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镇巴历史

镇巴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04:27:18

1. 陕西历史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这里早在80万年前,蓝田猿人就生活在这里。1953年在西安城东发现的半坡村遗址,展示出6000年前母系氏族社会的进步和文明。这里有最具原始社会氏族文化代表性的西安半坡遗址和中国较早的城市西安杨官寨遗址,有世界四大古都的长安,这里是世代景仰的人文初祖炎帝(生于宝鸡市)和黄帝(生于武功县)的诞生地、部族发源地及陵寝所在地,相传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帝、黄帝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 源于华山,也位于陕西)。从轩辕黄帝在这里铸鼎、分华夏为九州,到中华农耕文明的始祖后稷在这里教稼先民从事农业生产;从中华文字文明的始祖仓颉在这里发明文字,到周文王制定礼乐制度、周武王分封天下;从秦始皇统一中国,到灿烂辉煌的汉唐盛世;从丝绸之路的起点到赐福镇宅圣君钟馗故里,这里是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
陕西,这个名称早在西周初年,据《国语》载,西周初年,周王朝以“陕原”(今河南陕县境内)为界。陕原以东曰“陕东”,由周公管辖;陕原以西曰“陕西”,由召公管辖。陕西因此得名。唐安史之乱后设陕西节度使,陕西始转化为政区名称。宋初设陕西路,为陕西得名的开始,后分设永兴军路,以军事鄜延、邠宁、环庆、秦凤、熙河五路设陕西五路经略使;元设陕西行省,并将陕西南部地区并入管辖;明置陕西省,后改陕西布政使司;清改陕西省,省名至今未变。
陕北地区属于黄河中上游,秦岭以南属于长江上游,关中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考古分期:关中一带早有蓝田猿人活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最早的是老官台文化(约公元前6000年到前5000年),之后是著名的仰韶文化(约前5000年至前3000年),再后来是陕西龙山文化(公元前2300年至前2000年)。
传说情况:上古时为雍州所在,是炎帝和黄帝二帝的发源地及所葬之地,同时也是更为久远的华胥古国或华胥氏的所在(今西安蓝田一带)。华胥氏是中华民族的元祖,她分别繁衍下了女娲,伏羲,后来女娲,伏羲繁衍了少典,而炎黄二帝又是少典的后裔,故华夏和中华中的华字皆源于华胥氏(一说是源于华山)。
先秦时代
西周后期,秦始皇的祖上非子替周王室养马有功,周孝王将“秦”(据说曾在今天的甘肃省天水东南)这块土地封给了他,秦国也成了周的附庸。公元前771年,犬戎攻破了西周的都城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斗门镇一带),杀了周幽王。秦襄公率领人马攻打犬戎,立了战功。次年他护送周平王东迁雒邑(今河南省洛阳),又立新功。平王便封他为诸侯,将陕西岐山以西的土地赐予他。这样,秦国统管了陕西省的部分地区。秦穆公时。国力强盛,又打败了东方的晋国,占领了整个关中。由此可见,由于陕西其地春秋时为秦国,所以简称“秦”。前350年,秦孝公由栎阳迁都咸阳,在此营筑翼阙及宫殿。后秦始皇仿建六国宫殿,使咸阳成为规模恢宏的帝都。
秦汉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咸阳(今西安,咸阳一带)为首都,并把全国划分为36郡,今陕西境内有郡:上郡、北地郡、汉中郡。陕西地首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
西汉时,以长安(今西安)为都城,陕西南部仍然是京畿地区,由司隶校尉部管理,分为京兆尹(渭南郡),左冯翊(河上郡),右扶风(中地郡)和弘农郡。秦朝都城咸阳先后改名为新城和渭城。在今咸阳原上,因西汉五陵置有陵邑(城),故有“五陵原”之称。东汉时,首都迁去洛阳,以长安(今西安)为西京。今陕西地属于并州和雍州。
东汉中后期时,匈奴内迁,在吕梁山上和汾河流域牧马。到三国曹魏时,匈奴人分为五部,人数多达数十万。此外,还有羯族,鲜卑族,氐、羌等族在陕、甘居住,历史上称为“五胡”。
魏晋南北朝
西晋,长安为陪都,咸阳更名为灵武。313年,永嘉之乱后西晋在长安拥立晋愍帝。316年,前赵(汉国)刘聪派遣刘曜攻破长安,俘晋愍帝,西晋灭亡。随着西晋的灭亡,中原广大的地区,皆成为汉国政权的统治范围。
前赵,汉王刘聪名义上是中原的共主,但随着势力的扩大,地方的割据势力迅速形成,汉国统治的地区实际上只有一小部分。
318年,刘聪病死,太子刘粲继位。匈奴贵族靳准杀死刘粲夺权,在平阳的刘氏男女不分老少全部被杀,靳准自立为汉天王。镇守长安的刘聪族弟刘曜得知平阳有变,自立为皇帝,派遣军队至平阳,族灭靳氏。与此同时,羯族首领石勒亦以讨伐靳准为名,率军至汉都平阳,于是,平阳、洛阳以东的地区,皆落入石勒势力之中。前赵于是迁都到长安。
后赵,长安为陪都,咸阳又改名为石安。
前秦,东晋时氐在北方崛起,在前秦天王苻坚的军事行动下,今陕西一带属于前秦的核心部分,且长安为前秦的首都。383年淝水之战大败后,前秦国力开始下降。
后秦,(384年-417年,或称姚秦),前秦苻坚在淝水之战兵败后,关中空虚,原降于前秦的羌族贵族姚苌在渭北叛秦,晋太元九年(384年)自称万年秦王,次年(385年)擒杀苻坚。太元十一年(386年)姚苌称帝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国号大秦,史称后秦。陕西地经历羯族的后赵、汉族的冉魏、氐的前秦、鲜卑的西燕、羌的后秦,417年东晋北伐后秦破长安后也短暂的占有今天的陕南地。在陕北也有赫连勃勃建立的夏国在同期存在,初期都城统万城(今称白城子,在今内蒙古乌审旗南纳林河乡与陕西省靖边县红墩界乡交界处的无定河北岸流沙之中)。夏凤翔六年(418年),赫连勃勃乘东晋灭后秦,乘虚轻取长安,在霸上(今陕西西安东)即帝位,国势更强。
北魏,386年,鲜卑族拓跋圭建立了北魏,在平城(今大同)建都,西安,咸阳一带为泾阳县。436年四月,北魏灭北燕,高句丽等边疆政权降服,统一除了今天辽东以北的北方。后来,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西魏的实权落在大将宇文家族的手中。556年,宇文泰取代西魏,建立北周。宇文泰定都于长安(今西安)。北魏时佛教兴起,寺院有三万所,和尚尼姑多达200万。
隋唐五代
隋朝,北周大将杨坚灭鲜卑人的政权,恢复了汉人对中国北方行使主权后,在灭亡南朝陈,以大兴城(今西安)为首都,陕西地再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
唐朝,隋末,太原留守李渊(唐高祖)和他的儿子李世民(唐太宗)率兵,从太原起兵反隋。在618年建立唐朝,重新统一中国。改大兴城为长安城(今西安)为首都,陕西地再次成为统一王朝的京畿地,分属京畿道,山南东道和关内道。
武则天因其母杨氏顺陵在咸阳北原,曾改咸阳为赤县。
农民起义领袖黄巢也在这里建立过政权。
五代十国时期,后梁(907年-923年11月19日)篡夺唐地位后,李茂贞建立岐(901年-924年或946年)以凤翔为中心于现在陕西、甘肃、四川地区的割据政权,表示对抗后梁,此时陕西分属不同的政权内,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923年-936年)、后晋(936年-947年)、后汉(947年-950年)和后周(951年-960年),陕西地属于北方的中原王朝内,后唐改回大安府为京兆府,但五代都城大多在洛阳与太原,西安却再没有成为首都。
宋元时期
北宋时,陕西为陕西路,宋初陕西路为至道十五路之一;熙宁五年(1072年)分陕西为永兴军路、秦凤路;元丰元年(1078年)又并为陕西路,八年(1085年)又分为永兴军、秦凤路二路。
南宋时,陕西地大部属于金国,金政府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并撤销秦凤路,在此地设立京兆府,延安府,庆阳府与凤翔府。而陕西的西北部被西夏国控制。
元朝时,陕西属于陕西行中书省,西安地为为安西路、奉元路。
明清时期
明朝,再次恢复汉人对陕西地区的主权。陕西地为陕西承宣布政使司,改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之名即由此而来。
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建立大顺政权。
清朝,分陕西承宣布政使司为陕西布政使司和甘肃布政使司,后发展为陕西省和甘肃省(含宁夏),属于内地十八行省。
清朝末年,陕西甘肃一带爆发了大规模的穆斯林反清起事,后演变为回民大规模屠杀汉人的恐怖活动,史称‘同治回乱’。1873年被以汉人湘军为主的清朝军队镇压,只有西安城内未参加作乱的3万回民得以幸存,其余陕甘回民一部分逃亡,其余人均已被军队展开报复性屠杀。

2. 陕西汉中的历史谁知道

西周时期,地属褒国。秦惠文王更元十三年(公元前312年)攻取汉江中游楚国的汉中郡后,于南郑(今汉台区东北)置汉中郡。楚、汉之际刘邦受封汉王,都南郑。西汉移郡治于西城(今安康城区西北汉江北岸),新莽曾改称新城郡。东汉复原名还治南郑,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改名汉宁郡。建安二十年(215年)复原名,属益州。三国魏景元四年(263年)于沔阳(今勉县东)析益州地置梁州,西晋太康年间移治南郑。南朝宋于南郑侨设秦州及华阳、怀安等郡。
梁天监三年(504年)北魏在东部设梁州及汉中、晋昌、褒中、华阳、丰宁五郡,在西部设东益州及武兴、 头、落丛三郡。西魏废帝元年(552年)改设为梁州及汉中、褒中、傥城三郡;洋州(治今西乡)及洋川、丰宁、怀昌等郡;兴州(治今略阳)及顺政、 头、落丛、华阳四郡。北周天和年间撤销褒中、怀昌、 头三郡,更汉中为郡为汉川郡。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废郡存梁、洋、兴三州。大业二年(606年)废洋州,三年罢梁、兴二州,复设汉川、顺政(治今略阳)二郡。
唐武德元年(618年)废郡复设梁、洋、兴三州,贞观元年(627年)州属山南道;开元十三年(725年)因梁州与凉州同音,更梁州为褒州;二十年复名梁州;二十一年析山南道于南郑置山南西道。天宝元年(742年)罢州复设汉中、洋川、顺政三郡;十五年移洋川郡治于兴道县(今洋县);乾元元年(758年)复废郡设梁、洋、兴三州;兴元元年(公元784年)升梁州为兴元府。十国时后蜀更洋州为源州。北宋乾德三年(965年)源州复名洋州,开宝六年(973年)府治兼为峡西路治,咸平四年(1001年)废峡西路,于府治兼置利州路,南宋绍兴十三年(1143年)增设大安军,次年利州路分东、西二路,府治为利州东路治,兴州为利州西路治;开禧三年(1207年)改兴州为沔州。
元初废大安军及两路,升兴元府为西元路,属陕西行中书省;至元二十年(1283年)沔州移治铎水(今勉县旧州铺)。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兴元路为汉中府,降洋州为洋县;七年降沔州为沔县。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改宁羌卫为宁羌州。清因之,汉中府辖宁羌州及南郑、褒城、城固、洋县、西乡、沔县、凤县、略阳八县和留坝、定远、佛坪三厅。1913年改府为道,改州、厅为县。1914年改定远县为镇巴县。1925年佛坪县治迁今址。1928年废道,以县属省。1935年为陕西省第六行政督察专区。

3. 关于镇巴的风土人情民风民俗写一篇作文

中国传统节日――春节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春节习俗——放爆竹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窗花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春节习俗——贴福字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春节习俗——守岁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春节习俗——拜年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4. 陕西省安康市 的历史资料

安康市地处“秦头楚尾”,位于陕西最南边,山川秀丽,资源丰富,历史悠久。

陕西省迄今发现的最大的南宋墓葬上许家台古墓,近日在地处陕南的安康市建民镇佘家窑村被初步发掘整理。该墓葬是南宋抗金名将王彦为其父母所建的合葬墓。
陕西安康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数据为准。
这座古墓全长三十二点零四米,墓道长二十四点七四米,宽二点零二米,墓深五点二四米。墓道由十九排九千三百余块方、条形封门砖砌成,墓底有完整的排水系统。墓门正面宽七点零五米,高三点五五米,为仿木结构砖雕建筑。墓室门前立二石碑,左书“宋故赠武略大夫绥德府君王公之墓”,右书“宋故太硕人绥德府君王公妻马氏”,该形制较为少见。碑刻文字介绍了墓主人姓名、籍贯、卒年,王彦官职、食邑,以及王彦于绍兴三十年(即公元一一六零年)八月十五葬其父衣衾与其母遗体于金州石泉县来苏乡越瓜里的经过。

王彦是与岳飞齐名的南宋抗金民族英雄,在朝廷身居要职。他领导的八字军英勇顽强,在抗敌卫国中立下了赫赫战功,彪炳青史。此次发现的王彦父母合葬墓中,仿木砖雕结构是目前保存最完好的。石碑上关于王彦的出生地、官阶等记载可补充史书的不足。另外,据此还可推断地理志所载石泉与今天石泉县的范围不同。

该墓葬在考古研究上还存在以下疑点:一是墓道雕花数量众多而在墓室中却找不到;二是墓中没有人骨;三是南宋葬俗,墓中多俑,而该墓没有任何陶俑残片;四是碑文载“意先君平皆出处之大节也,见于志铭,故不复书”,其父母生平事迹应见于墓志,而墓室中并无墓志。这些疑点有待于专家在进一步研究中逐一揭密。

人文史可上溯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境内即有先民在越河川道及汉江两岸繁衍生息。据文物部门调查和考古发掘,在全区境内,已发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十余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安康五里花园柏树岭、柳家河、张家坝;岚皋肖家坝;汉阴阮家坝;紫阳马家营;旬阳李家那,龚家梁,新天铺等遗址,比较完整地展现了先民的聚落。出土的新时器文物,既有半坡文化类型的特点,也有庙底沟文化风格,同时也有李家村文化和屈家岭文化类型风采,又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点。

夏代,安康属梁州的一部分。据中国最早的地理著作《尚书·禹贡》记载,将全国分为九州,称“华阳黑水惟梁州”,唐代学者认为梁州为今汉中、安康、商洛一带。

商周时期,安康成为庸国的封地,史称上庸,为“群夷之国”。商朝建立政权后,对周围的部族大加征讨和掠夺,汉水流域的各部族也未能幸免。在武王伐纣的战役中,庸人参加,并能征善战。西周时期,曾破昭王胶船,使昭王君臣溺死于汉水。后来穆王、宣王相继南征,均无功而返。后王室衰微,郡国兼并,东周安康隶楚、隶蜀、隶秦,更变频繁。这一带部族也被新起的五霸之一楚兼并。据《太平寰宇记》载:“金州于战国为楚地,附庸地,后为楚所灭,复为楚地”。

春秋战国时期,安康处“秦头楚尾”,地扼南北要冲,公元前611年庸国被秦、巴、楚三分,安康成为秦楚必争之地。秦惠王更元十三年(前312年),在安康汉江北岸台地(今天的中渡台)设西城县,属汉中郡,郡治设在西城。秦统一六国(前221年),划汉水上游为汉中郡,西城县为汉中郡治,领十二县,辖今汉滨、汉阴、石泉、紫阳、岚皋、平利、镇坪七县。

西汉沿袭秦制,汉中郡下设西城、安阳、长利(今天平利县)、旬阳、锡(今天白河县)五县,治所西城县。西城县辖今天汉滨区的大部和紫阳、岚皋全境。东汉建武元年至六年(25-30年)刘秀遣将军李通领兵,与巴蜀公孙述战于西城,取汉中地,郡治改迁南郑,隶益州刺史部。西城县辖今汉滨区、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东汉建安二十一年(215年),曹操攻占汉中,分郡之东部即安康为西城郡,划归荆州,西城郡辖今汉滨、岚皋、紫阳、平利和镇坪五县区。

三国曹魏黄初二年(221年),取“曹魏兴盛”之义,设魏兴郡,辖七县。

西晋沿之。据《兴安府志》载:晋武帝太康元年(280年)为安置巴山一带流民,取“万年丰乐、安宁康泰”之意,将安阳县更名为安康县,“安康”从此得名。

南北朝时期,安康先属南朝,后属北朝,先称直州,西魏废帝三年(554年)设金州,因越河川道出麸金得州名,隶属魏兴郡。北周武成二年(560年),撤西城县改称吉安县。北周天和四年(569年)治所迁回西城,县城改建汉江南岸,辖今汉滨、岚皋、平利和镇坪四县区。北周末年废县,复设魏兴郡。

隋朝复设西城郡。开皇十八年(598年)改称吉安,属金州。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撤金州,设西城郡,吉安改称金川,辖六县。十三年(公元617年)郡县俱废。

唐、五代、宋设金州安康郡,辖西城、汉阴、平利、旬阳、淯阳、石泉等六县。

元朝设金州,属陕西行中书省兴元路。至元年间(1279-1294年),金州改为散州,下不辖县,辖区相当于今汉滨、平利、镇坪、白河、旬阳、紫阳、岚皋、汉阴、石泉和镇安十县境地。

明代仍设金州,万历十一年(1583年)汉江洪水覆没金州城,遂于城南赵台山下筑新城,并易名为兴安州,属汉中府。二十三年(1595年)兴安州从汉中府划出,直属陕西布政司,领汉阴、平利、旬阳、紫阳、白河、石泉等县。

清顺治四年(1647年)兴安州迁回老城。乾隆四十七年(公元1782年)改设兴安府,并汉阴县地设安康县,领安康、平利、旬阳、白河、紫阳、石泉等六县,属陕西布政司领。

辛亥革命后,即民国二年(1913年)陕西省撤消府、州、厅,省下设道、县两级,安康在清代六县基础上新增四县归汉中道。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废道而直隶于省;二十四年(1935年)设为陕西省第五行政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十县。

建国后,1950年设市,1954年撤销安康市改设城关区,隶属安康县管辖。1988年9月15日复设市,中共安康地委和安康地区行政公署驻地安康市。公元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安康地区撤地设市。

国务院2000年6月23日国函〔2000〕81号批复:

一、同意撤销安康地区和县级安康市,设立地级安康市。市人民政府驻新设立的汉滨区。

二、安康市设立汉滨区,以原县级安康市的行政区域为汉滨区的行政区域。区人民政府驻五星街。

三、安康市辖原安康地区的汉阴县、石泉县、宁陕县、紫阳县、岚皋县、平利县、镇坪县、旬阳县、白河县和新设立的汉滨区。
新组建的中共安康市委员会、中共安康市纪律检查委员会于2000年12月正式对外办公,撤地建市后,原县级安康市改为汉滨区。地级安康市于2001年元月1日正式挂牌成立。安康市人大常委会、安康市人民政府、政协安康市委员会、安康市中级人民法院、安康市人民检察院相继对外办公。地级安康市下辖汉滨、汉阴、石泉、宁陕、紫阳、岚皋、平利、镇坪、旬阳、白河十县区。

5. 回复:镇巴有真正的文化人吗

中国在先秦(公元前年)时代,“帝居”或“民舍”都称为“宫室”;从秦汉(公元前后年)起,“宫室”才专指帝王居所,而“第宅”专指贵族的。汉代规定列侯公卿食禄万户以上、门当大道的称“第”,食禄不满万户、出入里门的称“舍”。近代则将宫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筑统称为民居。
中国木构架体系的屋在新石器时代后期就已经萌芽。公元前~前年的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文化遗址反映出当时木构技术水平。公元前第 5千纪的中国中西部的陕西省西安半坡遗址和临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遗址显示了当时村落布局和建筑情况,说明依南北向轴线、用屋围成院落的中国建筑布局方式已经萌芽。中国各地区、各民族现存的民间类型,可归纳为下列六类:
一、木构架庭院式
这是中国传统的最主要形式,其数量多,分布广,为汉族、满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数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这种以木构架屋为主,在南北向的主轴线上建正厅或正,正前面左右对峙建东西厢。由这种一正两厢组成院子,即通常所说的“四合院”、“三合院”。长辈住正,晚辈住厢,妇女住内院,来客和男仆住外院,这种分配符合中国封建社会家庭生活中要区别尊卑、长幼、内外的礼法要求。这种形式的遍布全国城镇乡村,但因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点。其中四合院以的四合院为代表,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二、“四水归堂”式
中国南部江南地区的名称很多,平面布局同北方的“四合院”大体一致,只是院子较小,称为天井,仅作排水和采光之用(“四水归堂”为当地俗称,意为各屋面内侧坡的雨水都流入天井)。这种第一进院正常为大厅,院子略开阔,厅多敞口,与天井内外连通。后面几进院的子多为楼,天井更深、更小些。屋顶铺小青瓦,室内多以石板铺地,以适合江南温湿的气候。江南水乡往往临水而建,前门通巷,后门临水,每家自有码头,供洗濯、汲水和上下船之用。
三、“一颗印”式
云南省(中国西南部)的“一颗印”式可以作这类的代表,在湖南(中国南部)等省称为“印子”。这类布局原则与上述“四合院”大致相同,只是屋转角处互相连接,组成一颗状“一颗印”式建筑为木构架,土坯墙,多绘有彩画。
四、大土楼
大土楼是中国福建西部客家人聚族而居的围成环形的楼。一般为 3~4层,最高为6层,包含庭院,可住50多户人家。庭院中有厅堂、仓库、畜舍、水井等公用屋。这种防卫性很强。客家人为保护自己的生存创造独特的建筑形式,至今仍在使用。
五、窑洞式
窑洞式主要分布在中国中西部的河南、山西、陕西、甘肃、青海等黄土层较厚的地区。利用黄土壁立不倒的特性,水平挖掘出拱形窑洞。这种窑洞节省建筑材料,施工技术简单,冬暖夏凉,经济适用。窑洞一般可分为靠山窑、平地窑、砖窑、石窑或土坯窑三种。
六、干阑式
干阑式主要分布在中国西南部的云南、贵州、广东、广西等地区,为傣族、景颇族、壮族等的形式。干阑是用竹、木等构成的楼居。它是单栋的楼,底层架空,用来饲养牲畜或存放东西,上层住人。这种建筑隔潮,并能防止虫、蛇、野兽侵扰。

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特点
我国历史悠久,疆域辽阔,自然环境多种多样,社会经济环境亦不尽相同。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各地不同的民居建筑形式,这种传统的民居建筑深深地打上了地理环境的烙印,生动地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中国北方黄河中上游地区窑洞式较多,在陕西、甘肃、河南、山西等黄土地区,当地居民在天然土壁内开凿横洞,并常将数洞相连,在洞内加砌砖石,建造窑洞。窑洞防火,防噪音,冬暖夏凉,节省土地,经济省工,将自然图景和生活图景有机结合,是因地制宜的完美建筑形式,渗透着人们对黄土地的热爱和眷恋。
(一)北院落民居(以四合院为主)——民居
四合院是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及左右厢。正是长辈的起居室,厢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砌砖墙,整个院落被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
中国北方院落民居以四合院最为典型。四合院坐北朝南,大门开在东南角,称“坎宅巽门”,认为是吉利的,实际上也有利于保持私秘性和增加空间的变化。进入大门西转为外院,安排客,仆和厨、厕。从外院向北通过一座华丽的垂花门进入方正而大的内院,北面正称堂,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家庭礼仪,接待尊贵宾客,其左右耳居住长辈和用作书。院两侧的厢是后辈居室。各以“抄手游廊”相连,不必经过露天,在廊内也可坐赏院中花树。
四合院所以有名,还因为它虽为居住建筑,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的载体。四合院的营建是极讲究风水的,从择地、定位到确定每幢建筑的具体尺度,都要按风水理论来进行。风水学说,实际是中国古代的建筑环境学,是中国传统建筑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风水理论,千百年来一直指导着中国古代的营造活动。除去风水学说外,四合院的、雕饰、彩绘也处处体现着民俗民风和传统文化,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如以蝙蝠、寿字组成的图案,寓意“福寿双全”,以花瓶内安插月季花的图案寓意“四季平安”,而嵌于门管、门头上的吉辞祥语,附在檐柱上的抱柱楹联,以及悬挂在室内的书画佳作,更是集贤哲之古训,采古今之名句,或颂山川之美,或铭处世之学,或咏鸿鹄之志,风雅备至,充满浓郁的文化气息,登斯庭院,有如步入一座中国传统文化的殿堂。
四合院亲切宁静,庭院尺度合宜,把大地拉近人心,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间,庭院方正,利于冬季多纳阳光。东北气候寒冷,院子更加宽大。以南夏季西晒严重,院子变成南北窄长。西北风砂很大,院墙加高。
(二)内蒙民居
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
(三)宁夏民居
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围院形式,且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
(四)陕北民居(西北窑洞)
窑洞式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屋而居。
窑洞是一种特殊的“建筑”,不是用“加法”而是以“减法”即“减”去自然界的某些东西而形成的可用的空间。流行在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原地区。深达一二百米、极难渗水、直立性很强的黄土,为窑洞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前提。同时,中国西北部地区气候干燥少雨、冬季寒冷、木材较少等自然状况,也为冬暖夏凉、十分经济、不需木材的窑洞,创造了发展和延续的契机。
窑洞有崖窑、地窑和箍窑三种:
崖窑:即沿直立土崖横向挖掘的土洞,每洞宽约3~4米,深5~9米,直壁高度约2米余至3米余,窑顶掘成半圆或长圆的筒拱。并列各窑可由窑间隧洞相通。也可窑上加窑,上下窑之间内部可掘出阶道相连。
地窑:是在平地掘出方形或矩形地坑,形成地院,再在地坑各壁横向掘窑,多用在缺少天然崖壁的地段。人在平地,只能看见地院树梢,不见屋。
箍窑:不是真正的窑洞,是以砖或土坯在平地仿窑洞形状箍砌的洞形屋。箍窑可为单层,也可建成为楼。若上层也是箍窑即称“窑上窑”;若上层是木结构屋则称“窑上”。
(五)山西与山东民居
山西太行山区与山东胶东丘陵一带两地民居形式类似,单门独院,有门楼,两面坡屋顶。由于山高石料普遍,依照传统上建筑材料就地取材原则。故砖石较多。山西民居还多见砖雕等装饰。两地纬度相近但降水存在差异,故屋顶坡度略有不同,前者因地势较高,东南面有东北—西南走向的太行山阻挡海洋气流,降水不多(<毫米/年);后者广谷低丘距海近,降水较多(>毫米/年),为便于排水屋顶坡度较陡。
(六)陕南居民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势、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有石头、竹木、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山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经风耐雨,造价低廉。
竹木: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2-3间。正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开间比正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厢和过门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三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和城楼日益多起来。

6. 镇巴历史

夏、商时属梁朝域。东周为楚地。东汉永元七年(95年)汉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侯,县地为其封邑,置定远域,亦名平西域、班城。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县南部建南乡县,辖今镇巴、西乡两县地,县城设在归仁山,即今本县渔渡镇渔渡坝古城堡,此乃镇巴建县之始。清嘉庆七年(1802年)析西乡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其后,镇巴的县级行政区设置即稳定。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称定远县,后3年改名镇巴县。1932年,红四方面军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于次年9月在县境南部赤南乡曾建陕南县。1935年2月红四方面军离境长征,陕南县名消失。1949年12月17日镇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镇巴县人民政府成立。革命根据地的建立1932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指挥徐向前、政委陈昌浩及中共中央派往四方面军的代表张国焘等,率红军十、十一、十二、七十三师及少共国际团,离开鄂豫皖苏区,实行战略转移,经过两个多月的转战跋涉,行程1500公里,歼敌近万名,终于摆脱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于12月9日到达汉中盆地作短暂休整。此间,获悉四川各路军阀于川西酣战,川北国民党军防务空虚,四方面军先遣部队和主力部队共14000余人分别于12月18日、21日挥师南下,胜利抵达川陕边界的镇巴西乡街和通江县两河口,遂兵分3路,一举攻克通江、南江、巴中3县,创建了川陕革命根据地,12月29日在通江建立川陕苏维埃政权—川陕省临时革命委员会,1933年2月正式选举成立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1932年12月,红军先后派部队和地方工作队进入镇巴县境,宣传红军宗旨、政策,消灭国民党驻军和地方反动民团、土匪,在简池、长滩、坪落、盐场、渔渡坝、仁村(过街楼)、长岭、黎坝等地组织发动群众,建立党的地方组织和苏维埃政府,开展武装斗争,镇压土豪,实行土地革命。先后建立县委、县苏维埃政府各1个,区委、区苏维埃政府各4个,乡党支部2个,乡苏维埃政府25个,村苏维埃政府88个,交通站2个,发展根据地998.33平方公里,游击区903.1平方公里,组建20支游击队,18支赤卫军,参加数百次战斗,千余人参加红军。红四方面军在创建川陕革命根据地两年多时间里,镇巴苏区人民在地方党组织和各级苏维埃政府领导下,为建立、发展、保卫根据地进行了一系列艰苦卓绝的斗争,拥护红军,支援红军,参军参战。革命根据地刚建立时,各级苏维埃政府发动群众,组织赤卫军、游击队筹集粮秣支援红军。核桃树乡打富筹粮22万公斤,蒿坪寺乡群众自动献粮270余公斤送给空山坝、核桃树、白家梁等地红军,闻家坪乡群众家家户户做布鞋、磨豆腐慰问苏家坡红军,赤北区群众不仅慰问当地红军,还组织鼓乐队,打着彩旗,抬上猪羊肉、豆腐等派代表到四川通江县洪口慰问红军。陕南县组织妇女扎鞋队、洗衣队为红军做鞋袜数千双。1933年2月,红军初建根据地,立足未稳,四川军阀田颂尧、刘存厚、杨森便发动对红军的“三路围攻”。核桃树乡游击队50余人,统一编入红军二一九团,参加了南江等地的战斗。简池区游击队编入赤北独立营,赴四川通江空山坝等地配合红军作战;1933年10月四川军阀再次从南线对红军“六路围攻”,镇巴苏区人民与红军并肩作战,对进犯之敌予以坚决反击。范家窝塘区、乡游击队、赤卫军配合红军三十四团,于青岗坪、长岭、降头山等地痛击敌人并一举解放县城;陕南县军区指挥部指挥游击队、赤卫军在渔渡坝、温家塝等地歼敌有生力量后,在大河口与敌决战,迫敌后退,巩固了川陕根据地北部防线。与此同时,陕南县还抽调游击大队两个分队奔赴万源参战,动员全县劳苦大众筹粮筹款,组织运输队、担架队支前。陕南县共筹粮数百万斤,由赤卫军、游击队源源不断地运往前线。黎坝乡妇女王三珍多次协助红四方面军总部设在黎坝的交通站购买食盐、布匹等物资,并协助将物资运至四川。1933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驻扎在陕境的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签定秘密的互不侵犯协议。1934年2月在十七路军任少校参谋的武志平(中共地下党员),以其公开身分前往苏区,将所购的药品、电池等物资从汉中经西乡运抵本县黎坝关门垭红四方面军总部设立的交接地点,打破了国民党对苏区的严密封锁,此路线被后人称之为“红色交通线”。红军离开镇巴后,土豪劣绅、民团土匪纷纷卷土重来,对苏区各级组织的干部、红军家属进行阶级报复,国民党镇巴县政府成立清乡委员会,捕杀革命群众。简池区委书记王再元、区革命肃反处长任兴才、运输队长王仲祥等200余人惨遭杀害;崔家乡苏主席冯联辉一家8口,6人被害。简池区侦探长田善珍,被大本团捆绑吊打,脱险后流落他乡。但根据地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念念不忘党的深情,红军的恩情,盼望红军早日归来,终于盼来了当年随红军长征的小战士符先辉为师长的解放军55师,于1949年12月重新解放了镇巴。

7. 陕西镇巴铁佛寺的传说

陕西镇巴铁佛寺的传说,这个你可以到这个中国的佛教网上去查一下

8. 镇巴水资源的历史与现状

镇巴县把水资源保护作为全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来抓,多措并举强化对水资源保护,确保山青、水秀、环境优美。一是加强管理、强化执法。将水资源保护工作纳 入县对镇的综合目标考核,对全县重点河段划设禁采区,停办了泾洋河流域河道采砂许可审批手续,重拳打击河道乱挖乱采等违法行为。二是加强环评,防止污水排 放。对企业实施环评制度和缴纳保证制度,要求污水企业要进行治理后方可向外排放,实施了每户缴纳10万元排污保证金,若违章排放则从保证金中予以处罚,直 至关闭,建立起了最严格的排污监管制度,从源头上扼制住河水受污染隐患。该县去年4月投入4800万元建成县城生活污水处理厂,日处理污水达8000立 方,均达标排放,确保了泾洋河下游水质安全。三是加强日常监管,确保水生态自然修复。河道管理部门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每年开展2-3次的集中专项整治活 动和不间断的日常巡查检查,加大违法行为的处罚,切实保护河流水生态系统与修复。水利局汇同环保部门设立了泾洋河下游县界水质监测点1个,全天候监测河流 水质,河流水质均能达国家Ⅱ类标准。四是划设水源地保护区,强化水源地保护。对全县划设水源地保护区,建立起了22个水源地保护区。对县城重点取水地拉了 铁丝网,安装了监控探头,安排专人值守和巡视水源保护区,发现问题及时有效处置,有效保护了全县水资源。
请采纳

9. 陕西汉中的主要县区地名的由来

汉中市,辖汉台区和镇巴、留坝、勉县、西乡、南郑、城固、宁强、洋县、佛坪、略阳10个县。

汉中市历史悠久,是汉家的发祥地。由于年代久远,汉中地名(以及下辖各县)的历史发展过程难与当今的地名一一对上号。所以,首先把汉中的历史沿革讲述。
先秦时期,汉中地区在传说和史料中皆有部分涉及,但无法查证。《尚书·禹贡》中所谓“梁州”、《史记》中“褒国”皆被认为是汉中地区在史料和传说中的体现。南郑之名,可上溯至公元前771年。《水经注》载:“南郑之号,始于郑桓公。桓公死于犬戎,其民南奔,故以南郑称。”但此说史家存疑。战国中期,南郑是秦蜀争夺的要地。秦厉公26年(前451年),左庶长修筑南郑城。汉中,自公元前312年秦惠文王首置汉中郡,为秦36郡之一,迄今已有2300多年的历史。

汉台区
秦汉中郡,郡治南郑,在今天汉中市汉台区。这里是刘邦称王、平定三秦、成就汉室基业的发祥地,诸葛亮六伐曹魏的战略大后方。古汉台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遗。

镇巴县
夏、商时属梁朝域。东周为楚地。东汉永元七年(95年)汉和帝封平定西域名将班超为定远侯,县地为其封邑,置定远域,亦名平西域、班城。
三国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析城固县南部建南乡县,辖今镇巴、西乡两县地,县城设在归仁山,即今本县渔渡镇渔渡坝古城堡,此乃镇巴建县之始。
清嘉庆七年(1802年)析西乡南24地,取“汉定远侯封邑”之意置定远厅,其后,镇巴的县级行政区设置即稳定。
民国二年(1913年)废厅改称定远县,后3年改名镇巴县。
1949年12月17日镇巴和平解放,1949年12月19日镇巴县人民政府成立。

留坝县
本县在明代以前,无县级行政建置。
夏商时,境域属梁州;周并梁于雍,境域属秦地雍州。春秋时期为羌人所居;战国时期属白马氐管辖。秦代,境域隶属汉中郡。后划归陇西郡,统属“故道县地”。西汉时,境域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地,北部及西部属武都郡故道、沮、河池三县地。东汉时期,境域仍之。张鲁据汉中,改汉宁郡,本境南部属之。三国时期,本境为蜀魏相争的重要地带。魏元帝景元四年(263),魏将钟会率兵入汉中。是年,蜀国灭亡,本境归魏,属武都郡故道县地。两晋时期,本境归益州,属武都郡河池、沮、故道三县地。其南部属汉中郡褒中县。南北朝时期,境属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本境属南岐州故道郡凤州;西魏废帝三年(554),改固道郡为归真郡,改南岐州为凤州。本境南属汉中郡褒中县,北属归真郡梁泉县(凤县)。北齐废帝乾明元年(560),本境北属梁泉县(凤县),南属褒中县。北周大成元年(579),本境属两当郡梁泉县地,后属顺政郡灵道县地。隋代,大业三年(607),废凤州置河池郡,治所梁泉县,本境属之;大业十三年(617),河池郡太守萧瑀以郡降唐,本境随之归唐。北部属河池郡梁泉县地,南部属顺政郡褒城县。唐代,初期和中期,境域均属河池郡梁泉县地。乾元元年(758),改河池郡为凤州,境域属之。南部属山南西道兴元府褒城县。五代时期,境域属凤州梁泉县地。后梁贞明元年(915),蜀主以王宗瑶为东北招讨使,攻克凤州,本境归蜀。后唐同光三年(925)九月,魏王遣郭崇滔为招讨使,率兵伐蜀,本境归后唐。后汉天福十二年(947),蜀主命山南西道节度使孙汉韶攻克凤州,设行营,本境复归后蜀。后周显德二年(955)十一月,本境又入后周之梁泉县地。北宋时,本境北部属陕西路(后改为秦凤路)凤州梁泉县地。南部属利州路兴元府褒城县地;南宋本境归兴元府(今汉中)管辖。端平三年(1236),蒙古兵攻克武休关,本境归元。元代,至元十六年(1279),本境遂为兴元路沔州所管;后至元二年(1337)十二月,“丙子,命兴元府凤州留坝镇……立巡检司”。至正二十三年(1363),境域由兴元府凤州管辖。
明代,洪武三年(1370),设留坝巡检司,地属凤翔府凤州。洪武七年(1374),归汉中府凤县辖。弘治年间(1488~1505),迁留坝巡检司驻废邱关(留凤关)。正德年间(1506~1521),移留坝巡检司驻柴关(柴关岭),县地北属凤县,南属褒城县。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设置留坝厅。
中华民国2年(公元1913年),改留坝厅为留坝县。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同年12月2日留坝县成立人民政府。

勉县
本县原名“沔县”,因沔水而得名。后因“沔”字生僻难认,1964年9月1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沔县”改为“勉县”。
西汉初平二年(191)张鲁据汉中,改汉中郡为汉宁郡,沔阳县属之。
魏景元四年(263)置梁州,沔阳县属梁州汉中郡。
西晋武帝泰始三年(267)迁梁州治于南郑,沔阳县属之。
......
清代,沔县属汉中府。
1912年为沔县。1913年废府设“汉中道”,沔县属之。1928年废道,直属于省。
1949年12月6日沔县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属汉中专区、汉中地区。今属汉中市。

西乡县
本县自蜀汉章武元年(221)建治至今。
夏、商(约公元前21世纪一前11世纪)县地属梁州褒国附庸巴方。西周(前1027一前771)县地属雍州楚国。
秦(前221一前207)县地属汉中郡成固县。
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刘备取汉中,县地归蜀。蜀汉昭烈帝章武元年(221)分成固县南境置南乡县(即今西乡、镇巴二县地),从此本县脱离成固,独立行政,仍为蜀汉益州汉中郡领辖。是年,蜀将张飞晋封“西乡侯”,寄食采于南乡县。
西晋统一中国后,武帝太康二年(281),因张飞封侯西乡,改南乡县为西乡县。
......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成立。同年12月5日,西乡解放。1978年属陕西省汉中地区行政公署,1996年7月,汉中撤地设市后属汉中市至今。

南郑县
南郑因“郑人南奔”而得名。自东汉起基本上一直为汉中的附郭首县。
公元前770年,居住在今陕西华县一带的一小部分郑国人为躲避犬戎侵略向南逃至汉中市区一带(大部分人逃到了河南新郑),并聚居在此,因与秦人有乡党之谊,便以“南郑”来命名。秦武公十一年(公元前687年)始置县(治今汉中市区)。
南郑在周代即为汉水上中游地区重镇,战国时期置县。为陕西置县最早的县之一。
汉高祖刘邦为汉王时曾以南郑为都城;汉末张鲁在此建立政教(五斗米道)合一的政权将近30年。
1949年12月6日,南郑县解放。

城固县
西汉著名外交家、丝绸之路开拓者--张骞的故乡。
公元前312年,秦败楚于丹阳,取楚汉中地,与秦汉中地置汉中郡,同时置城固县。
......

宁强县
宁强县境,禹贡梁州之域。商及西周时代为氐羌所据。宁强原名宁羌。古属梁洲,为氐羌据地。
秦统一六国后,县境属蜀郡葭萌县。
三国 刘备据蜀,于建安二十二年(217),改葭萌县为汉寿县。
北周闵帝元年(557),宇文觉废西魏恭帝自立,国号周,县境属北周利州晋寿郡兴安县。
隋 开皇十八年(598),改兴安县为绵谷县。
明洪武三十年在县城建宁羌卫,后置宁羌州。
1935年建立宁羌、阳平关两个县级苏维埃政权。1942年元旦改为宁强县。

洋县
古属梁、雍之域。 洋县城区图
[1]晋以前为城固县辖地。西晋泰始三年(267年),始在境内置兴道县、黄金县。 其后,时局多变,郡县频设。
西魏废帝二年(公元553年)设洋州。唐乾元元年(758年)起为洋州州治所在地。明洪武三年(1370年)改洋州为洋县。
1949年12月4日,洋县解放。

佛坪县
据吴镇烽著《陕西省志·行政建置志》载:“今县地秦汉时是城固县的一部分,蜀汉设立蒲池县”,该书在三国、西晋、东晋、成汉、西魏等朝均记述蒲池县,在今佛坪县及宁陕县西部。
佛坪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设厅。
1913年,佛坪厅改为佛坪县。

略阳县
先秦以前属白焉氏族聚居地之东城,自西汉元鼎六(公元前111年),始建沮县。曾用名沮县、兴州,武兴、汉曲、顺政。
五代属前后蜀。置顺政县。
宋开禧三年(1207),改顺政县名略阳县至今。
1949年12月9日略阳县解放。

10. 镇巴县历史。

这个不是一两句话可以说得清楚的,你必须具体,关于哪些方面的?

热点内容
中国房价历史 发布:2025-07-05 16:22:07 浏览:309
2年级的英语 发布:2025-07-05 13:33:31 浏览:773
初中物理电动机 发布:2025-07-05 11:48:09 浏览:245
慈利教育网 发布:2025-07-05 11:15:09 浏览:622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