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历史烟台

历史烟台

发布时间: 2021-08-04 00:54:04

⑴ 烟台有什么重大的历史事件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烟台创造和打破了世界纪录协会多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一批世界之最。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1868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这是中国近代邮政的萌芽;1879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与盛宣怀有关。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

⑵ 谁能详细说一下烟台历史

烟台名称,源于烟来台山。明洪武源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 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详细的:http://ke..com/view/7309.htm

⑶ 有关烟台历史

烟台历史悠久。夏朝,东夷族建过国;商朝,置莱侯国;西周初,置莱子国;秦朝,先为齐郡地,后为胶东郡地;西汉,置胶东国;东汉,置东莱郡;唐朝,置登州、莱州;宋朝,仍置登州、莱州;明朝,升莱州为莱州府,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清朝,登州府、莱州府治所迁至烟台;民国初,撤销府、州,设胶东观察使。1938年至1942年,设胶东行署;1948年,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设文登、莱阳专员公署;1958年,莱阳专暑改为烟台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78年更名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行政公署,组建烟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悠久的历史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悠久的历史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悠久的历史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中国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烟台市辖5区、1县、7个县级市,总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O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5O多万。
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900多公里海岸线上,有"人间仙境"蓬莱阁、秦始皇东巡遗址养马岛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每年吸引数百万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烟台物产富庶,是全国著名的渔业基地、水果之乡,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
烟台是中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有便捷的交通、通讯,已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O优城市"行列。8O年代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沿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到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8位。烟台市的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也比较发达,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烟台市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特别是1997年6月,烟台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贸易博览会,向世人展示了新兴亚太经贸城市的形象。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烟台市将积极顺应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力争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奋斗,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80年代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沿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到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8位。烟台市的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也比较发达,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烟台市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特别是1997年6月,烟台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亚太经台组织国际贸易博览会,向世人展示了新兴亚太经贸城市的形象。
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烟台市将积极顺应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力争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奋斗,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物产资源
烟台市依山傍海,自然条件得天独厚。物产资源十分丰富。沿海有广阔的渔场,全市海岸、海岛曲线长达900多公里,15米等深线内的浅海水域有60多万公顷。盛产对虾、海参、鲍鱼、扇贝等海珍品。地下矿藏丰富,已探明可供开采的有金、铜、锌、铅、铝、菱镁、煤、滑石、大理石、银、铁、石墨等30多种,其中黄金储量和滑石储量分别占全国的1/5,大理石储量居全国第二位。这里还是著名的烟台苹果和山东大花生的集中产区,柞蚕丝绸、龙口粉丝、莱阳梨、大樱桃等土特产品,也都遐尔闻名。

工业
烟台市工业基础比较好。现已建立起轻工、食品、纺纤、机械、建材、丝绸、电子、仪表、化工、冶金、煤炭等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生产体系,是山东省重要的工业基地之一。拥有乡镇以上工业企业2700多个,主要工业产品2000多种,有450多种工业产品销售国外。张裕葡萄酒、北极星木钟、三环牌锁头是烟台三大传统工业名产,汽车、车用空调器、导电玻璃、电子网目板、电子元器件、工程机械、动力机械、冷冻机系列产品、氨纶丝、绵纶丝、计算机等新兴的名优产品也已具规模,并已建成全国最大的聚氨脂原料生产基地和合成革生产基地。1987年,烟台市被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局命名为中国第一个“国际葡萄和葡萄酒城”。“北极星”牌木钟、闹钟、“三环”牌挂锁、台虎钳、冷冻机、柴油机、齿轮箱、五金工具以及抽纱、灯芯绒服装、至宝三鞭丸(酒)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都享有较高的声誉。

农业
烟台市有广阔的农村腹地,耕地面积45万多公顷。生产水平较高。主要作物有花生、小麦、玉米、薯类等。著名的烟台大花生,生长期长、果型大、蛋白质和维生素含量高,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较高的声誉,畅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烟台果业发达,素有“水果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北方水果重点出口基地之一。盛产苹果、莱阳梨、长把梨、葡萄、山楂、大樱桃、板粟等。烟台苹果栽培历史悠久别具风味,年产量190多万吨,占全国苹果总产量的1/9,出口量占全国的1/4,是全国最大的苹果经济栽培区。烟台市农村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其中从事工副业生产的100余万人。农村乡镇企业已发展到5万多个,产值已占全市工农业总产值的2/3以上。现已有570多个乡镇企业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全市农村劳动力充裕,劳动费用低廉,特别是乡镇企业素质比较好,机制活,市场观念和应变能力强,发展三资企业、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和补偿贸易,拥有巨大的潜力。

交通
烟台市交通运输发达。早在春秋时期,烟台就是南北洋航钱上的重要停泊点。近代又是我国最早的对外通商口岸之一。全市有大中港口9个,其中有烟台、龙口、蓬莱、莱州等4个一类对外开放的港口,有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港口吞吐量达2473万吨。烟台港码头岸线长5216米,现有泊位34个。其中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5个,97年货物吞吐量1350多万吨,其中集装箱运输量为10万TEU。烟台港三期工程建设包括两个集装箱泊位在内的7个深水泊位,已于97年8月开工建设。烟台港客轮直达天津、大连等港口,与韩国釜山、群山有“紫玉兰”号轮往来,货轮与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0多个港口通航,现已开辟了烟台与日本、美国、加拿大、韩国、香港、新加坡的定期集装箱运输业务。烟台境内蓝(村)-烟(台)铁路与国内主要干线相连接,火车可直达北京、上海、济南、青岛等城市。烟台公路四通八达,全市现有通车里程5172公里。公路质量比较高,已沟通所有县、乡(镇)和村庄。烟台航空运输有了很大发展,已建成的莱山机场达到4D级标准,被国务院正式批准为对外籍飞机开放的国际空港。已有飞往北京、上海、广州、沈阳、哈尔滨、深圳、大连、西安、厦门、武汉、汕头、温州、成都、海口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的20多条航线,同时,还开通了烟台直飞香港、澳门、韩国汉城的国际航线和地区航线。其中,香港航班每周有3班,汉城航班每周有6班。国务院规划的“两纵两横”大通道纵横烟台南北。其中公路大通道一同三线。北起黑龙江同江,南到海南三亚,在我市从芝罘岛三里桥汽车滚装码头,经过福山、栖霞、莱阳到日照方向。可谓逢海轮渡,遇河架桥。陆上与高速公路相联接:另一条是铁路大通道,从黑龙江的哈尔滨经大连轮渡烟台,穿越蓝烟线,直抵上海黄浦港。雨大动脉贯通后。烟台将成为沟通华东、东北两大地区及山东、辽东两个半岛,辐射内地、面向海外,连接沿海城市的交通枢纽。

邮电通讯
烟台市拥有先进的邮电通讯网络,同全国和世界各地的通讯十分方便快捷。97年末全市电话机装机客量110余万门,电话有权用户可直拨国内各大中城市和世界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开通了移动通讯电话网和无线寻呼网,97年底又开通了烟台卫星地球站。目前全具备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光缆、微波、卫星通信三大传输手段,基本建成了一个电话交换网、数字传输网、移动通信网、数据通信网为主要框架,包括支撑网、接入网、智能网在内的多功能、高科技、大容量、高层次、海陆空立体化的信息传输网络。使烟台的通信传输达到了世界最先进的水平。

水电供应
烟台市水资源比较丰富。距市区10公里处的大沽夹河,其汇水面积达1000多平方公里,年水流量可达3.5亿立方米。距市区23公里的门楼水库,兴利库容达1.26亿立方米。有一座日净化水15万立方米的地表水厂。沿大沽夹河下游有向市区供水的6座地下水场,设计能力共计为35万吨。烟台市用电由烟台电厂、龙口电厂和山东电网三部分保证供应。其中烟台电厂现有2台5万千瓦发电机组和2台10万千瓦热电机组并网发电,1997年国家计委和电力部决定将整体煤气联合循环(IGCC)示范机组项目定点在烟台电厂,现正在筹备中:龙口坑口电厂,规划装机客量100万千瓦,已建成投运。全市发电量85.6亿千瓦时,年用电量71亿千瓦时。烟台市区用电可靠率达99.96%。

综合实力
烟台市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全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中列第33位,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国内生产总值的排名中列第18位。1997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25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12万元,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915元,农民人均收入2852元,成为山东省四个率先跨入小康的地市之一。

对外经贸
烟台是我国北方经济比较发达的一个地区,是全国出口商品综合基地之一。现在全市有粮油、食品、五矿、抽纱、服装、纺织、轻工、化工、机械、烟台市进出口公司、烟台开发区进出口公司、烟台对外经济技术贸易公司、烟台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及牟平、蓬莱、龙口、招远、莱州、栖霞、莱阳、海阳、长岛等县市外贸进出口公司和烟台北极星钟表集团、烟台张裕等170多家企业拥有进出口经营权。出口商品达17大类、600多个品种,销往世界110多个国家和地区。年均进出口贸易额在30亿美元,其中出口23亿美元,进口7亿美元。自1984年实行进一步对外开放以来,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和规模日益扩大,现已同美国、加拿大、日本、法国、德国、香港、澳门等近50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了国际上通行的各种经济技术合作。截止1997年底。烟台市共成交利用外资顼目5042个,合同外资额62.2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3亿美元。兴办外商投资企业3928家,其中有1830家企业投产运营,绝大多数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积极实施万家企业对外开放战略的同时,注重构筑“大高外”经济格局。目前已同日本的三井物产、三菱、日商岩井、伊藤忠、丰田、电装、东棉公司、韩国的大宇公司、美国的罗斯登一普瑞纳、铁姆肯、菲尔普斯、道奇公司、法国ELF、道达尔公司、德国GB公司、台湾联华实业股份有限公司、香港新世界、中银、招商局、华润公司等30多家世界著名的大商社、大跨国公司、大财团建立了合作关系。
备注:我是复制的

⑷ 烟台的历史介绍50字

满意采纳哟
烟台历史悠久。夏朝,东夷族建过国;商朝,置莱侯国;西周初,置莱子国;秦朝,先为齐郡地,后为胶东郡地;西汉,置胶东国;东汉,置东莱郡;唐朝,置登州、莱州;宋朝,仍置登州、莱州;明朝,升莱州为莱州府,隶属山东行中书省;清朝,登州府、莱州府治所迁至烟台;民国初,撤销府、州,设胶东观察使。1938年至1942年,设胶东行署;1948年,成立烟台市人民政府;1955年,设文登、莱阳专员公署;1958年,莱阳专暑改为烟台专区行政专员公署;1978年更名为烟台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撤销烟台地区行政公署,组建烟台市人民政府至今。
悠久的历史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悠久的历史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悠久的历史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
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
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
距今4000多年至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中国环渤海地区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与日本、韩国隔海相望。烟台市辖5区、1县、7个县级市,总面积1.37万平方公里,总人口63O多万,其中市区人口15O多万。
烟台是一座美丽的港口城市,也是中国北方著名的旅游胜地。这里年平均气温在12度左右,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在900多公里海岸线上,有"人间仙境"蓬莱阁、秦始皇东巡遗址养马岛等众多的名胜古迹,每年吸引数百万中外游客前来观光旅游。
烟台物产富庶,是全国著名的渔业基地、水果之乡,是中国重要的黄金产地。
烟台是中国十大商贸港口之一,有便捷的交通、通讯,已进入"全国投资硬环境4O优城市"行列。8O年代以来,烟台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成为中国沿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城市。到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已在全国城市中居第18位。烟台市的科学教育文化等事业也比较发达,被国家确定为全国第一个教育改革试验区,是"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
作为中国首批对外开放的14个沿海城市之一,烟台市已成为外商投资与贸易的热点地区。特别是1997年6月,烟台市成功地举办了第二届亚太经合组织国际贸易博览会,向世人展示了新兴亚太经贸城市的形象。在迈向21世纪的过程中,烟台市将积极顺应世界尤其是亚太地区经济发展趋势,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发展,力争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和奋斗,建成现代化国际性港口城市。

⑸ 烟台的历史有多久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忙碌的太平湾码头烟台开埠 1858年,中英不平等《天津条约》,把登州辟为通商口岸。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办开辟"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认为登州"滩薄水浅",看中烟台芝罘湾这一天然良港,清政府便下令烟台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日,烟台正式开埠,1862年在烟台设立"东海关",这是近代山东第一个对外开放口岸。英国、美国、日本、德国等17个国家先后在烟台设立领事馆,洋学堂、洋行、洋医院相继在烟台建立,洋货洋品也相继由烟台上岸。中国的花生、大豆、丝绸、矿产等土特产也由烟台出口海外。上世纪初年,烟台先后敷设至上海、大沽、大连的水下电缆,成为中国最早设水缆电报的商埠。
开埠,打开了烟台口岸的大门
1858年,中英签订第二个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1861年,清政府派人督办开辟"牛庄"、"登州"等通商口岸事宜。英方勘察代表认为登州"滩薄水浅",看中烟台芝罘这一天然良港。经过通报、下旨,清政府饬令烟台为通商口岸。同年8月22曰,烟台正式开埠。1862年在烟台设立"东海关"。
开埠之后,外商涌入。1875年一年就有707艘次轮船出入。外国商人运走花生、大豆、丝绸、矿石等土特产,又从国外运来工业品。银行、洋行陆续开业,进出口额逐年上升。到本世纪初,烟台先后设至上海、大沽、大连的水下电缆,成为中国最早设水缆电报的商埠。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外商的增多,烟台的涉外活动也逐渐增加。从1862年英国最先在烟台设领事馆起,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俄国、法国、意大利、挪威、奥地利、匈牙利、荷兰、比利时、丹麦、西班牙、瑞典、朝鲜等15个国家在烟台设立过领事馆。

⑹ 烟台历史

烟台市位于我国经济发达的山东省,地处山东半岛东部,位于东经119°34′~121°57′,北纬36°16′~38°23′,辖6区7个县级市和长岛县。依山傍海,气候宜人,东连威海,西接潍坊,西南与青岛毗邻,北濒渤海、黄海,与辽东半岛对峙,与大连隔海相望,共同形成拱卫首都北京的海上门户。海岸线曲长702.5千米,海岛曲长206.62千米,人口692万,有少数民族47个。烟台是我国首批沿海开放城市之一,是环渤海经济圈内以及东北亚地区的国际性港城、商城、旅游城,中国经济20强城市,是中国最具投资潜力和发展活力的新兴经济强市。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时东夷族在此建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
1398年(明洪武三十一年),为防止海寇侵扰,在烟台设奇山守御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芝罘设烽火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得名。
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开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
1861年5月改登州为烟台,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
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
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
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1925年为东海道。
1932年,烟台特区直隶省民政厅。1945年,设烟台行政区。1947年,烟台设为省辖市。
建国之初,今烟台分属文登专区、莱阳专区和烟台市管辖,隶属山东省政府。
1956年撤销文登专区,并入莱阳专区,下辖1市15县,即威海市(县级)、文登县、乳山县、荣成县、莱阳县、掖县、栖霞县、黄县、蓬莱县、长岛县、福山县、招远县、牟平县、海阳县、莱西县(1983年后划归青岛)、即墨(1961-1978属烟台)。
1958年,改莱阳专区为烟台专区,其行政管辖范围相当于今烟台、威海两市全部及青岛市的一部分。
1967年,烟台专区改为烟台地区,直属省政府。
1983年,烟台地区改为烟台市(地级市),实行市管县,原福山县、烟台市(县级市)分别改为福山区和芝罘区,烟台市下辖2区1市12县。
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原属烟台的县级威海市(今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
2011年,烟台市辖4个市辖区、1个经济技术开发区、1个高新区、1个出口加工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⑺ 烟台在古代每朝每代叫什么名字

1、西周时期——东莱

距今约三千年前的西周时期,这座长满莱草的山脚下曾经有一个红红火火的诸侯国——莱国。自莱子国以东称东莱,以西称西莱,东莱以此得名。东莱是山东龙口市的古称。现也作为烟台市的古称,或作为地理名词泛指烟台地区。

2、春秋战国——罘

烟台的芝罘区,春秋战国时称之罘。春秋战国时,齐国曾修八主庙,其中的阳主庙就修在芝罘岛上。到后来,秦始皇和汉武帝东巡,都到这岛上来举行过祭祀的仪式。

3、唐——登州

武德4年(621年),唐高祖首次设立登州。

4、明——烟台

公元1398年 (明洪武三十一年),为加强海防,明政府在此设奇山守御 所,这是烟台最早的城市雏形;在北山筑烽火台,又称“狼 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

5、清——烟台

公元1858年(清咸丰八年),清 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为通商口岸, 1861年改为烟台。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 设立领事馆。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 省辖烟台市,1958年设立烟台专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


(7)历史烟台扩展阅读:

烟台是环渤海经济圈内重要节点城市、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骨干城市、 中国首批14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中国海滨城市,亚洲唯一的国际葡萄·葡萄酒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重点建设港口城市、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明城市。

在中国,地处胶东半岛的烟台和威海,由于冬季降雪量远高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其他地区,因而有“雪窝”之称。烟台和威海地处山东半岛东北部,相对于内陆,地处沿海的烟威地区是名副其实的“雪窝”,这个称号的得来,与这两个城市的地理位置、地形特点有着密切的联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天冷空气的影响下,常常具有持续性、高强度的特点,所谓的持续性就是一般下雪会持续数天,多者达数周之久,下雪在烟台并不是奇闻,下大雪、暴雪也不是奇闻。

烟台威海地区的降雪在冬季呈现出两头多、中减少的特点,即初冬和初春降雪较多、较大,原因为:初冬时由于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较大,容易形成降雪。在元旦春节期间由于天气最冷,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最小,不易形成降雪;在春末时地面和海面的温度差拉大,冷空气影响下,也容易形成降雪。

降雪量大也是烟威地区的降雪特点,在多雪的烟台生活过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烟台,冬天只要刮北风,有一片云彩就能下雪。常常见到的奇观是“太阳雪”,一边的天空中有太阳,但并不影响雪花纷纷落下。因此当地人称这种雪为“太阳雪”。

⑻ 烟台辉煌的历史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专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是不争的史实。远在1866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可以视为近代邮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在老烟台的“口碑”中都说是与盛宣怀有关。这类轶闻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他在烟台政声颇佳,独资经营“广济”号海轮,首开烟台内港运输先例,兴办“广仁堂”,成为胶东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清末,他官运亨通,又当上了邮传部尚书。这位长袖善舞的大买办一生既与邮电有关,又与烟台有关。把烟台邮政的发祥与他联系在一起,并不需太多的想象力。然而这些轶闻均无历史记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近代邮政的重要标志是邮票的发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商办民用的“民信局”了,不仅承寄民间信函,还兼汇兑、包裹,但却没有“国家名片”——邮票。邮票备受收藏家青睐,乃至成为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等的主要财政支柱。中国近代邮政的“始祖邮票”是“大龙票”,现在幸存于世的据说只有两枚,因而为集邮者所珍爱。其拍卖价格在“文革”前就十分惊人,现在随着“收藏热”的崛起,恐怕早已创下了“天价”记录。可是,这种“大龙票”是在何地首发的呢?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人争议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烟台。1878年7月31日,烟台海关书信馆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7月29日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因无邮政公告未能发售;8月9日,见到补发的公告,即开始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8月9日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邮票已经远远不是“邮资凭证”了,许多知名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都将它作为一种“城市名片”来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烟台的景点进入邮票的唯有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的说法就源于同名的一组邮票。其实,烟台应当申报邮票的题材很多,例如戚继光、庄园建筑、海珍品等等,可惜因为发行计划限量,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蓬莱市邮政局近来将蓬莱阁门票开发成明信片式的邮资门票,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家邮政总局申报以“蓬莱阁”为主题图案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这就不仅打破常规开了新路,而且为下步申报“八仙过海”、“戚继光”系列邮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⑼ 烟台的历史发展

烟台名称,源于烟台山。明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当地军民于临海北山上设狼烟墩台,也称“烽火台”。发现敌情后,昼则升烟,夜则举火,为报警信号,故简称烟台。烟台山由此得名,烟台市也因此而得名。

烟台,古为东夷族地。夏朝,东夷族建过国(治所在今莱州市过西)。商、西周、春秋时为莱国地。战国属齐。秦代属齐郡。汉代为东莱郡。晋为东莱国。南北朝为东莱、长广郡。隋为莱州。唐置登州、莱州。宋、元因之。明、清为登州府、莱州府。1858年6月,清政府与英、法等国签订《天津条约》,辟登州等10处为通商口岸。1861年5月,清政府批准改定烟台为通商口岸,8月22日直隶候补知府王启曾主持烟台正式对外开办仪式,同时宣布筹建东海关。此后,英、法、美等17个国家陆续在烟台设领事馆。1862年2月14日,登莱青兵备道由莱州移驻烟台,道台崇芳兼任东海关监督。1904年改称登莱青胶道,辖登州府、莱州府、青州府和胶州。1911年11月12日,同盟会山东分部在烟台举义。13日成立山东军政府(次日改为山东烟台军政分府)。民国初,撤销府、州。1914年5月,设胶东道(治所烟台),烟台属之。1925年为东海道。1928年废道。1938年1月19日成立胶东抗日民主政权—胶东军政委员会。1941年2月6日成立胶东行政联合办事处。1942年7月成立胶东区行政公署,辖东海、西海、南海、北海四个专区。1950年建立文登、莱阳专区和烟台市。1956年文登、莱阳专区合并为莱阳专区。1958年莱阳专区、烟台市合并为烟台地区。1983年11月成立地级烟台市。1987年10月,组建威海地级市,辖环翠区和荣成、文登、乳山3县,从烟台析出。烟台辖2区、6县,代管3个县级市。1998年,烟台市辖4区、1县,代管7个县级市。

烟台之名源于芝罘:
烟台,古称芝罘。烟台历史悠久,是中国古代早期文化发祥地之一。早在更新世晚期(距今约一二万年以前),就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夏商以来,中国历代王朝都十分重视对这里的统治。据《史记》记载,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三次东巡,三次登临芝罘岛;汉武帝也曾驾临芝罘行登基大典。公元631年,日本第一个遣唐史也是从芝罘岛登陆。目前许多国家的航海图上仍以“芝罘”之名代表烟台。烟台建城已有600多年历史, 公元1398年(明洪武31年),为防海寇侵扰,在芝罘筑狼烟墩台,又称“狼烟台”,烟台由此而得名。公元1858年(清咸丰8年),中法天津条约开登州为通商口岸,3年后改为烟台,迄今为止,烟台开埠已有130多年的历史。

崇拜太阳的先民:
烟台市是人类最早繁衍生息的地区之一。在烟台市芝罘区西南部,距今海岸约1.5公里处,7000年前是一个小型港湾,在这里以海上捕捞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为主要谋生手段的白石人,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化。在白石村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石斧、石铲、石网坠、三角足盆形鼎、骨针等器物,具有胶东沿海一带文化特征。骨器的磨制相当精细,骨针已接近后来的钢针,说明当时的打磨和纺织、缝纫技术已具有较高的水平。在长岛县出土的文物表明,这里是距今5000多年的大汶口文化和距今4000多年的龙山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距今4000多年~2500多年的夏商周时期,烟台沿海是东夷人活动的重要地区之一。东夷人既有着发达的渔业和盐业,也有着活跃的商品流通。在长岛出土的一块陶片上,刻有七八个太阳,反反复复描绘太阳放出的光芒,说明东夷人是非常崇拜太阳的先民。

秦始皇三次东巡的地方: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曾三次东巡,均在烟台留下足迹。秦始皇第一次东巡在公元前219年。40岁的秦始皇沿渤海湾东行,巡视东部海疆,寻找长生不老之药。在路上,他遇到了齐人徐福。徐福向他进献长生不老之道,并说,大海里有蓬莱、瀛洲、方丈“三神山”,那里琼楼王阁,有仙人居住,并长有长生不老草。秦始皇信以为真,遂派遣徐福率数千童男童女乘大船入海求仙药。次年秦始皇第二次东巡。登上芝罘岛,刻石勒碑,颂扬自己的文治武功。公元前210年,秦始皇近50岁,长生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第三次东巡找到徐福。徐福见秦始皇震怒,便谎称海中有大鱼挡路,不能到达仙山。秦始皇求药心切,竟亲设连弩,追杀大鱼。到了芝罘,终于发现一条大鱼,并挽弓发箭,亲手将其射杀。徐福这才扬帆出海,到了东瀛,揭开了中国历史上对外交流的第一页。秦始皇求长生不老,最终未遂其愿,却在芝罘岛留下了“始皇道”、“两观刻石”等遗迹。秦始皇奉祀“八主”之一的遗址“阳主庙”,就建在芝罘岛阳坡上。

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之一:
烟台市的航海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烟台市区的芝罘湾水深滩平,背有屏障,是一个天然良港。在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已是中国北洋航线上的重要停泊点。1000多年前的唐朝时期,烟台辖区登州(今蓬莱市)是全国著名海口,同广州、交州、扬州并称为四大通商口岸,是北方通向海外的主要口岸。日本13次派出遣唐使入唐求法,探求发展之路,首次就是在芝罘登岸的。宋太宗淳化四年(公元979年)派遣使者赴朝鲜,也是由芝罘启碇的。中国的丝绸、冶铁、造纸等技术由烟台传入朝鲜、日本等地,烟台由此被誉为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登州古港是中国古代北方最繁华的港口之一,其中的蓬莱水城,又称备倭城,始建于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是中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军港。

中国近代工业的发祥地之一:
烟台是中国近代工业发祥地之一。1892年,旅居南洋的华侨张弼士在烟台创办了张裕酿酒公司,聘奥地利驻烟台领事做酒师,取得成功。1912年烟台设瑞丰面粉厂;1913年设电厂;1913年至1915年,建起5座罐头厂;1915年李东山兴建钟厂,同年,张裕葡萄酒获国际金质奖;1920年设醴泉啤酒公司。张裕酿酒公司和钟厂在中国属最早创业的厂家,罐头厂、啤酒厂是山东最早创业的工厂。

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
烟台是中国近代邮政的发祥地,这是不争的史实。远在1866年,烟台海关即设邮务办事处,兼办邮递外使文件,可以视为近代邮政的萌芽;而在1878年,清政府议决在北京、天津、烟台、牛庄(营口)、上海五处试办邮政,这就是中国近代邮政之先声了。
这件事在老烟台的“口碑”中都说是与盛宣怀有关。这类轶闻事出有因。因为中国近代邮政是随洋务运动而产生的,而盛宣怀是洋务运动的最重要的干将,他作为李鸿章的“左膀右臂”在此前两年曾为谈判《烟台条约》到过烟台。十年后又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兼东海关(芝罘)监督长驻烟台,六年后才离任。他在烟台政声颇佳,独资经营“广济”号海轮,首开烟台内港运输先例,兴办“广仁堂”,成为胶东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清末,他官运亨通,又当上了邮传部尚书。这位长袖善舞的大买办一生既与邮电有关,又与烟台有关。把烟台邮政的发祥与他联系在一起,并不需太多的想象力。然而这些轶闻均无历史记载,只是茶余饭后的谈资。
作为近代邮政的重要标志是邮票的发行。我国早在明朝就有商办民用的“民信局”了,不仅承寄民间信函,还兼汇兑、包裹,但却没有“国家名片”——邮票。邮票备受收藏家青睐,乃至成为欧洲小国圣马力诺等的主要财政支柱。中国近代邮政的“始祖邮票”是“大龙票”,现在幸存于世的据说只有两枚,因而为集邮者所珍爱。其拍卖价格在“文革”前就十分惊人,现在随着“收藏热”的崛起,恐怕早已创下了“天价”记录。可是,这种“大龙票”是在何地首发的呢?一个饶有兴味的问题让人争议了很久,终于有了答案,答案就是烟台。1878年7月31日,烟台海关书信馆第一次收到天津海关7月29日发寄的五分银大龙邮票若干枚,因无邮政公告未能发售;8月9日,见到补发的公告,即开始发售中国第一套大龙邮票。8月9日是中国邮政史上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日子。
随着社会的发展,邮票已经远远不是“邮资凭证”了,许多知名风景区和旅游目的地都将它作为一种“城市名片”来使用,大大提高了自己的知名度。烟台的景点进入邮票的唯有蓬莱阁“中国四大名楼”的说法就源于同名的一组邮票。其实,烟台应当申报邮票的题材很多,例如戚继光、庄园建筑、海珍品等等,可惜因为发行计划限量,竞争十分激烈,在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蓬莱市邮政局近来将蓬莱阁门票开发成明信片式的邮资门票,并以此为契机向国家邮政总局申报以“蓬莱阁”为主题图案的明信片和邮资信封,这就不仅打破常规开了新路,而且为下步申报“八仙过海”、“戚继光”系列邮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⑽ 烟台历史上发生过大地震吗

发生过。

半岛内陆最大的一次地震发生在1939年乳山,震级为5.5级。除此之外再没有更大的了。海域地震要比陆地地震大一些,威海北部,长岛附近,整个渤海海域,7级以上的有5次。1969年莱州湾发生过7.4级地震。虽然离陆地比较近,但并没有造成很大的破坏。

在时间分布上,半岛及邻近海域现代地震活动呈现出相对明显的“平静—活跃—平静”的规律,其中3级以上地震的平静期持续时间相对较短(一般在1—2年之间),活跃期持续时间较长。而且半岛北部海域还存在3级地震“丛集”(较短时间内地震集中发生)的特点。

在空间分布上,现代地震活动(1970年至今)延续了历史地震的分布特点,主要分布在半岛北部及邻近海域(沿两条大断裂带方向展布)和半岛内陆几条活动断裂带上。从行政区域来讲,主要分布在长岛及附近海域、牟平东北海域、栖霞与牟平、乳山交界地区。

(10)历史烟台扩展阅读:

“烟台由于地质构造的特点,地震发生的频次比较多,1970年有地震记录以来,2级地震年平均是30.5次,3级以上是5次,其中三分之二是在海域。”市地震局台网中心主任孟强说。

孟强说,烟台历史上地震虽然较多,但大部分是在海里,陆地上相对较少。烟台地震活动有三个特点:震级比较小、频次比较高、震源比较浅。

“自1970年有记录以来,半岛及周边地区共发生2级以上地震2200多次,其中4级以上地震有50多次。6级以上的地震都是发生在海域,烟台周边海域大地震相对比较多,主要活动范围在渤海地区。

比如,1548年,渤海海峡发生过一次7.0级的地震,最近一次大的地震是发生在1969年,在莱州湾发生了7.4级地震。”

海域比较强的地震通常会引起海啸,烟台周围海域地震较多,会不会造成海啸呢?孟强表示没有必要为此担忧。“海啸形成的最基本条件之一是海水深度达到1000米,而渤海地区平均水深是18米左右,北黄海较深的地方在40米左右,海水深度不足以引起地震海啸。”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