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县历史
Ⅰ 说说 河北 沧州市 的历史!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沧州部分地区在上古时期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三国时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设沧县专区,专署驻沧县镇,辖11个县。1958年6月,天津市归属河北省后,沧县专区与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专署驻天津市,同年9月沧县镇改设沧州市(县级),随后撤消并入沧县。1959年初撤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复沧州专区,并恢复沧州市(县级),专署驻沧州市。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1983年12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驻沧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并,称沧州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目前,沧州市辖新华区、运河区等2个区,沧县、青县、东光县、 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 等10个县,2个管理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原南大港农场]),代管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等4个省辖(县级)市。我市共有有乡镇167个,其中镇73个,街道办事处20个。全市总人口677万人,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沧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回、满、蒙等20多个民族,在总人口中,汉族占98.4%,少数民族占1.6%。
Ⅱ 河北省献县的由来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西汉属河间国乐城县,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城。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改乐寿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1151年)更名献州。
Ⅲ 河北献县属于哪个市哪个区
河北献县属于沧州市,北靠京津,东临渤海,南通中原,西接石家庄,距雄安新区不足80公里,是京津冀都市圈、环渤海经济圈县(市、区)之一。截至2020年,献县总面积1174平方公里,辖7个镇、11个乡、1个国营农场、500个行政村,总人口66万。
献县农业盛产小麦、玉米、棉花,是国家商品粮生产基地;林业以速生杨和红枣为主,是国家命名的“经济林建设先进县”、“金丝小枣之乡”、“国家冬枣出口生产基地”,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的潜力巨大。
(3)献县历史扩展阅读
献县的历史发展进程:
周代,属冀州;
秦朝,置乐成邑;
西汉,为乐成县;
东汉,属河间郡,为河间国治所;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乐成为广城;
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成为乐寿;
金天会七年(1129),乐寿升为寿州;
金天德三年(1151),改寿州为献州;
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改乐寿州为献县,属京师河间府;
民国二十六年(1937),献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
1958年,献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6月,划归天津专区;
1959年,划归天津市;
1961年,改属沧州专区,后属沧州地区;
1993年7月至今,属沧州市。
Ⅳ 献县有没有什么战争历史 详细详细!!!
献县秦初始置乐成邑,盖周代属冀州。西汉为乐成县。东汉至东晋时期,属河间郡,为河间国治所,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因“广”字与国君杨广名讳,广城改称乐寿,金太宗天会七年(1129),乐寿升为寿州,完颜天德三年(1151)改寿州为献州,此为效汉献王刘德承谥号为县州名称之始,明洪武九年(1376)降州为县,改乐寿州为献县,属京师河间府,民国26年(1937)献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建国后至1958年,献县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6月划归天津专区,1959年划归天津市,1961年改属沧州专区,后属沧州地区,1993年7月,属沧州市。
献县名人:献县历史悠久,英杰辈出,修学好古的献王刘德、一代文宗纪晓岚、民族英雄马本斋、哲学泰斗张岱年等英才俊杰,在中华民族发展史上谱写了浓墨重彩的华章。
民族英雄马本斋:马本斋,回族名叫“优素福”,学名马守清。1902年生于河北献县东辛庄(现名本斋村)。 1921年参加奉系军阀张作霖的军队,升任团长职务。1935年弃官解甲归田,回到故乡。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全国抗日战争开始,马本斋建起回民义勇队,抗击日寇。1938年参加八路军,同年10月入党。1939年任八路军冀中回民支队司令员,1942年任八路军冀鲁豫区第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从1937年至1944年马本斋率部队经历大小战斗870余次,歼灭日伪军36700多人。1944年2月7日病逝。马本斋司令员忠于党和人民,不屈不挠地同敌人斗争,他的死重于泰山。党中央在延安召开大会隆重追悼马本斋同志。毛泽东主席题词“马本斋同志不死”。周恩来副主席题词“民族英雄、吾党战士”。朱德总司令亲撰挽联“壮志难移,汉回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一代文宗纪晓岚: 纪昀(1724—1805)字晓岚,一字春帆,晚号石云,又号观弈道人。直隶河间府献县崔尔庄人(今划归沧县),纪晓岚自幼聪明颖悟,巧思过人。乾隆九年(1744)中秀才,乾隆十九年(1754)中进士,历官至协办大学士,官居一品。他六十岁以后,五次出掌都察院,三次出任礼部尚书。
纪晓岚一生倾力编纂《四库全书》,任总纂官。四库全书被称为“千古巨制、文化渊薮”。全书共收3503种,共计79337卷,分经、史、子、集四部,因之称为“四库”。纪晓岚还编写《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又编写《四库全书简明目录》二十卷。纪晓岚在晚年还有笔记小说《阅微草堂笔记》问世,共二十四卷,内容丰富,语言质朴,亦庄亦谐,鲁迅先生称赞之“隽思妙语”。
纪晓岚在封建社会身居要职,不离皇帝左右,深得恩宠,随驾游山玩水,吟诗作对,留下许多诙谐幽默的传说和诗文。
献王刘德:河间献王德,以孝景前二年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必为好写与之,留其真,加金帛赐,以招之。由是四方道术之人,不远千里,或有先祖旧书,多奉以奏献王者,故得书多,与汉朝等。是时淮南王安亦好书,所招致率多浮辩。献王所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之子徒所论,立毛氏诗、左氏春秋博士,修礼乐被服儒术,造次必于儒者,山东诸儒多从而游。武帝时献王来朝,献雅乐,对三雍宫及诏策所问三十余事,其对推道术而言,得事之中,文约指明。立二十六年薨。中尉常丽以闻,曰:“王身端行治,温仁恭俭,笃敬爱下,明知深察,惠于鳏寡。”大行令奏:谥法曰:聪明睿智,曰:“献”,宜谥曰“献王”。
哲学泰斗张岱年:别名季同,曾用笔名宇同,哲学家、思想家。原籍河北省献县,1909年出生于北京。早年受其兄张申府(崧年)引导,开始了解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亦留意英国20世纪初分析学派的哲学著作。1933年毕业于北平师范大学,后至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助教。1935年--1936年写成的《中国哲学史大纲》为中国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中国哲学范畴的专著。1937年抗战爆发,蜇居读书。1943年任中国大学哲学教育系讲师。1944年升副教授。1946年清华大学复校后回清华大学哲学系任副教授、教授。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1980年起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兼职研究员。1986年兼任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并兼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中华孔子学会会长。2004年4月24日在北京逝世
摘自:献县政务信息网
Ⅳ 献县周边的地名及来历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为县,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 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Ⅵ 献县有多少年的历史
献县历史悠久,夏商时期属冀州,春秋时属燕国,战国时属燕、赵、秦。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境内就形成了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城市——乐成。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河间郡,汉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改河间郡为河间国,自此,河间或为国或郡,前后历时达700年,其治所一直在今献县河城街南,直到北魏太和十一年(公元478年),郡(国)治所北徙,“河间”之名迁出县境,献县一直是河间国(郡)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乐城为广城,仁寿初(公元601年)改广城县乐寿县。隋末窦建德在此建大夏国。唐宗为乐寿县。金天会七年(公元1129年)升格改名寿州,天德三年(公元1151年)改寿州为献州。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降州为县,称献县,一直沿用至今。清沿袭明制,属河间府。抗日战争时期,东部地区(今淮镇、韩村、垒头、高官和今沧县的杜生、崔尔庄一带)划属建国县。南部地区(今陈庄镇的全部、河城街和南河头乡的部分)划属献交县。1949年献交县撤销,南部部分地区划归献县。 1945年建国县撤销,东部地区除杜生、崔尔庄一带划给沧县外,其余划归献县。1958年饶阳、武强两县并入献县,仍称献县。1961年又将武强、饶阳划出,献县恢复原建制。今有乡镇18个,辖500个自然村。
献县辖4个镇、13个乡、1个民族乡:乐寿镇、淮镇镇、郭庄镇、河城街镇、韩村乡、乡、陈庄乡、徐留高乡、商林乡、段村乡、张村乡、临河乡、小平王乡、十五级乡、垒头乡、南河头乡、西城乡、本斋回族乡。
所以献县有2209年的历史
Ⅶ 河北沧州献县的献王指的是哪位古代人物 有人知道吗
汉代丞相匡衡
献县汉墓群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距沧州市70公里。献县自西汉建立河间国,直至南北朝时,一直是王封之地。1937年以前,献县辖境面积较大,境内号称有大小七十二冢。从现存古墓来看,多集中在河城街和十五级乡,河城街是汉代河间王的都邑所在地,汉代 古墓多是有道理的。古墓有两个特点,一是几个大墓集中在一起;二是大墓旁还有小墓,可见墓与墓之间有历史渊源。见于史藉者,境内汉墓 主要有献王墓、孝王墓、刘淑墓、刘英墓、毛公墓、贯公墓等。古汉墓修为高台,在当地亦有俗称,如河城街西的云台山、小屯村东的万层 山、九张庄附近的九连山、傅庄附近的百草山、窦三疃附近的五王山、双岭村西的丹陵等等。
献县城东10公里的云台山,高20米,占地2.3万平方米,是汉代丞相匡衡之墓。匡衡年少时家贫,为读书曾“凿壁偷光”、“萤囊映雪”。
当丞相后,两袖清风,爱民如子。死后人们纪念他,自愿为他修大墓,男的肩担、车推,女的手捧、袄包,用土筑成“比云彩高的山”,故名云台山。
Ⅷ 河北献县单桥什么样的和单桥的历史
献县城南6公里处,西距106国道1公里的单桥村,有一座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的五孔大石桥。桥身长69米,宽9.6米,高8米,桥孔跨径约9.8米。桥身料石表面用铁榫,中间用木柱穿心连结加固,使整个大桥浑然一体。大桥按地形水势设计,南高北低,南三孔稍宽略高。在拱与拱之间增添了4个小腹拱,以减轻石桥自重,提高泄洪能力,也使桥体显得美观别致。九个拱顶的两端,雕饰着18个龙头,在栏板、栏柱上还雕刻着很多动物图案,当地至今流传着"三千狮子,六百猴,七十二统蛟龙碑"的赞美之词。此桥是河北省重
点文物保护单位。
单桥地处京德古御道和滹沱河的交汇点上,自古即为南北交通要道。明朝在北京建都以后,人来车往,更感到无桥之不便。明正统六年(1441年)开始建木桥,因滹沱河水势汹涌,木桥屡经毁复,耗费了大量人力财物。河间知府王逢元等提议修建石桥。献县知事李粹自捐资主修,邑人刘尚用、石守志、张九叙等捐资募款,力成此举。为此捐资出力者不计其数,就连石料都是商船纤夫不辞劳苦从千里以外的太行山区义务代运。经过8年的努力,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建成,成为京南的交通咽喉。至今桥面仍留有0.2米深的车辙,可见石桥当年的繁华。
Ⅸ 沧州有哪些历史
沧州古为幽、兖二州地。西汉文帝置浮阳县,为勃海郡治。南北朝时,分属北魏瀛州、冀州,浮阳县为浮阳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设立沧州,取沧海之意,治饶安县(今盐山县西南),辖浮阳、安德、乐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长芦县,治今市区西,属章武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浮阳县更名清池县,属沧州。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移沧州治至今城区。《元和郡县志》记曰:沧州“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清池、长芦两县属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长芦县入清池县,清池县为沧州治。金朝仍置沧州。元徙沧州及清池县治至长芦镇,属河间路。明洪武初省清池县入沧州,属京师河间府。清初沧州属河间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隶天津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制,改沧州为沧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为属津海道。1928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沧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军队发动青沧战役占领沧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8月,降沧州为沧镇,划沧县、青县、黄骅、建国(今沧县、河间交界)、任丘、河间、献县、肃宁、交河、泊头镇、沧镇为沧县专区。
1958年撤销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1961年复设沧州专区,并设沧州市,为专署驻地。1968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
1983年,沧州市升为省辖市,并划入沧州地区的沧县。1986年将青县划归沧州市。1993年撤销沧州地区,所属县市划归沧州市。
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9)献县历史扩展阅读:
沧州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清,至民国及近代臻于鼎盛,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名家辈出,影响广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
沧州武乡的形成,与其沿河滨海、南北要冲、畿辅重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侠义豪放、古道热肠、率真刚毅的鲜明地域品格密切相关。
沧州武术拳种丰富,门派众多,豪侠云集,名家辈出。丁发祥、霍殿阁、张之江、王子平、佟忠义等名宿巨擘蜚声中外,吴连枝、王志海、刘连俊、苗晓兰、郭贵增等中青年武师实力雄强,王晓楠、崔文娟、李蒙蒙、阚文聪等新秀活跃现代武坛。
沧州人民崇文尚武,武术爱好者遍布城乡。沧州市199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武术2006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奥运精品旅游路线,2011年被评为“最中国武术之乡”,2019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段位制试点单位”。
沧州武术具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特征。
沧州武术渊源流长。滥觞于春秋时期的沧州武术,历经两千年陶冶嬗变,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沧州武风浩荡,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是《汉书·龚遂传》。古圣先贤因势利导,诚心可鉴,睿智而圆融地实现了官府意志与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动。
沧州武术门派众多丰富。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拳种129个,源起和盛传于沧州的拳种多达53个,占全国总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举足轻重。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沧州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有八大门派: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麒麟拳、阴手枪等拳械更为沧州所特有。
沧州武术兼收并蓄。在秉持传统技法的同时,沧州武术以气象恢弘的开放品格,陆续吸纳了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现代成分,不断扩张和丰裕着自身的拳种体系
沧州武术名家辈出,八极拳宗师丁发祥打败沙俄两名来华立“国擂”的大力士和技击高手战胜“中华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赐封为“铁壮士武侠”。
霍殿阁被末代皇帝聘为武师,王正谊(大刀王五)襄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师,王子平(千斤王)屡胜外国大力士为国争光,张之江出任中央国术馆首任馆长,都为武林美谈。
特色鲜明的沧州武术,在被称为“国术”的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
是根植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典型缩影,是古老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遗存,堪称武林圣地和中华武术网络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沧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沧州武术
Ⅹ 沧州有那些历史名人
沧州历史名人有六位,分别是扁鹊、马致远、纪晓岚、张之洞、冯国璋、马本斋。
1、扁鹊: 战国时名医,鄚(今沧州市任丘)人,自幼从医,周游列国,成为天下 众口称赞的神医。著有《内经》、《外经》等中医经典。
2、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字千里,号东篱, 汉族。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3、纪昀:(1724-1805) 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编撰的《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网络全书。
4、张之洞:(1837-1909)直隶省南皮县(今沧州市南皮)双庙村人,清末洋务派首领,同治进士。
5、冯国璋:(1857-1919) 河间(今沧州市河间)西诗经村人,系明代开国勋臣冯胜的后代。1916年任副总统,1917任代总统。
6、马本斋:(1903-1944) 回族,献县(沧州市献县)东辛庄人。1938年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到1944年六年多的时间里,身经大小战斗五六百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