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报告

发布时间: 2021-08-04 01:27:10

⑴ 急求大学物理实验报告 用模拟法测绘静电场 磁效应测量实验

用模拟法描绘静电场
静电场是由电荷分布决定的。给定区域内的电荷分布和介质分布及边界条件,可根据麦克斯韦议程组和边界条件来求得电场分布。但大多数情况下求出解析解,因此,要靠数字解法求出或实验方法测出电场分布。
【实验目的】
1.学会用模拟法描绘和研究静电场的分布状况。
2.掌握了解模拟法应用的条件和方法。
3.加深对电场强度及电势等基本概念的理解。
【实验仪器】
导电液体式电场描绘仪,同轴电极,平行板电极,白纸(自备)
【实验原理】
直接测量静电场是很困难的,因为仪表(或其探测头)放入静电场中会使被测电场发生一定变化。如果用静电式仪表测量,由于场中无电流流过,不起作用。因此,在实验中采用恒定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即通过测绘点定电流场的分布来测绘对应的静电场分布。
模拟法的要求是:仿造一个场(称为模拟场),使它的分布和静电场的分布完全一样,当用探针去探测曲势分布时,不会使电场分布发生畸变,这样就可以间接测出静电场。
用模拟法测量静电场的方法之一是用电流场代替静电场。由电磁学理论可知电解质(或水液)中稳恒电流的电流场与电介质(或真空)中的静电场具有相似性。在电流场的无源区域中,电流密度矢量和静电场中的电场强度矢量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所以这两种场具有相似性。在相似的场源分布和相似的边界条件下,它们的解的表达式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如果把连接电源的两个电极放在不良导体如稀薄溶液(或水液)中,在溶液中将产生电流场。电流场中有许多电位彼此相等的点,测出这些电位相等的点,描绘成面就是等位面。这些面也是静电场中的等位面。通常电场分布是在三维空间中,但在水液中进行模拟实验时,测出的电场是在一个水平面内的分布。这样等位面就变成了等位线,根据电力线与等位线正交的关系,即可画出电力线。这些电力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这就可以用等位线和电力线形象地表示静电场的分布了。
检测电流中各等位点时,不影响电流线的分布,测量支路不能从电流场中取出电流,因此,必须使用高内阻电压就能消除这种影响。当电极接上交流电压时,产生交流电场的瞬时值是随时间变化的,但交流电压的有效值与直流电压是等效的(见附录),所以在交流电场中用交流电压表测量有效值的等位线与直流电场中测量同值的等位线,其效果和位置完全相同。
模拟法的应用条件是“模拟场“的基本规律或所满足的数学议程要与被模拟的场完全一样,这种模拟为数学模拟。恒定电流场和静电场满足相似的偏微分方程,只要带电体(即电极)的形状和大小,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边界条件一样。那么这两个场的分布就是一样的。
根据静电场与恒定电流场的对应关系,上述静电场可以用下面的恒定电流场来模拟:两长直同轴圆柱形导体,内圆柱半径为a,外圆筒内半径为b,其间充以电容率为 的均匀电介质,内外圆柱保持电势差V0=VA—VB。只要我们测出模拟恒定电流场的分布,则可得出被模拟静电场的分布。
不用形状的电极,可以模拟不同形状的静电场,如平行板电极,可以模拟平行板电容器中的静电场。

图a 图b
如图a所示为一个同轴圆柱电极,内电极半径为a,外电极半径为b,内电极电势Va,外电极电势Vb=0,在两极间距轴心r处的电势为:

由高斯定理知半径为r的圆柱面上的电场是:
式中λ是圆柱面单位长度上的电量,ε是两极间介电常数,由两式可得
当r=b时, ,则 ,代入上式有:

此式即为同轴圆柱电极间静电场中的电势分布公式。
若在同轴圆柱电极间充填均匀不良导体,在该电极间将形成稳定的电流场。同上道理,也可推导出稳定电流场中的电势分布公式为

比较两个公式不难看出,它们都满足高斯定理的拉普拉斯方程,其电势分布是相同的。而稳定电流场不会因为探针的引入导致电场畸变,所以完全可用电极尺寸相同,边界条件一样的稳定电流场来模拟静电场进行探测,从而间接描绘出静电场的分布状况。
【实验内容及步骤】
1.按线路图连接线路(图b为同轴圆柱电极)。
2.用水准仪调平水槽架底座。在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在水槽架上层压好白纸,用于记录测绘点;接通电源,电压调至10V,其值由数字电压表置“输出”时读出,探针置于水槽外。
3.将探针与内电极紧密接触,电压显示为10V,其值由数字电压表置“检测”时读出。若电压显示为0V,则改变电源电压输出极性。
4.让探针在两极间慢慢移动,依次测出电压分别为7.0V、5.0V、3.0V、1.0V的等势线,每一个等势线8个测量点。
5.用探针沿外电极内、外侧分别取三个和一个记录点,用于确定电极的圆心和外电极的厚度;记录内电极直径和外电极内直径。
6.用平行板电极换下同轴圆柱电极重复(2、3)两个步骤,分别沿7.5V、5.0V、2.5V三个等势线各记录8个测量点(均匀分布),并做出确定电极位置的测量点。
7.在平行板电极测量纸上用不同符号标注出各等势线上的测量点和等势线数值,画出电极,绘出实验等势线和电场线。
8.在同轴圆柱电极记录纸上,用几何方法确定圆心,画出内、外电极,用不同符号标注出各等势线上的测量点和等势线数值,绘出理论等势线(根据公式计算)和电场线。
9.量出同轴圆柱电极记录纸上等势线各测量点到圆心的距离,求出平均值。在半对数坐标纸上绘出Vr/Va~lnr理论曲线,标出对应的实验测量点 ,画出实验曲线。
【实验教学指导要点】
1.模拟场除满足与被侧场有相似地数学方程和边界条件外,还要求水槽底座一定要水平,溶液导电率远小于电极且处处均匀,电源必须是一定频率的交流电,以防止电介质的极化。
2.水槽中装入的水不可漫过电极上表面。
3.导线的连接一定要牢固,避免因接触电阻而导致输出电压达不到要求。
4.描绘电场线应始于高电势电极的外表面,终止于低电势电极的内表面,且处处与等势线垂直。电场线的密度反映了电场强度的大小。
5. 上层记录纸上打点时,不要用力过猛,轻轻按即可,以免移动电极,带来误差。
6. 做实验时,要确定圆心;要确定电极位置;除此之外,还要描出两极板之间的区域外向外延伸的边缘效应。
7. 作图时,不仅要画出等势线,还应画出电场线(起于正电荷,止于负电荷)。

a
b
同轴圆柱电极电场分布

平行板电极电场分布
10.0V
7.5V

5.0V
2.5V
0.0V
8. 在半对数坐标纸上作图时,要把理论直线和实验直线同时作出。

Vr /Va~ln r曲线
Vr /Va

1.0

0.8

0.6

0.4

0.2

0.3 0.4 0.6 0.8 1 2 3 4 5 6 7 89 r (cm)
此图用半对数坐标纸进行绘制,纵向为均匀分布,横向为对数分布。图中理论曲线为过(ln a, 1)和(ln b, 0),线上四点为实际测量点。
9. 在电极间加上直流电压时所形成的电场是不随时间变化的,是稳定的。如果在电极间加交流电压,电场将随时间而变,场面稳定。但考虑到直电极间加上不同值的直流电压时,场中相对的电势值一定的等势线或面的几何形状和位置都不变。既接交流电压时,可看作在电极上块速变换不同值的直流电压(包括极性)。因此,在交流电场中测定的相对电势线和直流电场中测定的同值相对电势等势线,其开头和位置都完全相同。但必须指出这里的完全相同是有条件的。我们所选的交流电的频率不能高,否则会出现电极间点电势不是目前增减的效应。我们选用的是50HZ的交流电,场中的电极和不良条件互相杨成电容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完全符合条件。

【实验随即提问】
1.提问:本实验对静电场的测绘采用的是什么方法?为什么要用此方法?
回答:采用的是模拟法测绘静电场。因为直接测量静电场的分布,需用探针对空间各点逐点进行测量。当把探针放入静电场后,由于静电感应,探针上会产生感应电荷,则会改变原电极的电荷分布,从而引起原电场的畸变。显然直接测量不可行,所以采用模拟法来进行测绘。
2.提问:模拟法分为哪两种模拟,其应用的条件是什么?本实验采用的是哪一种模拟?
回答:模拟法分为物理模拟和数学模拟。物理模拟的应用条件为物理相似和几何相似,即模型和原型都遵从同样的物理规律;模型的几何尺寸与原型的几何尺寸成比例的放大或缩小。数学模拟应用的条件为模型与原型在物理实质上可以完全不同,但它们都遵从相同的数学规律,即满足相似的数学方程,还要带电体(即电极)的形状和大小,它们之间的相对位置以及边界条件一样。用恒定电流场模拟静电场采用的是数学模拟。
3.提问:为什么不良导体内的电场分布与真空中的静电场分布相同?
回答:因为在不良导体内没有电流通过时,其中任一宏观体积元中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没有净电荷,呈电中性。当有直流电流通过时,单位时间内流出体积元的电荷被流入的同号电荷所代替,体积元内正负电荷数量还是相等,因而整个体积内呈电中性。换言之,真空中的静电场是由电极上的电荷产生的,而在有恒定电流通过的不良导体中,电场也是由电极上的电荷产生的。不同的是静电场中电极上的电荷静止不动,而恒流场中电极上的电荷一边流失,一边由电源随时补充,在动态平衡状态下保持电荷的数量不变。所以,两种状况下电场的分布是相同的。
4.提问:用恒定电流场模拟静电场的实验条件是什么?
回答:实验条件首先要求不良导体在两极间区域内其电导率是常数,并保持其厚度不变;其次要求测量电势的仪表中基本上无电流通过。从本质上讲就是要保证测量时,恒定电流场的电位分布在极间区域内和边界上不会因测量操作而发生改变。
5.提问:实验中如何做测量点?
回答:⑴ 同轴柱形电极沿半径做测量点。
首先沿与实验者垂直的两个半径做测量点,沿半径由高电势向低电势(由中心电极向外电极)依次做四个测量点;再反方向沿另一个半径线做四个测量点;其次沿水平方向的两个半径做测量点,最后再做左斜和右斜的四个半径线,其布局如同一个“米”形。这样做测量点的优点在于不会遗漏测量点,同时也可使同一条等势线上的测量点均匀分布。做完所有等势线上测量点后,还需沿外电极外沿做三个测量点,以确定电极的圆心。
⑵ 平行板电极沿等势线做测量点,由高电势向低电势依次做出等势线。
沿等势线做测量点时,不可只局限于电极两端之间的区域内,一定要向外延伸扩展。因为实验中的平行板电极是有限长的,在电极两端电场存在边缘效应,所以,在测量中沿等势线先在中间做四个测量点,其次在电极两端各做一个测量点,然后向两端外延约1厘米再各做一个测量点,最后,再沿两个电极板的四个角各做一个测量点,确定电极的位置。
6.提问:如何绘制电场分布图?
回答:⑴ 同轴柱形电极:
首先根据外电极外沿的三个测量点,用几何作图法确定圆心,由测出的半径a、b,画出完整的同轴柱形电极。由公式算出各等势线的理论半径值,按理论半径值画出等势线。用同一种符号标出同一等势线上的八个测量点,并注明等势线的量值。再依据电场线与等势线处处正交的特性,画出电场线,标出其方向(由公式E=-dU/dr知,电场的方向是由高电势指向低电势)。
因为在静电平衡状态下,导体内部电场为零,电荷分布于导体表面。所以电场线始于中心电极的外表面,终止于外电极的内表面。
最后写出图名(同轴柱形电极电场分布图)。
⑵ 平行板电极
根据确定电极位置的测量点画出两电极板,分别用光滑曲线连接同一电势的八个测量点,画出等势线,用同一种符号将测量点标出,并注明等势线量值。与同轴电极一样,画出电场线及其方向。在画电场线时,要特别注意靠近极板两端电场的边缘效应。写出图名(平行板电极电场分布图)。
7.提问:如何为什么对柱形电极要用单对数坐标纸作图?怎样用单对数坐标纸作图?
回答:由极间电势的公式 知, 仅仅只是坐标r的函数,所以用单对数坐标纸可以表现出 与r的线性关系,且作图比较便捷。
单对数坐标纸(又称半对数坐标纸)在制作时已将某个轴向取好对数,从坐标纸上看刻度值,一个轴向是均匀分布,而另一个轴向则是对数分布。在做同轴柱形电极“ ~ 理论曲线”图时,在坐标纸上以均匀分布刻度为纵轴取名 ,以对数分布刻度为横轴取名r(cm),以点(lna,1)和点(lnb,0)为端点,画出理论直线。然后,分别量出各等势线上八个测量点的实际半径记录于数据表中,并算出各等势线实际平均半径值,在坐标纸上描出平均值点,观察其是否落在理论直线上。
8.提问:能否模拟平行轴电线或带有等量异号电荷的平行长直圆柱体的电场?为什么?
回答:能。由电磁学理论可知电解质(或水液)中稳恒电流的电流场与电介质(或真空)中的静电场具有相似性。在电流场的无源区域中,电流密度矢量和静电场中的电场强度矢量所遵从的物理规律具有相同的数学形式,所以这两种场具有相似性。在相似的场源分布和相似的边界条件下,它们的解的表达式具有相同的数学模型。如果把连接电源的两个电极放在不良导体如稀薄溶液(或水液)中,在溶液中将产生电流场。电流场中有许多电位彼此相等的点,测出这些电位相等的点,描绘成面就是等位面。这些面也是静电场中的等位面。通常电场分布是在三维空间中,但在水液中进行模拟实验时,测出的电场是在一个水平面内的分布。这样等位面就变成了等位线,根据电力线与等位线正交的关系,即可画出电力线。这些电力线上每一点切线方向就是该点电场强度的方向。这就可以用等位线和电力线形象地表示静电场的分布了。
9. 提问:请给出模拟平面板与其中垂面上长直带电圆柱体的电场的主要步骤?
回答:(1).按线路图连接线路。
(2).用水准仪调平水槽架底座。在水槽内注入一定量的水,在水槽架上层压好白纸,用于记录测绘点;接通电源,电压调至10V,其值由数字电压表置“输出”时读出,探针置于水槽外。
(3).将探针与内电极紧密接触,电压显示为10V,其值由数字电压表置“检测”时读出。若电压显示为0V,则改变电源电压输出极性。
(4).让探针在两极间慢慢移动,依次测出电压分别为7.5V、5.0V、2.5V的等势线,每一个等势线8个测量点。
(5).用探针沿带电圆柱体电极外侧取三个记录点,用探针沿带电平面板电极外侧取四个记录点,用于确定电极的圆心和电极的厚度。
(6). 在测量纸上用不同符号标注出各等势线上的测量点和等势线数值,画出电极,绘出实验等势线和电场线。

⑵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具体如何写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一般有这样几个部分:
1 简要地叙述一下实验的原理;
2 实验所需要的仪器;
3 实验步骤;
4 实验的数据:依次列出所有测量量的数值。
这里最好是列表表示,这样会更方便,同时也把误差列在表中,按照误差计算的方法逐个分步算出来,这样就不至于被许多的数据弄得头昏脑涨;
5 最后把所得出的结论写出来。
如果老师要求做思考题的,就写在最后。

祝你高速、高质量地完成实验报告!

⑶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分光计》实验报告

问的是关于哪一个方面的?是误差还是.......

⑷ 求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模板( 电子版)

怎样撰写物理实验报告

物理实验除了使学生受到系统的科学实验方法和实验技能的训练外,通过书写实验报告,还要培养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和工程技术开发的论文书写基础。因此,实验报告是实验课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希望同学们能认真对待。
正规的实验报告,应包含以下六个方面的内容:(1)实验目的;(2)实验原理;(3)实验仪器设备;(4)实验内容(简单步骤)及原始数据;(5)数据处理及结论;(6)结果的分析讨论。
现就物理实验报告的具体写作要点作一些介绍,供同学们参考。
一、实验目的
不同的实验有不同的训练目的,通常如讲义所述。但在具体实验过程中,有些内容未曾进行,或改变了实验内容。因此,不能完全照书本上抄,应按课堂要求并结合自己的体会来写。
如:实验4-2 金属杨氏弹性模量的测量
实验目的
1.掌握尺读望远镜的调节方法,能分析视差产生的原因并消除视差;
2.掌握用光杠杆测量长度微小变化量的原理,正确选择长度测量工具;
3.学会不同测量次数时的不确定度估算方法,分析各直接测量对实验结果影响大小;
4.练习用逐差法和作图法处理数据。
二、实验原理
实验原理是科学实验的基本依据。实验设计是否合理,实验所依据的测量公式是否严密可靠,实验采用什么规格的仪器,要求精度如何?应在原理中交代清楚。
1.必须有简明扼要的语言文字叙述。通常教材可能过于详细,目的在便于学生阅读和理解。书写报告时不能完全照书本上抄,应该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阐述。文字务必清晰、通顺。
2.所用的公式及其来源,简要的推导过程。
3.为阐述原理而必要的原理图或实验装置示意图。如图不止一张,应依次编号,安插在相应的文字附近。
如:实验3-3 滑线变阻器的分压与限流特性
实验原理
滑线变阻器在电路中的连接不同,可构成分压器和限流器。
1.分压特性研究
实验电路如图1。滑动头将滑线电阻 分成 和 两部分, 为负载电阻。电路总电阻为

图1 分压电路

图2 分压特性曲线

故总电流为

为电源的端电压,不是电源的电动势 。负载电阻 上的压降为

令 、 , 是负载电阻 相对于滑线电阻 阻值大小的参数; 是滑线电阻 的滑动头相对于低电位端的位置参数。则上式可改写为

在给定负载 和滑线电阻 的情况下, 为某一定值,则分压比 与滑线电阻 滑动头位置参数 有关,它们的函数关系曲线如图2。
本实验是通过实际测量来检验 的函数关系曲线是否与理论曲线相吻合,并探讨分压电路的有关规律。
2.限流特性研究
实验电路如图3。此时流过负载 的电流为

令 ,则

图4 限流特性曲线
、 定义同前。对于不同的参数 ,电路的限流比 与滑线电阻 滑动头位置参数 有关,它们的函数关系曲线如图4。

图3 限流电路

本实验是通过具体测量来了解它们的关系曲线及限流电路的基本特征。
三、实验仪器设备
在科学实验中,仪器设备是根据实验原理的要求来配置的,书写时应记录:仪器的名称、型号、规格和数量(根据实验时实际情况如实记录,没有用到的不写,更不能照抄教材);在科学实验中往往还要记录仪器的生产厂家、出厂日期和出厂编号,以便在核查实验结果时提供可靠依据;电磁学实验中普通连接导线不必记录,或写上导线若干即可。但特殊的连接电缆必须注明。
如:实验5-7 用电位差计校准毫安表
实验仪器设备
HD1718-B型直流稳压电源(0-30V/2A),UJ36a型直流电位差计(0.1级、量程230mV),BX7D-1/2型滑线变阻器(550Ω、0.6A),C65型毫安表(1.5级、量程2-10-50-100mA),ZX93直流电阻器,ZX21旋转式电阻箱,UT51数字万用表,导线若干。
四、实验内容及原始数据
概括性地写出实验的主要内容或步骤,特别是关键性的步骤和注意事项。根据测量所得如实记录原始数据,多次测量或数据较多时一定要对数据进行列表,特别注意有效数字的正确,指出各物理量的单位,必要时要注明实验或测量条件。
如:实验3-1 固体密度测量
实验内容及原始数据
1.用游标卡尺测量铜环内、外径,用螺旋测微计测量厚度。
螺旋测微计零位读数 0.003 (mm)
n 1 2 3 4 5 6 7
外径D(mm) 29.96 29.94 29.98 29.94 29.96 29.92 29.96
内径d(mm) 10.02 10.04 10.00 10.02 10.06 10.04 10.08

h 测量读数(mm) 9.647 9.649 9.648 9.644 9.646 9.646 9.645
测量值(mm) 9.644 9.646 9.645 9.641 9.643 9.643 9.642
2.用矿山天平测量铜环质量
53.97 g
指针折回点读数 S1 S2 S3 S4 S5
零 点α 17.9 6.5 17.5 7.0 17.2
停 点β 15.0 6.0 14.8 6.1 14.4
停 点γ 12.1 5.8 11.9 6.1 11.6
五、数据处理及结论
1.对于需要进行数值计算而得出实验结果的,测量所得的原始数据必须如实代入计算公式,不能在公式后立即写出结果;
2.对结果需进行不确定度分析(个别不确定度估算较为困难的实验除外);
3.写出实验结果的表达式(测量值、不确定度、单位及置信度,置信度为0.95时可不必说明),实验结果的有效数字必须正确;
4.若所测量的物理量有标准值或标称值,则应与实验结果比较,求相对误差。
5.需要作图时,需附在报告中。
如:实验3-1 固体密度测量
数据处理及结论



经查表, 时铜的密度为 ,实验结果的相对误差为

六、结果的分析讨论
一篇好的实验报告,除了有准确的测量记录和正确的数据处理、结论外,还应该对结果作出合理的分析讨论,从中找到被研究事物的运动规律,并且判断自己的实验或研究工作是否可信或有所发现。
一份只有数据记录和结果计算的报告,其实只完成了测试操作人员的测试记录工作。至于数据结果的好坏、实验过程还存在哪些问题、还要在哪些方面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等等,都需要我们去思考、分析和判断,从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1.首先应对实验结果作出合理判断。
如果仪器运行正常,步骤正确、操作无误,那就应该相信自己的测量结果是正确或基本正确的。
对某物理量经过多次测量所得结果差异不大时,也可判断自己的测量结果正确。
如果被测物理量有标准值(理论值、标称值、公认值或前人已有的测量结果),应与之比较,求出差异。差异较大时应分析误差的原因:
(1) 仪器是否正常?是否经过校准?
(2) 实验原理是否完善?近视程度如何?
(3) 实验环境是否合乎要求?
(4) 实验操作是否得当?
(5) 数据处理方法是否准确无误?
2.分析实验中出现的奇异现象。
如果出现偏离较大甚至很大的数据点或数据群,则应认真分析偏离原因,考虑是否将其剔除还是找出新规律。
无规则偏离时,主要考虑实验环境的突变、仪器接触不良、操作者失误等。
规则偏离时,主要考虑环境条件(温度、湿度、电源等)的变异、样品的差异(纯度、缺陷、几何尺寸不均等)。
如果能找出新的数据规律,则应考虑是否应该否定前人的结论。只有这样,才能在科学研究中有所创新。但要切实做到“肯定有据、否定有理”。
3.对讲义中提出的思考题作出回答
问题可能有好几个,但不一定要面面具到一一作答。宁可选择一两个自己有深刻体会的问题,用自己已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说深透些。
如:实验3-3 滑线变阻器的分压与限流特性
实验结果的分析和讨论
1.本实验所得曲线与原理曲线相似,故可认为实验是基本成功的。
2.当 时,分压和限流特性曲线都接近线性,但不是一条直线。若要求其呈一条直线,唯有 ,即负载开路。
值越小,曲线弯曲得越厉害,当 时,曲线几乎呈直角弯曲。
3.实验结果表明,测量值比理论计算值高,尤其在小负载( )情况下更为突出。这可能由于:
(1) 负载电阻 精度不高,误差达 以上;
(2) 滑线电阻的滑动头位置不准确,触头不是精密点接触,可能同时跨越几圈电阻线;
(3) 电表的内阻带来的影响;
(4) 电源的稳定度不高。等等。
4. 时,曲线 和 近乎线性,这在电子线路中有广泛应用。例如,前者作为音频放大器的音量调节,音量随电位器中心触头的位置在近乎线性地增减;后者多在电路中作偏流电阻使用;
5.除非特殊应用,一般不采用 的电路设计。

⑸ 大学物理实验报告怎么

预习报告:抄

1.试验目的.

2.实验仪器.

3.重要物理量和公式:把书上的公式抄了:一般情况下是抄结论性的公式.再对这个公式上的物理量进行分析,说明这些物理量都是什么东东.这是没有充分预习的做法,如果你充分地看懂了要做的试验,你就把整个试验里涉及的物理量写上,再分析.

4.试验内容和步骤.

5.试验数据.做完试验后的记录.这些数据最好用三线图画.注意标上表号和表名.EG:表1.紫铜环内外径和高的试验数据.

6.试验现象.随便写点.

试验报告:

1.试验目的.方法同上.

2.试验原理.把书上的归纳一下,差不多半面纸.在原理的后面把试验仪器写上.

3.试验数据及其处理.书上有模板.照着做.一般情况是求平均值,标准偏差那些.书上有.注意:小数点的位数一定要正确.

4.试验结果:把上面处理好的数据处理的结果写出来.

5.讨论.如果那个试验的后面有思考题就把思考提回答了.如果没有就自己想,写点总结性的话.或者书上抄一两句比较具有代表性的句子.

不知道.建议还是借学长学姐的比较好,网络上的不一定可以得高分.每个老师对报告的要求不一样,要照老师的习惯写报告.

⑹ 大学物理仿真实验《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包括数据等等

自由落体运动中物体的加速度是由于物体受到重力的作用所致。实验表明,在地球上同一地点的任何物体,无论它们的形状、大小和质量是否相同,在空气阻力可忽略的条件下,它们自由下落的加速度的值都一样。

⑺ 跪求大学物理演示实验报告——光学

这是以前我们写的 你看看可不可以
用透射光栅测定光波波长
08物理 杨贵宏
云南省红河学院物理系 云南 蒙自 661100

摘 要:这篇文章讲述了怎样利用透射光栅测量光波波长,以及测量时的细节,测量前的实验准备。
关键词:光栅,主极大,次极大,分光计,单色光,复色光

引言:
我们的生活离不开阳光,通常我们认为阳光是一种单色光[1](单一波长的光)。其实,笼罩在我们周围的光线本身是复色光(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单色光组成的光线),他是由不同波长波线的单色光组成的。
广义的说,具有周期性的空间结构或光学性能(如透射率、折射率)的衍射屏,统称光栅。光栅的种类很多,有透射光栅和反射光栅,有平面光栅和凹面光栅,有黑白光栅和正弦光栅,有一维光栅,二维光栅和三维光栅,等等。此次实验所使用的光栅是利用全息照相技术拍摄的全息透射光栅光栅的表面若被污染后不易清洗,使用时应特别注意[2]。
分光计是一种能精确测量角度的光学仪器,常用来测量材料的折射率、色散率、光波波长和进行光谱观测等。由于该装置比较精密,控制部件较多而且复杂,所以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进行调整,以便测量出准确的结果。
分光计主要由五个部件组成:三角底座,平行光管、望远镜、刻度圆盘和载物台。图中各调节装置的名称及作用见表1。

分光计基本结构示意图
表1 分光计各调节装置的名称和作用
代号 名称 作用
1 狭缝宽度调节螺丝 调节狭缝宽度,改变入射光宽度
2 狭缝装置
3 狭缝装置锁紧螺丝 松开时,前后拉动狭缝装置,调节平行光。调好后锁紧,用来固定狭缝装置。
4 平行光管 产生平行光
5 载物台 放置光学元件。台面下方装有三个细牙螺丝7,用来调整台面的倾斜度。松开螺丝8可升降、转动载物台。
6 夹持待测物簧片 夹持载物台上的光学元件
7 载物台调节螺丝(3只) 调节载物台台面水平
8 载物台锁紧螺丝 松开时,载物台可单独转动和升降;锁紧后,可使载物台与读数游标盘同步转动
9 望远镜 观测经光学元件作用后的光线
10 目镜装置锁紧螺丝 松开时,目镜装置可伸缩和转动(望远镜调焦);锁紧后,固定目镜装置
11 阿贝式自准目镜装置 可伸缩和转动(望远镜调焦)
12 目镜调焦手轮 调节目镜焦距,使分划板、叉丝清晰
13 望远镜光轴仰角调节螺丝 调节望远镜的俯仰角度
14 望远镜光轴水平调节螺丝 调节该螺丝,可使望远镜在水平面内转动
15 望远镜支架
16 游标盘 盘上对称设置两游标
17 游标 分成30小格,每一小格对应角度 1’
18 望远镜微调螺丝 该螺丝位于图14-1的反面。锁紧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 21 后,调节螺丝18,使望远镜支架作小幅度转动
19 度盘 分为360°,最小刻度为半度(30′),小于半度则利用游标读数
20 目镜照明电源 打开该电源20,从目镜中可看到一绿斑及黑十字
21 望远镜支架制动螺丝 该螺丝位于图14-1的反面。锁紧后,只能用望远镜微调螺丝18使望远镜支架作小幅度转动
22 望远镜支架与刻度盘锁紧螺丝 锁紧后,望远镜与刻度盘同步转动
23 分光计电源插座
24 分光计三角底座 它是整个分光计的底座。底座中心有沿铅直方向的转轴套,望远镜部件整体、刻度圆盘和游标盘可分别独立绕该中心轴转动。平行光管固定在三角底座的一只脚上
25 平行光管支架
26 游标盘微调螺丝 锁紧游标盘制动螺丝27后,调节螺丝26可使游标盘作小幅度转动
27 游标盘制动螺丝 锁紧后,只能用游标盘微调螺丝26使游标盘作小幅度转动
28 平行光管光轴水平调节螺丝 调节该螺丝,可使平行光管在水平面内转动
29 平行光管光轴仰角调节螺丝 调节平行光管的俯仰角

实验原理:
图1中给出几条不同缝数缝间干涉因子的曲线.为了便于比较,纵坐标缩小了 它们有以下特点:
(1)主极强峰值的大小、位置和数目
当 ( )时, , ,但它们的比值 ,这些地方是缝间干涉因子的主极大(多缝衍射图样中出现一些新的强度极大和极小,其中那些较强的亮线叫主极大,较弱的亮线叫次极大)。 意味着衍射角满足下列条件:
(1)
(1)式说明,凡是在衍射角满足(1)式的方向上出现一个主极大,主极大的强度是单缝在该方向强度的 倍。主极强的位置与缝数N无关。主极强的最大级别|k|<d/λ。
(2)零点的位置、主极强的半角宽度和次极强的数目
当Nβ等于π的整数倍但β不是π整数倍时,sinNβ=0,sinβ≠0,这里是缝间干涉因子的零点。零点在下列位置:
sinθ=(k+m/N)λ/d (2) 其中k=0,±1,±2,…;m=1,…,N-1.
所以每个主极强之间有N-1条暗线(零点),相邻暗线间有一个次极强,故共有N-2个次极强。
半角宽度公式为: △θ=λ/Nd•cosθk。 (3)
主极强的半角宽度△θ与Nd成反比,Nd越大,△θ越小,这意味着主极强的锐度越大。反映在幕上,就是主极强亮纹越细。
上面我们只分析了缝间干涉因子的特征,实际的强度分布还要乘上单缝衍射击因子.在图1中所示 缝间干涉因子上乘以图1所示的单缝衍射因子,就得到图2[(a),(b),(c)]中所示的强度分布.从这里可以看出,乘上单缝衍射因子后得到的实际强度分布中各级说极强的大小不同,特别是刚好遇到单缝衍射因子零点的那几级主极强消失了,这现象叫做缺级.
在给定了缝的间隔d之后,主极强的位置就定下来了,这时单缝衍射因子并不改变主极强的位置和半角宽度,只改变各级主极强的强度.或者说,单缝衍射因子手作用公在影响强度在各级主极强间的分配.

如图3所示,设S为位于透镜L1物方焦面上的细长狭缝光源,G为光栅,光栅上相邻狭缝两对应之间的距离d 称为光栅常量,自L1射出的平行光垂直地照射在光栅G上。透镜L2将与光栅法线成θ角的衍射光会聚于其像方焦面上的Pθ点,由(1)式的光栅分光原理得
(3)
上式称为光栅方程.式中θ是衍射角,λ是光波波长,k是光谱级数(k=0、±1、±2…)。衍射亮条纹实际上是光源加狭缝的衍射像,是一条锐细的亮线。当k=0时,在θ=0的方向上,各种波长的亮线重叠在一起,形成明亮的零级像。对于k的其它数值,不同波长的亮线出现在不同的方向上形成光谱,此时各波长的亮线称为光谱线。而与k 的正、负两组值相对应的两组光谱,则对称地分布在零级像的两侧。因此,若光栅常量d为已知。当测定出某谱线的衍射角θ和光谱级k,则可由(1)式求出该谱线的波长λ;反之,如果波长λ是已知的。则可求出光栅常量d 。

实验进行步骤:
1.实验时分光计调节,
(1)粗调。
A,旋转目镜手轮,尽量使叉丝和绿十字清晰。
B,调节载物台,使下方的三只螺钉的外伸部分等高,使载物台平面大致与主轴垂直(目测)。
C,调整望远镜光轴俯仰调节螺钉,使望远镜光轴尽量调成水平(目测)。
粗调应达到的要求:在载物台上放一个三棱镜。当三棱镜的一个光学面与望远镜光轴接近垂直时,应可以看到反射回来的十字像,十字像一般与分划板上的交点并不重合,至此粗调完成。
(2)细调。
A,使分光计望远镜适应平行光(对无穷远调焦),望远镜、准直管主轴均垂直于仪器主轴,准直管发出平行光。
B,使望远镜对准准直管,从望远镜中观察被照亮的准直管狭缝的像,使其和叉丝的竖直线重合,固定望远镜。参照图3放置光栅,点亮目镜叉丝照明灯(移开或关闭夹缝照明灯),左右转动载物平台,看到反射的“绿十字”,调节b2或b3使“绿十字”和目镜中的调整叉丝重合。这时光栅面已垂直于入射光。
用汞灯照亮准直管的狭缝,转动望远镜观察光谱,如果左右两侧的光谱线相对于目镜中叉丝的水平线高低不等时(如图3),说明光栅的衍射面和观察面不一致,这时可调节平台上的螺钉b1使它们一致。最终使 光栅面衍射面应调节到和观测面度盘平面一致。
2. 测光栅常量d:只要测出第k可级光谱中的波长λ已知的谱线的衍射角 ,就可以根据(3)式求出d值。
(1).调节分光计按(1)步骤
(2).调节光栅位置
(3).用汞灯照亮准直管,转动望远镜到光栅的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已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二游标值。
(4). 将望远镜转向光栅的另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已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二游标值。
(5).重复第4、5步两次,得到3组数据。
3.光谱级数k由自己确定,由于光栅常量d已测出,因此只要未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衍射角 ,就可以求出其波长值 。
以知波长可以用汞灯光谱中的绿线( nm),也可以用钠灯光谱中二黄线 )之一。
3. 测量未知波长
(1). 用汞灯照亮准直管,转动望远镜到光栅的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已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二游标值。
(2).转动望远镜到光栅的一侧,使叉丝的竖直线对准以知波长的第k级谱线的中心,记录两游标值;将望远镜转向光栅的另一侧,同上测量,同一游标的两次读熟之差是衍射角 的两倍。
(3).重复第1、2步两次,得到3组数据。
实验数据:见实验数据记录表
实验数据记录表
表二 测光栅常量d实验数据
测量次序( )

1

2

3

表三 测量未知波长实验数据
测量次序( )

1

2

3

实验结果:
1.测量光栅常量
根据 ,由表二得到 的平均值

= (1)
由光栅原理 ,
因此有
又因为在此实验中 ,绿光的波线 nm,衍射角的平均值 ,因此得d的平均值
(nm) (2)
2.测量蓝紫光的波长
根据 ,由表三得到 的平均值

= (3)
由于 ,得到

又因为在此实验中 ,光栅常量 nm,衍射角的平均值 ,因此得 的平均值
(nm) (4)
参考文献:
[1],赵凯华.新概念物理教程——光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进清理, 黄晓虹主编. 基础物理实验.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3],杨述武主编,王定兴编. 普通物理实验(光学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⑻ 大学物理仿真试验《利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实验报告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