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州历史
❶ 端州古城墙的历史
当年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墙防守,弃城而逃。侬智高失败后,官府于公元1053年始筑土城墙,至明末共修城墙十一次。清代又修葺了九次。新中国成立后历年都重视维修城墙,在江滨堤路建成之前,城墙起着防洪的作用,目前城墙基本完好。
建筑城墙壁的起因,是广西壮族首领侬智高反宋,连攻下邕(今南宁),封(今封开)、康(今德庆)等州,端州太守丁宝臣因无城墙壁防守,弃城而逃。侬智高失败后,于公元1053年始筑土城墙。政和三年(公元1113)郡守郑义将土城墙扩大,筑为砖城,开四门:东曰宋崇,西曰镇南,南曰端溪,北曰朝天。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首次修葺,东门改称“正东”,西门改称“景星”。明成化年间至明末,共修城墙十一次,其中成化十六年(公元1480)知府李王遂加大部分城墙厚度,并刻制四门的石匾额,
改了东门和南门的称谓,自此,东门曰庆云,西门曰景星,南门曰南薰,北门仍曰朝天。清代修葺九次,民国五年(公元1916年)修葺后,至民国十三年到十五年这三年内,却将城门楼、雉角楼、月城、炮台、文昌阁拆除,城墙除披云地段外,其余全部拆低了约7市尺、并填塞四城门,改成马路斜坡。新中国成立后,历年都重视维修。
❷ 端州的人文景观,历史传说有什么
肇庆古称端州,自秦起至今已有2200多年,有丰厚的人文历史底蕴,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古端州是宋徽宗赵佶的封地,“肇庆”城名为其登基后亲笔所赐,意为“开始带来吉庆”。
在肇庆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岭南土著文化、端砚文化、宋文华、龙母文化等等异彩纷呈,包公文化尤其是包拯治理端州的事迹更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古端名郡肇庆宋城墙
位于城区内,始建于北宋皇祐五年(1053年),政和三年(1113年)扩建为外皮砖砌,内位夯土,高6.5~10米,宽8~18米,周长2800米,现城墙保存完好。“宋城揽古”为肇庆八景之一。
❸ 端州的历史资料,谁知到
端州,自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设置县治以来,一直是历代县、郡、州、府所在地,西江流域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2000多年璀璨的文明留下了许多极具历史价值和欣赏价值的名胜古迹:端州城区一江(西江)绕城,两湖(星湖和鼎湖)相连,三峡(三榕峡、大鼎峡、羚羊峡)争险,四塔(崇禧塔、文明塔、元魁塔、巽峰塔)对峙,五楼(阅江楼、披云楼、丽谯楼、波海楼、绿瓦楼)斗丽;还有梅庵、宋城墙、肇庆府、高要学宫等文物古迹,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结合得和谐美妙,融为一体,相得益彰。其主要表现为河流、平原、湖泊、山脉自东向西依次展开,形成西江小三峡、宋城、星湖几大景区。星湖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紧接城区北部,以峰岩、湖泊、岩溶地貌为主要特色,享有“桂林之山,杭州之水”的盛誉。 端州的物产资源十分丰富,盛产剑花、肇实、紫贝天葵等名优特农副产品,旅游产品中端砚、骨雕、檀香扇、裹蒸粽和月饼享有盛名。储藏有丰富的铅、锌、铜、粘板岩等矿产资源,其中粘板岩为制作端砚材料。端州出产的端砚为历代朝廷贡品,享有“国之瑰宝”的美誉,唐代以来,被列为中国“四大名砚”之首。近年,端州,大力开发端砚文化产业,擦亮端砚文化品牌,以品牌带动文化产业的兴起,并获得了“中国砚都”的盛誉。 端州有着作为中等城市城区良好的基础设施及发展条件,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经济发展欣欣向荣,社会繁荣安定。工业、建筑房地产业、商贸餐旅服务业是支撑端州经济发展的三大支柱产业。跨入新世纪,端州区实施了“二三产业并举、外向带动、科教兴区、民营旺区、可持续发展”五大发展战略。 端州有着良好的投资环境,是投资经商的风水宝地。端州地理位置优越,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发达地区和西南各省交通物流之要卫,领“西部开发”与沿海物流交融之先机,具有特殊的区位优势。端州的交通十分发达,公路、铁路、水路通畅,东至广州、深圳、香港,西至梧州、南宁,南至珠海、澳门都十分便捷,可朝去晚归。城区拥有4000吨级的大型集装箱码头,年吞吐量达400万吨。端州的邮政通讯发达,水、电资源丰富,金融服务完善,完全能满足城市经济发展的需要。端州的投资软环境也十分优越,商贸餐饮业发达,城区宾馆、娱乐设施完善,拥有被誉为“西江第一摩天楼”的星湖大酒店以及皇朝大酒店、端州大酒店等众多星级宾馆、酒店。各级领导高度重视和关心外商投资企业的发展,端州人民勤劳热情,端州城区人才济济,端州的各种服务优质高效,外商和政府已结成水乳交融的友好关系。
❹ 肇庆地方历史
秦(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 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肇庆属南海郡。秦始皇统一中原6国后,建立统一的封建中央集权国家,于全国置郡。在今两广地设地南海郡,以屠睢为郡尉、史禄为郡,肇庆属南海郡。 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 肇庆属南海郡和桂林郡。 秦始皇统一岭南后,设立象郡、桂林郡、南海郡,加强对岭南地域的统治。以今端州区以东,四会县城以西德庆县城北划线,肇庆的东部属南海郡(治所番禺,今广州),西部属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县西南)。南海郡下领六县四会县是其中之一,为肇庆最早置县。 西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 肇庆全境属南越国。刘邦灭秦,称汉。原南海郡尉任嚣死,龙川令赵佗代郡,尉秦末兼并桂林郡、象郡,建南越国,肇庆全境属南越国。 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 刘邦委派陆贾劝说赵佗归汉,封赵佗为南越王。 传说赵佗晚年喜欢到野外守猎,曾在临允县(包括今新兴县地)南猎获白鹿一只。白鹿兆年寿,赵佗特在猎获白鹿的地方筑白鹿台志庆。白鹿台遗址在今新兴县城镇境内。 肇庆历史人物: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
采纳哦
❺ 包拯在端州的事迹在哪儿记载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安徽合肥人。29岁中进士,供职大理评事。宋康定元年(1040年) 任端州知州,三年。此后,皇佑四年(1052年),任龙图阁直学士,人称“包龙图”即缘此。
❻ 古时候的端州是现在的什么地方
邢冰为你解答,希望对你有帮助:在宋朝时候的端州(今广东肇庆)
端州区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是肇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南临西江,北靠北岭山,东邻鼎湖山和肇庆市鼎湖区,西与高要市小湘镇接壤。端州区辖4个街道(城东、城西、城南、城北)、2个镇(黄岗、睦岗)总面积152.3平方公里,总人口32.78万人。管辖22个村委会,6个居委会;城东、城南、城西、城北4个街道办事处,56个居委会和黄岗镇、睦岗镇。
❼ 肇庆的历史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主体由阆风岩、玉屏岩、石室岩、天柱岩、蟾蜍岩、仙掌岩、阿坡岩七座石灰岩山峰组成,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排列如北斗七星,另有五湖仙女湖、中心湖、波海湖、青莲湖和里湖。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并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古 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❽ 肇庆的历史名人是谁
肇庆的历史名人的历史名人有陈钦、陈元、莫宣卿、石头希迁禅师、李质等。
1、陈钦
陈钦(约公元前34年~公元15年) 西汉经学家,字了佚,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人。
岭南地区最早的经学家,被清代大学问家屈大均称为“粤人文之大宗”。《左氏春秋》重要传人,贾护授陈钦,陈钦授王莽(新朝皇帝)。
一生研究《春秋》、《左传》,著有《陈氏春秋》(已佚)。
2、陈元
陈元,东汉经学家,字长孙,东汉苍梧郡广信县(今广东肇庆封开)人,陈钦之子。被誉为“岭海儒宗”,以研究《左传》闻名,著有《左氏异同》,可惜已失传。
3、莫宣卿
莫宣卿(834-868),字仲节,号片玉,谥孝肃,岭南第一状元。唐文宗太和八年(公元834年)农历八月十七日出生在封川县文德乡长乐里(今广东肇庆封开县河儿口镇西村)。
两广的第一个状元,也是我国科举制度时代最年轻的状元,高中时只有17岁。莫宣卿墓在河儿口镇西村东坡锣鼓岗上。
4、石头希迁禅师
石头希迁禅师(700~790),唐代禅僧。俗姓陈,端州高要(今广东省肇庆市高要县)人。希迁年轻时即沉毅果断,自信力强。
他反对乡邑迷信神祠、定期杀牛洒酒的祭祀,每逢祀期,就前往毁祠夺牛,态度坚决。希迁的禅法总结于他所撰的《参同契》。
5、李质
李质(1316—1380),字文彬,号樵云,广东德庆晋康乡(今广东省肇庆市德庆县九市镇)人。
生于元朝,少年好学,及长,精通经史,胆识过人,文武全才。时逢乱世,中原扰攘,岭海多事,遂家居不出。与弟李穆放情于山水之间,以诗酒自娱。江西行省右丞何真聘李质为参军。
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奸宄乘德庆路农民暴动之机,大肆焚毁官舍民房。李质回德庆募集乡兵2万,维持治安。其时,湖南暴动农民大量南下,地方震惊。
德庆路总管陈文仲及其下属地方官员,共推李质为首,领导防务。李质义不容辞,即领兵进城,修葺城垣,设险据守。
因此民多拥护,德庆路得以安定。至正十五年(1355年)李质受任检佥福建、江西等处,行枢密院事。
以后虽两次升官,但都未离开故土,只是率领地方武装镇守德庆、封川2路,维持地方治安达15年之久,使上至苍梧,下至三山、九江,得以安宁。
明洪武元年(1368年)4月,李质顺应历史潮流,以德庆、封川2路归降,受到朱元璋的赞扬,并授予官职。先后出任奉训大夫中书省断事、都督府断事、中顺大夫刑部侍郎、刑部尚书等职。
洪武八年(1375年)晋升靖江王右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靖江王因罪被废,李质因“善导不得法”被赐死,年64岁。乡人祀之,立尚书坊于附城内(今德城镇),其后人建大宗祠于城皇庙街。
祠内有“开国元勋”巨额牌匾,为翰林学士宋濂手书。李质晚年尤攻于诗,有诗集《樵云集》若干卷,并与其弟李穆、子伯震共成《三李集》,惜未见。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钦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陈元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莫宣卿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石头希迁禅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李质
❾ 肇庆市历史
历史古迹
肇庆是远古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考古发现表明,距今14万年左右,肇庆已有人类活动;距今l万年左右,这里已开始向新石器时代过渡;大约5000年前,肇庆的先民已有锄耕农业、家畜饲养业、编织业以及较先进的制陶业。境内的春秋晚期至战国墓葬出土的青铜器,有受中原商周文化和长江流域楚越文化影响的痕迹,也有岭南文化的显著特征。
肇庆是历史悠久的岭南名郡。早在南越国时期,骆越酋长安阳王曾北上建都于封溪(今封开境内)。赵佗击败安阳王之后,在封溪一带建立苍梧国,作为南越国的属国。汉武帝平定南越之后,在今高要、肇庆市区、高明和三水西部、云浮东部等地设置高要县,属苍梧郡。县名得自境内的高要峡,高要峡则因峡山高峻、峡水如腰而得名。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始置端州,辖高要、端溪等九县。大业三年(公元607年)废州置郡,端州改为信安郡。唐武德年间复为端州,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高要郡,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又复为端州。直到北宋元符三年(l101年),宋徽宗赵佶因即位前为端王,端州为其"潜邸",故在端州置兴庆军节度;政和三年(ll13年)改端州为兴庆府;重和元年(1118年)又亲赐御书"肇庆府",自此更名为肇庆。
肇庆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是中原文化和岭南文化的交汇处,有着灿烂的历史文化。梅庵、悦城龙母祖庙、崇禧塔、宋城墙、阅江楼、丽谯楼、文明塔、黄岩洞、泰新桥、高要学宫、德庆学宫、文塔、七星岩摩崖石刻群, 周其鉴故居等300多处具有科学研究价值文物古迹。据考证,肇庆还是粤语的发源地呢!星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全国重点风景名胜区之一。最近,又被评为首批全国十大文明景区示范点之一。七星岩湖光山色,美不胜收。七座岩峰布列,矗立在6. 5平方公里的湖面上,整个景区山环水绕,亭楼阁榭,波光岩影,浑为一体,自然风光绝佳,构成一座奇丽的山水盆景,享有“岭南第一奇观”、 “人间仙景”之美誉。近年,七星岩风景区的8公里的堤路和七座岩峰上新装饰各种霓虹灯, 再造了一个“夜星湖”。 鼎湖山是广东四大名山之首,被称为 “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活的自然博物馆”。
肇庆是岭南土著文化的发祥地,广府汉族地域文化和白话(广府话)的发祥地,以及两种文化交叉演进的核心地域,也是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西方文明与中国传统文明交汇最早的地区之一,曾经是西江流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史称“岭南名郡”。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在今肇庆封开(古称广信,取意“初开粤地宜广布恩信”)设管辖岭南各郡的“交趾刺史部”长达375年;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7年),肇庆为两广总督府驻地长达183年。1583年9月,被誉为“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 的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自鸣钟、日晷和世界地图等代表欧洲文艺复兴的成果来到肇庆,并于1585年建成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仙花寺”,绘制出版了第一幅中文世界地图《山海舆地全图》。
古 往今来,肇庆孕育出汉代著名古文经学家陈钦和陈元父子,唐代两广第一位状元莫宣卿等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物。唐代文学家、书法家李邕、日本高僧荣睿、佛教禅宗惠能,北宋名臣包拯,意大利传教士罗明坚、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北伐名将叶挺等众多历史人物在肇庆留下遗迹。
❿ 宋朝时期的端州是现在的哪里
是如今的端州区,广东省肇庆市市辖区。
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属于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范围,是肇庆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地处北回归线南侧。位于广东省中部偏西,西江中下游北岸。
南临西江,北靠北岭山,东邻鼎湖山和肇庆市鼎湖区,西与高要市小湘镇接壤。地理坐标为东经112°23′至34′,北纬23°2′至11′之间。
宋代,境域属广南东路。开宝五年(972年),废平兴县入高要县;废康、泷、勤等州置端溪(并晋康、悦城、都城入端溪,治今德庆县)、泷水2县,端州辖高要、端溪、泷水3县。
熙宁六年(1073年)端溪县从端州分出,复置康州;原属广州之四会县划入端州,端州辖高要、四会2县。元符三年(1100年)改端州为兴庆军。政和三年兴庆军升为兴庆府。政和八年(1118年)十月,兴庆府易名肇庆府,辖高要、四会2县。
(10)端州历史扩展阅读
建置沿革:
端州,历来是西江中下游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设置中央集权管辖下的政治机构始于汉代。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首设高要县,以今端州城区为县治,一直沿袭至1988年(是年高要党政机关迁往南岸)。
自南朝梁开始至辛亥革命前,本地为郡治、州治、府治、路治。梁天监六年(公元507年),为高要郡治。
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设立端州,为州治。
宋元符三年(1100年),端王赵佶(宋徽宗)登帝位,将端州升格为兴庆军。重和元年(1118年)改称肇庆府,为府治。
元至元十六年(1279年),肇庆府改为肇庆路,为路治。
明洪武元年(1368年),肇庆路复称肇庆府,其后至清末不变。明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至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两广总督府驻肇庆(其间1632年迁广州,1636年迁回),本地成为岭南或大西南军事政治中心。
清顺治三年(南明隆武二年,1646年),桂王朱由榔在本地监国、称帝,以肇庆府署为行宫。端州成为南明政权首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