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寨县历史
⑴ 我在清朝与民国的地图上发现现在安徽金寨西部的一大片土地当时归河南,但我在百度上搜不到有关历史
这是因国民党政府设立“立煌县”导致的。
1932年9月,在红军第四次反“围剿”中,国民党军卫立煌部进占金家寨,国民党政府为加强对鄂豫皖边区的统治,于10月11日划鄂、豫、皖三省交界处的河南商城、固始县及安徽省的六安、霍邱、霍山3个县计5个县各一部分地区,在原属六安县的金家寨设立煌县。
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国民党鄂豫皖大后方,安徽省临时省会驻地(1938年6月27日至1945年11月)。民国36年9月2日,刘邓大军攻克立煌县。4日,改立煌县为金寨县,以梅山镇为县城,直至1955年4月仍以金寨镇为县城。
⑵ 金寨县原古城畈至今有多少年历史
这个好像是从元朝开始起就有了吧,最近有大概七八百年历史。
⑶ 金寨有哪些古老的习俗
1、放胡鸭fanghuya:
每到栽秧或者秋收割稻时节,就有外地人赶着成千上万只小鸭子,来到汤家汇南溪一带放牧,象侯鸟一样准确。胡鸭通常排成很长很长的一排,跟着头鸭,在田间小路上左右摇摆着行走,后面跟着放胡鸭的汉子,手里拿着一根鱼竿样的长鞭,顶上系着一块塑料薄膜或布片,吆喝和驱赶着鸭子,成为一道美丽的风景线
2、货郎:
经常会有年纪四五十岁左右的人摇着拨浪鼓,挑着一副担子,打开上面的盖子,里面有针线、盆、水瓢等常用的东西还有小孩的玩具什么的,货郎挨家挨户的去每家问要不要买什么。那时最希望的就是买货郎柜子里各种好玩的哨子、拨浪鼓什么的,可惜一次也没有买过,因为那时家里都穷,大人更不会为你这无用的小玩意花钱。所以玩具只能自己做,所以自己用镰刀削了木头枪、用铁丝做了弹弓、用竹片做了弓箭和宝剑。。。。虽然和买来的不能比,但也其乐无穷。
3、补锅修伞和倒铜镜:
农村大部分都比较省,坏了一点的东西舍不得扔掉,补一补再继续用。所以以前经常会遇到补锅修伞的。补锅的一般是用锡块化了之后补东西,除了锅,一般还补铝水瓢、盛菜用的钵子、烧水的铜或铝做的水壶等东西。一般他们还顺便给小孩倒铜镜。用栗碳加温,化开铜块,在一个小模具里倒入铜液,冷却后就成了铜镜。铜镜上一般都有八卦的图,辟邪。
4、爆米花和炸泡果:
早期的是用手摇的火泡果锅,一个带风箱的炉子,上面一个可以转的封闭黑锅,转载啊转啊转,压力表上红针差不多指向最高的时候,炸泡果的人就把黑锅的阀门打开对着一个长口袋,然后一敲锅口的一个开关,砰的一声,无数的米就变成了一个个又酥又软的膨胀大白米了。现在以柴油机驱动的爆米花机为多,出来的有很多形状,以长筒状中空泡果为多。小时候手摇的一般5毛钱一锅,一锅一碗米,那时还嫌贵。爆米花机的好像是一斤米一块钱。
4、过年祭祖:
城市人一般只吃团圆饭,农村除团圆饭外,主要是祭祖。过年祭两遍,头遍祭菩萨,主要祭品是猪头和酥的各种丸子、豆腐之类;第二遍祭老祖人即自己的祖宗。主要祭品是各种炒菜。祭祖的同时都要燃放大挂的鞭炮。
5、正月十五祭祖:
十五祭祖前两遍和过年一样,头遍祭菩萨,二遍祭祖宗。但十五晚上还要去各祖宗先人的坟墓前祭祖,称作“送灯”。送灯一般是白光莲纸裁一下,粘成裤腿儿状,然后在坟前空地上插上3-4根竹签或木签,里面的中间点上蜡烛一支,再将“裤腿儿”套上,再烧些打过钱印的火纸,燃放鞭炮,向逝去的祖宗磕头即完成。一个裤腿儿灯一般代表一户人家去过,所以从坟前“裤腿儿”灯的多少就可以看出死者的子孙后代或本家是否发旺,是不是当地的大家族。
年前逝世并下葬的送灯仪式一般隆重一些,按照风俗去世者的女婿方会在初八至十五间选日子后组织一套锣鼓、送一套对子匾、若干花瓶、若干吊子灯等送到坟前拜祭。邻居、自家一般只需在十五前送花瓶或吊子灯,十五晚本家/自家另需送“裤腿儿”即可。
每年十五的晚上,在夜色中可以看到远处或近处的山上星星点点的裤腿儿灯发出的火光,那就是逝者的后人们为寄托哀思点燃的烛火。
一般通过坟前的碑文上可以看到去世者的子嗣名字,但也有很多没有竖碑的坟无法判别,还有一些年代久远或者是以前红军留下的无名烈士的无字墓,这些老坟一般老坟草长得很高而无人修缮,十五的时候也是没有点灯和烧火纸的痕迹的,确实很遗憾。
6、清明祭祖。
主要是寄托哀思,一般只祭辈份较近的亲人和逝世的前辈。辈份久远的祖宗的坟一般不祭。清明祭祀大部分不烧纸,只放鞭炮、压纸钱和修坟。
7、头七、五七做道场:
去世的人死后头七天和第五个七天内选某日做道场,主要是超度。
8、打醮jiao:
道士为人做法事,求福禳灾。目前最常见的是给小孩打娘娘醮。
9、下礼和回门儿:候饭。
下礼是男女双方同意婚事后,男方带着聘礼到女方家来提亲,下完礼基本就表示婚事已经定下来了(当然也有极少数因各种原因反悔的),一般是头年下礼,二年结婚。如果当年下礼当年结婚,一般会认为男方要人太急或者女方急于出嫁,给人的感觉不好。
下礼除了女方父母家外,女方同宗的本家(如公老爷、公老太儿的本家)也要一并带下聘礼,只是礼物稍轻,没有女方父母家贵重没有礼金而已。2000年左右我们家附近的下聘礼一般是礼金1-1.5W, 衣裳钱4-6K,另有一两挑子箩筐,里面是肉、挂面、馒头之类的,女方本家的聘礼一般是12包糖、四瓶酒还有果子若干,箩筐里的馒头挂面一般每家还会分到一些。当然这些东西不是白收的,下礼后的第二年正月,女方本家是要回门儿的,而且新女婿结婚后上门本家是要打发和候饭的。
10、喝喜酒:
即“红白喜事”中的“红事”。包括结婚、生孩子、乔迁新房等。以前结婚都是男方下礼,然后双方请风水先生或算命先生选好黄道吉日,定为结婚的日子。结婚一般都选在冬天农闲的时候,因为这时候农闲可以找到帮忙的人(一般是本家,妯娌、婶之类的负责切菜配菜,堂兄弟、叔等负责借桌子板凳、抬嫁妆、端盘子洗碗、写对子贴对子等),为婚宴切配菜、准备板凳大桌子等东西。男方的婚宴一般需要三天时间,结婚前一天是给抬嫁妆的人备饭(抬嫁妆是辛苦活,如果女方家很远、嫁妆又多的话会非常累人),第二天是正式的婚宴即结婚日(晚上可能有闹洞房),第三天请帮忙的自家人吃饭。从结婚后第二天,新娘子就算是男方家的人了。
以前结完婚会“玩新娘子”,就是两个本家的人把脸上涂上红染、扎着红带子,把打扮好的新娘子夹在两根杠子(木头)中间绑上,然后就推着新娘子到男方的本家门口,一家一家挨家又唱又跳,把新娘子推过来推过去(很搞笑的),算认个亲,也祈求发旺。本家比较少的(十家以下)一般一天搞定,本家比较多的(二三十家)一般需要两三天才能玩完。
既然提到了嫁妆,就简要说一下:嫁妆一般分为抬子和挑子。抬子一般是大件,像大衣柜、坎箱(要知道坎箱里一定会装上半坎箱稻谷的,所以非常重)、大床、10几床被子等物件,挑子一般是缝纫机、电视机等小件。抬子有两人抬的,有四人抬的。挑子一般是一个人挑。嫁妆的多少代表女方家是否富有(不过一般双方家长会提前商量一下)。现在嫁妆一般都提前买好送入婚房,结婚的时候直接带小件入洞房,不怎么需要抬嫁妆了。
生孩子是女方到新家后的要发生的第一件大事,所以女方的娘家人这边会非常重视,女方娘家这边的婶啊姑啊会提着老母鸡、挂面、成块的肉、新买的碗筷什么的去看望,祝贺添丁加口。(记得碗里好像要装满米并用红纸封起来?)
新房封顶,合大梁的时候,盖房的人家会准备一两箩筐各种糖、干果(花生、白果、栗子等)、馒头之类东西,盖房的人站在梁上朝下面一把一把的扔这些糖果,称为“抚喜果子”(结婚时在拜好堂后也会抚喜果子),以前生孩子、盖房、结婚都会放露天电影,远亲近邻都会过来看。
关于礼金:以前我初中时有一次无意间捡到一张破损的很久前的礼账纸,上面的礼金都是张家打了两个竹筐、李家编了两个簸箕、王家打了两条大板凳、林家送来一块肉等,早期的礼金基本都是这些朴实实用的实物即礼物,后来逐渐演变成钱即礼金。而且礼金的数额也越来越大。真不知道这是时代的发展还是时代的倒退。
11、喝豆腐汤:
即“红白喜事”中的“白事”。白事时门上一般贴的是白纸黑字的对联,喜事时一般贴的是红纸的对联。席间会有死者后人磕头道谢,主持的长辈会说“孝子谢”“孝孙谢”之类的话。
关于红白事的酒菜:
我们那边红白事的酒席一般都是流水席,即一份一份的上菜,一直到宾客散尽。菜式上,青山燕子河一带一般是冷菜加十大碗,南溪一带也是大海碗或盘子,海碗是炖菜,盘子是炒菜,但似乎没有定数,一般二三十道左右吧。
结婚之类的喜事除了冷盘外,一般第一份菜都是发肉,大概是红火发财的意思。寿宴一般头一碗是寿面。生孩子一般冷盘时会有一大盘红鸡蛋。虽然第一盘菜有区别,但是主要的热菜基本都差不多,基本都是发肉、炖鸡菠菜、炖猪蹄、羊/牛肉面、肉丸汤、梨片汤、梭子肉、绿豆汤什么的,一般都是按照一个炖菜、一两个炒菜、一个汤的顺序轮番上菜。
12、亲戚的排位:
古时亲和戚是分开的,亲指族内即同姓的本家,戚言族外即姻亲。现在亲戚一般指姻亲,同姓的本家均叫做自家,自家属于自己人,不属于亲戚。亲戚属于“客”,来亲戚了就是“来客了”,是需要隆重招待的。
亲戚的排位:舅爷(女方的娘家人)—姑夫(男方的姊妹)—》姨夫(女方的姊妹)。红白喜事时,如果有男方的舅头或岳父母来的话,那他们一定是当次酒席中最尊贵最主要的一桌,而且这一桌肯定会安排在堂屋,决不会在偏房。亲戚(客)坐上方,不同姓的邻居、门口人、朋友等坐桌子两边,小辈和本家一般坐下方(下凡儿)。
13、方桌(八仙桌)的座次排列:
单次的请客或者客人来就餐的话,靠近悬挂中堂的那一方为主客的两个座位,该方中靠左边的座位是主座,右边的座位是陪座。所以当你进门看见桌子上有人正吃饭的时候,正对着你的右边那个人就是饭桌上的主客。
14、过年贴门对子、迎财神。
一般过年前一天贴门对子门神、走油酥果子、在锅台上贴灶神和在碗柜上贴“财神到”。财神到和灶神都是一张16K的薄红纸,上面用黑墨印着财神和灶神的像。一般贴了门对子后算进入了新年,债主是不能再登门讨债的。所以讨债的看见你贴了门对子之后,下次只能过了正月十五才能来要账。
15、拜干佬儿:
即拜干爹。为了小孩好养活,求个吉利,所以在很小的时候根据属相和八字,找一个八字相合的长一辈的成年人拜干佬儿,干佬儿会送一个含有新名字的“捷报”挂在堂屋,以后两家就会走动频繁。一般孩子成年以后,干亲往来就会减少,孩子的父母、子女和孩子的干佬儿并没有亲戚关系,所以经常会有人说“干亲只有一代亲”,过了这一代就会疏远。
16 续谱(还是序谱?)
补充一个算第16篇吧,不知道楼主同意否
家谱一般一二年更新换代一次,增补同姓家族中人口变迁和要闻要事,规模很大,需要相当的财力和人力,所以一二十年来一次。
17 建祠堂修社庙子
毛时代的祠堂被村部或者小学占领了,社庙子被拆了
从八十年代末期开始,老百姓有重新修建社神庙,庙址选在乡村水流的聚拢口。过去水田归大地主所有,描述一个地主有多少田除了用担斗升作为单位外,还可以直接说社庙子。例如,南溪某地主赌博一夜输掉七个社庙子
修祠堂的事情到近些年才兴起,很多村小学都搬离了原来的祠堂,祠堂重新归还给老百姓了。同宗同祖的人开始建设他们的祠堂,规模也较大。
18 做社会(社庙子做会)
归属于同一个社庙子的老百姓(同一条河两个“把口”之间的相邻生产队人员)每年聚集在一起,找些道士,披着电视剧里面一样的道袍跪在地上念经,烧香烧纸,为百姓祈求风调雨顺。
19 打桐籽,打木子,打橡子,挖葛根;炸狗合子(狗獾),逮黄鼠狼子,打兔子;种白芍,窖茯苓,窖天麻,拔药(采药),种灵芝,种木耳。
打桐籽是把成熟的桐籽采摘下来去卖钱,主要用于榨桐油,打木子不知道做什么用途,小时候漫山遍野很多路边田边都有木子树和桐子树,现在全砍掉了。唯独橡子树还在,分为大橡子和小橡子,似乎都可以打淀粉,制成营养品,小橡子树叫斗笠树,树下可以躲雨。葛根的用途也一样用来打粉。狗合子的皮很值钱,八十年代据说都能卖几十上百块,黄鼠狼子的皮也值钱。南溪区范围内是著名的西山药库,有个像模像样的药材小市场,主要经营白芍,窖茯苓,窖天麻,其他草药等。
20 讲个“说媳妇生小孩”相关的吧
说媳妇就是介绍对象。因为本人没有亲身经历,不一定对,错了的话请楼下修改
结婚程序一般是提亲,认亲,下礼,接媳妇,中间还有什么衣裳钱。提亲的意思是男方看上那家闺女了,就找个很有面子的人做媒人去提亲,以后的各种场次,这媒人都参加。双方看中了后男方需要认亲,目前的价位是2000元到5000元左右。再过一段时间,就下礼,现在价位大概两万以上了。新娘子一般一年后就生了(头年说,二年嫁,三年生个胖娃娃)。顺便写个童谣:李大姐,快烧茶,给你小女儿说婆家,今年说,明年嫁,后年生个胖娃娃。
生了孩子第三天要洗个澡,可能叫三洗,第九天办喜酒庆祝,叫小孩九天,娘家来很多女客人,过去还带着小孩的“坐架子”,现在都变成童车了,小衣服小被子什么的。
完了后小孩还有个周岁,再后边就是十二岁打娘娘轿(可能是轿,非楼主写的醮)。
21 屋子出水(音译,可能出现通假字)
盖屋盖屋,伤筋动骨,可见盖屋是多么的不容易!
屋子出水的意思是新房子改成,庆祝一下。一般家庭主妇的娘家人需要送来屋子中间一间堂屋的大梁,还要来一套锣鼓,有的还有其他家具,当晚在主人家喝喜酒,级别不生孩子还要隆重。
22 送灯和抽灯笼
送灯一般有两轮,第一轮是去世后的头年十五,一般去世后不马上入土,表示舍不得亲人离去,怀念一下,要用个小房子陈放两到三年(分为茅屋秋葺和瓦屋秋葺(音译));陈放好了后再隆重入土。这两轮主人家一般都受灯。
送灯是亲戚或者邻居家老人去世,买一盏纸灯送去,带上爆竹蜡烛烧纸。纸灯按级别分为 对子扁,花瓶,吊子灯,葫芦头(前三者需要购买,葫芦头一般自制,没钱买灯笼只好带着葫芦头了)。对子扁方方正正,写的有功德悼词,摆在正中间位置,旁边摆放花瓶,对子扁和花瓶都插在地上的泥土里面。吊子等可以插入泥土,也可以悬挂起来,挂成一排,葫芦头随便插在旁边。灯笼里面一律点上蜡烛,等蜡烛即将熄灭的时候,村里的小孩子可以选择自己喜爱的灯笼拿回去玩几天,叫做抽灯笼。以前我的邻居小孩,他爷爷死了所有灯笼都被他控制起来了,不经他许可是不能抽的,看谁顺眼就发给谁,俨然成了老大,自己留了一大批好看的,可见抽灯笼在农村小朋友间是多么隆重,有的小孩跑好几里路抽灯笼。
23 打锣鼓
每个较大的家族都有一套两套锣鼓,是所有家族同姓氏成员共同出资购买的,现在都被个人占为己有了,再过多少年会成为古董的。
或大或小的事情,一般都要打锣鼓。最常见的锣鼓在正月里,正月十五左右几天较为集中。如果家在大路边,有时候一天能看到三四套锣鼓从门前经过。
一套锣鼓分为如下几种部件组成:大鼓一个,大罗一个,草帽一样的铜锣两个一副,一套锣鼓里面大概有两三副,麻锣若干(像个炒菜的碟子,配一根棍子,可以高抛),其他的还有,说不上来了。锣鼓的音律一般为,1,2,3;1,2,3;1,2,3,4,5,6,7.当然,还有其他比较复杂的音律。
24 闹洞房送蜡
闹洞房之前,洞房里面只有新郎和新娘外配几个丫头小男孩什么的,外加两个身强力壮的守门员,其他人等一律在外边。客人每人点一只蜡烛,在堂屋中间开始说唱(像黑人的rap),这是农村表现才华的好机会,一般有头有脸的人都会唱几出,唱词都是祝福恭喜类,为的是让东家高兴。唱了一遍后,客人秉烛从堂屋出发,排队走向洞房。洞房守门员把门抵住门不让进,然后客人来个唱段,如果唱段精彩,人群就会起哄,场面变得热闹,这时候守门员才把这个会说会唱的人放进去,顺便放两三个不会唱的进去(有一次我跟在一个会唱的人后边,一只脚进去了一半,被守门员生生地挤在门缝,大哭大喊,里面那两个傻大个子还在挤)。后边的接着唱
25 池塘相关
北方把池塘叫做坑或者沟,南方叫塘。北方一般并不是人人都见过池塘,但在南方,池塘随处可见,从这个意义上讲,塘和坑几乎可以作为南北分界线了。
池塘的用途主要是水田灌溉,当然也可以洗菜洗衣,甚至洗米,也有在池塘荡尿桶子洗尿浇灌的。
与池塘相关的第一记忆是逮鱼。
过去没有打工的习俗,年轻力壮都在家,一个生产队的几乎人家共用一个池塘。头年春天全塘人口合资放养鱼苗,一般有鲤鱼,草鱼,鲢鱼,大头鲢子,少见青鱼。第二年或者第三年冬天就可以收获了,全塘人口聚集起来,按照投资入股的比例或者人口比例分得渔获。
池塘的第二记忆是挖塘泥。
之前化肥很少,除了农家肥之外,肥料的主要来源是池塘的塘泥,本人95年左右还挖塘泥。
等放养的家鱼都打捞起来后,乘着水干,村民们开始抢挖塘泥。用铁锹把塘泥产起来,抛到可以删太阳的地方,等晒干后挑到自家地里作为基肥铺撒在地里。
池塘的第三记忆是摸脚鱼,钓黄鳝。
脚鱼即为甲鱼,或者叫王八,王八羔子就是指小脚鱼,不知道为什么变成了一句骂人的流行用语了。甲鱼可以钓,也可以摸,用个铁棍子捅捣甲鱼的石洞,听到震耳发聩的声音,这家伙就受不了了爬出来。池塘的黄鳝一般个头特别大,我家门口池塘里面曾经被钓出来个黄鳝,围着钓鱼者的胳膊缠了好几圈,估计二三斤应该有吧。1990还是1991年发洪水,邻居捡到一条黄鳝,很大,大到老人们都说不能吃,最后似乎说要抽筋后才能吃什么的,不过好像还是吃掉了。钓黄鳝和摸甲鱼的人来了,小孩子们都围上去看,他们的背笼笆篓里面一般有甲鱼和黄鳝。钓黄鳝多在春天,摸甲鱼多在夏天。池塘里面多有水老鼠,钓鱼的人肯定都知道水老鼠是什么东西。
池塘的第四记忆就是水猴子
绝对不是造谣,其实就是农村人说的水鬼,我亲眼见过,我弟弟也见过,而且我弟弟的描述和我见到的那个长相简直一模一样,所以绝非偶然间的大脑幻觉。
后来以为我们见到的就是书中说的水獭,然后网络上搜捕水塔图片,根本不是,因为水獭长得有点像家猫,而我们见到的水猴子,长个类似人的面相的一张脸,皮很皱,个头大概比家猫长度差不多吧,小时候我家门口池塘冬天干涸的时候我见过一次这东西。
最后就是洗凉水澡了
多数人家距离大河较远,小孩子洗凉水澡学游泳的地方只能选择池塘了,因此淹死人的池塘也不少
26 阳宅,阴宅,风水,合八字,看相,看眼(占眼),打石(音),算命,抽签,打汤气送汤气(音),过话,做斋,树碑
巫婆神汉,道士半仙菩萨
南溪范围内很多人分不清佛教和道教,而且大多数时候佛教和道教合二为一。
有事情问菩萨,应该归为佛教;有事情找巫婆过话,应该归为道教;其他很多烧香磕头的事情有时分不清佛教道教。
道士一般不叫道士,叫先生。我小学同学的的父亲是个道士,所以他家收入颇丰,家庭条件也较好,还跟他父亲练就了一手书法,特别是毛笔字写得出类拔萃,可见南溪范围内传统习俗之流行程度。
阳宅即为房基,需要先生“格”一下,阴宅即为坟地,也一样要格一下,都讲个风水。合八字是指找配偶的适合把两个人的 年份(属相),月份,日子,时辰 四个时间对应的天干地支共八个字合起来看一下吉凶。
看相比较神乎,有一次街上瞎逛,见一个看相的,让我过去一下,然后一下子说出了我兄弟几人,吓我一跳。
如果眼睛不舒服的话,那就是占了,找个先生看看,然后他会告诉你你家附近哪里有障碍物,去用茶叶和大米泼洒一下就好了。
打石是指东西不见了找不到,先生告诉你在你家的哪个方位,然后去找就可以发现。
如果小孩肚子疼,一般是舍不得花钱看医生的。但依然有解决问题的方法,用个碗,放半碗水,然后用四根筷子合在一起在碗里托放,一般喊着逝去的亲人的名字,当筷子恰好站立的那一刻,对应的亲人就是造成你肚子疼的那位了。那位逝去的亲人肯定有什么需求要求后人替他完成,于是后人就必须许诺以后多烧纸钱,要给他做斋,树碑什么的。
过话,就是代替阴间的人传话给活人,一般巫婆要把自己的状态调整到能够跟阴间接触的状态,据说比较难受的,然后把话传给活人,遵照执行就不会生灾害病了。
做斋的意思就是,找道士用纸做一些房子,金山银山,童男童女,杂七杂八,一起烧给逝去的亲人,让逝去的亲人在阴间过上贵族生活。
⑷ 安徽省金寨县铁冲乡有哪些历史人物
陈先瑞
陈先瑞 (1913- )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手枪团班长,鄂东北游击司令部特务四大队分队长,红二十五军手枪团中队长,二二四团营政治委员,二二三团政治处主任,鄂陕游击师司令员,红七十四师师长。坚持了鄂豫陕边游击战争。抗日战争... 2 李耀
李耀(1911- )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豫皖红一师第三团机枪连班长、排长,安徽六安县保卫局保卫连连长兼政治指导员,红二十七军第一团营长兼营政治委员,红二十八军军部手枪队队长兼政治指导员,红二十五军... 3 林维先
林维先(1912-1985)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二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鄂东游击总司令部特务营班长,红二十五军第七十四师特务连政治指导员,第二二二团营政治委员、团政治委员,皖西红八十二师师长,红二十八军参谋,第二二四团营... 4 皮定均
皮定均(1914-1976)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八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由团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湖北应山县儿童团团长,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五团排长、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红军大学上级指挥科副科长,步兵学校第一营营长,教导师第二团团长。参... 5 腾海清
腾海清(1909- )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游击队。一九三○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一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方面军第十一师三十三团班长,第三十二团副连长、连长,四川巴中游击队营长,红四方面军第三十三团营政治教导员,第十师二十八团政治委员。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 6 徐立清
徐立清(1910-1983)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一军第三十二师经理处书记,红四军第十一师政治部组织干事、组织科科长、宣传科科长,第三十二团政治处主任,第十二师政治部主任,红四军政治部主任,红四方面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政治委员,援... 7 曾绍山
曾绍山(1914- )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同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一九三三年转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政治部少年宣传队队长,红四方面军教导团少共团委书记、少共国际团排长,第十师二十八团一营书记、师政治部秘书、司令部参谋。参加了长征。抗日战争时期,任八路军一... 8 张贤约
张贤约(1911- )安徽省金寨县人。一九二九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一九三○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红四军第十二师三十六团通信排班长、排长,红四军第十一师三十一团连政治指导员、营政治教导员,红四军军部通信队队长,第十二师三十四团副团长、团长、十二师师长,援西军随营学校校长。参加了长征。
⑸ 金寨县在唐朝叫什么
唐,先后属庐、寿、光、义、霍诸州。贞观改制,属淮南道寿州、光州。天宝元年后为寿春郡和弋阳郡属县分领。
金寨县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腹地,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西、南两面与河南省、湖北省毗邻,209、210省道纵贯南北,临近312国道;梅山水库、响洪甸水库可常年通航。
名胜古迹有天堂寨、马鬃岭、金刚台、燕子河大峡谷、金寨天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级、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响山寺、列宁小学旧址、立夏节起义旧址、金寨革命烈士陵园等。
秦,属九江郡,为六、潜等县地。
西汉,分属扬州刺史部庐江郡和豫州刺史部汝南郡,由潜、六、安风、雩娄等县分领。
东汉,属庐江郡的潜、六安、安风、雩娄。部份时期为诸侯国领地。
三国,为魏地,分属扬州庐江郡和豫州安丰郡,由六、雩娄、松滋等县分领。
西晋,分属扬州庐江郡和豫州安丰郡,由潜、六和雩娄、松滋等县分领。
东晋,分属庐江、弋阳、西阳、淮南等郡,为潜、蓼、安丰、松滋、雩娄等县地。
南北朝,部份地先后为宋、齐、梁所辖。
宋,先后属淮南、庐江、汝阴郡及边城左郡。
齐,为庐江、安丰、汝阴郡地。
梁,为庐江、岳安、北淠郡和安丰郡地。
北魏,属霍州西边城郡的开化、雩娄、安丰等县。麻埠曾为西边城郡治所在。
东魏,先属霍州北淠郡,后属西边城郡。
北齐、北周均曾领有县境部份地区。
隋,先为义、扬、光、寿、庐州地,后废州为郡。境内分属庐江郡的霍山、淠水,淮南郡的霍邱,弋阳郡的固始、殷城等县。
唐,先后属庐、寿、光、义、霍诸州。贞观改制,属淮南道寿州、光州。天宝元年后为寿春郡和弋阳郡属县分领。
五代十国,先后为吴、南唐、后周领地,分属寿州的盛唐、霍山、霍邱及光州的固始、殷城等县。
北宋,先后分属寿、光二州,为六安、霍邱、固始、商城数县地,后属淮南道,不久改称淮南路,又后属淮南西路寿春府安丰军的六安、霍邱二县及光山军的固始县分领。
南宋,属淮西路,先后为六安军、安丰军、光山军地,分属六安、霍邱、固始数县。
元,属河南江北行中书省,分属淮西江北道庐州路六安、安丰路霍邱、汝宁府光州固始。
明,初属中都临濠府,后属六安州、霍山县和凤阳府寿州的霍邱县,及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汝宁府光州的固始县地。成化十一年(1475)分置商城县后,县西境分属商城、固始。
清初,属江南和河南行省。康熙六年(1667)后属安徽、河南二省,为安徽省庐州府六安州、霍山县与颍州府的霍邱县地,及河南省汝宁府光州的固始、商城县地。
中华民国初年,属安徽省安庆道的六安、霍山与淮泗道的霍邱及河南省豫南道的固始、商城等县。
民国18~23年(1929~1934),鄂豫皖边区设置有鄂豫皖省,辖鄂东北道、豫东南道、皖西北道,道以下有县、区、乡苏维埃政权。境内建立过六霍、霍邱、五星、赤城、赤南等县级苏维埃政权,隶属于鄂豫皖省皖西北道和豫东南道。
民国21年,分属安徽省的六安、霍山、霍邱与河南省的固始、商城5县。10月,上述5县边区共划出55个保,设置立煌县,隶属于河南省第九行政督察区。
民国22年3月,国民政府内政部批准,“豫鄂皖三省剿匪总司令部”和安徽省政府分别行文,立煌县改属安徽省,隶属于安徽省第三行政督察区(六安)。立煌县面积初测为3322平方公里,占全省土地面积的2.36%。
民国27年11月~28年11月,立煌县为第三行政督察专员驻地。29年7月,第三行政督察区改为第二行政督察区(六安),隶属不变。
民国36年9月,建立民主政权,改县名为金寨县,后分为金寨(金西)、金东两县及金北办事处三个县级建制。
民国38年4月,金寨县人民政府筹建,隶属于皖北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9月,全境解放。1952年8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金寨县隶属于六安专区。1971年3月,六安专区改称六安地区,隶属未变。
⑹ 将军县的金寨县
平江县位于湖南省东北部,处汨水、罗水上游,属岳阳市。
平江县是我国“革命摇篮”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此发生了对我国革命史有着重要影响意义的主要红色事件,主要包括:秋收起义(组成部分)、三月扑城、平江起义、平江惨案等。 吉安县位于江西中部,属吉安市,位于吉泰盆地中心、赣江流域中游、井冈山的前沿地。
吉安县素有金庐陵、文章节义之邦、将军县、灯彩之乡等美誉。涌现了文天祥、周必大、刘辰翁等一大批彪炳史册的仁人志士,演绎了十万工农下吉安的壮阔英雄史诗,诞生了余秋里、肖望东等45名共和国开国将军,以曾山为代表的无产阶段革命家。 军衔 人物 人物 中将13人 刘西元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首任副政治委员;李作鹏;肖望东;吴富善;余秋里;周彪 周贯五 南京军区副政治委员
升平;梁必业;梁兴初;彭林;彭嘉庆;蔡顺礼 少将33人 王力生;王茂全;邓龙翔;任昌辉;刘昂;刘世湘;刘华春;刘华香;刘贤权;刘绍文;杜文达;李元;李铨;李木生;杨怀珠;肖大荃 罗通;罗文坊;胡云生;
胡备文;钱江;郭延林;郭金林;梁仁芥;舒行;曾光明;
曾如清;谢斌;廖鼎琳;黎有章;欧阳家祥;张太生;肖荣昌
⑺ 1905年前后什么在金寨县一带问世
1905年前后六安瓜片茶在金寨县一带问世。
六安茶即为“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作为六安瓜片前身的六安茶叶,其悠久历史可上溯至秦汉时期。
汉献帝建安年间,茶叶就从四川经陕西、河南转入六安,六安瓜片最初是从六朝“叶茶”演变而来的。
⑻ 金寨这个地名是怎么来的
查我金家寨,大别山中心。革命根据地,中外有威名。立煌本战犯,不应留臭名。改名金寨县,历史面目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