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氏历史
1. 陈姓的历史由来
寻根溯源
1、商朝末年,舜的第33代孙遏父(又称阏父)投附了周国,担任陶正一职,他制陶的技艺极为精湛,博得了周文王的欢心。周武王灭商建周朝后,追封先贤遗民时,把遏父的儿子妫满封于陈(今河南开封以东,安徽亳州以北),国号陈,荣为侯爵,奉守着帝舜的宗祀,并将大女儿太姬嫁给他为妻。妫满死后,谥号为陈胡公,所以又被称为胡公满。按照胙土命的惯例,他以国为氏,称陈氏,为陈氏的开山始祖。
公元前672年妫满的第12代孙陈完因避难逃到齐国,改姓田。后来他的10世孙田和建立了田氏齐国。战国末年,齐被秦灭。齐王的长子升次子桓先后改姓王氏,三子田轸逃至颍川(今河南禹州一带),恢复陈姓。从此陈氏一门在中原瓜瓞连绵,生生不息,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才有后世陈氏颍川世家、颍川衍派的出现与发展。
2、陈姓还有一支是少数民族改姓,也出自河南,据记载,北魏孝文帝自山西大同迁都洛阳后,于496年将代北鲜卑族三字姓侯莫陈氏改为单姓陈氏。据《魏书•官氏志》载,南北朝时,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居于库斛真水,世代为渠帅,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改复姓为汉字单姓,称陈氏。
3、高姓所改。浙江海宁陈氏原籍渤海,宋太尉高琼之后。高琼第十六世孙高谅入赘海宁城东皇冈陈明谊家为婿,其子荣遂承外家之姓为陈氏,而以父之高氏郡望为郡望,故称渤海陈氏,以别于外家原宗之颍川陈氏。自明代中叶起,始举科甲;有清一代,海宁陈氏为海内第一望族,有“一门三阁老,六部五尚书”之誉。自第十世起,其排字辈份为:永世克孝,敬明其德,宜尔子孙,以匡王国。《海宁渤海陈氏宗谱》所载世系:琼-继勋-遵范-永翼(士卫)-光安(公泰)-世英-选-翥(始迁海昌之岩门,成为海宁岩门高氏第一世祖)-道隆-广孝-文渊-志强-光宗-弓-泗-谅(海宁渤海陈氏第一世祖)。
2. 姓氏陈的起源和发展史
起源: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陈姓除了源于国名,还有从其他姓氏改名而来的,其中有一支是由少数民族改姓而成的。据《魏书·官氏志》记载,北魏时期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发展史:据明代嘉靖年间《陈氏兆祥族谱》记载:“唐大顺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标揭门闾,于是陈氏特立义门”。自“义门”陈氏初创,至宋朝开宝年间,陈氏便发展到740余人口。至宋天圣四年(1028年)已达到3700余口。族人济济一堂,同灶以食,合田而耕,童叟无欺,老幼齐心,强弱安处,不存芥蒂。义门陈氏延续了19代,纵越300多番春秋,这在古今家族繁衍发展史上确为罕见。宋仁宗曾为之赞道:“萃居三千口人间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无双。”
介绍:天下陈姓源出于颍川(河南长葛)。东汉时,陈实系胡公满之43世孙,为太丘长,人称“陈太丘”。唐代中,环公(临海令)带着伯琪等六个儿子避难于泉州仙游(今天莆田市仙游县),其第五子伯瑄(满公之70世孙),勤奋好学,文采出众。当时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禄的马聪与他友善。在造访马府时,两人结伴游览了庐山。遂迷恋匡庐气势磅礴,蠡泽风景优美,乃偕其子旺徙而居之,晦迹于江州德安县太平乡长乐里永清村。伯瑄遂成为浔阳陈氏的开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两地相距较近,因而被称之为江州陈氏。
3. 陈姓历史
2018-05-22聊聊复
书籍、报刊 陈姓制的来源 陈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内分布极广,按人口统计为第五大姓。
上网 陈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有800万以上。
上网 陈姓族谱 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都还保存着陈姓族谱。
同学的告诉 历史上陈姓名人 陈胜、陈琳、陈子昂、陈寿、陈毅、陈名夏、陈贞慧、陈确……
四. 结论
1.我国的陈姓源远流长,传说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河南淮阳)候,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氏后,谥号陈胡公,陈氏是他的后代,历代视为正宗。这也是后来陈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陈姓人才辈出。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汉末文学家陈琳,唐代文学家陈子昂,西晋史学家陈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陈毅,清臣陈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陈贞慧,明清之际思想家陈确……我们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超过8000万
4. 陈姓的历史和现状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我常常想:难道五百年前我们的祖宗是一家。但读了《关于李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以后,我便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做了一次调查。
二. 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姓氏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陈姓的来源和陈姓的历史名人。
2.访问有关人士,收集陈姓的名人故事。
3.通过各种途径,了解陈姓的人口和分布的情况。
三. 调查情况和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报刊 陈姓的来源 陈氏是以地名命名的姓氏,在海内分布极广,按人口统计为第五大姓。
上网 陈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有800万以上。
上网 陈姓族谱 河北、山西、辽宁、上海、江苏都还保存着陈姓族谱。
同学的告诉 历史上陈姓名人 陈胜、陈琳、陈子昂、陈寿、陈毅、陈名夏、陈贞慧、陈确……
四. 结论
1.我国的陈姓源远流长,传说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找到了舜帝的后裔妫满。武王把大女儿元姬嫁给他,封他为陈(河南淮阳)候,让他奉守舜帝的宗祀。妫满氏后,谥号陈胡公,陈氏是他的后代,历代视为正宗。这也是后来陈姓人口的快速增长奠定了基础。
2.在历史长河中陈姓人才辈出。有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汉末文学家陈琳,唐代文学家陈子昂,西晋史学家陈寿,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政治家陈毅,清臣陈名夏,明末清初散文家陈贞慧,明清之际思想家陈确……我们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自豪。
3.陈姓是当代中国第五大姓。据统计,陈姓人口总数超过8000万
关于陈姓的历史和现状的研究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我们班有好几个同学姓陈。他们常开玩笑说:“我们一千年前是一家噢!”这个星期刚好有让我们研究姓氏。于是,我和我的家人对陈姓的历史和现状作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1.查阅有关中华百家姓的书籍,阅读书籍报刊上网浏览,了解陈姓的来源和陈姓名人。
2.问老一辈人,了解陈姓族谱。
3.通过教科书与因特网
三:调查情况与资料整理
信息渠道
涉及的方面
具体内容
书籍 网络
陈姓的来源
传说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后,找到顺后人胡公沟,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外族的改姓也是来源之一。
书籍、教科书、报刊
历史上的陈姓名人
陈元、陈胜、陈寿、陈亮、陈子昂、陈玄奘、陈毅、陈景润……
上网
陈姓人口数量
据统计,目前陈姓人口总数已超过8000万以上
爷爷的讲述
陈姓的族谱
在湖南韶山,有一米多厚的陈氏族谱。足足50卷之长
四:结论
1.我国陈姓历史源远流长,若按人口来说,是中国第五大姓。陈姓最要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周武王建立周朝,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从资料中发现,北魏鲜卑贵族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将侯莫陈改为单姓陈。
2.纵览古今,陈姓人在其家族史上留向下了辉煌的一笔。春秋时有孔子弟子陈元;秦末农民起义领袖陈胜;西汉《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唐朝高僧陈玄奘, 元末大汉政权建立者陈友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陈毅,还有近代数学家陈景润……我为陈姓祖先创造的辉煌感到骄傲。
望采纳,谢谢
其他回答者抄袭可耻
5. 陈氏家族的历史
陈氏子孙后代 遍布在全省四千余个村庄
自古以来,陈氏在中国百家姓中扮演着十分重要角色,人口繁盛,家族众多。海南的陈氏从最早过琼祖始陈彦在1078年渡琼至今,经过900余年的生息繁衍,陈氏子孙后代遍布在全省18个市县的4000余个村庄里。据有关数字显示,在全国2万余个姓氏中,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占总人口7%左右,约八千多万人。在海南,陈姓为第二大姓,人口有80多万人,占海南总人口的10%左右。海南陈氏源在哪里?
据历史学家考证,海南并没有“土生土长”的居民。就是落籍海南最早的黎族也是从大陆沿海一带迁移进来的,他们是古越(统称百越)人的后裔。海南的陈氏,除少数民族的陈氏外,多数是宋朝以后从福建、广东等地迁入海南的。
那么海南陈氏的源在哪里呢?一般了解陈姓氏历史的人都说,海南的陈氏,源出颍川,颍川是陈姓氏望出所在。在陈姓氏世系中,各地陈姓氏谱均记最高祖先是少典。少典是什么人?据载是黄帝的父亲,少典的名字人们不太熟悉,黄帝的名字却是如雷贯耳,所以陈姓氏把祖先追溯到少典。少典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人。黄帝跟陈姓氏有什么关系呢?据《中华陈姓氏源流(二)》一书认为:“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的根据来自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昂日轩辕。舜是黄帝的第九世孙,是陈姓氏的血缘祖。黄帝是陈姓的血缘初祖,说明陈氏的历史和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致的。陈氏后裔,是地地道道的黄帝子孙,是中华民族的组成部分。敬祖爱国,是陈氏的优良传统。
琼岛陈氏:江山代有才人出
海南陈氏的祖先从宋开始渡琼,历经元、明、清四个朝代,先后共有183人,为全省各姓之冠,以迄於今,阅年几近千载,其世代蕃昌,成为盛族。且联可甲第,官显仕达,代有名人。此皆先祖积德之使然也。陈姓氏子孙后代,在求生存图发展的环境中,历尽千辛万苦真真正正的立足于全中国和世界各地。翻开中国历史,1840年,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救国,有一大批陈氏子孙成了英雄豪杰,仁人志士,不怕牺牲,前仆后继,在为中华民族翻身解放的伟大事业中,做出了辉煌的业绩。
记者从《海南陈氏谱》中查找发现,在183位渡琼始祖中,就有17位进士,6位举人。从宋朝到清朝,陈氏子孙后代到底有多少进士、举人呢?《海南陈氏谱》没有具体记载。记者还从《海南陈氏谱》中查找发现,从宋到清,单琼山地区就有37名进士举人。
历史上出现的“六子五进士”说的就是渡琼始祖陈甫的六兄弟,甫公是显祖第六子,显祖曾任户部尚书、宣和殿大学士。显祖六个儿子当中,除第五子陈东被蔡京所害外,其余五个儿子都是进士。
据查证,在光绪元年(1875)年出生在海口市秀英村的陈起纲,29岁升任清朝秀英炮台炮长,管理五台大炮60名炮兵,保卫海南琼州海峡的安全。1939年2月10日凌晨,日本海军第五舰队30余艘艇,六千兵力和50多架飞机,进犯海口海域企图登陆海口,陈炮长立即命令炮兵集中投入战斗,激战两小时,发射百余发炮弹,使敌舰丧胆向西撤回天尾港才登陆。根据在海口金牛岭人工湖西侧的荒草丛中,找到刻有当年秀英炮台抗击日本侵略的参战将士英名的石牌,记载40名。其中陈姓将士有15人。
民国时期的国民党海军上将陈策,1893年生,文昌人。
还有琼山灵山东头村陈发檀,光绪末秀才,国会议员,民主革命家,是海南留日学生第一人,民国元年(1912)任孙中山秘书。1924年9月11日下午,在广东旅京同乡在南横街粤东新馆举行欢迎孙中山座谈会上,陈发檀发言,提出海南改为一省的主张,孙中山立即表示赞许。这是海南设省的最早舆论。陈发檀后因不满曹锟百法解散国会,被迫离京,南归乡里,读书自娱以终。
琼山人陈世庆,早期在中山大学附属中学读书,后当李济深秘书。
到现代,海南陈氏名人更是倍出,青出于蓝胜于蓝,原海南省政协主席,现任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陈玉益,原海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海南省政府副省长陈苏厚,海南省人大副主任陈孙文,副省长陈成,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克功(已故),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家悦(已故),原海南省政协副主席陈宏(已故)。
陈序经博士,文昌人,留学美国,1928年获得美国伊利诺斯大学博士学位先后出任昆明西南大学商学院院长,广州岭南大学、中山大学、暨南大学和天津南开大学副校长或校长。
陈氏渡琼始祖今安在?
据《海南陈氏谱》记载,陈氏渡琼始祖有183位之多,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衍接实公部分,另一部分未衍接实公部分。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2位,未衍接实公的渡琼始祖有91位。这里简单介绍几位过琼始祖。
6. 陈氏的历史
-- 陈氏家谱
明成化间,我宪赞府君在祁阳首创陈氏用宾公家乘。明嘉靖间,用宾公第六世嗣孙、永宁县主簿斗在祁阳第一次续修用宾公家乘。清乾隆丁亥,用宾公第十五世嗣孙 大亮在祁阳第二次续修用宾公家乘。同时,拟定并颁行用宾公为迁祁始祖,用宾公第十一世嗣孙为"我"字派的班行,其字派为:我伟国宏大(文)正,科开彰祖德,有道应时昌,家学宗铭载,世遵永发祥。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的后裔奉《清圣祖仁皇帝招民徙蜀诏》,由湖广永州府祁阳徙蜀,乾隆乙未,用宾公其后裔从《祁谱》中增补了入蜀32州县的嗣孙,定名为《西蜀续修陈氏宗谱》,简称《蜀谱》,此为第三次续修用宾公家乘。重庆市铜梁县人事局陈彰模历经十年以《蜀谱》为基础,辑录了该谱大部分史料,还从典籍、口碑选录了有关史料予以充实,内容涉及陈氏家族文化的各个领域,对清康乾时期由祁阳徙蜀的用宾公后裔的世系进行了续记,1999年 主编了《陈氏家乘记》 。《陈氏家乘记》为大32开、700多页,铅印出版, 精 装本。
2002年清明,陈彰模率渝蜀陈氏宗亲7人到湖南省祁东县寻根祭祖,并带来《陈氏家乘记》。2002年4月6日祁东会议,经湖南、广西、四川、重庆4个省市 中30余个县市的子良、子政、子铭、子文、子贵5个分派代表组成的《陈氏家乘记(续)》编纂委员会成员190余人,以及广大族众的共同讨论、修改、完善,历时8个月,三易其稿,正式颁行了陈氏用宾公裔孙统一续拟字派(见迁祁始祖陈用宾公源流一文)。
陈彰模在当今市场经济大潮中,不图名、不图利;收集资料,查阅典籍,潜心考研,引用大量的古今历史资料,分析了唐朝以来在陈氏源流中出现的各种分歧,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主编的《陈氏家乘记(续)》还选刊了古今历史名人对陈氏源流的考证文章。由于从陈氏支分出的中华姓氏达40多个,故这些材料不但对陈氏源流研究有参考价值,而且对这40多个其它姓氏源流亦有参考价值;还着重记录近现代名人的详细情况,涉及重庆、四川、湖南、台湾等省市中30余个县市的县处级职务以上人员60余人(其中台湾国民党军级职务1人,团级职务1人),还有著名专业技术人员、离休干部、百岁老人、企业家、革命烈士等人的详细情况。
《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只记载了湖南、广西、四川、重庆四个省市的用宾公派下大部分后裔世系图。还未包括在清康乾时期,用宾公第十一嗣孙向陕西、云南、贵州、安徽、江苏、湖北等地迁徙的后裔。他们的子孙有的迁往其它省市县(包括台湾)、有的还到国外居住。
《陈氏家乘记(续)》为大32开、一千多页、铅印、精装本。2003年11月出版。
今天给陈彰模(按辈份他是我曾祖)通过电话,他说最近居住四川省三台地区的子良派下一千多人要求续谱。《陈氏家乘记》、《陈氏家乘记(续)》中,初步统记,用宾公派下第二十二世嗣孙名字叫"有刚"的达80多人;叫"有钢"的超过8人;叫"有纲"的超过7人。
*太丘德望1;颖水渊源2。
注释:1东汉太丘长陈实,他“修德清静,百姓以安”,年八十四卒,海内赴者三万余人。谥号文范先生。
2指陈姓望出颖川。
*笔新墨奇避乱草3;光远正大铺山中4。
注释:3明代国子监生、著名画家陈洪缓的事典。陈洪缓,诸暨人,字章侯,号老莲。书法遒逸,善画老莲、山水、尤工人物,与北平崔子忠齐名,有“南陈北崔”之誉。
4近代民主革命家陈少白(1869-1943)的事典。陈少白,又名闻绍,字夔石,广东新会人。与孙中山同学,共创兴中会香港总会。1921年孙中山任非常大总统时,曾任总统府顾问。有《兴中会革命史要》。
*张楚开纪元5;文佳第一人6。
注释:5秦末阳城农民起义领袖陈胜(?-208),字涉。秦二世元年(前210),他被征屯戌渔阳(今北京密云西南),行至蕲县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为大雨所阻,依秦法,失期当斩。遂与吴广发动同行戌卒九百余人揭竿起义,为我国历史上首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起义军连战连捷,至陈县(今河南淮阳),已有车六七百乘,绮千余,卒数万人。攻下陈县后,他被推为王,国号张楚(张大楚国之意)。
6唐高宗时浙江农民起义女首领陈硕真(?-653),睦州(今浙江建德)人。永徽四年(653)与妹夫章叔胤在睦州组织农民起义,参加者数以万计,她称文佳皇帝,以叔胤为仆射。
*风雷驱大地;浩气贯长虹7。
注释:7集陈毅元帅句联。
7. 历史上的陈氏名人
1、陈完
陈完(前705-?),春秋时陈国公族,陈厉公妫跃之子,字敬仲(一说敬是谥号);是战国时期田氏齐国的始祖;其后裔中有中国古代著名军事家田穰苴,孟尝君田文,吴孙子孙武,齐孙子孙膑,新朝皇帝王莽等。
8. 陈氏历史来源
陈氏历史来源
( 2005-05-24)
--------------------------------------------------------------------
历史来源 「陈」源出 ; 一 ; 出自「妫」姓。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克商后,找到帝舜的后代胡公满 「妫」姓。封胡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并将其女嫁给他,伺奉舜祠,其后人以国名为姓。 二 ; 鲜卑族改姓,据《魏书》所栽,南北朝时有代北三字姓侯莫陈氏,随魏孝文帝迁都洛阳,改姓陈。 三 ; 古代安南 ( 今越南 ) 国王有姓陈。 家族名人 陈胜 (前?~前208) 字涉,秦阳城(今河南省登封县东)人。秦二世时,与吴广起兵,天下之士苦秦苛政,相率归向。旋自立为楚王,势力颇大,后为其部下庄贾所杀。 陈平 (生卒年不详) 汉初阳武(今河南省阳武县东南)人。幼嗜读书,容貌俊美,足智多谋,事高祖屡出奇策。惠帝时,官至左丞相。卒谥献。 陈寿 (233~297) 字承祚,晋安汉(今四川省南充县)人。少举孝廉,除著作郎。撰《三国志》,时人称其善叙事,有古良史之风。 陈霸先 陈圆圆 本姑苏名妓,原姓邢名沅,字畹芬。幼从养姥陈氏姓,有殊色,后为吴三桂妾。李自成破京师,掳圆圆,三桂遂引清军入关,攻破李自成,圆圆复归三桂。后三桂为滇王,圆圆随往,以女道士卒于云南。 陈诚(1897~1965) 字辞修,浙江青田人。保定军校毕业,曾参加东征、北伐、剿匪、抗战诸役,历任武汉卫戍总司令、第九战区司令长官、湖北省主席、远征军司令长官、国防部参谋总长、东北行辕主任、台湾省主席、东南行政长官、行政院院长等职,1954年后当选第二、三任副总统、中国国民党副总裁。 陈果夫 (1892~1951) 原名祖焘,以字行,浙江吴兴人。早岁入同盟会,参与武汉光复、讨袁、护法、北伐诸役。历任江苏省主席、监察院副院长、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组织部部长、中央评议委员。生平著述,汇辑为陈果夫先生全集。 地望分布 河南颖川郡,河北汝南郡,江苏下邳郡,江苏广陵郡,江苏东海郡,河南河南郡。
http://..com/question/26269524.html
9. 陈姓历史有多少年
陈(Chén 陈)姓来源有五:
1、出自妫姓,其始祖为妫满,也为虞舜之后裔。据《通志·氏族略》所载,周武王灭商以后,追封前代圣王的后人妫满于陈,妫满为陈侯,称胡公满,胡公满传至10世孙妫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国为氏,称陈氏。
2、出于陈国公族后裔。陈国在妫满死后,其子孙有以国为氏,就是陈氏。除胡公满的子孙陈完这一支主系外,还有三支。一是陈哀公之子留,避居陈留。二是陈泯公之长子陈衍。避居阳武户牍乡。三是陈泯公次子全温之后陈孟琏,居于固始,其后因无子,便以颖川陈实为嗣子,遂融入颖川陈氏。
3、出自白永贵之后。隋初有白永贵改姓陈,其后裔也多改陈姓 ,是为万年(今陕西省西安市)之陈氏。
4、齐国王子轸的后裔。秦灭齐后,轸逃到楚国为相,被封为颍川(今河南省禹州)侯,是颍川陈姓的开始。
5、他姓或少数民族改姓而来。据《魏书·官氏志》所载,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改革,将鲜卑族一支侯莫陈氏随北魏孝文帝南迁洛阳后,实行汉化政策,改姓为陈,称陈氏。是为河南洛阳陈氏。据《河南官氏志》所载,隋初白永贵改姓陈,是为万年(今陕西西安)陈姓之源起;据《通志·氏族略》载,刘矫的后裔改陈姓,其子孙居广陵之陈(今江苏省镇江东)。
得姓始祖:陈胡公。陈姓来源于妫姓,陈姓人是舜帝的后裔。在舜当天子之前,尧把他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并让他们居住在妫 河边。于是舜的后代便称为妫姓。西周初年,周武王灭了商朝以后,他找到当时舜帝的后代妫满,把大女儿嫁给他,封他在陈,建立了陈国,定都宛丘(今河南淮阳)。他选贤任能,扬善罚恶,励精图治,使陈国强盛了许多年。妫满死后,谥号为胡公,故又称陈胡公、胡公满。他的子孙便以国为姓,称为陈氏,并尊陈胡公为陈姓的得姓始祖。
迁徙分布
淮阳是陈姓的发源地,至今淮阳还有“老陈户”之说。陈国灭后的播迁,前文已述,不赘。其中支系清晰,繁衍昌盛者是以陈轸为始祖的颍川陈姓,其子孙多显轶,其后有裔孙陈伯珍于西晋末年渡江赴曲阿(今江苏丹阳),伯珍孙徙居长城(今浙江长兴)下若里,陈霸先便是其支杰出代表,他建立陈国,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并封了许多陈姓王,使陈姓子孙遍布长江与粤江之间,其诸侯王宜都王陈叔明的十世孙陈环,为避难迁居今泉州仙游县,其孙陈旺徙居江西德安县太较绯@掷铮 菀迕懦滦湛 妫惶瞥酰 抡 毂 健奥 仓 摇保 渥映略 庠诟竿龊蠼影啵 本拍晔计剑 略 獗怀莆 翱 氖ネ酢保辉倬褪球4ǔ潞笠岢络呤芾盍指ε偶范 ǜ=ㄍ 玻 诟=ǚ⒄钩晌 疤 蹬伞背滦眨 鸪络呶 显菏甲妫凰稳首谑狈纸 菀迕懦滦沼谑 ∫话俣 甯龅胤剑 滦杖朐侥嫌谒纬 耸 疃啵 畛 世钫鸦手 虺? 创建越南陈朝,传八世十三王,故陈姓为越南十大姓之首;陈姓入粤始于南宋,中原人陈魁(陈后裔)迁居福建宁化、上杭,其曾孙有迁今广东梅县;明末福建同安人陈永华(开漳圣王之后)随郑成功入台,被尊为陈姓入台始祖,与林姓共有“陈林半天下”美誉;陈氏迁入越南的历史比较久远。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陈,于1228年创建越南陈朝,共传8世13王,历时175年。经过一千多年的繁衍,如今陈姓成为越南十大姓氏之首;明初朱元璋曾派陈姓水手去日本琉球;明清以后,闽粤陈姓有人出海谋生到南洋和欧美。陈姓主要分布在我国南方地区,尤以广东、福建、四川、浙江、江苏、河南、湖北、湖南、山东等省多此姓,在台湾和广东两省,陈姓约占当地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十以上。陈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四点五。
10. 关于陈姓的历史
陈姓出自姚姓和妫姓,舜帝姚重华的后裔。舜,也称虞舜,姚姓。 据《通志氏族略》记载:周武王灭纣以后,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今河南省淮阳县)这个地方,建立了“陈国”。 子孙有以国为姓的,即成为陈姓的由来。
胡公满
舜在被选为尧的接班人前,尧为了考察他,让舜搬到妫水旁居住,所以舜的部分后代便以所居住的这条河为姓,为妫氏。 部分改姓的本姓是姚的族人后来有改回姚氏,部分没有改回来,便发展出其他姓,比如陈姓——《唐书·宰相世系》:部分又改回本姓姚的:舜裔33世嫡长孙妫满封于陈,至陈敬仲(陈完)仕齐,又改为田氏。王莽封本姓为姚的姚氏族人田丰为代眭侯,后丰子田恢为避王莽之乱,过江徙居吴郡,又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为姚氏。从姚姓发展到妫姓,再到妫陈胡公满传至10世孙陈完,陈国内乱,陈厉公的儿子陈完怕株连自己,出奔到齐国,以故国为氏,称陈氏,后改田氏。到十代孙田和时,废齐康公而自立为齐太公,并受到周王朝和诸侯列国的承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田代齐姜”。 公元前221年,齐王建时,齐国为秦所灭。齐王建亡国后,子孙纷纷改姓避难,舜帝一系又经历了一次大分化。田姓今在中华大姓中列第34位。齐王建三子:升、桓、轸。升、桓改为王氏,其后代即汉代王莽一族。轸奔楚为相,后迁入颍川(今河南长葛)。田轸复姓陈。自秦汉以来,由田姓复姓归宗的颍川陈氏一支,在中国历史上十分显赫,繁衍极盛,播迁极广。前文已经叙述,从姚姓族人衍生出妫姓,再妫姓改姓陈姓、胡姓,部分陈姓再改为田姓。田姓族人再改为妫姓,其五代孙妫敷,又改回本族人最早的祖宗舜帝姚重华的本姓姚姓。至舜帝姚重华嫡裔69世嫡长孙西汉谏议大夫冀州刺史姚平为保舜帝正统血脉,避战乱而迁隐江南吴兴郡[今浙江省吴兴县][2]。部分田姓族人改为王姓。其它从从姚姓族人衍生出的姓氏没有改回族人最早的本姓姚姓的,便继续发展出其他姓。陈姓发展历程:舜重之以明德,自虞幕至虞舜,有近1500多年的历史,《韩非子》说:虞夏二千余岁。《国语》记载幕能帅颛顼者也,有虞氏报焉;杼能帅禹者也,夏后氏报焉;上甲微能帅契者也,商人报焉;高圉大王能帅稷者也,周人报焉。虞夏商周四代是奴隶社会的顶峰的代表,华夏正统。自黄帝至舜、禹,皆同姓而异其国号,以彰明德。因舜帝生于姚虚而姓姚,其子商均生于妫汭而姓妫,《尧典》记,舜“厘降二女于妫汭,嫔于虞。”夏代虞后,虞族子孙亦姓虞,姓妫,姓姚,姓王,姓
江门陈迁徙(钱文忠 百家讲坛)
吴......在夏代,有虞氏的首领虞思曾帮助禹的后代少康复国......;在商代,《世本》宋忠注:“虞思之后,箕伯直柄中衰,殷汤封遂于陈,以为舜后是也。”;在周代,《史记》、《左传》记载:《左传》襄公二十五年:“之产曰:昔虞阏父为周陶正,以服侍我先王,我先王赖其利器用,与其神明之后,以备三恪,庸以元女太姬配胡公而封诸侯。”《史记》详细见陈杞世家;自陈胡公以后其子孙姓陈,姓胡,姓袁......;陈完,陈厉公之子,陈氏重要支系,详见田敬仲完世家,陈完的子孙代姜齐称孤道寡,陈完的子孙姓陈,姓孙,姓王,姓田,姓陆......,虞舜帝部分后裔简表,商族姓氏参考宋微子世家,此不累述。[2]《通志‧氏族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