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州历史
㈠ 晋州的基本简介
一、北周初于绛郡置晋州,建德五年(576)废,故治在今新绛县东南十里。
二、元太祖十年(公元1215年)置,治所在鼓城县治(今河北晋县城关),辖鼓城一县。元太宗十年(公元1238年),曾撤州,立鼓城等处军民万户所。元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复升为晋州,治所仍在鼓城,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藁城两县。清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废晋州改为晋县。
杨家营乡:驻地杨家营,位于县城东南17.5公里,东与辛集市交界。
杨家营:原名刘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庄为城,名南营,后因首领姓杨,改称杨家营。
马坊营:原名魏氏庄,元至正二十年(1360)红巾军据此为城,名西营,后改为吕家营。
古城寨:西汉时为临平县城。后省临平县。因其地属鼓城县辖,故名鼓城寨。后改“鼓”为“古”。
东贾庄:传说,古时曾似于此建中京。一老翁黎明前村外拾粪,听到盖房声和人的对话声。老翁感到惊奇,学了一声鸡叫,把此事冲此,取村名假鸡庄。明代改为贾庄。因西有一贾庄,故名东贾庄。
西贾庄:无
大沙庄:明初建村于大沙滩上,故名。
小沙庄:明初建村于沙滩上,因东有大沙庄,故称小沙庄。
尹家庄:清代由尹姓立村,故名。
程家营:无
赵家庄:无
东寺吕乡:驻东寺吕村,位于县城东南6公里。
东寺吕: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按所处方位,定名为东寺闾。后“闾”简写为“吕”。
北寺:原与东寺吕为一体,1961年划村北端一部分独立建村,故名。
西寺:明永乐间本村建有寺院,据所处方位,名西寺间,后简称西寺。
安家庄:建于明朝之前。因安姓较多,故名。
小石家庄:明永乐间,本县龙化村石姓一家三口迁至此地。因村小故名。
仁义:据传,明初滹沱河在此急转弯,形似称钩,名称钩湾,又称湾里。后村民捐银修庙,更名仁义村。
马坊:明洪武年间,此地为军队牧马场。山西洪洞县迁民于此建村,定名马坊村。后简称马坊。
宿生:无
新风:原名古儿庄,清末易名古儿村,1965年改为新风。
董家庄:明朝,因董姓为大户而得名。国民期间并入东寺闾,1962年分置。
段家庄:明朝段姓从山西迁此立村,故名。
王家庄:元朝王、郝、李三人同迁此地,结为兄弟,王为兄长,以其姓为村名。
崔家庄:建于明代以前,崔姓大户,故名。
赵魏乡:驻地赵魏村,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西与蒿城毗邻。辖12个行政村。
赵魏:南北朝至唐朝,赵、魏为县内两大姓,此村为唐大臣魏征故里,故名赵魏。
庞表:原为庞召、表业两自然村,表业系唐代魏征的别业。民国23年(1934)合并得其名。
孙家庄:因孙氏建村而得名。
东子城:原与西子城为一村,名紫城。为隋朝廉平县治所。后析为东、西紫城。后将“紫”简为“子”。
西子城:无
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徙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北古底:原与北古底为一村,建于明朝前,因处滹沱河堤岸,取名固堤以示堤防竖固之意。至明正德年间,滹沱河迁徙改道,又称故堤,表河堤旧址。后分南北两村,改写作南顾底、北顾底。后“顾”简写为“古”。居全县地势最高点。
高疃:无
赵八庄:无
茹家寨:传说,明代靖难之役时,有河南邮州麝香村8名茹姓士兵定居,故名。
楼底:据传,明代前,有娄氏兄弟定居,开荒种地,把所垦之地名为“娄地”,后人取娄氏奠基之意,改名楼底。
邵庄:据传,明永乐年间,邵姓由山西洪洞县迁来立村为东营。同时,一邵姓由河南邵家庄迁至东营西,名西营。两营同姓,并称邵庄。
东卓宿乡:驻地东卓宿村,位于县城东10公里,东邻辛集位伯镇、新垒头乡,樵营公路南北穿过。辖15个行政村。
东卓宿:无
西卓宿:无
东石村:无
西石村:无
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白滩:明永乐年间南、北白滩为一村,原名为仁化里。后因滹沱河水泛滥,居民部分南移。改名南白滩。留下的居民更村名为北白滩。
南彭家庄:相传,原名霍家庄。元代彭姓迁入,且人口渐多,改称南彭家庄。
北彭家庄:明初名北庄。永乐年间彭姓迁入,人口渐多,到清代改为北彭家庄,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义和团曾以此为寨,活动在晋县东北一带。
前屯:无
后屯:无
后儒林:据传,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于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
前儒林:据传,原名千家店,村西有圣人殿,因读书人多,即改名儒林村。明朝时,一赵姓御史在村南建新村,名前儒林;原儒林村改称后儒林。清代,前、后儒林曾并称“于林村”,后复分为后儒林、前儒林。
冻河头:清光绪《晋州志》载:西汉更始二年(24年)刘秀被王郎追赶,“至下曲阳,传闻王郎兵在后,至滹沱河,候吏还曰:‘河水流澌,无船不可济’。秀使王霸往视之,霸恐惊众,还即诡曰:‘冰坚可渡’。遂前至河,河冰已合,乃渡,未毕数骑而冰解”。因之留名冻河头。
北尹家庄:清康熙三年(1664)西曹村尹姓一户迁此立村,取名北尹家庄。
南田:无
周家庄乡:驻地周家庄村,位于县城东4.5公里,辖6个个自然村(分10个农工商联合公司管理站)。
周家庄:明代前周姓建村,故名。
刘靳庄:(第一站)原为东刘家庄、靳家庄两个自然村。民国期间,为便于设保甲,两村合并,称刘靳庄。
南王家庄:(第七站)无
北王家庄:(第六站)无。
东张家庄:(第八站)无
北捏盘:村名来历见东捏盘,(分为第九站,第十站两个行政单位)。
东宿乡:驻地东张村,位于县城东北5公里,辖3个行政村。
东宿:东宿原名东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宿村::宿村原名西宿村,东宿原名东宿村,均由宿姓建村,又依其所处方位而得名。相传西汉王郎赶刘秀时,刘曾先后以二村为宿营地。后将东宿村改称东宿,西宿村易名宿村。
东张村:据传,唐代张姓所建。因处蒿城县张村之东,故名。
陈家庄乡:位于县城东北12.5公里,驻地陈家庄村,东与辛集市仁慈乡为邻,辖8个行政村。
陈家庄:由陈姓建村而得名。
寺头:唐贞观时,陈家庄建有大寺,此村位于大寺东头,故名。
盘石:相传,从前有兄弟二人,由本县彭光迁此定居,为表永不返回的决心,故名。
阎村:明永乐年间,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建村,名阎村。
东留章:无
海滩:明代,滹沱河溢,冲积为滩,水撤后迁民于滩上建村,故名。
塔鲁:清时为南,北塔鲁两自然村,清末又析出西塔鲁,成三村。民国23年合并为一村。名塔鲁。
大旺:相传,东汉时刘秀曾在此张网打鱼,该村故取名“大网”,后改大旺。
田村乡:位于县境东北部,驻地田村,东与辛集市小辛庄乡为邻,北与深泽县耿庄乡、西河乡接壤。距县城14.5公里,辖9个行政村。
田村:无
泥安:无
西旺:无
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
南旺:原与南旺为一村,名北旺,清康熙年间,滹沱河水泛,村被冲为南北两段,分称南北旺、北北旺。民国23年后合亲称北旺。民国29年复分。民国34年改为南旺、北旺。
常营:相传,金、宋交战,常屯兵于此为营地,故名。
庞村:由庞姓所立而得名。本村明代万历年间的铸钟上即有庞姓记载。
东曹:原与西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西曹:原与东曹为一村。相传,古时此地居民信处为一关岗,名千家寨。寨内疾病流行,人们无法生存,便逃出定居,逃往寨东定居者为东逃,逃往寨西为西逃,后演变为东曹、西曹。
槐树乡:驻地槐树村,位于县城北6公里,辖12个行政村。
槐树:明人前,此处有一大古槐,故名。
相邱:民国《晋县志》载:“北齐左光禄大夫魏收葬此,谓之相邱”。清代曾分前、后相邱。后合并复称相邱。
北赵家庄:明正德年间,有赵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定居,取名赵家庄。清代曾分为前、后赵家庄两村。清末并称北赵家庄。
泥马:相传,该村与附近一些村庄曾统称千家店。南宋初,赵构失利逃走,其马被金兵射伤。此时一老翁献马一匹,赵构急驰渡河南下,行至千家店村喧的白龙庙,下马进庙朝拜,见一泥马四蹄滴水,细看与老翁所献马相同,便急出庙来,所骑马已无踪影。为报宝马之恩,改白龙庙为白马庙,改该村为泥马。
周村:明永乐年间,周、陈二姓从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周姓人众,故名。
南白水:据传,此原为滹沱河道,白水一片。东汉初,几户人家在河南定居,故名。后与北白水(今属祁底乡)等村统称千家店。明代,复分称南、北白水。
小彭:原属千家店。明初天灾兵祸,成为无人之境。后山西洪洞县彭、何、刘三姓迁来,初搭茅草棚御寒,故名小棚。后彭姓从多,改名小彭。清代曾名小章,后复名小彭。
南张里:民国中期南、北张里为一村,称张里村。民国23年(1934)后分为南张里、北张里。
北张里:民国中期南、北张里为一村,称张里村。民国23年(1934)后分为南张里、北张里。
前祖祥:无
后祖祥:无
龙头:建村时名龙头。金、宋交战时,金兵常宿营此地,欺压百姓。居民根据这里沙地旱田,起风飞沙弥漫的特点,改名沙头。后金兵误听为“杀头”,则不敢在此宿营。1981年定名龙头。
元头乡:位于县境北部,驻地元头村,距县城4.3公里,辖7个行政村。
元头:明永乐年间, 山西洪洞县民迁来,在高地上建村,且都是农民,故名庄稼顶。后迁至菜园地头,改称园头,后写作元头。
留村,据传,明代靖难之役,此地人口伤亡惨重,但乱军仍有斩尽杀绝之势,紧要关头,一老人带当地特产——芫荽(香菜)献礼,乱兵停止屠杀,留下此村,故名。
雷陈:明代建文年间,有雷、陈两户避乱兵至此定居,取名雷陈。
北张家庄:明永乐年间,张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地处县境北部,故名。
于家庄:明永乐年间,几户于姓自山西洪洞县迁此立村,故名。后于家犯抄斩罪,改姓徐,改村名为梧桐林,后复称于家庄。
教公:宋代前,街道呈曲线形,人称弓形街,村名叫弓,后改写为教公。
小铺:居民由山西洪洞县迁来,定居后开店铺做买卖为生,因村小,故名。
祁底乡:位于县境最北部,驻地祁底村,距县城9公里。辖6个行政村。
祁底:原滹沱河流经此地。明初祁姓三家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在河堤上建村,名祁堤,后改称祁底。
管洽:北临滹沱河。
河阴:原属于千家店。明代靖难之役后,只剩翟、雷、阎、焦四姓人家,从雷陈、光灿迁入刘、齐二家,废千家店名,独为一村。因坐落于滹沱河南,故名。后曾分为东、西河阴两村子,民国23(1934)并称河阴。
龙泉固:相传原为东龙沟、西司马、王家庄三村。此地有两口井,旱涝常有水,称其为“泉”,清道光年间,一风水先生称其为龙井,言若井能永固长存,必给人福寿。后三村并称龙泉固。该村原属无极县,因临滹沱河,1956年七八月间连降暴雨,河岸坍塌,整村塌入河中,原村西部居民迁河西,另命村名。留东岸的靠堤建村,仍称龙泉固。同年,划归晋县。此后在政府支持下,全村南迁千余米重建家园。
北白水:据传,此原为滹沱河道,白水一片。东汉初,几户人家在河南定居,故名。后与北白水等村统称千家店。明代,复分称南、北白水。
侯城:县境北部较大村庄之一。1947年11月底,朱德往此村,总结攻克石门的经验。
三、[span]公元1220年,金兴定四年,清源(现在的山西省太原市清徐县清源镇)置晋州,辖徐沟、太谷、祁县三县。[span]元代废州,仍为清源县。元、明、清均为清源县。
㈡ 石家庄晋州市简介
晋州市,中国行政区划机构,晋州市位于河北省中南部的滹沱河流域,系石家庄市所辖县级市;拼音:JìnZhōu Shì ;总面积619平方公里,人口52万,邮编:052260 ;代码:130183 ;区号:0311。
http://ke..com/view/132951.html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㈢ 晋州是哪一年解放的
你要是这么一猛的一问还真的是不知道,你最好还是查查历史。这个是查查档案,现在就真的是不知道,如果就是活着的老人,他也记不你要是这么一猛的一问还真的是不知道,你最好还是查查历史。这个是查查档案,现在就真的是不知道,如果就是活着的老人,他也记不太
㈣ 晋州是宋代的什么地方
晋州市有250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晋州市十里铺村附近建小诸侯国--鼓国,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铺村)。鼓聚有昔阳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国大臣荀吴率军队伪装和齐国军队会盟,向鲜虞国(今正定县新城铺附近)借道,趁机包围了鼓国都城。一直围困三个月,鼓国人食竭力尽。晋军攻克鼓国,未杀一人,俘获鼓国国君鸢(革是),返回晋国,向宗庙献功之后,归晋国所辖。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国背叛晋国重归鲜虞国。次年六月,晋国荀吴率军攻取东阳(今邢台市)派兵绕道带着兵器藏在昔阳门外,偷袭鼓国成功。又将鼓国国君鸢(革是)俘获,押回晋国;并派晋国大夫涉佗驻守鼓国。自此鼓国又归晋国。战国时期,晋州市境内设城邑下曲阳(今鼓城村附近)、昔阳(今十里铺村)。后燕国、齐国、赵国先后攻占过昔阳。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晋州市境属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晋州市境置三县:下曲阳、临平、安乡。下曲阳县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县均属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汉末年,刘秀两次攻占下曲阳县。新朝,王莽分巨鹿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阳,邳彤任卒正。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刘秀在临平乡(今晋州市古城寨)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军。后省临平、安乡二县,入下曲阳县。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大起义。张角和其弟张梁、张宝等在广宗(今威县东)、下曲阳、巨鹿(今平乡县)等地率数十万农民起义军烧官府,杀官吏,劫聚邑。州郡县官吏逃亡,溃不成军。仅仅十多天时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六月,董卓率官军在下曲阳进攻农民起义军,被黄巾军打得大败。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镇压黄巾军的主帅。此时,张角病死。十月,张梁率黄巾军同官军在广宗决战,张梁英勇战死。农民军8万多人被官军杀。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宫将农民起义军尸体集于下曲阳城南紫城(今东子城、西子城一带),封土为丘,名京观。三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混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现曲阳一带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阳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北朝北魏时期,下曲阳县改名曲阳县,县治在鼓城村(原名坡城)。北齐废除曲阳县并入藁城。北朝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齐大臣魏收奉命撰写《魏书》,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计130卷。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释老志》为他首创,有重要史料价值。北齐时省曲阳县入高城县(今蒿城市)。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高城县分置昔阳县,治所在原下曲阳县旧址东2.5公里处,即今日的晋州市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阳县改称鼓城县。唐代初期,鼓城县一带战事不断。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农民起义实业界首领刘黑闼遣其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率军一万,在鼓城县(今晋州市治所)袭击唐幽州总管李艺。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晋州人)领衔监修的《隋书》撰写完成,计85卷。叙事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灭亡止,记载了隋朝38年的历史,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作了较真实的揭露,对隋末农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较详记载。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至今仍有深刻社会意义。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军由鼓城县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顺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军征讨镇州(今正定县),大肆抢掠鼓城县。次年三月,李克用军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五代时,鼓城一带,战乱不止,经济凋蔽。契丹耶律德光军几次攻克鼓城等县。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晋州,治所在鼓城县治(晋州市区),辖鼓城一县。窝阔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晋州,置鼓城县,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于鼓城县治复置晋州,辖县未变。元代,晋州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水灾、蝗灾、震灾交替发生,饥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占据鼓城县魏氏庄、李氏庄、刘氏庄等地(今马坊营、吕家营、杨家营一带)。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劲入晋州。晋州辖安平、饶阳、武强三县。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师”和明军在晋州滹沱河两岸数次交战。百姓流离失所,幸存者十之二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永乐年间数次移山西洪洞县民来充实晋州。后晋州经济渐次复苏。清代,晋州战事、水、旱、地震、蝗虫等灾害时有发生,农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蒿城二县;原辖安平、饶阳、武强归属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属正定府,不辖县;无极、蒿城归属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楼底杨 骅、龙头苑世亨著作颇丰,时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东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国《晋县志》、《晋县乡土志》,1916年获总统赠匾。1913年,改晋州为晋县。1926年,中共晋县地方党组织建立,在其领导下,全县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晋县成为后方基地。晋县民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出动民工数万人次,朱德、彭真、聂荣臻、罗瑞卿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女英雄杨领梅烈士、革命先烈李显烈士、国民党爱国将领宋肯堂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战斗于此,并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顺利完成土地改革,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3000多名晋县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经过全县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崭新的生活。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后,在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方面有了很大发展。
㈤ 晋州有什么出名的人吗
秘如焕(1660年前后在世),晋州人。明崇祯十五年(1642)举人。初任湖广汉阳府推官,到任一年多,狱无冤民,百姓称颂。清顺治九年(1652)如焕随总督李率泰征两广,挽运有功,被派摄理电白知县。他重视农业,兴办学校,为地方办了些好事。后辞官,寓居姑苏(今江苏吴县)、虎林(今浙江余杭县内)一带,和一些老朋友讲艺论学。20多年后,返回故乡,谢绝交游,粗衣淡饭,以终天年。
魏收(505―572),字伯起,小字佛助,巨鹿郡下曲阳(今晋州市)人,北齐著名历史学家。魏收15岁,就擅长写文章。随父到边疆,爱好骑马射箭。后来发奋苦读多年,文章才华横溢,大显名声。魏收一生经历了北魏、东魏和北齐三个王朝。北魏时任太学博士、司徒记室参军,北主客郎中。北齐政权建立后,文宣帝下诏命魏收写魏史。魏收所撰《魏书》为《二十四史》之一,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他首创的《释老志》,有重要史料价值。魏收一生有文集70卷。
吕镗(1490年前后在世),字廷韶,号善庵,明代真定晋州(今晋州市)人。待人宽厚,秉性刚毅,处事果断,轻视富贵。弘治庚戌(1490)中进士。任武进(今汇苏武进县)县令,他平均摊派徭役,罢免狡猾的属员,清查隐瞒百年之久不交税赋的土地,武进县百姓称他是“召父杜母”,为他建祠立碑。不久,朝廷提拔他任监察御史。吕镗政绩卓著,刚直不阿,后被宦官刘瑾所害。明世宗即位,追赠左参政。
杨 骅(约1813―1876.4),字襄穆,号华林,又号铁帆,晋州楼底村人,清代经学家、著作家。道光十五年(1835)中进士,任德庆(今广东德庆县)知州,被人排挤撤职,发配到军台效力。回到故乡后,历掌无极、栾城、正定书院,著 《古本大学辑解》等。
李翰如(1858.6―1930.2),晋县东留章村人,清末民初著作家、方志学家。清光绪十一年(1885),拔贡太学,声望日隆。中年后专心讲学著书,有文集28卷,并撰成《晋县乡土志》、《晋县志》,民国5年(1916)获大总统赠匾“耆德俱尊”。
郭傻瓜(1936―1944),晋县周头村人,儿童团员。叫傻瓜其实不傻,那是他的乳名,给孩子起乳名是村里的习俗。郭傻瓜还没有取上大名,就被惨无人道的日本鬼子活活烧死在山药窑里,牺牲时年仅八岁。这位王璞式抗日小英雄的事迹至今仍在人们中间广泛传颂。
雷金河,1921年3月10日出生于河北省晋县周家庄乡周家庄村一个贫困农民家庭。青年时期接受革命思想影响,1937年参加抗日人民自卫军,1943年回村参加革命工作,1944年入党后即任周家庄村党支部书记,领导了周家庄村的抗日游击战、地道战和土改运动。是周家庄村抗战时期“十七烈士惨案”的幸存者。
生茂,姓娄,名生茂。河北省晋州市庞村人。1928年6月出生,1945年参军,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2年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系原北京军区政治部战友歌舞团艺术指导,正军职干部,国家一级作曲家,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享有国务院特殊津贴。1991年离休,至今已有60年的军旅生涯。
高华民,男,1934年生,晋州市北捏盘村人。中国戏剧协会会员,中国戏剧家协会河北分会会员。1952年毕业于晋县师范,1959年又到中国戏曲学院深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知识,曾亲聆了梅兰芳先生的授课,观赏了他的示范性演出。
张建国,晋州市小樵村人,生于1958年6月11日。 1972年考入石家庄地区戏校,1975年毕业,分配到石家庄地区京剧团。1984年正式拜中国四大须生之一、著名京剧大师奚啸伯高徒张荣培为师,学习奚派艺术 。1992年调入中国京剧院,为中国京剧院青年团主演,国家一级演员。1998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青年京剧演员研究生班,2001年毕业。同年任中国京剧院三团团长。
㈥ 山西和河北的晋州有什么关系
晋州市有2500余年文字可考的历史。春秋初期 ,白狄在今晋州市十里铺村附近建小诸侯国--鼓国,子爵,都鼓聚(今十里铺村)。鼓聚有昔阳亭。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晋国大臣荀吴率军队伪装和齐国军队会盟,向鲜虞国(今正定县新城铺附近)借道,趁机包围了鼓国都城。一直围困三个月,鼓国人食竭力尽。晋军攻克鼓国,未杀一人,俘获鼓国国君鸢(革是),返回晋国,向宗庙献功之后,归晋国所辖。周景王二十四年(公元前521年),鼓国背叛晋国重归鲜虞国。次年六月,晋国荀吴率军攻取东阳(今邢台市)派兵绕道带着兵器藏在昔阳门外,偷袭鼓国成功。又将鼓国国君鸢(革是)俘获,押回晋国;并派晋国大夫涉佗驻守鼓国。自此鼓国又归晋国。
战国时期,晋州市境内设城邑下曲阳(今鼓城村附近)、昔阳(今十里铺村)。后燕国、齐国、赵国先后攻占过昔阳。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晋州市境属巨鹿郡(郡治今河北省平乡县西南)。
西汉元始二年(公元2年),晋州市境置三县:下曲阳、临平、安乡。下曲阳县为都慰治,在今鼓城村附近。三县均属冀州刺只部巨鹿郡。西汉末年,刘秀两次攻占下曲阳县。新朝,王莽分巨鹿为合成郡,郡治在下曲阳,邳彤任卒正。
东汉建武四年(公元28年)四月,刘秀在临平乡(今晋州市古城寨)派兵镇压农民起义军。后省临平、安乡二县,入下曲阳县。东汉中平元年(公元184年)二月,在河北大地上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黄巾大起义。张角和其弟张梁、张宝等在广宗(今威县东)、下曲阳、巨鹿(今平乡县)等地率数十万农民起义军烧官府,杀官吏,劫聚邑。州郡县官吏逃亡,溃不成军。仅仅十多天时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六月,董卓率官军在下曲阳进攻农民起义军,被黄巾军打得大败。董早晨被撤,皇甫嵩就任镇压黄巾军的主帅。此时,张角病死。十月,张梁率黄巾军同官军在广宗决战,张梁英勇战死。农民军8万多人被官军杀。皇甫嵩和巨鹿郡太守郭典命官宫将农民起义军尸体集于下曲阳城南紫城(今东子城、西子城一带),封土为丘,名京观。
三国时期,统治阶级的混战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破坏,现曲阳一带深受其害。曹操平定河北,下曲阳属冀州刺史部巨鹿郡。
北朝北魏时期,下曲阳县改名曲阳县,属巨鹿郡。巨鹿郡治所由瘿陶(今宁晋县西南)移到曲阳县(今晋州市鼓城村附近)。这时,巨鹿郡辖曲阳高城(今蒿城市西南)、枭(今辛集市东南)三肥。
北朝北齐天保二年(公元551年),北齐大臣魏收奉命撰写《魏书》,至天保五年(公元554年)完成,计130卷。为中国二十四史之一。其中的《释老志》为他首创,有重要史料价值。北齐时省曲阳县入高城县(今蒿城市),属巨鹿郡,郡治所仍在原曲阳县。
隋开皇十六年(公元596年),从高城县分置昔阳县,治所在原下曲阳县旧址东2.5公里处,即今日的晋州市区。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昔阳县改称鼓城县。
唐代初期,鼓城县一带战事不断。武德五年(公元622年)三月,农民起义实业界首领刘黑闼遣其弟刘十善和行台张君立率军一万,在鼓城县(今晋州市治所)袭击唐幽州总管李艺。贞观十年(公元636年),唐大臣,著名政治家、史学家魏征(晋州市赵魏村人)领衔监修的《隋书》撰写完成,计85卷。叙事从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代周建隋始,至恭帝义宁二年(公元618年)隋灭亡止,记载了隋朝38年的历史,对隋炀帝的残暴统治作了较真实的揭露,对隋末农民起义的起因、经过及不可抗拒的威力也有较详记载。魏征提出的“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至今仍有深刻社会意义。唐天宝十五年(公元765年),史思明军由鼓城县攻入博陵郡(今定州市)。唐大顺二年(公元892年)七月,李克用军征讨镇州(今正定县),大肆抢掠鼓城县。次年三月,李克用军渡滹沱河,攻克鼓城等用。
五代时,鼓城一带,战乱不止,经济凋蔽。契丹耶律德光军几次攻克鼓城等县。
成吉思汗十年(公元1215年),置晋州,治所在鼓城县治(晋州市区),辖鼓城一县。窝阔台十年(公元1238年,撤晋州,置鼓城县,辖鼓城、安平饶阳、武强四县。忽必烈中统二年(公元1261年)六月,于鼓城县治复置晋州,辖县未变。元代,晋州经济有一定发展。但水灾、蝗灾、震灾交替发生,饥民遍野。元至正二十年(公元1360年),农民起义军红巾军占据鼓城县魏氏庄、李氏庄、刘氏庄等地(今马坊营、吕家营、杨家营一带)。
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省鼓城用劲入晋州。晋州辖安平、饶阳、武强三县。明建文三年(公元1401年)燕王朱棣“靖难之师”和明军在晋州滹沱河两岸数次交战。百姓流离失所,幸存者十之二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明永乐年间数次移山西洪洞县民来充实晋州。后晋州经济渐次复苏。
清代,晋州战事、水、旱、地震、蝗虫等灾害时有发生,农民生活困苦。清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晋州为直隶州,辖无极、蒿城二县;原辖安平、饶阳、武强归属深州。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晋州改为散州,属正定府,不辖县;无极、蒿城归属正定府。清人著作家楼底杨 骅、龙头苑世亨著作颇丰,时有威名。清末民初著作家东留章李翰如撰有文集28卷和民国《晋县志》、《晋县乡土志》,1916年获总统赠匾。
1913年,改晋州为晋县。1926年,中共晋县地方党组织建立,在其领导下,全县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人民富裕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解放战争中,晋县成为后方基地。晋县民众积极参军参战,支援前线,出动民工数万人次,朱德、彭真、聂荣臻、罗瑞卿等革命先辈曾在这里留下深深的足迹,女英雄杨领梅烈士、革命先烈李显烈士、国民党爱国将领宋肯堂将军等一大批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曾生息、战斗于此,并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而且顺利完成土地改革,贫苦农民有了自己的土地。在长期革命斗争中,3000多名晋县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真正当家做了主人。经过全县人民几十年的艰苦奋斗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和崭新的生活。1991年撤晋县设晋州市后,城市建设、人民生活等诸方面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
㈦ 晋州的介绍
晋州市,位于韩国庆尚南道的西部。是韩国岭南,湖南地区及中部·南部地区间的交通要地,文化艺术,教育之城。
㈧ 大唐名相魏征的故里在晋州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征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阳人也。”籍贯又名祖居地或原籍,详细指的是曾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长久居住地或出生地。,这里明确的说明 魏征家族的籍贯是 巨鹿郡曲阳县。而且祖居地是南北朝定州巨鹿郡曲阳县。不是唐朝的巨鹿县。不要相信,什么“隋朝、唐朝到今天,历代政府”的说法。祖籍看爷爷祖上的地方往前考证,并不是往后考证。而且巨鹿县说把巨鹿县和巨鹿郡混淆,因为不混淆就无法牵强理由。
《唐故豫州刺史魏君碑》(魏征第二子魏叔瑜)的碑文所言:“曰魏氏,巨鹿曲阳人也。”魏征次子 魏叔瑜的墓碑 由魏征的孙子魏华书写。 任何史书都不能反驳这个资料权威性,如果有差异 ,这个为准。 魏征的祖籍是巨鹿郡曲阳县 现在的晋州
辞海 历史组的权威专家 已经把原来比较模糊的记载巨鹿(郡)人直接说明是巨鹿郡下曲阳人。
㈨ 晋州信誉楼的历史事件
2010年4月16日,在晋复州第五届梨花制节开幕当天的集中签约仪式上,晋州信誉楼与其他六个重点项目一起与晋州市政府签约入驻晋州。石家庄子公司董事长张建港(签约台左二)在项目书上签字(下图)。
2011年8月27日上午9时10分晋州信誉楼开业。
2012年7月12日,石家庄市工商局局长曹新华、副局长尹兵辉,晋州市工商局局长张兰成及石家庄各县(市)区工商局局长、主管食品安全的副局长,晋州市工商局中层以上干部共计200余人,观摩了信誉楼晋州店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并听取了相关人员的介绍。曹新华局长对晋州店的食品安全管理工作给予高度肯定和鼓励。
2012年8月27日晚,一周年店庆晚会在晋州店5楼培训大教室成功举办。
㈩ 晋州市战国时期属于哪个国
晋州市地处河北省来中南部冀中平原源腹地,总面积619平
方公里,人口52万。距石家庄市45千米,距首都北京300千
米,并临近山西省煤炭基地。石家庄—黄骅高速公路、307
国道和石德铁路横穿市域。晋州市有两千余年的历史,春秋
时期为鼓国,1991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晋州市交通便捷,地方公路四通八达,三
纵六横,交错成网。邮政电信业超前发展,供电设施先进,是一座正在崛起的新兴城市。
所以是鼓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