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长春市历史

长春市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3 18:15:42

① 长春市有什么历史传说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版北朝时期入高句丽权版图;隋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

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② 吉林长春有什么历史故事吗

中国的近代是一部屈辱史,也是一部抗争史。而似乎中国的每一座城市在其发展历程中,都经历了生与死的诀别。战争,让有些城市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兵家必争、商贾云集之地;也让有些城市尸横遍野,成为鬼魂无处藏身之地。今天要讲的是一座被小日本欺压历史最久的一片地域,而在这片区域中崛起的城市就是今天的吉林长春。



我们再来看看今天的长春市,这里目前是中国最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因在汽车制造业等产业颇具领导力,因此也被称为“东方底特律”。另外长春在光电、制药等产业也是颇具建树,2017年长春市国民生产总值达6530亿元,其成绩在国内同类二线城市中确算不错了。也因为这里名胜颇多,又是北方人的“春城”,每年也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游玩。虽说长春的城市发展离不开小日本的初步建设,但其后的几十年是由吉林省举全省之力打造的,所以跟小日本也没多大关系。在这件事上,你们怎么看待小日本呢?

③ 长春在近代以来的历史变迁

  1. 清初,朝廷对东北一直实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后,大面积土地被开发,人口剧增。嘉庆五年(1800)清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

  2. 1865年挖城壕、建筑木板城垣,长春建城。

  3. 光绪七年(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

  4. 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攫取中东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城建起俄国人居住区(铁北二道沟)。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沙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各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5. 长春旧影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各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6. 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

  7.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伪满洲国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长春新民广场

  8. 1932年伪满伊始,长春市区人口数为126309人。1943年年末伪满鼎盛时期,市区人口数为754210人。1945年伪满末期,市区人口数为716815人,此时约有14万日本人。伪满鼎盛时期加上驻长春的大量军队、外国侨民和巨大的流动人口,全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多种族聚居,被称为“东方瑞士”。1948年围城前,市区人口数约为50万,人民解放军入城时人口数约为17万。

  9. 长春旧影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垮台。12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在长春市设置长春市政府,隶属吉林省。

  10. 1945年8月8日,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百万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关东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8日,伪满洲国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长春,成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逮捕了伪满洲国各部大臣,连同溥仪先后押往苏联,伪都长春同东北一起光复,日本帝国主义苦心经营14年的伪满洲国彻底覆灭。

  11. 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后,东北抗日联军联合作战。1945年9月20日,抗联教导旅旅长、东北党委书记周保中以苏军驻长卫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领部分抗联战士进驻长春,协助苏军接管伪满政权,同时组建人民武装,筹建民主政权。11月8日,经苏方同意,中共中央东北局调中共山东分局社会部长、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刘居英(未公开身份)出任长春市市长。刘居英接管长春市政府后,立即发布协助苏军实行军管,保障市民正当权益,发展自由贸易,严惩罪大恶极汉奸,取消苛捐杂税,兴办国民教育,开展市政建设等7项施政纲领。

  12. 和平解放史称“兵不血刃”,然而长春的和平解放却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长春的优秀儿女为了家乡和全中国的解放,在长春外围战斗中伤亡4000多人,在市区遭国民党杀害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300多人,还有10多万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杀民养军”的政府下饥饿而死,长眠在长春这块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和累累白骨,同国民党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赢得了和平解放。

  13. 长春

  14. 1948年,市区人口约为50万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长春围城战,史称“困长春”。历时五个月的围城,使得长春城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饿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长春结束后,市区人口减至约17万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长春”40周年之际,长春市政府在长春南湖公园北门修建了一座“长春解放纪念碑”,供人们凭吊当年长春解放死难同胞的亡灵。

  15. 1948年10月19日,长春和平解放。

  16.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中共长春市委和市政府随军入城。长春市改称长春特别市,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

  17. 1949年3月10日,长春特别市改称回长春市。

  18. 1949年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隶属吉林省。

  19. 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

  20. 1954年8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长春市改为吉林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到长春,长春市成为吉林省会城市。

  21.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

  22. “文革”期间,

  23.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

  24.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25. 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长春,古称“茶啊冲”,汉译“天之城”,被誉为北国春城。吉林省省会,东北亚区域国际化大都会,中国最大汽车工业城市、国际电影名城,中国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第九大城市,副省级城市,中国特大城市。东北地区第二大都市。辖10区、4新城、1国家先导区、1国家综合保税区、1生态旅游度假区、4市(县)。

④ 长春的历史沿革

1951年,长春地区的榆树市发现人骨化石证明,早在远古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人类已进入了智人阶段,属母系氏族社会初期。1984年,农安县发现一处新石器时代人类的居住遗址,表明远在新石器时代,这里的人们就已经掌握了原始纺织技术,进入着装时代,原始农业也已经很发达。
长春市地处东北边陲。在距今两千多年以前,是北方肃慎族生活过的地方。汉至西晋为夫余国属地。其后,为高句丽辖境。唐代中后期,属渤海扶余府。辽属东京道黄龙府。金归上京路隆安府。元属辽阳行省开元路。明代在长春设立其塔木卫、亦东河卫、木古河卫。清代设治前,属蒙古郭罗尔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的封地。
清初,朝廷对东北一直实行封禁政策,到乾隆朝以后,大面积土地被开发,人口剧增。嘉庆五年(1800)清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
1865年挖城壕、建筑木板城垣,长春建城。
光绪七年(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1889年)抚民通判升为知府,长春厅升为长春府,隶属吉林将军;
1896年沙俄侵入东北,攫取中东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城建起俄国人居住区(铁北二道沟)。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沙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各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各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于吉林省。
1908年日本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民国十四年(1925年)分设长春市政公所。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日本扶持清朝末代皇帝爱新觉罗·溥仪,成为傀儡政权——“满洲帝国”,伪满洲国宣布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
1932年伪满伊始,长春市区人口数为126309人。 1943年年末伪满鼎盛时期,市区人口数为754210人。 1945年伪满末期,市区人口数为716815人, 此时约有14万日本人。伪满鼎盛时期加上驻长春的大量军队、外国侨民和巨大的流动人口,全长春地区总人口已逾120万,超过东京(都市区人口),号称亚洲第一大都市。 人口一半以上是少数民族和外国侨民,宽城区-铁北一带主要是朝鲜族的聚居区、南关区一带主要是满族的聚居区、绿园区一带主要是蒙古族的聚居区、二道主要是回族的聚居区、汉族在全城散居以及主要聚居在今天的南关区、朝阳区。由于长春独特的多民族多种族聚居,被称为“东方瑞士”。1948年围城前,市区人口数约为50万,人民解放军入城时人口数约为17万。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伪满洲国随之垮台。12月20日,国民党中央政府在长春市设置长春市政府,隶属吉林省。
1945年8月8日,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百万红军出兵东北,日本关东军遭到了沉重的打击。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8月18日,伪满洲国皇帝宣布退位。9月20日,苏联红军进驻长春,成立了长春卫戍司令部,逮捕了伪满洲国各部大臣,连同溥仪先后押往苏联,伪都长春同东北一起光复,日本帝国主义苦心经营14年的伪满洲国彻底覆灭。
前苏联政府对日宣战后,东北抗日联军联合作战。1945年9月20日,抗联教导旅旅长、东北党委书记周保中以苏军驻长卫戍司令部司令的身份,率领部分抗联战士进驻长春,协助苏军接管伪满政权,同时组建人民武装,筹建民主政权。11月8日,经苏方同意,中共中央东北局调中共山东分局社会部长、山东省政府秘书长刘居英(未公开身份)出任长春市市长。刘居英接管长春市政府后,立即发布协助苏军实行军管,保障市民正当权益,发展自由贸易,严惩罪大恶极汉奸,取消苛捐杂税,兴办国民教育,开展市政建设等7项施政纲领。
和平解放史称“兵不血刃”,然而长春的和平解放却是用血的代价换来的。长春的优秀儿女为了家乡和全中国的解放,在长春外围战斗中伤亡4000多人,在市区遭国民党杀害的共产党员和爱国志士300多人,还有30多万人民群众在国民党“杀民养军”的政府下饥饿而死,长眠在长春这块土地上。他们用血肉之躯和累累白骨,同国民党进行了殊死搏斗,终于赢得了和平解放。
1948年,市区人口约为50万人。1948年5月23日-10月19日,长春围城战,史称“困长春”。历时五个月的围城,使得长春城变成了不折不扣的死城,饿殍之城,白骨之城。困长春结束后,市区人口减至约17万人。1988年10月18日,在“困长春”40周年之际,长春市政府在长春南湖公园北门修建了一座“长春解放纪念碑”,供人们凭吊当年长春解放死难同胞的亡灵。

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中共长春市委和市政府随军入城。长春市改称长春特别市,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
1949年3月10日,长春特别市改称回长春市。
1949年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市人民政府,隶属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
1954年8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决定,长春市改为吉林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到长春,长春市成为吉林省会城市。
1955年2月22日,吉林省人民委员会指示,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
“文革”期间,1968年3月6日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
1980年6月1日,吉林省人民政府通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长春市于同年12月停止计划单列市。 名称由来 第一种说法来自《长春县志》的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名长春。然而长春堡之名的由来据1982年《长春地名》资料记载,长春堡是由新迁居此地的汉族人命名的,取吉祥之意。还有一种观点认为,长春堡是沿用辽金时代长春州的旧名,因为此地原属于长春州辖境。《吉林地志》(民国二年版)和《增订吉林地理纪要》(民国二十年版)均认为长春一名源于长春厅,而长春厅是沿袭了辽金时的长春州而得名。
这种说法见于官方文献中,而且很多位对长春历史很有研究的老先生也比较认可这种没有丝毫戏说成分的说法,这也增加了这种观点的权威性。
第二种说法认为,长春之名是以长春花而命名的。《满洲地名考》中提到,“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持同种说法的《辽史》、《吉林通志》也有类似记载:“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对这种说法也进行了考证,其结论为:“长春这个地名是以花命名的。远在辽金时期,长春一带生着许多柔枝纷披、花团锦簇的长春花,也就是蔷薇科野生月季花。月季花从古至今一直叫长春花,是由月月开花而得名的。
还有最后一种说法,认为长春一词来自距今约7000年前古老的肃慎语“茶啊冲”,这是古代肃慎人祭天时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⑤ 长春的历史

长春原名宽城子。夏、商、周属肃慎;两汉、三国、西晋时属夫余国;东晋、南北朝时期入高句丽版图;隋及唐初属高句丽之夫余诚。公元六世纪后,高句丽渐衰,终为新罗与唐朝联军所灭,长春一带又属渤海国扶余府所辖。辽属东京道之黄龙府;金属上京路之隆洲府;元属开元路;明初属奴尔干都司,明中叶属兀良哈部;明末至清朝中期为蒙古族王公领地。

长春原有古城,公元926年毁于战火。城市的再次形成,缘于清朝封禁政策的废除,继与沙俄、日本的侵占相联。故对长春既有古城之说,又有现代城市之议。
1800年7月8日 清政府地设治,设立长春厅。

1825年 长春厅衙署迁到宽城子,即今天的西四道街一带。

1865年 长春商民募集资金修筑城墙。

1884年 长春厅抚民通判李金镛创办养正书院。

1901年 俄国人建成了长春的第一座火车站---宽城子火车站。

1906年 长春开埠后当地政府耗资白银九万两修建道台衙门。

1907年 日本人开始修建长春火车站,满铁长春附属地的规划和建设开始了。

1912年 吉长铁路通车。

1931年9月19日 日军攻占南岭兵营,长春沦陷。

1932年3月9日 伪满洲国成立,爱新觉罗 溥仪就任执政。

1934年3月1日 爱新觉罗 溥仪登基称帝,年号康德。

1932年11月 日本关东军主持《大新京都市计划》,开始大规模城市建设。

1945年8月19日 苏军进驻长春,日本关东军投降。

1948年6月25 东北人民解放国围困长春战役开始,围城期间市内死亡十余万人。

1948年10月19日 驻长春国民党守军分别起义,投降,长春解放。

1948年10月15日 长春特别市市政府成立,邹大鹏任市长。

1953年7月15日 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

1954年9月27日 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入长春市,长春市变成为省会城市。

1955年 东北电影制片厂更名为长春电影制片厂。

1958年8月 长春市第一个人民公社在小河台乡成立。

1968年 经沈阳军区批准,长春市成立革命委员会。

1980年8月 国务院决定在东北三省建设商品建设商品粮基地,长春市外五县被列为其中。

1980年10月 长春市与日本仙台市结为友好城市。

1984年11月 君子兰被定为长春市市花。

1985年8月 伊通河泛滥成灾,大规模治理工程随即展开。

1985年8月1日 长春电视台正式开播。

1991年3月 南湖---南岭新技术工业园区正式更名为长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8月23日 长春举办首届中国长春电影节。

1999年 中国第一列时速200公里的电动旅客列车组在长春客车厂下线。

1999年5月14日 国务院正式批准施行《长城市城市总体规(1996--2020)》,确定了长春市城市性质。

⑥ 长春有什么历史事件

1、清嘉庆五年(1800年)始建置“长春厅”于新立城,置“理事通判”,是为设治之始。道光五年(1825年)迁至宽城子,即现长春市南关区一带。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升格为长春府,置“知府”。1913年改制长春县,县衙称“县公署”,主官称“知事”。1929年县公署改称县政府,知事改称县长。
2、1896年帝俄侵入东北,攫取中长铁路筑路权,在长春建起俄国人居住区。1906年日俄战争结束,在长春的帝俄权益为日帝所取代,1908年日帝为扩大“满铁附属地”,开始建设长春火车站,其后又开辟商埠,当时城市面积为21平方公里,人口约15万。

3、1920年8月始筹建市政,成立长春市政公所。1929年9月,市政公所与开埠局合并,谓长春市政筹备处,置处长。市政公所与市政筹备处,皆为在县的行政区划之内独立的市政管理机关,与长春县并立。1932年1月1日长春县改制长春市,至此,市制始成。是时长春已被日本侵略者占领,并于3月14日定长春为伪满洲国国都,15日易名为“新京”市。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统治东北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中心。至1944年市区面积为80平方公里,人口达81.7万人。1945年“八·一五”光复,长春乃复其名。1945年8月19日,苏联红军进驻长春,实施军事管制。此后,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对长春市反复争夺,两度易政,至1948年10月19日长春解放,开始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1948年10月19日,长春重新获得解放,被确定为特别市。1953年改为中央直辖市。1954年划归吉林省,随后省会迁至长春,成为吉林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1955年定为全国10个省辖大市之一。1979年列为全国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5、随着对外开放、对内搞活政策的贯彻落实,长春市于1980年同日本仙台市、1981年同南斯拉夫诺维萨德市、1983年同英国伯明翰市、1985年同美国弗林特市结为友好城市;在广州、大连设立了办事处。

⑦ 长春发展历史

远古时期,在四万年前旧石器时代,长春就出现原始人类“榆树人”。新石器时代,出现原始纺织技术和原始农业(左家山遗址)。

夏商周及秦时期,肃慎族居于此。

汉至西晋时期,为扶余国辖地,公元346年起为扶余国都。

南北朝时期,公元493年,部分地区入高句丽扶余府。

唐渤海时期,属渤海国扶余府,为渤海国的边防重镇。

宋辽金时期,北宋初,辽设黄龙府(即“直捣黄龙”之黄龙府,今农安县城),属东京道。 北宋末,金国建立,曾定都黄龙府。金天眷三年(1140年),改黄龙府为济州。金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改济州为隆州。金贞祐二年(1214年),将州升为府,改为隆安府,属上京路。

元明时期,元代设辽阳行省开元路管辖。明洪武八年(1375年),归属辽东都司三万卫管辖。永乐元年,属奴尔干都司亦东河卫,名为龙安站。明代中叶,属兀良哈三卫。明朝末年,属蒙古科尔沁部游牧之地。

清朝时期,清初,朝廷设柳条边,对东北实行封禁政策,属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辅国公封地。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土地开始被大面积开发,人口剧增。清嘉庆五年(1800年7月),设置长春厅,置理事通判,隶属吉林将军,是长春正式设置之始,治所在今新立城镇。

道光四年(1825年),治所迁至宽城子。同治四年(1865年),挖城壕、建筑城垣,长春城成型。光绪七年(1881年),长春厅理事通判为长春厅抚民通判,并增设农安分防经历。光绪十五年(1889年),长春厅升为长春府。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东北地区由军府制改为行省制,长春府隶属吉林省。

中华民国时期,民国2年(1913年),长春府改称长春县,置县公署。民国14年(1925年),设立长春市政公所,实行市治。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翌日长春沦陷。1932年3月9日,伪满洲国定都长春,改名为“新京”;8月,改为“新京特别市”,隶属伪满洲国国务院。1945年9月20日,中共东北抗联和苏联红军进驻长春,伪都长春光复;12月20日,国民政府在长春市设置长春市政府,隶属吉林省。

1948年10月19日,长春和平解放;21日,长春市改称长春特别市,隶属东北行政委员会。

1949年3月11日,长春特别市改称回长春市;5月9日,长春市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隶属吉林省。

1953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中央直辖市,由东北行政委员会代理。

1954年8月1日,长春市改为吉林省省辖市;9月27日,吉林省人民政府从吉林市迁至长春市,长春市成为吉林省省会。

1955年2月22日,长春市人民政府改称长春市人民委员会。

1958年11月,国务院批复双阳县、九台县、德惠县、农安县和榆树县划归长春市管辖,长春市实施市管县体制。

1968年3月6日,成立长春市革命委员会。

1979年,列为国家15个经济中心城市之一。

1980年6月1日,长春市革命委员会改称长春市人民政府。

1988年,国务院批复九台县改为九台市(县级)。

1989年2月,国家批准长春市为国家计划单列市,赋予相当于省级的经济管理权限。

1990年12月26日,国务院批复榆树县改为榆树市(县级)。

1992年,国家计委将长春市列为沿边开放城市,享有沿海开放城市同等的优惠政策。

1993年7月,国务院决定各省会市不再实行计划单列;12月,长春市停止计划单列市。

1994年7月6日,民政部批复德惠县改为德惠市(县级)。

1994年2月25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长春市成为副省级市。

1995年8月,撤销双阳县建置,设立双阳区。

2005年,九台市卡伦湖镇、龙嘉镇、东湖镇3个镇划归二道区管辖,德惠市米沙子镇、万宝镇和农安县合隆镇3个镇划归宽城区管辖,此次调整使长春市城区面积扩大了31.5%。

2005年6月29日,吉林省人民政府决定将公主岭市范家屯镇的方正、泡子沿、盛家3个村(范家屯经济开发区)整建制划归长春市管辖,建立长春汽车产业开发区。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批复撤销九台市(县级)改为九台区。

2015年12月,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决定赋予农安县政府地级市经济社会管理权限。

2015年9月,长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长府【2015】45号文件,将东湖镇、卡伦湖镇所辖行政区域划归回九台区管辖,并与同年12月撤镇改街道。

2016年7月,吉民行批【2016】2号文件,将龙嘉镇撤镇建街道,由二道区变更为九台区管辖。

2017年6月,国务院批复原则同意《长春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2017年修订)》。

(7)长春市历史扩展阅读:

长春,简称“长”,别称“春城”,是吉林省省会、副省级市、东北亚经济圈中心城市,是国务院定位的中国东北地区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和综合交通枢纽。

长春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蕴,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 ,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有“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之称,同时还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的摇篮,诞生了著名的中国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客车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

作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春,曾是伪满洲国首都,是近代东北亚政治军事冲突完整历程的集中见证地,具有众多历史古迹、工业遗产和文化遗存。

长春居于中国东北地理中心,分别与吉林省松原市、四平市、吉林市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接壤。2017年,长春共辖7区3县(市),总面积20565平方公里,户籍总人口为748.9万人,市区人口438.3万人。2016年2月国务院批复设立国家级新区长春新区。

长春享“北国春城”之美誉,绿化率居于亚洲大城市前列,中国四大园林城市之一;十次蝉联“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国制造2025”试点城市;“首批全国城市设计试点城市”;位列《2015中国自然指数》中国十大科研城市第六位。

⑧ 长春在古代叫什么

古称“喜都”、“黄龙府”。

1、喜都(长春)始建于公元前2130年(帝舜25年),是早期肃慎王国之第二个王都。时为肃慎南支的主要聚集地,称为喜(三个七字读音Xi,为纪念肃慎击败外族报喜之义而得名),肃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墙和宫殿,称为喜都。此时已有人口约千户,这是长春最早的古典历史,所以“喜”也应该是长春的简称。

公元前约1800年,肃慎南支的惠、漠两族逐渐迁徙在喜都融合成为惠漠部族,为了纪念两大部族融入肃慎王国,肃慎王遂改国号为德惠(得惠),改“喜都”为“合龙(合隆)城”。西汉时期建立扶余国,渐与中原东汉文化交流。

道教传入扶余,全民信仰灌口二郎(考满语“关口二郎”当为灌口二郎转音,实为秦太守李冰次子),城内有许多二郎神庙。改国都合龙城为“天罡城”。此时人口已经过万,城墙和宫殿也改为石质建筑。在此后漫长岁月里,这座古都虽改过很多不同名字,但一直是东北古代王国的王都。

2、黄龙府位于今吉林省长春市农安县县城内,为辽金两代军事重镇和政治经济中心,是中国历史名城之一。城址周长3.5公里,尚存城址残迹7处。

公元1127年,金兵俘虏宋朝徽、钦二帝,曾将他们一度囚禁于此。南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言:“直抵黄龙府,与诸军痛饮耳。”所言黄龙府即指此地。

(8)长春市历史扩展阅读

长春有着深厚的近代城市底蕴,是著名的中国老工业基地 ,是新中国最早的汽车工业基地和电影制作基地。

有“东方底特律”和“东方好莱坞”之称,同时还是新中国轨道客车、光电技术、应用化学、生物制品等产业发展的摇篮,诞生了著名的中国一汽,长春电影制片厂,长春客车厂,中科院长春光机所,中科院长春应化所,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等。

长春是吉菜的发源地,长春自古就有汉、朝、蒙、满等民族在此繁衍生息,特有的民族食俗,客观上形成了独特多元的吉菜饮食文化。

20世纪30年代,长春成为伪满州国统治中心,溥仪的宫中膳房聚集了一批北京清宫御厨和山东名厨,宫廷菜、鲁菜与长春民间菜相互交融,形成了吉菜的基本雏形。又经过近年来的大规模挖掘、创新、推广,吉菜逐渐地以其独有的特色展现于世人面前。

⑨ 长春市地名的来历

长春市的地名由来有三种说法:

1、来自茶啊冲:

茶啊冲这古代肃慎人祭天时的祈福之语。因为祈福之地在喜都,所以后世渐用茶啊冲取代喜都,汉译转音为长春,成为地名。

2、来自长春厅

据《长春县志》记载长春厅设治地点,原在长春堡较东偏数里,命名由此起。而建治之处,土人更名之日,新立城云。这种说法认为,因厅设于长春堡附近,故名长春。

3、来自长春花

长春是以蔷薇的别名而命名的。如《满洲地名考》中提到,长春之意,是蔷薇的异名。此种说法并不能断言这就是长春一名的出处。

持同种说法的《辽史》《吉林通志》也有记载,花名长春,柔枝纷披,取以名地。此外,近人对此说法进行了考证,其结论为长春这个地名,是以长春花使命名的。

(9)长春市历史扩展阅读:

长春的地理位置和气候:

长春地区位于隆起区与沉隆区之间,地质构造的过渡性决定了长春地貌类型的多样性,形成了东高西低的地貌特征。

松辽平原地貌由山地、台地和平原组成,形成了一山四岗五分川的地貌格局。长春山地面积不大,约占长春地区土地总面积的9%。其中,低山占2.56%,丘陵占6.44%。

主要有大黑山和吉林哈达岭。长春台地面只较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41%。其中,平缓台地占35.23%,高台地占5.77%。

主要有榆树台地、长春台地、双阳台地和优龙泉台地。长春台地面积最大,约占土地总面积的50%。

其中,河谷平原占39.4%,低阶地占7.5%,湖积平原占3.1%。主要有双阳盆地、松花江河谷平原、拉林河河谷平原、饮马河河谷平原和农安湖积平原。

长春城区位于松辽平原东部山地向西部平原过渡的伊通河台地上。地势东高西低,地貌由台地和平原组成。

其中,台地占70%、平原占30%。不同的地貌类型对城市建设起着不同的制约作用。长春市地处中国东北平原腹地,市区海拔在250--350米之间,地势平坦开阔。

属北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全国干湿气候分区中,地处湿润区向亚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气温自东向西递增,降水自东向西递减。

春季干燥多风,夏季湿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漫长,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干湿适中的气候特征。

长春市年平均气温4.8°C,最高温度39.5°C,最低温度-39.8°C,日照时间2,688小时。夏季,东南风盛行,也有渤海补充的湿气过境。

年平均降水量522至615毫米,夏季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以上,最热月平均气温23℃。秋季,可形成持续数日的晴朗而温暖的天气,温差较大,风速也较春季小。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