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氏家族历史
因为有钱,女儿嫁了大官
⑵ 谁能详细的介绍一下宋氏家族
在现代中国,有哪一个家族地位比宋氏家族更显赫呢?这个家族的几个成员,都攀上了中国政治权力的最高峰。大姐宋霭龄嫁给了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孙裔孔祥熙,这个孔圣人的后代曾任财政部长、行政院长。二姐宋庆龄是孙中山夫人,后来又当上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排行第三的宋子文亦当过财政部长与行政院长。排行第四的宋美龄是蒋介石夫人。
这样一个地位显赫的家族,原籍不是在豪门众多的江苏与浙江地区,而是在海南岛一个荒辟的乡村。而且,他们本来也不是姓宋,而是姓韩。为什么本姓韩的宋氏家族会改姓呢?这个家族现在还有什么成员在海南岛及世界各地(包括马来西亚)呢?联合晚报记者1987年12月趁赴海南岛文昌县探亲之便,到昌洒区庆龄乡宋氏祖居去参观,并且和宋庆龄的一位堂弟做了一段访谈,终于了解到这个家族崛起与变迁的一些内情。
关于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这几位中国现代名人的原籍,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广东省文昌县委员会文史组的考证,证实他们本是韩家的子女。现根据该组的考证,把宋氏家族的历史简介如下∶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也称宋嘉树),本名韩教准,少年时过继给姓宋的婶母的弟弟,便改姓为宋。很多中文书刊根据英文著作,把Uncle译为叔叔,于是说宋耀如本姓韩(Han),随叔叔而改姓宋,自己的叔叔怎么会跟自己的父亲不同姓呢?真是越说越糊涂。英文的Uncle,既可当叔叔、伯伯,也可以当舅舅、姑丈、姨丈,洋人对于这种亲属关系是分不清楚的。
宋耀如(即韩教准)的先辈是客家人,北宋时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阳。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中亚部族侵入,为避战乱而南迁。族人有一位叫韩显卿,到淅江会稽(今绍兴)县任县尉,后又迁粤(广东)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韩显卿的后人渡海来琼(海南岛),定居于锦山,到清代这一系韩氏后裔居住在罗豆市圮乌坡村,后又迁到昌洒区古路园村。宋庆龄远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罗豆市圮乌坡村,1950年,回国不久的韩裕丰还到那里去祭扫。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毁坏了,但宋庆龄近代的祖公牌还放在昌洒祖居内。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园村是个很小的村落,1917年韩裕丰离乡时,村里只有九户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韩。宋庆龄的父亲曾经在本世纪初回乡探亲。
宋庆龄的父亲本姓韩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宋耀如本人在离开海南家乡六年后,用英文写了几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亲的名字是韩鸿翼(他在信中写自己父亲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国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书,收录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写给上海的传教士扬·艾伦(中文名字林乐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请求林乐知博士帮助他把一封信转寄给在海南岛家乡的父亲,那封致给父亲的信也是用英文写的。
为什么给自己父亲写家书用英文呢?因为宋耀如童年只读过一点中文书,到美国后专用英文,当时他的中文程度还不足以写信。在这封信中,宋耀如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已经成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罗来纳州圣三一学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儿子韩嘉树”,还附上“查理·琼斯·宋”这个教名及随舅父的姓。
如果说洋人写宋氏家族的历史,可能因不了解中国人的习俗而搞错了宋耀如的名字,那么,中国人自己写的书,或翻译洋人的有关著作,这样的失误是应当避免的。但我们查阅了几本书,就发现了不少这方面的失误。
蒋洪斌著的《宋庆龄》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介绍宋庆龄的父亲时,说他本姓韩,生于海南岛文昌县。还说他的祖父是韩锦彝,父亲名叫韩鸿翼,叔父名叫韩鹏翼,这都没有错,但说宋耀如本名韩致准,弟弟叫韩教准,那就把哥哥与弟弟的名字弄颠倒了∶宋耀如本人是韩教准,致准是他的弟弟。
李豫生等人译的《宋氏家族》(美国人埃米莉·哈恩著,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说,宋氏家族祖籍在山西,在宋耀如诞生的前几年,由于内战而逃往海南岛,看来是搞错了。根据宋氏祖居及韩裕丰本人所收存的史料,宋耀如祖籍是河南,而且早在宋耀如的前几代已经定居在海南岛。
该书又说宋耀如随其叔叔被送往本家族在波士顿的远方小店里,还说这位叔叔他母亲家族里的人,这就越说越糊涂了。叔叔是自己父亲的弟弟,怎么会变成“母亲家族里的人”呢?母亲那边的兄弟,是舅舅而不是叔叔。洋人不晓得分别,一律称“安哥”(Uncle),中国人翻译Uncle时,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母亲那边的人不会是叔叔,而只可能是舅舅。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这个曾经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显赫家族的成员∶
宋氏家族的“根”是在落后、闭塞的海南岛穷乡僻壤,把这个家族带入上流社会,带入中国政治的权力核心的是原名韩教准的宋耀如。
宋耀如生于1860年(一说1861年,另一说1866年),少年时到了美国,就读于威明顿的杜克大学三一学院。一年后,转入田纳西州维尔市的万德华尔特神学院,毕业后取得牧师资格。1886年回国。在上海当传教士,协助组织中国第一所基督教青年会。当时华人当传教士的薪金不高,还受到歧视,他觉得长此下去没有什么出路,便辞去布道工作,转而经营工商业。尽管这样,他对教会事务还是很热心的。他曾与美国圣经协会订立合同,在上海出版《圣经》的中文本。
宋耀如在十九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了他与中国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交谊,这可说是宋氏家族向中国政治权力中心迈开的第一步。孙中山在二十世纪初继续开展其革命活动,每到上海,总是在宋耀如的家畅述革命形势,并且利用宋家开秘密会议。后来,宋耀如不仅给予孙中山金钱上的资助,还担任了孙中山一部份秘书工作,为革命事业奔波。宋耀如还在上海的法国租界开设华美图书馆,以印刷《圣经》为掩护,秘密印刷革命书刊和宣传资料。
就这样,宋耀如深深地介入了革命活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认识了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宋庆龄,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宋庆龄在童年时已十分仰慕孙中山。宋氏全家都把孙中山当作英雄,但宋耀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后来竟成了好友孙中山的岳父。
宋耀如一生没有正式当过官,即使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在自己的女婿当了临时大总统之后,他也没有当过一官半职。他是在1919年逝世的,终年59岁。(如果他出生的年份是1866年,那么,他逝世时是53岁。关于他逝世的年份,有的书是记载1918年。)
现在该来讲讲宋耀如的夫人与子女了∶
宋耀如的夫人倪桂珍(亦有的书写桂芝)也是基督教徒,浙江余姚县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毕业,是当时少数受正规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
宋耀如夫妇于1888年生下第一个女儿,取名霭龄,1893年第二个女儿出世了,这就是中国当代伟大的女性宋庆龄,1894年,宋家的第一个男孩诞生,这就是宋子文。1897年又生了一个女儿,这就是后来成了蒋介石夫人的宋美龄。在宋美龄之后,还有两个弟弟子良与子安。宋家这六个子女全都在美国留过学。
大姐嫁给孔子的后裔
宋家的两个大女儿霭龄与庆龄,先后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霭龄于1913年与孔祥熙在日本结婚,孔祥熙是孔子的第75代孙裔,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士学位。
孔祥熙一生没干过多少好事,坏事倒是干了不少。1923年初,孙中山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时,他受邀到广州出任财政厅长。孙中山逝世时,他也是立遗嘱的见证人之一。
1927年1月,他曾任武汉政府的实业部长,后来“宁汉合流”(武汉政府与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合作),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工商部长,后改任实业部长。从这时起,孔祥熙和他的妻子宋霭龄成为统治中国的最有权势人物。孔祥熙先后担任过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院长,还牢牢控制了中国的两家最大银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及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被他操纵。此人治国无方,敛财有道,在抗战期间,他利用行政院院长的权势与地位,大发国难财,成为四大家族中的首富(实际也是中国的首富)。在南京政府垮台前夕,他把大量财产转移到美国。1948年孔祥熙全家跑到美国去定居,孔本人在1967年8月在纽约病死,宋霭龄于1973年死于美国,终年85岁。
宋庆龄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宋氏家族中最杰出的女性宋庆龄于1915年时与孙中山先生结婚,那年孙先生已经是49岁,而宋庆龄只有22岁。众所周知,宋耀如夫妇当初是反对这庄婚事的,主要理由是两人年龄悬殊。但后来知道女儿决心很大,无可改变,在结婚时,宋耀如夫妇还是送了很多礼物给自己的女儿,包括双人床、五斗橱、大衣橱、金丝绣花被、百子图的缎绣被面及刺绣礼服等。
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后,十分坚定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她虽然担任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也当过国民政府委员,但是一直与蒋介石及孔祥熙等当权派对立,虽然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妹夫,另一个是自己的姐夫。她所走的是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她的姐姐、妹妹和三个弟弟走的却是一条与她完全对立的道路。
1949年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权,宋庆龄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又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1965年当选政府副主席。
1981年5月16日,88岁高龄的宋庆龄病重,中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称号,她是第一位获得这荣誉的人。这年5月29日,宋庆龄于北京逝世。
宋子文曾在新加坡置产
宋子文这个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中国现代豪门主要人物,在1917年回国时,只是在汉冶萍公司当英文秘书,后来在北京开过小五金店。1923年任上海信托公司的副经理,不到一年公司却倒闭了。
只有到了在广州投奔自己的姐夫孙中山时,他的日子才开始好起来。先是任国民政府秘书、两广盐务稽核所长。1924年8月,孙中山创办中央银行时,他以自己曾在美国学过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的背景,出任董事、行长。孙中山逝世前,他以亲属的身份赴京,作为孙中山立遗嘱时的见证人之一。1925年任财政部长。以后又担任过南京政府的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
1927年内战爆发,宋子文在财政上给予蒋介石大力支持。从那时起到1949年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及蒋介石的妻舅的关系,把手伸得很长,大量聚敛个人的财富,成为中国巨富之一。他亦官亦商,官商不分,在担任财长及行政院院长期间,先后建立了许多私人企业,如中国棉业公司、华南大米出口公司、扬子江电力公司等。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期间,宋子文和他的姐夫孔祥熙联手控制全国金融业,宋子文从1935年开始控制了中国银行,第二年又收购了私营的广东银行(另一家叫广东省银行的与此行无关)及新华银行。第三年(即1937年),宋子文向广东银行支了百万元现金,以每股5元的低价,购入了由简氏家族经营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20万股,这等于简氏家族所拥有的股份的半数,就这样,全国最大的烟草公司落入了宋氏家族的手中。
宋系的广东银行战前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行,在香港、旧金山及新加坡亦有。通过新加坡分行,宋子文在新加坡亦搞了些房地产。据新加坡老一辈说,现在的实龙岗花园的一些地段,过去曾经是宋子文的产业。
宋子文战前多次来过新加坡,但多半是赴欧洲时船经本地而上岸做短暂停留。曾任中华总商会会长的林庆年还设宴款待过宋子文。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新加坡、马来亚半岛及东南亚各地均有庞大的销售网,该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就在禧街(Hill Street)警察局的对面,禧街警察局(及警察宿舍)现在是档案及口述历史馆所在处,对面的那座建筑物不久前拆除了。
宋子文在战后曾任行政院院长、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前往法国,后在美国定居,1971年在一个晚宴上突然气绝身死,终年77岁。
宋美龄和她的兄弟姐妹
现在该来讲讲宋美龄了。关于这位曾经是中国政治舞台最有权势的名女人的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不算少了,这里着重讲讲她的中年、晚年及她和两位姐姐的关系。
宋美龄于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在上海结婚,意味着这位原籍海南岛文昌县的名门闺秀开始走上中国政治权力的最高峰。
跟一般的第一夫人不同之点在于,宋美龄并不自我隐没在政治舞台的幕后,而是经常走到台前扮演积极和重要角色。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西北军领袖杨虎成与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拘捕蒋介石,迫他停止内战,枪口向外。在蒋遭拘禁期间,在南京的宋美龄从幕后走到前台,四处活动,坚决反对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要以军事行动解决西安事变,她和哥哥宋子文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宋美龄还亲自召集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要他们尽力营救校长蒋介石,要他们抗拒何应钦的命令。后来,她还在宋子文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出马远飞西安,代表蒋介石与杨虎城、张学良及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谈判,从而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多次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到欧美各国进行广泛且频密的外交活动,争取各国支持中国抗战,她还以流利的英语在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抗战8年是宋美龄一生中最光彩的8年,她被列为世界十大名女人之一。
1948年12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宋美龄为挽救蒋家王朝做了最后的努力,再次赴美求援,1950年1月,她从美国返回台湾(那时南京政府已垮台,蒋介石已退到台湾)。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宋美龄在办完了亡夫的丧事后,于同年9月旅居美国,但仍经常回台湾参加蒋介石的纪念活动。今年(1988年),宋美龄已达90高龄,宋氏三姐妹在世的仅存她一人了。
宋耀如的6个子女,5个人一直向右走,只有宋庆龄一直左走,他们6人也从不转向。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宋庆龄与其他5人政治立场对立。只有在抗战8年期间,兄弟姐妹才接近,而且关系十分融洽。我们现在看到三姐妹的合影,除了年轻时的几张外,大半是抗战期间拍摄的。
宋子良与宋子安这两个最年轻的弟弟,名气虽不如宋子文,但是地位与势权也相当大。宋子良当过宋氏家族所控制的几家银行的董事,出任过广东省财政厅厅长,还当过姐夫孔祥熙的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及黄埔江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控制了上海海港。六弟子安长期负责盐务部门,还兼任宋系多家银行的董事。
在兄弟姐妹当中,五弟宋子良与二姐宋庆龄的关系较好,子良是家族中唯一跟宋庆龄一直保持联系的成员。在1981年5月宋庆龄病重时,宋子良还从美国拍了电报到北京慰问与自己分手了30多年的二姐。
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吒风云达半世纪的宋氏家族,辉煌的日子已经过去,留下的是浩繁的史料让历史家去考证、分析与评说。现代中国如此显赫的家族,竟是源于海南岛一个荒辟的农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学家也许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大兴趣。但海南岛文昌县昌洒区的宋氏祖居,却像一颗明珠,在椰风蕉雨中闪耀着光芒,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地及全球各角落的人去寻访宋氏家族最初的脚印。
宋蔼龄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门人,却在民国官府里没有任何公职,一生深居简出,行踪隐秘。然而,她无形的权势显赫过人,连唯我独尊的蒋介石对她也得彬彬有礼,和颜悦色。她因推动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蒋、宋联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荣;又因投机证券股市、倒腾军用物资,涉及贪污大案,而被人发奸擿伏,声名狼藉。
下文摘自杨者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
宋蔼龄一生中最大的杰作,是成功地策划并撮合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从而将蒋介石的军力与宋氏家族的财力和英美背景彻底融合起来,为创立蒋家王朝与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础。
宋蔼龄认为,尽管在蒋宋联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当事人宋美龄与蒋介石,只要他们二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决心下定,意志坚决,何愁这件美事不得成功。
于是,宋蔼龄充当“红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劝小妹宋美龄如何接受蒋介石的问题。首先,蔼龄告诉美龄,蒋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革命将领,而且是当今中国最有实力、最有前途的国民党领袖人物,说他是一位东方的拿破仑式人物,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能够成为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谓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蔼龄为美龄分析当今中国政坛的形势,认为蒋介石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嫁给蒋介石,即成为中国的第一夫人。这样,美龄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帮助蒋介石治理中国。所谓江山美人,更为可贵。再次,蔼龄告诉美龄,我们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为孔祥熙,一为孙中山,都是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单影孤,只身一人。论才学,小妹绝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论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胜从前。如果小妹放着英雄伟人不嫁,错过第一夫人不当,岂不可惜了小妹当年的一番理想与抱负,也有负宋氏家族的高贵门第。第四,至于蒋介石已是有妇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蔼龄认为这不应成为蒋宋联姻的障碍,婚约是人订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铃解铃,本不是难事,况且蒋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的平民村妇,想来要蒋介石休掉她们,不会多么为难。至于说到蒋介石的宗教信仰问题,想来他也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在江山美人与宗教信仰之间舍本逐未的。对于传言中有关蒋介石的种种风流韵事,宋蔼龄亦有精辟的见解,她解释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当蒋介石流落上海滩上,对革命悲观失望,自然难免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蒋一旦成为革命领袖和伟人,他自然要处处小心谨慎,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何况有小妹这样的美貌、能干而又高贵的夫人在一旁襄助与管束,不怕他不收缰勒马,重塑形象。第五,蔼龄极力鼓励美龄,一旦蒋宋联姻成功,这就将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轰动效应的世纪性婚姻之一,蒋宋两个显赫家族的结合,将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对宋氏家族的影响,更是无法测度。蔼龄反复鼓励美龄,一旦与蒋结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宝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蒋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敢地负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无疑,蔼龄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门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宣传鼓动家。她抓住宋美龄希望出人头地的虚荣心,以及少女时期的种种梦想,极力进行渲染,终于使宋美龄就范,意识到唯有蒋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选择。
在说服了美龄之后,宋蔼龄的第二步计划是向蒋介石进攻。当然,蒋介石垂涎美龄已久,对于他是无须说服的。问题的关键是让他如何接受自己条件。这就是,他如果想与宋氏家族联姻,第一必须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须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须保证使孔样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在未来的政府中占有关键性重要岗位。要让蒋介石能完全接受这样的价码,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当宋蔼龄在绞尽脑汁设计定策的时候,宁汉对立发生,宋氏家族成为宁汉双方争夺的重要目标,一时身价奇高。此时,蒋介石抢先与宋氏家族的掌门人、大师姐宋蔼龄接上了关系。他们始有九江会晤,继而蒋又无条件地接受宋开出的全部价码,这样蒋宋联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鸿雁传书,信使往返,俨然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宋美龄称蒋介石为“亲爱的哥哥”。蒋介石写信给宋蔼龄则称:“亲爱的大姐”,写信给宋美龄则称,“亲爱的美龄”,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别做好了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工作以后,宋蔼龄开始实施她的第三步计划,这就是把母亲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游。宋蔼龄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够决定蒋宋婚姻成功与否的人,无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远行,这问题又当别论了。不但大姐说话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于幕后设计策划,促成事态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饭,即使母亲反对,也难以改变了,于是,宋蔼龄以局势混乱为由,力劝母亲暂避日本,结果,宋老太太离开上海仅半年时间,蒋宋联姻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宋蔼龄懂得,男女情爱之事,政治权势和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务之急,须安排一次蒋宋秘密旅游的机会,以增进小妹与介石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经过宋蔼龄的周密安排,蒋介石与宋美龄到镇江作10日游。每日里双飞又憩,形影不离,相互间情投意合,尽诉衷肠。美龄回到上海,见到大姐蔼龄时的第一句话,便是“此生非蒋氏不嫁”。宋蔼龄听了嫣然一笑,心中却是暗暗称赞蒋介石果然好手段,仅仅10日,便把一个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颠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异国他乡,小妹本芳心已许,来氏家族内部反对蒋宋联姻的呼声只剩下床庆龄、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势已去,不足为虑了。对于宋庆龄,她早想好妙计,成功只在早晚之间耳。
当时,因武汉政府垮台,宋庆龄迫不得己撤离武汉,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坚贞不渝的反蒋立场,使蒋介石内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对她进行跟踪监视,威胁利诱。宋庆龄的处境十分危险。这时,唯一能迫使蒋介石收敛迫害活动,帮助庆龄改变处境的只有宋蔼龄一人。可是,宋蔼龄对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处处予以默许。她在宋庆龄面前又用假作关心爱护的态度施加压力,劝说她退出政治斗争,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词刺激蒋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举。蔼龄故意告诉庆龄,最好能暂时脱离上海险境,作一段时间的出国旅游。在如此内外压力之下庆龄不得不秘密离开上海,出访苏联。
庆龄既走,剩下一个宋子文在孤军奋斗。宋蔼龄为此也早已准备了一张王牌,这便是请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出面调解。谭在国民党内以八面玲拢、处事圆滑著称,被政坛称为“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国民党左右两派中都深得人缘。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遭国民党元老派所忌,不为时人所重,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并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已。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蔼龄、美龄姊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经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去日本,帮助蔼龄说服宋母。
就在宋蔼龄一个个地排除宋氏家族内部阻力的期间,蒋介石亦应宋蔼龄的要求,5万美元送三夫人陈洁如赴美读书;一幢洋房将二夫人姚怡诚安置到苏州居住。剩下一个大夫人毛福梅,蒋介石请出娘舅向毛氏摊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蒋氏祖宅丰镐房的女主人,条件是必须在形式上与蒋介石办理一纸离婚证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蒋介石的对手,至此不应也只得应了。蒋介石三拳两脚,三个夫人出国的出国,躲避的躲避,离婚的离婚,终于又是光棍一条,并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给宋美龄寄去一封“情书”,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以女姓对落难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侠客心肠,正式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至此,蒋宋联姻距离事实只差一步之遥了。
9月16日,宋蔼龄以大姐和“红娘”的双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
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与美龄成婚的要求。蒋在作出将尽力研究圣经,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诺后,宋母终于在蔼龄造成的既成事实下,慨然应允蒋宋联姻。
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华饭店两处分别举行了宗教婚礼与世俗婚礼。宋美龄正式当上中国的“第一夫人”。宋蔼龄撮成了蒋宋联姻,为蒋介石建立蒋氏王朝立下了殊功。从此以后,她挟蒋介石与宋美龄之威,以她那双神秘的巨手,不断左右中国政坛的形势,成为中国政坛上权势显赫的女人.
⑶ 宋氏家族的历史记事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园村是个很小的村落,1917年韩裕丰离乡时,村里只有九户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韩。宋庆龄的父亲曾经在20世纪初回乡探亲。
宋庆龄的父亲本姓韩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宋耀如本人在离开海南家乡六年后,用英文写了几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亲的名字是韩鸿翼(他在信中写自己父亲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国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书,收录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写给上海的传教士扬·艾伦(中文名字林乐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请求林乐知博士帮助他把一封信转寄给在海南岛家乡的父亲,那封致给父亲的信也是用英文写的。
为什么给自己父亲写家书用英文呢?因为宋耀如童年只读过一点中文书,到美国后专用英文,当时他的中文程度还不足以写信。在这封信中,宋耀如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已经成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罗来纳州圣三一学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儿子韩教准”,还附上“查理·琼斯·宋”这个教名及随舅父的姓。
⑷ 宋庆龄家族 (包括父亲、母亲、以及整个家族)及他们简介 急呀,谢谢你了
宋庆龄的父亲宋耀如(也称宋嘉树),本名韩教准,少年时过继给姓宋的婶母的弟弟,便改姓为宋。很多中文书刊根据英文著作,把Uncle译为叔叔,于是说宋耀如本姓韩(Han),随叔叔而改姓宋,自己的叔叔怎么会跟自己的父亲不同姓呢?真是越说越糊涂。英文的Uncle,既可当叔叔、伯伯,也可以当舅舅、姑丈、姨丈,洋人对于这种亲属关系是分不清楚的。
宋耀如(即韩教准)的先辈是客家人,北宋时住在河南相州之安阳。在南宋(公元1126——1279年)时期,由于受中亚部族侵入,为避战乱而南迁。族人有一位叫韩显卿,到淅江会稽(今绍兴)县任县尉,后又迁粤(广东)任廉州太守。公元1197年,韩显卿的后人渡海来琼(海南岛),定居于锦山,到清代这一系韩氏后裔居住在罗豆市圮乌坡村,后又迁到昌洒区古路园村。宋庆龄远祖的神主牌一直安放在罗豆市圮乌坡村,1950年,回国不久的韩裕丰还到那里去祭扫。这些神主牌在1953年被毁坏了,但宋庆龄近代的祖公牌还放在昌洒祖居内。
宋氏祖居所在的古路园村是个很小的村落,1917年韩裕丰离乡时,村里只有九户人家,四家姓符,五家姓韩。宋庆龄的父亲曾经在本世纪初回乡探亲。
宋庆龄的父亲本姓韩的另一个有力证据是宋耀如本人在离开海南家乡六年后,用英文写了几封信,都有提到自己父亲的名字是韩鸿翼(他在信中写自己父亲的名字是Han Huag-i)。美国人斯特林·西格雷夫(Sterling·Seagave)所著《宋家王朝》一书,收录了宋耀如1881年6月25日从美国北卡罗来纳州达勒姆写给上海的传教士扬·艾伦(中文名字林乐知)博士的信,宋耀如在信中请求林乐知博士帮助他把一封信转寄给在海南岛家乡的父亲,那封致给父亲的信也是用英文写的。
为什么给自己父亲写家书用英文呢?因为宋耀如童年只读过一点中文书,到美国后专用英文,当时他的中文程度还不足以写信。在这封信中,宋耀如告诉自己的父亲,他已经成为基督教徒,他地址是北卡罗来纳州圣三一学院。信末署的是“你的儿子韩嘉树”,还附上“查理·琼斯·宋”这个教名及随舅父的姓。
如果说洋人写宋氏家族的历史,可能因不了解中国人的习俗而搞错了宋耀如的名字,那么,中国人自己写的书,或翻译洋人的有关著作,这样的失误是应当避免的。但我们查阅了几本书,就发现了不少这方面的失误。
蒋洪斌著的《宋庆龄》一书(江苏人民出版社1987年2月出版),介绍宋庆龄的父亲时,说他本姓韩,生于海南岛文昌县。还说他的祖父是韩锦彝,父亲名叫韩鸿翼,叔父名叫韩鹏翼,这都没有错,但说宋耀如本名韩致准,弟弟叫韩教准,那就把哥哥与弟弟的名字弄颠倒了∶宋耀如本人是韩教准,致准是他的弟弟。
李豫生等人译的《宋氏家族》(美国人埃米莉·哈恩著,中译本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说,宋氏家族祖籍在山西,在宋耀如诞生的前几年,由于内战而逃往海南岛,看来是搞错了。根据宋氏祖居及韩裕丰本人所收存的史料,宋耀如祖籍是河南,而且早在宋耀如的前几代已经定居在海南岛。
该书又说宋耀如随其叔叔被送往本家族在波士顿的远方小店里,还说这位叔叔他母亲家族里的人,这就越说越糊涂了。叔叔是自己父亲的弟弟,怎么会变成“母亲家族里的人”呢?母亲那边的兄弟,是舅舅而不是叔叔。洋人不晓得分别,一律称“安哥”(Uncle),中国人翻译Uncle时,凭常识就可以知道母亲那边的人不会是叔叔,而只可能是舅舅。
接下来,让我们介绍这个曾经对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显赫家族的成员∶
宋氏家族的“根”是在落后、闭塞的海南岛穷乡僻壤,把这个家族带入上流社会,带入中国政治的权力核心的是原名韩教准的宋耀如。
宋耀如生于1860年(一说1861年,另一说1866年),少年时到了美国,就读于威明顿的杜克大学三一学院。一年后,转入田纳西州维尔市的万德华尔特神学院,毕业后取得牧师资格。1886年回国。在上海当传教士,协助组织中国第一所基督教青年会。当时华人当传教士的薪金不高,还受到歧视,他觉得长此下去没有什么出路,便辞去布道工作,转而经营工商业。尽管这样,他对教会事务还是很热心的。他曾与美国圣经协会订立合同,在上海出版《圣经》的中文本。
宋耀如在十九世纪快要结束的时候开始了他与中国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的交谊,这可说是宋氏家族向中国政治权力中心迈开的第一步。孙中山在二十世纪初继续开展其革命活动,每到上海,总是在宋耀如的家畅述革命形势,并且利用宋家开秘密会议。后来,宋耀如不仅给予孙中山金钱上的资助,还担任了孙中山一部份秘书工作,为革命事业奔波。宋耀如还在上海的法国租界开设华美图书馆,以印刷《圣经》为掩护,秘密印刷革命书刊和宣传资料。
就这样,宋耀如深深地介入了革命活动,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孙中山认识了当时还是小姑娘的宋庆龄,由于受父亲的影响,宋庆龄在童年时已十分仰慕孙中山。宋氏全家都把孙中山当作英雄,但宋耀如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自己后来竟成了好友孙中山的岳父。
宋耀如一生没有正式当过官,即使在辛亥革命胜利后,在自己的女婿当了临时大总统之后,他也没有当过一官半职。他是在1919年逝世的,终年59岁。(如果他出生的年份是1866年,那么,他逝世时是53岁。关于他逝世的年份,有的书是记载1918年。)
现在该来讲讲宋耀如的夫人与子女了∶
宋耀如的夫人倪桂珍(亦有的书写桂芝)也是基督教徒,浙江余姚县人,出身士大夫家庭,在上海培文女子高等学堂毕业,是当时少数受正规新式教育的中国妇女。
宋耀如夫妇于1888年生下第一个女儿,取名霭龄,1893年第二个女儿出世了,这就是中国当代伟大的女性宋庆龄,1894年,宋家的第一个男孩诞生,这就是宋子文。1897年又生了一个女儿,这就是后来成了蒋介石夫人的宋美龄。在宋美龄之后,还有两个弟弟子良与子安。宋家这六个子女全都在美国留过学。
大姐嫁给孔子的后裔
宋家的两个大女儿霭龄与庆龄,先后担任过孙中山的英文秘书。霭龄于1913年与孔祥熙在日本结婚,孔祥熙是孔子的第75代孙裔,曾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士学位。
孔祥熙一生没干过多少好事,坏事倒是干了不少。1923年初,孙中山在广州重建陆海军大元帅府时,他受邀到广州出任财政厅长。孙中山逝世时,他也是立遗嘱的见证人之一。
1927年1月,他曾任武汉政府的实业部长,后来“宁汉合流”(武汉政府与南京的蒋介石政府合作),他被蒋介石任命为工商部长,后改任实业部长。从这时起,孔祥熙和他的妻子宋霭龄成为统治中国的最有权势人物。孔祥熙先后担任过财政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行政院院长,还牢牢控制了中国的两家最大银行━━中国银行与交通银行,另外还有中国农民银行、中央信托局及邮政储金汇业局也被他操纵。此人治国无方,敛财有道,在抗战期间,他利用行政院院长的权势与地位,大发国难财,成为四大家族中的首富(实际也是中国的首富)。在南京政府垮台前夕,他把大量财产转移到美国。1948年孔祥熙全家跑到美国去定居,孔本人在1967年8月在纽约病死,宋霭龄于1973年死于美国,终年85岁。
宋庆龄走自己选择的道路
宋氏家族中最杰出的女性宋庆龄于1915年时与孙中山先生结婚,那年孙先生已经是49岁,而宋庆龄只有22岁。众所周知,宋耀如夫妇当初是反对这庄婚事的,主要理由是两人年龄悬殊。但后来知道女儿决心很大,无可改变,在结婚时,宋耀如夫妇还是送了很多礼物给自己的女儿,包括双人床、五斗橱、大衣橱、金丝绣花被、百子图的缎绣被面及刺绣礼服等。
宋庆龄在孙中山逝世后,十分坚定地继承孙中山的遗志。她虽然担任国民党的中央委员,也当过国民政府委员,但是一直与蒋介石及孔祥熙等当权派对立,虽然这两人一个是自己的妹夫,另一个是自己的姐夫。她所走的是自己所选择的道路,而她的姐姐、妹妹和三个弟弟走的却是一条与她完全对立的道路。
1949年中共在北京建立政权,宋庆龄担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1954年又当选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1965年当选政府副主席。
1981年5月16日,88岁高龄的宋庆龄病重,中国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通过决定授予她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的称号,她是第一位获得这荣誉的人。这年5月29日,宋庆龄于北京逝世。
宋子文曾在新加坡置产
宋子文这个先后在美国哈佛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的中国现代豪门主要人物,在1917年回国时,只是在汉冶萍公司当英文秘书,后来在北京开过小五金店。1923年任上海信托公司的副经理,不到一年公司却倒闭了。
只有到了在广州投奔自己的姐夫孙中山时,他的日子才开始好起来。先是任国民政府秘书、两广盐务稽核所长。1924年8月,孙中山创办中央银行时,他以自己曾在美国学过经济学与财务管理的背景,出任董事、行长。孙中山逝世前,他以亲属的身份赴京,作为孙中山立遗嘱时的见证人之一。1925年任财政部长。以后又担任过南京政府的财长及中央银行总裁。
1927年内战爆发,宋子文在财政上给予蒋介石大力支持。从那时起到1949年他利用自己手中的权力及蒋介石的妻舅的关系,把手伸得很长,大量聚敛个人的财富,成为中国巨富之一。他亦官亦商,官商不分,在担任财长及行政院院长期间,先后建立了许多私人企业,如中国棉业公司、华南大米出口公司、扬子江电力公司等。
在国民党统治中国大陆期间,宋子文和他的姐夫孔祥熙联手控制全国金融业,宋子文从1935年开始控制了中国银行,第二年又收购了私营的广东银行(另一家叫广东省银行的与此行无关)及新华银行。第三年(即1937年),宋子文向广东银行支了百万元现金,以每股5元的低价,购入了由简氏家族经营的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的20万股,这等于简氏家族所拥有的股份的半数,就这样,全国最大的烟草公司落入了宋氏家族的手中。
宋系的广东银行战前不仅在全国各大城市设立分行,在香港、旧金山及新加坡亦有。通过新加坡分行,宋子文在新加坡亦搞了些房地产。据新加坡老一辈说,现在的实龙岗花园的一些地段,过去曾经是宋子文的产业。
宋子文战前多次来过新加坡,但多半是赴欧洲时船经本地而上岸做短暂停留。曾任中华总商会会长的林庆年还设宴款待过宋子文。
南洋兄弟烟草公司在新加坡、马来亚半岛及东南亚各地均有庞大的销售网,该公司在新加坡的办事处就在禧街(Hill Street)警察局的对面,禧街警察局(及警察宿舍)现在是档案及口述历史馆所在处,对面的那座建筑物不久前拆除了。
宋子文在战后曾任行政院院长、广东省政府主席。1949年前往法国,后在美国定居,1971年在一个晚宴上突然气绝身死,终年77岁。
宋美龄和她的兄弟姐妹
现在该来讲讲宋美龄了。关于这位曾经是中国政治舞台最有权势的名女人的生平事迹,人们知道得不算少了,这里着重讲讲她的中年、晚年及她和两位姐姐的关系。
宋美龄于1927年12月1日与蒋介石在上海结婚,意味着这位原籍海南岛文昌县的名门闺秀开始走上中国政治权力的最高峰。
跟一般的第一夫人不同之点在于,宋美龄并不自我隐没在政治舞台的幕后,而是经常走到台前扮演积极和重要角色。1936年西安事变发生,西北军领袖杨虎成与东北军总司令张学良拘捕蒋介石,迫他停止内战,枪口向外。在蒋遭拘禁期间,在南京的宋美龄从幕后走到前台,四处活动,坚决反对以何应钦为首的亲日派要以军事行动解决西安事变,她和哥哥宋子文都力主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宋美龄还亲自召集黄埔军校出身的军官,要他们尽力营救校长蒋介石,要他们抗拒何应钦的命令。后来,她还在宋子文等人的陪同下,亲自出马远飞西安,代表蒋介石与杨虎城、张学良及中共首席代表周恩来谈判,从而使西安事变和平解决。
抗日战争爆发后,她多次以蒋介石私人代表的身份,到欧美各国进行广泛且频密的外交活动,争取各国支持中国抗战,她还以流利的英语在美国参、众两院发表演说。抗战8年是宋美龄一生中最光彩的8年,她被列为世界十大名女人之一。
1948年12月,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是“日薄西山”,宋美龄为挽救蒋家王朝做了最后的努力,再次赴美求援,1950年1月,她从美国返回台湾(那时南京政府已垮台,蒋介石已退到台湾)。1975年4月蒋介石病逝,宋美龄在办完了亡夫的丧事后,于同年9月旅居美国,但仍经常回台湾参加蒋介石的纪念活动。今年(1988年),宋美龄已达90高龄,宋氏三姐妹在世的仅存她一人了。
宋耀如的6个子女,5个人一直向右走,只有宋庆龄一直左走,他们6人也从不转向。抗日战争爆发之前,宋庆龄与其他5人政治立场对立。只有在抗战8年期间,兄弟姐妹才接近,而且关系十分融洽。我们现在看到三姐妹的合影,除了年轻时的几张外,大半是抗战期间拍摄的。
宋子良与宋子安这两个最年轻的弟弟,名气虽不如宋子文,但是地位与势权也相当大。宋子良当过宋氏家族所控制的几家银行的董事,出任过广东省财政厅厅长,还当过姐夫孔祥熙的实业银行的总经理及黄埔江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控制了上海海港。六弟子安长期负责盐务部门,还兼任宋系多家银行的董事。
在兄弟姐妹当中,五弟宋子良与二姐宋庆龄的关系较好,子良是家族中唯一跟宋庆龄一直保持联系的成员。在1981年5月宋庆龄病重时,宋子良还从美国拍了电报到北京慰问与自己分手了30多年的二姐。
曾经在中国政治舞台上叱吒风云达半世纪的宋氏家族,辉煌的日子已经过去,留下的是浩繁的史料让历史家去考证、分析与评说。现代中国如此显赫的家族,竟是源于海南岛一个荒辟的农村,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历史学家也许对这个问题没有多大兴趣。但海南岛文昌县昌洒区的宋氏祖居,却像一颗明珠,在椰风蕉雨中闪耀着光芒,吸引越来越多来自全国地及全球各角落的人去寻访宋氏家族最初的脚印。
宋蔼龄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门人,却在民国官府里没有任何公职,一生深居简出,行踪隐秘。然而,她无形的权势显赫过人,连唯我独尊的蒋介石对她也得彬彬有礼,和颜悦色。她因推动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蒋、宋联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荣;又因投机证券股市、倒腾军用物资,涉及贪污大案,而被人发奸擿伏,声名狼藉。
下文摘自杨者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
宋蔼龄一生中最大的杰作,是成功地策划并撮合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从而将蒋介石的军力与宋氏家族的财力和英美背景彻底融合起来,为创立蒋家王朝与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础。
宋蔼龄认为,尽管在蒋宋联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当事人宋美龄与蒋介石,只要他们二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决心下定,意志坚决,何愁这件美事不得成功。
于是,宋蔼龄充当“红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劝小妹宋美龄如何接受蒋介石的问题。首先,蔼龄告诉美龄,蒋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革命将领,而且是当今中国最有实力、最有前途的国民党领袖人物,说他是一位东方的拿破仑式人物,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能够成为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谓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蔼龄为美龄分析当今中国政坛的形势,认为蒋介石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嫁给蒋介石,即成为中国的第一夫人。这样,美龄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帮助蒋介石治理中国。所谓江山美人,更为可贵。再次,蔼龄告诉美龄,我们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为孔祥熙,一为孙中山,都是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单影孤,只身一人。论才学,小妹绝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论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胜从前。如果小妹放着英雄伟人不嫁,错过第一夫人不当,岂不可惜了小妹当年的一番理想与抱负,也有负宋氏家族的高贵门第。第四,至于蒋介石已是有妇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蔼龄认为这不应成为蒋宋联姻的障碍,婚约是人订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铃解铃,本不是难事,况且蒋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的平民村妇,想来要蒋介石休掉她们,不会多么为难。至于说到蒋介石的宗教信仰问题,想来他也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在江山美人与宗教信仰之间舍本逐未的。对于传言中有关蒋介石的种种风流韵事,宋蔼龄亦有精辟的见解,她解释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当蒋介石流落上海滩上,对革命悲观失望,自然难免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蒋一旦成为革命领袖和伟人,他自然要处处小心谨慎,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何况有小妹这样的美貌、能干而又高贵的夫人在一旁襄助与管束,不怕他不收缰勒马,重塑形象。第五,蔼龄极力鼓励美龄,一旦蒋宋联姻成功,这就将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轰动效应的世纪性婚姻之一,蒋宋两个显赫家族的结合,将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对宋氏家族的影响,更是无法测度。蔼龄反复鼓励美龄,一旦与蒋结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宝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蒋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敢地负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无疑,蔼龄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门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宣传鼓动家。她抓住宋美龄希望出人头地的虚荣心,以及少女时期的种种梦想,极力进行渲染,终于使宋美龄就范,意识到唯有蒋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选择。
在说服了美龄之后,宋蔼龄的第二步计划是向蒋介石进攻。当然,蒋介石垂涎美龄已久,对于他是无须说服的。问题的关键是让他如何接受自己条件。这就是,他如果想与宋氏家族联姻,第一必须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须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须保证使孔样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在未来的政府中占有关键性重要岗位。要让蒋介石能完全接受这样的价码,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当宋蔼龄在绞尽脑汁设计定策的时候,宁汉对立发生,宋氏家族成为宁汉双方争夺的重要目标,一时身价奇高。此时,蒋介石抢先与宋氏家族的掌门人、大师姐宋蔼龄接上了关系。他们始有九江会晤,继而蒋又无条件地接受宋开出的全部价码,这样蒋宋联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鸿雁传书,信使往返,俨然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宋美龄称蒋介石为“亲爱的哥哥”。蒋介石写信给宋蔼龄则称:“亲爱的大姐”,写信给宋美龄则称,“亲爱的美龄”,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别做好了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工作以后,宋蔼龄开始实施她的第三步计划,这就是把母亲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游。宋蔼龄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够决定蒋宋婚姻成功与否的人,无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远行,这问题又当别论了。不但大姐说话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于幕后设计策划,促成事态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饭,即使母亲反对,也难以改变了,于是,宋蔼龄以局势混乱为由,力劝母亲暂避日本,结果,宋老太太离开上海仅半年时间,蒋宋联姻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宋蔼龄懂得,男女情爱之事,政治权势和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务之急,须安排一次蒋宋秘密旅游的机会,以增进小妹与介石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经过宋蔼龄的周密安排,蒋介石与宋美龄到镇江作10日游。每日里双飞又憩,形影不离,相互间情投意合,尽诉衷肠。美龄回到上海,见到大姐蔼龄时的第一句话,便是“此生非蒋氏不嫁”。宋蔼龄听了嫣然一笑,心中却是暗暗称赞蒋介石果然好手段,仅仅10日,便把一个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颠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异国他乡,小妹本芳心已许,来氏家族内部反对蒋宋联姻的呼声只剩下床庆龄、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势已去,不足为虑了。对于宋庆龄,她早想好妙计,成功只在早晚之间耳。
当时,因武汉政府垮台,宋庆龄迫不得己撤离武汉,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坚贞不渝的反蒋立场,使蒋介石内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对她进行跟踪监视,威胁利诱。宋庆龄的处境十分危险。这时,唯一能迫使蒋介石收敛迫害活动,帮助庆龄改变处境的只有宋蔼龄一人。可是,宋蔼龄对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处处予以默许。她在宋庆龄面前又用假作关心爱护的态度施加压力,劝说她退出政治斗争,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词刺激蒋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举。蔼龄故意告诉庆龄,最好能暂时脱离上海险境,作一段时间的出国旅游。在如此内外压力之下庆龄不得不秘密离开上海,出访苏联。
庆龄既走,剩下一个宋子文在孤军奋斗。宋蔼龄为此也早已准备了一张王牌,这便是请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出面调解。谭在国民党内以八面玲拢、处事圆滑著称,被政坛称为“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国民党左右两派中都深得人缘。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遭国民党元老派所忌,不为时人所重,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并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已。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蔼龄、美龄姊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经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去日本,帮助蔼龄说服宋母。
就在宋蔼龄一个个地排除宋氏家族内部阻力的期间,蒋介石亦应宋蔼龄的要求,5万美元送三夫人陈洁如赴美读书;一幢洋房将二夫人姚怡诚安置到苏州居住。剩下一个大夫人毛福梅,蒋介石请出娘舅向毛氏摊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蒋氏祖宅丰镐房的女主人,条件是必须在形式上与蒋介石办理一纸离婚证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蒋介石的对手,至此不应也只得应了。蒋介石三拳两脚,三个夫人出国的出国,躲避的躲避,离婚的离婚,终于又是光棍一条,并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给宋美龄寄去一封“情书”,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以女姓对落难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侠客心肠,正式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至此,蒋宋联姻距离事实只差一步之遥了。
9月16日,宋蔼龄以大姐和“红娘”的双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
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与美龄成婚的要求。蒋在作出将尽力研究圣经,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诺后,宋母终于在蔼龄造成的既成事实下,慨然应允蒋宋联姻。
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华饭店两处分别举行了宗教婚礼与世俗婚礼。宋美龄正式当上中国的“第一夫人”。宋蔼龄撮成了蒋宋联姻,为蒋介石建立蒋氏王朝立下了殊功。从此以后,她挟蒋介石与宋美龄之威,以她那双神秘的巨手,不断左右中国政坛的形势,成为中国政坛上权势显赫的女人.
⑸ 民国的宋氏家族是如何发迹的
特殊的海派文化格局。
上海,曾经是宋家成员活动的主要舞台。从宋耀如回国、到宋庆龄留学回国,即19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20年代初,这三十年间,是上海城市最开放、快速发展的时期,是上海独特的海派文化孕育、成型的鼎盛时期。
在清末,清政府管不了上海,传统思维束缚不了上海,上海思想活跃、风气开放、文化繁荣,这正是宋耀如事业开展、宋氏姐弟成长的时代。
到了民国,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袁世凯,还有其他人当总统的北洋政府,谁也治不了上海,又都离不开上海。上海富有、开放,这都为宋家成员接受教育、张扬个性、施展才华提供了难得的社会环境。可以说,特殊的海派文化格局孕育了中国的第一家族,宋家其实是近代上海社会的产物。
(5)宋氏家族历史扩展阅读:
民国的宋氏家族的发迹地:
由于上海是宋家成长、发展的大本营,上海的许多老房子都留下宋氏子女的足迹。宋耀如从川沙迁入上海的第一幢住宅位于虹口的东有恒路(现东余杭路),又称宋家老宅。宋家大约在1912年二三月间迁居至法租界宝昌路491号(后为霞飞路、今淮海中路)。
1918年,宋耀如病故,倪桂珍率未婚子女迁居到西摩路139号(现陕西北路)花园洋房居住。1927年,蒋介石与宋美龄结婚,宋子文购买了贾尔业爱路(今东平路)的花园洋房作为蒋宋的新宅。上海是宋家的诞生地、启蒙和恋爱喜庆之地。
⑹ 宋氏起源(完整版)
姓氏源流
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 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第二支源出外族的改姓。宋姓的血系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始有外族基因的流入,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的党项族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唐宋以来,外来民族的不断加入并同化,宋氏家族变得庞大起来。
微子墓:在微山岛
西部的凤凰台上,高10米、宽约8米。墓前有石碑四块,虽经风雨剥蚀,斑苔苍苍,碑文仍依稀可辨。当中主碑为汉丞相匡衡所立“殷微子墓”四大字属南昌尉梅福篆书。碑额上的“仁参箕比”四字系侍中般伯所题。
二、 迁徙分布
在商、周、春秋、战国一千多年中,宋氏一直活跃在河北、河南和山东等北方地区。汉晋南北朝时,宋姓已经播散于山西、陕西、甘肃、湖北、安徽、江西、浙江等地。唐宋时期,宋氏已扩展到四川、广西、湖南、广东、福建等地,尤其盛兴于陕西地区。清初进入台湾省。 宋朝时期(公元960-1279年),宋姓大约有88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1.1,排在第十六位。陕西为宋姓的第一大省,约占全国宋姓总人口的19.4,占陕西总人口的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陕西、河北、四川、河南,这四省宋姓占宋姓总人口的67;其次分布于山西、浙江、山东,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16。全国形成了秦川、冀豫两个中心的宋姓人口聚集区,宋姓主要生活在北方地区。 明朝时期(公元1368-1644年),宋姓大约有54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0.57,为明朝第三十七位姓氏。宋、元、明600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宋姓人口增长是负值,600年中宋姓人口净减少了33万,是中国常见姓氏中减少人口最多的姓氏。面对战乱和屠杀,受害群体首先应是主力在北方的人群,宋姓是北方地区姓氏,自然受到最惨重的损失。山东为宋姓第一大省,约占总宋姓人口的17.1。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江西(15.3)、浙江(13.5),这三省的宋姓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山西、江苏、河北,这三省的宋姓又集中了25。宋、元、明600余年,宋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东、东南、南方迁移。南方宋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全国重新形成了鲁冀、赣浙苏北南两大块宋姓人口聚集地区。 当代宋姓的人口已达972万,为全国第二十二位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的0.81。从明朝至今近600年中宋姓人口由54万激增到近972万,近18倍之多。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万,当代的人口按12亿计,人口增长了13倍。宋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近1 000年宋姓人口增加率是呈"V"形态势。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山东、四川、河南、河北四省,大约占宋姓总人口的44;其次分布于黑龙江、安徽、江苏、湖北,这四省又集中了24。山东居住了宋姓总人口的15,为宋姓第一大省,占省总人口的1.6。全国形成了鲁冀豫、四川、黑龙江三块高比率的宋姓区域。在这近600年间,宋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了很大的区别,尤其是由东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向南和东的迁移,同时,向西南、东北的移民已经成为重要的流动方向。 当代宋姓的分布频率 宋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东部、江苏北部、黑龙江、辽宁大连地区、四川成都地区,每平方公里的宋姓人口达到3.3人以上,有的地区高达7人以上。宋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见彩图5.2.4A)表明:密度最高的(3.3人以上/平方公里)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9,宋姓人口大约214万;2.2-3.3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9.8,宋姓人口大约249万;1.1-2.2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人口大约356万;0.1一1.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0,宋姓人口大约146万;不足0.1人/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1,宋姓人口大约7万。宋姓分布很广,但不均衡。宋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见彩图5.2.4B)表明:宋姓在华北、四川和东北地区是比较常见的姓氏之一。宋姓在山东东部、黑龙江、吉林东北部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达最高,在1.4以上,有的达到2.5以上,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5.6;山东西部、晋冀豫、陕甘宁大部、苏皖鄂川大部、辽宁、吉林西部、内蒙古中和东部,宋姓频率在0.7一1.4,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28;云南、贵州北部、四川东部、湖南北部、湖北南部、江西、福建西北部、浙江大部、台湾东南部、青海东部,宋姓频率在0.35一0.7,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19.4;宋姓在其他地区的频率不足0.35,其覆盖面积约占了全国总面积的47,其中频率不足0.1的地区占了28。 血型分布特征 宋姓人群的血型分布总的是:O型305万,占31.3;A型276万,占28.4;B型297万,占30.6;AB型94万,占9.7。宋姓总人口972万。 山东、江苏北部、安徽北部、河北东南、四川成都地区、黑龙江、辽宁大部、吉林是宋姓常见的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14.7,宋姓463万,约占全国宋姓人口的47.6。O型142万,A型130万,B型144万,AB型47万。 华北大部、四川其他地区、浙江北部、江苏南部、安徽南部、陕甘宁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24.3,宋姓356万,约占总宋姓人口的36.6。O型112万,A型102万,B型109万,AB型33万。其他地区为宋姓分布较少地区,约占国土面积的61,宋姓153万,约占宋姓总人口的15.8。O型51万,A型44万,B型44万,AB型14万。
三、 郡望堂号
【堂号】 宋氏的堂号主要有"玉德堂"。宋朝时期,宋祁和胞弟宋痒一同中了进士。宋祁礼部考试第一,官至兵部尚书,著《玉楼春词》,有"红杏枝头春意闹"的名句,人们叫他"红杏尚书"。人称"二宋"或"大宋"、"小宋"。
【郡望】
宋姓郡望主要有京兆郡、西河郡、广平郡、敦煌郡、河南郡、弘农郡、扶风郡、乐陵郡、江夏郡等。其中,西河、广平、敦煌、河南、扶风为古代宋氏五大郡望。
京兆郡:汉武帝太初元年设京兆郡,下辖十二县。三国时魏置郡,治所在长安(今陕西西安市)。大约在今天的陕西秦岭以北,西安市以东、渭河以南的地方。此支宋氏,为后汉侍中宋弘之族所在。
四、 家乘谱牒
五、 历史名人
战国时,楚国有辞赋家、《九辩》的作者宋玉。
秦代有燕人宋无忌,曾经为秦始皇作仙方,其后有宋义,为楚怀王上将军。 西汉时,宋义之子宋昌,任中尉。 东汉有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宋弘,豫章(今江西南昌)人宋度,南阳章陵(今河北北枣阳县南)人宋衷。
晋代有青州(今山东淄博东北临淄镇北)人宋益,敦煌(今属甘肃)人宋矩,沛国人宋处宗。
南北朝时期,宋昌的13世孙宋恭,任前燕河南太守,徙居广平(今河北鸡泽县东南);另有南齐钱唐(今浙江杭州)人宋广之。
宋姓名人除上述者外,还有很多。北魏有敦煌人宋云,曾和惠生同赴西域。唐代,有诗人宋之问;政治家宋憬,曾在睿宗、玄宗朝两次任宰相,能革除前弊,选拔人才,使百官称职;还有唐文宗时宰相宋申锡。北宋有文学家、史学家宋祁,其兄宋庠亦为文学家,二人并有文名,时称"二宋";还有文学家、史地学家宋敏求。北宋末年农民起义领袖宋江。南宋有宋慈,曾任广东、湖南等提点刑狱官,为案着重实地检验,他所编的《洗冤集录》,是世界最早的法医学专著,对法医学的发展起了重大贡献。明代有文史学家宋濂,书法家宋克,科学家宋应星,文学家、藏书家宋懋澄,李自成的军师宋献策。宋应星所著《天工开物》一书,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名著。清代有诗人宋琬、宋湘,经学家宋翔风。近现代有民主革命家宋教仁、宋任穷,戏剧家宋春舫,国民党财阀宋子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
附: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庙
保护与开发座谈会在浙江兰溪举行
柳哲
今日(6月15日)是明代开国文臣之首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作为宋濂后裔所在地的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党委、镇政府在兰溪梅江举行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暨宋氏家庙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参加该次活动的领导有兰溪市文化局局长张志其、梅江镇党委副书记钱俊瑞、梅江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国庆片片长刘金华、副片长柳金香、宋宅村党支部书记宋建卫、下溪前村党支部书记宋金苟以及宋濂研究会的宋来今、宋冬谷,来自浦江“江南第一家”的代表郑定财以及金华、兰溪的有关媒体、文物保护的部门的代表近50人参加了纪念座谈会。
据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介绍,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分别为宋濂孙子宋怿、宋恺的后代,繁衍各地的宋濂后人接近上万人。该两村的宋氏家庙、太史第、开国文臣厅堂等纪念宋濂设施保存基本完好。但要保护好、开发好、宣传好的任务仍十分艰巨。该镇已将宋氏家庙等列为兰溪市文物保护单位。
据悉,宋濂后人宋来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兰和有关专家赵文卿、李彩标、张兴根、柳哲等还发起在成都、重庆、北京、浙江等地“寻找宋濂墓寻找宋濂后人”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据成都双流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泽枋和地方志专家冯水木介绍,最近发现了于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写的宋濂迁葬成都的墓志铭,现保存在四川省博物馆,它的发现对于恢复宋濂墓的重要依据。建于乾隆年间的潜溪书院是现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与会同志对宋濂生平与家世以及宋氏家庙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谈会在京举行
柳哲
由北京东方文化馆、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今天(6月15日)上午在京联合举行纪念明代著名文学家、史学家、教育家宋濂逝世625周年座谈会。参与活动的有北大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东方文化馆馆长段宝林,著名诗人、剧作家,北京千载文化艺术中心负责人鞠盛,原北京大学中文系办公室主任张兴根,宋濂后裔宋秀兰女士,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河东柳氏文化研究会负责人柳哲,知名记者、诗人、歌词作家林凤,知名作家毛晓春等。
今年80多岁的老诗人鞠盛介绍了他从小就在《古文观止》看到过宋濂的2篇文章,一篇是《阅江楼记》,另一篇是《送东阳马生序》。宋濂的勤奋学习的苦读精神教育了一代又一代人。令人高兴的是,宋濂笔下的阅江楼至今已经在南京建造起来,成为全国5大名楼之一。
张兴根先生作为宋濂家乡的后人。对宋濂推崇备至,称赞宋濂的文章道德在当时堪称一流。他一生清廉,道德情操,为人师表,值得后人学习。
今年72岁的宋濂后裔宋秀兰谈起了她的寻根经历。她出生在河北饶阳县宋桥村,生长在东北,现定居在山东泰山脚下。从小就听父辈讲他们是明代大儒宋濂的后人,在他们家乡有不少有关宋濂的传说。非常可惜,她于1988年回河北故里寻根的时候,村中祠堂、碑记和家谱等都已经被毁荡然无存,为此她还到过杭州、四川等地寻根,但都没有结果。后来通过网络,她认识了家谱专家柳哲先生,终于与宋濂故里的后裔取得联系,购买了《宋濂全集》、《宋濂评传》等,称赞宋濂重教苦学、大公无私、乐善好施等等精神都很值得我们后人敬仰。
据悉,宋濂后人宋孝祥、宋来今、宋冬谷、宋文明、宋秀兰和有关专家赵文卿、李彩标、张兴根、柳哲等还发起在成都、重庆、北京、浙江等地“寻找宋濂墓寻找宋濂后人”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引起了各地媒体的广泛关注。
另外,中国·商丘宋氏文化研究会、中国·宋氏商丘慈善理事会、中国·商丘宋氏宗亲理事会于今天召开座谈会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据该会会长宋孝祥介绍,宋濂是明代的文学大家,是宋氏家族的骄傲,他的道德文章永远值得后人学习和发扬。
另据成都双流县原政协副主席王泽枋和地方志专家冯水木介绍,最近发现了于60年代出土的潘璋撰写的宋濂迁葬成都的墓志铭,现保存于四川省博物馆,它的发现对于恢复宋濂墓的重要依据。建于乾隆年间的潜溪书院是现在成都三中的前身。
与会同志对宋濂生平与家世以及宋氏家庙保护等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关于开展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活动的倡议书
宋秀兰(宋濂后裔)、柳哲(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
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
今年农历5月20日(公历6月15日)系明代著名学者、“开国文臣之首”、《元史》总裁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
笔者系宋濂的恩师、元代著名学者、“儒林四杰”之一的柳贯21世孙,宋濂胞兄宋渊(其孙女嫁给柳贯孙子、笔者19世祖柳穟)的21世外孙,发起与海内外的宋濂后裔、宋氏宗亲以及有关单位和相关人士,共同举办纪念宋濂逝世625周年的相关活动,希望得到社会各界的响应和支持。
宋濂后裔聚居地在今浙江兰溪市梅江镇宋宅村、下溪前村等地。通过对宋濂的研究与纪念,以期加快对宋濂后裔聚居地的保护与开发。
5月29日,笔者与兰溪市梅江镇党委书记陈志良、该镇党委宣传委员徐国富电话采访时获悉,该镇已经开始重视对宋濂祠堂的开发与保护,已将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列为兰溪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这多少令人感到欣慰。但略有遗憾的是,宋濂祠堂内的杂物仍未完全搬出,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在有关部门与领导的重视下,宋濂祠堂将会焕然一新,迎接海内外的宋氏宗亲与观光者。
据最近由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由日本人山川早水在100多年前著的《巴蜀旧影》一书中“宋濂墓”一节的记载:“据闻宋濂墓在城东五里净居寺庙内。其近旁有潜溪书院之处”。(其下古诗四十首,译者略)。
笔者在宋濂逝世625周年纪念日发起在四川成都“寻找宋濂墓及其后裔”的活动,希望引起媒体的关注。
宋濂,字景濂。出生于金华潜溪(今金东区傅村镇),后举家迁居浦江青萝山。少时就学于金华闻人梦吉。后慕名至浦江东明精舍从吴莱学,又游学于柳贯、黄溍之门。至元二年(1336),应浦江义门郑氏之聘,讲学于浦江青萝山下东明精舍。前后主讲席20多年。曾任浦江月泉书院山长。元至正九年(1349),被荐为翰林院编修,以亲老辞谢,隐居龙门山著书讲学。
至正十八年,朱元璋攻取婺州,开郡学,聘为五经师。次年,应征至应天(南京),任江南儒学提举,授太子经,修起居注。常侍朱元璋左右,以备顾问,明洪武二年(1369),任《元史》总裁官,书成,升翰林学士。四年,调任国子司业,次年升赞善大夫。太祖征召四方儒士,择少年俊异者入宫中文华堂肄业,命濂为师。六年升侍讲学士,知制诰兼修国史。十年,致仕归里。
宋濂勤奋好学,著作甚丰。系明代“开国文臣之首”。著有《孝经新说》、《周礼集说》、《潜溪集》、《萝山集》、《浦阳人物记》等。后人将其诗文合辑成《宋学士全集》75卷。文章不仅风行国内,当时在高丽、安南、日本等国亦广为流传。
笔者建议如下:
一、 在宋濂出生地的金华金东区、宋濂迁居地的浦江、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的兰溪宋宅村、宋濂卒葬地的四川成都等与宋濂有关的纪念地开展宋濂研究、纪念与宣传活动。
二、 建议将宋濂祖籍地和后裔聚居地兰溪梅江镇宋宅村的宋濂祠堂和下溪前村的开国文臣厅堂和前屋的太史第等进行综合性保护与开发,将办在祠堂内的小厂尽早搬出,进行抢救性维修与保护,并进行宋濂生平事迹的陈列展览。
三、 筹备成立宋濂后裔联谊会、宋濂研究会与宋氏宗亲会,建立宋濂研究与纪念的相关网站。
四、 通过媒体对宋濂生平学术以及宋濂后裔聚居地宋宅村等村进行宣传。
五、 组织宋氏宗亲到四川成都寻找与祭拜宋濂墓等,发起重修宋濂及其夫人子孙的相关陵墓与纪念设施。
六、 在金东宋濂故居遗址与浦江青萝山宋濂故居遗址建立相关纪念设施。
七、 发起重修宋濂后裔族谱,进行联宗修谱活动。
八、 举办宋濂祠堂保护与开发座谈会。
九、 通过媒体进行寻找宋濂后裔与征集有关宋濂研究资料与文物活动。
十、 策划出版宋濂研究系列丛书和筹拍有关宋濂及其纪念地的宣传片。
北京东方文化馆副秘书长、柳贯21世孙、宋濂21世从外孙柳哲于北京寻根居
支持宋濂研究与纪念活动的宋濂后裔还有宋孝祥、宋来今、宋冬谷、宋贤敦、宋文明、宋秀兰(道号崇仙)等。
2006年5月29日
天下柳家人网站:http://www.liuxiahui.cn
网络公祭柳下惠网站http://liuxiahui.netor.com
柳哲专栏http://column.bokee.com/blogger/name/_C1F8D5DC.html
柳哲博客http://xungen.blogchina.com
未名工作室http://weiming.tougao.com
柳哲寻根工作室http://caojuren.vip.sina.com
QQ:130518188
联系地址:北京大学吉永庄5号寻根工作室 柳哲
邮编100080
010-62767364,86517312,13051818154
电子邮件:[email protected]
⑺ 民国第一家族宋氏家族是怎样发迹的呢
大半个世纪前的宋氏家族富可敌国,据说总资产达到了三十亿美金,这个数字相当于现在的一千亿美金。他们家出了三位知名女性,也就是大名鼎鼎的宋氏三姐妹,其中两位做过第一夫人。
1894年,他遇到同为洪帮成员的孙中山。他们共同参与了历史上一次惊天动地的革命活动,把大清帝国推到了悬崖边。查理把赚到的钱都投资给了革命,这成了他一生最成功的投资并影响了整个家族的命运。在宋查理去世后的半个世纪里,他的家族成为中国最有钱的家族。宋查理和倪桂珍一共有六个子女,分别是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宋子文、宋子良和宋子安。
宋氏三姐妹中,宋霭龄嫁给了大银行家孔祥熙,爱革命的宋庆龄嫁给了干革命的国父孙中山。宋美龄嫁给了有权的蒋介石。
⑻ 宋氏家族
宋蔼龄是宋氏家族的一代掌门人,却在民国官府里没有任何公职,一生深居简出,行踪隐秘。然而,她无形的权势显赫过人,连唯我独尊的蒋介石对她也得彬彬有礼,和颜悦色。她因推动孔、宋家族崛起,促成蒋、宋联姻,控制金融收放,而得以安富尊荣;又因投机证券股市、倒腾军用物资,涉及贪污大案,而被人发奸擿伏,声名狼藉。
下文摘自杨者圣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未加冕的女王——宋蔼龄》。
宋蔼龄一生中最大的杰作,是成功地策划并撮合了蒋介石与宋美龄的婚姻,从而将蒋介石的军力与宋氏家族的财力和英美背景彻底融合起来,为创立蒋家王朝与宋氏王朝奠定了基础。
宋蔼龄认为,尽管在蒋宋联姻的道路上困难重重,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两个当事人宋美龄与蒋介石,只要他们二人,一个有情,一个有意,决心下定,意志坚决,何愁这件美事不得成功。
于是,宋蔼龄充当“红娘”的第一步,就是力劝小妹宋美龄如何接受蒋介石的问题。首先,蔼龄告诉美龄,蒋介石不但是一位名扬海内外的革命将领,而且是当今中国最有实力、最有前途的国民党领袖人物,说他是一位东方的拿破仑式人物,是一点也不夸张的。能够成为这样一位伟大人物的妻子,不但是小妹之幸,亦是大姐之幸,宋氏家族之幸。所谓英雄美人,自古皆然。其次,蔼龄为美龄分析当今中国政坛的形势,认为蒋介石毫无疑问将成为中国的最高统治者。嫁给蒋介石,即成为中国的第一夫人。这样,美龄就可以利用自己的学识和才华,帮助蒋介石治理中国。所谓江山美人,更为可贵。再次,蔼龄告诉美龄,我们姊妹三人,大姐二姐都已完婚,夫婿一为孔祥熙,一为孙中山,都是中国政坛上的风云人物,就剩小妹一人,至今形单影孤,只身一人。论才学,小妹绝不在你大姐二姐之下;论家庭地位,宋氏家族更胜从前。如果小妹放着英雄伟人不嫁,错过第一夫人不当,岂不可惜了小妹当年的一番理想与抱负,也有负宋氏家族的高贵门第。第四,至于蒋介石已是有妇之夫,且有三房妻室,蔼龄认为这不应成为蒋宋联姻的障碍,婚约是人订的,人亦可以解除它。系铃解铃,本不是难事,况且蒋介石已有的三房妻妾都是在政治上没有什么地位的平民村妇,想来要蒋介石休掉她们,不会多么为难。至于说到蒋介石的宗教信仰问题,想来他也是个聪明人,他不会在江山美人与宗教信仰之间舍本逐未的。对于传言中有关蒋介石的种种风流韵事,宋蔼龄亦有精辟的见解,她解释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当蒋介石流落上海滩上,对革命悲观失望,自然难免产生一些自暴自弃的行为。蒋一旦成为革命领袖和伟人,他自然要处处小心谨慎,自尊自爱,为人师表,何况有小妹这样的美貌、能干而又高贵的夫人在一旁襄助与管束,不怕他不收缰勒马,重塑形象。第五,蔼龄极力鼓励美龄,一旦蒋宋联姻成功,这就将成为20世纪中国最具轰动效应的世纪性婚姻之一,蒋宋两个显赫家族的结合,将改变历史发展的趋势,它对宋氏家族的影响,更是无法测度。蔼龄反复鼓励美龄,一旦与蒋结合,登上第一夫人的宝座,完全可以利用自己的非凡魅力,去克服蒋介石身上的某些消极因素,以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勇敢地负起第一夫人的重任。
无疑,蔼龄不但是一位具有敏锐政治眼光的宋氏家族掌门人,而且还是一位出色的宣传鼓动家。她抓住宋美龄希望出人头地的虚荣心,以及少女时期的种种梦想,极力进行渲染,终于使宋美龄就范,意识到唯有蒋介石,才是自己婚姻的最好选择。
在说服了美龄之后,宋蔼龄的第二步计划是向蒋介石进攻。当然,蒋介石垂涎美龄已久,对于他是无须说服的。问题的关键是让他如何接受自己条件。这就是,他如果想与宋氏家族联姻,第一必须休掉原先的三位妻妾;第二必须是一位基督徒;第三必须保证使孔样熙及宋氏家族的重要成员能够在未来的政府中占有关键性重要岗位。要让蒋介石能完全接受这样的价码,似乎也不是易事。所幸的是,正当宋蔼龄在绞尽脑汁设计定策的时候,宁汉对立发生,宋氏家族成为宁汉双方争夺的重要目标,一时身价奇高。此时,蒋介石抢先与宋氏家族的掌门人、大师姐宋蔼龄接上了关系。他们始有九江会晤,继而蒋又无条件地接受宋开出的全部价码,这样蒋宋联姻就大局始定了。
自此以后,蒋介石与宋美龄之间鸿雁传书,信使往返,俨然一对难舍难分的恋人。宋美龄称蒋介石为“亲爱的哥哥”。蒋介石写信给宋蔼龄则称:“亲爱的大姐”,写信给宋美龄则称,“亲爱的美龄”,信中卿卿我我,一如凡夫俗子。
在分别做好了宋美龄与蒋介石的工作以后,宋蔼龄开始实施她的第三步计划,这就是把母亲宋老太太送到日本旅游。宋蔼龄懂得,在宋氏家族中真正能够决定蒋宋婚姻成功与否的人,无疑是老夫人。但如果父母远行,这问题又当别论了。不但大姐说话的份量有所不同,而且可以更加方便地居于幕后设计策划,促成事态向预期的方向发展。等到事情已成定局,生米已做成熟饭,即使母亲反对,也难以改变了,于是,宋蔼龄以局势混乱为由,力劝母亲暂避日本,结果,宋老太太离开上海仅半年时间,蒋宋联姻已成不可逆转之势。
宋蔼龄懂得,男女情爱之事,政治权势和经济利益固然重要,但男女感情也是必不可少的,当务之急,须安排一次蒋宋秘密旅游的机会,以增进小妹与介石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信任。
经过宋蔼龄的周密安排,蒋介石与宋美龄到镇江作10日游。每日里双飞又憩,形影不离,相互间情投意合,尽诉衷肠。美龄回到上海,见到大姐蔼龄时的第一句话,便是“此生非蒋氏不嫁”。宋蔼龄听了嫣然一笑,心中却是暗暗称赞蒋介石果然好手段,仅仅10日,便把一个原本十分高傲的小妹弄得神魂颠倒,死心塌地了。
宋老太太出走异国他乡,小妹本芳心已许,来氏家族内部反对蒋宋联姻的呼声只剩下床庆龄、宋子文姐弟二人,正是大势已去,不足为虑了。对于宋庆龄,她早想好妙计,成功只在早晚之间耳。
当时,因武汉政府垮台,宋庆龄迫不得己撤离武汉,回到上海法租界寓所。因其坚贞不渝的反蒋立场,使蒋介石内心早已恨之入骨,暗中派人对她进行跟踪监视,威胁利诱。宋庆龄的处境十分危险。这时,唯一能迫使蒋介石收敛迫害活动,帮助庆龄改变处境的只有宋蔼龄一人。可是,宋蔼龄对此不但不加阻止,反而处处予以默许。她在宋庆龄面前又用假作关心爱护的态度施加压力,劝说她退出政治斗争,尤其不要用激烈的措词刺激蒋介石等等,以免逼迫他做出一些非常之举。蔼龄故意告诉庆龄,最好能暂时脱离上海险境,作一段时间的出国旅游。在如此内外压力之下庆龄不得不秘密离开上海,出访苏联。
庆龄既走,剩下一个宋子文在孤军奋斗。宋蔼龄为此也早已准备了一张王牌,这便是请国民党元老谭延闿出面调解。谭在国民党内以八面玲拢、处事圆滑著称,被政坛称为“药中甘草”和“伴食宰相”,在国民党左右两派中都深得人缘。宋子文因才识过人,锋芒外露,在早期初登广东政坛时,不免遭国民党元老派所忌,不为时人所重,宋子文怀才不遇,颇感苦闷。独谭延闿慧眼识俊才,力排众议,并从多方面加以提携照拂,宋子文在广东的境遇从此开始好转。有此一段恩缘,宋子文视谭延闿为恩师,并相互引为知已。宋有所求,谭无不照准;谭有所言,宋无不听从。因蒋宋婚姻搁浅,谭受蔼龄、美龄姊妹所托,与宋子文单独面谈。经再三譬解,宋子文一改初衷,不但同意蒋宋联姻,而且应允去日本,帮助蔼龄说服宋母。
就在宋蔼龄一个个地排除宋氏家族内部阻力的期间,蒋介石亦应宋蔼龄的要求,5万美元送三夫人陈洁如赴美读书;一幢洋房将二夫人姚怡诚安置到苏州居住。剩下一个大夫人毛福梅,蒋介石请出娘舅向毛氏摊牌,毛福梅仍然可以作蒋氏祖宅丰镐房的女主人,条件是必须在形式上与蒋介石办理一纸离婚证明。毛氏一弱女子,如何是蒋介石的对手,至此不应也只得应了。蒋介石三拳两脚,三个夫人出国的出国,躲避的躲避,离婚的离婚,终于又是光棍一条,并以“举世所弃之下野武人”的身份给宋美龄寄去一封“情书”,正式向宋美龄求婚。宋美龄以女姓对落难英雄的同情心理和侠客心肠,正式接受了蒋介石的求婚。至此,蒋宋联姻距离事实只差一步之遥了。
9月16日,宋蔼龄以大姐和“红娘”的双重身份,在上海的家中召开新闻记者招待会。宣布:“蒋总司令即将与我的三妹结婚。”
9月28日,蒋介石东渡日本,正式向宋老大太提出与美龄成婚的要求。蒋在作出将尽力研究圣经,以便皈依基督教的承诺后,宋母终于在蔼龄造成的既成事实下,慨然应允蒋宋联姻。
12月1日,蒋介石与宋美龄在上海西摩路宋氏寓所及大华饭店两处分别举行了宗教婚礼与世俗婚礼。宋美龄正式当上中国的“第一夫人”。宋蔼龄撮成了蒋宋联姻,为蒋介石建立蒋氏王朝立下了殊功。从此以后,她挟蒋介石与宋美龄之威,以她那双神秘的巨手,不断左右中国政坛的形势,成为中国政坛上权势显赫的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