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发历史
❶ 古代的女性在没有发胶的情况下,是怎么将发髻盘起来的
“鬓挽青云欺靛染,眉分新月似刀裁。”这是古代诗人对于女子美貌的描写,其中重点提到了头发的美,还有眉毛的美。
其实,一个女子的美感不仅仅体现在身材与样貌之上,真正要给美貌打分,其实头发也占着很大的比例。古代称女子的头发为青丝和乌发,更有一种少女的坚持与守护的感觉。例如古人有言,待卿长发及腰,待君金榜题名。可见女子的头发不仅仅衬托出女子的美感,而且还是女子对于爱情或者人生的一种坚持与表达。
如果大家对于宫廷斗争戏看得比较多的话,应该会发现,很多的皇后娘娘,贵妃娘娘头发特别的高,弹得如此的细致,有个性,让人们怀疑他们的头发是否是塑料做的。
其实在真实的历史记载中,他们很多头发还真的是假的,因为为了方便头发能够按照一定的型号盘在头上,所以每一位女性都必须要在头上戴一个假发模型,以此来支撑头发,并且塑造一定的发型。
历史上皇后的那种高耸入云的发型,唐代中后期那种真正的冲天发,其实都是用假发模型实现的。因此除了发胶以外,假发模型也很好的帮助了古代女性的头发的固定,这使得中国古代女性头发越来越美,而且有个性。
四、专门的护理人员
当然了,除了以上这些智慧以外,古人还有专门的人力护理。在此前的文章中,笔者也曾经和大家聊到过,古代的托尼老师。其实在史书记载中,特别是在宋代的野史记载中,有相当多的内容都聊到了宋朝女性的生活面貌,其中就特别强调,所有的贵族小姐都有一个专门的梳妆丫鬟。
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就曾经提到过一种职业,这些从业人员专门以爱护女性的头发为主,它们可以帮助女性排出不同的发型,并且定期进行头发爱护。
❷ 古代女子出嫁时盘头叫什么
古代女子出嫁时盘头叫绾发。
风俗:古代女子15岁行绾发加笄礼,表示到了出嫁的年龄。
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
中国古代女子不一定是结婚后才盘发的,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这是为什么古代把十五岁称为“及笄”到后来,清末民初的女子习惯,幼女留双短辫,少女梳单长辫,成年妇女挽发髻。
(2)盘发历史扩展阅读
妇女盘发最初只是为了方便,妇女一生不理发,头发越来越长,大约到15岁的时候,就必须盘起来,才不至于妨碍行动。后来,人们就赋予这个事情一个特殊的意义。古代女子到15岁时,要举行笄礼,把头发盘成发髻,再插上簪子,表示成为成年人。成为她的成年礼。
在古代,头发被认为是人体最珍贵最神圣的部分,一个人头发的蓄养方式和造型选择都是它的主人身份的某种反映。在许多文化中,妇女的头发都被认为具有性感魅力,以致于结婚以后,头发都要被遮掩起来,以避免引起他人的欲望。
古代女子一到十五岁就把头发盘起来,表示成年了,到出嫁的年龄了,词语“及笄年华”说的就是这么回事。而一般说来,女子在“及笄”之间,父母就已经给她定下婚事的了,一般在“及笄”那一年出嫁,所以,结婚的妇女都是盘发的。
❸ 谁知道理发的历史
理发历史
我国很久以前是没有“理发”一词的,认为“头发”受之于父母,不能
随便剃除。故当时男女都留长发,只是盘发的方式不同。到了汉代,就有以理发为职业的工匠。
南北朝时代,南朝梁的贵族子弟都削发剃面,那时的理发业已经很发达,出现了专职的理发师。“理发”一词,最早出现在宋代的文献中,朱熹在注疏《诗·周颂·良耜》中“其比为栉”一句里说明:“栉,理发器也。”
宋朝理发业已比较发达,有了专门制造理发工具的作坊。那时,对剃发有个特殊的称呼叫“待诏”。后来,逐渐发展成一种技艺,一个行业。
在元明两朝,人们理发更为普遍。到了清朝,满族贵族为了达到长久统治的需要,强制下令男子一律剃头梳辫,“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人们无奈去剃掉前额顶上的头发,理发业空前发展起来。当时,到处都有理发挑子,理发工手执铁夹(音叉)沿街叫卖,给人理发。
由于各朝代对头发的清洁卫生处理方法不同,所以有不同的称呼,明代叫“篦头”,清代叫“剃头”,还有叫“剪头”、“推头”等。
我国创建的第一个理发店,是清顺治年间在奉天府建的。辛亥革命以后,许多在日本的中国理发师纷纷回国开设理发店。
我们所称的理发师、美容师,古时候称作待诏、剃工、镊工,俗呼为理发匠、剃头匠、整容匠等。理发与美容从远古就已产生了,传说伏羲时就已开始椎髻,不再散发。在发式上汉族已区别于少数民族的披发、断发、或编发,直到清兵入关以前。古人挽发为髻,古时的理发就是沐发与梳栉。男女梳栉,都得用梳子和篦子。《诗经·小雅·采绿》写女子采绿,想到丈夫要回来了,“予发曲局,薄言归沫”。意思是说,我的头发卷曲蓬松,快回家沫栉洗梳。《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寡君之使婢子侍执巾栉,以固子也。”这说明古时贵族有专人为其梳理头发。古代男女到了成年,要行加冠与及笄之礼,要束发;对罪犯施髡刑,还有仅去须鬓的刑罚,这都需要专门的“栉工”。颜之推《颜氏家训·勉学》说南朝梁的贵游子弟“无不熏衣剃面”。加上平民百姓也要理发,“栉工”朝廷有栉工外,为平民的私家“栉工”也产生了。最迟到宋代,私家理发业已形成了规模,宋洪迈《夷坚志乙》卷十二《成都镊工》:“政和初,成都有镊工,出行尘间,妻独居,一髯髻道人来求摘须毛,先与钱二百”;宋张端义的《贵耳集》中,也记载秦桧曾唤一镊工为他栉发,以五千当二钱尝给镊工。宋元的理发匠被称为待诏,正如卖茶水的被成为“茶博士”一样,取其随时待命而被召唤而已。当时的理发匠不但有店铺,而且也有了行会,宋周密的《武林旧事·社会》就记载当时的临安(杭州)有“净发(梳剃)社”,元代据延祐元年(1314)长兴州修建东岳行宫碑,碑阴刻辞中有“净发行”的记载。理发行会一直延续到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清兵初入关时,曾下“剃发令”,将汉人束发为髻改为剃发留辫。当时有“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之举。那时,专门有人挑着一幅剃头担子,后来挂铁搭连的地方,原先是挂刀的地方,不肯剃发就立即砍头。辛亥革命后,才把辫子革掉。中国人的头发与发式,也曾经历过血风腥雨的考验。
理发,(Hair care),又名 头发护理,常见的是修剪头发,简称剪发,令人外观清洁整齐,有美化外型、美容之功用。 理发可以是家庭生活活动,家属及朋友互相帮助。不过理发也可视为七十二行之一种专业,是发廊、理发店的理发师之职业。 理发通常指基本的头发护理,而头发的美化则称为美发。但除了剪发,“理发全套”可能包括洗头、吹头发、染发、恤发、定型、美甲、按摩等。
❹ 发髻的历史
少数民族妇女梳盘髻的现象,历来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乌蛮……男妇髻……”。四川凉山居民“椎髻、跣足……从夷蛮习俗”的记载。云南晋宁石寨山出土西汉时期,滇人青铜贮贝器盖上的妇女形象,有不少梳盘髻者,此出土的青铜舞俑,也盘发于顶。广西、贵州、四川等地的崖画中,都有梳盘髻的人物形象;清代《云南通志稿》插图中很多梳盘髻的妇女形象。过去,满 族贵族妇女婚后,梳一种称之为“两把头”、“叉子头”、“如意头”的盘髻。梳法是将头发分成上下两部分,一部分下垂于脑后,梳成燕尾式发髻,俗称“燕人头”,另一部分挽于头顶,拧成绳股,盘绕成一个覆盖在头顶的扁长形发髻,再于发髻间插饰一个叫“大扁方”的发簪,即作装饰又为固发。
满族、朝鲜族 、傣族、苗族、基诺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区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盘髻。且各具风格。侗族妇女喜欢将发髻梳到左耳部位,几乎盖住整个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脑后盘髻,并任发梢自然下垂于肩部;傣族妇女将长发松松的拢于头顶或偏向一侧,然后梳成盘发,不少人还在盘发中抽出一段发梢作装饰;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交界地区的苗族妇女,有一种盘发,被称作大盘头,是用假发在头顶盘绕成硕大的发髻,再横一支发簪以固定假发,发簪与假发之间用布带相绑,假发在头顶松散下垂,齐肩盖耳,十分奇特。
中国妇女的发式,形形色色、五花八门、谁也难以说清它究竟有多少种类。远古的披发;汉代妇女的“倭堕髻”;北朝妇女的“十字髻”;唐代妇女的“灵蛇髻”、“飞天髻”;宋代妇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关朝代颇为流行的发式。少 数民族妇女的发式更是式样万千,例如有傣族妇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妇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妇女的“凤凰妆”;有苗族妇女的“独角髻”;有满 族妇女的“两把头”。土族妇女的妇式竟有七、八种之多,如“三叉头”、“干粮头”、“蜂儿头”、“簸簸头”等等。但其中流行最为久远,也最为普遍的要算“披发”、“辫发”和“盘发”了。直至现代,这三种发式,仍颇为流行。许多民族的女子还有剃发的习俗,这在繁多的发式中,可以说是最具独物风格的发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