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吉历史
Ⅰ 普吉岛当地文化是什么
普吉岛以其纯净的白色细沙和石灰礁岩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造访。泰国由于本身没有台风与巨浪的威胁,普吉岛这个地方更是风和日丽,加上面积不是很大,外围更有大小岛屿十几个,每一个岛屿更是各有特色地美丽。 普吉岛的沿海曾经被在海上游牧的一族所占据,他们被称为“Chao Nam”或是“海上的吉普赛人”。这些人们会在某一海域或海湾开采各种贝类以及各种其他资源直到这个地区的资源全部耗尽,然后再全部迁移到其他的海湾。待之前的海湾各种资源及生态环境恢复后,他们会再次迁移回来继续着这种循环。经常在马六甲海峡行船的船长们把他们称为“Saliteers”(意思为海盗),甚至他们的名声要比当地的海盗还要差。
但是,早期外来到普吉岛探访的人却通常把“Chao Nam”们描述成矮小但勇敢的一族,他们是专业的水手,可以建造出小而坚的船只并从容的面对变幻无常的大海。这些人像吉普赛人一样永不停息的迁移着,其间,他们会在岛屿上暂时的定居,但是却从来不在土地肥沃的岛屿上开垦和耕作,只是靠做海盗和采集贝类获取珍珠来维持他们的生活。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文字,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被世人认为是极为原始和野蛮的一族。
Ⅱ 普吉岛是哪个国家的
普吉岛(Phuket Island),泰国南部岛屿,位于泰国南部马来半岛西海岸外的安达曼海(Andaman Sea)。首府普吉镇地处岛的东南部,是一个大港口和商业中心。普吉岛是泰国最大的海岛,也是泰国最小的一个府。以其迷人的风光和丰富的旅游资源被称为“安达曼海上的一颗明珠”。普吉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珍宝岛”、“金银岛”的美称。主要矿产是锡,还盛产橡胶、海产和各种水果。岛上工商业、旅游业都较发达。
Ⅲ 在哪部书籍中可以查到普吉岛的历史
在中国基本比较难找到普吉岛的具体历史记载。建议到国外网站搜索资讯,或者到泰国找当地的书籍查询。
Ⅳ 谁去过普吉岛 介绍一下
你好:十一期间,那边的气温38度左右,应该和我们这边夏天一样,但在室内会感觉有些凉,因为泰国的冷气打得比较低。
看人妖表演票价每人100元人民币左右。表演结束,你可以让他们和你拍照,价格大约是10-20元人民币左右。
如果你的旅游中跟团的是一定要消费的。好像是说进了购物店不消费的导游不给出店的,这是我的亲人亲身经历的。所以在你决定之前一定要问清楚。
泰国的消费要比国内便宜,所以在泰国消费还是蛮划算的。
祝你旅途愉快!
Ⅳ 普吉府的历史
“普吉”这名字的历史可以回溯到1025年时,该岛当年的旧名“Manikram”在泰米尔语中是“水晶山”的意思。但是,普吉还有另一个更知名的旧名(尤其是在西方文化领域)“Junk Ceylon”,却是源自于3世纪亚利山卓图书馆中著名学者托勒密,他曾在著作中提及如果想要从中南半岛一带(当时他称为Souwannapum)前往马来半岛时,会经过一个叫“Jang Si Lang”的驿站,是西方文献中最早提及普吉的一份。
对于普吉岛最初的住民,有几种不同的说法,部分认为有可能是属于舍曼族(Semang)一系的矮黑人(Negrito),部分认为可能是属于莫坎族(Mokken)的海洋吉普赛人(Sea Gypsy),也有说法认为可能是起源于缅甸勃固(Pegu)地区的孟王国(Mon)之移民。
约在4世纪左右时,一群因为不堪侵扰而逃离原居地印度的泰米尔人(Tamil)开始在整个马来半岛西岸殖民,殖民范围包含了普吉岛。在7世纪至13世纪期间,普吉与邻近的地区都是由一以苏门达腊为根据地的马来王国室利佛逝(Srivijaya)所控制,当时该王国以普吉岛北方、今日泰国攀牙府的港埠竹古巴(Takua Pha)作为附近地区的商业与文化中心。相比之下,普吉则因为缺乏可以作为航运用途的河口港埠,再加上人口稀少,整体发展可说是一滩死水。
普吉首次纳入泰国的版图里,是在13世纪末素可泰王国时代的蓝甘亨国王(King Ramkhamhaeng)在位时,当时竹古巴被划分在洛坤府(Nakhon Si Thammarat)的管理区域内,使得普吉也连带地被划入其范围。那时的普吉的环境还非常原始未开化,人们主要是居住于满布全岛的黑森林边缘之溪流低地,而丛林中则还有野生的老虎、犀牛、象、鳄与熊等兽类穿梭。虽然只是一个小岛,但普吉拥有非常丰富的物产矿藏,包括象牙、宝石、天然珍珠、毛皮、香料与龙涎香。这些资源很早以前就受到来自四面八方的外来族群虎视眈眈,包括马来海盗、阿拉伯商人、泰米尔屯垦者、中国的丝绸交易商与远来自葡萄牙的冒险家全想要染指。因此自17世纪时第一座锡矿矿坑在岛上开挖后,就注定了此岛日后必然的经济与政治重要性。
1626年时,来自荷兰的商人获准在普吉设立一个交易站,而在积极拓展外交的暹罗王纳赖(King Narai)在位的1656年到1688年间,当时的法国驻暹罗大使也开始留意到普吉锡矿在全球贸易市场的潜力。因此,在法国的争取下,纳赖在1681年时指派法籍的传教士黑内·商博诺神父(Brother Rene Charbonneau)治理普吉岛,并将行政中心设于他朗(Thalang)。而在同时,纳赖也将普吉岛的管理,直接规划在暹罗的经济与外交事务部门之下。 1767年帕马(即今日的缅甸)击败了泰国的阿瑜陀耶王朝(Ayutthaya),使得马来人得以趁乱进占普吉。缅甸军当时组织了庞大的远征船队,在1785年时进攻普吉,以便试探在曼谷新成立的却克里(Chakri)王朝之态度软硬。虽然当时英国的法兰西斯·莱特船长(Captain Francis Light,马来西亚槟城的建立者)曾去信警告普吉总督,但3000缅甸远征军仍然长驱直入占领了攀牙和竹古巴(Takua Pah)与竹古童(Takua Thung)两城,并继续进击普吉岛上的他朗城(Thalang)。
当时,他朗城内的气氛非常低迷,普吉府尹已阵亡,领军的府尹遗孀庄(Chan)是吉打苏丹的孙女。由于普吉积欠了皇家国库好一笔债务,因此曼谷的泰皇拉玛一世派军驰援的机会可说是颇为渺茫。普吉方面据守的巴帕堡垒随时有陷落的可能,但庄并没有在还来得及逃离时离开。庄与她的姊妹穆(Mook)将他朗的人民聚集起来,当时由于大部分的男人都已战死人数有限,她们召集了500名妇女,手上拿着用烟煤涂抹过的椰树枝伪装成武器来充数。这计谋的凑效使得缅甸人不敢贸然全面进击,而泰军则是在挽涛湾(Bang Tao bay)附近的山丘上突击缅军得手。过了一个月的苦撑后,缅甸大军终于1785年3月13日撤退。
为了嘉勉两位女性的英勇,拉玛一世颁赠她们帖卡撒堤(Thao Thep Kasat Tri)与席顺通(Thao Si Sunthon)的称号,其中前者通常是只保留给皇家成员的贵族称号。她们的青铜塑像今日仍是普吉岛上非常著名的观光重点,也就是他朗市区里码头广场圆环正中央的女英雄纪念碑。除此之外,联接普吉岛与泰国本土攀牙府之间的跨海大桥,也被命名为帖卡撒堤大桥藉以纪念英雄业绩。
后来缅甸在1809年到1812年、拉玛二世初登基时,又趁泰国国力薄弱,军备松懈之机袭击了普吉三次。在他们的掠夺下竹古巴与竹古童两城曾再度毁城,而他朗与呈娘港(Tha Rua port)也被攻陷,但是由于普吉和其他府的泰国人民抗击不休,一直苦战到曼谷方面的大军开到,才使得该地区免于进一步的屠杀。当战尘飘落之后,普吉被规划到泰王国的国防部下作为战略前线直接管理,后来被隶属于洛坤府下。
缅甸在1824年遭到英国占领,这件事彻底的终止了缅军对泰国的侵略动作。当初逃到攀牙的许多普吉人终于得以回到家乡重建他朗,但此时他朗的光芒早已被岛上另一个后起之秀的城镇给遮蔽——由于大批来自马来西亚槟城地区的华人来到此地开发锡矿,而促成了普吉城的兴起。华人劳工的进驻虽然带来兴盛的经济活动,但也带来新的纷扰,1876年时两群华人矿工发生纠纷,这事件瞬间转变成激烈的血斗,暴动扩及全岛失控的暴民开始四处屠戮与抢劫。当地泰人聚集在普吉城的查隆寺(Wat Chalong),寺中的主持僧人除了救助伤患外,也鼓励民众团结以对抗暴民,因此才得以在暴民集团抵达时抵抗成功,并在僧人的斡旋下平息暴动。 对于整个普吉的发展历史来说,最有贡献者莫过于1890年到1909年间治理著普吉的拉斯达爵爷(Phraya Rasdanupradit Mahissara Phakdi),“Phraya”是泰王朱拉隆功大帝后来赐给他的尊号,直译为佛爷,或相当于英国的爵爷(Sir),原先仅由泰王赐予王公贵族和大将。
在拉斯达爵爷的治理下,普吉府修筑了大批的欧式建筑和新的宽阔道路,贫穷的人们则被鼓励去畜养牲畜带到新市场上去进行交易以改善收入。在他的特许下,渣打银行(Standard Chartered Bank)在普吉设立了第一个泰国据点,当时泰国南方的第一所现代化医院也在府城区(เมือง ภูเก็ต,Muang Phuket)落成。
在1901年,他首度自马来西亚槟榔屿引进橡胶树到普吉落户,在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后,泰国是今日全世界数一数二的橡胶出口国。
朱拉隆功大帝在位期间, 因为他看到拉斯达爵爷的丰功伟绩,将附近盛产矿石的六府——攀牙、甲米、拉廊、董里、沙敦以及竹古巴——联合在一起,归属在普吉的管辖下,称为“普吉道”(มณฑล ภูเก็ต,Monton Phuket)。而拉斯达爵爷则升任为普吉道的道台总督,其道台总督职位与爵位采世袭制,但实际上仅世袭了一代。
1933年,随着泰国的国家体制由绝对王权转向君主立宪政体,普吉也像泰国其他府份一般,改为自立的郡府,由泰国内政部指派的府尹进行治理。
2004年12月26日,一场发生在印尼苏门答腊附近海域的海底地震引起了严重的海啸,海啸席卷泰国西岸,包括普吉岛,根据统计在灾难中普吉一带共有250人丧生,其中包含不少在冬季期间前来亚洲度假的欧美游客与其他亚洲国家游客。经过海啸侵袭后岛西的几个主要海滩,例如巴东海滩(Patong)、喀伦海滩(Karon)与喀塔海滩(Kata)都受到极其严重性的破坏。
浩劫之后,泰国政府十分重视受灾地区的重建工作,大力推行各项政策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许多商业如巴东海滂的海洋百货公司(Ocean Department Store)皆已很快地在2005年初期间被重建并恢复营运。
2006年初,东南亚地区第一套海啸预警系统在普吉设立,该系统在游客集中地区(如巴东海滩等地)能以英语、泰语、华语、日语、德语等不同语言的广播警示游客海啸的来临。
Ⅵ 普吉岛的历史文化
据考证,自远古时期起,一些部落已经开始迁移到泰国南部并逐渐适应当地的环境从而定居下来。时至今日,这些先祖们的历史仍就吸引着一批批的考古学家们为之付出他们的时间和精力来研究。
根据对一些从洞穴中发现的稻米样本的研究推测,泰国的文明可能会被追溯的公元前6800年。1960年的对于青铜兵器和青铜工具的发现,让泰国古文明脱离石器社会的时代得以改写,而且这一足以颠覆历史的发现让人们重新审视铜器和青铜器技术起源于中东的传统理论。据推算,在 “Ban Chiang”(泰国一考古发掘地名)发现的青铜器可能会比已知的中东技术还要早几百年。是哪些部落的人们开创了这一伟大而先进的文明成为众人争论的焦点。
普吉岛以其纯净的白色细沙和石灰礁岩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造访。泰国由于本身没有台风与巨浪的威胁,普吉岛这个地方更是风和日丽,加上面积不是很大,外围更有大小岛屿十几个,每一个岛屿更是各有特色地美丽。 普吉岛的沿海曾经被在海上游牧的一族所占据,他们被称为“Chao Nam”或是“海上的吉普赛人”。这些人们会在某一海域或海湾开采各种贝类以及各种其他资源直到这个地区的资源全部耗尽,然后再全部迁移到其他的海湾。待之前的海湾各种资源及生态环境恢复后,他们会再次迁移回来继续着这种循环。经常在马六甲海峡行船的船长们把他们称为“Saliteers”(意思为海盗),甚至他们的名声要比当地的海盗还要差。
但是,早期外来到普吉岛探访的人却通常把“Chao Nam”们描述成矮小但勇敢的一族,他们是专业的水手,可以建造出小而坚的船只并从容的面对变幻无常的大海。这些人像吉普赛人一样永不停息的迁移着,其间,他们会在岛屿上暂时的定居,但是却从来不在土地肥沃的岛屿上开垦和耕作,只是靠做海盗和采集贝类获取珍珠来维持他们的生活。他们甚至没有任何文字,没有任何宗教信仰,被世人认为是极为原始和野蛮的一族。
Ⅶ 普吉岛是那个国家
泰国。
普吉岛是泰国的岛屿,位于安达曼海,面积576平方公里,人口38万,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岛上环境纯净,是一座著名的度假岛。
普吉岛位于印度洋安达曼海东南部,离泰国首都曼谷867公里,是泰国境内唯一受封为省级地位的岛屿。有深远的历史和文化,被誉为安达曼海的明珠,500多年前是锡矿基地,泰国主要的旅游胜地。
(7)普吉历史扩展阅读:
普吉岛的旅游观光业从1970年开始逐渐兴起,是东南亚具有代表性的旅游度假胜地。岛的西海岸正对安达曼海,那里遍布原始幼白的沙滩,每个沙滩都有各自的优点和魅力,白色的海滩,奇形异状的石灰礁岩,以及丛林遍布的山丘,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旅客。
这里遍布海滩和海湾,有以清净著称的卡马拉海滩,有私密性风格的苏林海滩,有经常举行海上运动的珊瑚岛,还有夜生活较丰富的芭东海滩等。岛上还有很多山,游客可以在岛上乘坐出租车和摩托探险,也可以潜水和乘坐游艇出海。
Ⅷ 普吉的介绍
普吉
Phuket
泰国最大岛屿。在马来半岛北部西海岸外的安达曼海(Andaman Sea),为普吉山脉向南伸入安达曼海中的部分。长45公里,宽20公里,面积801平方公里。呈北南走向,最高峰529米。人口13万(1980)。岛内地表大多为平地,散布著一些孤丘,有的高达520米。早在西元前1世纪就有人居住。早年,曾先後是各种泰人邦的一部分,约16世纪时并入阿瑜陀耶(Ayutthaya)王国。18世纪後大批华人涌入;现在有一半以上的人口是华裔。马来人将普吉岛称作萨朗角,该岛也常被称作童卡(Tongka)、均克锡兰(Junk Ceylon)和琼萨兰(Jonsalam)。采锡业历史悠久,在低地的砂砾层和浅海的海床中都有蕴藏,采用河流与海洋挖泥船和吸泵来开发。锡矿产量占全国三分之一,有“金银岛”之称。普吉岛也是个主要的海滨旅游胜地。北部有座桥梁跨越一条狭窄海峡与大陆相通。塔廊(Thalang)、普吉和班拉外(Ban Rawai)等大居民点之间有公路相连。2004年12月,由印度尼西亚附近印度洋海底地震引发的大海啸使普吉岛遭到严重破坏。有几千人(包括许多外国游客)遇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