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县历史
Ⅰ 沧州落子的历史渊源
据河北省沧县县志记载:落子是大秧歌中的一个小场子,起源于清代嘉庆和道光年间(1796一1821年)。传统的落子,女的脚踩寸跷(又名踩寸子),手持花扇或小竹板,男的手打霸王鞭。落子的舞蹈特点是,扇花少,舞姿造型多,注重曲线美,讲究韵味儿。扇舞的风格潇洒,板舞的动作幅度大,节奏变化多,非常明快。
Ⅱ 沧州有哪些历史
沧州古为幽、兖二州地。西汉文帝置浮阳县,为勃海郡治。南北朝时,分属北魏瀛州、冀州,浮阳县为浮阳郡治。
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517年)析瀛、冀二州设立沧州,取沧海之意,治饶安县(今盐山县西南),辖浮阳、安德、乐陵三郡。
北周大象二年(580年)置长芦县,治今市区西,属章武郡。隋开皇十八年(598年)浮阳县更名清池县,属沧州。
唐开元十六年(728年)移沧州治至今城区。《元和郡县志》记曰:沧州“后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分瀛州、冀州置沧州,以沧海为名。”清池、长芦两县属之。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省长芦县入清池县,清池县为沧州治。金朝仍置沧州。元徙沧州及清池县治至长芦镇,属河间路。明洪武初省清池县入沧州,属京师河间府。清初沧州属河间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隶天津府。
民国二年(1913年)废府制,改沧州为沧县,属直隶省渤海道,次年改为属津海道。1928年废道制。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沧县属河北省第六行政督察区。
1947年6月,中国共产党军队发动青沧战役占领沧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8月,降沧州为沧镇,划沧县、青县、黄骅、建国(今沧县、河间交界)、任丘、河间、献县、肃宁、交河、泊头镇、沧镇为沧县专区。
1958年撤销沧县专区,并入天津专区。1961年复设沧州专区,并设沧州市,为专署驻地。1968年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
1983年,沧州市升为省辖市,并划入沧州地区的沧县。1986年将青县划归沧州市。1993年撤销沧州地区,所属县市划归沧州市。
沧州是中国的武术之乡,沧州在明清时期出过武进士、武举人1937名。源起或流传沧州的门类、拳械达52种之多,占全国129种门类 、拳械的40%,乃中国武术发源地之一。
(2)沧县历史扩展阅读:
沧州武术,源于春秋,兴于明清,至民国及近代臻于鼎盛,历史悠久,门派众多,名家辈出,影响广泛。素有“武健泱泱乎有表海之雄风”和“镖不喊沧”之说。
沧州武乡的形成,与其沿河滨海、南北要冲、畿辅重镇的特殊地理位置,多民族聚居、科考推动等复杂历史因素,侠义豪放、古道热肠、率真刚毅的鲜明地域品格密切相关。
沧州武术拳种丰富,门派众多,豪侠云集,名家辈出。丁发祥、霍殿阁、张之江、王子平、佟忠义等名宿巨擘蜚声中外,吴连枝、王志海、刘连俊、苗晓兰、郭贵增等中青年武师实力雄强,王晓楠、崔文娟、李蒙蒙、阚文聪等新秀活跃现代武坛。
沧州人民崇文尚武,武术爱好者遍布城乡。沧州市1992年被评为全国首批唯一的地级市武术之乡,沧州武术2006年被国务院和省政府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被北京奥组委确定为奥运精品旅游路线,2011年被评为“最中国武术之乡”,2019又被国家体育总局评为“全国武术之乡段位制试点单位”。
沧州武术具有着鲜明的地域色彩和个性特征。
沧州武术渊源流长。滥觞于春秋时期的沧州武术,历经两千年陶冶嬗变,到清末民初,臻至鼎盛。沧州武风浩荡,最早见于正史记载的是《汉书·龚遂传》。古圣先贤因势利导,诚心可鉴,睿智而圆融地实现了官府意志与百姓福祉的良性互动。
沧州武术门派众多丰富。上世纪80年代,全国挖掘出来的“源流有序,拳理清晰,风格独特,自成体系”拳种129个,源起和盛传于沧州的拳种多达53个,占全国总量的41%,在“南有莆田、中有登封、北有沧州”的中华武术大格局中举足轻重。
沧州武术独树一帜。沧州武术的代表性拳种有八大门派:劈挂、燕青、六合、八极、八卦、功力、查滑、太祖;而疯魔棍、苗刀、戳脚、麒麟拳、阴手枪等拳械更为沧州所特有。
沧州武术兼收并蓄。在秉持传统技法的同时,沧州武术以气象恢弘的开放品格,陆续吸纳了跆拳道和规范武术套路等现代成分,不断扩张和丰裕着自身的拳种体系
沧州武术名家辈出,八极拳宗师丁发祥打败沙俄两名来华立“国擂”的大力士和技击高手战胜“中华第一擂”,被康熙皇帝赐封为“铁壮士武侠”。
霍殿阁被末代皇帝聘为武师,王正谊(大刀王五)襄助谭嗣同变法声震京师,王子平(千斤王)屡胜外国大力士为国争光,张之江出任中央国术馆首任馆长,都为武林美谈。
特色鲜明的沧州武术,在被称为“国术”的中华武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武术的重要发源地、拳种富集地和典范传承地,
是根植于民间的中华武术的典型缩影,是古老中华武术文化的重要遗存,堪称武林圣地和中华武术网络全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沧州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沧州武术
Ⅲ 沧州青县的历史
青县的历史沿革
唐虞夏殷境地冀州。春秋战国属燕境地。汉高祖五年(公元前回202年)在境内木门店设参户答县(属渤海郡)。汉武帝元朔三年(公元前126年),改参户县为参户侯国。东汉并入章武县。北周属长芦县地。隋代东部属鲁城县地。唐昭宗年间于此设芦台军,后改乾宁军。五代时乾宁军入契丹,改为宁州。后周显德六年(公元959年),收置,复置乾宁军,并于此地设永安县(治今清州),属沧州。宋太平兴国七年(公元982年)改永安县为乾宁县,属乾宁军。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乾宁军升清州,领乾宁县。金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改乾宁为会川县。蒙古太宗二年(公元1230年),改州为府,称清宁府,七年(公元1235年),复治清州。明洪武初年以州治,会川县省入。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改“清”为“青”撤州为县,始称青县(当时城南有一河经常洪水泛滥,于是去“清”的三点水,改为“青”,取四季长青之意),属河间府。清中期改属天津府。1913年青县改属直隶省渤海道。1949年划归沧县专区。1952年改隶天津专区。1958年并入静海县。1961年7月复置青县,属沧州专区。1970年属沧州地区。1986年始属沧州市。
Ⅳ 说说 河北 沧州市 的历史!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沧州部分地区在上古时期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三国时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唐朝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 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
设沧县专区,专署驻沧县镇,辖11个县。1958年6月,天津市归属河北省后,沧县专区与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专署驻天津市,同年9月沧县镇改设沧州市(县级),随后撤消并入沧县。1959年初撤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1961年6月1日,恢复沧州专区,并恢复沧州市(县级),专署驻沧州市。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1983年12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直辖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驻沧州市。1993年7月,地、市合并,称沧州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目前,沧州市辖新华区、运河区等2个区,沧县、青县、东光县、 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和孟村回族自治县 等10个县,2个管理区(沧州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原中捷友谊农场]、沧州市南大港管理区[原南大港农场]),代管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等4个省辖(县级)市。我市共有有乡镇167个,其中镇73个,街道办事处20个。全市总人口677万人,人口密度477人/平方公里。沧州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有汉、回、满、蒙等20多个民族,在总人口中,汉族占98.4%,少数民族占1.6%。
Ⅳ 沧州地名的由来
由来:因东临渤海而得名,意为沧海之州,所以叫沧州。
沧州市是国务院确定的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也是石油化工基地和北方重要陆海交通枢纽,是环渤海经济区和京津冀都市圈重要组成部分。沧州境内有沧州铁狮子、献县汉墓群、泊头清真寺、海丰镇遗址、纪晓岚墓地、献县单桥、黄骅古贡枣园等七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沧州市辖新华区、运河区2个市辖区,泊头市、任丘市、黄骅市、河间市4个县级市,沧县、青县、东光县、海兴县、盐山县、肃宁县、南皮县、吴桥县、献县、孟村回族自治县10个县,及沧州渤海新区、沧州经济开发区、沧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截止至2018年1月10日。
(5)沧县历史扩展阅读:
沧州部分县区名字的由来:
1、孟村回族自治县:明永乐二年(1404年),回民孟氏应诏迁此定居,以姓氏命名孟村。以县治所在地孟村为名。
2、吴桥县:因县城南门外吴川上有桥,故名。
3、南皮县:春秋时期为齐国之域,齐桓公救燕北伐山戎至此,为缮修皮革而筑城。时章武有北皮亭,故称这里为南皮。
4、河间市:《水经注》、《禹贡》所载,原系九河流域之间自然区域的泛称。据《汉书·地理志》注:“应劭曰:在两河之间。”故名。《汉书补注》引何焯曰:“两河谓滹沱河、滹沱别河。”河间县因河间郡为名。
5、任丘市: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巡海使中郎将任丘筑城以防海口,遂以其名为地名,因任邱故城为名,今作任丘。
Ⅵ 沧州的历史沿革
沧州因濒临渤海而得名。
上古时期,沧州属幽州和兖州,西周时属青州,春秋战国时代为燕、齐、晋、赵等国地。秦朝时属巨鹿郡和洛北郡,汉代属冀州和幽州。
三国属魏国,南北朝时属北魏的瀛州和冀州。北魏孝明帝熙平二年(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三郡。隋初废浮阳郡,后分属河间郡、渤海郡和平原郡;
唐朝贞观元(公元627年)属河北道,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沧州置景城郡,治清池县(今河北沧州市东南)。辖境相当今天津市海河以南,静海县和河北省青县、泊头市以东,东光县及山东省宁津、乐陵、无棣等市县以北地区。乾元元年(758年)复改为沧州。
北宋又改为景城郡,后废。宋代属河北东路河间府,元代属中书省河间路,明代属北直隶省河间府,清代属直隶省河间府,部分县属天津府。
中华民国初属直隶省渤海道、津海道,1928年废道府制,改属河北省。抗日战争时期,属中共晋察冀边区冀中、津南行署和山东渤海区行署辖。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设沧县专区,专署驻沧县镇,辖11个县。
1958年6月,天津市归属河北省后,沧县专区与天津专区合并,称天津专区,专署驻天津市,同年9月,沧县镇改设沧州市(县级),随后撤消并入沧县。
1959年初撤天津专区并入天津市。
1961年6月1日,恢复沧州专区,并恢复沧州市(县级),专署驻沧州市。
1967年12月,沧州专区改称沧州地区。
1983年12月,沧州市改为河北省辖市,行署和市政府同驻沧州市。
1993年7月,地、市合并为沧州市,市政府驻运河区。
Ⅶ 沧州有那些历史名人
沧州历史名人有六位,分别是扁鹊、马致远、纪晓岚、张之洞、冯国璋、马本斋。
1、扁鹊: 战国时名医,鄚(今沧州市任丘)人,自幼从医,周游列国,成为天下 众口称赞的神医。著有《内经》、《外经》等中医经典。
2、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间),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马祠堂村人,字千里,号东篱, 汉族。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3、纪昀:(1724-1805) 字晓岚,清直隶河间府献县(今沧州市沧县)崔尔庄人。历经雍正、乾隆、嘉庆三朝。编撰的《四库全书》被誉为中国和世界文化史上规模最大的一部网络全书。
4、张之洞:(1837-1909)直隶省南皮县(今沧州市南皮)双庙村人,清末洋务派首领,同治进士。
5、冯国璋:(1857-1919) 河间(今沧州市河间)西诗经村人,系明代开国勋臣冯胜的后代。1916年任副总统,1917任代总统。
6、马本斋:(1903-1944) 回族,献县(沧州市献县)东辛庄人。1938年在家乡组织回民义勇军,抗击日本侵略者,到1944年六年多的时间里,身经大小战斗五六百次,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Ⅷ 关于沧州的民间传说和名人故事
篇一:《沧州民间传说-沧州水月寺的由来》
水月寺是以前沧州最有名的一座寺院,据沧县志记载:“水月寺原在城外西南角,观灯桥东西,后周广顺年公元953年始建。明宣德十年僧人泽安移建于城北盐场东侧。
明正统十七年僧人泽一重修,清乾隆五十四年,州人宋成文、董宝仁等继而重修,光绪二十一年驻防乐军梅东益等又重修,可谓吾邑之冠。”
据说,因清同治年间运河发大水,在盐场附近决口,洪水从寺庙越过,故以谐音更名为水月寺。当时仅是一小庙,香火不盛,寺内方丈性然,为重修并扩大庙宇,曾断手化缘以表诚心。
经过五、六年时间,他在市内各商家铺户和周围各乡村大户人家,化得一笔巨资,同时得到驻防沧州的统领导范天贵及梅东益等的大力支持,开始重修扩建。其规模更加壮观,气势更加宏伟。
整个水月寺有山门(前殿)、次殿、大殿、后殿为三进院落,均有东西配殿。还有东西两个跨院、山门门匾水月寺三个唐隶大字,为驻沧统领范天贵手书,他本一介武夫,为附庸风雅,他从重修庙宇之日起,便悉心习书练字,等三年后,寺庙竣工,水月寺三字也挥笔练就。
前殿内两侧有泥塑的头抵屋顶的身躯魁伟、横眉怒目、叱咤风云的哼哈二将,高约两丈,十分威严。次殿当中有相背而塑前后可观的两尊大佛。
一是“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慈颜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的弥勒佛,再是着盔披甲,手执紫金降魔杵的韦陀(即护法神、类闹天宫中的二郎神杨戬)。两侧还有四大天王坐象高约一丈五尺。有的伏虎、有的玩蛇、有的弄剑、有的弹琵琶。可谓威风凛凛、气势逼人。
此殿可穿堂而过直通大雄宝殿。此殿高达十二丈八尺,登上七步台阶可见殿前平台正中有高约五丈的千斤大鼎。殿内正中有三尊赤金镀身的大佛,为南海观音、西天如来、释迦牟尼之坐象。
高约一丈六尺,面前三张供桌有香炉、蜡千、佛罄之类,大殿两侧有降龙、伏虎、长眉、长臂、醉、睡等十八罗汉,如真人大小,栩栩如生。
东西北三面墙壁有立体悬空泥塑和壁画,据说是由两位著名民间艺人,一是沧县杜林刘环师傅,一是青县西程村马黑师傅,各自承包打对作,竟相献艺,雕塑彩绘而成。
其内容是反映西天如来佛,从诞生、成长出家,并率几百名弟子传经的过程。但见烟云缥渺、海岛仙山、奇峰古洞,流云飞瀑,宛若神话仙境。
东西两侧还有香龄温席、王祥卧鱼、丁香割肉等24孝民间传说故事。并配有花卉翎毛、山水人物等多种装饰图案,可谓是妙手奇塑,巧夺天工,技艺精湛,令人叹为观止。后殿内有一精致铜塑千手千眼佛,造型奇特,精艺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