500mA)和FI/LS型(带过载、短路保护)(In有2,4,6,10,20,25,32A;IΔn有30,50,100,300mA)的漏电断路器。
90年代初,天津梅兰日兰公司生产了VigiC45ELE(电子式)、VigiC45ELM(电磁式)、VigiNC100等漏电断路器,漏电动作电流(IΔn)30mA,快速型(VigiNC100,IΔn有30mA、300mA和500mA几种,快速动作型)。
OOT集团,于1999年开发试制了S-L系列剩余电流动作断路器,规格有63,100,200,400,630,800A等,漏电保护用脱扣器采用电子与电磁混合型,漏电动作电流有30,100,300,500,1000mA等,动作时间有快速型(<=0.1s)和延时型(最大1.5s),断路器还有过载和短路保护.
『叁』 关于 继电器 详细的知识。
一、继电器(relay)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使被控制的输出电路导通或断开的电器。可分为电气量(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继电器及非电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继电器两大类。具有动作快、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运动、遥控、测量和通信等装置中。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1、电磁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电磁式继电器一般由铁芯、线圈、衔铁、触点簧片等组成的。只要在线圈两端加上一定的电压,线圈中就会流过一定的电流,从而产生电磁效应,衔铁就会在电磁力吸引的作用下克服返回弹簧的拉力吸向铁芯,从而带动衔铁的动触点与静触点(常开触点)吸合。当线圈断电后,电磁的吸力也随之消失,衔铁就会在弹簧的反作用力返回原来的位置,使动触点与原来的静触点(常闭触点)吸合。这样吸合、释放,从而达到了在电路中的导通、切断的目的。对于继电器的“常开、常闭”触点,可以这样来区分:继电器线圈未通电时处于断开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开触点”;处于接通状态的静触点称为“常闭触点”。
2、热敏干簧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热敏干簧继电器是一种利用热敏磁性材料检测和控制温度的新型热敏开关。它由感温磁环、恒磁环、干簧管、导热安装片、塑料衬底及其他一些附件组成。热敏干簧继电器不用线圈励磁,而由恒磁环产生的磁力驱动开关动作。恒磁环能否向干簧管提供磁力是由感温磁环的温控特性决定的。
3、固态继电器(SSR)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两个接线端为输入端,另两个接线端为输出端的四端器件,中间采用隔离器件实现输入输出的电隔离。
固态继电器按负载电源类型可分为交流型和直流型。按开关型式可分为常开型和常闭型。按隔离型式可分为混合型、变压器隔离型和光电隔离型,以光电隔离型为最多。
二、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
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三、继电器测试
1、测触点电阻
用万能表的电阻档,测量常闭触点与动点电阻,其阻值应为0,(用更加精确方式可测得触点阻值在100毫欧以内);而常开触点与动点的阻值就为无穷大。由此可以区别出那个是常闭触点,那个是常开触点。
2、测线圈电阻
可用万能表R×10Ω档测量继电器线圈的阻值,从而判断该线圈是否存在着开路现象。
3、测量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
找来可调稳压电源和电流表,给继电器输入一组电压,且在供电回路中串入电流表进行监测。慢慢调高电源电压,听到继电器吸合声时,记下该吸合电压和吸合电流。为求准确,可以试多几次而求平均值。
4、测量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
也是像上述那样连接测试,当继电器发生吸合后,再逐渐降低供电电压,当听到继电器再次发生释放声音时,记下此时的电压和电流,亦可尝试多几次而取得平均的释放电压和释放电流。一般情况下,继电器的释放电压约在吸合电压的10~50%,如果释放电压太小(小于1/10的吸合电压),则不能正常使用了,这样会对电路的稳定性造成威胁,工作不可靠。
四、继电器的电符号和触点形式
继电器线圈在电路中用一个长方框符号表示,如果继电器有两个线圈,就画两个并列的长方框。同时在长方框内或长方框旁标上继电器的文字符号“J”。继电器的触点有两种表示方法:一种是把它们直接画在长方框一侧,这种表示法较为直观。另一种是按照电路连接的需要,把各个触点分别画到各自的控制电路中,通常在同一继电器的触点与线圈旁分别标注上相同的文字符号,并将触点组编上号码,以示区别。继电器的触点有三种基本形式:
1.动合型(H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断开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闭合。以合字的拼音字头“H”表示。
2.动断型(D型)线圈不通电时两触点是闭合的,通电后两个触点就断开。用断字的拼音字头“D”表示。
3.转换型(Z型)这是触点组型。这种触点组共有三个触点,即中间是动触点,上下各一个静触点。线圈不通电时,动触点和其中一个静触点断开和另一个闭合,线圈通电后,动触点就移动,使原来断开的成闭合,原来闭合的成断开状态,达到转换的目的。这样的触点组称为转换触点。用“转”字的拼音字头“z”表示。
五、继电器的选用
1.先了解必要的条件
①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能提供的最大电流;
②被控制电路中的电压和电流;
③被控电路需要几组、什么形式的触点。选用继电器时,一般控制电路的电源电压可作为选用的依据。控制电路应能给继电器提供足够的工作电流,否则继电器吸合是不稳定的。
2.查阅有关资料确定使用条件后,可查找相关资料,找出需要的继电器的型号和规格号。若手头已有继电器,可依据资料核对是否可以利用。最后考虑尺寸是否合适。
3.注意器具的容积。若是用于一般用电器,除考虑机箱容积外,小型继电器主要考虑电路板安装布局。对于小型电器,如玩具、遥控装置则应选用超小型继电器产品。
继电器技术的发展
[编辑本段]
微电子技术、电子计算机技术、现代通讯技术、光电子技术以及空间技术的飞速发展,对继电器技术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工艺、新技术的发展无疑对继电器技术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微电子技术和超大规模IC的飞速发展对继电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第一是小型化和片状化。如IC封装的军用TO-5(8.5×8.5×7.0mm)继电器,它具有很高的抗振性,可使设备更加可靠;第二是组合化和多功能化,能与IC兼容、可内置放大器,要求灵敏度提高到微瓦级;第三是全固体化。固体继电器灵敏度高,可防电磁干扰和射频干扰。
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得微机用继电器的需求量显著增加,带微处理器的继电器将迅速发展。80年代初,美国生产的数字式时间继电器就可用指令对继电器进行控制,继电器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发展,可形成一个小巧完善的控制系统。由计算机控制的工业机器人目前以每年3.5%的速度增长,现在,计算机控制的生产体制已能在一条生产线上生产多种低成本的继电器,并可自动完成多种操作及测试工作。
通讯技术的发展对继电器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一方面是由于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使整个继电器的应用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光纤将是未来信息社会传输的主动脉,在光纤通讯、光传感、光计算机、光信息处理技术的推动下将出现光纤继电器、舌簧管光纤开关等新型继电器。
光电子技术对于继电器技术将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为实现光计算机的可靠运行,目前已试制出双稳态继电器。
为了提高航空、航天继电器的可靠性,期望继电器失效率应由目前的0.1PPM降至0.01PPM;载人空间站则要求达到0.001PPM。耐温要达到200℃以上,耐振要求高于490m/s,同时应能承受2.32×10(4)C/Kg的α射线辐射。为满足空间要求,必须加强可靠性研究,并建立专门的高可靠生产线。
新型特殊结构材料、新分子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光电子材料,还有吸氧磁性材料、感温磁性材料、非晶体软磁材料的发展对研制新型磁保持继电器、温度继电器、电磁继电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并必将出现新原理、新效应的继电器。
随着微型和片式化技术的提高。继电器将向二维、三维尺寸只有几毫米的微型和表面贴装化方向发展;现在国际上有些厂家生产的继电器,体积只有5~10年前的1/4~1/8。因为电子整机在减小体积时,需要高度不超过其它电子元件的更小的继电器。通讯设备厂家对密集型继电器的需求更加热切,日本Fujitsu Takamisawa 公司生产的一种BA系列超密集信号继电器的大小只有14.9(W)×7.4(D)×9.7(H)mm,主要用于传真机和调制解调器,能承受3kV的波动电压。该公司推出的AS系列表面安装继电器的体积仅为14(W)×9(D)×6.5(H)mm。
在功率继电器领域尤其需要安全可靠的继电器,如高绝缘性继电器。日本Fujitsu TaKamisawa推出的JV系列功率继电器内含五个放大器,采用高绝缘性小截面设计,尺寸为17.5(W)×10(D)×12.5(H)mm。由于机芯和外缘之间采用强化绝缘系统,其绝缘性能达到5kV。日本NEC 推出的MR82系列功率继电器的功耗只有200mW。
在继电器内部装入各种放大、延时、消触点抖动、灭弧、遥控、组合逻辑等电路可使其具有更多的功能。随着SOP技术(Small Outline Package)的突破,生产厂家有可能把越来越多的功能集成到一起。而继电器与微处理器的组合将具备更广泛的专门控制功能,从而实现高智能化。
新技术的成群崛起,将促进不同原理、不同性能、不同结构和用途的各类继电器竞相发展。在科技进步、需求牵引以及敏感、功能材料发展的推动下,特种继电器,如温度、射频、高压、高绝缘、低热电势以及非电量控制等继电器的性能将日臻完善。
电磁继电器(EMR)从最初使用电话继电器算起,至今已有150多年的历史了。伴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初期光耦合技术的突破,使固态继电器(SSR,亦称电子继电器)异军突起。同传统继电器相比,它具有寿命长、结构简单、重量轻、性能可靠等优点。固态继电器没有机械开关,而且具有诸如与微处理器高度兼容、速度快、抗冲击、耐振、低漏电等重要特性。同时,由于这种产品没有机械接点,不产生电磁噪声,从而不需要附加诸如电阻和电容等元件来保持静音。而传统继电器则需要这些附加元件,因此,传统继电器往往笨重而复杂,且成本较高。
今后,小型密封继电器市场开发的重点是与IC兼容的TO-5继电器和1/2晶体罩继电器。军用继电器将加速向工业/商业化转移。美国军用继电器约占继电器总额的20%。通用继电器市场继续向小型、薄型和塑封方向发展。小型印制板用继电器仍将是通用继电器市场发展的主流产品,固体继电器将更趋广泛,价格将继续下降,并向高可靠、小体积、高抗浪涌电流冲击和抗干扰性靠拢。舌簧继电器市场将继续扩大。表面安装继电器的应用领域和需求量将呈上升之势
一、继电器的定义
继电器是一种当输入量(电、磁、声、光、热)达到一定值时,输出量将发生跳跃式变化的自动控制器件。
二、继电器的继电特性继电器的输入信号x从零连续增加达到衔铁开始吸合时的动作值xx,继电器的输出信号立刻从y=0跳跃到y=ym,即常开触点从断到通。一旦触点闭合,输入量x继续增大,输出信号y将不再起变化。当输入量x从某一大于xx值下降到xf,继电器开始释放,常开触点断开。我们把继电器的这种特性叫做继电特性,也叫继电器的输入-输出特性。
释放值xf与动作值xx的比值叫做反馈系数,即
Kf= xf /xx
触点上输出的控制功率Pc与线圈吸收的最小功率P0之比叫做继电器的控制系数,即Kc=PC/P0
■继电器的分类■
继电器的分类方法较多,可以按作用原理、外形尺寸、保护特征、触点负载、产品用途等分类。
一、按作用原理分
1.电磁继电器
在输入电路内电流的作用下,由机械部件的相对运动产生预定响应的一种继电器。
它包括直流电磁继电器、交流电磁继电器、磁保持继电器、极化继电器、舌簧继电器,节能功率继电器。
(1)直流电磁继电器:输入电路中的控制电流为直流的电磁继电器。
(2)交流电磁继电器:输入电路中的控制电流为交流的电磁继电器。
(3)磁保持继电器:将磁钢引入磁回路,继电器线圈断电后,继电器的衔铁仍能保持在线圈通电时的状态,具有两个稳定状态。
(4)极化继电器:状态改变取决于输入激励量极性的一种直流继电器。
(5)舌簧继电器:利用密封在管内,具有触点簧片和衔铁磁路双重作用的舌簧的动作来开、闭或转换线路的继电器。
(6)节能功率继电器:输入电路中的控制电流为交流的电磁继电器,但它的电流大(一般30-100A),体积小, 节电功能.
2.固态继电器
输入、输出功能由电子元件完成而无机械运动部件的一种继电器。
3.时间继电器
当加上或除去输入信号时,输出部分需延时或限时到规定的时间才闭合或断开其被控线路的继电器。
4.温度继电器
当外界温度达到规定值时而动作的继电器.
5.风速继电器
当风的速度达到一定值时,被控电路将接通或断开。
6.加速度继电器
当运动物体的加速度达到规定值时,被控电路将接通或断开。
7.其它类型的继电器
如光继电器、声继电器、热继电器等。
二、按外形尺寸分
见表1。
表1 继电器外形尺寸分类
名 称 定 义
微型继电器 最长边尺寸不大于10mm的继电器
超小型继电器 最长边尺寸大于10mm,但不大于25mm的继电器
小型继电器 最长边尺寸大于25mm,但不大于50mm的继电器
三、按触点负载分
见表2。
表2 继电器触点负载分类
名 称 定 义
微功率继电器 小于0.2A的继电器。
弱功率继电器 0.2~2A的继电器。
中功率继电器 2~10A的继电器。
大功率继电器 10A以上继电器。
节能功率继电器 20A-100A的继电器
四、按防护特征分
见表3。
表3 继电器防护特征分类
名 称 定 义
密封继电器 采用焊接或其它方法,将触点和线圈等密封在金属罩内,其泄漏率较低的继电器
塑封继电器 采用封胶的方法,将触点和线圈等密封在塑料罩内,其泄漏率较高的继电器
防尘罩继电器 用罩壳将触点和线圈等封闭加以防护的继电器
敞开继电器 不用防护罩来保护触点和线圈等的继电器
五、按用途分
见表4。
表4 继电器用途分类
名 称 定 义
通讯继电器 (包括高频继电器) 该类继电器触点负载范围从低电平到中等电流,环境使用条件要求不高。
机床继电器 机床中使用的继电器,触点负载功率大,寿命长。
家电用继电器 家用电器中使用的继电器,要求安全性能好。
汽车继电器 汽车中使用的继电器,该类继电器切换负载功率大,抗冲、抗振性高。
小型直流继电器参数
小型直流电磁继电器的主要参数有:
1一线圈直流电阻,指用万用表测出的线圈的电阻值。
2一额定工作电压或额定工作电流,这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的电压或电流值。有时,手册中只给出额定工作电压或额定工作电流,这时就可以用欧姆定律算出没给出的额定电流或额定电压值:即/=U/R,U=IxR,R为继电器线圈的直流电阻。
3一吸合电压或电流,它是指继电器产生吸合时的最小电压或电流。如果只给继电器的线圈上加上吸合电压,这时的吸合是不牢靠的。一般吸合电压为额定工作电压的75%左右。
4一释放电压或电流,是指继电器两端的电压减小到一定数值时,继电器从吸合状态转到释放状态时的电压值。释放电压要比吸合电压小得多,一般释放电压是吸合电压的1/4左石。
5一触点负载,是指继电器的触点在切换时能承受的电压和电流值。
『肆』 继电器市场背景
经过多年的超常规快速发展,我国继电器行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随着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调整和发展周期,继电器行业的结构调整应加快步伐,从产品、技术、装备乃至企业布局上求新求变,使我国由已成为现实的世界继电器“制造大国”发展为“创造大国”。 高端产品有差距 据中国电子元件行业协会信息中心统计,2007年1-6月份,我国76家规模以上继电器企业实现销售收入42.39亿元,同比增长10.63%;实现利润1.81亿元,同比增长-43.41%。这说明,企业的赢利水平在产量大增的同时却大幅度快速下滑。更深层次的原因,除各种成本上升势头过猛,没有能力消化外,继电器企业的产品技术含量低,产品附加值低,制造以及管理水平低,是其症结所在。这一结论从继电器进出口状况亦可以印证。 2007年继电器出口创汇为5.87亿美元,进口用汇为5.29亿美元,其顺差同比增加了2.63%。但仔细分析其结果却令人担忧:小于60V的继电器出口174837.20万只,增长7.03%;进口70828.66万只,增长7.77%。可其出口值为50451.90万美元,增长了14.36%;进口值为35001.64万美元,却增长了18.18%。进口值增幅比出口值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而进口数量增幅仅比出口数量增幅高出了0.74个百分点。 同样,小于 100V的继电器出口8263.43万美元,同比增长36.56%,数量5302.24万只,同比增长-13.68%;而进口达 17936.72万美元,同比增长19.80%,数量19225.10万只,同比增幅为-7.37%。进口值比出口值虽然同比低了15.76个百分点,金额却高出一倍多,达9673多万美元,而且出口的数量比进口的数量少了13922.86万只。由此可见,高端产品方面我国与先进水平相差极远。 市场呈现四大特点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继电器国际市场的竞争呈现出新的特点: 一是国际上强势企业的产业竞争日趋激烈。国际知名的继电器制造企业为了进一步强化核心竞争力,在资源整合上,不仅进行技术融合、产品融合、全球市场重新布局,还持续强力推进跨国并购,使其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不断巩固,其竞争优势更加凸显,我国继电器企业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二是产业竞争的关键已从量的竞争,发展成新型继电器以及关键材料、专用设备等核心的基础研发制造的竞争。继电器研发制造的价值创新点已向核心技术转移。当前以及相当一段时间内,我国继电器行业的核心基础产业和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掌控,发达国家的竞争优势更加明显。 三是外资加大扩张力度。外资企业正从资本、技术、新产品、市场拓展等方面全方位对内资企业施加压力,实施“高端抢利润,低端抢市场”的策略,导致“市场国际化,本土企业边缘化”的现象。 四是跨国企业通过制定技术标准,控制核心技术,加强产业链整合,不断巩固在全球中的主导地位,使技术标准和国际规则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他们手中。与此同时,国外不断运用技术壁垒、绿色壁垒来打压我国产品出口的趋势日趋严酷。 为此,我国继电器行业要由低端低价的无序发展和竞争,迅速走向高品质、优品牌的良性发展和竞争。产品上要从低质提升为高质,技术上要从低含量迈向高含量,竞争上从低层次走向高层次。紧紧把握国际市场、国内市场需求可能减弱,而导致产能过剩的契机,趁美元持续贬值和人民币持续升值之时,加紧企业装备更新改造,提升基础技术和制造能力,使技术创新和制造水平跃上一个新的台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技术和装备基础。 以品质确立品牌 在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经济仍将以不低于两位数的增幅高速发展,这将给继电器行业带来巨大的市场机会,特别是各个行业的普遍高速增长和升级换代,并以自动化、数字化为特征,对控制基础元件继电器不仅需求加大,而且对技术性能、品质、种类等都提出了更高期望。毋庸置疑,这也给继电器行业提供了又快又好发展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机遇。 继电器行业要集中优势,攻克高端产品。对国内急需的高、精、新、特产品要投入更大的研发力量,重点围绕计算机、通信及网络、数字化家电、装备制造母机、汽车电子、环保节能领域的相关产品、设备以及改造传统产业的需求,开发具有先进技术性能指标的产品。围绕国家重点扶持的高新技术产品,重点将与继电器相关的片式电子元器件、机电元件、电力电子器件等作为攻关方向,努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高频化、高精度、低功耗、多功能、复合化、组件化、模块化、智能化为特征的新型继电器,满足电子整机、装备控制的发展需求。国内继电器厂家只有在高端产品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上下工夫,以技术创新为动力,才能有效拓展继电器市场的空间。 国际上汽车是继电器第二大应用市场,但在我国由于汽车产业的发展仍处于散状竞争阶段,种类多而杂,使得所用继电器亦呈现散状发展形态,虽然增长率和趋势十分喜人,但技术及其标准化乃至质量却仍有相当差距。我国现有的汽车继电器生产厂家虽不是很多,但发展空间还要下大力气挖掘,若想在此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抢占先机,投入更多的开发、技术和生产力量,力争通过加大创新投入抓住这一历史机遇。 在行业中研发生产汽车继电器的企业,大多发展并不令人满意,除了生产规模、手段、工艺尚待提高外,其技术标准已成为汽车继电器顺利发展的瓶颈。各个厂家要抓住这一新的行业发展机遇,大投入、强研发、抓推介、拓市场,方能有大的作为。 随着通信技术的提升与发展,第三代、第四代通信继电器已成为产品主流,但我国继电器行业对其技术制造、工艺在整体上尚未全面系统地掌握,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面对这样的形势,不仅国家要大力扶持国内企业在第三代、第四代通信继电器方面的研发、生产,而且继电器行业必须下力气做大做强,以品质确立品牌,以品牌扩展市场,自主创新,锐意开拓。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 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可以说,自主创新是“十一五”规划的核心战略,只有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才能真正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企业在经营规模不断增长的同时,可以有效控制成本,获得良好收益,提高市场抗风险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因此,我国继电器行业必须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以自主创新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寻求更好的出路,特别是在技术标准和专利方面应引起高度重视。 我国继电器行业和企业应以取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为目标,认真规划、实施好企业“十一五”发展规划,千方百计,不拘一格,从实际出发,采取多种途径,增加技术投入,研制开发创新型技术和产品,积极主动地在专利、技术标准的制定发布等方面认真研究和应对,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技术的突破,逐步实现继电器行业的结构调整,争取在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领域有所作为,不断拓展我国继电器企业的市场空间,实现我国继电器行业又快又好、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产品上档次、质量上水平、装备自动化、效益最优化,是今后若干年内继电器行业增强核心竞争力的着力点。 新一代高端产品是继电器行业新的主要的利润点,而产品的全面升级换代,自主创新能力的全面增强提升,以及国际性的产业转移,为我国继电器行业提供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技术切入点和发展空间。
『伍』 继电器的作用,用途
继电器有如下几种作用:
扩大控制范围:例如,多触点继电器控制信号达到某一定值时,可以按触点组的不同形式,同时换接、开断、接通多路电路。
放大:例如,灵敏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用一个很微小的控制量,可以控制很大功率的电路。
综合信号:例如,当多个控制信号按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经过比较综合,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
自动、遥控、监测:例如,自动装置上的继电器与其他电器一起,可以组成程序控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化运行。
用途:
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之间的互动关系。
通常应用于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小电流去控制大电流运作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中间继电器用于各种保护和自动控制线路中,以增加保护和控制回路的触点数量和触点容量。
『陆』 继电保护装置的发展历史
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是一个新型智能化测试仪器,以前的继电保护试验工具主要是用调压器和移相器组合而成,体积笨重,精度不高,已不能满足现代微机继电保护的校验工作。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微机继电保护已广泛运用于线路保护,主变差动保护,励磁控制等各个领域,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已成为主流。现代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可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采用传统的OCL功放,体积大,重量在25Kg左右,比较笨重,功放管工作在放大区,时间长了容易损坏,且动态范围窄,精度不高。另一种是采用开关电源,功放采用数字功放,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是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发展方向。可对各类型电压、电流、频率、功率、阻抗、谐波、差动、同期等继电器以手动或自动方式进行测试,可模拟各种故障类型进行距离、零序保护装置定值校验和保护装置的整组试验,可自动扫描微机和数字型变压器、发变组差动保护比率制动曲线,具备GPS触发功能。继电保护微机型测试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一种重要测试工具。随着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不断推出新型高性能微机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继电保护测试装置是保证电力系统安全可靠运行的一种重要测试工具。随着现代电力系统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电力系统运行和管理的可靠性、高效性要求的不断提高,继电保护人员的测试工作变得更加频繁和复杂。在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不断推出新型高性能继电保护测试仪是技术进步的必然趋势,也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继电保护测试仪是在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力行业标准《继电保护微机型试验装置技术条件》(DL/T 624 ─ 1997)的基础上,充分使用现代先进的微电子技术和器件实现的一种新型小型化微机继电保护测试仪。它采用可单机独立运行,亦可联接其它电脑运行的先进结构,主机内置高性能工控机和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真16位DAC模块、新型模块式高保真大功率功放,自带TFT真彩色LCD显示器和嵌入式微机键盘。既可以单机独立操作,也可以连接笔记本电脑操作。操作功能强大,体积小,精度高。既具有大型测试仪优越的性能、先进的功能,又具有小型测试仪小巧灵活、操作简便、可靠性高。
『柒』 继电器的作用是什么
继电器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1、扩大控制范围
例如,多触点继电器控制信号达到某一定值时,可以按触点组的不同形式,同时换接、开断、接通多路电路。
2、放大
例如,灵敏型继电器、中间继电器等,用一个很微小的控制量,可以控制很大功率的电路。
3、综合信号
例如,当多个控制信号按规定的形式输入多绕组继电器时,经过比较综合,达到预定的控制效果。
4、自动、遥控、监测
例如,自动装置上的继电器与其他电器一起,可以组成程序控制线路,从而实现自动化运行。
(7)继电器历史扩展阅读
继电器的工作原理和特性
当输入量(如电压、电流、温度等)达到规定值时,使被控制的输出电路导通或断开的电器。
可分为电气量 ( 如电流、电压、频率、功率等)继电器及非电量(如温度、压力、速度等 ) 继电器两大类。
具有动作快、工作稳定、使用寿命长、体积小等优点。广泛应用于电力保护、自动化、运动、遥控、测量和通信等装置中。
继电器是一种电子控制器件,它具有控制系统(又称输入回路)和被控制系统(又称输出回路),
通常应用于自动控制电路中,它实际上是用较小的电流去控制较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故在电路中起着自动调节、安全保护、转换电路等作用。
继电器主要产品技术参数
1、额定工作电压
是指继电器正常工作时线圈所需要的电压。根据继电器的型号不同,可以是交流电压,也可以是直流电压。
2、直流电阻
是指继电器中线圈的直流电阻,可以通过万能表测量。
3、吸合电流
是指继电器能够产生吸合动作的最小电流。在正常使用时,给定的电流必须略大于吸合电流,这样继电器才能稳定地工作。
而对于线圈所加的工作电压,一般不要超过额定工作电压的1.5倍,否则会产生较大的电流而把线圈烧毁。
4、释放电流
是指继电器产生释放动作的最大电流。当继电器吸合状态的电流减小到一定程度时,继电器就会恢复到未通电的释放状态。这时的电流远远小于吸合电流。
5、触点切换电压和电流
是指继电器允许加载的电压和电流。它决定了继电器能控制电压和电流的大小,使用时不能超过此值,否则很容易损坏继电器的触点。
『捌』 继电保护发展史
继电保护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继电器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保护,这时期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开端。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熔断器。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在40余年的时间里,继电保护完成了发展的4个阶段,即从电磁式保护装置到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到集成电路继电保护装置、再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模、模糊逻辑等相继在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应用,继电保护技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作为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熔断器已开始应用。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短路容量不断增大,到20世纪初期产生了作用于断路器的电磁型继电保护装置。虽然在1928年电子器件已开始被应用于保护装置,但电子型静态继电器的大量推广和生产,只是在50年代晶体管和其他固态元器件迅速发展之后才得以实现。静态继电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动作速度、维护简单、寿命长、体积小、消耗功率小等优点,但较易受环境温度和外界干扰的影响。1965年出现了应用计算机的数字式继电保护。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的开发,目前微机数字保护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研究试验阶段,并已有少量装置正式运行。
目前随着电力系统容量日益增大,范围越来越广,仅设置系统各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远不能防止发生全电力系统长期大面积停电的严重事故。为此必须从电力系统全局出发,研究故障元件被相应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切除后,系统将呈现何种工况,系统失去稳定时将出现何种特征,如何尽快恢复其正常运行等。系统保护的任务就是当大电力系统正常运行被破坏时,尽可能将其影响范围限制到最小,负荷停电时间减到最短。此外,机、炉、电任一部分的故障均影响电能的安全生产,特别是大机组和大电力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协调正成为电能安全生产的重大课题。因此,系统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方案应考虑机、炉等设备的承变能力,机、炉设备的设计制造也应充分考虑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为了巨型发电机组的安全,不仅应有完善的继电保护,还应研究、推广故障预测技术。
『玖』 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的发展历史
继电保护是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20世纪初随着电力系统的发展,继电器开始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的保护,这时期是继电保护技术发展的开端。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是熔断器。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末,在40余年的时间里,继电保护完成了发展的4个阶段,即从电磁式保护装置到晶体管式继电保护装置、到集成电路继电保护装置、再到微机继电保护装置。
随着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如人工神经网络、遗传算法、进化规模、模糊逻辑等相继在继电保护领域的研究应用,继电保护技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一体化、智能化方向发展。
19世纪的最后25年里,作为最早的继电保护装置熔断器已开始应用。电力系统的发展,电网结构日趋复杂,短路容量不断增大,到20世纪初期产生了作用于断路器的电磁型继电保护装置。虽然在1928年电子器件已开始被应用于保护装置,但电子型静态继电器的大量推广和生产,只是在50年代晶体管和其他固态元器件迅速发展之后才得以实现。静态继电器有较高的灵敏度和动作速度、维护简单、寿命长、体积小、消耗功率小等优点,但较易受环境温度和外界干扰的影响。1965年出现了应用计算机的数字式继电保护。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处理机和微型计算机的普遍应用,极大地推动了数字式继电保护技术的开发,目前微机数字保护正处于日新月异的研究试验阶段,并已有少量装置正式运行。
研究现状
随着电力系统容量日益增大,范围越来越广,仅设置系统各元件的继电保护装置,远不能防止发生全电力系统长期大面积停电的严重事故。为此必须从电力系统全局出发,研究故障元件被相应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切除后,系统将呈现何种工况,系统失去稳定时将出现何种特征,如何尽快恢复其正常运行等。系统保护的任务就是当大电力系统正常运行被破坏时,尽可能将其影响范围限制到最小,负荷停电时间减到最短。此外,机、炉、电任一部分的故障均影响电能的安全生产,特别是大机组和大电力系统的相互影响和协调正成为电能安全生产的重大课题。因此,系统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的配置方案应考虑机、炉等设备的承变能力,机、炉设备的设计制造也应充分考虑电力系统安全经济运行的实际需要。为了巨型发电机组的安全,不仅应有完善的继电保护,还应研究、推广故障预测技术。
发展趋势
微机保护经过近20年的应用、研究和发展,已经在电力系统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并积累了丰富的运行经验,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大大提高了电力系统运行管理水平。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计算机在电力系统继电保护领域中的普遍应用,新的控制原理和方法被不断应用于计算机继电保护中,以期取得更好的效果,从而使微机继电保护的研究向更高的层次发展,继电保护技术未来趋势是向计算机化,网络化,智能化,保护、控制、测量和数据通信一体化发展。
『拾』 阿城继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的历史沿革
阿城继电抄器股份有限公袭司是1993 年3 月经哈尔滨市股份制协调领导小组哈股领办字(1993)第4 号文件批准,由阿城继电器厂独家发起、定向募集内部职工股方式设立的股份有限公司。 公司于1998 年1 月被哈尔滨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委员会确认为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千户企业之一,是我国继电保护的发祥地。产品覆盖全国并销往土耳其、巴基斯坦、伊朗等国家,曾先后为葛洲坝、刘家峡、白山等国家重点工程提供电站保护控制设备,产品多次荣获国家级科技成果奖。公司主要从事开发、制造、销售电力系统保护继电器,继电保护装置和系统,自动化成套设备和系统,电源及工业电器类产品。 1999 年4 月经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证监发行字(1999)45 号文件批准,公司向社会公开发行人民币A 股股票5500 万股并在深圳证券交易所挂牌交易。 2007 年3 月16 日召开股东会议审议通过股权分置改革说明书,2007 年4月7 日公司大股东由阿城继电器集团有限公司变更为哈尔滨电站设备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