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石油历史
㈠ 美国石油学会的发展历史
API建于1919年,是美国第一家国家级的商业协会,也是全世界范围内最早、最成功的制定标准的商会之一。美国石油学会是美国最大的石油和天然气行业的行业协会。它代表约400间参与石油工业生产、精炼、分销等企业。该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与政府、法律界和监管机构进行宣传和谈判;研究行业对经济和对环境的影响,建立行业标准和认证,并作外展教育宣传。API资助及进行和石油工业相关的多项研究。
API 是美国石油学会(AmericanPetroleumInstitute)的英文缩写,是一家提供美国石油消耗及库存水平重要的每周数据的美国石油业机构。
㈡ 美国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历史沿革
1905年开始了他们的第一口探井。1905年6月,开始产油。1905年9月6日,兄弟俩终于在安那安德森(Annu Anderson)打出了一口自喷井,接下来在这口井附近又打出了80多口油井。随着安克尔油气公司的繁荣兴旺,弗兰克兄弟俩开始涉足银行业,成立了市民银行信托金融机构。三年后他们购买了竞争对手巴特尔斯维尔国民银行的财产。在银行业务上取得了成功后,他们决定将永远离开前途未卜的石油业。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使石油价格从每桶40美分涨至1美元,这种情况诱使兄弟俩又回到石油业。1917年6月13日,兄弟俩成立了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拥有资产300万美元,27名雇员。此后仅仅7年的时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就猛增至1.03亿美元。
菲利普斯石油公司从它成立之日起就从事天然气和液化气的业务。他们对在钻井过程中发现的天然气很感兴趣。当时的一些公司把这些天然气都白白地烧掉,但这兄弟俩认识到了这种气体的价值,便将工作的重点放在如何从天然气中提取更多液化气的方法上。
1917年10月,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第一家从天然气中提取天然气液的工厂在巴特尔斯维附近的哈密尔顿(Hamilton)建成投产。由于菲利普斯石油公司采用了新开发的吸收工艺取代了传统的加压工艺。到1924年底,该公司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天然气液生产者。
1926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达到2.66亿美元,纯利0.214亿美元,拥有2000多口井,日产原油55000桶(约合275万吨/年)。
面对日益增长的原油产量,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迫切需要发展自己的炼制和销售业务。到1926年,美国国内已有约1500万辆福特T型汽车,车用燃料 -汽油的需求迅速增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迅速捉住了这一时机,于1927年11月在得克萨斯州的潘汉得尔(Panhandle Town of Borger)开始经营它的第一家炼油厂,并在维奇托·卡(Wichita Kan)建立了该公司的第一家加油站。1930年美国第一条州际公路(66号公路)开通,随之公司沿路设立了加油站,并使用Pillips66的盾牌图案作为公司标志至今。
1929年随着股市的狂跌,爆发了有史以来的最大的一次经济危机。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感到前途渺茫的同时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决定继续扩大它的业务范围。1930年该公司率先搞起了液化石油气业务。同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兼并了独立油气公司(Independent Oil and Gas Co.)。这一兼并活动加强了该公司下游业务的力量。
193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开始了一项特殊的工程。这项工程是将几种不同的产品在同一管道里运输。该工程耗资2000万美元,耗时一年半,建成了由博格(Borger)到路易Ⅲ全长为1094公里、直径为8英寸的管线,这条管线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销售能力大为增强。
20世纪30年代初期,经济危机的加深使公司第一次出现亏损,数额达570万美元,股票从1929年的每股32美元下降到3美元。
1932年情况开始好转,1934年利润回升。正当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西方国家将要从经济衰退中走出来的时候,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
战争期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研究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合成橡胶和高性能航油制造工艺被开发出来。合成橡胶工艺的发明弥补了美国军事上的需求,而公司生产的100号高辛烷值汽油大量用于英美空军。1944年到1953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的资产增长了3倍多。1948年菲利普斯化学公司成立,菲利普斯石油公司拥有其全部股权。
到二战结束的1955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已在国外开始了一系列的勘探活动,在委内瑞拉、加拿大和哥伦比亚获得了勘探面积,而且目标盯着中东地区,到60年代中期该公司已经在中东、利比亚、埃及和阿尔及利亚开始了原油生产。
1952年和1962年该公司两度到阿拉斯加进行石油勘探,结果在库克茵莱特(Cook Inlet)发现了油气。
60年代末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完成了一项把在阿拉斯加生产的液化气运抵日本的工程。这项工程是美国向日本出口液化天然气的第一次大规模贸易。目前这项工程仍在执行之中。
早在50年代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就开始从事化工业务。1957年发明了一种高强抗热塑料马莱克斯(Marlex)。1962年又发明了一种韧性塑料莱通(Ryton),1967年还发明了K树脂。在50、60年代菲利普斯化学公司蒸蒸日上,获利甚丰。
70年代化学工业不景气,但仍不失为该公司的一个重要部门。
1970年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和它的合伙者在北海进行勘探,在接连打了11口干井。公司几乎决定撤出的时候发现了埃科弗克(Ekofisk)油田,打出了北海的第一口商业油井。埃科弗斯克油田的发现是菲利普斯公司历史上最大的事件,无论在经济上还是在技术上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这以后的5年时间里,在埃科弗斯克附近又相继找到了五个油田。埃科弗斯克高峰时的产量达到日产油13万桶(相对于年产650万吨),目前埃科弗斯克的产量仍占公司总产量的 1/5。埃科弗斯克几个大油田的发现时先后发生了阿拉伯石油禁运(第一次石油危机)和伊朗革命(第二次石油危机)。这些事件使美国的石油供应空前紧张,它不仅使得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进入了世界大石油公司的行列,而且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身价倍增。
两次能源危机动摇了美国海外石油安全的自信心,增强了象菲利普斯这样的石油公司去扩大他们资源的决心。并促使菲利普斯石油公司在70、80年代增加了它对替代能源如煤、地热、核能、页岩气、太阳能等能源的开发。
㈢ 美国石油消费历史回顾
在1859年爱德温·德瑞克上校第一个成功地钻成油井时,人们对石油的利用只是作为灯油替代鲸油和煤炭提炼的煤油,从石油炼制的低价煤油进入市场,迅速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但是由于市场容量有限,石油的消费量是非常少的,1900年全年美国石油消费量仅868万吨。1901年,以汽油作为动力的汽车在美国大量工业化生产,石油消费量随之迅速上升。1910年美国石油消费量增加到了2600万吨。1913~1914年,福特发明了汽车生产线,汽车产量迅速增长,美国石油消费量也随之直线上升。20世纪30年代,美国遭遇经济大萧条,石油消费量出现明显下滑趋势。随着经济危机的结束,石油化工技术的快速发展,石油消费量开始回升(图6.1)。20世纪60年代后期,美国国民经济迅速增长,石油消费量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1973~1974年的中东国家的石油禁运只是简短地打破石油消费量增长的趋势,到1978年石油消费量增长到了9.4亿吨。1978~1979年伊朗革命和随后爆发的两伊战争,导致世界石油供应减少,中东石油产量每日减少了400万桶,国际石油价格从13美圆/桶迅速上升到43美圆/桶,迫使美国制定政策,改变粗放式的石油消费,大力提倡节约石油和替代石油,美国石油消费量开始下降。1983年美国石油消费量下降到最低点,年仅消费石油7.6亿吨。随后,美国石油消费虽然再次回升,但石油消费增长速度明显减缓。
图6.1 美国石油消费历史
㈣ 美国石油开采历史,还有20世纪以来发现的大油田
我国利用石油的历史很早,不过依现在的目光来看,古代利用石油实际上主要是利用的地下原油向地面渗出的那部分油(如油苗等),后来发展到用顿钻的办法打井(原理和农村打井的原理有些类似),尤其在我国四川省发展到比较高的程度。在清代,我国曾打出当时世界上最深的井,有1000多米深。当然古代四川主要打井主要是为引天然气熬盐。
近代石油工业是从1859年美国的E.
L.德雷克在宾夕法尼亚州钻成第一口井开始的,当时的主要的办法就是利用顿钻钻井的,和中国四川打天然气井的办法很相似。当时打出的油井的条件都比较好,主要是埋深很浅,一般有的只有几百米,似乎美国著名的纺锤顶大油田当时打到75多米就发生井喷了,我国的玉门油田开发早期的井也不是很深。
早期的开发油田的主要办法还是利用油藏自身的能量进行自喷开采(就是现在所说的一次采油)。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油田的物性很好,一般地层能量也很高,当时没有像现在的测井或者试油以及酸化压裂等手段,试想一下,假如当时打的井不喷油或者产量很低的话基本也不会开采的,当时也是没办法开采的。
㈤ 阿拉伯-美国石油公司的历史沿革
1933年,美国加利福尼亚美孚石油公司与沙特阿拉伯王国签署协定 ,获得了在沙特阿拉伯东部进行石油勘探、开采、加工 、运输、销售66年的特权 。同年开办加利福尼亚-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
1936年该公司与得克萨斯石油公司达成合营协议 ,称加利福尼亚-得克萨斯石油公司。
1939 年这个公司取得的租让面积已占沙特阿拉伯领土的2/3。1944年正式用现名。
1948年新泽西美孚石油公司和纽约美孚石油公司(即莫比尔石油公司)正式加入阿美石油公司。之后,该公司又同沙特政府签订了海上石油特许协定,相继发现盖瓦尔、塞法尼耶等8个储藏丰富的大油田 ,并扩建了拉斯坦努拉炼油厂,铺设了从东部波斯湾布盖格和拉斯坦努拉延伸到西部红海延布港的输油管道网。通过当地廉价劳动力和丰富的石油资源获得巨额利润。阿美石油公司不仅独揽了沙特的石油资源,而且在沙特境内拥有自己的行政系统、电台、机场、港口、教育卫生设施,甚至治安部队。
1976年沙特政府与该公司达成了由沙特政府全部接管的基本协议。
1980年沙特政府付清了全部赔偿费,完成了对公司资产的赎买。
㈥ 美国石油工业的诞生与发展
美国的石油勘探和开发工作从19世纪50年代萌芽,由于采油行业的高额利润和一系列新油田的发现,促使石油工业获得了飞速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大量的实践,诞生了石油地质科学,它逐步地阐明了石油分布和聚集的规律,石油地质科学的成长进一步促进了石油勘探工作的进展,导致了更多类型油田的发现[15]。
19世纪早期,美国在一些盐井中,曾经钻到过石油,但当时石油的用途没有得到认识和开发,经济价值不高。1854年,耶鲁大学著名的席里曼教授(B.Silliman,Jr.)对石油的用途进行了研究。1855年,他提交的报告说明,从石油中蒸馏出来的物质不仅完全可以用作灯油,而且还有其他用途,有很高的经济价值。从此,石油的价值得到了肯定,石油行业很快也风靡美国。
1859年,美国第一口油井在宾夕法尼亚州的泰特斯维尔(Titusville)村开钻,同年8月在井深21.2米处发现了石油,下泵后,日产原油4.1吨,当时售价每桶20美圆。这被认为是美国石油工业的诞生。
1862年,宾夕法尼亚州的原油产量超过41万吨,价格降至每桶2.25~10美圆至2.25美圆之间。美国内战开始后,油价又上升到每桶14美圆。内战结束后,大批美国人拥向西部,石油工业也扩展到了西部,在肯塔基州、田纳西州、伊利诺伊州、堪萨斯州、得克萨斯州、科罗拉多州和加利福尼亚州均先后发现了不少油田。1901年,在得克萨斯州的Beaumout以南6.4千米处发现了纺锤顶油田(Spindletop),于井深347米处,获得了日产1万吨的原油,这口井的发现成为美国现代石油工业的开始。几年以后,俄亥俄州、加利福尼亚州、俄克拉何马州都先后成为重要的石油产地。
在美国,通常将1859~1900年称为煤油时代,灯用煤油促进了石油工业早期的发展;1900年以后称为汽油时代,内燃机的兴起,促进了石油工业因需求急剧增长而带来的大发展(表2.1)。
1954年以前,美国的原油年产量占世界原油年产量的60%以上,1963年还占一半以上,之后,美国原油产量在世界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逐渐降低[24]。美国的原油产量高峰出现在1970年,为4.8亿吨。然后开始缓慢下降,这个缓慢下降的过程持续了7年。1977~1985年期间,由于油价的上升,美国国内原油产量下降速度减缓,并有所回升,至1985年已接近4.5亿吨。但1986年油价骤降,产量也随之下滑,到1992年,美国的原油产量已经比1985年下降了20%。
多方面的情况表明,由于油气资源情况的限制,美国石油工业的上游领域,已经渡过了它的鼎盛时期,正在逐步衰减的路途上前进。虽然油气勘探和开发技术不断发展,但仍不能阻止油气储量和产量不断降低的趋势。2004年,美国的原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9亿吨,产量为2.7亿吨[25];与1970年的原油剩余探明储量和产量高峰相比,储量下降了45%,产量下降了44%。
表2.1 美国油气勘探史上的重大事件[15]
㈦ 中美石油产量历史对比
中国的原油产量从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之后开始快速增长,1969年产量超过2000万吨,1978年产量超过1亿吨。1986年起至今,产量保持以年均2%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中国产量达到1.81亿吨。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20世纪以来的产量增长历史相对比,可以发现中美原油产量增长的差异:
(1)美国在1919年之前处于起步阶段,在此阶段,美国的原油开采处于无序状态,造成了后期低产井的大量出现。中国从1949年恢复发展石油工业以来,一直由国家对石油工业进行管制,私人不能进行开采,这有效地保护了油田。
(2)1920年起,美国本土48州的原油产量进入快速增长的阶段,到1965年,美国原油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7.1%。与美国本土48州产量增长类似,1965年起,中国的原油产量开始超过1000万吨,实现了自给自足,到1979年,中国的原油产量达到1.25亿吨,1965~1985年间的平均增长速度接近53%(图4.16)。
图4.16 中美原油年度产量
(3)1966~1975年间,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的原油产量均高于4亿吨,处于高位稳定阶段。但由于本阶段内联邦政府对油价的管制和新增储量开始下降,美国的原油产量高位稳定阶段持续时间仅为10年。与美国相比,中国从1986年起对石油政策进行了调整,并在90年代以后逐渐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中国的原油产量开始进入稳定增长的阶段。因此,从产量增长的历程上看,中美之间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
(4)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原油产量在经历了高位稳定阶段之后,从1976年起开始进入递减阶段,到2004年已降至1.76亿吨。中国目前处于产量的稳定增长阶段,在此阶段之后,原油产量也必将开始递减。
(5)从原油累计采出率来看,若将中国的累计采出率曲线向前移动49年,中国1949~2005年的原油采出率增长趋势曲线与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在1900~1956年间的增长趋势曲线基本吻合(图4.17)。累计采出率曲线的相似性说明在达到原油产量高峰之前虽然中美两国的原油资源基础不同、产量增长历程不同,但由于经济的快速增长带动了对原油的需求,原油的开采也经历了相似的发展历程。随着中国原油产量的继续稳定增长,中美原油产量增长历程的差异将逐步显现。
图4.17 中美累计原油采出率
㈧ 美国油气政策发展历史
美国联邦政府的石油政策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确立竞争规则和维持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三个方面,为石油产业提供了经济、技术和制度框架,从而使私营企业能够有效地满足国家目前和将来对石油资源、能源安全、市场公平竞争,以及保持清洁和安全的环境的需要[40]。此外,联邦政府还根据不同的税收政策对石油工业经营中的经济利益进行调节。
20世纪2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越来越多地超过需求量,产生了大量的石油过剩;接着又遇上美国历史上最大的经济衰退,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几个月之内,原油价格从每桶1美圆跌到10美分以下,美国石油工业的发展逐渐陷于困境。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困境,对石油生产作了规定性的限制。在东得克萨斯油田发现前,俄克拉何马州就已经实行了配产的做法,得克萨斯州在1931年也效法这种做法。所谓配产实际上就是要求每个石油生产公司压低产量,以达到供求平衡[41]。
最初,石油公司反对这种配产的实施,但由于当时原油价格一再下跌,石油公司均蒙受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到1934年,大多数的州和石油公司都采纳了这种政策,油价逐步稳定,同时也使政府对石油工业的控制和管理得到了参与和加强。国会还通过了石油法案,各州也相应制定了产量变化的允许范围,禁止任何超额生产的原油运出美国。其后,当进口原油开始对美国石油工业形成威胁,危及美国石油限产政策的实施时,美国政府又宣布了进口管制[42]。
由于跨国公司一直控制着石油的定价权和原油生产控制权,因此当1973年“阿以战争”爆发时,跨国石油公司与石油输出国组织之间的问题日趋政治化。阿拉伯产油国对美国实行了石油禁运,同时石油输出国组织利用这个机会,将油价从每桶2~3美圆提高到1974年初的13美圆,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1/6,所得税提高到65%。石油输出国采取的行动给美国等市场经济国家带来了能源危机,1973~1974年,美国特别严峻地感受到了石油输出国组织石油禁运的影响。因为当时美国所需石油的35%来自进口,美国政府对国内石油生产实行了价格管制,实行了“老油”(1971年1月1日以前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低价和“新油”(1971年1月1日起开发的油田所产原油)高价政策,但仍无法避免由于油价的突然上涨而引起的世界范围的经济衰退,结束了战后长时期的经济高速增长,经济的下降趋势直到1975年才逐步扭转过来[43~46]。
由于石油危机给美国带来的严重威胁,鉴于石油在美国能源中占据的重要地位,联邦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关于石油的计划和激励政策[40,47~50]:
(1)重视石油技术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在合理价格下,确保国内石油的安全供应。积极推进企业、大学和地方政府的合作研究,美国石油界每年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改进投入都达到数亿美圆,这些资金几乎全部来自公司自身,而不是联邦政府。
(2)建立战略石油储备体系,保障国家能源安全。1975年,美国国会通过了《能源政策与节能法》,授权能源部建设和管理战略石油储备系统,并明确了战略石油储备的目标、管理和运作机制。美国石油储备体系分为政府战略储备和企业商业储备。政府战略石油储备的目的是防止石油禁运和石油供应中断,平时不轻易动用,当商业石油供应一旦发生中断,在美国总统下令的15天之内,应急储备油才能被迅速运至石油提炼厂。美国战略石油储备的运行机制可以概括为:①政府所有和决策;②市场化运作。从建设储库、采购石油到日常运行管理费用均由联邦财政支付。联邦财政设有专门的石油储备基金预算和账户,基金的数量由国会批准。
为了避免对市场价格的冲击,战略石油的采购和投放基本上采取市场招标机制。通常选择价格低迷时采购,既要避免引起市场价格波动,又要防止造成石油储备资金损失。战略石油储备的投放也采取招标机制,政府向石油公司招标,再由石油公司按市场价格销售,回收资金交财政部的石油储备基金专门账户,用来补充石油储备;企业商业储备远远超过政府储备。2004年,全美的石油储备相当于150天进口量,其中政府储备为53天进口量,仅占1/3,其余是企业储备。美国的企业石油储备完全是市场行为,既没有法律规定企业储备石油的义务,政府也不干预企业的储备和投放活动,企业根据市场供求和实力自主决定石油储备量和投放时机。
(3)通过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研究开发等活动,引导企业实现国家能源目标。通过政策实践,近年来联邦和州的税收政策被认为能够较为有效地激励私人部门实现能源政策目标,如研究开发和投资税减免,减收矿区使用费等。但总的来看,由于各州之间油气运营和经济情况差别很大,多数税收鼓励政策是由州政府实施。
(4)政府机构分工合作,通过补贴、技术援助和融资手段支持国内能源企业参与国际竞争,获取和利用国际资源。能源部、贸易开发署和美国进出口银行是支持能源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三大主要机构。能源部矿物能源办公室下的矿物能源国际计划和石油天然气进出口办公室承担支持美国油气产业界开发新的商业机会和技术的职责;美国贸易开发署通过资助可行性研究、专业培训、商业研讨会和其他技术援助,帮助国内油气公司在发展中国家和中等收入国家参与能源项目的竞争。作为政府机构的补充,美国进出口银行对美国公司的海外销售活动提供融资支持;进出口银行也提供信用担保,以保护美国出口商免受因国外政治或商业原因导致的拒付风险。
美国自1979年6月1日起放宽价格管制,针对石油生产经营者在高油价时期所获得的超额利润,于1980年2月2日起对国内生产的原油征收“意外利润税”(即暴利税);1981年,美国政府终止了对原油的价格管制。到1984年,与在价格管制时的原油进口高峰相比,进口量下降了约50%。美国原油进口量的下降和全球新的原油供应国的出现,导致世界原油价格开始下降。在1985年11月至1986年2月之间,世界原油价格从每桶32美圆跌到每桶10美圆。
1990年的海湾战争时期,前总统布什提出了新能源战略,以缓解油价上升对经济的冲击。虽然近些年来美国经济结构发生了较大的转变,高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因素,但美国仍视能源为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因素。1999年的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主张提高能源效用、寻找替代能源、确保国外石油来源,更强调保持重要产油区的稳定和安全,以确保拥有得到资源的机会。
2001年,美国的《国家能源政策》报告指出了解决“能源危机”的战略措施,其中对开发油气资源的国内政策主要有以下几点[51~53]:
(1)加强国内油气资源开发力度,增加国内产量。根据美国目前石油与天然气资源的开发现状,阿拉斯加石油蕴藏区成为布什政府增加国内油气供应的首要地区,除北坡油田外,阿拉斯加还有三个可供开采石油和天然气的地区,即阿拉斯加国家石油储备区、北极边远大陆架和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联邦政府把开发北极国家野生动物保护区作为增加美国国内油气产量的重点。除阿拉斯加外,还要加强对美国西部油气资源的开发。联邦政府在大陆48个州拥有31%的土地(多位于美国西部)和全部大陆架。目前,这些地区提供的能源占全国能源总产量的30%。这些地区有待开发的地下原油储量约5.6亿吨,天然气储量4.68万亿立方米。但这些地区地质构造复杂,勘探开发成本高,必须采取现代化高科技手段,才能开采出来。另一方面,还要加快对石油、天然气开发过程中新技术的运用,提高老油气田的开采效率,降低开采成本,尽力提高老油气田的产出水平。
(2)改善石油与天然气输送设施,修建新的输送管道。美国的油气输送管道总长度超过320万千米,是美国油气产品的主要输送工具,担负着美国国内油气产品66%的输送任务。但由于使用时间较长,这些管道已出现了严重的老化现象,大大降低了输送效率,既加大了能源短缺程度,又增加了污染环境的可能性。因此,联邦政府要求负责油气输送管道安全的运输部必须进一步加大对管道设计、修建、维修以及紧急事故处理的监控力度。对跨阿拉斯加输送管道,联邦政府尤为重视,因为这条管道自从开通以来一直担负着美国国内石油产品近20%的输送量,而且输送效率极高,在其整个营运历史上损耗只占其输送总量的0.00014%。
(3)修缮、扩大炼油设施。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炼油设施效率不断降低,而且对环境污染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既制约了炼油业满足美国经济对相关石油产品需求的能力,又遭到环保人士愈发激烈的反对。因此,联邦政府决定在改善原有设施的基础上,鼓励新的炼油设施的修建,争取同时满足经济与环保双方面的需要。
(4)增加国家战略石油储备。战略石油储备是美国联邦政府在石油供应出现紧急情况时对石油市场进行干预的主要工具。政府认为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的战略石油储备完全没有跟上石油进口的步伐,1992年储备量能维持83天的进口量,而2001年只保持54天的水平。因此,政府决定增加战略石油储备量,其意义不但在于维护美国石油安全,更在于石油还是国防燃料储备。
㈨ 中美石油储量历史对比
4.2.1.1 中美原油资源基础对比
在一百多年的世界石油工业中,美国一直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化开采石油的国家,是世界上第一个炼制石油的国家,是第一个使用汽车的国家,也是世界上汽车普及率最高的国家,美国是一个高度依赖石油的国家。石油工业在美国经过近150年的发展已经趋于成熟。美国存在的巨大原油资源量是通过反复实践才认识到的。美国石油储量与产量在世界均名列前茅,虽然经过了近一个世纪的大量勘探开发,美国仍有相当丰富的油气资源。根据USGS在2000年发布的资源评价结果,美国的待发现石油资源量为132亿吨。
从控制油气藏的沉积岩面积来看,美国海陆沉积岩面积与中国相近。从构造条件来看,美国有多种类型不同的构造发展史的含油气田,而中国的含油气盆地地质背景也丰富多彩。在美国重要的油气田中,构造圈闭占全部圈闭的55%,居主导地位,特别是在路易斯安那沿岸、得克萨斯、墨西哥湾沿岸,构造圈闭占绝对优势。在东南部地区和太平洋沿岸,构造圈闭也占一半以上。复合型圈闭占全部圈闭的30%,中陆地区的比例最高,其次是东得克萨斯/阿肯色-路易斯安那油气区,以及太平洋沿岸油气区。地层圈闭在美国重要油气田中仅占14%,它们主要分布在中陆地区和落基山油气区。中国的油气藏类型同样也很丰富,因此美国的情况对中国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表4.2对比了美国本土48州(不含深水区域)与中国的石油资源情况。
图4.15 中美勘探井密度对比
1949~1990年,中国的勘探井密度增长与美国本土48州接近;90年代之后,中国的勘探井密度增长速度明显低于美国40年代的水平。中国之所以能以较低的勘探工作量支持着新增可采储量进入稳定增长阶段,其原因在于中国的石油工业直到80年代中期始终在政府的严格管理之下,不受市场调控;并且中国的石油工业起步晚,直接采用或发展了先进的勘探理论和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勘探效率,这降低了中国为获得同样的储量所需完成的勘探工作量。
㈩ 关于世界石油的历史!
石油()这个名称源于希腊语的petra (岩石)和oleum(油)。原油(crude oil),有时俗称黑黄金,是一种粘稠的、黑棕色或绿色的液体。一种比较普遍的荒诞说法是:油本身是易燃的,而事实上是从油蒸发出来的气体是易燃的。石油存在于地壳某些区域的上层。石油的另外一种叫法为石脑油(naphtha),来自于波斯语naft或nafátá(流动)。石油是由各种碳氢化合物所组成的复杂混合物,主要是烷烃链。不同的石油可能在外观、成分、和纯度上有些变化。石油是一个重要的“初级能源”,石油也是许多化学产品的原材料,包括溶剂、肥料、杀虫剂和塑料等。
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宋沈括在其《梦溪笔谈·杂志一》:“ 鄜延境内有石油,旧说 高奴县 出脂水,即此也。” 明李时珍也有记载《本草纲目·石一·石脑油》:“石油所出不一。国朝正德末年, 嘉州 开盐井,偶得油水,可以照夜,其光加倍。近复开出数井,官司主之,此亦石油,但出于井尔。”最初用于照明。
当然,我们老祖先很可能早就知道此项东西,但文字记载最早为沈括。
第一口油井是中国在公元4世纪或更早的时期钻探出来的。人们把钻头绑在竹竿上,打出的洞深达800英尺。当时油是用来蒸发盐水并生产盐。到公元10世纪,人们用竹管来连接油井和盐泉。古代波斯人的碑文上记载了他们上层社会把石油用于制药和照明。
在公元8世纪,新建的巴格达(伊拉克的首都)是用柏油来铺设街道的,这些柏油是从该地域天然易采的石油中获取的。公元9世纪,人们在阿塞拜疆的首都巴库开发油田来生产石脑油。公元10世纪时地理学家Masudi和13世纪时马克·波罗都曾记载了这些油田的情况,后者曾描述这些油井的产量可以装数百只船。
石油近代史始于1853年石油蒸馏工艺的发明。波兰科学家阿格纳斯·卢卡西维奇(Ignacy Lukasiewicz)通过蒸馏,从原油中得到了煤油。第二年,在靠近波兰南部克罗斯诺(Krosno)的Bobrka发现了第一个“岩石油”矿,卢卡西维奇在Ulaszowice附近建造了第一家炼油厂(实际上是一家酿酒厂)。这些发明迅速地传遍了世界各地,1861年Meerzoeff在巴库的成熟油田上建造了第一家俄罗斯炼油厂。
1848年俄国工程师F.N. Semyenov在巴库东北方的Aspheron半岛开采了第一口现代油井。
20世纪50年代中期,煤仍旧是世界上首要的燃料,但油很快就取而代之。在1973年和1979年的能源危机之后,经常出现对石油供应的重大媒体报道,这使得人们意识到:作为一种经济的能源,石油是一种最终将被耗尽的有限资源。当时大部分流行的预言都非常可怕,其中许多并没有实现。作为燃料,石油的前景仍有争议。今日美国报新闻(2004)报道:地下的石油储备量只剩下40年。一些言论认为石油的总量是有限的,1970年的可怕预言只不过是被延期了而已。另一种言论则是技术上可以使廉价的碳氢化合物得以继续生产,并且地球拥有巨大的以沥青砂、沥青田和油页岩形式存在的非传统石油储备来源,这使得石油的使用在未来还能持续非常长的时间。
如今,大约90%的车辆燃料需求通过油来满足。石油占美国全部能源消费的40%,但却仅占电力生产的2%。作为大量交通工具的便捷能源,以及作为许多工业化学品的基础,石油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商品之一。对石油的获取成为引发几次军事冲突的一个主要因素,包括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波斯湾战争。世界上约80%的易开采储备在中东,其中62.5%来自于5个阿拉伯国家:沙特阿拉伯(12.5%)、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伊拉克、卡塔尔和科威特。美国只拥有不到3%的比例。
国际油价大幅上涨,2004年,国际油价一路走高,引起世界各国普遍关注。今年6月初,随着今年6月6日国际原油期货价格触及一百三十九点一二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原本持续降息刺激经济的全球各大主要央行纷纷掉转势头暗示加息,希望借此缓解日益严重的国内通胀威胁。此种迹象明确显示,全球通胀压力的主要源头正悄然由农产品向不可再生能源过渡。原油价格居高不下,给世界经济发展前景蒙上了一层阴影。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油价每上涨5美元,将是全球经济增长率下降约0.3百分点。高油价给消费者带来了影响,是家庭能源支出增加,不得不削减其他开支。油价持续上扬还使得企业成本上升,盈利空间缩小,尤其是航空、汽车等领域的企业,日子更加难过。在居高不下的有油价面前,尽管亚洲经济增长没有明显的减缓,但由此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已显而易见,亚洲经济潜伏着滞胀的危险。
在沙特城市吉达举行的由全球主要原油生产国和消费国参加的会议上,世界第一大产油国沙特表示,如果市场需要,将增加其原油产量,并将增加投资扩大其原油产能。继5月份将其原油日产量增加30万桶之后,沙特决定从7月份开始再增产20万桶,使其原油日产量达到970万桶。但市场对全球原油供应紧张的担心并未得到缓解,国际油价23日继续上涨。其实,在欧佩克内部对于增产仍然意见分歧、欧佩克以外国家原油增产能力有限而全球对原油需求增长超过原油供应增长的情况下,沙特的增产量无疑是杯水车薪。
与此同时,非洲第一大产油国尼日利亚局势紧张使国际原油期货价格在23日一度攀至每桶138.14美元。当天,尼石油工人因与美国雪佛龙公司谈判破裂开始罢工。而继英荷壳牌石油公司在尼一处日产20万桶原油的油田因受武装袭击关闭而无法按合同规定时间交货之后,21日美国雪佛龙公司也宣布其在尼一处工厂因受袭而关闭,导致该公司原油日产量下降12万桶。市场普遍认为这些将影响尼原油出口。
其实导致目前高油价的另一原因是国际期货市场的投机行为,美国三大股指,亚太主要股市、伦敦金融时报指数,都受其影响甚深。布什当局几日前提出将不准在美国近海开采石油禁令解禁,以压制石油升价美国国会近日驳回了政府在近海开采石油的计划,美国自1988年起,每年一次延长此项禁令。目前全球石油价格还有近一步上扬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