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生物杂志
A. 奥陶纪:海洋无脊椎动物繁荣的时代
寒武纪过后,地球历史平稳进入奥陶纪。奥陶纪(Ordovician period)是古生代的第二个纪,距今4.9~4.38亿年,是海侵广泛的一个时期,这为无脊椎动物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这一时期,海生无脊椎动物不仅门类和属种丰富,在生态习性上也有重要的分异。主要生物种类除三叶虫外,还有笔石、鹦鹉螺、腕足类、珊瑚和腹足类等。奥陶纪还出现了原始的鱼类。当时的海洋中,各式各样的笔石随处漂荡,游泳能力很强的各种鹦鹉螺在四处觅食,三叶虫及腕足类等底栖生物也相当繁盛,珊瑚礁初具规模,还有许多蠕虫类和节肢动物藏匿在藻丛和泥沙中,海洋初步具有生机勃勃的景象。
1.奥陶纪生物界的霸主鹦鹉螺
谈到奥陶纪就不能不涉及鹦鹉螺,因为这种动物在奥陶纪的海洋中非常繁盛,保存在地层中的鹦鹉螺化石通常多称角石。鹦鹉螺属于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现代海洋仍有少量卷曲鹦鹉螺生存,被称为活化石。头足类全部生活在海洋中,从浅海到大洋深处,从热带到寒带都有它们的踪迹。如果我们把无脊椎动物称作低等动物,脊椎动物(包括人类)为高等动物,那么头足类就是低等动物中最高级的种类,其包括乌贼、章鱼和鹦鹉螺、菊石、箭石等许多不同种类。它们的身体两侧对称,头部极其发达,具有一对锐利的眼睛。之所以称它们为头足类,是因为它们的头和足部全都发育在身体的同一侧,足在头部的口周围分裂成8~10条腕或触手,能够捕抓猎物、抵御敌害。头足类具有壳,只不过有的种类壳在体外,有的种类壳在体内或者退化消失,通过壳体气室充气量的变化和气体的推进,其可以在海水不同深度游泳生活,因此头足类在无脊椎动物中与众不同,是非常进步的生物。鹦鹉螺从寒武纪时就已出现,在奥陶纪迅速发展成为海洋中的一霸,其具有坚硬的外壳,形状像牛或羊的角,一般是直的,也可以是弯的或盘卷的。鹦鹉螺从开始发育到最终长成,壳的直径逐渐变大,肉体生长时不断前移并分泌钙质的壳,最后着生在壳体最前部,形成住室。住室后面向壳的尖端一方则形成一系列的气室,气室对其在海水中的升降和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鹦鹉螺死亡以后,肉体通常很难保存,只有硬壳才能够保存成为化石。我国鹦鹉螺化石属种非常丰富,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鄂尔多斯角石、阿门角石、灰角石;南方奥陶纪地层中的震旦角石、盘角石、米契林角石等都是代表性属种,它们长期以来被有效地应用于划分对比地层。
奥陶纪的新疆,随着世界性的海侵,海洋面积大为增加,古陆除和田-若羌一线和准噶尔中部外零星支离。奥陶纪地层分布比寒武纪广泛,主要出露于塔里木盆地西缘的柯坪塔格山、库鲁克塔格山、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喀喇昆仑山等地。这些地区的奥陶纪地层记录完整,均保存大量角石,类型包含华北形和华南形,并且有混生现象。角石对奥陶纪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最为重要。
2.塔里木和库鲁克塔格的震旦角石
报道新疆鹦鹉螺化石的最早的学者是意大利人Gortani,其于20世纪30年代初从印度穿越喀喇昆仑山进入新疆,在喀喇昆仑山口北采集到大量早奥陶世的角石,经研究成果于1934年在意大利的古生物杂志发表。
新疆奥陶纪角石保存最多的地区是柯坪塔格山和库鲁克塔格山的却尔却克一带,这里整个奥陶纪地层保存完整,角石以中下奥陶统产出最多。下奥陶统以产内角石类为主,中奥陶统出产盘角石和震旦角石。震旦角石(Sinoceras)是在中国南方扬子地区中奥陶统建立的一个角石新属,代表种称中华震旦角石(Sinoceras chinensis)。目前所知,它主要产于中国,是中国中奥陶世特有的标准化石之一,其名Sino—(震旦)为中国之古称。震旦角石个体长10余厘米到1米以上,外形长锥状,形似“竹笋”,沿中部纵切面磨制后,内部层层隔壁叠置如“宝塔”,故民间俗称“宝塔石”、“竹笋石”。
新疆的震旦角石主要见于柯坪和库鲁克塔格,个体相对较内地所产小一些,但纹饰保存相当完好。此外,中奥陶世常见的盘角石在新疆也较为丰富,早奥陶世的内角石和中国北方特有的珠角石也很常见。晚奥陶世新疆的角石在中国类型独特,与中国内地差异较大,而与西欧波罗的海一带的角石面貌极为相似,可见那时的新疆海域处在东西方的交界地带。
3.笔石
新疆奥陶纪地层除角石外,笔石化石也很丰富。笔石属于半索动物,一般身体呈蠕虫状,左右对称,全部生活在海洋中。半索动物曾经被列为脊索动物门的一个亚门,理由是它的口索相当于脊索动物的脊索,很可能是脊索动物中最原始的一类。从目前已有的研究资料看,半索动物是非脊索动物和脊索动物之间的一种过渡类型。笔石在二叠纪末已经全部绝灭,我们今天只能通过化石来认识它们,这些古老的化石通常保存在岩石层面上,很像用铅笔书写的痕迹,故称之为笔石。奥陶纪—志留纪的笔石种类很多,其在海水中漂浮生活,可以到达很远的地方。由于演化快、数量多、分布广,具有重要的地层对比意义。
我国的笔石非常丰富,分布极广,一些世界性的标准属种几乎都在我国出现,还有一些中国特有的种类。化石保存完好,层位齐全,其中许多是演化上的关键属种,而且在我国出现较早,为研究笔石的系统分类、生态学及其演化等提供了难以替代的材料。新疆的笔石产出层位和角石一样,主要在奥陶纪,但角石多保存在石灰岩中,而笔石多保存在很薄的页岩特别是暗色页岩层中,产地主要在柯坪、库鲁克塔格和西天山的科古琴山等地。笔石通常以印模痕迹形态保存,但在新疆柯坪奥陶纪泥灰岩中,见有呈立体形态保存精美的笔石,在世界上是非常罕见的,对笔石构造和生态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B. 微体古生物学报杂志从投稿到收稿一般多久
古生物化石为我用的价值和特点
1、 巨大的经济价值
大家知道,《侏罗纪公园》以最现代的手法表现古生物及其生存环境而大发其财。无独有偶,中国科学院的著名刊物《化石》杂志2000年第一期载文说:“郝秀荣收集并被命名为‘娇小辽西鸟’的一块化石,作为标本通过中科院在国外展出时,曾有人想出资2亿美金收藏。”据中科院董枝明教授讲:国际上规定的东西不能研究,不能收购,如果一块鸟化石到国外能卖1万美金的话,经海关批准出去能卖5 万美金。这是保守的估计。1998年在《化石》杂志发表文章的一位记者估计,孔子鸟的身价涨到了“一只鸟一幢楼”的地步。还有另外的经济价值,2000年5 月末6月初参加世界第五届古鸟类大会的中外科学家到朝阳看地层,食宿费均自理,朝阳人收到了由古生物化石吸引来的第一笔大宗的外汇。有人提出了“化石经济”概念,认为化石已经走向市场,形势又是非走向市场不可。历史发展到今天,化石有了一种新作用,那就是把化石当作一种奇石来买卖,因此,化石经济时代的到来是不可避免的。(参见《化石》杂志2000年第2 期)目前,朝阳市从事化石产业的人数尚未统计,由化石而致富的人为数也不少(化石而发财的人不在此列)。只要走出去,既传播了文化,又赚回钞票,把生意做到国外去。”
2、 巨大的科学价值
古生物化石是鉴定和对比地层、了解地球历史的重要根据,是研究动物与人类起源、发展历史及其规律的珍贵材料,也是群众学习并认识自然和人类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实物资料。丰富多彩的化石证明了地球上千姿百态的一切生命,都不是什么神创造的,而是单细胞生命出现以后,经过长期的演化而形成的。不仅如此,它还能给我们展示一幅史前时期生物历史的画卷,给人以知识,给人以大自然美的享受。科学技术部徐冠华副部长说:辽西(朝阳)热河生物群既有地域优势,又有科技优势,是有所作为的领域。
3.稀缺的旅游资源
化石具有知识性、文化性、观赏性和趣味性,化石产地具有异地性,所以化石和化石产地都是旅游资源。化石和化石产地可以单独构成风景名胜区,也可以成为其它风景名胜区的组成部分。《中国旅游大全》和《中国名胜词典》列举了94处化石旅游名胜,有的是产地,有的是遗址,有的是博物馆, 有的是自然保护区,朝阳将是第95处。大多数人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对奥秘的探索要求,化石名胜恰好能不同程度地满足这些愿望和要求,所以化石和化石产地对游人有吸引力。
4 、重要的外宣资源
提高朝阳在域外、境外的知名度,在朝阳可以打这样几种“牌”:朝阳市的企业及其产品,农业产品,人文地理,包括“三燕文化”、“红山文化”等,而当前比较理想而又投入较少的“牌”则是朝阳市的地质遗产——化石。
C. 陈旭的学术研究成果
学术研究方面的主要工作和贡献包括下列几个方面 :
1.中国奥陶纪和志留纪地层学及笔石动物群的古生物学研究。1960-1962年师从穆恩之院士出版了《中国的笔石》,60-70年代参与建立和完善中国奥陶纪、志留纪及包括早泥盆世笔石带的划分和对比研究。70-80年代,系统地研究了我国西南地区志留纪早期的笔石,80-90年代参与《中国志留系对比》和主编《中国奥陶系对比》英文专著,此间并负责中英志留系专题研究。近年来又研究了西北晚奥陶世的笔石,特别是系统地研究了中国奥陶纪末期(赫南特期)的笔石,论述了该时期全球最完整的笔石动物群。此外,于80年代籍扫描电镜进行笔石孤立标本的研究,填补了我国在此领域中长期空白的状态。
2.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我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界入,但未能突破。领导的国际工作组在浙赣边区从事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 Stage)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的研究。经过4年的努力,在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建立达瑞威尔阶的GSSP,于1997年初被国际地科联批准,作为全世界该时段对比的唯一标准。这是第一个在中国确立的“金钉子剖面”,为我国的地层学争得了荣誉。同时,又参加了以瑞典、美国科学家为主的上奥陶统底界的界线层型工作组,2001年国际奥陶系分会批准在中国新疆柯坪大湾沟建立上奥陶统全球辅助层型剖面,2006年,领导的国际工作组在我国宜昌王家湾建立了奥陶系最高的一个阶,即赫南特阶的GSSP,并已被国际地科联批准,为我国的奥陶系再获一枚“金钉子剖面”。
3.笔石大灭绝及幸存的过程和机制的研究。在扬子区奥陶系与志留系间建立了高分辨率的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框架,对该时期笔石动物群作了系统的分类学研究。从理论上阐述了大灭绝(主灭绝)与小灭绝的时限、特征、进程和制约笔石灭绝的物理因素和生物因素。并把笔石分异度的对比,引深到生物地理学、定量地层学和统计学等交叉学科和方法学的范畴中去,在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有一定的创新性。和同事们在这一方面的代表作在国内外形成了较广泛的影响。
4.古气候学的研究。近十年来与美国布科(A. J. Boucot)和斯科梯斯(C.R. Scotese)两位教授合作,建立全球显生宙气候敏感沉积物数据库,藉计算机成图技术,编制了寒武纪至中新世共27幅全球气候纬向分带重建图,比较系统地阐述了显生宙气候带的演变。
5.华南大地构造格局的研究。在1991年国际奥陶系大会上报告中国奥陶纪板块,引起大会关注。与芝加哥大学Rowley博士等研究了穿越扬子区到华南早古生代岩相、生物相的时空演变,并结合构造分析的方法,对华南古生代板溪洋提出了质疑。最近对华南广西运动发生时代的研究,引起国内地质界不同学科同行的关注。
6.领导的《中国海相地层研究》项目为中国含油气地层开发作出了一定的贡献。最近对扬子区奥陶系-志留系之交五峰组和龙马溪组两套产页岩气的笔石黑色页岩时空分布的研究,对中石油和中石化页岩气的勘探与开发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并培养了干部。
至今在国内外共发表论著226篇册,其中SCI刊物51篇(第一著者25篇)。曾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2),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二等奖,李四光地质科学奖,美国古生物杂志2005年度最佳论文奖等国内外奖项。
D. 请问国内有什么西班牙语的杂志期刊么
《国际洞穴学杂志》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eleology
《矿业》
<<西班牙微体古生物学杂志>>Revista espanola de micropaleontologia
<<西班牙古生物学杂志>>
<<古生物学杂志>>
E. 生物进化论
到底是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这一世纪谜团一直让人百思不得其解。最近,科学家通过对0.77亿年前一个小型肉食恐龙巢穴的研究后终于找到答案,实为先有的蛋才有的鸡。
先有的鸡还是先有的蛋?这个存在了几个世纪的难题,一直都是人们争论的焦点,从生物学到哲学,都没有得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不过,来自加拿大的科学家已经得到了答案,这个问题的解答从发现一个罕见的小型肉食恐龙的巢穴开始。这个巢穴存在于7千7百年前,当时海平面上升,恐龙妈妈不得不抛弃巢穴里面的恐龙蛋,自己逃生而去。留下的恐龙蛋成为了现在科学家研究的珍贵化石。
位于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皇家泰瑞尔博物馆恐龙馆馆长弗朗索瓦说:“这个巢穴有着恐龙和鸟类的共有特征,通过对这个巢穴的深入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一个古老的难题:到底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来自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专门研究恐龙繁殖的古生物学家达拉-泽勒尼茨基(Darla Zelenitsky)表示:“直到现在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还没有能够得到解答。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谜底逐渐清晰:恐龙首先建造了类似鸟窝的巢穴,产下了类似鸟蛋的蛋,然后恐龙再进化成鸟类(鸡也属于鸟类的一种),这很明确,蛋先于鸡之间就存在了。鸡是由这些产下了类似鸡蛋的肉食恐龙进化而成。”
基于上面的研究表明,原来的问题应该被改写成:是先有恐龙还是先有蛋。
据报道,这个巢穴是在上世纪90年代发现的,早期考古成果保存在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的卡尔加里化石有限公司。最开始这个巢穴被认为属于一种类似于鸭子的草食恐龙。后来的深入研究才发现,这应该是一种小型肉食恐龙的化石,2007年,该化石被阿尔伯塔省的皇家蒂勒尔古生物博物馆收购,现存于馆中。
泽勒尼茨基说“在北美地区,这种小型肉食恐龙的巢穴是十分罕见的,基于洞穴的造型和里面的恐龙蛋化石我们可以推断,这种小型肉食恐龙和鸟类有着密切的亲属关系。”而关于这种恐龙的产卵行为,在最新一期的《古生物杂志》上,详细的分析了这个珍惜的巢穴,并公布许多关于恐龙产蛋和建立巢穴的重要信息。这可以为古生物学家对于类似这种的小型肉食恐龙的研究提供帮助,同时也为恐龙进化成鸟类的研究提供重要的证据。
例如,通过对恐龙蛋在巢穴中的位置以及蛋的尺寸可以判断:一窝蛋至少包括12个,它们成环状逐个排列在沙土之上。每颗蛋大约有5英寸(约12厘米)长,这一点很像鸟蛋。分析还表明,恐龙一次会产下两个蛋,这一点和鸟类很相似,而和一次只产一个蛋的鳄鱼不同。这点从侧边证明了是恐龙进化成了鸟类。
古生物学家们不满足对于只是解答了先有蛋还是先有鸡这个问题,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寻找拥有这种恐龙幼仔化石的巢穴。这样可以通过对恐龙幼仔骨骼的进一步研究,来得出更多的结论。虽然在北美地区找到下个保存这样完整的巢穴很困难,但是考古学家还是想挑战一下。接下来的研究将由艾伯塔创新研究基金和基拉姆奖学金基金共同资助
F. 据美国新一期《公共科学图书馆-综合》杂志报道,巴西古生物学家日前在一枚距今约2.7亿年的鲨鱼粪化石中发
解析:绦虫(tapeworm)属于扁形动物,它的消化器官很简单,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靠获取寄主体内的养料生活,绦虫没有专门的消化器官,运动器官和感觉器官也都退化,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绦虫的每个妊娠节片中含有5万多个受精卵.
故选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