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西安历史地图集

西安历史地图集

发布时间: 2021-08-03 20:59:26

⑴ 要去西安旅游,想看一本关于西安历史文化的书!各位推荐一本吧!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西安文物与古迹》,这本书对于西安的介绍可能专业些;
另外也可以看看贾平凹的《老西安》这本书;
最后强烈推荐胡婕的《本色西安》,该书内容包括:历史名胜和文物古迹的旅游介绍,现代都市的面貌,当地人的生活趣事,宗教信仰、心灵感悟的哲理小品,咖啡爱情故事和酒吧文化,本土的当代艺术与音乐,外国留学生的人物写真等, 堪称第一本关于西安的小资旅游宝典。 这不是一本纯粹的旅游攻略集萃,尽管它拥有实用精美的手绘地图和作者作为当地人关于吃喝玩乐最详实体贴的介绍。 这不是一本专业的历史人文读本,尽管它囊括了旅游景点的权威介绍和历史掌故的生动解读。 这是一本描绘城市本色的漫步日记。 踏歌漫步,无论作为旅行状态,还是生活心态,都是令人心神放松的好方式。
参考一下吧,喜欢的话就自己再深入了解一下吧........
祝好运............

⑵ 史念海的主要作品

《中国疆域沿革史》(与顾颉刚合著),长沙商务印书馆,1937年3月。
《中国的运河》,重庆史学书局,1944年出版;1988年4月,陕西人民出版社再版。
《河山集》(1-7集):先后由三联书店于1963年9月与1981年5月;人民出版社于1988年1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1年12月;山西人民出版社于1991年12月与1997年12月;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于1999年1月出版。
《黄土高原森林与草原的变迁》(与曹尔琴、朱士光合作),陕西人民出版社,1985年3月。
《中国人口地理和历史地理》,台湾学生书局,1991年11月出版。
《中国历史地理纲要》(上、下册),山西人民出版社,1991年12月与1992年5月。
《西安历史地图集》(主编),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8月。
《中国古都和文化》,中华书局,1998年7月。
《唐代历史地理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年12月。
《黄河流域诸河流的变迁与治理》,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12月。

⑶ 关中 汉中 蜀中 各是指哪里

关中,西大散关,东函谷关,北崤关,南武关,洛阳长安一带地区。

汉中,秦岭以南,四川盆地以北一带地区。

蜀中,四川盆地。

各个朝代所指基本无区别。

关中是指“四关”之内,即东潼关(函谷关)、西散关(大震关)、南武关(蓝关)、北萧关(金锁关)。现关中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包括西安、宝鸡、咸阳、渭南、铜川、杨凌五市一区,总面积55623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385.06万(2015年底)。

蜀中即蜀,古国名,为 秦 所灭。有今 四川 省中部地。因泛称 蜀 地为“蜀中”。晋 常璩《华阳国志·刘先主志》:“建安 十九年,先主 克 蜀。蜀 中丰富,盛乐置酒大会,飨食三军。”

《三国演义》第六十回:“修 又问曰:‘蜀 中人物如何?’松 曰:‘……九流三教,出乎其类,拔乎其萃者,不可尽记,岂能尽数。’”清 袁枚《随园随笔·蜀无眉山》:“卭州 牧 杨宏庆 云:‘人称三 苏 为 眉山 苏氏,考之 蜀 中志书,无所谓‘眉山’者。’”

(3)西安历史地图集扩展阅读:

古代蜀中、汉中与中原联系

自秦灭巴蜀之际到秦亡,从秦都咸阳到蜀中的主要交通路线一直是褒斜道——金牛道。直到前述刘邦为消除项羽疑虑,焚毁褒斜栈道,关中至汉中巴蜀的主要交通线才转为故道。

但故道显然并非新辟,故道之称,表明其开辟时间显然甚早,甚至可能先于被许多学者认为最早的金牛道——褒斜道,很可能是后者开通前连接蜀地和渭水上游地区的主要传统通道。

综合各方面的资料,故道的开辟应不晚于西周甚至先周经营巴蜀江汉时期,是周人所筑著名的“周道”网络的组成或延伸部分。史籍中“周道”又曰“周行”,其初创当始于先周时期的周原,灭商后遂在王畿内扩展成颇为畅达的交通干线体系,而且延伸到了一些重要的诸侯国。

记载周代西土封国夨以土地赔偿散国的铜器散氏盘(郭沫若从刘心源称夨人盘)铭,即有“封于周道”之语,并记其所偿之地涉及“刍道”、“原道”、“眉道”、“逨道”、“桹木道”、“井邑封道”、“瀗”、“大沽”等诸多陆路、水道名称。

散氏盘相传于清乾隆初出土于陕西凤翔县,王国维先生根据克鼎铭文中“地名颇与此盘相涉”考证指出,克鼎出土于“宝鸡县南之渭水南岸,此地既为克之故虚,则散氏故虚必距此不远,因知散氏者即《水经·渭水注》大散关、大散岭之散。

又铭中瀗水即《渭水注》中之扞水,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冈即衙岭山间之高地也,其诸地之总名铭中谓之眉……又据此盘所纪地理观之,则夨在散东,井在夨散二国间而少居其北”。

无论散盘出土于上述何地,散氏故虚所在则无异议,因而郭沫若、谭骐骧分别主编的历史地图集均将散地定位在嘉陵江上源之“大散关、大散岭”一带,亦即史籍记载的故道一线。

而王氏考定“铭中瀗水即《渭水注》中之扞水,周道即周道谷,大沽者即《漾水注》之故道水”,可谓不易之说。而所谓故道水,就是凤县以上嘉陵江主源水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关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蜀中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历史文献与出土资料互证川陕蜀道的起源和早期开发

⑷ 地图的历史

地图起源很早,传说在人类发明象形文字以前就有了地图。人类要在一个地方定居,开展生存活动,就要记录下这地方的山川、水泽、土地状况。出走远地就要辨别方向、熟识路途的山丘、沟壑、河流、湖泽、树木、道路,要出得去,回得来。没有文字就用符号、线段、极简易的图形描绘成示意地图。

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决定在洛河流域建洛邑。《尚书》中《洛诰》就记述了有人就图兴建的事。春秋战国时期,由于战争和管理需要,出现了不同用途的地图。《周礼》中列举执掌不同用途地图的部门二十余个。有的掌“版图”(户籍图)、有的掌“土地之图”、有的掌“金玉锡石之地图”、有的掌“天下图”(全国性区划图)、还有的掌“兆域之图”(墓葬地图)等。1977年河北平山县发现战国时中山王陵墓形式范围示意图。

战国时期,军事地图更为普遍。《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分别附图9卷和4卷。《管子·地图篇》曾道,凡统帅军队者,必事先详尽熟悉和掌握军事活动地区的地图。

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三幅西汉初年地图。一幅为地形图,一幅为驻军图,另一幅为城邑图。距今已有2100多年。
中国公元3世纪,已提出绘制平面地图的科学理论。西晋时山西闻喜人裴秀(223~271)主持绘制《禹贡地域图》,明确提出绘制地图的6项原则。

唐以后,贾耽(730~805)师承裴秀六体,绘制了《海内华夷图》。这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地图。保存在西安碑林宋代(1136年)刻的《华夷图》、《禹迹图》和保存在苏州又修正了《华夷图》中失误的宋代石刻《地理图》,是人们能看到最早的石刻地图。元代朱思本总结唐宋前人经验,根据已有图籍,辅之实地调查,编成《舆地图》2卷。明代罗洪先将其改成分幅图,名为《广舆图》,是最早的地图集。清康熙间,政府主持,聘用西洋教士,对全国实地测量,绘制出《皇舆全图》。1869年(同治6年),晚清杨守敬整理和编制了历代舆地图,用墨色标志古名,朱色标志今地名,为后人研究地理沿革做出不朽贡献。1863年(同治2年),胡林翼主纂、邹世治、顾圭斋运用计里画方古法和经纬度制图新法,编制成《大清一统舆图》,因涉外,又称《皇朝中外一统舆图》,为应用最广泛的古代地图。

由今人谭其骧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从1955年开始编纂,1975年内部试行,1982年公开发行。包括原始社会、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隋唐五代、宋辽金、元明清等,共8册20个图组304幅图,收地名7万个,是最完整的历史地图集。60年代,由竺可桢、黄秉维、陈述彭教授主编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地图集》,比例尺1:1000万包括地质、地貌等8个图组和附录,共47个单元,200多幅地图。系统反映和总结了地学、生物学、自然资源等部门区域的最新成果。

⑸ 王社教的代表性论著

1、苏皖浙赣地区明代农业地理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
2、西安历史地图集(合著),西安地图出版社,1996年8月;
3、清代西北地区地方官员的环境意识——对清代陕甘两省地方志的考察,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4年第1辑;
4、辽宋金元时期山西地区城镇体系和规模演变,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
5、明清时期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朱士光等主编《西北地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与小城镇发展》,P99-122,西安地图出版社,2003年9月;
6、史念海先生与中国古都学研究,史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
7、民国初年山西的植树造林及其成效,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2年第3辑;
8、明清时期畜养业结构的变化,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1年第3辑;
9、历史时期我国沙尘天气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3期;
10、关于中国历史农业地理研究的几点思考,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编《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历史地理学——2000年国际中国历史地理学术讨论会论文集》,齐鲁书社,2001年10月;
11、汉长安城斗城来由再探,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4期;
12、尧都平阳的传说和华夏文明的起源,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0年第2辑;
13、清代安徽农业生产的地区差异,中国农史,1999年第4期;
14、论汉长安城形制布局中的几个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9年第2辑;
15、隋唐长安城的选址及其内部结构的形成与原因,《中国古都研究》第13辑,山西人民出版社,1998年5月;
16、明代太湖流域的粮食生产和缺粮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8年第3辑;
17、明代苏皖浙赣地区的杂粮作物及其分布,中国农史,1997年第3期;
18、明代双季稻的种植类型及其分布,中国农史,1995年第3期;
19、西汉上林苑的范围及相关问题,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95年第3辑;
20、再论安徽称省时间与建省标志,安徽史学,1994年第1辑。

⑹ 历史上第一张中国地图是何时诞生何人绘制

专家证实,迄今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为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其成图年代为秦始皇八年(公元前239年)。

国家测绘局考证后认为,它们比中国经实测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传世地图———西安碑林中的《华夷图》和《禹迹图》早1300多年,比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图约早300年,但是作者不详。

天水放马滩1号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均用墨线绘在4块大小基本相同(长26.7厘米、宽18.1厘米、厚1.1厘米)的松木板上。据同时出土的竹简纪年和随葬品的特征,经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部门鉴定为秦王政八年(公元前239年)物品,是目前所知世界上最早的木板地图,其保存之完好实属罕见。

按其用途可分为《政区图》、《地形图》和《林木资源图》。在这几幅图上,不仅有山川、河流、居民点、城邑,还特别注有各地之间的相距里程,与现今距离大都相符,可见,这些地图是相当准确的实测图。

(6)西安历史地图集扩展阅读:

中国首张全国测绘地图——《十道图》

“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早在魏晋时,制图学专家裴琇便提出了“制图六体”理论,即地图测绘时要考虑“分率”、“准望”、“道里”、“高下”、“方邪”、“迂直”六大要素。这一理论在中国测绘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大大提高了地图的准确性。

虽然有“制图六体”这一先进理论,但在唐代之前,事实上还没有哪一张中国地图是全国范围内实际测量出来的,其精准度多少要打些折扣。到了唐朝,这种情况发生了改变——中国历史上第一张全国性测绘地图《十道图》的出版,成为中国地图全国性基本地图测绘的开端,这水平在当时是世界第一,标志“大中国”疆域,开始走向精准。在图上,中国疆域首次突破了1200万平方公里。

唐朝规定,每五年(原为三年)须向职方报送地图,进而编制全国《十道图》。所谓“十道”,就是自然界限,唐太宗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将全国划分为十大区域,唐玄宗主政后增至十五道。据《旧唐书·地理志一》,唐朝疆域,“凡东西九千五百一十里,南北一万六千九百一十八里。”

唐朝全国地图《十道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绘制出来的,它是依各州定期报送的地图进行绘编,作为中央政府实施各种政令的依据。

《十道图》有三种版本,均为多卷本。据《新唐书·艺文志》记载,有十三卷本《长安四年十道图》、十卷本《开元三年十道图》和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前两种版本的《十道图》大体有山川、户口、赋税、行政区域界线、州县总数、文武官员数字、薪俸、各州郡疆域等,但均已失传,甚至连绘制者都无从查考。

李吉甫十卷本《十道图》有记载,但原件也已不存,仅在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历史地图集、宋刻本《历代地理指掌图》中收藏有总图性质的《唐十道图》一幅,但后来流落他国,现藏于日本东洋文库。

与《秦地图》一样,唐朝《十道图》对中国的影响亦很大。宋太宗时全国地图《淳化天下图》,就是参照唐朝旧图绘制的,此后北宋先后出现了《九域图》、《十八路图》等多张全国地图。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地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三张“全国地图”

⑺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内容

人文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人类活动(物质和精神)或人与环境之间关系所形成人文现象的分布、变迁及其地域差异的学科。当代人文地理现象是历史时期的人文地理现象的延续和发展,因此,历史人文地理学与当代人文地理学是两个密切相联的学科。
我国古代很早就重视历史人文地理现象。《史记·货殖列传》、《汉书·地理志》后序所引朱赣 《风俗》 和刘向 《域分》里,对战国至西汉以来各地的农工产业、商业贸易、城市交通、民俗风情等人文地理要素及其区域差异,都有极为生动的叙述,既写出了各区域的特点,又指出区域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同时还阐述了各区经济、文化差异的环境因素的历史渊源,是我国近2000年前的历史人文地理珍贵资料,在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但是我国古代地理学一直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历史人文地理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兴起,实开始于20世纪30年代。

1934年由顾颉刚、谭其骧主持成立的“禹贡学会”,开创了我国现代历史地理学的局面。从学会创办的 《禹贡》半月刊,总共出版的7卷82期所发表的论文来看,除了一小部分历史自然地理论文外,大部分是历史人文地理方面的论文,大量的是有关历史人口、城市、交通、物产、民族、文化以及边疆史地等专题论文和考证。
1949年后,由于片面学习前苏联的结果,我国地理学界人文地理的发展受到了冷落,历史地理学的人文地理研究也受到影响。然而作为中国人文地理一个分支的沿革地理学,由于深厚的传统和客观形势的需要,反而有了充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由谭其骧主编 《中国历史地图集》 的出版。

1979年末,在广州召开了中国地理学会第四届代表大会,为复兴人文地理学揭开了序幕。1982年,谭其骧发表了 《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发凡与举例》 一文,强调当前研究历史人文地理的重要性,他指出 “要研究当代的人文地理,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是不可或缺的。”又指出中国历史人文地理需要并可能研究的方面与门类极为广泛。恰当地指出各区的地域及其特色,是论述这一时期人文地理的重要内容,亦是中国历史人文地理亟待开拓的大有可为的研究领域。以上的论述对历史人文地理研究具有指导性意义。
80年代以来,历史人文地理的研究开始蓬勃发展。其成果大致分为部门和区域历史人文地理两个方面。部门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范围又分为断代和地区两类。
人口是人文地理学的最基本要素。中国人口问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引起中外学术界的广泛兴趣。《西汉人口地理》(葛剑雄,1986),是我国第一部历史人口地理著作,以后又有 《唐代人口问题研究》 (陈国栋,1991)、《唐代政区与人口》(翁俊雄,1995)、《唐代人口地理》 (费省,1996)、《明清时期的两湖移民》(张国雄,1995)、《北京历史人口地理》 (韩光辉,1996)、《中国移民史》(葛剑雄等,1997)等著作出版。这些著作的重点,是研究某一历史时期或地区人口数量、增长、分布、迁徙的地域差异及其影响。由于资料条件的原因,研究的对象比较集中在资料相对完整的统一时期,尤其是对近代中国人口影响最大的清代,是中外学者研究中国人口史的重点,并有不少专题论文发表。

政区地理是中国传统沿革地理发展起来的,上述 《中国历史地图集》 即以地图形式反映历代疆域政区的变化。但完整意义上的政区地理,不仅要研究疆域政区的分并置废,还需探究其中的原因及其与自然和人文因素的关系。《西汉政区地理》 (周振鹤,1987),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政区地理专著,基本上理清了西汉一代纷繁杂乱的政区变化及其内在因素,以后东汉以下历代的政区变化已有不少有价值的论文发表,还有以区域性的政区地理研究,如《北京历代建置沿革》(尹钧科等,1994)。此外,《东北历史地理》(孙进已等,1989)、《河西走廊历史地理》 (李并成,1995) 两书已出版的部分都是以历代疆域政区为主的。
我国历来是以农为本、以农立国,历代政府一贯重视农业,民间对有关生计的农业也分外关注,存世的资料不少,为研究历史农业地理提供了方便。然而以往历史学界比较重视农业科技史的研究,忽视了中国农业的地域差异。80年代以来,在史念海的倡导下,有关历代农牧业的区域布局、农业地域结构、作物分布与传播、农田水利、农业产量的地域差异等问题,都有专题研究,已发表的专著有 《宋代农业地理》 (韩茂莉,1993)、《四川历史农业地理》 (郭声波,1993)、《清代两湖农业地理》 (龚胜生,1996)、《元代农业地理》(吴宏岐,1997)等。其他如黄河中下游和长江中下游农业和水利的发展格外受到学者的重视,都有成果发表。

城市人口集中,最能反映一个时期的人文地理景观。侯仁之对北京城市的研究,史念海对西安城市的研究,为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做出了典范。先后出版的 《北京历史地图集》、《西安历史地图集》,是我国城市历史地理研究最卓越的成果。此外,洛阳、开封、南京、杭州、安阳、上海、武汉、广州、宁波、苏州、福州、临淄、承德等大中城市的历史地理都有专著和论文发表。以后又注意到城市群的研究,如 《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傅崇兰,1985)、《北京与周围城市关系史》(王玲,1988)等。宋代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南方出现大量新兴市镇,引起中国城市由单纯政治中心向多元化转化,中小经济城市的出现,不仅改变了我国城市的地域布局,同时也开发了新兴交通路线,改变了古代的交通网络格局,对我国人文景观的变化具有很大影响。《宋代草市镇研究》(傅宗文,1991)、《明清江南市镇探微》 (樊树志,1990)、《明清时期杭嘉湖市镇史研究》(陈学文,1993)都是这方面重要的著作。
80年代开始,文化史研究者对我国文化的时代差异研究得比较透彻,但对历史上幅员辽阔的祖国文化地域差异还注意得不够。《方言与中国文化》(周振鹤等,1986),虽然不是文化地理专著,但其中有关方言的历史地理背景的阐述,则是文化地理的重要内容,在国内外颇有影响。《中国文化地理》 (王会昌,1992年),则是专论文化地理的著作。此后中国文化史研究吸引不少学者对这种文化地理背景的思考和研究。有关学术文化、宗教、语言、民俗地理布局等研究也日益增多,由此而引起历史社会地理学成为令人感兴趣的一个分支,《北方移民与南宋社会变迁》(吴松弟,1993)、《明清徽商与淮扬社会变迁》(王振忠,1996)、《近600年自然灾害与福州社会》(王振忠,1996)等,都是这方面的代表。
历史运输地理的研究,多年来对内地主要着重陆水交通道路的开辟,对外主要着重陆路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后者已成为一门国际性学问,但是全面的运输地理的研究是比较欠缺的。历史工矿地理是比较薄弱的一个分支,现有的成果是对古代工矿业的分布、技术做过一些资料的汇编和考证,如 《汉代手工业》(宋治民,1992)、《中国古代矿业开发史》(夏湘蓉等,1980)、《清代的矿业》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1983),作为科学意义的历史工矿地理还刚刚起步。
对区域历史人文地理的综合研究,也是近年来历史人文地理研究的一个可喜方向。《古代荆楚地理新探》 (石泉,1988)、《黄淮海平原历史地理》(邹逸麟等,1993)、《山西历史经济地理述要》 (杨纯渊,1993),都是从一个侧面对历史人文地理作比较全面的论述。

哪些地方已经编制了电子版的历史地图集

看看我收集的历史地图吧
http://muxiang37.blog.163.com/album/#m=0&p=1

⑼ 西安历史地图集PDF

这个应该不会有pdf吧
这本书定价要400多呢
你可以买一本看

⑽ 中国最早的一套历史地图是

从甘肃天水放马滩秦墓出土的7幅地图,成图年代日前得到确定。专家证实,这些地图为迄今中国最早的实物地图。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