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山东
❶ 中国历史上山东曾被屠杀过一次,后来哪地移民
洪武初年,山东的中东部是北方人口最密集的区域,可以与山西东南部相比。所以胶东没有大量移民移入,相反还向本省西部乃至其他地区输出移民,这就是为什么胶东山西移民少的原因,因为本身是个人口迁出区域。
永乐年间,山东其他地区的人口增长,胶东地区的人口增长减缓,原因尚不得知,此时,云南已经平定,驻防的士兵到来。但是数量没有家谱中说的比例那么高。
永乐初年,这个时期,也正是胶东大量输出人口的时期,虽然燕王朱棣起兵北京,但不是所有河北地区的人都支持他,燕王靖南之战以河北南部和山东北部的战事最激烈,朱棣上台之后,对曾经反对他的河北东部和东南部进行了屠杀(传说中的“燕王扫北”),然后将外省人口迁移至此,选的是人口稠密地区,一个是山西东南部,一个是山东东部。山东鲁王曾大败朱棣的军队,所以山东在永乐遭受更重的税赋,很快爆发了唐塞儿起义。现在河北的天津、衡水、沧州,家铺上记载的山东移民比比皆是,甚至有人认为天津下面的县市比城里人豪爽,是因为祖上是山东人的缘故。
至于山东,在明朝建立之后,就遭受到南来政权的压制,这一点可以从“昌乐刘氏”家谱记载的“南蛮子破风水”,文登从氏的家谱都有非常类似的说法,还有关于分支续家谱势避讳祖先,直到多年之后的清代才公开,以致于很多失考。可以看出当时的气候是多么紧张,这个也与山东流传的“朱元璋杀山东”的说法有相似之处。
金元的盛况,必然遭到明的压制,这个可以类比1949年前后的历史。
民国编纂《牟平县志》的时候已对“明朝移民”提出质疑,近来编写《乳山市志》时的调查提出的观点是土著姓氏“为寻求宗族保护,加入元末明初时迁入境内的同姓大族之列。” 如果对比上面的分析,是有道理的。
一是元朝的残暴统治。宋朝以来,山东一直战乱不止。先是北宋末年的山东农民大起义,后来是抗金斗争。金人在山东的统治巩固不久,又发生金元战争。元朝统一中国后,实行民族歧视政策,汉人处在社会最低层。元朝政府和蒙汉地方阶级残酷的民族压迫和疯狂的经济掠夺,造成山东人口增长缓慢。据统计,元时北方各省的人口,仅为盛唐时的1/5。
二是元末山东的农民大起义。元末红巾军起义爆发后,山东各地纷纷响应。1357年,刘福通派东路北伐军由海州(今连云港)经海道进军山东半岛,先攻克胶州,接着攻下莱州,占领益都路。红巾军和元朝政府军在山东展开拉锯战长达四年,战火过处,山东各地遭受很大破坏,人民流徙,社会秩序混乱。
三是移民。由于元末山东经济遭受重创,朱元璋实行休养生息政策。相对于“千里无人烟”的鲁西来讲,当时胶东受的创伤要轻一些。所以,明政府于洪武25 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造成了胶东人口进一步减少。
从这里清楚的看出,当时的移民是受当时的统治者打压专政的对象,直到清朝才敢认祖!
明政府于洪武25年(1392年),就近徙登莱二州5600多户于东昌府。洪武28年,又徙青、登、莱等地1500户于东昌,总计7100多户,朱元彰死后,长孙朱允炆(即建文帝)继位并决定削藩。位于北平的燕王朱棣先发制人,以清君侧为名,向南京进兵,这就是“靖难之役”。在靖难之役中,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大战,并多次获胜,朱棣在山东掠杀人口,焚烧粮草。最后由于山东布政司参政铁铉(今济南大明湖有铁公祠祭之)的顽强抵抗和山东人民的支持,朱棣在东昌被击败,被迫北退。两年后,朱棣绕开济南攻破南京即位,是为明成祖。“靖难之役”中,燕军的抢掠屠杀甚为严重,仅《明史》中就多处记载燕军 “斩首三万级”、“斩首数万,溺死者十余万人”。在这场长达四年的战争中,山东作为主要战场,社会经济受到严重破坏。特别是明成祖即位后,对山东实施报复性的大屠杀,原因是朱棣与建文帝的军队在山东大战,朱棣在东昌被击败,被迫北退,即位后报复山东。
❷ 山东历史概述
山东省简称鲁,因居太行山以东而得名,省会济南。先秦时期隶属齐国、鲁国,故而别名齐鲁、东鲁。在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京杭大运河的中北段。
山东西部连接内陆,从北向南分别与河北、河南、安徽、江苏四省接壤;中部高突,泰山是全境最高点;东部山东半岛伸入黄海,北隔渤海海峡与辽东半岛相对、拱卫京津与渤海湾,东隔黄海与朝鲜半岛相望,东南则临靠较宽阔的黄海、遥望东海及日本南部列岛。
山东历史悠久,是中国文化的源头和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山东是儒家文化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军事家吴起等,均出生于鲁国。
以姜太公在临淄建立齐国为发端的齐文化,孕育了齐桓公、管仲、晏婴、鲍叔牙、孙武、孙膑等一大批志士名人;齐国还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
(2)历史上的山东扩展阅读
山东地域文化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至今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东夷族的发展。这个在传说中曾以后羿和大舜为荣的民族。自20世纪以来,大量史前考古挖掘出的文物和数千遗址证明这是一个文化发达早、文明程度高的民族。
在齐鲁之地上,不仅存在着从8000年前的后李文化到北辛、大汶口文化,再到龙山文化直至距今4000年左右的岳石文化这样一个在文化传统演变上一脉相承又相对独立的文化谱系。
而且发现了距今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
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❸ 中国历史上一哪一朝代设置的山东省
山东的名称,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金代以前为地理概念,泛指崤山、华山或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当时,关中的秦人,称崤山或华山以东的地区为山东,有时也泛指秦以外的六国领土。这时,山东是一个地域性的泛称,还不是一个准确的地理概念。至唐代和北宋时代,太行山以东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被称作山东,到了唐代末年,有人用山东专指齐鲁之地。到了金代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山东遂成为正式行政区划名称。明代山东布政司(又称行省)管辖6府、104县,大致奠定了今山东省行政区域范围。 清朝初年,设置山东省,山东基本沿袭明代山东的版图,称山东省。“山东”正式成为本省的专名。古人以左为东,故又称山东为“山左”。
因西周封邦建国时,今山东境内曾存有齐、鲁、曹、滕、卫诸国,周公旦封于鲁,所以现在山东又简称“鲁”。
山东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约7000--4000年之间,这里先后出现了新石器时代的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在山东还发现了中国最早的文字“大汶口陶文”和“龙山陶书”;最早的城邦“城子崖龙山古城”;最早的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古“齐长城”和被列为中国“2000年考古十大发现”的洛庄汉墓等。山东还是中国陶瓷和丝绸的发源地。
❹ 山东历史上有哪些名将
1、冉闵:字永曾,小名棘奴,魏郡内黄(今河南内黄县)人,十六国时期冉魏政权建立者,西华侯冉良之子。果断敏锐,以勇猛著称。出仕后赵,授游击将军,封修成侯。数从征伐,屡立战功。石虎死后,拥立石鉴,然后屠胡灭石。永兴元年(350年),即位称帝,建立冉魏。
2、吴起:姜姓,吴氏,名起,卫国左氏(今山东曹县)人。战国初期军事家、政治家、改革家,兵家代表人物。一生历仕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在楚国时,辅佐楚悼王主持变法。因变法得罪守旧贵族,惨遭杀害。
3、黄巢:曹州冤句(今山东菏泽西南)人,唐末农民起义领袖。出身盐商家庭,善于骑射,粗通笔墨,少有诗才,黄巢五岁时候便可对诗,但成年后却屡试不第。在唐朝将领李克用、王重荣等人的猛烈进攻下,中和四年(884年)六月十五日,黄巢败死狼虎谷(在今山东莱芜西南)。
4、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今山东济南市)人,隋末唐初名将。初为隋将,先后在来护儿、张须陀、裴仁基帐下任职,因勇武过人而远近闻名。后随裴仁基投奔瓦岗军领袖李密,瓦岗败亡后转投王世充,因见王世充为人奸诈,与程咬金等人一起投奔李唐。
5、孙膑: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华夏族。出生于阿、鄄之间,是孙武的后代。孙膑曾与庞涓为同窗,因受庞涓迫害遭受膑刑,身体残疾,后在齐国使者的帮助下投奔齐国,被齐威王任命为军师,辅佐齐国大将田忌两次击败庞涓,取得了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的胜利,奠定了齐国的霸业。
❺ 历史上山东出过哪位皇帝
历史上山东没有出过皇帝 为什么山东揭竿造反,改朝换代的人少?
在下认为原因有两条:
1.首先揭竿而起的必然是当时最活不下去的,如湖南,四川,福建等自然条件恶劣之地。山东地处黄河流域,自古富庶,生存压力远小于以上地区。
2.受孔孟思想影响太重。孔孟对山东人的影响已经内化为性格的塑造。如本分,忠厚等。
山东少有改朝换代之人不多,但治国良人却不少!看看当今中央便知。
❻ 历史上有多少朝代在山东定都
山东地区的历史沿革、行政归属,夏殷时代不可详考,但当时是方国或部落林立,且有大部分被夏、商王朝控制,归夏、商统治。西周至春秋时期,该地仍是方国林立,除齐、鲁两大国外,主要的还有曹、滕、薛、郯、莒、纪、莱、谭等,还有宋、卫的一部分。战国时期,山东地区被齐、鲁两国控制。战国末年,除南部和西北部一部分分属楚、赵外,都被齐国统一。秦统一六国后,山东地区被置为郡县,如齐郡、琅邪、东海、东郡、薛郡等都在山东范围。汉初封王,山东大部分地区封给了齐王刘肥。汉武帝时削弱封国诸侯王势力,初置十三郡州,山东置青、兖、徐三州,下置郡、国、县。之后数朝行政区划有所变动,但基本变化不大。唐代将全国分为十道,山东地区分属河南道和河北道;北宋改道为路,全国分为二十四路,山东分属京东东路和京东西路。金大定八年(1168年)置山东东、西路统军司,治益都(今山东青州市),统辖山东地区。至此,“山东”一名始正式成为一个行政区之名称。元代置山东东西道肃政廉访司及山东东西道宣尉司,直隶中书省,称为“腹里”。明洪武元年(1368年),置山东行中书省,治青州,后移治济南,又改置山东承宣布政使司。至清代才将山东政区正式定名为山东省。此后沿用不变。
❼ 在山东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
1、长勺之战
长勺(sháo)之战,发生在中国春秋时代齐国与鲁国之间的一场战役,发生于周庄王十四年(公元前684年)的长勺(今山东省莱芜)。
此次战役,是继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长勺之战是齐桓公争霸斗争史上一次少有的挫折,也是鲁齐长期斗争中鲁国的一次罕见的胜利。它对齐桓公调整完善自己的争霸战略方针具有一定的影响。
此次战役是继前685年干时之战后齐、鲁另一次重要战役。鲁国在此次战役取得胜利,间接促成数年后齐鲁息兵言和。
2、九合诸侯
九合诸侯,指的是春秋时期齐桓公会盟诸侯,成为霸主的盟会。齐桓公于前681年在甄(今山东鄄城)召集宋国、陈国、蔡国、邾国四国诸侯会盟,是历史上第一个充当盟主的诸侯。
当时中原华夏各诸侯苦于戎狄等部落的攻击,于是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北击山戎,南伐楚国,成为中原第一个霸主,受到周天子赏赐。
3、堕三都
堕三都,春秋时期鲁国孔子执政,堕毁三桓(鲁国公族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的私邑事件。
鲁定公十二年(前498年),孔子为鲁国的大司寇兼摄相事,为了加强君权,派子路堕毁三都。三都即季孙氏的费邑(今山东费县)、孟孙氏的郕邑(今山东宁阳)、叔孙氏的郈邑(今山东东平)。
起初,季孙斯和叔孙州仇、仲孙何忌想要抑制家臣势力,也支持堕三都。叔孙氏先堕毁郈邑。
费邑宰公山弗扰起兵反鲁,率军攻入鲁国国都曲阜,鲁定公和季孙斯(季桓子)、仲孙何忌(孟懿子)和叔孙州仇(叔孙武叔)躲在季氏之宫,武子之台。孔子派申句须、乐颀率军击败弗扰,弗扰逃到齐国。
之后,郕邑宰公敛处父反对堕毁郕邑,使三桓开始反对堕三都。堕三都最终失败,孔子不久之后,也离开鲁国,开始周游列国。
4、田单复国
中国战国后期,齐将田单凭借孤城即墨(今山东平度东南),由坚守防御转入反攻,一举击败燕军,收复国土的一次著名作战。
首先是齐宣王趁着燕国内乱,借口替燕国平乱,派兵攻占蓟丘(北平附近),逼死了燕王哙。哙的儿子燕昭王即位,为了报仇雪耻,于是招贤养士,拜乐毅为上将军,统率五国联军攻伐齐国,由于齐愍王骄傲残暴,失去人心,乐毅在短短的六个月内,竟然攻占了齐国七十几座城池。
齐王不得已退守莒城,不久又被部将所杀,整个齐国只剩下莒和即墨两个地方。眼看齐国就要灭亡了,在这最紧要的关头,出现了一位反攻复国的英雄,他以这两座城池为根据地,善用各种谋略与战术,一举打败燕兵,光复了故土。
5、宋江起义
宋江起义是北宋末年的一次民变。其事迹被后世不断演绎,成为《水浒传》的历史原型素材。
宋徽宗宣和元年(1119年),宋江聚众36人在梁山泊(梁山泺)起义,率众攻打河朔、京东东路(今山东青州),转战青州、齐州(今山东济南)至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间,攻陷十余州县城池。
十二月,徽宗纳亳州知州侯蒙建议,招安宋江,未成,再命歙州知州曾孝蕴率军征讨。宋江从青州南下沂州(今山东临沂)。
宣和三年(1121年)二月,攻取淮阳军(今江苏睢宁),从沭阳乘船到达海州(今江苏连云港)。五月,宋江率众登岸后,遭海州知州张叔夜伏击,船只被焚,宋江战败被俘,起义失败。
南宋之后的一些野史,常记载宋江参与征方腊之事。但《东都事略·徽宗纪》将平宋江列在平方腊之后,《折可存墓志》也称折可存在平方腊之后,参与平宋江的战斗。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九合诸侯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堕三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田单复国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宋江起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长勺之战
❽ 历史上,山东出过皇帝吗
历史上,山东没有出过皇帝。山东历史名人如下:
至圣 孔子
亚圣 孟子
文圣 庄子
宗圣 曾子
科圣 墨子
兵圣 孙武、孙膑
武圣 姜尚、田穰苴
军事将领
吴起、李典、乐进、于禁、臧霸、吕虔、潘璋、诸葛恪、秦琼、程咬金、谭延美
民族英雄
戚继光、左宝贵
医圣 扁鹊
匠祖 鲁班
车祖 奚仲
棋圣 奕秋
智圣 诸葛亮
孝圣 王祥、闵子骞
书圣 王羲之
谋士 诸葛瑾、华歆、程昱、董昭、崔琰、满宠
数学家 刘洪、张邱建
理论家 刘勰
经济学家 刘晏
画家 张择端、展子虔、高凤翰
词家 李清照、辛弃疾
散曲家 张养浩、杜仁杰、杨朝英、冯惟敏、刘效祖
农学家 贾思勰、氾胜之、王象晋、王祯
水利家 白英、王居卿、贾鲁
医学家 淳于意、黄元御、王叔和、毕荩臣、钱乙、成无己、蔡玉珂
天文学家 甘德、薛凤祚、何承天、张行简
文学家
东方朔、颜之推、祢衡、王籍、王禹偁、左思、孔融、刘洪、王粲、刘桢、王戎、刘峻、鲍照、温子升、晁补之、李之仪、董养性、田雯、丁耀亢、于慎行、蒲松龄、李文藻
藏书家
李文藻、孔继涵、杨以增、马国翰
金石、收藏家 赵明诚、许瀚、陈介祺、李佐贤、王懿荣
戏曲家
李开先、孔尚任、康进之
哲学家
仲长统
玄学家 王弼
经学家
郑玄、刘熙、孟喜、匡衡、张尔岐、孔继汾
政治家
管仲、晏婴、主父偃、伊尹、刘表、房玄龄、毕士安、王旦、萧大亨、刘统勋、刘墉
史学家
左丘明、华峤、孔元措、傅以渐、张昭潜、吴浔源
识才家 伯乐
诗人
颜延之、王禹偁、李攀龙、谢榛、宋琬、曹贞吉、赵执信
❾ 历史上山东出过哪位皇帝
山东省被称为“齐鲁大地”,山东省是中国的经济第三大省、人口第二大省、国内生产总值稳居全国第三名,占中国GDP总量的1/9。2013年,山东与广东、江苏,一起被评为中国最具综合竞争力省区。根据最新的人口调查显示,山东省人口近一亿人。
山东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中原地区的核心区域,该地民风淳朴,深受孔孟圣人影响,忠君爱国,刚正不阿。所以出了很多历史上有名的将领,比如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战国杀神吴起、军神孙武,还包括现在中国现役上将人数达山东籍上将达36名,占到总数的1/4!
后来同族的萧衍篡位成功,建立了南梁,南梁延续了8代,都是山东人的后代啊!可以说南北朝时期,南朝基本是在“山东人”的掌控下。
第二:袁世凯
如果说南齐和南梁祖籍是山东比较牵强的话,那么袁世凯就是地地道道的皇帝了。1915年12月他宣布自称皇帝,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建元洪宪,史称“洪宪帝制”。但是全国上下都不愿意他作皇帝,就闹暴动,袁世凯不得不做了83天皇帝就取消了帝制。
虽然袁世凯本人的争议非常大,有人称他窃国大盗,也有人认为他是真正的革命家。但是说到底,他曾经是一名彻彻底底的皇帝,这不可否认!
❿ 历史上山东的名人
1、孟子(约前372年—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号不详(子舆、子居等字表皆出自伪书,或后人杜撰),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邹城市)人。
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宣扬“仁政”,最早提出“民贵君轻”的思想。
2、王羲之(303—361,一说321—379),字逸少,东晋时期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临沂(今山东临沂)人,后迁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晚年隐居剡县金庭。
历任秘书郞、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后为会稽内史,领右将军。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
3、辛弃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号稼轩 ,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凤闸村)人。
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4、鲁班
鲁班(公元前507年——公元前444年),春秋时期鲁国人,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2400多年来,人们把古代劳动人民的集体创造和发明也都集中到他的身上。因此,有关他的发明和创造的故事,实际上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创造的故事。鲁班的名字实际上已经成为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象征。
5、李清照
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
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
(10)历史上的山东扩展阅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孟子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其本质是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的。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并且模仿周制拟定了一套从天子到庶人的等级制度。
另一方面,又把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关系比作父母对子女的关系,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孟子认为,这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虐政,将会失去民心而变成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仁政的具体内容很广泛,包括经济、政治、教育以及统一天下的途径等,其中贯穿着一条民本思想的线索。这种思想是从春秋时期重民轻神的思想发展而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