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城历史
① 赵国 相关历史
赵国王族历史
1黄帝为第一世
26衡父
27造父,善御(架车)幸于周穆王B976-923,封赵国(彘县改永安)
33奄父,名公仲,周宣王近御,助"宣王中兴",赵姓初兴
34叔带,救周宣王,冲出重围,为感激救命之恩,宣王任为执政,赵宗益兴
38公明
39赵夙,字叔带,灭霍,魏,耿,晋献公赐耿(河东皮氏县耿乡) (B661?)
40共孟
41成季赵衰,字子余,号冬曰,妻咎如,生盾,随重耳有功,居原(原平),任国政,(-B622?)
42赵同,晋妻生,晋下军大夫,B594救郑荀,灭原后封原,故名赵原同,屠岸贾谋诛,(-B595?)
42赵括,晋妻生,晋大夫,功封屏,称屏括,号屏季,屠岸贾谋诛,(-B595?)
42赵婴齐,晋妻生,屠岸贾谋诛,(-B595?)
42赵穿,侧室子,称赵武子,弑灵公立襄公弟黑臀为晋成公,因功食采邑邯郸
46?赵午,别封邯郸大夫,B497年简子杀
42宣孟赵盾,母叔隗,辅灵公,专权,“赵盾弑其君”,晋景公时卒
43赵朔,娶晋成公姊,景公3年,大夫屠岸贾杀,(-B595?)
44文子赵武,名葆,赵氏孤儿,为晋正卿,续宗40?年卒,B595-
45赵成,称景叔
46简子赵鞅,有建树,奉邑等同于诸侯,B?-476
47襄子赵毋恤,后娶空同氏,生五子,不立子,联韩魏分晋,灭代,B475-425
47代桓子,襄子弟,逐献侯,自立于代,一年卒,B424
47伯鲁,襄子兄,早死
48代成君赵周,伯鲁子
49献侯赵浣,代成君子,自耿徙赵中牟(荡阴牟山侧),桓子逐后一年复位,15年卒,B423-409
50武公,烈侯弟,继烈侯,13年卒
51赵朝,武公子,作乱,不克,出奔魏
50烈侯赵籍,正式建赵国,都晋阳,9年卒,B408-387
51敬侯赵章,B386迁都邯郸,B376年三家分晋,12年卒,B386-375,----
52赵胜(非平原君),元年与成侯争立,为乱
52成侯赵种,B369封晋君以端氏,25年卒,B374-350
53赵譄,争立,败,亡奔韩
53赵范,B346袭邯郸,不胜而死
53赵刻,B342攻魏首垣
53肃侯赵语,晋君徙处屯留,24年卒,秦\楚\燕\齐\魏出锐师各万人来会葬,B349-326
54赵章,代安阳君,田不礼相,作乱,杀之
54武灵王赵雍,娶韩女,阳文君赵豹相,27年称主父,B299年饿死沙丘宫,B325-299
55赵成,惠文王相,号安平君
55赵豹,平阳君,惠文王母弟
55赵胜,诸公子,B298平原君,相惠文王及孝成王,封于东武城,B250卒
56赵代,赵胜子
55赵奢,管国赋,B269败秦于阏与山西省和顺县,封于马服邯郸市北,称马服君,葬于封邑
56赵括,"纸上谈兵",在长平之战中损失45万人
55惠文王赵何,武灵王与吴娃子生,33年卒,B298-266
56长安君,惠文王少子,B238受封于饶(饶阳县)
56孝成王赵丹,21年卒,B265-245
57悼襄王赵偃,9年卒,B244-236
58幽缪王赵迁,8年,邯郸为秦,流放,葬房陵西九里B235-228
59代王赵嘉B227-221
60赵公辅,事秦,主西戎,居天水甘肃通渭西北
60?赵歇,B207,项羽徙赵王都代县,B204杀于襄国
② 关于《赵城藏》的历史经过有哪些
《赵城藏》,又称《赵城金藏》,因1933年首次在山西赵城县霍山广胜寺发现而名。此藏是金代由民间劝募雕造的,发起人为潞州崔进的女儿崔法珍。金大定十三年(1173)刻成。原刻版式基本上依《开宝藏》刊刻,金末元初,该藏版片因战火而有所损,元太宗八年曾由耶律楚材发起补雕。赵城广胜寺发现的《赵城藏》计4957卷。抗战期间,日本侵略军曾想抢走此藏,后经中共山西省委派游击队抢救,得到保护。1949年,这部藏经被护送至北京图书馆,当时不少卷册毁损不堪,几乎难以修复。在国内一批高级工艺师的努力下,经13年精心修补,终于恢复了原貌。在《开宝藏》、《契丹藏》亡佚的情况下,由于《赵城藏》保存了《开宝藏》的原貌,吸收了《契丹藏》的优点,因此有十分重要的价值。1935年,上海影印宋版藏经会和北京三时学会曾影印其中罕见佛典46部,题为《宋藏遗珍》,装成120册发行。
③ 赵氏历史
赵 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点三。
寻根溯源
其起源有三:
1、以金天氏少昊为源起。司马贞的《史记• 索隐》指出:“《左传》郯国,少昊之后,而嬴姓盖起族也,则秦、赵亦祖少昊氏。”西周时,少昊之裔造父因功被赐于赵城,其后在战国时建立赵国,赵国亡后,子孙以国为氏。
2、为少数民族改赵姓而来。如汉代有赵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3、赵宋王朝赐姓。先后有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复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建立赵国,公元前二二二年赵为秦所灭。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尊造父为其始祖。
繁衍播迁
西周时,造父的第七代子孙叔带率部分宗族由周投晋,并 且昌盛壮大,在三国分晋时建立赵国,史称“去周如晋,赵姓始昌”。到赵国灭亡时,赵姓已分布于山西、河北、河南、山东等地。秦始皇灭赵后,把代王嘉之后迁往甘肃天水,赵王迁被流放到今湖北房县。秦朝末年,真定(今河北正定)人赵佗建立南赵国,又把赵姓活动范围推广至今两广和越南北部。西汉末年,赵飞燕姐妹被害,其族人被迫迁徙至辽西郡,也是赵姓人在东北活动的开始。东汉末年为避董卓之乱,洛阳人赵达避难迁居江东,真定人赵云赵子龙入蜀为将。北魏时,天水赵姓一支迁居洛阳,其后裔孙赵贵镇守并迁至武川(今内蒙古)。唐初,有赵姓将士在平“蛮獠啸乱”中开赴福建并定居。五代时,有赵姓随刘龚南汉政权在广州定居。据《宋史•宗室世系表》载:宋朝宗室分为三个支派,即太祖(赵匡胤)支派、太宗(赵光义)支派、魏王(赵廷美)支派。太祖支派分为燕王(赵德昭)支派和秦王(赵德芳)支派,燕王支派在北宋末年因外放做官而迁居如下地区:安徽颍州、四川蜀州(今崇庆)、江苏泰州、镇江、福建福州、泉州、江西吉安、湖北江陵、广东南雄等地,秦王支派则迁居如下地 区:浙江绍兴、湖州、台州、明州、婺州,福建福州、泉州,江苏真州、太平州;而魏王则降调至房州(今湖北房县),其子孙为官而迁徙地区有河南开封、洛阳,山东沂州、济州,福建汀州,江苏昆山、溧城,浙江秀水等。靖康之耻之后,徽钦二宗被掳往五国城(今黑龙江松花江口),太宗支派因此而在东北广大地区播迁繁衍。南宋初,康王赵构南迁杭州定都 ,则有赵姓移居江南,有的移居江苏常熟、有的移居江西上饶,南宋被灭,南宋宗室散逃至澎湖、潮阳等地,后在闽粤一带繁衍。自宋代以后,赵姓遍布全国各地。值得指出的是海外赵姓的播迁。明末,有赵姓不惜冒险远渡重洋到海外,其民族构成多种多样,聚居地为东南亚和美国。如瑶族中的赵姓在缅甸、老挝、越南和美国、法国、加拿大等国都有分布;壮族中的赵姓散布于越南、老挝、泰国等地。
郡望堂号
赵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主要有以下几 个。1、天水郡,治所在平襄(今甘肃通渭西北);2、涿郡,治所在涿县(今河北涿州);3、南阳郡,治所在今河南南阳市;4、下邳郡,治所在下邳(今江苏睢宁);5、颖川郡,治所在今河南禹县;6、平原郡,治所在山东平原县;7、汉阳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
堂号:
“半部”、“琴鹤”、“天水”、“孝思”、“谷治”、“萃涣”、“敬彝”、“创基”等。
宗族特征
1、赵姓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几百年。赵姓有君王、宰相 能臣、枭雄武将,均在各自领域广有建树。
2、家乘谱牒繁杂明了。
3、家规家训教诲后人。如楼张村赵姓有《家规纪略》,文载:“男自八岁入塾,以三十为率,……农时散而归田,农隙即复入塾。越三十,已成名者或入庠或中式,各营相当之务;各就其才之所近使任一职,或领农工或治圃事,或料厨事或守客厅。暇时习书史、业歧黄,家长俱不之问,惟不得玩好无益事业。……事无闲人,人无暇时。有不遵家规者,由家长召集族人共同斥责。若卑幼或有过失,则告于各主,令其约束。”
名人精粹
赵武灵王:名雍,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改革赵军传统装束,实行“胡服骑射”,提高了赵军战斗力,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大公子之一,以“食客数千人”而著称。赵奢、赵括父子:赵奢善用兵,因功被封马服君。赵括善于纸上谈兵,短于实践,被秦名将白起击败于长平,四十万赵军被活埋。赵高:秦二世时宰相,指鹿为马,独断专横。赵云:常山(今河北正定)人,三国时蜀名将,勇武果敢,刘备曾赞誉他一身是胆。赵匡胤:河北涿州人,陈桥兵变,建立宋朝,杯酒释兵权,加强中央集权。赵普:蓟(今北京市西南)人,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美誉。宋徽宗赵佶:政治上昏庸,丧权辱国,被俘后禁于金国,艺术上却卓尔不群,曾创立宫厅院体画派,其书法被称为“瘦金体”。赵孟兆页:湖州(今浙江吴兴)人,元代杰出书画家,其笔法圆转遒丽,人称“赵体”。对后世影响甚深,人称一代宗师。赵之谦:浙江会稽(今绍兴)人,清末三大画家之一,其书、画、篆刻对后世都影响甚深。赵戴文:山西五台人,同盟会会员,国民党元老,民国时任国民党山西省主席。赵登禹:山东荷泽人,国民党二十九军师长,长城抗战血战赤峰口,芦沟桥事变后,在保卫北平的战斗中壮烈捐躯,是抗战中最早牺牲的中国军队高级将领之一。赵树理:山西沁水人,当代著名作家,著有《三里湾》、《李有才板话》、《小二黑结婚》等,其语言朴实生动,多反映当时新农村生活。赵元任:天津人,当代语言学家,通晓中、英、德、法等多种语言,诸多领域,颇有建树,在学术界享有盛誉,著述颇丰,有《中国语入门》、《现代吴语的研究》、《语言问题》、《赵元任歌曲选》等。
④ 赵城猪头肉历史
赵城民风纯朴、人文荟萃,先民习文尚武、耕读传家,文化积淀很深。“北崞南赵”的历史评价曾让小城享誉三晋,也让小城多年来引以自豪。
赵城最出名的就是赵城猪头肉。历史悠久,享誉临汾。
赵城猪头肉是赵城贾氏祖传,已有百年传承史,现在是第五代传人。
贾氏猪头肉选用上等头肉,添加几十种珍稀配料及草药,用特殊工艺及多道工序烹调而成。赵城头肉色鲜味美、营养丰富、肥而不腻,是宾馆、餐厅不可多得的精美佳肴,更是百姓餐桌上的必备。
⑤ 洪洞县赵城凤凰碑的由来是什么
建起了一座凤凰碑,纪念传说中有一只凤凰从南方飞到北方,看到一片丰盈的绿洲,凤凰以为这里就是江南,于是降落在此,筑巢为家,从此就多了一个美丽的名称。凤凰碑也就成了标志。
⑥ 赵的历史
赵姓:《百家姓 》排名第一,宋 朝国姓,是嬴姓 十四氏之一,周 穆王时造父为御 ,攻徐偃王,大破之,以功封赵 城,子孙因氏焉。
造父是天下赵姓之始祖,已有30 00年的历史;另一支赵姓出自外 族的改姓。当代赵姓的人口约27 00万,为全国第八大姓,大约占 全国人口的2.3%。在全国的分布 主要集中于山东、河南、河北三 省,大约占全国赵姓总人口的36 %,其次分布于黑龙江、重庆、 江苏、云南、四川、陕西、山西 、安徽、辽宁八省,又集中了大 约12%的赵姓人群。赵姓著名郡 望有天水、涿郡、下邳、南阳、 金城、颍川、敦煌、酒泉、扶风 、新安、平原等11个。堂号除了 与郡望名相同外,主要有半部、 琴鹤、孝思、萃涣、敬彝、创基 等。
历史发展
姓氏起源
源流一
汉族赵姓出自嬴姓或姚姓,
“赵”的写法
赵姓来自嬴姓(由舜帝所赐),嬴姓 出现因为舜帝的赐姓给他的女婿姓为 嬴,还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 舜帝,姚姓,舜,黄帝子孙,生于姚 地,以地取姓为姚,其后代就以姚为 姓。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具体始 祖是造父。伯益为颛顼帝孙,被舜帝 赐姓嬴。造父为伯益的9世孙,是西 周时著名的驾驭马车的能手,他在桃 林一带得到8匹骏马,调训好后献给 周穆王。周穆王配备了上好的马车, 让造父为他驾驶,经常外出打猎、游 玩,有一次西行至昆仑山,见到西王 母,乐而忘归,而正在这时听到徐国 徐偃王造反的消息,周穆王非常着急 ,在此关键时刻,造父驾车日驰千里 ,使周穆王迅速返回了镐京,及时发 兵打败了徐偃王,平定了叛乱。由于 造父立了大功,周穆王便把赵城赐给 他,自此以后,造父族就称为赵氏。 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因幽王无道, 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从此 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掌握晋国大 权。到战国初年,赵氏联合韩、魏二 卿击败智氏,瓜分智氏封地,继而赵 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韩哀侯三家 分晋,建立赵国。至他的孙子赵籍时 ,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与韩 、魏两家并列为诸侯。公元前222年 ,赵国为秦国所灭,赵国王室纷纷散 落民间!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 同祖先,赵城赵氏(赵国)和犬丘赵 氏(秦国)的祖先是蜚廉的两个儿子 恶来和季胜,赵政是嬴姓赵氏,恶来 那一支,而赵城那支的祖先是季胜。 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所以秦国公族 也姓赵。比如秦始皇称赵政。秦国公 族也以赵为氏,有“诸赵”的说法。
源流二
源于改姓,属于以帝王赐姓为氏。为 匈奴、南蛮、女真、党项、满族改赵 姓或赵宋王朝赐姓而来。如汉代有赵 安稽(匈奴人),赵曳夫(“南蛮”人 ),五代有赵国珍(牂牁酋长的后裔 )。先后匈奴人、女真人、党项人、 鲜卑人的李姓、穆姓、隆姓、宇文姓 、拓跋姓的历史人物,被赐姓赵。唐 末,首领拓跋思恭因协助唐朝镇压黄 巢之乱有功,赐姓李,封为定难军节 度使,建立了以夏州(今陕西省靖边 县)为中心的地方政权。自此以後, 夏州党项政权日益壮大。赵宋立国, 复赐夏州党项首领拓跋氏以赵姓。
源流三
源于冒姓,属于因故改姓为氏。历史 上因避祸、姻亲、过继、入赘等原因 改姓的情况很多,这在姓氏学上称之 为“冒姓”。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 景。其中多数为:清王朝覆灭后,清 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因害 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伊尔 根觉罗、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 力改名换姓,不少人便改的是“赵”姓 。
源流四
蒙古族姓氏,成吉思汗三弟哈赤温后 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改汉姓赵。
得姓始祖
造父:少昊之裔,西周著名驭马能手 。受幸于周穆王,传说他曾取良马八 匹,献予王而御之,西行至昆仑,见 西王母,乐而忘返。后闻徐州徐偃王 反,遂亲御车驾,载着穆王日行千里 ,适时而返,得以平定乱事,因功被 赐于赵城(今山西洪洞县赵城镇)。下 传至赵襄子时,与韩、魏三分晋地, 建立赵国,公元前222年赵为秦所灭 。其后子孙以国名为氏,称赵姓,并 尊造父为其始祖。秦、赵祖少昊氏, 以少昊为白帝,作西畤,祠白帝,其 牲用骝驹、黄牛、羝羊各一云。 至汉 唐宋明,则于立秋之日祀白帝于西郊 。明朝仍延续其祀,于少昊之虚曲阜 祀少昊。
各支始祖
赵凤翔,祖籍山西省榆次县,先祖自 明永乐二年迁至直隶省广平府鸡泽县 赵庄村,至第八世赵凤翔迁至乾侯县 雾覩寺(成安县店上村),为店上赵 姓始祖。
赵维璠:祖籍山西闻喜县礼元镇行村 ,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三月十 五日定居河南泌阳县西关,葬泌阳城 北曹庄西,为泌阳西关赵姓始祖。
赵令仲:谱称宋太祖子燕王德昭五世 孙,南宋乾道二年迁上虞县孝义乡, 逝世后葬于西华里,为上虞赵氏始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