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桃江历史

桃江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3 09:03:50

❶ 为什么说桃江出美人,有历史典故吗

上世纪三十年代著名作曲家黎锦辉先生创作的一首歌曲《桃花江是美人窝》,源于他和他妻子的爱情故事,他妻子来自于湖南桃江县桃花江畔。

❷ 桃讧县一中有多少年的历史

桃江一中的前身为1944年成立的湘山中学。1949年解放后湘山中学续办两年,1952年5月桃江县政府接收为公立学校,更名为桃江县立初级中学,1954年从修山迁入现址桃花江镇桂花园。1958年开办高中,更名为桃江一中。 1969年学校解散,1970年更名为城关镇中学。1976年收回县办,1978恢复“桃江一中”校名。1980年桃江一中被湖南省教育厅确定为首批省级重点中学、2002年被湖南省教育厅重新认定为“湖南省重点中学”、2010年更名为“湖南省示范性普通高级中学”。2000年学校停办初中,扩招高中,办学规模迅速扩大。2014年年末在职教职工280人,6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4021人。是清华大学“新百年领军计划”推荐学校,湖南省生态文明示范学校,湖南省物理奥赛培训基地,省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省青少年科技示范基地,培养优秀体育运动后备人才重点学校,省文明卫生单位,空军飞行学员早期培训基地,文学社团活动示范单位,省精神文明先进单位。

❸ 湖南桃江历史上出现了哪些伟人

红军将领张子清 张子清(1902—1930),名涛,别号寿山。桃江县板溪乡人。中国工农红军早期著名将领。1912年张考入长沙陆军芝芳小学,1920年任岳阳镇守使公署上尉副官。1922年参加平江兵变,失败后潜回家乡组织游击队,进行反军阀的斗争。1924年,张奔走于长沙、武汉、上海之间,与郭亮等中国早期革命活动家结成挚友。1925年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入广州政治讲习班学习,毕业后投身北伐。
1927年9月,时任国民革命军二方面军警卫团副营长的张子清,随营参加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并任工农革命军第一师长第三团第二营营长,参加了文家市会师和“三湾改编”,跟随毛主席开始了井岗山革命根据地的建设。
1928年2月,红军前委重建工农革命军第一师,毛泽东任师长,张任参谋长兼一团团长。3月,张率部随毛泽东支援湘南暴动。在桂东沙田,遭敌军堵截,张率部浴血奋战3天3晚,击退敌军10次进攻,保证了朱德、陈毅率领的湘南起义部队顺利挺进井岗山,为红军史上著名的井岗山会师,立下了不朽功勋。
之后,工农红军第四军成立,朱德任军长,毛泽东任党代表。该军下辖3个师,张任十一师师长,后选为中共湘赣边区特委员,代理特委书记。1929年1月,为粉粹敌军对井岗山的进攻,红四军主力向赣南、闽西转移,红五军和红四军一部留守井岗山。此时,张任红五军参谋长,坚持带伤指挥战斗。1930年春,张因伤被护送疗养,因医疗条件差,伤势恶化,是年5月不幸逝世,时年28岁。遗骸葬于永新县城效东华山。

❹ 有谁了解桃江白鹤山的历史及故事

你说的是灰山港向克上冲水库去方向的哪个白鹤山道观吗?,你要去查桃江旅游。

❺ 桃河的历史

桃河是阳泉人民的母亲河。由于其历史久,流域广,千百年来,它曾为当地民众发展农业、生息繁衍做出了巨大贡献。桃河两岸许多村落的形成与命名(诸如赛鱼、平潭、五渡、河坡、乱流、河滩等)就生动地反映了这一事实和情结。从现存的一些文字资料和历史文献来看,古代,桃河不但水源丰富,而且景致不凡,是很受人们青睐的。早在680多年前,元中书左丞吕思诚在《五渡河水磨诗》中曾写到:“满塍曲屈水淙淙,喜听箩声自击撞。笑我贫家无麦垄,看君高堰筑桃江。不须着力身还转,政使乾坤气未降。说与汉阴痴老子,桔槔功利胜罂缸。”清嘉庆十六年(1811)出任平定州知州的吴安祖在《平定州八景》(明成化版《山西通志》卷七“景致”部分有载)中,写到“平潭秋月”一景时诗曰:“素影金闺夜,斜筵宝瑟情。何如潭上月,留照读书声。”写到“五渡平波”一景时诗曰:“横波涨五渡,驱鸭出红阑。两岸芦花冷,秋容倚棹看。”辛亥革命后任南京临时政府代表、参议院议员的李素(平定娘子关人)在《思家乡形景》诗中也写到“兀兀承天天不孤,一村烟火半山处。苇泽关下苇泽深,桃河河中鱼儿稠。”可见90多年前,甚至在新中国建立的初期,桃河作为阳泉境内的第一大河,对民众的功益还是占主导地位的,人们难以忘怀。
由于自然的因素,加之人为的无度砍伐,生态失衡,洪涝灾害也时有发生。阳泉解放到2002年的55年中,大小洪灾就有100余次,平均每年近2次。其中,洪峰流量超过1000立方米/秒的有5次。最大的一次是发生在1959年8月24日的5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时最大洪峰流量达到2200立方米/秒。这次大洪将赛鱼运煤桥冲毁100多米,桃河大桥被冲毁两孔,造成南北交通中断4天;阳泉发电厂及河边街段的桃河大坝冲毁120多米,街道及临近厂矿企业遭受严重破坏,死亡6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多万元。其次是发生在1966年8月23日的20年一遇的特大洪水,最大洪峰流量达1980立方米/秒。这次大洪将市区桃河南岸的防洪大堤溃决9处共840多米,致使面粉厂、木材厂、发电厂等单位及16条街道被淹,死亡57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1亿元。
血的事实告诉人们,流淌了千余载的桃河已随着时代的变迁,日渐失去母亲河的风采,而变成了一条让人作呕、发厌、深感头疼和忧虑的害河!尽管如此,一些缺乏公德的单位或个人,仍在往桃河里注污水,倒垃圾,倾废物;一些缺乏科学常识的人,依旧在桃河的河床里大种大养;一些迷恋于蝇头小利的人,不顾政府的三令五申,照样在桃河里挖沙取石……

❻ 桃江县什么历史时期发生过地震

据湖南省地震台网测定:2016年2月24日19时48分16秒在湖南省益阳市桃江县(东经112.04度、北纬28.56度)发生ML3.2级地震,震源深度7公里。

湖南,远离地震带,在很多人心里,始终觉得地震离我们遥远。然而,地震终究还是让我们大家都感受到了。我们脚下的土地,并不如想象中那样安全和平静。

湖南曾发生破坏性大地震 地震次数居华南第一

湖南有地震吗?据统计,湖南有史可查且大于4.7级的地震约有20次,地震总数更是多达200余次。在华南诸省里,湖南的地震是最多的。

尤其是在三百八十多年前的明崇祯四年,常德澧县曾发生破坏性地震,史称“常德地震”。《明实录·崇祯长编》对这一地震有详细的记述,“澧州亦震数次,城内地裂,城墙房屋崩坏,压死居民十余人,王家井喷出黄水,铁尺堰喷出黑水,彭山崩倒河为之淤”。

《湖湘地理》地质顾问童潜明考证,“彭山崩倒”的所在地是彭山,“河为之淤”的河是澧水。因为地震最易引起滑坡,史书说的崩倒就是滑坡,这个地震滑坡是湖南有史记述的最早的滑坡,也是华南内陆唯一的地震引起的滑坡。

我们走在洞庭湖边上,也许脚下正发生小地震,只是感觉不到罢了

湖南的地震主要集中在洞庭湖的周边,全省大于4.7级地震20次,洞庭湖区就有12次。这是因为洞庭湖盆地在现代新构造运动中仍在沉降,每年下沉1厘米左右,它周边的山地丘陵却在上升,一边上升,另一边下降就会形成断裂或引起老断裂的复活,如此地震就发生了。

我们走在洞庭湖边上,也许脚下正发生小地震,只是我们感觉不到罢了。一般3.8级以上的才是有感地震。

湖南不在大地震带上,但地壳沉降的新构造运动可能导致地震

地壳运动是不均衡的,它的发生与所处大地构造单元有关。大地构造单元一般以隆起与坳陷来定;也可以根据地壳运动的强度分为活动区与稳定区。

活动区大都在隆起区与坳陷区的过渡部位,这里的地壳差异性升降会使岩层错断(即断裂),或使原有的断裂重新活动,这就是常说的活动断裂。活动断裂最强的表现就是地震。因此可以说地震是断裂活动的结果,也可以说因为有地震才认为断裂在活动。

湖南的地震、地质工作者将湖南划分出一系列的隆起区与坳陷区,它们的边界往往有活动断裂。

现知有记录的4级以上的历史地震往往又沿这些断裂带分布,如太阳山断裂、湘江断裂、常德-益阳-长沙断裂、桃江-城步断裂、浏阳-衡阳-江华断裂、三都-郴州断裂等。

应该指出的是,这些断裂是确实存在的,但仅凭地震就说在活动,多少有点牵强附会,不过断裂活动的确是地震的元凶。因此为了预测地震,研究断裂的活动是最重要的。

童潜明介绍,湖南省1971年开始使用仪器观测地震,测得郴州东江水库自蓄水以来已发生地震4000余次,最大震级达3.2级。水库诱发地震的前提是库区具有一定的地质构造和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一定的原始应力积累。

另外,矿山地震则多是地下体积亏空,导致塌陷、断裂活动诱发地震。总之是因为蓄水与采矿改变了原来应力平衡状态。这种地震一般震级小、震源浅,不会造成大地震,但山体出现裂缝、矿巷塌方、房屋受损之事经常有。

环洞庭湖区域建设,应对可能的地震有所预防

洞庭湖周边是地震多发区,常德-澧县间又是重点区。常德到澧县中间区域发育有走向北东的六条断层组成的“太阳山断裂带”,在8万年前它有过一次断错地层的强烈活动。

据查可能是湖南历史上最近的一次错断地层活动,后来虽然没有发现很剧烈的断错地层,但是断裂继续活动是存在的,1631年6.7级澧县地震、1979年2月18日的3.8级澧南地震即是其证明。

因此,在环洞庭湖区经济建设中对地震就要预防,关注的重中之重应是常德-澧县沿太阳山断裂带。

一是加强对环洞庭湖区的新构造运动的研究;

二是沿太阳山断裂带按抗8—9级地震裂度设防;

三是房屋建筑及其它工农业建筑应尽量避开岩层层面与山坡坡面一致或大体一致的地方。

❼ 湖南省桃江县修山的历史

修山矗立于湖南省 桃江县资水之滨,中国历史名山,距桃江县城西北15公里处,主峰海拔375米,滨资江北岸。清同治《益阳县志》载:"峻峰如削,卓立资滨,或以即为湘山,黄帝南巡所登"。
修山又名熊湘山,湘山。《史记·五帝本纪》有黄帝"南至于江,登熊湘"的记载。黄帝登修山时,仰望山峰酷似熊耳,俯视山麓与江水相亲相合,熊湘之名是黄帝当时一刹那间的极凝炼的形象语言结果。黄帝当时南巡走的是今修山西侧的轩辕古道,从修山西侧观察,山峰渐次变化,中峰与前峰随着观察者的移动以至完全重合,三个峰变成两个峰,酷似熊耳。《湖南通志》载:熊耳山在县西。益阳县(桃江原属益阳)有熊耳山,东西各一峰,如熊耳状,因以为名(《史记·封禅书》注);或又谓之熊湘山(旧志),修山在县西南八十里,史记黄帝登熊湘乃二山,一为熊耳,一为湘山,湘即修山(《一统志》)。湘山,应劭曰,在益水之阳(《汉书·地理志》)。
随着时代的变迁,水陆交通条件的改善,轩辕古道随之废弃,人们见不到黄帝从西侧到熊湘的景象,却见三峰并立,便省略熊,直呼湘山。《汉书·地理志》保存了这一史料。湘山之名一直使用到唐代。
后由于社会交往频繁,人们发现湘山这个简化名与洞庭湖湘山同名,因此几番寻求一个具有纪念黄帝登熊湘的特殊山名,到唐朝末年,才以修山替代"湘山"之名。这一"修"字,可谓神来之笔,既描写了修山挺拔秀丽的自然风光,又别有内涵,因为《史记·五帝本纪》中论述"轩辕修德振兵"。可见这一名一字之用心良苦,表达了后人对黄帝登熊湘修德振兵的无限缅怀,自此,清代《一统志》和《湖南通志》均称湘山为修山。
折叠修山是出美人的窝
熊湘山、湘山、修山这一山体名称的历史演变无不展现出这座神奇的山峦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自古至今修山流传着两个版本的动人传说,一个是神话版美人窝是修山的传说,一个是山寨版羞女化为青山裸女的传说。
神话版传说是女娲创造了修山美人窝。据传中国上古神话中创造人类的女神女娲,来到桃花江畔修山山峰下,美丽的风景使她心花怒放,于是便动手制作美人形。她从荷塘采摘莲藕、荷叶、荷花。用莲藕扎成七个人形骨架,牛脂涂上便成为肌肤,荷花贴面,荷叶作衣裙。然后,将他们安放在修山静养。七七四十九天后,便可成鲜活的美人。时过了六七四十二天,可是这几个人尚无水色。这时共工为争帝位与祝融相战,不惜以头触不周山,天柱折,地维绝,苍天裂缝,天河水倾泻,不周山似大海中的浮邱,一时天昏地暗。女娲只好将七个美人安排到桃江天井山上,自己去不周山补天。
补天之后的女娲,把七个美人接回修山,终因心力竭尽而殁,临终前挂念没有水色的七个美人,对她们说:我死后山下有股清泉流出,乃我体内之精华。你们以此去养育你们和子孙吧。七个美人畅饮修山水后都成长为天姿国色的美人。至今,桃江流传着:"喝了修山水,人人变得美"之俗语。不久,她们各自婚配,繁衍生息。她们的后代像母祖女娲一样,个个国色天香,倾城倾国,自此修山便成为天下闻名的美人窝。
黎锦晖先生就因为有一个美若天仙的修山女同学,而创造了《桃花江是美人窝》,成为天下流行的一首歌。桃花江是美人窝,其实美人的窝在修山。
山寨版传说修山山体是美丽村姑的化身。在很久以前,资江边住着一位纯真美丽的少女,因为她性情温柔,为人腼腆,所以,人们亲昵地称她为羞女。羞女与一个勤劳的后生相亲相爱,正准备成亲时,后生为抵御异族入侵而应征上了战场,一去音讯全无。羞女思念郎君,常在江边望后生早日归来。一天,贪色的麻子县官游玩至此,一见羞女,忍不住色胆包天,即上前非礼。羞女吓得转身就跑,县官哪肯丢掉这到口的美食,拔腿就追。追到江边,麻子县官猛地一把扯掉了羞女的衣裙。羞女又羞又急,赤身裸体跳入了资江。刹那间,天空乌云密布,电闪雷鸣,暴雨倾盆。俄倾又云收雨散,风平浪静,羞女化成了一座青山裸女仰卧江滨,而麻子县官则被冲到下游,变成了一块麻石。为了纪念羞女,人们又把修山叫羞女山。而那块麻石于二十世纪九十年代被人开发利用,打造成条石、石狮子、铺路等,由于石质好,用途十分广泛,也算麻子县官泉下积德了。
著名益阳籍女作家叶梦,在1983年发表的成名作《羞女山》文中,用她那优美流畅的文笔、对化为青山裸女的美丽修山体态,作了写真的描述:
汽车离开修山镇,渡过资水,开上去县城的公路。我忍不住侧首向对岸的羞女山作最后一瞥。
蓦地,我惊呆了。对岸的羞女山,什么时候变作了一尊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少女浮雕?车上顿时起了一阵惊呼。同车的本地老乡告诉我们:只有从我们现在这个处所,方能看出羞女的真面目。
我擦了擦了眼睛,那斜斜地靠着山岗,仰面青天躺着的,不就是羞女么?她那线条分明的下颌高高翘起,瀑布般的长发软软地飘垂,健美的双臂舒展地张开,匀称的长腿,两臂微微弯曲着,双脚浸入清清的江流。还有,她那软细的腰,稍稍隆起的小腹和高高凸起的乳峰。在暖融融的斜照的夕阳下,羞女"身体"的一切线条都是那样地柔和,那样地逼真,那样地凸现,那样地层次分明:活脱脱一个富有生气的少女,赤裸裸地酣睡在那夕阳斜照的山岗。我似乎感觉到了她身体的温馨,看得见她呼吸的起伏。我祈求汽车开慢一点再慢一点。我使劲盯着不敢眨眼。我担心我眨眼那功夫,那"羞女"便会呼地坐了起来。
我被羞女全美的"体态"震慑了,心灵沉浸在一种莫名的颤栗之中。我感叹造化的伟力……
桃花江出美人,当地人说,不在桃花江源头,也不在屈原住过的凤凰山边,而在离县城十五公里的修山。无论是一丝不挂甜睡在江边的羞女,还是山脚下水灵灵的村姑,一个个是那样神形兼备,美丽动人。因此,修山被公认为是出美人的窝,凡是游桃花江的人,都要乘车坐船到"美人窝"里来,拜访羞女,寻觅美人,不到修山下观光,等于没有来过桃花江。
折叠修山最早见证炎黄和天下
炎黄联盟 据修山籍人士,原湖南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符鸿基著《黄帝登熊湘》(2000年10月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考载:公元前26世纪末,华夏始祖黄帝逐鹿中原,与炎帝交手。阪泉一战(今河北省涿鹿县东),黄帝战胜,炎帝率余部迁至洞庭一带。为谋求炎黄联盟,黄帝挥师南下,渡湘江,入资水,到达修山。他十分看好修山的地理位置,因为修山处于湘西与湘中交界处,北靠洞庭西部粮仓,南有资水作天然屏障,给养便捷又宜于隐蔽休整,能避免与炎帝余部发生误会或冲突。他从修山西侧望修山,见其双峰酷似熊耳,遂给修山取名为"熊湘",并将行营之地命名为熊湘。一个"熊"字,标志着从中原出征一路滔滔都是有熊国联盟的胜利旗号;一个"湘"字,则将他们带入由北而南会合众流奔赴洞庭的宽阔境界。黄帝以熊为图腾,以这个山名和地貌训诫、激励部属,坚定了这支正义之师统一南北,实现民族大融合的决心和信心。不久,黄帝遣使臣风后赴长沙与炎帝结成友好。识大体的炎帝以大礼接待风后,接受了实现和平统一华夏的轩辕政策,表示服从中原帝命,"退而修德"。黄帝大悦,认为是托了熊山的灵气,从而天赐祥瑞与人君。他决定答谢天地之功,登熊湘山设坛主持祭天大典(叫封),继而在山麓凤麟港举行祭地大典(叫禅)。炎黄联合,薪火相传,发展到周代,以炎黄族系为骨干,形成了共同的族体华夏族,即后世的汉族。黄帝登熊湘山,首开我国多民族统一之先河,创立"和天下",为以后创立泱泱中华大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同治《益阳县志》载:"黄帝披山通道,南至资水,登熊湘……"记的就是这一段史实。
修山地名大解密 见证黄帝登修山,实现炎黄联盟修德振兵创立和天下的最有力证据,是黄帝给修山周边留下的16个地名,至今仍沿用,可按序组读如下:
黄泥黄师,黄家黄旌,黄仙黄南,大观茶陵,
熊湘辕侯,辕侯凤麟,打卦虎形,熊家真龙!
这四言地名韵句,按方位从北到南依次是黄泥坳、黄师坝、黄旌洲、黄仙洲、黄南村。从中心地点黄家土往东,依次是大观桥、茶陵窝、熊湘山、辕侯山、辕侯泉、凤麟港。从中心地点黄家土往西,依次是打卦坪、虎形山、熊家村、真龙堡。若省去这些地名的最后一个字而进行朗诵,就像一首音韵铿锵的古四言诗。
从地名有序内涵联系来看,在炎黄文化研究有素的人士眼中,能察觉出这里连用黄帝简称地名6处,连用黄帝氏名简称地名4处,还出现了历代炎帝长眠地、又是阪泉战后炎帝榆罔最后归宿地茶陵地名,这些地名系列到最后以"熊家真龙"结尾,追其朔源,自有奥秘。
对修山历史遗留下来的地名逐一解读,就能初步领略黄帝登熊湘山时留下诸多地名文化的深刻内涵:
黄泥坳:以黄字为头,冠黄帝简称(下同)。因雨后黄壤皆成泥,地处丘陵坳处而名。这是黄帝从西北方位进入熊湘山境的第一站。
黄师坝:因黄帝部队行进在丘陵下面的宽平陆地而名。
黄家土:因黄帝目极所辖土地而名。是熊湘山境的中心。在这个特定位置东望峻峰,就象一尊盘踞于江畔的巨熊,鼻梁西向,熊耳张耸,前掌刚劲直撑,后掌蜷曲于臂下,坐落洞庭水系之滨(远古统称洞庭四水为湘,言水有所合之意)。黄帝在这里,见到了熊踞江滨的形象,正好合符中原酋邦有熊氏图腾,才激发他对熊湘山之命名,从而敲定了熊湘山封禅的计划。至于后人走黄泥坳到熊湘山的路线,因很少绕道黄家土,也就无缘见到熊的形象。这是几千年熊湘山考证未成正果的原因所在。但"因祸得福",熊湘山文化遗产也因此减少了"鱼龙混杂",而得以在整体上保持了黄帝文化的原型。
黄旌洲:因黄帝等待部队在黄家土架桥,便到洲上临江眺望,见周围黄帝旌旗招展而名。
黄仙洲:因江上小洲似人间仙境而名。黄帝因而选定于此编导《咸池》祭地乐舞。
黄南村:因该村坐落在江水南岸而名。黄帝计划于此接待封禅观礼的南方诸侯。
大观桥:架于黄家土与茶陵窝两岸小港之间的便桥。黄帝因见桥已竣工,便从江滨返回黄家土,登桥观赏。他看到此处地势非常开阔,眼观四路,目光远大,即景而名,更见景寓意,寄托着博大包容的气派,抚平阪泉战痕,展望炎黄融合变通途的深刻意境。
茶陵窝:为熊湘山下一大片平原,是黄帝接待茶陵炎帝榆罔、以及宣布赐封茶陵给榆罔之子的见证地。同时也是作为黄帝祭奠中华农耕文明奠基人炎帝神农以及炎帝部族列祖列宗的场所,还可作为宾祭南方诸侯的宴会场,故统以茶陵窝名之。藉此表达对历代炎帝的崇敬,寄托着黄家土与茶陵窝从此一桥永架,炎黄双向通融的崇高境界。
熊湘山:冠有熊国简称。因在黄家土地点才可视山状如熊踞江滨而名,是黄帝即景寄意,饱含着他关于有熊国图腾象征是熊、洞庭上源之滨的山形也似熊、熊湘乃天人合一的境界。熊湘山主峰,为黄帝封禅的祭天台。
辕侯山:取轩辕氏辕字而冠称(下同)是位于熊湘山除两只熊耳峰外的一小峰,是轩辕黄帝祭天后接见南方诸侯之地。
辕侯泉:因辕侯山下涓涓流出一股沁人心脾的山泉,能供封禅时轩辕与诸侯共享而名。
凤麟港:位于熊湘山东麓,自然生态环境优雅,珍禽奇兽密集,黄帝确认这里是凤凰、麒麟出没之地,便以凤麟为名,彰显天与有熊氏封禅的资格,当即敲定遍请洞庭南方诸侯观熊湘山封禅之礼。
打卦坪:是黄帝由凤麟港返回黄家土时,因见小丘陵上随员正在打卦,占卜营地而名。
虎形山:因丘陵似虎状,黄帝令虎师驻守而名。
熊家村:冠有熊国简称。因村西、村南有十八峰起伏如龙脊,村北有虎形山拱卫,村东向着熊湘山,随员占卜为有天子气派的龙虎胜地,请驾驻营。黄帝令熊师为营卫而名。
真龙堡:这个山名不是黄帝自封的,而是南方诸侯于封禅和宾祭结束后,满怀对黄帝感戴之心,齐赴熊家村营地,簇拥黄帝端坐村西山上,接受朝拜,诸侯齐呼真龙天子,并树起"真龙堡"山名,将黄帝尊为炎黄氏族最古老的总图腾--龙的象征,而将十八龙脊背后的山呼为"舞凤山",象征龙上凤下、龙前凤后,表示炎帝部族与九黎族、南方诸侯衷心拥护黄帝领导,永固炎黄联盟,服从帝命。从此,熊湘山与真龙堡、凤麟港与舞凤山,东西呼应,标志着炎黄联盟进入了融合发展的酋邦时代。
在语言丰富,但文字尚未定型、史书恨晚的年代,对于江南这种划时代的变化,黄帝精炼出这16个地名,要言不烦、切中实景、并饱含深意地记录了炎黄融合发展的全过程。作为诸侯回去传达贯彻部族融合、拥戴酋邦精神的载体,还作为代代传呼下去的历史地名备忘,唯恐后人"轻漫佚忽,无原察之意",黄帝特于"黄"字和"熊"字后缀以"家"字,是示意有熊氏黄帝的自称,藉此挑明沿革、起源和归宿。

❽ 沅江历史

沅江市,隶属于湖南省益阳市,地处湖南省东北部、洞庭湖滨,于公元522年置县(时称药山县),1988年10月改县为市。市西南有绵延丘岗,北部是冲积平原,东南多芦荡沼泽,呈现“三分垸田三分洲,三分水面一分丘”的湖乡地貌特征。市域气候宜人,特产丰富,交通便利,享有“洞庭明珠”、“江南宝地”的美誉。2012年,沅江市辖2个街道、11个镇、1个乡、2个场,总面积2177平方公里,总人口75.49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88万人。 2015年,根据沅江市乡镇区划调整方案,调整后下辖11镇2街道。
沅江是全国商品粮、棉、猪、桔的重要产地和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市。同时,还盛产乌鳢、龟鳖、泥鳅、鳝鱼、湘莲、黄花、蛇类等多种农产品,是湖南省重要的农副产品出口基地。 沅江是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有亚洲最大的湿地保护区和百里桔园风光带,是国家最早公布的生态旅游城市。
约5000年前,在赤山、漉湖等地,就已开成村落。进入青铜器时代后,在今莲子塘一带,聚居村落已趋密集。
东周以前,沅江属《书·禹贡》所载九州中的荆州管辖。春秋战国时期,沅江成为了湘楚文化的重要发源地之一。战国时期为楚国黔中郡属地。秦属长沙郡。西汉属益阳县,南朝梁武帝(公元522年)置药山县为沅江市境置县之初。隋改为安乐县,因沅江在县境注入洞庭湖而改名沅江县、宋改名为乔江县。宋乾德元年(963年),复名沅江县。
民国29年起(1940年),沅江县属于第五行政督察区。
1949年湖南各地相继解放,国民党政府在湖南的统治宣告结束,各行政督察区的建置随之瓦解。是年8月,成立新的湖南临时政府(1950年4月正式成立省人民政府)后,全省设1个省辖市、10个专区。专区设专员公署,为省政府派出机关。沅江县属于益阳专区。
1952年11月,益阳专区建置撤销,沅江县划归常德专区,历时10年。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县域经济迅猛发展,综合势力显著增强。
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撤销沅江县,成立沅江市,直属湖南省政府由益阳地区代管。
1994年3月,国务院批准撤销益阳地区,设立地级益阳市;7月1日,“益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益阳市人民政府”、“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益阳市委员会”正式挂牌。从此标志着地级益阳市的成立。沅江市辖3县(南县、桃江、安化)、代管1市(沅江市)、2区(赫山、资阳)、5大国营农场(大通湖、北洲子、金盆、千山红、茶盘洲)和大通湖渔场。
2000年12月18日,茶盘洲国营农场撤消,改茶盘洲镇划归沅江市管辖。
2004年,沅江市辖5个街道办事处(庆云山街道办事处、山巷口街道办事处、凌云塔街道办事处、团山街道办事处、马公铺街道办事处)、11镇(三眼塘镇、新湾镇、莲子塘镇南嘴镇、草尾镇、阳罗洲镇、四季红镇、黄茅洲镇、南大膳镇、共华镇、泗湖山镇、茶盘洲镇)、10乡(万子湖乡、竹莲乡、大同乡、熙和乡、七子浃乡、志成乡、北大乡、双丰乡、新华乡、白沙乡)、1个农场(净下洲农场)、4个芦苇场(漉湖芦苇场、南洞庭芦苇场、万子湖芦苇场、鲁马湖芦苇场),总人口74.46万人。
2005年,沅江市原辖的27个乡、镇、场、街道办事处调整为14个:双丰乡、北大乡、南大膳镇合并设立南大膳镇(镇人民政府驻南大膳);志成乡、黄茅洲镇合并设立黄茅洲镇(镇人民政府驻塞波嘴);熙和乡、大同乡与草尾镇合并设立草尾镇(镇人民政府驻再附垸);七子浃乡与阳罗洲镇合并设立阳罗洲镇(镇人民政府驻阳罗洲);将净下洲农场并入泗湖山镇;白沙乡、新华乡、共华镇合并设立共华镇(镇人民政府驻黄土包);竹莲乡、三眼塘镇合并设立三眼塘镇(镇人民政府驻洋海村);山巷口、马公铺和团山3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琼湖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腰塘基);庆云山和凌云塔2个街道办事处合并设立庆云山街道办事处(办事处机关驻衙门口)。茶盘洲镇、新湾镇、南嘴镇、四季红镇、万子湖乡行政区域维持现状不变。撤并万子湖芦苇场、鲁马湖芦苇场、东南湖芦苇场,设立南洞庭芦苇场。场部驻原东南湖芦苇场驻地;漉湖芦苇场维持现状不变。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后,沅江市共辖11个镇、1个乡、2个街道办事处。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