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作用

发布时间: 2021-08-03 08:22:07

什么生物放大作用

Re:何谓生物放大作用?何种性质的物质容易有生物放大作用?
« 回覆文章 #2 於: 一月 02, 2003, 07:01:55 下午 »

--------------------------------------------------------------------------------
==>引述"b"的留言
::何谓生物放大作用?
::何种性质的物质容易有生物放大作用?
::请大家帮帮我!感激不尽!

生物放大作用(biomagnification, 又称 biological amplification)是指一些物质, 尤其是人造的有害化合物如DDT等, 在食物链中逐渐积聚浓缩.

例如: 大鹰吃大鱼, 大鱼吃小鱼, 小鱼吃海藻, 在这个食物链中, 科学家们发觉, 他们体内的DDT含量是:

大鹰 13.8 ppm (parts per million)
大鱼 2.07 ppm
小鱼 0.23 ppm
海藻 0.04 ppm

为甚麼会随食物链向上浓缩呢? 主要是因为DDT这类物质不容易排出体外, 日积月累来的

Ⅱ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都是什么意思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金属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聚集起来,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是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高营养级生物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

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取污染物而浓缩;而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摄取低营养级生物,而使污染物蓄积。

Ⅲ 生物放大的有害物质

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能充分说明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中充分描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甚至连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也因杀虫剂的使用而几乎灭绝。但是,DDT的生物放大危害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揭示。一项研究结果表明,DDT在海水中的浓度为5.0 X 10-11g,而在浮游植物中则为4.0 X 10-8g,在蛤蜊中为4.2 X 10-7g,到银鸥时就达75.5 X 10-6g。DDT从初始浓度到食物链最后一级的浓度扩大了百万倍,这就是典型的生物扩大作用。
DDT对英国雀鹰(Accipiter nisus)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早在 20世纪 60年代,雀鹰遭受了显著的毁灭,部分原因是由于DDT的生物放大作用,由于使母鸟吃了富集DDT的小虫和其他食物,它产下的卵的卵壳太薄,使得卵在孵出小鸟之前就很容易破碎,因而对雀鹰造成灭顶之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我国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纪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恶英,主要存在土壤的表层,一旦沉积很难通过环境物理因素再转移,但却可通过食物链再传给其它生物,转移到环境中。因此,湖泊底泥中高浓度的二恶英可通过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对水生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 。通过实验还发现了二恶英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证据,并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从而否定了国际学术界过去一直认为二恶英在食物链中只存在生物积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观点。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杀虫剂及其他有害物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变得十分惊人。一些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

Ⅳ 生物富集作用与生物放大作用的区别是什么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另一种是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种是大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在上述三种情况中,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取,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如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Ⅳ 食物链与生物放大作用有什么

在生态系统中,一种生物被另一种生物吞食,后者再被第三种生物吞食,彼此形成一个以食物连接起来的连锁关系,叫食物链。各种食物链在生态系统中相互交错,形成食物网。能量的流动、物质的迁移和转化,都通过食物链或食物网进行。

食物链对环境中物质的转移和蓄积有重大影响。某些自然界不能降解的重金属元素或有毒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一定很高,但可以通过食物链逐级放大,污染物随着食物链而使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的浓度比低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浓度逐渐放大,称为生物放大作用。例如DDT(一种杀虫剂)通过食物链在各种生物体内的浓度逐级放大,生物体内DDT的浓度可比湖水高出数万到数十万倍。

湖水→浮游生物→小鱼(脂肪)→食肉鱼(脂肪)

DDT含量1265倍500倍8.5万倍

生物放大作用是与食物链有关的。但是,生物体内污染物浓度增加还和生物积蓄作用、生物浓缩作用有关。

生物积蓄和生物浓缩作用,使生物体内某种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高于环境浓度,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则使食物链上营养级较高的生物体内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高于营养级比它低的生物体内的含量。因此,进入环境中的微量毒物,可通过生物浓缩作用、生物蓄积作用和生物放大作用,使高位营养级的生物受到毒害,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Ⅵ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都是什么意思

污染物的生物富集作用是指某些生物不断从环境中摄取浓度极低的金属元素或难分解的化合物,在体内聚集起来,使该物质在生物体内达到相当高甚至引起其他生物或人中毒的浓度。

生物放大作用是指生态系统的食物链上,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在生物体中浓度随着高营养级生物吞食低营养级生物蓄积,浓度随营养级数提高而增大。

生物富集作用是生物体从环境中摄取污染物而浓缩;而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摄取低营养级生物,而使污染物蓄积

Ⅶ 生物富集和生物放大有什么区别【高中生物】

简单来说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
而生物富集作用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两者的区别从名词上已经可以看出来了:生物富集通常就是单个生物个体通过日积月累的“进补”把某些元素或者难分解化合物积累起来;而生物放大一定是这些物质通过不同营养级,在食物链上呈层层放大的现象。不过生物富集与生物放大其实也是有关系的,放大的基础是富集而放大本身也算是一种富集。
早期不少科学家在研究农药和重金属的浓度在食物链上逐级增大时,多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直到1973年起,科学家们才开始用生物放大一词,并将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区分开来。

Ⅷ 什么叫生物浓缩,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

生物富集作用又叫生物浓缩,是指生物体通过对环境中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积累,使这些物质在生物体内的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生物体吸收环境中物质的情况有三种:一种是藻类植物、原生动物和多种微生物等,它们主要靠体表直接吸收;另一种是高等植物,它们主要靠根系吸收;再一种是大多数动物,它们主要靠吞食进行吸收.在上述三种情况中aeim前两种属于直接从环境中摄痊后一种则需要通过食物链进行摄取.环境中的各种物质进入生物体后4立即参加到新陈代谢的各项活动中.其中,一部分生命必需的物质参加到生物体的组成中,多余的以及非生命必需的物质则很快地分解掉并且排出体外,只有少数不容易分解的物质(如DDT)长期残留在生物体内.生物富集作用的研究,在阐明物质在生态系统内的迁移和转化规律、评价和预测污染物进入生物体后可能造成的危害,以及利用生物体对环境进行监测和净化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生物体从周围环境中吸收某些元素或不易分解的化合物,这些污染物在体内积累,并通过食物链向下传递,在生物体内的含量随生物的营养级的升高而升高,使生物体内某些元素或化合物的浓度超过了环境中浓度的现象,叫做生物放大作用,又叫生物富集作用,也叫生物浓缩.

Ⅸ 生物放大作用

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

生物放大是指在同一个食物链上,高位营养级生物体内来自环境的某些元素或难以分解的化合物的浓度,高于低位营养级生物的现象。生物放大一词是专指具有食物链关系的生物说的,如果生物之间不存在食物链关系,则用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来解释。直至20世纪70年代初期,不少科学家在研究农药和重金属的浓度在食物链上逐级增大时,多将这种现象称为生物浓缩或生物积累。直到1973年起,科学家们才开始用生物放大一词,并将生物富集作用、生物积累和生物放大三者的概念区分开来。研究生物放大,特别是研究各种食物链对哪些污染物具有生物放大的潜力,对于确定环境中污染物的安全浓度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生物放大与食物链

在生态环境中,由于食物链的关系,一些物质如金属元素或有机物质,可以在不同的生物体内经吸收后逐级传递,不断积聚浓缩;或者某些物质在环境中的起始浓度不很高,通过食物链的逐级传递,使浓度逐步提高,最后形成了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作用。例如,海水中汞的浓度为0.0001mg/L时,浮游生物体内含汞量可达001-0.002mg/L,小鱼体内可达0.2-0.5mg/L,而大鱼体内可达1-5 mg/L,大鱼体内汞比海水含汞量高1万-6万倍。生物放大作用可使环境中低浓度的物质,在最后一级体内的含量提高几十倍甚至成千上万倍,因而可能对人和环境造成较大的危害。

生物放大作用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而食物链可以分为几种形态。在生态系统中,根据生物间的食物关系,可将食物链分为四类。一是捕食性食物链,它是以植物为基础,后者捕食前者。如青草-野兔-狐狸-狼-虎。二是碎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碎食物为基础形成的食物链。如树叶碎片及小藻类-虾(蟹)-鱼-食鱼的鸟类。三是寄生性食物链,是以大动物为基础,小动物寄生到大动物上形成的食物链。如哺乳类-跳蚤-原生动物-细菌-过滤性病毒。四是腐生性食物链,指的是以腐烂的动植物尸体为基础,然后被微生物所利用。

生物放大作用就是通过食物链完成的。总的说来,初级生产者所产生和固定的能量、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便可形成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

多种有害物质的放大作用

DDT等杀虫剂通过食物链的逐步浓缩,能充分说明它们对人类健康的危害。1962年,美国的雷切尔·卡逊在其《寂静的春天》中充分描述了以DDT为代表的杀虫剂对环境、生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甚至连美国的国鸟白头海雕也因杀虫剂的使用而几乎灭绝。但是,DDT的生物放大危害作用并没有得到充分揭示。

一项研究结果表明,DDT在海水中的浓度为5.0 X 10-11g,而在浮游植物中则为4.0 X 10-8g,在蛤蜊中为4.2 X 10-7g,到银鸥时就达75.5 X 10-6g。DDT从初始浓度到食物链最后一级的浓度扩大了百万倍,这就是典型的生物扩大作用。

DDT对英国雀鹰(Accipiter nisus)的影响也是灾难性的。早在 20世纪 60年代,雀鹰遭受了显著的毁灭,部分原因是由于DDT的生物放大作用,由于使母鸟吃了富集DDT的小虫和其他食物,它产下的卵的卵壳太薄,使得卵在孵出小鸟之前就很容易破碎,因而对雀鹰造成灭顶之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还发现,我国典型湖泊底泥中19世纪早期已存在微量二恶英,主要存在土壤的表层,一旦沉积很难通过环境物理因素再转移,但却可通过食物链再传给其它生物,转移到环境中。因此,湖泊底泥中高浓度的二恶英可通过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对水生物和人类的健康产生极大威胁。通过实验还发现了二恶英在食物链中生物放大的直接证据,并提出了生物放大模型,从而否定了国际学术界过去一直认为二恶英在食物链中只存在生物积累而不存在生物放大的观点。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杀虫剂及其他有害物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变得十分惊人。一些毒素在身体组织中累积,不能变性或不能代谢,这就导致杀虫剂在食物链中每向上传递一级,浓度就会增加,而顶级取食者会遭受最高剂量的危害。

食物中被放大的毒素

由于生物放大作用的存在,环境污染对人和生物的危害也呈现富集或放大作用,因此生物放大作用也威胁着人类食物链,比如各种副食、肉类和鱼类。但是,这种危害一直难以引起人们的关注。

比如,重金属铅、汞、镉等原本就对人和生物有害,但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对人和生物的危害就更大了。铅对人体的危害主要是造成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的损伤。汞是以甲基汞的形式对人体造成伤害,甲基汞在体内代谢缓慢,可引起蓄积中毒,而且可通过血脑屏障进入大脑,与大脑皮层的巯基结合,影响脑细胞的功能。镉对机体的危害是破坏肾脏的近曲小管,造成钙等营养素的丢失,使病人骨质脱钙而发生骨痛??
这几种重金属在食物链中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通过食物链的放大作用完成的。环境中的铅容易污染的食品主要是蔬菜,由于环境中的铅在土壤中以凝结状态存在,因此通过作物根系吸收量不大,主要是通过叶片从大气吸收,所以蔬菜中铅含量富集程度以叶菜最高,其次是根、茎类、果菜类。对食品中铅含量的调查显示,靠近公路两侧的蔬菜的铅含量远远高于远离公路的蔬菜,这既说明含铅汽油是污染源,也说明了铅的放大作用途径。

汞主要蓄积于鱼体脂肪中,鱼是汞的天然浓缩器,鱼龄越大,体内富集的汞就越多。不同鱼种富集汞的能力不同,鱼体中汞的含量也不同,一般来说,食肉鱼体内汞含量大于食草鱼,吃鱼的鸟在体内蓄积的汞更多。所以,人们在选择鱼的消费时,也应当有一个顺序,即从草鱼到食肉鱼,从淡水鱼到海鱼。尽管江水中汞含量较低,但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鲶鱼等食肉鱼中汞的含量也大大增加,因此也应当成为人们消费时的一种不宜选择的标准。

此外与DDT同属于有机氯杀虫剂的狄氏剂在鳝鱼和苍鹭中的富集作用是最大的。人如果食用这两种食物,人实际上就是食物链的终端,在人体中必然导致狄氏剂的大剂量中毒。因此,消费者更不能把诸如苍鹭那些吃鱼的鸟类当作野味来消费。

镉是通过水生生物的养殖进入食品链的。镉的生物放大作用表现为,海产品中镉的含量是海水的4500倍。作物的根系也可吸收土壤中的镉,镉污染地区的蔬菜、粮食等食品中的镉含量远高于无污染地区。不同作物对镉的富集程度不同,镉含量也不尽相同,比如蔬菜中镉含量顺序是(按富集系数大小排列):芹菜叶(0.1150)>菠菜(0.0956)>莴笋(0.0469)>大白菜(0.0452)>油菜(0.0437)>小白菜(0.0417)>芹菜茎(0.0390)>韭菜(0.0365)>茄子(0.0240)>圆白菜(0.0105)>黄瓜(0.0062)>菜花(0.0059)。因此,这可以作为人们消费食物时避免有害重金属元素生物放大作用的一个参考。

消除生物放大的危害

为了防止有害物质通过食物链的生物放大作用造成对人、生物和环境的污染,就必须采取一些措施。首先是在源头上下功夫,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比如,对于铅的污染,除了使用无铅汽油以减少污染和铅在食物链中的富集放大,还应禁止在冶炼厂附近等铅污染严重的地区种植富集铅的作物,而应选择一些不宜富集铅的作物。

其次,防止有害物质的生物放大作用也可以采用“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方法,即通过培植或发现对污染物有较高降解效能的菌株、植物,用于对土壤、水、肥的净化处理。美国拉尔夫·彼特等人在实验室培育出14个酵母和细菌菌株,专“吃”对环境有害的化学物质,将污染物转化为CO2、水和其他无害化合物。而经特定有机化合物驯化的活性污泥,可降解多种近似的化合物。例如用苯胺驯化的活性污泥,除可降解各种取代基的苯胺外,还可降解苯、酚及10多种化学物质。

我国研究人员也发现,我国的蜈蚣草能对多种重金属有强大的吸毒作用,它富集砷的能力高于其他植物二三十万倍,富集镉的能力也使国外最受推崇的遏蓝菜黯然失色。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