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北周地理志

北周地理志

发布时间: 2021-08-03 08:39:18

⑴ 求《北周地理志》电子版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11494330.html?sudaref=www..com&retcode=0

⑵ 有哪些古代军事地理方面好书推荐

【入门】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饶胜文:布局天下

周振鹤:体国经野之道

风长眼量:①地图里的兴亡: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上)&地图里的兴亡:三家分晋,烽火中原(下)、②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上)&地图里的兴亡:秦,从部落到帝国(下)

【进阶】

宋杰:①中国古代战争的地理枢纽、②两魏周齐战争中的河东【北朝后期晋西南】、③先秦战略地理研究

辛德勇:秦汉政区与边界地理研究

史念海:①河山集 四【关陇秦巴】、②唐代历史地理研究

谭其骧:长水粹编

王恢:中国历史地理(上册)&中国历史地理 (下册)

顾颉刚&史念海:中国疆域沿革史

穆渭生:唐代关内道军事地理研究

李宗俊:唐前期西北军事地理问题研究

【工具书】

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全八册)、简明中国历史地图集

周振鹤:汉书地理志汇释

梁允麟:三国地理志

孔祥军:晋书地理志校注、汉唐地理志考校

王仲荦 :北周地理志(全二册)

施和金:北齐地理志

严耕望:唐代交通图考

吴松弟:两唐书地理志汇释

谭其骧:辽史地理志汇释

郭黎安:宋史地理志汇释

鲁人勇:西夏地理志

王恢:新清史地理志图集

其他:有哪些读中国历史时可以参考的地图册? - 郭奉孝的答案

【网站】

禹贡 -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

历史地图吧_网络贴吧

Acfun布哈林

谢邀

历史地理向收藏夹:堪史舆地 - 收藏夹
历史书单向收藏夹:考镜钩沉 - 收藏夹

⑶ 推荐下国学书目

古本竹书纪年辑证(修订本)
史学方法与历史解释——台湾学者中国史研究论丛
魏晋本土文学地理研究——南京大学博士文丛
何兹全文集(全6册)
隋唐帝国形成史论
六朝贵族制社会研究
读书杂志
册府元龟(全12册)
史记笺证(全9册)
元和姓纂(全三册)
通典
文献通考(全二册)
通志(三册)
唐御史台精舍题名考(精)
宋书州郡志汇释(精)/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
元刻史记彭寅翁本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
汉唐史记研究论稿/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
通鉴隋唐纪比事质疑/岑仲勉著作集
隋书求是/岑仲勉著作集
宋书校议
六朝事迹编类 六朝通鉴博议
世说新语笺疏(全三册)
资治通鉴补(共6册)(精)
北齐地理志(全二册)
魏晋十六国青徐兖地域政局研究
旧五代史新辑会证(共12册)
舆地纪胜(共8册)(精)
纳兰词笺注(修订本)(精)
两汉纪(上下)
敦煌本《老子》研究
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宋西夏卷
后汉书集解(上下)(精)
庄子校诠(上下)(精)/王叔岷著作集
北周六典(上下)/王仲荦著作集
北周地理志(上下册)
苏轼词编年校注(上中下)
余嘉锡论学杂著(上下册)
汉书新证--摹庐丛著
二十五史补编(全六册)
唐大诏令集(精)
全祖望集汇校集注(上中下)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附索引共4册)(精)
长江三峡地区历史地理之研究
爱晚庐随笔/张舜徽集
古代荆楚地理新探?续集
吕氏春秋注疏(共4册)(精)
古代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上下)
唐研究(第十三卷)
论语汇校集释(全二册) (中华要籍集释丛书)
三国志异文研究/中国典籍与文化研究丛书
历史的空间与空间的历史(中国历史地理与地理学史研究)/当代中国史学家文库
剑桥中国隋唐史(589-906年)
十七史疑年录
史记校证(全五册)
先秦史
六朝江东士族的家学门风/南京大学博士文丛
秦汉史/吕思勉文集
隋唐五代史(上下)/吕思勉文集
魏晋南北朝室内环境艺术研究/中国城市规划建筑学园林景观博士文库
唐人轶事汇编(上下)
秦汉史论丛(增订本)
宋辽关系史研究
隋唐使职制度研究(农牧工商编)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秦史(精)
建康兰陵六朝陵墓图考
唐代财政史稿(全五册)
两唐书地理志汇释)/正史地理志汇释丛刊
宋代官制辞典
东京梦华录注(宋)
南唐国史——南京大学博士文丛
日本中国史研究年刊(2006年度)
战国会要(上下)(精)
世说新语汇校集注(中华要籍集释丛书)
白话本国史(上下)/吕思勉文集
初唐传奇文钩沉
秦会要(精)
明清易代史独见(增订本)
上海古籍出版社五十年图书总目(1956-2006)(精)
东汉会要(精)
西周的灭亡-中国早期国家的地理和政治危机
中国上古史实揭秘-天文考古学研究
尚书正义 (精)
隋唐两京坊里谱
中国史学史
宋代的家庭和法律
中国近代史八种(吕思勉文集)
王伊同学术论文集(精)
鹖冠子汇校集注(附通检)(精)
皇权.礼仪与经典诠释:中国古代政治史研究
中国陶瓷史(精)
世说新语译注(精)
秦汉时期生态环境研究
经典释文索引
唐会要(上下)(精)
三朝北盟会编(附索引上下)(精)
宋两湖大郡守臣易替考
宋河北河东大郡守臣易替考/宋代郡守通考
六至九世纪中国政治史
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中国移民史(第1-6卷)(精)
二十世纪中国通史编纂研究
东汉魏晋南北朝史书笺释
魏晋南北朝佛教论丛
九品官人法研究(科举前史)-日本学者中国史研究丛刊
东吴政区研究
六朝区域研究
汉赵国史
氐与羌
读金日札 读子日札--摹庐丛著
唐五代笔记小说大观(全二册)
唐代西州土地关系述论(精)
两汉魏晋南北朝宰相制度研究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东豪族研究
汉唐财政史论(精装)
北朝隋唐均田制新探(南强史学丛书)
唐代幕府制度研究——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元代吐蕃地区行政体制研究
敦煌艺术宗教与礼乐文明——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汉至唐初史官制度的演变
五代十国制度研究
新旧五代史地名族名索引
北朝婚丧礼俗研究
隋唐佛教文化
唐代区域经济研究
汉唐佛寺文化史(全2册)——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东周秦汉关中农业变迁研究
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
汉唐外交制度史
宋代佛教史籍研究
汉晋家族研究
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家族、宗族关系研究
秦汉官僚制度
中国礼制史.隋唐五代卷
史记考索
谷霁光史学文集
山西历史政区地理
人文社科新著丛书:唐代长江下游经济发展研究
唐代佛教地理研究
漆侠先生纪念文集
周秦汉唐文明
隋唐五代社会经济史论稿——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唐研究论文选集——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滹南遗老集校注
七世纪中叶唐与新罗关系研究
金文庙制研究
元史艺文志辑本
汉晋唐时期农业(全2册)——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吐火罗史研究
唐九卿考——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唐代军费问题研究
宋代寺院经济史稿
宋史论集
北朝婚丧礼俗研究
春秋书法与左传学史
隋唐佛教文化
史记笺证(全9册)
唐诗纪事校笺(全8册)
西域文化影响下的中古小说——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金史》之《食货志》与《百官志》校注
黄约瑟隋唐史论集
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和唐宋江南经济研究(南强史学丛书)
中国中古社会史论
中国中古政治史论
汉唐门荫制度研究
唐五代书仪研究——唐研究基金会丛书
汉唐史论稿
战国史系年辑证
旧唐书辨证
三国志丛考
中国通史 傅乐成
汉唐史论集-傅乐成
唐代神策军研究-何永成
元代中央政治制度
唐代政治史论集 增订本
唐代家庙礼制研究
国语斠证
唐代考课制度研究
诸蕃志校注
唐代文化史研究
宋史试析
庄子诠诂
五代史料探源
宋代史事质疑
魏晋清谈述论
两晋时期西南地区与中央之关系
岳飞行实与岳珂事迹
唐代蕃将研究-章群
通鉴学-张须
宋本世说新语(精)
秦汉史-劳干
魏晋南北朝史-劳干
唐史-章群
宋史-方豪
隋唐史别裁-李树桐
通鉴新唐书引用笔记小说研究-章群
史记会注考证
史记会注考证订补
五代史记注校订-严一萍
后汉书集解补.--施 之勉
水经注汉侯国辑释-王恢
三国典略辑校
隋唐史新论-林天蔚
拓拔氏的汉化及其它-孙同勋

⑷ 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地理学有哪些专门的研究

《水经》,虽然没有具体的成书年份和作者,但根据《四库全书》中的解释,其书中称广汉为广魏,而晋宁称为魏宁,所以成书应在曹魏。全书仅1万来字,记述全国各条河流的简单情况。后世的《水经注》就是托以此书为注的。
《水经注》,北魏郦道元所著,这个大家都知道比较详细了。
《西域图记》,隋朝裴矩著,据说是为了隋朝向西发展疆域所做,书中描述了三条从敦煌到达地中海的线路。此书仅流传至宋代,目前已失传,但《隋书》中收有这本书的序。
《三辅黄图》,推测为南北朝之前所做,记载了秦汉时期长安附近的地理和建筑。
《伽蓝记》,北魏杨炫之著,记录北魏时期洛阳城周边的佛寺变迁,规模等等。
《魏书•地形志》,作者魏收,北齐人。
《宋书•州郡志》,作者沈约,南朝梁人。
《南齐书•州郡志》,作者萧子显,南朝梁人。
《隋书•地理志》,作者魏征。
二手资料:
《晋书•地理志》,作者房玄龄。
《元和郡县图志》及类似的地理综述型著作。
《晋书地理志校注》,孔祥军,新世界出版社
《北齐地理志》,施和金,中华书局
《北周地理志》,王仲荦,中华书局
【如果你喜欢魏晋三国,欢迎你加入qq群三国历史145143111。让我们一起讨论三国,进群验证:推荐人陈琳】

⑸ 王仲荦的辉煌业绩

王仲荦先生一生致力于教育和科研工作,半个多世纪里,他孜孜不倦,著述不辍。先生在学术上建树颇多,对于先生贡献的业绩,我们仅选一二以飨读者。
对古代史上几个重要问题
如古史分期问题,春秋战国之际的农村公社和休耕制度问题,物价问题,明代纺织生产问题,资本主义萌芽问题,都进行了开创性研究。尤其是古史分期问题,他继承并发展了魏晋封建论。
先生另一个开创性的研究是出版《曹操》一书,首次对曹操的历史功绩进行了公允的评价和充分的肯定,为后来史学界讨论曹操其人打下了基础。
在古籍整理方面
先生的贡献是很大的。早在上海求学期间,就已经着手注释宋代杨亿编撰的《西昆酬唱集》。今天我们读到的中华书局新校点版本的《二十四史》,其中就有王先生的功劳。1960年为高等院校主编的《资治通鉴》一书。此外,在先生70岁高龄还整理章太炎的遗著,主持《太炎先生全集》编辑出版工作。
先生学术成就
最主要的部分是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和隋唐五代史的贡献。先生从五十年代开始研究魏晋南北朝史,花了五六年的时间写成了《魏晋南北朝隋初唐史》。这本专著将中国中世纪370余年的复杂历史进行了梳理。由于魏晋南北朝这段历史现象错综复杂,头绪繁多,历代研究者大多将它和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相提并论,认为无光明可写。王先生明查这一弊端,决心给予突破。而事实证明,先生获得了成功。他扭转了过去那些因偏见造成的蒙昧状态,开辟了魏晋南北朝历史光明的新局面,目前史学界流行的魏晋南北朝时期历史的主流枣南方经济大开发,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看法,就是对王先生的观点和建树的肯定。
《北周六典》和《北周地理志》也是王先生的著名力著,是他魏晋南北朝史丰碑的组成部分。

⑹ 有哪些关于十六国南北朝这段历史的书籍

‍‍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政权更迭最为动荡的时代,历史名人多,共14个朝代。在书籍方面,推荐《五胡录》,比较幽默轻松的书。再推荐一下《穿越报:三国两晋南北朝卷》,穿越报系列的都会让读者在历史方面有所收获。学术方面的专业书就去图书馆找吧。‍‍

⑺ 关于北周和北齐的推荐的历史书

看你能看懂什么作品,有么有历史基础,如果是一片白纸,先从基本的做起吧。

应该先看王仲荦《魏晋南部朝史》相关的部分。白玉林,曾志华《北朝史解读》等基本读物。
看完之后,可以看台湾吕春盛《北齐政治史研究》,殷宪《北朝史研究》,雷依群《北周史稿》等深入的作品。
之后,可以看"二十四史"中的《北齐书》,《周书》以及《资治通鉴》卷一五九到一七七的相关部分。
之后可以看王仲荦《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施玉贵《北齐地理志》,杜佑《通典》,以及《北朝研究》第祥光资料。
由浅入深,切忌贪多勿得。

⑻ 晋朝皇城详细格局

有一篇文章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好像说到了皇城了。不知道你能下载下来,要是不能下载的话,留个邮箱,或给我发邮件,[email protected]
不过这文章里面说的很杂,贴出来不太好贴的,毕竟晋书不是专门记载这种东西的书,都是从各人列传零星记载的反映出来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论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
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和皇城
史念海 史先智
十六国时期长安城中分有小城, 南北朝时期长安城中又另有
小城、子城和皇城。小城的记载始见于《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
记》。《载记》说:
(晋穆帝永和) 十年(354) , (桓) 温率众四万趋长安。
⋯⋯健遣其子苌率雄、菁等众五万拒温于尧柳城、愁思
堆, 温转战而前, 次于灞上。苌等退营城南, 健以羸兵六千
固守长安小城, 遣精锐三万为游军以拒温。
后来北魏太武帝又在长安城筑过小城。《魏书》卷四上《世祖纪》说:
延和二年(423) , 正月, 以乐安王范为假节, 加侍中、
都督秦雍泾梁益五州诸军事, 卫大将军、仪同三司, 镇长
安。六月, 诏乐安王范发秦雍兵一万人, 筑小城于长安城
内。
其后北魏分为东西。西魏文帝大统四年(538) 长安城又有子城的记
载, 其事见于《周书》卷二《文帝纪下》。《文帝纪》说:
·1·
大军之东伐也, 关中留兵少, 而前后所虏东魏士卒,
皆散在民间, 乃谋为乱。於是沙苑所俘军人赵青雀、雍州
民于伏德等遂反。青雀据长安子城, 伏德保咸阳, 与太守
慕容思庆各收降卒, 以拒还师, 长安大城民皆相率拒青
雀, 每日接战。魏帝留止阌乡, 遣太祖讨之。
北周时, 长安城中又有了皇城。《唐六典》卷二《户部尚书》说:
后周地官府置宫门中士一人, 下士一人。掌皇城五门
之禁令。
《唐六典》虽未记载皇城始设的年代, 当时长安城内有皇城, 则是确
实的。
这些设置其间相距的时期较为遥远, 彼此之间的关系尚待探
讨。不过西魏大统年间赵青雀作乱所据的子城, 似即北魏延和年间
所筑的小城。延和年间为了兴筑小城曾经大举兴工, 赵青雀所据的
子城则未见到有关始筑的记载。一般说来, 子城就是指城内的小城
而言。也还可以说是附城的月城或雍
瓦 城。赵青雀在所据的子城内
受到长安大城民的攻击, 可见是有相当大的声势, 则所据的子城应
该是在长安大城之内的小城, 而不是附城的月城或雍
瓦 城。
由上面所征引的小城、子城的记载, 显然可见, 这些都是可以
作为军事据点的设施。正是由于这样的设施相当高敞坚固, 才可以
用之于军事据点。当然在未被用之于军事据点之前或后, 还是有它
应有的作用的。上面所征引的《魏书》的记载, 显示延和年间所筑的
小城, 是作为乐安王范镇守长安时的驻节之所。乐安王范镇长安时
官衔的众多, 其地位是相当崇高的。当时筑小城于长安城内, 不一
定就预料将来作为军事的据点, 而是抬高乐安王范的身分和声望。
当然后来北周所筑的皇城更是如此。乐安王范所筑的小城, 征发了
秦、雍兵力一万人, 则所筑的规模显得相当宏大, 并非等闲较小的
·2·
地区所能容纳得下的。
西晋末年, 永嘉乱离之后, 长安城即已陷入兵戈云扰之中, 可
能已相当残破。刘曜以长安为都时, 就不能不另建光世殿和紫光
殿。这两殿建于何处不得而知, 至少当时长乐宫和未央宫还未残毁
罄尽。刘曜因而立大学于长乐宫东, 立小学于未央宫后①。刘曜亡
后, 长安为后赵所据有, 石虎以石苞镇长安, 因发雍、洛、秦、并州十
六万人城长安未央宫②。未央宫能够得到这样大规模的修治, 其豪
华的程度可能远超过汉世。这里值得注意的, 这次兴工是为了城长
安未央宫。《晋书》记载十六国史事, 于建立新宫则称之为“起”, 从
事整理复原又称之为“修治”, 这里却称之为城, 似有特别含义。石
虎都邺(今河北临漳县西南) , 长安则是一方重镇。也许由于重镇不
易防守, 故有如此设施。后来慕容冲反抗苻坚, 据阿房宫为基地, 当
时称之为阿房城③。这和修未央宫而称为城未央, 是相仿佛的。
石虎的城未央宫是在他的建武十一年。这一年为晋穆帝永和
元年(345)。石虎死于其太宁元年, 即永和五年(349) ④。石虎死后,
后赵国乱, 未久即告灭亡。这时建立前秦的苻健始向长安进军, 并
未遇到若何阻力, 就已取得长安。这是说, 长安在这次易手过程中,
并未遭受若何的破坏。桓温进攻长安, 苻健据守长安小城是在苻健
的皇始四年, 亦即晋穆帝的永和十年(354)。这和石虎的城未央宫
前后相差只有十年。十年之中并未遭受破坏, 则苻健所守的长安小
城, 应即是未央宫城。未央宫既然完整如旧, 为其他设施所不及, 自
应是苻健施治的中心。苻建僭称尊号之时, 即皇帝位于太极前殿,
自亦应在未央宫中。苻健的宫殿见于记载的不多, 太极前殿之外还
有东宫、东掖门和端门⑤。如以太极前殿在未央宫中之说无若何讹
·3·




⑤ 《晋书》卷一一二《苻健载记》。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三一《前秦录》。
《十六国春秋辑补》卷一八《后赵录》。
《晋书》卷一○六《石季龙载记》。
《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
误, 则所谓东宫当指长乐宫而言, 东掖门也应是未央宫的东阙了。
后来后秦姚兴时也有太极前殿①, 当系承袭前秦的旧规, 没有若何
改易。苻健之后, 苻坚曾置听讼观于未央宫之南②。似当时虽称太
极前殿, 并未更改未央宫的名称。
北魏太武帝时所筑的长安小城, 仅见于《魏书·世祖纪》的记
载。其具体情况不可具知。虽不可细究其渊源, 似仍与未央宫有关。
前面曾提到姚兴的太极前殿。太极前殿为姚兴正旦朝群臣之所。姚
兴外出, 使其太子姚泓监国, 入居西宫, 则太极前殿乃在西宫之中。
姚兴病危时, 姚忄音称兵作乱, 殿中兵登武库拒战, 东宫兵亦前来助
战③。汉时未央宫和长乐宫之间有武库。姚兴时殿中兵所登的武
库, 极有可能就是汉时武库的旧址, 则姚兴时的西宫和东宫当是当
时的未央宫和长乐宫。西宫和东宫的名称当是其时的俗称, 随其方
位所在而赋予以普通称谓。只是当时未闻尚沿用长安小城的说法。
可能是承平之时不虞有军事行动, 故不复为人所道及。
姚兴死后, 后秦为刘裕所灭, 刘裕灭后秦, 在晋安帝义熙十三
年(417)。其时为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下距北魏太武帝再筑长安
小城的延和二年为15 年。刘裕伐后秦时, 兵至长安城下, 姚泓即束
手归降, 长安未受兵戈的扰乱。其后赫连勃勃入长安以及北魏的灭
夏, 长安虽亦受到影响, 残破当不至过分严重。当年石虎修复的未
央宫和苻健所拒守的小城, 旧迹应该依然存在, 只不过有所残缺,
故待乐安王范为之再度修治。
乐安王范筑长安小城之后, 就是赵青雀据以反魏的长安子城
了。赵青雀反魏, 前面已经提到是在西魏文帝大统四年, 亦即公元
538 年。当北魏分裂为东西两方面之前, 曾经有过孝昌之际的乱
离。孝昌为魏孝明帝的年号, 由公元525 年至528 年, 前后四年。孝
·4·


③ 《晋书》卷一八《姚兴载记下》。
《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
《晋书》卷一一七《姚光载记》。
昌之际的乱离不仅恒代而北, 尽为丘墟, 就是崤潼以西, 烟火也多
断绝①。孝昌之末下距魏孝武帝的西奔, 也只有五年。由于长安的
元气未复, 孝武帝抵达之后, 也只能以雍州公厂解为宫②。接着是孝
武帝的逝世和文帝的继立, 在帝位更迭之时, 如何还有暇时, 建筑
新的宫殿, 整饰城郭? 这样说来, 赵青雀据以反魏的子城, 并非新
创, 而是因袭延和年间乐安王范所筑的长安小城了。西魏历年短
促, 二十年间所筑的宫殿, 也只有圆极③、宣光、清徽④、瑶华⑤、乾
安⑥ 数处。其间再未涉及到小城和子城。
北周所筑的皇城, 论名称和小城、子城不同, 其所在地也应位
于长安城中, 和小城、子城的作用是一样的。不过北周当时的制度
多模仿《周礼》, 甚至宫殿名称也沿袭旧规。这就不易和西魏时比照
了。
北周帝王朔望视朝、处理政务、会见群臣的宫殿称为露寝, 亦
作路寝。《周书·武帝纪》:“天和元年, 正月, 露寝成, 幸之。令群臣
赋古诗, 京邑耆老并预会焉。”《北史·周本纪下》叙此事, 则作路
寝。路寝之名始见于《诗·鲁颂·门必宫》。《诗》云:“路寝孔硕”。《毛
传》:“路寝, 正寝也”。《礼记·玉藻》说祭祀:“君日出而视之, 退适
路寝以听政”。露寝之前为露门, 当时以露门为外朝。《资治通鉴》
于陈武帝永定元年(即北周孝闵帝宇文觉元年, 公元557 年) 记载
宇文觉即天王位时说:“朝百官于露门外”。胡三省注说:“露门即古
之路门。路, 大也。宇文建国, 率仿古制, 故外朝曰路门”。露寝、路
门既为北周皇室处理政务的地方, 自当建于皇城之内, 而不能于皇
城之外其他地方求之。
·5·





⑥ 《北史》卷五《魏本纪》。
《北史》卷一三《文帝悼皇后郁久闾氏传》。
《周书》卷三八《薛忄登传》。
《北史》卷四九《念贤传》。
《北史》卷五《魏本纪》。
《魏书》卷一○六上《地形志上》。
上面征引的《周书·武帝纪》所记载的:“天和元年(566) , 露寝
成”, 并非新建的露寝在这一年竣工, 而是旧宫的改建。因为《周书
·武帝纪》在此以前, 还记载着:“保定三年八月改作露寝”。保定三
年为公元563 年, 在天和元年之前三年。保定三年之前的五年就是
宇文觉即天王位的一年。宇文觉即天王位时已经有了露门。露门
之名既是仿古制, 则仿古制的就不应只是露门。至少可以说, 露寝
也和露门同时改称得名。宇文觉即天王位, 乃是取代西魏的。宇文
觉取代西魏作为天王, 并在露寝、露门处理政务, 接见百官, 显示露
寝和露门这样的建筑在西魏时已经有了, 只是名称不是露寝和露
门而已。前面曾经指出, 露寝和露门既是北周王室处理政务, 接见
百官的地方, 就应是建筑在皇城之内, 如果这样的说法还不至于诬
妄, 则皇城的建筑在西魏时就早已有了, 并非北周初建王室时才开
始建筑的。
《周礼·天官·阍人》说:“阍人掌守王宫之中门之禁”。郑玄注
说:“王有五门, 外曰皋门, 二曰雉门, 三曰库门, 四曰应门, 五曰路
门。路门一曰毕门”。北周既遵《周礼》的制度, 则所谓皇城者也应
该有五门。北周的皋门、雉门和库门未见文献记载。北周明帝武成
二年(560) , 改作露门、应门。此事见《周书·武帝纪》, 固斑斑可考,
应非虚语。《尔雅·释宫》:“正门谓之应门”。邢曰
丙注, 以应门为朝
门。北周以露门为外朝, 则以应门为朝门, 是和古制相同的。历代
相传, 作帝作王皆是南面而临天下, 北周既以露寝为处理政务之
所, 则露寝必为南向, 这样才能符合南面而临天下的古训。后来到
宣帝大象二年(580) ,“行幸同州(治所在今大荔县) , 增候正, 前驱
戒道, 为三百六十重, 自应门至于赤岸泽, 数十里间, 幡旗相蔽, 鼓
乐俱作”①。宣宗曾数次行幸同州, 这一次如此隆重庄严, 且特别说
是出于应门, 则应门应为皇城的南门。
往古立皋门事, 始见于《诗·大雅·绵》篇。这是描述周人经营
·6·
① 《周书》卷七《宣帝纪》。
周原建立城郭的诗篇。诗中说:“百堵皆兴, 鼓
咎鼓弗胜。乃立皋门,
皋门有伉。乃立应门, 应门将将”。郑氏笺:“王之郭门曰皋门”。皋
门与作为正门的应门不同。宣帝行幸同州, 只能说出于应门, 没有
说出于皋门, 不是没有道理的。
如郑玄对于《周礼》王宫五门的解释, 皋门为最外的一门, 郑玄
还说皋门是郭门。而北周宣帝的行幸, 出了应门就已经是出了皇
城。这样说来, 所谓王宫五门并非都是相同的方向, 不是进了皋门,
然后再进雉门、库门, 才到了应门, 然后再入路门。现在可见到的文
献记载, 北周时并无所谓皋门, 也无雉门和库门。可是北周的皇城
还是有五门的。应门、路门之外, 别有崇阳门、肃章门和玄武门。北
周末年, 杨坚为左大丞相, 出崇阳门前往以正阳宫所改名的丞相
府。胡三省指出崇阳门为周宫城之东门①。胡三省所说的宫城, 实
际上也就是皇城。在此以前, 也是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 , 卫王直
作乱, 帅其党袭肃章门②。此肃章门当为周宫城之西门③。此外还
有玄武门④。玄武门, 顾名思义, 自是皇城的北门。
前面征引北周卫王直作乱事。卫王作乱的起因之一为其所居
的宅第被改为东宫, 卫王因之迁居于废陟屺佛寺⑤。东宫后来曾改
称正阳宫⑥。北周宣帝传位于其太子, 自居正阳宫⑦。杨坚为左大
·7·






⑦ 《周书》卷八《静帝纪》。
《资治通鉴》卷一七四《陈纪八》胡注。
《周书》卷一三《卫王直传》。
《北史》卷七《皇甫绩传》。
王仲荦《北周地理志》卷一《关中》说:“肃章门, 为皇城西出之门”。并
说:“《通鉴》胡三省注以肃章门为后周宫城之西门”。按:《资治通鉴》
记载卫王直帅其党袭肃章门于卷一七一陈太建六年。胡三省于此仅
注肃章, 宫门名, 并未确指是西门。不过王仲荦所说还是有道理的。
北周皇城五门之中如上文所说的皋门、应门为南出之门, 崇阳门为
东出之门, 玄武门顾名思义, 自是北门, 则肃章门为皇城西出之门,
应是无疑的。
《周书》卷三八《武帝纪上》, 又卷一三《卫王直传》。
《资治通鉴》卷一七四《陈纪八》胡注。
丞相府, 又以正阳宫为丞相府①。
《隋书·卢贲传》有这样一条记载:“高祖将之东第, 百官皆不
知所去。高祖潜令贲部伍丈卫, 因召公卿而谓曰:‘欲求富贵者, 当
相随来’。往往偶语, 欲有去就。贲严兵而至, 众莫敢动。出崇阳门,
至东宫, 门者拒不内。贲谕之, 不去, 目真目叱之, 门者遂却。既而高
祖得入”。《北史·卢同传附卢贲传》所载与此相同。两传中所说的
高祖, 就是当时身为左大丞相的杨坚。《资治通鉴·陈纪八》亦引用
这一段史料, 惟改“将之东第”为“将之东宫”, 东第、东宫就是上面
所提到的正阳宫和丞相府②。当时虽已改正阳宫为丞相府, 可能还
未正式宣布, 因而扬坚去东第时为门者所拒不内。
按照历来的习惯, 东宫本来为皇太子所居之宫。北周所以置此
东宫, 也是因为武帝始立太子的缘故。东宫所在地就是上面所说的
卫王直的宅第。卫王直的宅第相当贵重, 不仅作了东宫, 还曾改为
正阳宫和丞相府, 可知非等闲之地。卫王直的宅第究竟在长安城内
何处, 史未明言。《卢贲传》称丞相府为东第, 显然与东宫稍有差别。
东宫本来应该在皇宫的东面。不过卫王直的宅第是否就在皇宫的
东面, 殊难遽定, 改称为东第, 就明白说是皇宫的东面。正是因为在
皇宫的东面, 故杨坚去东第, 就要出崇阳门。崇阳门就是皇城的东
门。从而可知, 皇城是和东宫或正阳宫、丞相府是东西相对的。
这样的形势仿佛西汉当年。西汉时, 未央宫在西, 长乐宫在东,
东西相对。前面曾经指出, 苻健时的长安小城, 北魏时乐安王范所
筑的长安小城以及西魏初年赵青雀据以为乱的长安子城都是在未
央宫的旧址。就是北周的皇城也是有此旧址可依的。前面还曾指
出, 北周建立王朝之初, 宇文觉即已朝百官于露门之外, 所以有露
门, 是因为有露寝。那时已有露寝、露门, 可知这些都是西魏时旧有
的。北周建立王朝, 就以旧有设置改用新名, 以标炳新王朝的新气
·8·

② 《资治通鉴》卷一七一《陈纪》胡注。
《隋书》卷三八《卢贲传》。
象。露寝、露门如此, 就是皇城也应是如此。有关皇城的文献记载
不多, 今所知的仅只是《唐六典》的记载。这样简短的记载, 很难据
以判断皇城建于何时。很可能和露寝、露门一样, 同是西魏时的旧
设置, 既已改朝换代, 也就同锡以佳称。
西魏时, 赵青雀的作乱为文帝大统四年, 亦即公元538 年事。
宇文觉之称天王, 为公元557 年事。其间相去不及20 年。赵青雀
之所以据长安子城作乱, 自是长安子城尚有一定的规模, 并非就已
是前代的遗址。20 年间不能圮毁无余。前面曾经提到西魏新建的
宫殿, 有圆极、宣光等数处, 皆未知建置的确地。自赵青雀乱事被平
定后, 亦再未有人道及长安小城或长安子城, 不过西魏的宫殿有的
可能就在小城或子城之中。不然, 当宇文觉称天王时, 怎能以旧宫
锡以新称, 而称之为露寝? 如果这样的说法没有什么舛讹, 则杨坚
以左大丞相的身分, 由崇阳门东出, 前往丞相府, 自是顺理成章之
事。丞相府本为正阳宫, 正阳宫以前为东宫。杨坚出崇阳门时, 东
宫早已不复存在, 可是仍以之称为东第, 显然可见, 所谓正阳宫和
丞相府皆在皇城之东。这样的形势难道就和西汉时未央宫和长乐
宫不复相同?
不过问题到此还不能说就已经完全解决。现在所能见到的汉
长安城图, 不论是出于前哲之手, 或为时贤所绘制, 其中未央宫的
西宫墙皆是贴近长安城的西城墙, 其南宫墙也是贴近长安城的南
城墙, 其间各仅有一条环城道路①。宫墙和城墙之间除过这样的环
城道路外显得并无隙地。未央宫只有北阙和东阙②。以这样形势绘
·9·

② 《三辅黄图》卷二《汉宫》:“汉未央、长乐、甘泉宫, 四面皆有公车司马
门。凡言司马者, 宫垣之内, 兵卫所在, 司马主武事, 故谓宫之外门为
司马门”。《汉书》卷九九中《王莽传中》:“改公车司马曰王路四门”。
可见四门之说不虚。又《成帝纪》:“永始四年, 夏四月癸末, 长乐临华
殿、未央宫东司马门皆灾“。颜师古注:“东面之司马门也”。是东面之
司马门与东阙并非一事。
刘庆柱《汉长安城的考古发现及相应问题研究》,《考古》1996 年第
10 期。
制成图好像是没有问题的。可是北周皇城却另有五门。其中的露
门和应门都是南出之门, 而肃章门又是西出之门。如果北周皇城和
前哲时贤所绘制长安城图中的未央宫一样, 这露门、应门和肃章门
岂不都没有可以安置的地方?肃章门只有一重门还可以略事勉强,
露门和应门是相互衔接的两重门, 不知该设于何处。核实而论, 这
应不是未央宫宫墙的问题, 而应是前哲时贤的智者千虑的稍欠妥
当的问题。应该说, 未央宫西宫墙和长安城西城墙之间尚有相当广
阔的隙地, 并非贴近在一起的。南宫墙和长安城南城墙之间, 也同
样有相当广阔的隙地, 也非贴近在一起的。
前面曾经提到过, 就在十六国的前赵时期, 刘曜据有长安, 立
大学于长乐宫东, 小学于未央宫西。刘曜为此, 选拔百姓中年龄在
二十五岁以下, 十三岁以上, 神志可教者千五百人, 延请朝贤宿儒
明经笃学之士从事教导①。刘曜所设立的大学和小学, 既分别在长
乐宫东和未央宫西, 显然是在长乐宫、未央宫及其相邻的长安城东
城墙和西城墙之间。如前哲和时贤所绘制的长安城图, 长乐宫, 未
央宫和长安城城墙之间除过环城道路之外并未见到多少隙地, 则
刘曜所设置的大学和小学, 就无从设置了。刘曜当时也是一国之
君, 设置大学和小学固然可以说是对于人民的关怀, 实际上就是宣
扬当时的政绩, 引人称道。千五百人的大学和小学, 规模不能说是
很小, 为了宣扬政绩场面似应阔绰, 而不能过于狭窄。因而就不能
设在环城的道路上。如果按照前哲时贤所绘制的长安城图而论, 刘
曜所设置的大学和小学究竟是在什么地方, 就成了问题了。应该说
长乐宫的宫墙和长安城的东城墙之间, 未央宫的宫墙和长安城西
城墙之间都应是不仅有隙地, 而且隙地还应是相当宽绰的。如前所
说, 前哲时贤所绘制长安城图, 未央宫的宫墙也和长安城的南城墙
贴近在一起, 可是前秦苻坚所设置的平讼观就设在未央宫南②。平
·10·

② 《晋书》卷一一三《苻坚载记》。
《晋书》卷一○三《刘曜载记》。
讼观不与宫殿相同, 其所涉及的范围也许不至于过为宽敞, 可是总
得有一块地方作为建置的场所。
如果北周的皇城真的还有未央宫的规模, 这皇城五门就比较
容易有些着落。如胡三省所说, 崇阳门为皇城东出之门, 玄武门为
皇城北出之门, 则崇明门就相当于未央宫的东阙, 玄武门也相当于
未央宫的北阙。杨坚前往丞相府, 就是所谓的东第, 所出的崇阳门,
论其气派和出东阙应该是相当的。当未央宫建立之时, 只有北阙和
东阙, 而北阙为未央宫的正门。北周既祖述周制, 再以北阙为正门,
显然和周制不相符合, 因而别建路门和应门, 作为皇城的正门。北
周诸帝曾多次行幸同州。同州在长安城东, 故往来皆由青门。青门
为长安城东出北头第三门, 就是汉时的宣平门。大象元年(578) 宣
帝行幸同州归来, 大陈军伍, 亲擐甲胄, 入自青门, 百官迎于青门之
外①, 可见其隆重的一斑。到了长安城中, 是由玄武门, 还是由崇阳
门进入皇城, 未有记载, 不得而知。可是前面已经征引过的, 大象二
年, 宣帝又行幸同州之时, 并不以玄武门或崇阳门距青门较近, 作
为出行的起点, 而是出自应门。当其出应门之时, 也是幡旗相蔽, 鼓
乐俱作, 其隆重的气派不亚于其由青门归来。显然可见, 应门是皇
城的正门, 是在皇城的南面。如果如前所说, 未央宫的宫墙紧贴长
安城的南城墙, 北周之时还同汉时一样, 这样的场面怎么能铺展开
来?
汉时长安城南出西头的门为西安门。西安门内正是未央宫。北
周皇城的应门和路门很可能就在西安门内。当然和西安门之间还
有一定的距离。汉时长安城西出南头的门为章城门。章城门内和
西安门内一样, 也是未央宫。北周皇城的西门为肃章门。肃章门是
否也和应门在西安门内一样, 就在章城门之内, 这却要先确定阳武
门的位置。阳武门为长安城的西门, 这应是无疑义的。因为北周时
·11·
① 《周书》卷七《宣帝纪》。
有这样一项制度: 孟秋迎太白, 先见三日, 遂建旗于阳武门外①。太
白夕见于西方, 故在西门外建旗。这项制度是否在西魏时就已经有
所规定, 不可具知。至少阳武门的名称在西魏时已经有了。西魏文
帝大统五年(539) 冬十月, 于阳武门外, 悬鼓, 置纸笔, 以求得失②。
这应是当时为了能得民心一项大政。长安城自来就有十二座城门。
西魏北周时, 有的城门已经不见于记载, 有的则改用新称, 阳武门
就是改用新称的。不过十二门的旧规并未曾有所改变。既然还是
十二座城门, 为什么企求得失, 却只悬旗、置纸笔于阳武门外?可能
是因为阳武门更近于皇城的西门, 也就是肃章门。其时近于皇城的
城门的, 还有西安门。西安门内就是应门。当时不在应门外的西安
门求得失, 而在肃章门外的阳武门, 当是由于应门是皇城的正门,
有其不便之处。
长安城西出的三座城门, 由南往北, 依次是章城门、直城门和
雍门。这三座城门于西魏北周时皆未见诸文献记载。阳武门是更
名后的新称, 是哪一座城门改称的, 颇费猜度。就其距离皇城远近
来说, 雍门可能被屏在外。距皇城最近应该是章城门了。只是在西
出三门中, 章城门是偏南的城门。
如上所说, 十六国时期和南北朝后期, 长安城中的小城、子城
和皇城, 前后名称虽不尽一律, 却都应未离开未央宫的范围。远在
汉世未央宫的宏伟壮丽是可和阿房宫相埒的。阿房宫以其高大雄
伟, 后来被人称为阿城。未央宫未见有这样的称号, 但其高大雄伟
是可以当这样的称号的。后来的小城、子城和皇城大致都是因此获
得名称的。只是前后名称略有不同而已。未央宫在汉时为施政的
中枢所在, 其后以汉长安城为都的政权时有兴递, 施政的中枢当迭
相因袭, 而未有改易。既迭相因袭, 对于故宫就须时加修治, 不使圮
废。正是因为这样一些情况, 未央宫遂得以保持下来。也正因为未
·12·

② 《北史》卷五《魏本纪五》。
《隋书》卷八《礼仪志三》。
央宫能够保持下来, 唐初贞观年间, 太宗从上皇置酒于未央宫①,
并非偶然。唐太宗置酒于未央宫, 只是因在长安城西阅武之便, 并
非为了从上皇置酒, 才先期修治了未央宫。汉以后修治未央宫事只
有后赵石虎时的一次, 这是在前面已经提到的。石虎为了修治未央
宫, 曾发动了梁、雍两州十六万人。十六万人从事修治, 未央宫当然
会更为富丽堂皇。可是自从石虎修治之后, 有关文献记载却再未见
到提及未央宫事。历经前秦、后秦, 直至西魏、北周以及隋代, 仿佛
未央宫早已不复存在。可是唐初还在未央宫中置酒作乐, 显得突
然。其实并非突然, 是中间迭经改换名称, 而所改的名称又皆无由
稽考。由未央宫的隐显不常, 当可以了解长安城中小城、子城、皇城
曲折变迁的过程。
·13·
① 《旧唐书》卷一《高祖纪》。

⑼ 哪位先生在民国成立后的第二年出生然后位于青岛的山东大学教书

您说的应该是王仲荦[luò]教授

一、王中荦教授简介

王中荦(1913-1986) 中国历史学家。浙江余姚人。1930-1936年师事章太炎先生,1938年始执教于上海太炎文学院、重庆中央大学。1947年起任职于山东大学,任山东大学教授(1948年)、历史系主任、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史哲》编委会副主任等,是山东大学“文史见长”学术特色的主要缔造者之一和历史学科的代表性学者。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一届历史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务院第二届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成员、教育部历史学科第一届学位评议组成员、中国史学会理事、中国唐史学会副会长、山东省史学会理事长,是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布的1981年全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

山东大学王中荦教授

二、王中荦教授的成就

在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古史分期、中国经济史和敦煌学等研究领域皆独树一帆、自成一家。著有《魏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蜡华山馆丛稿》、《嚼华山馆丛稿续编》、《北周六典》、《北周地理志》、《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金泥玉屑丛考》、《西昆酬唱集注》等著作,主持点校中华书局版二十四史中的“南朝五史”。在古史分期问题上是“第一个全面阐述魏晋封建论的学者”。所著《魏晋南北朝史》是获首届教育部优秀教材奖的两部历史著作之一.,被誉为“断代史著作的经典”。点校的《宋书》和《南齐书》“在二十四史点校本中都属于上乘,成为古籍点校的范本”,其点校手稿《宋书校勘记长编》也被赞誉为“传世而不朽”。《中国大网络全书》(1993年版)、《辞海》(1999年版)均列“王仲荦”辞条。

三、山东大学八教授

“八大教授”是山东大学历史学科永恒的光荣。20世纪50年代,八位著名的历史学专家杨向奎教授、童书业教授、黄云眉教授、张维华教授、陈同燮教授、郑鹤声教授、王仲荦教授、赵俪生教授甫聚山东大学历史系,即以中国古史分期、中国农民战争史、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等重大学术话题开端发皇,因切中时代变迁而引领中国学术潮流,并由此形成“独断之学”与“考索之功”并重的学术家风,奠定了山东大学史学发展之长久格局。上庠大木,荫绿千秋,“八马同槽”遂成士林传奇,山东大学亦以“文史见长”而誉薄海澨。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