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化学
A. 高中化学必修三
这个怎么说呢
到
元素周期表
上去找规律是最方便的。。。
第一层K层,内(n=1)只有容s轨道,m=1
n=2(L层)时,有2s和2p轨道,m=2
n=3
M层
时,有3s,3p,3d轨道,m=3
上述都是能层电子充满的情况,若没充满,则m<n
第二空也是找规律,每一能级比上一能级满电子时
电子数
多4,s能级满电子数为2,所以
n=1,q=2
n=2,q=2+6=8
n=3,q=2+6+10=18
n=4,q=2+6+10+14=32
在未充满的情况下,q<2n^2
B. 高中化学有没有必修3
高中化学没有必修三。
高中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必修包含必修一和必修二内。选修包含、化学与生活容 选修1、化学与技术 选修2、物质结构与性质 选修3、化学反应原理 选修4、有机化学基础 选修5、实验化学 选修6。必修两本是必须要学的,高考时都会考到的。
选修可以选两本自己想学的或者自己擅长的,一般学校老师会挑选两到三门选修进行学习。
高中化学选修专题高中化学选修3 内容为物质结构与性质,在学习选修三时可以参考教辅书来学习。
(2)必修3化学扩展阅读:
高考化学必考内容: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一”和“化学二”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根据化学学科的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必考内容的部分包括:化学学科特点和基本研究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五个方面。
C. 在哪里可以找到化学必修3的课本
必修1、2出版社是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那么就和我读一样。那你就不要找必修3了~!因为没有必修3.读完必修1.2就开始读有机化学,反应原理。和物质结构了~!高中化学就这五本了~!我是高三的。刚刚把这五本学完
D. 两天内如何学好高中必修一到必修三化学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的学科,两天内基本没有完全学好的可能。但是可以记忆些老师强调的重要的知识点,然后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强化。
E. 高中有化学必修三么(人教版的)
必修一:1、物质的分类(较容易,靠记)
2、氧化还原反应(入门,以后会灵活起来,也是较为重要的)
3、物质的量的计算(这是基础,刚学的时候可能不太理解,久了就会接受这个概念了!)
4、常见物质的检验(要记,以后化学推断题中有用)
5、会书写原子的核外电子(基础)
6、氯溴碘和钠镁铝等常见非金属和金属的知识(这是重点,以后用处很大)
7、含硫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的知识(较为重要)
这些就是高一上学期主要知识,你要特别注重第六点。有很多知识的!
其实你还是应该自己去看看书,我写的这些只是一个大概,给你一个引导的。
我有必修二的总结(前几天总结写的,可能不是很好)
专题一: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
第一单元:核外电子排布与周期律
1、 理解各层的最多电子数,记住常见元素的排列
2、 记住元素周期表从左到右、从上到下金属性和非金属性的变化规律
3、 知道哪些是短周期、长周期、不完全周期等概念、
第二单元:微粒之间的相互作用
1、 能区分离子键和共价键的区别和各自的特点
2、 记住几种常见物质的电子式、结构式、空间构型等
3、 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的区别,以及了解氢键。
第三单元:从微观结构看物质的多样性
1、 同素异形和同分异构的区别;
2、 能区分原子晶体、分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
3、 记以上住常见的例子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一单元: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限度
1、 知道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以及简单的计算,还有它的影响因素
2、 化学平衡的相关知识
3、 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与计算,以及计算反应热的几种方法
4、 能区分原电池和电解池 ,并背下电解池总各离子的放电顺序
5、 了解记住新能源
第二单元:化学反应中和热
1、区分中和热和标准中和热(后者必须是强酸强碱稀溶液)
第三单元:化学能与电能的转化
第四单元:太阳能、生物质能和氢能的利用
专题三:有机化合物的获得与应用
第一单元:化石燃料与有机化合物
1、 有机化合物分子中的某种原子被另一种原子取代的反应,叫取代反应
2、 结构相似,分子组成上相差诺干个CH2原子团的有机化合物叫同系物
3、 了解石油分馏的馏分顺序
4、 有机物分子中双键(或三键)两端的碳原子与其他原子或原子团直接结婚生成新的化合物的反应,叫加成反应。
5、 从煤焦油中分离的个馏分及作用
第二单元:食品中的有机化合物
1、 醇的 物理和化学性质
2、 醛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3、 酸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4、 酯的物理和化学性质
5、 写成上述的各常见反应方程式
第三单元:人工合成有机物(本节10年不学)
F. 高中化学必修3
高三化学分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同在一册书。包含 晶体的类型与性质,胶体的性质及其应用,化学反应中的物质变化和能量变化电解原理及其应用,硫酸工业,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 这六个章节
G. 人教版化学必修3知识点总结
没有化学必修3
人教版化学
必修1必修2
选修1-6
共8本
化学选修3考点(与课标对应)
一1.了解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状态。
电子云理论、原子轨道理论。
(1) 机率 (2)轮廓
(2) 杂化
一2.了解原子结构的构造原理,知道原子核外电子的能级分布,能用电子排布式表示常见元素(1~36号)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
能级的能层区别与联系; 构造原理: ns < (n-2)f <(n-1)d < np
应用: (1)第几周期元素才可能有d能级:
(2)最高能级为5p3的原子序号为:
(3)泡利原理和洪特规则应用:注意ds区中的(n-1)d5ns1 (n-1)d10ns1
(4)原子结构示意图、电子排布式、轨道式的区别
(5)微粒大小比较
一3.能说出元素电离能、电负性的涵义,能应用元素的电离能说明元素的某些性质。
判断金属性非金属性强弱的依据;
(1)第一电离能越大, 性越强
(2)电负性越大, 性越强
(3)电负性差>1.7 ,离子键
拓展应用:(1)最高价含氧酸酸性或最高价碱的碱性比较
. (2)解释元素的“对角线”规则,列举实例予以说明。
例:已知AlCl3是共价化合物,则BeCl2预测为何种化合物。为什么?
一4.知道原子核外电子在一定条件下会发生跃迁,了解其简单应用。
焰色反应是电子跃迁的一个重要应用
一5.讨论:元素周期表中各区、周期、 族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规律
s区、p区、d区、ds区、f区 多少个元素
第一周期
第二周期
第三周期
第四周期
第五周期
第六周期
第七周期
常考点拓展: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关系
一6.讨论:主族元素电离能的变化与核外电子排布的关系。
(1)总体规律:依次升高
(2)特别的:第IIA和IIIA主族元素的不同 Na<Mg Mg>Al C<N
二1、化学键的分类 表4-2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的比较
化学键类型 离子键 共价键 金属键
概念 阴、阳离子间通过静电作用所形成的化学键 原子间通过共用电子对所形成的化学键 金属阳离子与自由电子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学键
成键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金属阳离子和自由电子
成键性质 静电作用 共用电子对 电性作用
形成条件 活泼金属与活泼的非金属元素 非金属与非金属元素 金属内部
实例 NaCl、MgO HCl、H2SO4 Fe、Mg
二2.了解晶格能的应用,知道晶格能的大小可以衡量离子晶体中离子键的强弱。
(1) 离子键长
(2) 离子电荷
例:MgCl2和NaCl、KCl 熔点比较
二3.知道共价键的主要类型,能用键能、键长、键角等说明简单分子的某些性质。
(1)键参数的应用:键能、键长、键角
(2)非极性键和极性键的比较
非极性键 极性键
概念 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 不同种元素原子形成的共价键,共用电子对发生偏移
原子吸引电子能力 相同 不同
共用电子对 不偏向任何一方 偏向吸引电子能力强的原子
成键原子电性 电中性 显电性
形成条件 由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由不同种非金属元素组成
(3)配位键的判断:
二4.分子的极性 非极性分子和极性分子的比较
非极性分子 极性分子
形成原因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均匀,对称 整个分子的电荷分布不均匀、不对称
存在的共价键 非极性键或极性键 极性键
分子内原子排列 对称 不对称
1. 认识共价分子结构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能根据有关理论判断简单分子或离子的构型,能说明简单配合物 的成键情况。
2.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考虑杂化的影响)
(1)杂化轨道数的判断: 中心原子所连原子数+孤对电子数
(2)SP直线型 SP2 正三角型 SP3正四面体型
表4-5常见分子的类型与形状比较
分子类型 分子形状 键角 键的极性 分子极性 代表物
A 球形 非极性 He、Ne
A2 直线形 非极性 非极性 H2、O2
AB 直线形 极性 极性 HCl、NO
ABA 直线形 180° 极性 非极性 CO2、CS2
ABA 角形 ≠180° 极性 极性 H2O、SO2
A4 正四面体形 60° 非极性 非极性 P4
AB3 平面三角形 120° 极性 非极性 BF3、SO3
AB3 三角锥形 ≠120° 极性 极性 NH3、NCl3
AB4 正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非极性 CH4、CCl4
AB3C 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极性 CH3Cl、CHCl3
AB2C2 四面体形 ≠109°28′ 极性 极性 CH2Cl2
3 分子极性判断:正负电中心是否重合
○1只含有非极性键的单质分子是非极性分子。
○2含有极性键的双原子化合物分子都是极性分子。
○3含有极性键的多原子分子,空间结构对称的是非极性分子;空间结构不对称的为极性分子。
注意:判断ABn型分子可参考使用以下经验规律:①若中心原子A的化合价的绝对值等于该元素所在的主族序数,则为非极性分子,若不等则为极性分子;②若中心原子有孤对电子(未参与成键的电子对)则为极性分子,若无孤对电子则为非极性分子。
二5.手性C原子的判断
(1)标准:连接的四个原子或原子团都不相同,则其为手性C原子
(2)例题:如在葡萄糖分子中有几个手性碳原子,与氢气加成后还有几个手性碳原子?
二6.结合实例说明“等电子原理”的应用。
查阅N2 、CO的有关数据并进行比较(等电子体)。
三1、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表4-1化学键与分子间作用力的比较
化学键 分子间作用力
概念 相邻的原子间强烈的相互作用叫化学键 把分子聚集在一起的作用力,叫做分子间作用力,又称范德华力
作用范围 分子或晶体内 分子之间
作用力强弱 较强 与化学键相比弱得多
影响的性质 主要影响化学性质 主要影响物理性质(如熔沸点)
三2.举例说明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状态等方面的影响。
(1)分子间作用力与化学键:
(2)氢键与分子间作用力:
(3)极性的影响:
拓展:
(1)列举含有氢键的物质,知道氢键的存在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讨论:卤素单质和卤化氢熔、沸点变化有什么规律?
(3)讨论:邻羟基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的沸点和溶解度差异的原因
(4)讨论:水的特殊性。
三3.知道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离子晶体、金属晶体的结构微粒、微粒间作用力的区别。 各种晶体类型的比较
离子晶体 原子晶体 分子晶体 金属晶体
存在微粒 阴阳离子 原子 分子 金属离子、自由电子
微粒间作用 离子键 共价键 范德华力 金属键
主要性质 硬而脆,易溶于极性溶剂,熔化时能够导电,溶沸点高 质地硬,不溶于大多数溶剂,导电性差,熔沸点很高 硬度小,水溶液能够导电,溶沸点低 金属光泽,是电和热的良导体,熔沸点高或低
实例 食盐晶体 金刚石 氨、氯化氢 镁、铝
2.物质溶沸点的比较
(1)不同类晶体:一般情况下,原子晶体>离子晶体>分子晶体
(2)同种类型晶体:构成晶体质点间的作用大,则熔沸点高,反之则小。
①离子晶体:离子所带的电荷数越高,离子半径越小,则其熔沸点就越高。
②分子晶体:对于同类分子晶体,式量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③原子晶体:键长越小、键能越大,则熔沸点越高。
(3)常温常压下状态
①熔点:固态物质>液态物质
②沸点:液态物质>气态物质
三4.“相似相溶”规律
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由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质易溶于由非极性分子组成的溶剂。
(1) SiO2是否溶于CS2溶剂
(2) 离子晶体是否都溶于水中
(3) 洗涤剂的原理
三5.了解原子晶体的特征,能描述金刚石、二氧化硅等原子晶体的结构与性质的关系。
(1)存在微粒:
(2)晶体结构的描述:
(3)晶体性质
拓展:
(1)利用模型等分析金刚石晶体与石墨晶体的结构特点,讨论两者性质的差异。
(2) 比较二氧化碳与二氧化硅晶体的特点和性质的差异.
三6.比较氯化钠、氯化铯等离子晶体的结构特征。
(1)晶胞的不同特点
(2)晶胞的描述
拓展:③实验探究:熔融盐的导电性。
思考(1)为何离子晶体不导电?
(2)溶于水能导电的晶体一定是离子晶体?
三7.知道金属键的涵义,能用金属键理论解释金属的一些物理性质。
讨论:为什么金属晶体具有良好的导电性、导热性和延展性?
三8.能列举金属晶体的基本堆积模型。
(1)Po (2)K型
(3)Cu型 (4)Mg型
三9.运用模型研究:P4、P4O6、P4O10等共价分子的结构及相互联系,并预测其化学性质。
1、不完全燃烧产物P4O6,完全燃烧是P4O10
2、都具有强吸水性、易溶于非极性溶剂
3、与水反应 P4O6+H20→H3PO3
P4O10+H2O→HPO3和H3PO4
(水的多少决定了产物)
知识点太不好弄了
再给加点分吗
H. 谁知道高中化学必修3的目录
不知房主要的什么版本的,鲁科版的没有必修后面都选修3了!若是人教版就去官网吧www.pep.com.cn!那里面有!
I. 高一必修3化学学的什么内容
就我所知,全国使用的比较流行的几个化学教材版本中,都没有必修三。基本上是高一上学期学必修一,下学期学必修二,高二就学选修了。
我用的是鲁科版(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没有必修三。选修三学的是《物质结构与性质》文科学的,不是很清楚具体讲什么,大概就是讲原子之间的成键方式及其性质之类的。其他版本(人教版、北师大版等)学什么就不清楚了。
J. 高一必修三化学复习资料
元素周期表中元素及其化合物的递变性规律
1.1 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1.2 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最高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
(2)同一主族的元素的最高正价、负价均相同
1.3 单质的熔点
(1)同一周期元素随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
(2)同一族元素从上到下,元素组成的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减,非金属单质的熔点递增
1.4 元素的金属性与非金属性
(1)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递减,非金属性递增;
(2)同一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递增,非金属性递减。
1.5 最高价氧化物和水化物的酸碱性
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越强;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酸性越强。
1.6 非金属气态氢化物
元素非金属性越强,气态氢化物越稳定。同周期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一般酸性越强;同主族非金属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气态氢化物水溶液的酸性越弱。
1.7 单质的氧化性、还原性
一般元素的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还原性越强,其氧化物的氧离子氧化性越弱;元素的非金属性越强,其单质的氧化性越强,其简单阴离子的还原性越弱。
2. 推断元素位置的规律
判断元素在周期表中位置应牢记的规律:
(1)元素周期数等于核外电子层数;
(2)主族元素的序数等于最外层电子数;
(3)确定族数应先确定是主族还是副族,其方法是采用原子序数逐步减去各周期的元素种数,即可由最后的差数来确定。最后的差数就是族序数,差为8、9、10时为VIII族,差数大于10时,则再减去10,最后结果为族序数。
第一章 物质结构 元素周期律
1、Li与O2反应(点燃) P6
Na与O2反应(点燃) P6
Na与H2O反应: P6
K与H2O反应: P6
2、卤素单质F2 、Cl2 、Br2 、I2与氢气反应 、
、 P8
3、卤素单质间的置换反应:
(1)氯水与饱和溴化钠、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
①
② P9
(2)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 P9
4、Mg与H2O反应: P14
5、Na与Cl2、反应(点燃): P19
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钠的形成过程: P20
用电子式表示氯分子的形成过程: P20
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 P20
用电子式表示下列分子:H2 N2 H2O
CO2 CH4 P21
第二章 化学反应与能量
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P30
2、原电池原理
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
负极(锌): (氧化反应)
正极(铜): (还原反应)
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 P36
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P42
4、Na2SO4与CaCl2反应 : P45
5、高炉炼铁:
P45
第三章 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P53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P54
①
②
③
④
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
(1) 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P60
(2) 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 P60
(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P60
①
②
③
(4)聚合反应:P60
(乙烯制聚乙烯) 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 P62
(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
(2)取代反应
① 与Br2的反应 :
② 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反应方程式:
(3)加成反应
用镍做催化剂,苯与氢发生加成反应:
4、乙醇的重要化学性质
(1)乙醇与金属钠的反应: P67
(2)乙醇的氧化反应
①乙醇的燃烧 P67
②乙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P68
③乙醇在常温下的氧化反应
CH3CH2OH CH3COOH
5、乙酸的重要化学性质
(1) 乙酸的酸性
①乙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②乙酸能与碳酸盐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利用乙酸的酸性,可以用乙酸来除去水垢(主要成分是CaCO3):
P68
乙酸还可以与碳酸钠反应,也能生成二氧化碳气体:
P68
上述两个反应都可以证明乙酸的酸性比碳酸的酸性强。
(2) 乙酸的酯化反应
①反应原理(与乙醇的反应): P69
乙酸与乙醇反应的主要产物乙酸乙酯是一种无色、有香味、密度比水的小、不溶于水的油状液体。
6、①蔗糖水解反应: P73
②淀粉(纤维素)水解反应: P73
③油脂的重要化学性质——水解反应 P73
a)油脂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
油脂+H2O 甘油+
b)油脂在碱性条件下的水解(又叫 反应)
油脂+H2O 甘油+
蛋白质+H2O 各种
第四章 化学与可持续发展
1、2HgO受热分解: P80-P81
Ag2O受热分解:
2、CO还原Fe2O3
①C 还原ZnO
②C 还原MgO
③O2还原Cu2S
④Al 还原Fe2O3(铝热反应)
⑤Fe还原CuSO4:
3、电解NaCl:
①电解NaOH: ②电解MgCl2
③电解Al2O3 ④、石油的催化裂化,例如:C4H10裂化得到乙烯和乙烷: P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