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历史文化
❶ 酒的文化历史悠久
中国酒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全国各地基本都有各自的特产酒,大大小小估计有数百个白酒品牌,那么到底什么白酒最好喝呢?自1979年第三届全国白酒评酒会上,我国提出了用香味类型来区分白酒的分类。不同的人,喜欢喝的酒也不一样,按照酒香分为以下几种:
1.酱香型白酒
酱香型白酒都是以一年为周期,经过两次的投料,八次发酵,七次高温烤酒,用酒来养酒糟。口感有焦香感,酒色透明或微黄。最大特点就是空杯仍有酒香气,回味悠长。但是酱香型的白酒口感有些独特,很多年轻人反而不好接受。其中具有代表的就是我们的国酒——茅台。
2.清香型白酒
清香型白酒是以高粱谷物为原料来酿造的。工艺使用地缸发酵,整个过程都以“清”为主。酒质清亮透明,清香纯汇,后味较长。喝完以后嗓子中能长时间冒有清香之气。最具有代表的就是我国的山西汾酒。
3.浓香型白酒
浓香型白酒是以高粱、大米为原料,用大麦和豌豆或小麦制曲来发酵。整个过程温火蒸馏,经过后期的勾兑贮藏后而成。酒质清亮浓郁,口感绵柔悠长。最具有代表的就是五粮液。
4.凤香型白酒
凤香型白酒是以谷物为原料,用麸曲或糖做为发酵剂,然后土窖发酵并且窖龄不超过一年。酒质清澈透明,入口润喉挺爽,香味悠长。入口不烈,爽口清爽。最具代表的是我国历史悠久的西凤酒。
5.米香型白酒
米香型白酒是以稻米为原料,再用大米制成小曲为糖做为发酵。采用微生物发酵、液态蒸馏,不添加任何辅料,所出酒质颜色为琥珀色,入口香甜清雅,回味绵长,并且有一股独特的药香。具有代表的桂林三花酒。
6.馥郁香型白酒
馥郁香型是我国很具特色的一种香型,入口后一口三香为其特点:前浓、中清、后酱。入口绵甜、醇厚丰满悠长。这种富裕香型白酒是酒鬼酒申请的国家专利。而酒鬼酒也是这种口味中的典型代表。
7.兼香型白酒
属于我国小众其他口味的白酒,比如董酒有药香味,景芝酒的芝麻香型,以及其他口味的。
我因为不大能喝酒,喜欢喝的就是米酒,因为度数低还有甜味。
❷ 中国名酒历史文化
中国名酒谱
中国名酒是经过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的评酒机构,间隔一定时期,经过严格的评定程序确定的。中国名酒代表了我国酿酒行业酒类产品的精华。中国名酒按酒的种类分别评定。在全部名酒中,白酒类名酒数量最多。下面根据酒的种类重点介绍黄酒类和白酒类的国家名酒。
一 黄酒类名酒
黄酒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历史悠久,品种繁多。历史上,黄酒名品数不胜数。由于蒸馏白酒的发展,黄酒产地逐渐缩小到江南一带,产量也大大低于白酒。但是,酿酒技术精华非但没有被遗弃,在新的历史时期反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黄酒魅力依旧,黄酒中的名品仍然家喻户晓,黄酒中的姣姣者仍然像一颗颗璀灿的东方明珠,闪闪发光。
1 绍兴加饭酒
绍兴黄酒可谓是我国黄酒的姣姣者。绍兴酒在历史上久负盛名,在历代文献中均有记载。宋代以来,江南黄酒的发展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是南宋政权建都于杭州,绍兴与杭州相距相近,绍兴酒有较在的发展,当时的绍酒名酒中,首推"蓬莱春"为珍品。南宋诗人陆游的诗句中,不少都流露出对家乡黄酒的赞美之情。清代是绍兴酒的全盛时期。酿酒规模在全国堪称第一。绍酒行销全国,甚至还出口到国外。绍酒几乎成了黄酒的代名词。目前,绍兴黄酒在出口酒中所占的比例最大。产品远销到世界各国。绍兴酒酿酒总公司所生产的品种很多,现代国家标准中的黄酒分类方法,基本上都是以绍兴酒的品种及质量指标为依据制定的。其中绍兴加饭酒在历届名酒评选中都榜上有名。加饭酒,顾名思义,是在酿酒过程中,增加酿酒用米饭的数量,相对来说,用水量较少。加饭酒是一种半干酒。酒度15%左右,糖份0.5%-3%。酒质醇厚。气郁芳香。此外,还有元红酒、善酿酒、香雪酒等酒都具有很高的品质,远销国外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
2 福建龙岩沉缸酒
龙岩沉缸酒,历史悠久。在清代的一些笔记文学中,多有记载。现在为福建省龙岩酒厂所产。这是一种特甜型酒。酒度在14-16%,总糖可达22。5-25%。内销酒一般储存两年,外销酒需储存三年。该酒在1963,1979,1983年三次荣茯国家名酒称号。龙岩沉缸酒的酿法集我国黄酒酿造的各项传统精堪技术于一体。比如说,龙岩酒用曲多达4种,有当地祖传的药曲,其中加入30多味中药村;有散曲,这是我国最为传统的散曲,作为糖化用曲。此外还有白曲,这是南方所特有的米曲。红曲更是龙岩酒酿造必加之曲。酿造时,先加入药曲,散曲和白曲,先酿成甜酒娘,再分别投入著名的古田红曲及特制的米白酒。长期陈酿。龙岩酒有不加糖而甜,不着色而艳红,不调香而芬芳三大特点。酒质呈琥珀光泽,甘甜醇厚,风格独特。
二 白酒
白酒中的名酒是按香型评定的。现分为酱香型,米香型,清香型,浓香型,其它香型(董香型,凤香型,芝麻香型等)。
1 贵州名白酒:茅台酒,董酒
酱香型名白酒有贵州茅台酒,四川郎酒等酒。贵州茅台酒和四川郎酒虽产于两个不同的省,但是茅台酒的产地贵州仁怀和郎酒的产地四川古蔺在地理位置上却是非常接近的。这两地都分布在赤水河畔,前者位于黔北,后者位于川南。赤水河经贵州仁怀,习水,再流经四川古蔺等县,至四川合江县汇入长江。酱香型名白酒中以贵州茅台酒最为著名,有国酒之美称。
在清代,由于川盐入黔,赤水河是川盐从长江经泸州,合江等地的一条水上通道。清代诗人郑珍曾写道:"酒冠黔人国,盐登赤虺河"。正是频繁的盐业运输,促进了赤水河两岸经济的繁荣,也带来了当地酿酒业的发展与兴旺。贵州茅台酒的美名开始流传开来。
茅台酒具有"酱香突出,幽雅细腻,酒体醇厚,回味悠长"的特殊风格,酒液清亮,醇香馥郁,香而不艳,低而不淡,闻之沁人心脾,入口荡气回肠,饮后余香绵绵。茅台酒最大的特点是"空杯留香好",即酒尽杯空后,酒杯内仍余香绵绵,经久不散。茅台酒在历次国家名酒评选中,都荣获名酒称号。茅台酒还是许多重大的外事活动的见证人,因而被誉为"国酒","外交酒"。美国前总统尼克松说茅台酒能治百病,日本前首相也称茅台酒是美酒。茅台酒的独特风味,除了独特的酿造技术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与产地的独特地理环境有密切关系。茅台酒厂在赤水河之畔,该水系受国家有关政策的严格保护,周围不允许建有污染源的工厂。更为独特的是,川黔这一带的湿润,闷热的气候,形成了独特的微生物菌群。这些微生物在酒曲和原料上的繁殖,其复杂的生物代谢机理,使茅台酒的风味成份更加复杂,协调。这是其它地方所无法模拟的。在贵州茅台以外的地区建厂,即使严格按茅台酒的生产工艺技术生产,也无法酿制出真正的茅台酒。
董酒产于贵州省遵义市董酒厂,1929年至1930年由程氏酿酒作坊酿出董公寺窖酒,1942年定名为"董酒"。1957年建立遵义董酒厂,1963年第一被评为国家名酒,1979年后都被评为国家名酒,董酒的香型既不同于浓香型,也不同于酱香型,而属于其它香型。该酒的生产方法独特,将大曲酒和小曲酒的生产工艺融合在一起。
2 汾酒
汾酒产于山西省境内吕梁山东岳,晋中盆地西沿的汾阳县杏花村汾酒(集团)公司。作为我国白酒类的名酒,山西汾酒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名酒。清代成书的<<镜花缘>>中所列的数十种全国名地名酒,汾酒名列第一。清代名士的笔记文学中,曾多次盛赞山西汾酒。汾酒属清香型白酒。
3 四川名白酒: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和沱牌曲酒
我国的各省名白酒中,四川所产的占的数量最多。原有五种国家名酒,素有"五朵金花"之美称,后又增加到六个。在第五次全国名白酒评比中,有五粮液,泸州老窖特曲,剑南春,全兴大曲,郎酒,四川沱牌曲酒荣获国家名酒称号。除郎酒属酱香型白酒外,其余都属于浓香型白酒。
五粮液,原名为"杂粮酒",产于四川省宜宾五粮液酒厂,该酒由高梁,大米,糯米,小麦和玉米五种谷物为原料酿制而成,相传创始于明代。现在该厂还有明代一直留传下来的酿酒老窖,宜宾市博物馆还保存着一张"杂粮酒"的技术秘方。1929年定名为"五粮液。五粮液酒具有"香气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净爽,各味谐调,恰到好处"。被认为在大曲酒中,以酒味全面著称。该酒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泸州老窖特曲酒,作为浓香型大曲酒的典型代表,以"醇香浓郁,清洌甘爽,饮后尤香,回味悠长"的独特风格闻名于世。1915年曾获巴拿马国际博览会金质奖,历届国家评酒均获"国家名酒"的称号。
剑南春产于四川省绵竹县。其前身当推唐代名酒剑南烧春。唐宪宗后期李肇在<<唐国史补>>中,就将剑南之烧春列入当时天下的十三种名酒之中。当然,当时所指的剑南,是指剑门关之南,唐代所谓的"剑南道"之省称,绵竹作为当时剑南道属下的一个县。现今酒厂建于1951年4月。剑南春酒问世后,质量不断提高,1979年第三次全国评酒会上,首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4 古井贡酒
该酒产于安徽省亳县古井酒厂。魏王曹操在东汉末年曾向汉献帝上表献过该县已故县令家传的"九酿春酒法"。据当地史志记载,该地酿酒取用的水,来自南北朝时遗存的一口古井,明代万历年间,当地的美酒又曾贡献皇帝,因而就有了"古井贡酒"这一美称。古井贡酒属于浓香型白酒,具有"色清如水晶,香纯如幽兰,入口甘美醇和,回味经久不息"的特点。
5 江苏名白酒:洋河大曲与双沟大曲
洋河大曲产于江苏省泗洋县洋河镇洋河酒厂。洋河镇地外白洋河和黄河之间,距南北大运河很近,在古代时,水陆交通极为方便。是重要的产酒和产曲之乡。洋河大曲属于浓香型白酒。在第三届全国评酒会后,三次被评为国家名酒。双沟大曲产于江苏省泗洪县双沟镇。1984年的第四次全国评酒会后,该酒以"色清透明,香气浓郁,风味协调,尾净余长"的浓香型典型风格连续两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6 西凤酒
西凤酒产于陕西省凤翔县柳林镇西凤酒厂。西凤酒属其它香型(凤型)。曾四次被评为国家名酒。
参考资料:中国名酒网
❸ 白酒的文化和历史
所谓历史,便是指过去的事,而对于白酒的“过去”而言有三个最重要的问题分别是:白酒是什么、白酒从哪里来、白酒的发展过程。
我们一一来看,首先便是“白酒是什么”。
中国白酒,是指以粮谷为主要原料,用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贮存、勾调而制成的蒸馏酒。其中有两个关键词需要特别注意:其一是“蒸馏酒”,白酒属于“蒸馏酒”,度数很高,在世界上被称为“烈酒”,与白兰地、威士忌、伏特加、金酒、朗姆酒并称世界六大烈酒;其二要注意的是白酒的糖化发酵剂为曲类,国外烈酒多以麦芽为糖化剂,以酵母为发酵剂。正是由于发酵过程的不同,白酒具有相较其他烈酒更为复杂的香气。
知道了白酒是什么,我们再来看白酒哪里来的。
我们已经说过白酒必须要有“复式发酵法”和“蒸馏”两个前提条件,我们就以时间为线索还原一下白酒出现的重要时点。
在大汶口文化时期(公元前3500年—前2240年)以前便有了酒的雏形,据推测最先出现的酒是乳酒,是游牧时代用兽乳发酵的酒,此后出现了果酒,然后出现了谷物酒。在商周时期,复式发酵法出现,复式发酵法以谷物为原料,首先微生物借助曲药将谷物类的淀粉水解为糖分(发酵中称为“糖化”),然后将糖分发酵为酒(发酵中称为“酒化”)。宋元时期蒸馏器出现,白酒的雏形正式诞生。值得注意的是,最早的酒除了奶酒、果酒,就是谷物酒,也就是黄酒的雏形,而白酒的雏形起源于宋末元初,真正流行起来也就百余年的时间。
关于酒有两个不得不提的酿酒大师,一是仪狄,二是杜康。仪狄,最早来源于《吕氏春秋》的记载,仪狄作酒。正因如此仪狄被后世酒企当做祖师爷,还有一位祖师爷名气更大,就是杜康,杜康酿酒的“三滴血”传说相信大家都听过。
Ps:三滴血的故事
话说当年杜康酿酒的时候发现酒里有“土味”。他尝试了很多办法,都无法去除“土味”,提升酒的品质。有天晚上杜康梦见一个头发也白、胡子也白的老神仙,老神仙告诉他,去除土味,需要在某年某月某日在某个路口等三个人,各取一滴血,加入酒中就能去除土味。
在特定的那一天他如约来到路口等待。太阳刚升起来,就遇到一个风度翩翩书生,顺利求得“一滴血”;等到日上三竿时,遇到一个骑着快马的勇武将军,也很顺利求得“一滴血”;之后的杜康一直等到太阳快下山时,好不容易来了一个人,却是个疯子,杜康也只好“抢”来一滴血。这三滴血汇合后滴入酒坛,酒香四溢,自此酿酒再无“土气”,唯有“醇香”。
正是因为有了这三滴血的缘故:刚开始喝酒时,大家推杯换盏敬酒;酒过三旬之后,大家豪情万丈干杯;如果不收量,再开始喝酒,想起心中的高兴事、不快事,有大笑的,有大哭的,还有六亲不认的。或许这三个阶段,就是书生、武将、疯子的血在起作用。
最后关于白酒的发展过程一言以蔽之,起源不晚于元朝,成熟于明清,流行于当下。
元朝以后的几百年,截止到民国,烧酒是非主流酒类,即使是在西南地区(川黔)也属于非主流。即使在明清时期,有钱有势的人也偏爱黄酒,有诗云“黄酒价贵买论升,白酒价贱买论斗”,就是黄酒与白酒地位的写照。一直到民国,中国酒文化的主体都是黄酒,而非今日大红大紫的白酒。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时常去鲁镇酒店喝酒,温两碗黄酒,要一碟茴香豆。
黄酒需要粮米来酿酒,而清末到民国,战乱不断,粮食供应紧张,自然没有多少余粮去酿酒,黄酒逐渐成为奢侈品,白酒进一步民国得到普及。,西南地区的白酒逐渐影响主流人群。慢慢的白酒取代黄酒成为了主流。
❹ 酒的历史有哪些
中国是世界最早的酿酒国家之一,酿酒历史十分悠久。那么,我国的酒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人们从古到今爱饮酒,关于酒也就有着种种传说。
一.酒的起源
在古代,往往将酿酒的起源归于某某人的发明,把这些人说成是酿酒的祖宗。关于酒的起源,古书有几种不同的说法:
仪狄酿酒
《战国策》、《世本》等书均记载夏禹的仪狄发明了酒。公元前二世纪史书《吕氏春秋》云:“仪狄作酒”。汉代刘向编辑的《战国策》则进一步说明:“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曰:‘后世必有饮酒而之国者。'遂疏仪狄而绝旨酒(禹乃夏朝帝王)”。
酿酒始于黄帝时期
另一种传说则表明在黄帝时代人们就已开始酿酒。汉代成书的《 黄帝内经· 素问》中记载了黄帝与歧伯讨论酿酒的情景,《黄帝内经》中还提到一种古老的酒---醴酪,即用动物的乳汁酿成的甜酒。黄帝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祖先,很多发明创造都出现在黄帝时期。《黄帝内经》一书实乃后人托名黄帝之作,其可信度尚待考证。
杜康造酒
杜康造酒,流传较广,传说认为酿酒始于夏朝时代的杜康。《事物纪原》则有“杜康造酒”之说;东汉《说文解字》 中解释“酒”字的条目中有:“杜康作秫酒”。《世本》也有同样的说法。但杜康究竟是什么时代的人,连古人都难以搞清。宋朝人高承在《事物纪原》中也说:“不知杜康何世人,而古今多言其始造酒也”。也许杜康是一位酿酒的大师,也许他是用高梁酿酒的创始人。杜康酿酒的遗址也很多:伊川、汝阳及白水县,且至今都在生产杜康酒。
二.最原始的酒
最原始的酒应该是含糖水果自然发酵而成。也有人称之为带酒味的水果,而不称其为酿酒。
有文字记载的最古老的酒是游牧时代用兽乳酿造的酒(自然发酵)。有的书称之为第一代人工饮料酒。据说至今内蒙、西藏等地少数民族地区仍有酿造乳酒的习惯。
三.谷物酿酒
我们现在所说的酒,一般都是指谷物酿酒。
当人类社会进入农业社会后,谷物逐渐多起来,但由于当时的保管方法所限,谷物难免发芽生霉,这时只要水分适当,就有可能进行发酵。经不断的模仿和摸索,谷物酿酒就“出世”了(可能在7000年前)。汉朝淮南王刘安《淮南子》:“清酿之美,始于耒耜”即谷物酿酒起源几乎是和农业同时开始的。
山东泰安“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发现有陶制酒器,距今至少四、五千年。这一发现表明:我国的酿酒业起码在五千年前就开始了。
四.酒曲
最初的谷物酿酒是用发芽生霉的谷物作曲。在原始社会时,谷物因保藏不当,受潮后会发霉或发芽, 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可以发酵成酒。因此,这些发霉或发芽的谷物就是最原始的酒曲,也是发酵原料。可能在一段时期内,发霉的谷物和发芽的谷物是不加区别的,于是,在远古便有了两种都可以用来酿酒的东西。发霉的谷物称为曲,发芽的谷物称为蘖。到了农耕时代的中晚期,人们不断试制,终于制出了人工曲,曲蘖分家。
“古来曲造酒,蘖造醴,后世厌醴味薄,遂致失传,则并蘖法亦亡”(中国的“啤酒”从此未能发展下来)
用曲酿酒是我国劳动人民的独创。曲的出现,是我国古代发酵技术的最大发明;并给现代工业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有了曲,才由蘖糖化(乙醇很低)发展到边糖化边发酵的双边发酵(复式发酵)直到今天的酿酒工业。
据说直到十九世纪九十年代,法国人从我国酒曲中分离出糖代力强并能起酒代作用的霉菌用于酒精生产,才突破了西方酿酒糖化剂非用麦芽不可的状况。另外,谷物制曲还是一种用固态培养物保存微生物的好办法。有人认为,酒曲应与四大发明一起作为五大发明。
五.蒸馏酒的起源
我国的白酒,是世界著名六大蒸馏酒之一。以上所提到的酒,现在看来,都应属黄酒之列,白酒,必须闯过蒸这一关。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也有很多种说法。
1.蒸馏酒始创于元代
最早提出此观点的是明代医学家李时珍。他在《本草纲目》中写道:"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用浓酒和糟,蒸令汽上,用器承取滴露,凡酸坏之酒,皆可蒸烧"。
元代文献中已有蒸馏酒及蒸馏器的记载。如《饮膳正要》,作于1331年。故十四世纪初,我国已有蒸馏酒。但是否自创于元代,史料中都没有明确说明。
2.宋代已有蒸馏酒
宋代已有蒸馏器是支持这一观点的最重要的依据之一。南宋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五中记载了一例蒸馏器,用于蒸馏花露。宋代的《丹房须知》一书中还画有当时蒸馏器的图形。
宋代的文献记载中,烧酒一词出现得更为频繁,而且据推测所说的烧酒是蒸馏烧酒。如宋代宋慈在《洗冤录》卷四记载:"虺蝮伤人,……,令人口含米醋或烧酒,吮伤以吸拨其毒"。这里所指的烧酒,有人认为应是蒸馏烧酒。
充分的证据证明宋代已有类似今天的蒸馏器,75年河北出土了一套金世宗时代的铜制烧酒锅,其构造、原理与我国传统的蒸馏器很相象(据考证,铸造年代不迟于1161年)。
蒸馏酒与酿造酒相比,在制造工艺上多了一道蒸馏工序,关健设备是蒸馏器。故蒸馏器的发明是蒸馏酒起源的前提条件,但蒸馏器的出现并不是蒸馏酒起源的绝对条件。因为蒸馏器不仅可用来蒸酒,也可用来蒸馏其它物质,如香料、水银等。
3.唐代初创蒸馏酒
唐代是否有蒸馏烧酒,一直是人们所关注的焦点。 烧酒一词首次是出现于唐代文献中的。如白居易(772-846年)的“荔枝新熟鸡冠色,烧酒初开琥珀香”。陶雍(唐大和大中年间人)的诗句"自到成都烧酒熟,不思身更入长安”。李肇在唐《国史补》中罗列的一些名酒中有“剑南之烧春”。因此现代一些人认为所提到的烧酒即是蒸馏的烧酒。但从唐代的《投荒杂录》所记载的烧酒之法来看,则是一种加热促进酒的陈熟的方法。如该书中记载道:“南方饮‘既烧’,即实酒满瓮,泥其上,以火烧方熟,不然不中饮”。显然这不应是酒的蒸馏操作。在宋代《北山酒经》中这种操作又称为“火迫酒”。故唐代已有蒸馏的烧酒还难以成立。
4.蒸馏酒起源于东汉
近年来,在上海博物馆发现了东汉时期的青铜蒸馏器。该蒸馏器的年代, 经过青铜专家鉴定是东汉早期或中期的制品,用此蒸馏器作蒸馏实验,蒸出了酒度为26.6-20.4。的蒸馏酒。而且在安徽滁洲黄泥乡也出土了一件似乎一模一样的青铜蒸馏器。东汉青铜蒸馏器的构造与金代蒸馏器的也有相似之处。 该蒸馏器分甑体和釜体两部分。通高53.9cm。甑体内有储存料液或固体酒醅的部分,并有凝露室。凝露室有管子接口,可使冷凝液流出蒸馏器外,在釜体上部有一入口,大约是随时加料用的。
蒸馏酒起源于东汉的观点,目前没有被广泛接受。因为仅靠用途不明的蒸馏器很难说明问题。另外东汉出土的众多酿酒史料中都未找到任何蒸馏酒的踪影,缺乏文字资料的佐证。
关于蒸馏酒的起源,现代国内外学者对这个问题仍在进行资料收集及研究工作。随着考古资料的充实及对古代文献资料的查询,人们对蒸馏酒的起源的认识将逐步深化。因为这不仅涉及到酒的蒸馏,而且还涉及到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蒸馏器。
❺ 白酒历史文化
酒是人类生活中的主要饮料之一。中国制酒源远流长,品种繁多,名酒荟萃,享誉中外。黄酒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酒类之一,约在三千多年前,商周时代,中国人独创酒曲复式发酵法,开始大量酿制黄酒。约一千年前的宋代,中国人发明了蒸馏法,从此,白酒成为中国人饮用的主要酒类。酒渗透于整个中华五千年的文明史中,从文学艺术创作、文化娱乐到饮食烹饪、养生保健等各方面在中国人生活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
❻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渊源
中国酿酒的历史渊源久远,最初起始于商、周时期,距今已有三千余年的历史了。朱翼中的《酒经》称,夏朝初年,名为仪狄的一个官员用桑叶包饭酿成酒以此献给大禹,大禹饭后感到味道甘美,感慨道:“后代必有为了饮酒而亡国的。”于是下令禁止造酒,但此造酒之法仍在宫中暗暗流传。另据《说文解字》记载:“古青少康初作萁帚,秫酒,少康,杜康也。”自古以来,文人学士多爱饮酒,因;而给酒起了许多雅名,如“金浆”、“琬液”、“琼苏”等,有些直接进入诗中。酒成为文人生活艺术中的重要内容。“李白斗酒诗百篇”,酒在这里已成为文人文化的一部分了。
在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中,酒也不是作为一种单纯的饮料来看待的,而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和个人性格的“壮胆剂”,它起到调节人际关系、培养和促激人们性格的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无酒不成席”,酒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无所不在;从古到今,中国人一向敦于友谊,友人相逢,无论是久别重逢,还是应邀而逢,都要把酒叙情,喝个痛快。中国人把婚礼的筵席称“喜酒”,生了孩子办满月称“满月酒”,重阳节要喝“重阳酒”,端午节要喝“菖蒲酒”,祝捷要喝“庆功酒”,情人喝“交杯酒”,交朋友喝“拜把子”酒,此外,敬神、祭祖、开业等等都要喝酒,酒已成为中国人际交往的桥梁和纽带,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中国酒种类繁多,白酒、葡萄酒、啤酒、黄酒、药酒等等应有尽有。其中,中国的名优白酒在国际市场上久负盛名,受到了中外宾朋的好评。1979年在全国第三届评酒会上,评出了18种中国名酒。这些酒是:贵州茅台酒,四川五粮液,四川剑南春,贵州董酒,山西汾酒,安徽古井贡,四川泸州老窖酒,江苏洋河大曲酒,烟台葡萄酒,北京中国红葡萄酒,河北沙城白葡萄酒,河南民权白葡萄酒,烟台味美思,烟台金奖白兰地,山西竹叶青,绍兴加饭酒,福建沉缸酒,青岛啤酒。
中国不仅酒的种类繁多,而且还有着源远流长的饮酒文化。中国人饮酒最讲究的是意境。最佳的状态是似醉非醉,使人处于最快乐、最兴奋的境界中。这时不仅人们话多,而且兴致大发,会妙语连珠,诗如泉涌,“李白斗酒诗百篇”即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人在饮酒方面还编织了许多酒令和饮酒歌。如“酒逢知己千杯少,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喝多不喝少,一点不喝也不好”、“一杯酒,开心扉”、“五杯酒,豪情胜似长江水”、“十杯酒,红心与朝日同辉”……因此,从古至今以酒为引子的典故也十分丰富,如“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宋太祖杯酒释兵权”、“武松醉打蒋门神”等,至于以酒为题的文字创作则不胜枚举,这些均为中国酒文化增添了饶有趣味的内容。 中国的酒文化的另一个表现是,喜欢慢慢的品尝,不喜欢一饮而尽,更不喜欢喝得酩酊大醉。所以不仅在饮酒的器皿上有许多讲究,在饮酒的方式上也多种多样。如酒盅要小,满杯为多少份量都有固定标准。 在民间,还有温酒、烫酒的习惯,认为饮凉酒有害于健康,常常把瓶中的酒倒入酒壶中,放在热水中温一下,热了再饮。 这些有关酒的文化,是中国人民的一种生活习俗。但随着外国酒文化的侵入,中国的酒文化也逐渐在发生着变化。
❼ 关于酒文化的历史典故
迎驾贡酒的由来
史载:汉武帝元封年间,约在公元前一○六年,武帝刘彻巡狩霍山,当时官民为迎武帝大驾,捧淠水精酿琼浆出城二十里以相迎。帝饮后大悦,赞道此“迎驾酒天香液”也!迎驾贡酒因此得名。
五粮液
宋代(公元960年-1279年)宜宾姚氏家族私坊酿制,采用玉米、大米、高粱、糯米、荞子五种粮食酿造的“姚子雪曲”是五粮液最成熟的雏形。到了公元1368年,宜宾人陈氏继承了姚氏产业,总结出陈氏秘方,时称“杂粮酒”,后由晚清举人杨惠泉改名为“五粮液”
茅台
历史上最早记载赤水河畔酿酒史的,为司马迁的《史记》。《史记·西南夷列传》载:公元前130多年,汉武帝刘彻饮到来自夜郎(今黔北一带)所产的名酒“枸酱”,情不自禁地赞曰:“甘美之”。以后便有了汉武帝派大将唐蒙到贵州开拓夷道,专门绕道茅台所在的仁怀的历史,有道是“汉家枸酱为何物?赚得唐蒙益部来。”茅台古称益部,而枸酱,经考证为仁怀赤水河一带生产的用水果加入粮食经发酵酿制的酒
【酒的起源 】
中国酒的历史,可以上朔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上古时期。《史记.殷本纪》中便有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酒春,以介眉寿”的诗句,都以人类不同的社会活动表明中国酒的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另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这说明,在原始社会,中国酿酒已很盛行。有关酒的起源,历史文献记述有四种各据理论的说法。
上天造酒说
自古以来,中国人的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晋书》中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日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饮食。”轩辕,中国古称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呈“一”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入颗星。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则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而用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于《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廉洁,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发现之一。在当时天文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能在浩焱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给予命名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与传说,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猿猴造酒说
唐人李肇所撰《国史补》一书,对人类如何捕捉聪明伶俐的猿猴,有一段极精彩的记载。
猿猴是十分机敏的动物,它们居于深山野林中,出没无常,很难捉到,经过细致的观察,人们发现猿猴“嗜酒”。于是,人们便在猿猴出没的地方,摆上香甜浓郁的美酒。猿猴闻香而至,先是在酒缸前流连不前,接着便小心翼翼地蘸酒吮尝。时间一久,终因经受不住美酒的诱惑,而畅饮起来,直到酩酊大醉而被人捉住。这种捕捉猿猴的方法并非中国独有,东南亚一带的群众和非洲的土著民族捕捉猿猴或大猩猩,也都采用类似的方法。
猿猴不仅嗜酒,而且还会“造酒”,这在中国历史的典籍中都有记载。清代文人李调元在他的著述中有“琼州多猿.....尝于石岩深处得猿酒,盖猿酒以稻米与百花所造,一百六轧有五六升许,味最辣,然极难得。”的记载;清代的一本笔记小说中也道:“粤西平乐等府,山中多猿,善采百花酿酒。樵子入山,得其巢穴者,其酒多至数百。饮之,香美异常,名曰猿酒。”无独有偶,早在明朝时期,这类猿猴“造”酒的传说就有过记载。明代文人李日华在他的著述中,也有过类似的记载:“黄山多猿猱,春夏采花果于石洼中,酝酿成酒,香气溢发,闻数百步”。
昔年,《安徽日报》曾刊登老画家程啸天先生在黄山险峰深谷觅得“猴儿酒”的事情。这些不同时代人的记载,都证明在猿猴的聚居处,常常有类似“酒”的东西发现。由此也可推论酒的起源,当由果发酵开始,因为它比粮谷发酵容易得多。
酒是一种由发酵所得的食品,是由一咱叫酵母菌的微生物分解糖类产生的。酵母菌是一种分布极其广泛的菌类,在广袤的大自然原野中,尤其在一些含糖分较高的水果中,这种酵母菌更容易繁衍滋长。山林中野生的水果,是猿猴的重要食物。猿猴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收贮大量水果于“石洼中”,堆积的水果受到自然界中酵母菌的作用而发酵,在石洼中将一种被后人称为“酒”的液体析出,因此,猿猴在不自觉中“造”出酒来,是合乎逻辑与情理的。
仪狄造酒说
史籍中有多处提到仪狄“作酒而美”、“始作酒醪”的记载。
一种说法叫“仪狄作酒拨,杜康作秣酒”。由字面看,是讲他们在作不同的酒。“拨”,是一种糯米经过发酵加工而成的“酪糟儿”。性温软,其味甜,多座于江浙一带。现在的不少家庭中,仍自制醒糟儿。醋糟儿洁白细腻,稠状的糟糊可当主食,上面的清亮汁液颇近于酒。“林”,高梁的别称。杜康作林酒,指的是杜康造酒所使用的原料是高梁。由此看来,仪狄是黄酒的创始人,而杜康可能是高梁酒创始人。
另一种说法是“酒之所兴,肇自上皇,成于仪狄”。意思是说,自上古三皇五帝的时候,就有各种各样的造酒的方法流行于民间,是仪狄将这些造酒的方法归纳总结起来,始之流传于后世的。
仪狄是什么时代的人呢?比起杜康来,古籍中关於仪狄的记载比较一致。例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中部认为他是夏禹时代的人。那么,仪狄是不是酿酒的“始祖”呢?此说自古看法就不一致,甚至有与《世本》相矛盾的说法。例如孔子八世孙孔驸,说帝尧、帝舜部是饮酒量很大的君王。黄帝、尧、舜,部早于夏禹,早于夏禹的尧舜部善饮酒,他们饮的是推人制造的酒呢?可见,说夏禹的臣属仪狄“始作酒醪”并不确切。事实上用粮食酿酒是件程序、工艺都很难的事,单凭一个人力量是难以完成的。
杜康造酒说
还有一种说法是杜康“有饭不尽,委之空桑,郁绪成味,久蓄气芳,本出于代,不由奇方。”意思是说,杜康将未吃完的剩饭,放置在桑园的树洞里,剩饭在树洞中发酵,有芳香的气味传出。这就是酒的作法,杜康就是酿祖。
魏武帝乐府诗曰:“何以解夏,惟有杜康”。自此之后,认为酒就是杜康所创的说法似乎更多了。
历史上杜康确有其人。古籍中如《世本》、《吕氏春秋)、《战国策》、《说文解字》等书、对杜康部有过记载。情乾隆十九年重修的《白水题志》中,对杜康也有过姣详的描述。白水盟,位于陕北高原南录与开中平原交界处,因流经显治的一条河水底多白色头而得名。白水县,系“古雍州之域,周末为彭戏,春秋为彭衙”。“汉景帝建栗邑衙盟”,“唐建白水县於今治”,可见白水鼯历史的悠久。相传这里曾出过“四大贤人”:一是黄帝的史官、创造文字的仓颉,出生于本县阳武村;一是死后被封为彭衙土神的雷徉,生前善削瓷器;一是中国“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发明者束汉人蔡伦,不知缘何因由也在此地留有坟墓;此外就是相传为酿酒的鼻祖杜康的遗址了。一个黄土高原上的小小听城,一下子拥有仓领、雷徉、蔡伦、杜康这四大贤人的遗址,页可谓“人杰地灵”了。
“杜康,字仲宇,相传为鼯康家卫人,善造酒。”康家卫是一个至今尚在的小村庄,西距孙城七八公里。村逞有一道大沟,长约十公里,最宽处一百多米,最深处也近百米,人们叫它“杜康沟”。沟的起源处有一眼泉,四周绿树环绕,草木丛生,名一“杜康泉”。盟志上说“俗传杜康取此水造酒”,“乡民谓此水至今有酒味”。有酒味故然不确,但此泉水质情冽甘墩却是事实。清流从泉眼中汨汨涌出,沿著沟底流消,最后汇入白水河、人们称它为“杜康河”。杜康泉旁边的土大土包,以砖培围护著,传说是杜康埋骸之所。杜康庙就在坟墓左侧,凿壁为室,供奉杜康造象。可惜庙与象均毁于一“十年浩劫”丁。据县志记裁,往日,乡民每逢正月二十一日,都要组织“赛享”活动。这一天热闹非常,措喜演戏,商贩云集,熙熙德接,直至日落西山人们方盍兴而散。如今,杜康墓和杜康庙均已修整,杜康泉上已建好一座凉亨。亭呈六角形,红柱录瓦,五彩飞檐,楣上绘著“杜康醉刘伶”、“青梅煮酒论英雄”等故事图画。尽管杜康的出生地等均系“相传”。但据考古工作者在这一带发现的残砖断瓦考定,商、周之时,此地确有建筑物。这里产酒的历史也颇为悠久。唐代大诗人杜南于安史之乱时,曾挈家来此依其男氏崔少府,写下了《白水舅宅喜两》等诗多首,诗句中有“今日醉弦歌”、“生开桑落酒”等饮酒的记载。酿酒专家们对杜康泉水也作过化验,认为水质适于造酒。一九七六年,白水鼯人在杜康泉附近建立了一家现代化酒厂,定名为“杜康酒厂”,用该泉之水酿酒,产品名“杜康酒”,曾获得国家轻工业部全国酒类大害的铜杯奖。
清道光十八年重修的《伊阳显志》和道光二十年修的《汝州全志)中,也都有关于杜康遗址的记载。《伊阳县志》中《水》条里,有“杜水河”一语,释曰“俗传杜康造酒于此”。《汝州志》中说“杜康,在城北五十里,俗传杜康造酒处”。《汝州全志》还裁有:“俗传杜康造酒处”叫“杜康促”,“在城北五十里”的地方。今天,这里尚有一个叫“杜康仙庄”的小村,人们说这里就是杜康促。“促”,本义是指石头的破裂声,而杜康仙庄一带的土壤又正是山石风化而成的。从地限中涌出许多股清冽的泉水,汇入旁村流过的一道小河中,人们说这段河就是杜水河。令人感到有趣的是在傍村这段河道中,生长著一种长约一厘米的小虾,全身澄黄,蜷腰横行,为别处所罕见。此外,生长在这段河套上的鸭子生的蛋,蛋黄泛红。此地村民由于饮用河水,竟没有患胃病的人。在距杜康仙庄北约十多公里的伊川显境内,有一眼名叫《上皇古泉》的泉眼,相传也是杜康取过水的泉子。如今在伊川县和汝阳县,已分别建立丁颇具规模的杜康酒厂,产品都叫杜康酒。伊川的产品、汝阳的产品座同白水的产品合在一起,年产量已达数万吨之多,这恐怕是当年的杜康所无法想象的。
【酒之典故 】
欢伯:因为酒能消忧解愁,能给人们带来欢乐,所以就被称之为欢伯。这个别号最早出在汉代焦延寿的《易林·坎之兑》,他说,“酒为欢伯,除忧来乐”。其后,许多人便以此为典,作诗撰文。如宋代杨万里在《和仲良春晚即事》诗之四中写道:“贫难聘欢伯,病敢跨连钱”。又,金代元好问在《留月轩》诗中写道,“三人成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杯中物:因饮酒时,大都用杯盛着而得名。始于孔融名言,“座上客常满,樽(杯)中酒不空”。陶潜在《责子》诗中写道,“天运苟如此,且进杯中物”。杜甫在《戏题寄上汉中王》诗中写道,“忍断杯中物,眠看座右铭”。
金波:因酒色如金,在杯中浮动如波而得名。张养浩在《普天乐·大明湖泛舟》中写道,“杯斟的金浓滟滟”。
秬鬯:这是古代用黑黍和香草酿造的酒,用于祭祀降神。据《诗经。大雅·江汉》记载,“秬鬯一卣”。〔传〕:黑黍也。鬯,香草也,筑煮合而郁之曰“鬯”。「笺」:秬鬯,黑黍酒也,谓之鬯者,芬香条畅也。王赐召虎,以鬯酒一尊,以祭其宗庙,告其先祖。
白堕:这是一个善酿者的名字。据北魏《洛阳伽蓝记·城西法云寺》中记载,“河东人刘白堕善能酿酒,季夏六月,时暑赫羲,以罂贮酒,暴于日中。经一旬,其酒不动,饮之香美而醉,经月不醒。京师朝贵多出郡登藩,远相饷馈,逾于千里。以其远至,号曰鹤觞,亦曰骑驴酒。永熙中,青州刺史毛鸿宾赍酒之藩,路逢盗贼,饮之即醉,皆被擒。时人语曰,‘不畏张弓拨刀,唯畏白堕春醪’”。因此,后人便以“白堕”作为酒的代称。苏辙在《次韵子瞻病中大雪》诗中写道,“殷勤赋黄竹,自劝饮白堕”。
冻醪:即春酒。是寒冬酿造,以备春天饮用的酒。据《诗·豳风·七月》记载,“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传】:春酒,冻醪也。宋代朱翼中在《酒经》写道,“抱瓮冬醪,言冬月酿酒,令人抱瓮速成而味薄”。杜牧在《寄内兄和州崔员外十二韵》中写道,“雨侵寒牖梦,梅引冻醪倾”。
壶觞:本来是盛酒的器皿,后来亦用作酒的代称,陶潜在《归去来辞》中写道,“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白居易在《将至东都寄令孤留守》诗中写道,“东都添个狂宾客,先报壶觞风月知”。
壶中物:因酒大都盛于壶中而得名。张祜在《题上饶亭》诗中写道,“唯是壶中物,忧来且自斟”醇酎这是上等酒的代称。据《文选·左思<魏都赋>》记载,“醇酎中山,流湎千日”。张载在《酃酒赋》中写道,“中山冬启,醇酎秋发”。
酌:本意为斟酒、饮酒,后引申为酒的代称;’如“便酌”“小酌”。李白在《月下独酌》一诗中写道,“花问、壶酒,独酌无相亲”
酤:据《诗·商颂·烈祖》记载,“既载清酤,赍我思成”。〔传」:酤,酒。醑:本意为滤酒去滓,后用作美酒代称。李白在《送别》诗中写道,“借别倾壶醑,临分赠鞭”。杨万里在《小蓬莱酌酒》诗中写道,”餐菊为粮露为醑”。
醍醐:特指美酒。白居易在《将归一绝》诗中写道,“更怜家酝迎春熟,一瓮醍醐迎我归”。
黄封:这是指皇帝所赐的酒,也叫宫酒。苏轼在《与欧育等六人饮酒》诗中写道,“苦战知君便白羽,倦游怜我忆黄封”。又据《书言故事·酒类》记载,“御赐酒曰黄封”。
清酌:古代称祭祀用的酒。据《礼·曲礼》记载,“凡祭宗庙之礼,……酒曰清酌”。
昔酒:这是指久酿的酒。据《周礼·天宫酒正》记载,“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贾公彦注释说:“昔酒者,久酿乃孰,故以昔酒为名,酌无事之人饮之”。
缥酒:这是指绿色微白的酒。曹植在《七启》中写道,“乃有春清缥酒,康狄所营”。李善注:缥,绿色而微白也。
青州从事、平原督邮:“青州从事”是美酒的隐语。“平原督邮”是坏酒的隐语。据南朝宋国刘义庆编的《世说新语·术解》记载,“桓公(桓温)有主簿善别酒,有酒辄令先尝,好者谓‘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青州有齐郡,平原有鬲县。从事,言到脐;督邮,言在鬲上住”。“从事”、“督邮”,原为官名。宋代苏轼在《章质夫送酒六壶书至而酒不达戏作小诗问之》中,写有“岂意青州六从事,化为乌有一先生”的诗句。
曲生、曲秀才:这是酒的拟称。据郑棨在《开天传信记》中记载,“唐代道士叶法善,居玄真观。有朝客十余人来访,解带淹留,满座思酒。突有一少年傲睨直入,自称曲秀才,吭声谈论,一座皆惊。良久暂起,如风旋转。法善以为是妖魅,俟曲生复至,密以小剑击之,随手坠于阶下,化为瓶榼,美酒盈瓶。坐客大笑饮之,其味甚佳”。后来就以“曲生”或“曲秀才”作为酒的别称。明代清雪居士有“曲生真吾友,相伴素琴前”的诗句。清代北轩主人写有“春林剩有山和尚,旅馆难忘曲秀才”的诗句。蒲松龄在《聊斋志异·八大王》一节中,也写有“故曲生频来,则骚客之金兰友”的词句。
曲道士、曲居士:这是对酒的戏称。宋代陆游在《初夏幽居》诗中写道,“瓶竭重招曲道士,床空新聘竹夫人”。黄庭坚在《杂诗》之五中写道,“万事尽还曲居士,百年常在大槐宫”。
曲蘖:本意指酒母。据《尚书·说命》记载,“著作酒醴,尔惟曲蘖”。据《礼记·月令》记载,“乃命大酋,秫稻必齐,曲蘖必时”后来也作为酒的代称。杜甫在《归来》诗中写道,“凭谁给曲蘖,细酌老江干”。苏拭在《浊醪有妙理赋》中写道,“曲蘖有毒,安能发性”。
春: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有“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故人们常以“春”为酒的代称。杜甫在《拨闷》诗中写道,“闻道云安曲米春,才倾一盏即醺人”。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今年洞庭春,玉色疑非酒”。
茅柴:这本来是对劣质酒的贬称。冯时化在《酒史·酒品》中指出了,“恶酒曰茅柴”。亦是对市沽薄酒的特称。吴聿在《观林诗话》中写道,“东坡‘几思压茅柴,禁纲日夜急’,盖世号市沽为茅柴,以其易著易过”。在明代冯梦龙著的《警世通言》中,有“琉璃盏内茅柴酒,白玉盘中簇豆梅”的记载。
香蚁、浮蚁:酒的别名。因酒味芳香,浮糟如蚁而得名。韦庄在《冬日长安感志寄献虢州崔郎中二+韵》诗中写道,“闲招好客斟香蚁,闷对琼华咏散盐”。
绿蚁、碧蚁:酒面上的绿色泡沫,也被作为酒的代称。白居易在《同李十一醉忆元九》诗中写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谢眺《在郡卧病呈沈尚书》中写道,“嘉鲂聊可荐,绿蚁方独持”。吴文英在《催雪》中写道,“歌丽泛碧蚁,放绣箔半钩”。
天禄:这是酒的别称。语出《汉书·食货志》下,“酒者,天子之美禄,帝王所以颐养天下,享祀祈福,扶衰养疾”。相传,隋朝末年,王世充曾对诸臣说,“酒能辅和气,宜封天禄大夫”。因此,酒就又被称为“天禄大夫”。
椒浆:即椒酒,是用椒浸制而成的酒。因酒又名浆,故称椒酒为椒浆。《楚辞。九歌·东皇太一》写道,“奠桂酒兮椒浆”。李嘉**在《夜闻江南人家赛神》诗中写道,“雨过风清洲渚闲,椒浆醉尽迎神还”。浆本来是指淡酒而说的,后来亦作为酒的代称。据《周礼.天官,浆人》记载,“掌共主之六饮:水、浆、醴、凉、医、酏,入于邂逅,又复得欢伯;欢伯属我歌,蟾兔为动色”。
忘忧物:因为酒可以使人忘掉忧愁,所以就借此意而取名。晋代陶潜在《饮酒》诗之七中,就有这样的称谓,“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一觞虽犹进,杯尽壶自倾”。
扫愁帚、钓诗钩:宋代大文豪苏拭在《洞庭春色》诗中写道,“要当立名字,未用问升斗。应呼钓诗钩,亦号扫愁帚”。因酒能扫除忧愁,且能钩起诗兴,使人产生灵感,所以苏轼就这样称呼它。后来就以“扫愁帚”、“钓诗钩”作为酒的代称。元代乔吉在《金钱记》中也写道,“在了这扫愁帚、钓诗钩”。
狂药:因酒能乱性,饮后辄能使人狂放下羁而得名。唐代房玄龄在《晋书·裴楷传》有这样的记载,“长水校尉孙季舒尝与崇(石崇)酣宴,慢傲过度,崇欲表免之。楷闻之,谓崇曰,‘足下饮人狂药,责人正礼,不亦乖乎?’崇乃止”。唐代李群玉在《索曲送酒》诗中也写到了“廉外春风正落梅,须求狂药解愁回”的涉及酒的诗句。
酒兵:因酒能解愁,就象兵能克敌一样而得名。唐代李延寿撰的《南史·陈庆之传》附《陈暄与兄子秀书》有此称谓,“故江谘议有言,‘酒犹兵也。兵可千日而不用,不可一日而不备;酒可千日而不饮,不可一饮而不醉’”。唐代张彦谦在《无题》诗之八也有此称谓“忆别悠悠岁月长,酒兵无计敌愁肠”的诗句。
般若汤:这是和尚称呼酒的隐语。佛家禁止僧人饮酒,但有的僧人却偷饮,因避讳,才有这样的称谓。苏轼在《东坡志林·道释》中有,“僧谓酒为般若汤”的记载。窦革在《酒谱·异域九》中也有“天竺国谓酒为酥,今北僧多云般若汤,盖瘦词以避法禁尔,非释典所出”的记载。中国佛教协会主席赵朴初先生对甘肃皇台酒的题词“香醇般若汤”,可知其意。
清圣、浊贤:东汉未年,曹操主政,下令禁酒。在北宋时期李昉等撰写的《太平御览》引《魏略》中有这样的记载,“太祖(曹操)时禁酒而人窃饮之,故难言酒,以白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晋代陈寿在《三国志·徐邈传》中也有这样的记载,“时科禁酒,而邈私饮,至于沉醉,校事赵达问以曹事,邈曰,‘中圣人’……渡辽将军鲜于辅进曰,‘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邈性修慎,偶醉言耳’”。因此,后人就称白酒或浊酒为“贤人”,清酒为“圣人”。唐代季适在《罢相作》中写有“避贤初罢相,乐圣且衔杯”的诗句。宋代陆游在《溯溪》诗中写有“闲携清圣浊贤酒,重试朝南暮北风”的诗句。参考资料:网络知道
❽ 酒的来历
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长河中,很多事物都走在世界的前列,酒也是一样,有着它自身的光辉篇章。在我国,由谷物粮食酿造的酒一直处于优势地位, 而果酒所占的份额很小,因此,酿酒的起源问题主要是探讨谷物酿酒的起源。
我国酒的历史,可以上到上古时期。其中《史记·殷本纪》关于纣王“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为长夜之饮”的记载,以及《诗经》中“十月获稻、为此春酒”和“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诗句等,都表明我国酒之兴起,已有五千年的历史了。
据考古学家证明,在近现代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制品中,已有了专用的酒器,说明在原始社会,我国酿酒已很盛行。以后经过夏、商两代,饮酒的器具也越来越多。在出土的商殷文物中,青铜酒器占相当大的比重,说明当时饮酒的风气确实很盛。
上天造酒说:
素有"诗仙"之称的李白,在《月下独酌·其二》一诗中有"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的诗句;东汉末年以"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自诩的孔融,在《与曹操论酒禁书》中有"天垂酒星之耀,地列酒泉之郡"之说;经常喝得大醉,被誉为"鬼才"的诗人李贺,在《秦王饮酒》一诗中也有"龙头泻酒邀酒星"的诗句。
此外如"吾爱李太白,身是酒星魂","酒泉不照九泉下","仰酒旗之景矅","拟酒旗于元象","囚酒星于天岳"等等,都经常有"酒星"或"酒旗"这样的词句。窦苹所撰《酒谱》中,也有酒"酒星之作也"的话,意思是自古以来,我国祖先就有酒是天上"酒星"所造的说法。不过这连《酒谱》的作者本身也不相信这样的传说。
《晋书》中也有关于酒旗星座的记载:"轩辕右角南三星曰酒旗,酒官之旗也,主宴飨饮食。"轩辕,我国古星名,共十七颗星,其中十二颗属狮子星座。酒旗三星,即狮子座的ψ、ε和∽三星。这三颗星,呈"1"形排列,南边紧傍二十八宿的柳宿蜍颗星。柳宿八颗星,即长蛇座δ、σ、η、Ρ、ε、З、W、⊙八星。
明朗的夜晚,对照星图仔细在天空中搜寻,狮子座中的轩辕十四和长蛇座的二十八宿中的星宿一,很明亮,很容易找到,酒旗三星,因亮度太小或太遥远,则肉眼很难辨认。
酒旗星的发现,最早见《周礼》一书中,据今已有近三千年的历史。二十八宿的说法,始于殷代而确立于周代,是我国古代天文学的伟大创造之一。在当时科学仪器极其简陋的情况下,我们的祖先能在浩淼的星汉中观察到这几颗并不怎样明亮的"酒旗星",并留下关于酒旗星的种种记载,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奇迹。
至于因何而命名为"酒旗星",度认为它"主宴飨饮食,那不仅说明我们的祖先有丰富的想象力,而且也证明酒在当时的社会活动与日常生活中,确实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然而,酒自"上天造"之说,既无立论之理,又无科学论据,此乃附会之说,文学渲染夸张而已。姑且录之,仅供鉴赏。
拓展资料:
酒的化学成分是乙醇,一般含有微量的杂醇和酯类物质,食用白酒的浓度一般在60度(即60%)以下(少数有60度以上),白酒经分馏提纯至75%以上为医用酒精,提纯到99.5%以上为无水乙醇。酒是以粮食为原料经发酵酿造而成的。
我国是最早酿酒的国家,早在2000年前就发明了酿酒技术,并不断改进和完善,现在已发展到能生产各种浓度、各种香型、各种含酒的饮料,并为工业、医疗卫生和科学试验制取出浓度为95%以上的医用酒精和99.99%的无水乙醇。由于酒的盛行,犯罪率急剧上升。喝酒让人容易麻痹,不清醒从而进行失去理智的行为。
❾ 中国酒文化的历史背景
酒自从与人类社会生活发生联系以后,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便超越了纯粹的物态意义。因其文化传统的不同,酒在与世界各民族社会生活发生联系的过程中,随着历史的脚步形成了诸多不同的酒文化现象。有人说与西方文化相比较,中国文化几乎在每一方面都表现出它的独特形态。中国酒文化亦如此。中国酒文化源远流长、蔚蔚大观,它深深地植根于民族文化的沃土之中,在世界酒文化的长河里,显现着自己独特的芬芳。
一、农业文明的象征
中国从古到今农业是立国之本,素以发达的农业文明著称于世。中国酒文化正是随着农业文明的发展而发展,就其实质而言,中国酒文化是一种重农文化的反映。首先,从酒的原料来看,中国酒自它问世以后,粮食便是最主要的酿酒的原料。虽然从汉代开始西域葡萄和葡萄酒就已传入中国,但葡萄酒在中国直到近代一直未得到大的发展,甚至在酿造葡萄酒的方法上,明显地糅和了传统的曲蘖法。所以宋以前占各类酒品种主导地位的黄酒和宋以后逐渐居于主要地位的蒸馏白酒(烧酒),都是以谷物为主要原料的粮食酒。
从酿造技术看,中国用曲造酒在世界酿酒史上独树一帜,而曲的发明正是农业发展的反映,因为只有农业生产达到一定的水平,在贮存剩余粮食过程中才能发现酶变发芽的现象,从而制造出酒曲来,所以古人称“清酞之美,始于耒耜”是很有见地的议论。
从流传到今的各类医书如《饮膳正要》、《本草纲目》来看,大都把酒列入米谷类,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中国人很早就把酒的生产看作是农业生产的一个部门。
从喜庆丰收的文化活动来看,酒几乎成了五谷丰登、富足享乐的象征,远在商周时代已是“十月获稻,为此春酒,以介眉寿”,“十月滁场,朋酒斯飨”(《诗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