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提问
❶ 关于历史的提问
第一个问题:日本发动对中国的侵略战争,蓄谋已久。早在1868年(清同治七年),日本明治天皇登基伊始,便极力鼓吹军国主义,以实行对外扩张为基本国策,并将侵略矛头首先指向其近邻朝鲜和中国。明治政府抓紧改革军制,推行近代军事教育和训练,积极扩军备战。到甲午战争爆发前,日本陆军建成6个野战师和1个近卫师,现役兵力12.3万人。清政府对日本的侵略野心有所察觉,北洋大臣李鸿章曾指出日本将为“中土之患”。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事件后,尤其是中法战争后,清政府加强海防建设,以京师门户北洋为设防重点,主要防御对象为日本。1888年,北洋海军正式编练成军,有舰艇25艘,官兵4000人。到甲午战争前,北洋舰队的大沽、威海卫(今山东威海)和旅顺(今属辽宁大连)三大基地建成。然清朝政治腐败,军事变革基本停留在改良武器装备的低级阶段,陆海军总兵力虽多达80余万人,但体制不顺,编制落后,管理混乱,训练废弛,战斗力低下。
第二个问题:整个战争持续近9个月,依据战场转换及双方作战态势的变化,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清军陆军自平壤败退鸭绿江,日海军夺得黄海制海权 8月上旬,总兵卫汝贵、马玉昆、左宝贵和副都统丰升阿等四部援朝清军万余人先后抵达平壤。其时占据汉城之日军为混成第9旅,共8000余人。
第二阶段,日军突破清军鸭绿江防线,并在花园口登陆 平壤之战和黄海海战后,日本为实施“作战大方针”中直隶平原决战的计划,决定以陆军第2集团军向中国辽东半岛进行登陆作战,突破渤海湾门户。在战争的第二阶段,清军节节败退,不可收拾。清廷内部的主和主张渐占上风。旅顺口失陷后,日本海军在渤海湾获得了重要的前方基地。从此,渤海湾门户洞开,北洋舰队深藏于威海卫港内,战局更加急转直下。
第三阶段,清军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全面溃败 日军攻占旅顺后,大本营鉴于渤海湾冬季封冻,登陆困难,决定暂时搁置直隶平原决战方案,代之以进攻威海卫,消灭北洋舰队,为尔后直隶平原登陆决战进一步提供安全保证的新计划。为此,以陆军第2集团军为基础组建“山东作战军”,大山岩上将任司令长官,共2.5万余人。又令联合舰队协同山东作战军作战,并以陆军第1集团军在辽东战场进行佯攻,继续吸引清军主力。清廷对日军主攻方向再次判断失误,以为日军第1、第2集团军将并力攻取奉天,以主力打通锦州走廊,进逼山海关,然后与从渤海湾登陆之部队会攻北京。因此以重兵驻守奉天、辽阳及天津至山海关一线,关内外总兵力达10万以上,而于日军的主攻方向山东半岛则仅部署官兵3万余人,其中驻守荣成(今旧荣成)的仅1400余人。至于北洋舰队,则根据李鸿章“水陆相依”的防御方针,龟缩于威海卫港内。
1895年1月20日,日“山东作战军”在荣成龙须岛 登陆,占荣成。随即分南北两路向威海南帮炮台进行抄袭。30日,南帮炮台陷落。2月1日,日军占领威海卫城。此后,日军水陆配合,攻击刘公岛和港内北洋舰队。北洋舰队提督丁汝昌等先后自杀殉国。17日,威海卫海军基地陷落,北洋舰队覆灭。
第三个问题:1.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2.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3.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严重阻挠了中国初步形成的民族工业的发展。。4.增辟通商口岸,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便利了日本及其他帝国主义国家掠夺中国最富庶的长江流域特别是江浙两省的财富,掠夺从沿海深入到内陆。中国地图上都有这些地点!!
第四个问题:甲午战争中国的失败,使半殖民地化速度进一步加快,民族危机愈益深重,同时也促使中华民族日益觉醒,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和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迅速高涨。清政府也在更加艰难的处境下,开始变革军事制度,中国近代军事改革开始进入实质性阶段
第五个问题:1、清朝统治腐败:例如,慈禧挪用海军军费,“铺张扬厉”筹备六十庆典。2、李鸿章一再妥协退让。3、清军军备松驰,部分将领贪生怕死、临阵脱逃。4、装备和技术依赖西方。5、日本明治维新全面学习西方,促进资本主义迅速发展;清朝洋务运动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目的,只学习西方的技术,不改变社会制度,不能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结果,中国不但落后于西方,也落后于日本。
❷ 历史提问
「周平王」宜臼将都城迁到洛邑,史称「平王东迁」,东周开始。
东周周平王东迁和东迁后的政局
周定王四年(公元前 603 年),楚庄王把军队开到东周王室的边界上,向前来慰问的周室大夫问起“周鼎”的轻重,大有取而代之之意。王孙满说周成王定都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现在天命未改,周鼎的轻重还不可问。因为作为姬姓的周王朝子孙,要到战国后期的秦庄襄王元年(公元前 249 年)才最后被灭,所以历史上把春秋战国统称为“东周”。实际上,东迁后的周王室,它本身已降为一个诸侯国,春秋的政治是“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时代,在政治上已不是周天子的一统天下了。因此,春秋时代的政治不是西周的继续,而是跨入另一个时代。平王东迁,是这一时代的开始。
(一)西周灭亡,平王东迁
西周最后一位国王——周幽王的第十一年(公元前 770 年),由于他荒淫残暴,宠幸褒姒,废掉王后申后和太子宜臼,引起诸侯的不满。申后的娘家申国国君联合缯国和犬戎,进攻周王都镐京。周幽王的军队大败,幽王被犬戎兵杀死,褒姒被犬戎掳去。建国 250 余年的西周王朝①就此灭亡。被周幽王废掉的太子宜臼,在申国国君申侯及鲁国国君、许国国君文公拥戴下立为“王”,这就是周平王。
犬戎在攻破王都镐京时,不但大肆掠夺财物,还捣毁宫室。犬戎的势力,已逼近西周王都,而周平王手下已没有什么力量能同戎人抗衡。鉴于他父亲被杀的教训,镐京是不能再作为王都了,他于是将成周(今洛阳市)作为王都。把镐京旧都中被犬戎劫余的器物,连同一些王室贵族,迁移到成周,史称“平王东迁”。东周时代,亦即春秋时代就此开始。
周平王东迁后,西边的土地并没有完全丧失,也还有一些贵族没有随着迁移。在西边的虢公翰于是拥立王子余臣在携地即位为王,称为“携王”。携地今不可考,当在关中。携王的拥立,是西都旧臣对平王的抵制②。这时的周朝出现了两个王,成为二王并立的政局。
西边的携王,虽有留在西部的贵族支持,但力量不大。在西部被犬戎攻占后,经济已残破,而大片土地又被戎人占去。周平王原本是幽王的太子,后幽王废掉他另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而在犬戎的进攻中,伯服同幽王一道被杀死,宜臼也就成了当然的继承人。所以就是地处西陲的秦国,也不支持携王而拥戴平王。《史记?秦本纪》中载“周避犬戎之难,东徙洛邑,襄公以兵送周平王。平王封襄公为诸侯。”东方国家除申、鲁、许直接拥立平王外,还有晋、郑等国,《左传》隐公六年周桓公说,“我周之东迁,晋、郑焉依”。西部的一些贵族,也支持平王,周王室大臣伯舆的家臣说:“昔平王东迁,吾七姓从王,牲用具备,王赖之。”①携王的失败,就是必然的了。
周平王二十一年(公元前 750 年。或说晋文侯二十一年,即公元前760 年),晋国国君文侯攻杀携王,结束了二王并立的局面。周平王对晋文侯大加褒奖。《尚书》中有一篇《文侯之命》,就是周平王对晋文侯的策命书。
携王被杀,周王室重归于统一,但东迁后的周王室已元气大伤,再无力控制诸侯了。
(二)东迁后的周王室
西周时期的周王室,无论土地、人口、军事、经济力量都是最强大的。而东迁后的周王室,已是昔日黄花,没有了往日的辉煌。
❸ 查历史提问
网络知道的历史提问可以在APP的我的提问找到,或者可以到网络知道网页版,进入个人中心,选择我的问答,再选择我的提问即可看到。下面附几张图示:
❹ 历史 如何 提问
你可以去“历史”这个里面提呀
❺ 清朝历史问答题(30道)
第1题
清朝一共有几个皇帝?
答案:清朝有十二帝,但有十三朝。
原因是皇太极一个皇帝先后用了“天聪、崇德”两个年号。古代皇帝用了一个年号即称为一朝。所以清朝有十二帝,但有十三朝!
第2题
清朝康熙时的三藩指的是哪三藩?
A 吴三桂 耿精忠 王锡阐
B 尚可喜 鳌拜 施琅
C 吴三桂 尚可喜 耿精忠
答案:C
第3题
清朝的文官一品补子是什么图案?
A 锦鸡
B 孔雀
C 云雁
D 鹭鸶
E 仙鹤
答案:E
第4题
清朝康熙的南洪北孔指的是哪两个人?
A 陈梦蕾 蒋延锡
B 曾静 吕毅
C 洪异 孔尚任
答案:C
第5题
清朝嘉庆时期的白莲教起义襄阳暴动的首领是谁
A 王聪儿
B 李文成
C 怡良
答案:A
第6题
道光时期的《海国图志》的作者是谁?
A 孙士毅
B 魏源
C 王永旋
答案:B
第7题
《 ?》的作者是洪仁轩
A 资政新篇
B 桃花扇
C 长生殿
答案:A
第8题
满洲八旗有哪四种颜色?
答案:黄 白 红蓝
第9题
在维新思潮的影响下,哪一位皇帝在哪一年毅然变法,史称“百日维新”。
A 光绪
B 道光
C 同治
D 宣统
答案:A
第10题
简述 同治帝 光绪帝 宣统帝的关系
答案:同治和光绪是堂兄弟 宣统是光绪的侄子
第11题
清朝政府都有哪些部门?
答案: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第12题
清初哪位大臣历事三朝,并被赐号“巴克什”?
答案:清初被授予“巴克什”称号的大臣有好几位,但是历经了三朝的只有希福一人。
希福:赫舍里氏,满州镶黄旗人。太祖时随其兄硕色来归。因通晓满、汉、蒙古文字,被赐号“巴克什”。希福很有才华,受到清太祖、太宗、世祖三代皇帝的重用,官至大学士、太保。顺治九年十一月卒。
第13题
清朝禁教政策是从哪位皇帝开始的?康熙还是雍正?
答案:康熙四十六年时,康熙颁布了“禁教令”
第14题
乾隆皇帝共()次西巡五台山。
答案:乾隆皇帝共(6)次西巡五台山。
15
八家铁帽子王指?
答案:(1)礼烈亲王代善 (2)睿忠亲王多尔衮 (3)豫通亲王多铎
(4)郑献亲王济尔哈朗 (5)肃武亲王豪格 (6)承泽裕亲王硕塞
(7)克勤郡王岳托 (8)顺承恭惠郡王勒克德浑
16
雍正八年间,()担任浙江总督。
答案:李卫
17
清朝自康熙开始,传位是否都以密诏形式?
答案:清朝立嗣经历了:贵族公推制(努尔哈赤,皇太极,顺治),遗命立储制(康熙,),秘密立储制(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懿旨立储制(同治,光绪,宣统).
18
康熙朝时曾发生了( )起文字狱的案件,其中影响最大的是( )一案,发生于( )时期;以及1971年发生的( );著名诗人龚自珍曾经提诗:“( )”
答案:十多,《明史》,康熙初年尚未亲政时期,1971年哪里还有文字狱?是不是1711年的《南山集》案?避席畏闻文字狱,著书都为稻粱谋
19
努尔哈赤统一了女真四部,分别为( )( )( )( )
答案:哈达、辉发、乌拉、叶赫
20
皇太极获得传国玉玺是在天聪()年。
答案:十
21
皇帝的生日称()节;皇后的生日称()节
答案 万寿节,千秋节,
22
同治皇帝于( )岁,大婚,皇后为( )氏。
答案 同治皇帝于(16 )岁,大婚,皇后为(阿鲁特 )氏。
23
入关前的两位皇帝分别是(),()。
答案 入关前的两位皇帝分别努尔哈赤和皇太极
24
自封“十全老人”的是()皇帝。
答案 乾隆
25
除掉和绅的是()皇帝。
答案:清仁宗睿皇帝嘉庆(所谓“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26
末代帝王是()皇帝。
答案:清宣统溥仪皇帝
27
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继位的是()皇帝。
答案:清朝唯一一位以嫡皇子身份继位的是清宣宗道光
28
写出“欲诉幽怀,转过回阑叩玉钗”的词人是()皇帝年间,()的儿子,叫()。
答案 武英殿大学士明珠长子,原名成德,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满洲正黄旗,清初著名词人。
29
光绪皇帝的死因是什么?
答案 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30
乾隆朝的清漪园什么时候改名成颐和园了的?
答案:1750年,清皇帝乾隆在这里进行了大规模扩建,建成了“清漪园”,1860年被英、法联军焚毁。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经费五百万余两白银和其他款项重建,改名“颐和园”。
❻ 历史提问!
看这段材料——
林则徐,张之洞、洪秀全、孙中山等
道光年间的禁烟运动,在1838年到1839年达到了高潮。这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禁烟,内地各省破获了大量贩、种、制、吸鸦片案件,取得了可喜的成效。而虎门销烟,无疑是这次禁烟的最高峰。虽然后来英国发动了侵华的鸦片战争,以坚船利炮破坏了禁烟运动。但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人民反对鸦片的决心和勇气,打击了国内外鸦片烟贩的嚣张气焰,为后来的禁烟禁毒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教训,在禁毒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此后,禁烟成为共识,分别只在禁烟的措施不同,有人提出了各种禁烟主张,推行种种禁烟禁毒措施,积累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经验。如郭嵩焘在鸦片弛禁20余年后重提禁烟主张,并于卸任后在家乡自行组织禁烟公社,其他如张之洞、洪秀全、孙中山,作为不同的代表,都提出了自己的禁烟主张,并付之实践。全国性的禁烟,先后有1906年到1917年清末民初的禁烟,以及从1935年开始民国政府推行的“二年禁毒、六年禁烟”运动。这两次禁烟虽然有着很大的局限,但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19年英国停止了由印度向中国输入鸦片的政策。后来由于北洋军阀的勒种和日本侵略者对华推行毒品政策,才使这两次大规模的禁烟运动功败垂成,烟毒不久又死灰复燃。禁烟运动直到建国初期,在党和政府的组织下,发动广大人民群众,才最终禁绝,一举洗刷“东亚病夫”的耻辱。
❼ 历史的五大提问
1.某地点的纬度是北纬85度,请问那里可以看到的动物是: D:北极熊
A:企。鹅 B:大象 C:袋鼠 D:北极熊
2."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这里的西北风和东南风指的是:D:季风
A:龙卷风 B:台风 C:飓风 D:季风
3.美国纽约地理坐标是40度N,75度W,关于纽约地理的描述,正确的是:A:北半球,西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A:北半球,西半球,中纬度,北温带
B:南半球,东半球,中纬度,南温带
C:北半球,东半球,低纬度,热带
D:南半球,西半球,中纬度,南温带
4.民谣:早穿皮袄午穿纱,围者火炉吃西瓜.描述了新疆的气候特征,该地气候类型是" B:温带大陆性气候
A:热带季风气候 B:温带大陆性气候 C:温带季风气候 D:亚热带季风气候
❽ 世界历史提问
1蒙古帝国屠杀、灭族记录
这次屠杀空前绝后,已载入世界吉尼斯记录。
2估计中国直接死于屠杀的有6700万。连同中亚西亚和东欧共死亡约2亿人。
黑死病导致欧洲人口大减,而中国则是瘟疫,美洲的则是天花.
3新大陆的发现,西班牙殖民者灭绝阿兹台克帝国,後来一系列的殖民者给美洲带来了无法挽回的伤害。美洲的玛雅人在很过年前一夜之间死光,不知道什麽原因。同样蒙古崛起,灭杀几十国,实行屠城政策。还有一二次世界大战
❾ 中国历史问答题
“进士”在唐代属于哪一层次的考试?
隋炀帝大业年间始置进士科目。
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元、明、清时,贡士经殿试后,及第者皆赐出身,称进士。且分为三甲:一甲3人,赐进士及第;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这个诗人考中进士说明什么。。。。
就唐朝而言,考进士需要诗赋,明经等,这也就是说诗人中了进士,可以说明他对明经科也是比较擅长的。这个问题太怪了,还有诗人的鉴定是怎么说??会做的就算??还是名垂千古的?会做的话,基本所有的秀才级别的都能做的。。。名垂千古的又是百年难得一见啊。所以如果是一个人中了进士(唐朝的科举分很多种类的,我在下边帮你引用下吧)的话,说明此人在诗赋和明经上都很有水平,此外,他就踏上了政途,选入京或外放。
至于唐代科举制与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异同
在唐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的考试称制科。
常科的科目有秀才、明经、进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等五十多种。其中明法、明算、明字等科,不为人重视。俊士等科不经常举行,秀才一科,在唐初要求很高,后来渐废。所以,明经、进士两科便成为唐代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唐朝许多宰相大多是进士出身。常科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生徒,一个是乡贡。由京师及州县学馆出身,而送往尚书省受试者叫生徒;不由学馆而先经州县考试,及第后再送尚书省应试者叫乡贡。由乡贡入京应试者通称举人。州县考试称为解试,尚书省的考试通称省试,或礼部试。礼部试都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闱也就是考场的意思。
明经、进士两科,最初都只是试策,考试的内容为经义或时务。后来两种考试的科目虽有变化,但基本精神是进士重诗赋,明经重帖经、墨义。所谓帖经,就是将经书任揭一页,将左右两边蒙上,中间只开一行,再用纸帖盖三字,令试者填充。墨义是对经文的字句作简单的笔试。帖经与墨义,只要熟读经传和注释就可中试,诗赋则需要具有文学才能。进士科得第很难,所以当时流传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的说法。
常科考试最初由吏部考功员外郎主持,后改由礼部侍郎主持,称“权知贡举”。进士及第称“登龙门”,第一名曰状元或状头。同榜人要凑钱举行庆贺活动,以同榜少年二人在名园探采名花,称探花使。要集体到杏园参加宴会,叫探花宴。宴会以后,同到慈恩寺的大雁塔下题名以显其荣耀,所以把又把中进士称为“雁塔题名”。唐孟郊曾作《登科后》诗:“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遍长安花。”所以,春风得意又成为进士及第的代称。常科登第后,还要经吏部考试,叫选试。合格者,才能授予官职。唐代大家柳宗元进士及第后,以博学宏词,被即刻授予“集贤殿正字”。如果吏部考试落选,只能到节度使那儿去当幕僚,再争取得到国家正式委任的官职。韩愈在考中进士后,三次选试都未通过,不得不去担任节度使的幕僚,才踏进官场。
唐代取士,不仅看考试成绩,还要有各名人士的推荐。因此,考生纷纷奔走于公卿门下,向他们投献自己的代表作,叫投卷。向礼部投的叫公卷,向达官贵人投的叫行卷。投卷确实使有才能的人显露头角,如诗人白居易向顾况投诗《赋得原上草》受到老诗人的极力称赞。但是弄虚作假,欺世盗名的也不乏其人。唐太宗重视人才的培养和选拔。他即位后,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武则天载初元年二月,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这是我国科举制度中殿试的开始,但在唐代并没有形成制度。
在唐代还产生了武举。武举开始于武则天长安二年,公元702年。应武举的考生来源于乡贡,由兵部主考。考试科目有马射、步射、平射、马枪、负重摔交等。“高第者授以官,其次以类升”。
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他在位期间,曾在长安、洛阳宫殿八次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录取很多很有才学的人。
由此可知道,唐朝的科举制度是多方面考察,比较现在的考试制度要完善,但在实用上可能比现在的差些,比如现在的考试关于数理,天文,地理等的学习又是唐朝不可比的,毕竟存在着时代的局限性嘛。
今天的考试制度有哪些利弊?这个问题不应该是咱们应该考虑的,既然你说到了,那我谈下自己的浅见吧。
现在的考试制度,我认为,他的初期目标是提高全国平均文化素质,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高的文化素质才会诞生更多的人才,才能为下一部的学习奠定基础,才不会再战争后出现人才断流。
据我了解,德国在1860年左右就已经达到了我国现在的水平,这也是德国经历两次战败后仍然能够崛起的原因,其他瑞士,美国紧随其后,当然发达国家的教育一定是很高的,因为大家都从德国身上血刀了东西。
也正因为这样,国家才会在明明知道,大学生就业难得前提下,还有扩招了。
在全国水平提高的情况下,那么下一部再提出的考试就不那么简单了,因为这才将是真正的人才选拔,而且,国家经过这么一段时间的摸索,在教育体制上也会改进很多的(说句实话,我们其实就是国家的实验品,本来就没想着有什么成就,出了什么人才固然好,没出问题才是最重要的,这又涉及了中国官场,我就不多说了,)有些人提到要向西方学习什么的,其实到了这个第二阶段的话,那大学也会是好进难出的,并不是中国现在不愿意这么做,而是国情所限制。
再之后的话,那就是培养使用性人才,象现在的西方英美等国,名校出现的人大多在全世界多能吃的开的原因了。
再下一阶段,我没见到过,我不敢妄言,
目前可以采用什么办法更科学地得到人才?更能体现公平竞争的原则?
公平竞争的原则从古到今,从国外到国内,一直都没有出现过,不管是谁,都不会那么做,只会那么说。你想,要拉拢人心,在水平相当的情况下,你会选择谁,当然是朋亲故旧了,其次就是送礼的了,呵呵。所以绝对的公平竞争的原则是不可能出现的,除非你又大才,相对其他人你确实强非常多,而且得会“做人”。
更科学地得到人才,公平竞争的原则,我只在报告里见过,现实没见过。但我想相对的做法可以来实比,只要真实的比拼一下就会出来你说的原则的,但不会有人提出这种做法的,也不会得到其他人的赞同的,因为你在逆势而为,一切都清澈见底的话,不是什么好事。人的私心得不到解决,那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历史上的汉奸就是内部的私心得不到解决,水至清则无鱼。
❿ 历史问题提问
巴黎公社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这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首创精神。彻底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1870年夏,普鲁士和法国之间爆发了战争,9月色当一战,法军惨败,消息传到巴黎,人民愤怒至极,发动起义,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帝国,建立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但政权却被资产阶级所窃取
从3月18日革命到巴黎公社的成立
1871年3月18日清晨,政府军偷袭巴黎的蒙马特尔和梭蒙高地,企图夺取国民自卫军的大炮,巴黎人民敲响警钟,奋起反击,起义开始了3月18日革命迫使资产阶级政府逃往凡尔赛,巴黎无产阶级革命取得胜利。
3月28日,巴黎公社宣告成立,这是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的雏型
公社成立后,在政治、军事和社会经济等方面,发挥了非凡的革命首创精神,创造了巨大的业绩。
5月21巴黎公社被扼杀在血泊中,巴黎公社虽然失败了,但它是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尝试,它充分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革命首创精神和彻底的革命精神、爱国主义精神。巴黎公社的历史功勋永载史册,光耀万丈。
巴黎公社是用革命的动力推翻了资产阶级反动统治后建立起来的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其结果虽然失败了,它的精神和气概永远鼓舞全世界各国人民的斗争,正如马克思所预言:即使公社被搞垮了,斗争也只是延期而已。公社的原则是永存的、是消灭不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