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县历史
㈠ 江西婺源县有哪名人
1、齐彦槐
齐彦槐(1774-1841),字梦树,号梅麓,又号荫三。所著有《梅麓诗文集》二十六卷,《海运南漕丛议》一卷《北极星纬度分表》四卷,及《天球浅说》、《中星仪说》各一卷,均《清史列传》并传于世。
齐彦槐从事天文学和农田水利方面的研究,卓有成就。天球仪是他根据天象制造的计时仪器。清朝,欧洲钟表传入中国,天球仪内部模仿其结构,用发条作动力,自动运转报时报刻。
2、朱熹
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
朱熹是唯一非孔子亲传弟子而享祀孔庙,位列大成殿十二哲者中,受儒教祭祀。朱熹是“二程”(程颢、程颐)的三传弟子李侗的学生,与二程合称“程朱学派”。朱熹的理学思想对元、明、清三朝影响很大,成为三朝的官方哲学,是中国教育史上继孔子后的又一人。
朱熹著述甚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太极图说解》《通书解说》《周易读本》《楚辞集注》,后人辑有《朱子大全》《朱子集语象》等。其中《四书章句集注》成为钦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
3、江永
江永,字慎修,又字慎斋,是清代著名的经学家、语言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乐律学家,徽派学术的开创者。
江永长于考据之学,深究《三礼》,撰《周礼疑义举要》颇有创见。于音韵、乐律、天文、地理均有研究,著作有《明史历志拟稿》、《历学疑问》、《古今历法通考》、《勿庵历算书目》等,《四库全书》收其所著书至十余部。戴震、程瑶田、金榜等皆其弟子。
4、詹天佑
詹天佑(1861年4月26日-1919年4月24日),汉族,字眷诚,号达朝,英文名:JemeTienYow。12岁留学美国,1878年考入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主修铁路工程。
他是中国近代铁路工程专家,被誉为中国首位铁路总工程师。其负责修建了京张铁路等工程,有“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之称。
1905-1909年主持修建中国自主设计并建造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创设“竖井开凿法”和“人”字形线路,震惊中外;在筹划修建沪嘉、洛潼、津芦、锦州、萍醴、新易、潮汕、粤汉等铁路中,成绩斐然。著有《铁路名词表》《京张铁路工程纪略》等。
5、汪鋐
汪鋐,字宣之,行荣四,号诚斋。历经四朝,纵横官场三十余年,一生历任十七职,官至太子太保,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是明代唯一同掌吏兵二部权利的人。
汪鋐是历史上第一位倡导“师夷制夷”的军事家,创造了师夷之长技以驭夷狄的成功战例,取得了中国历史上最早抗击殖民侵略的胜利。
㈡ 明末清初婺源归什么地方管
1121年(北宋宣和三年),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
1855(咸丰五年)至1864(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先后20余次攻入县境,12次占领县城。
这期间没有改变还是归徽州管辖。
婺源县, 古徽州六县之一,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
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铜都德兴市。
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㈢ 婺源简介
婺源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走进婺源但见蓝天,青山,碧水, 小桥, 流水, 人家, 粉墙,青砖, 黛瓦, 天人合一,相映成趣。所以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
婺源以山、水、竹、石、树、木、桥、亭、涧、滩、岩洞、飞瀑、舟渡、古民居为组合的自然景观,有着世外桃园般的意境,犹如一幅韵味无穷的山水画,形成一个独特而美丽的田园风光游览区,给人们一种回归自然和超凡脱俗的感觉。
婺源景点:著名景点有西北部的大鄣山与灵岩洞群,东北部的浙岭与石耳山,中部的福山和西部的大游山,唐宋以来就是游览胜地。苏东坡、黄庭坚等在此留下了不少赞美的诗文。
婺源油菜花花期:3月28日—4月10日为油菜花盛花期,漫山遍野的油菜花田,浓郁的油菜花香,漫步其中,使人沉醉。婺源油菜花为近期热门目的地。
㈣ 婺源县在清朝时候属于那个省
婺源清来代隶属徽州,简源称“徽”,古称歙州。先后隶属江南省和安徽省行政管辖。
清顺治二年(1645年)沿明制设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巡抚衙门位于江宁府(今江苏南京),后改承宣布政使司为行省,江南承宣布政使司即改为江南省。
康熙六年(1667年),安徽省成立,江南左承宣布政使司改为安徽布政使司(取安庆、徽州二府之名)。
建制沿革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下诏设三十郡,县域东北部属鄣郡,西南部属九江郡。
740年(唐开元二十八年)农历正月初八日,置婺源县,县治设清华镇,隶歙州。
901(天复元年),县治由清华镇迁至弦高镇(今紫阳镇)。
1121年(北宋宣和三年),歙州改为徽州,婺源隶徽州管辖。
1855(咸丰五年)至1864(同治三年),太平天国起义军先后20余次攻入县境,12次占领县城。
1934(民国二十三年)年9月4日,国民政府为了便于围剿中央红军,决定将婺源划隶江西,隶属江西省第五行政区。
1947(民国三十六年)年8月16日,婺源划回安徽,隶属安徽省第七行政区。
1949年5月1日,婺源县解放,属华东区赣东北行政区,隶属于上饶市。
㈤ 婺源历史大事件,。。。。。。。。。。。。。。。。。。。。。
内容简介:
○唐开元二十八年(),朝廷为便于统治,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于农历正月初八日建婺源县。县治设清华,隶歙州。 ○乾符四年(877),黄巢起义军攻入县城。次年又至。 ○天复元年(901),县治由清华迁弦高。 ○宋绍兴元年(1131),岳飞征讨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朝廷为便于统治,析休宁县之回玉乡和乐平县之怀金乡,于农历正月初八日建婺源县。县治设清华,隶歙州。
○乾符四年(877),黄巢起义军攻入县城。次年又至。
○天复元年(901),县治由清华迁弦高。
○宋绍兴元年(1131),岳飞征讨李成经过婺源。
○元至正十二年(1352),红巾军两次攻占婺源州城。
○至正十八年(1358),朱元璋兵攻占州城,婺源归顺朱元璋部。
○明嘉靖十七年(1538),虎群至境,死伤200余人。
○清咸丰五年(1856),太平天国起义军攻至县境,二月二十八日占领县城。
○咸丰十一年(1861),闽浙总督左宗棠领兵征剿太平天国起义军,于六月八日到婺源,坐镇指挥近两个月。
○民国四年(1915),婺源绿茶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巴拿马成国和平博览会”上展出,获金牌奖。
○十一年(1922)六月,国民革命军粤军司令方振武率部千余人经过婺源。
○二十二年(1933)十一月,县政府征壮丁数千人兴筑婺源至白沙关公路,次年六月草率完工。○二十三年(1934)九月四日,国民党政府决定,婺源划隶江西。
○九月三十日,红七军团军团长寻淮洲、政委乐少华、参谋长粟裕率部进入婺源,与国民党军队发生激战。
○二十五年(1936),“甲路纸伞”被选为国际博览会展品。
○二十六年(1937)一月,县政府征民工数千人,兴筑婺源至景德镇公路。次年七月六日试通车。
○三十五年(1946)一月,婺源县参议会成立。此后,参议会以婺源贯隶安徽为由,上下串连,发起“回皖运动”,通过上层关系促使国民党内政部派员来婺勘察。
○三十六年(1947)八月十六日,婺源划回安徽。
○1949年5月1日,婺源宣告解放。同月将婺源划隶江西浮梁专区。
○1952年10月,浮梁专区撤消,婺源改隶上饶专区。
○1967年6月,突击修建婺源至休宁公路,12月23日峻工通车。
○1982年,婺源“茗眉”绿茶,参加全国名茶评选会评选,名列第六位。
○1986年8月,在婺源参加国家文物鉴定会的专家,称赞婺源博物馆为“全国最好的县级博物馆”。
○1988年5月25日,林业部批复设立国家级森林公园——江西省婺源县灵岩森林公园。
○同年,婺源绿茶的“特珍特级”、“特珍一级”和“雨茶一级”3个产品,获首届中国食品博览会金奖。
○同年,婺源产龙尾砚获中国工世美术“百花奖”。
○1989年,婺源绿茶“灵岩剑峰”,在全国名茶评比中获“国家级名茶”称号。
○1999年,“AA级大鄣山茶”获99昆明世博会金奖。“天佑有机茶”荣获诺贝尔世界发明成果金奖。
○2001年,举办首届“婺源‘五.一’民俗风情展示周”,旅游人次近六万。
洪秀全祖居婺源
据婺源县旧志与《洪氏宗谱》记载,清太平天国天王洪秀全,其祖居是婺源。
《洪氏宗谱》中记载:唐代,洪氏二十七世祖洪延寿(官至长史),自安徽歙县篁墩迁婺源黄荆墩(后为浙源乡轮溪村,今之鄣山乡车田村)定居。广明间(880~881),洪氏二十九世祖洪古雅(官至大司农)的次子洪玉,因黄巢起义避居乐平枫木桥;再经十四或十六世,其后裔洪贵生又迁潮州(今广东)丰顺县汤田布心定居。洪秀全是潮州洪氏世系的第十六世。洪秀全祖先洪氏二十六世祖洪师敏、二十七世祖洪延寿、二十八世祖洪汉宗、二十九世祖洪古雅墓葬均在婺源。今鄣山乡车田一带洪姓居民均属洪延寿后裔。
㈥ 婺源县城
婺源县,今属江西省上饶市下辖县,是古徽州一府六县之一。位于江西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67平方公里,其中有林地378万亩,耕地32万亩,素有“八分半山一分田,半分水路和庄园”之称。全县辖16个乡(镇)、1个街道、1个工业园区、197个村(居)委会,人口36万。
婺源东邻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市,西毗瓷都景德镇市,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市和古徽州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县,南接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和铜都德兴市。
婺源代表文化是徽文化,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
㈦ 婺源古城的县名由来
江西省婺源县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乡村,唐玄宗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建县。婺源这一地名的含义,说法虽然多样,其中将婺源称作为婺女的家乡最为恰当。
婺字的意义,《辞海》是这样说的:一、古星名,即“女宿”,旧时用作对妇人的颂词,如婺焕中天;二、水名,亦为对金华一江的别称。《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说的:(1)婺江,水名,在江西;(2)指旧婺州,在浙江金华一带。
对婺源的解释,归纳各派说法,大致可以分为三种:一是以“婺水绕城三面”,故名;二是“旧以县本休宁地,曾属婺州,取上应婺女之说”,故名;三是“以县东大镛水流如婺州”,故名。
但这三种观点都不够完美。原因是:其一,婺源县城确有一条河流绕城三面而过,但是这条河称为星江,是乐安江的上游,流经江西的德兴、乐平,最后流入鄱阳湖,并非称婺水或婺江;其二,休宁隶属婺州是隋代的事,并且也只有18年的历史,而婺源建县是在这以后约140年,又相隔了一个朝代,不可能再沿其名,更不可能作为“婺之源”的来由;其三,婺源县东面和浙江交界处确有一座大镛山,发源于大镛山的“镛水”,流向浙江的开化,经衢州、兰溪、金华流入富春江,这一带隋唐时期曾称作婺州,但是,“镛水”虽流至婺州,在金华称作婺江,但并不能说明是婺之源。
那么,婺源的名称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我国天文学家很早就发现天空有一星座,并命名为婺女星座,又称女宿星座、须女星座,为二十八宿之一,玄武七宿之第三宿,有星四颗。
婺女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美丽勤劳贤惠勇敢坚强的女子。“婺”字的上半部由“矛”字和“文”(反文)组成,下半部是个“女”字,合起来的意思应该是“文武双全的女子”。《说文解字》对“婺”字的解释是:“不繇也”,即不可动摇的意思,说明其坚强。所以,婺女,一直被形容为美丽勤劳贤惠、勇敢坚强的女子。因此,我国古代的天文学家用这样一个美好女子来命名星座,是十分恰当的。李善注:《汉书》:“越地,婺女之分野。”唐厉玄 《寄婺州温郎中》诗:“婺女家空在,星郎手未携”。都说明婺女星座当时已为人们所熟悉。唐开元二十八年(公元740年)正月初八日婺源置县时,恰好婺女星座在唐朝京城(长安)的东南方向出现,此地正是婺源的县域。钦天监奏明玄宗,玄宗是个酷爱美女的君王,故钦定此地地名为婺源,其意为婺女之源,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美丽勤劳贤惠勇敢坚强的婺女的家乡。
在土改之前,婺源县农村多修建有婺女庙,庙内供奉着婺女娘娘的塑像,香火旺盛,以佑乡民四季平安,这也可以作为佐证。
㈧ 婺源的简介是什么
婺源县位于赣东北(江西省东北部),上饶市北部。婺源为徽州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婺源东西分别与两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衢州、景德镇毗邻,南隔铜都上饶德兴市与世界自然遗产“江南第一仙山”——三清山相望,北枕国家级旅游胜地黄山和国家历史名城古徽州首府歙县。婺源素有“书乡”、“茶乡”之称,是全国著名的文化与生态旅游县,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的乡村”、“一颗镶嵌在赣、浙、皖三省交界处的绿色明珠。
婺源门票信息
1.旅游集团景点通票:180元/人/5天 ,单点票:60元/人/景点
通票景点含:李坑、汪口、江湾、晓起、思溪延村、彩虹桥、大鄣山卧龙谷、百柱宗祠、灵岩洞风景区、文公山、江岭、石城、鸳鸯湖、严田古樟民俗园(30元)
2.非旅游集团景点通票:丛溪漂流(60元)、理坑(60元)、清风洞(30元)、洪村(20元)、五龙源漂流168元。
婺源自古属徽州府一府六县之一,其饮食文化承袭了徽菜的传统,以粉蒸、清蒸和糊菜为鲜明特色,主要名菜有:蹄包、干鱼、粉蒸肉、糊豆腐、李坑撰肉、糖醋鹅颈等,此外还有蒸汽糕、灰汁果、木心果、野艾果等特色小吃,可以令你一饱口福。
来婺源,可以选择住在婺源县城,住宿条件和周边的交通、餐饮都比较方便,去各个景区都有很多中巴可以到达。或者也可以选择住在下属的某个镇里,邻近景区风景更好,价格也相对更便宜一些。当然你还可以选择住在农家乐里面,
住宿推荐 婺源小院子国际青年旅舍 婺源村里村外酒店 速8酒店婺源浅水湾店 婺源花园大酒店 婺源宾馆
婺源的四色特产非常有名,所谓四色,就是指红、绿、黑、白四种颜色,分别指代婺源特有的红色荷包鲤鱼,驰名中外的江西绿茶“婺绿”,丹青垂爱的黑色龙尾砚,个大肉脆的雪白甜梨。此外还有清华婺酒、珍珠液酒、猕猴桃、香菇等,也是婺源家喻户晓的土特产品。
特产 婺源绿茶 龙尾砚 江湾雪梨 清华婺酒 婺源木雕 购物好去处 婺源县城
婺源旅游贴士
1、婺源多属山区,早晚温差较大,特别是春秋两季,记得适当多带衣物,最好带上雨具,夏季婺源草木茂盛,蛇类众多,需要专业的户外技能与急救药品。
2、如果有住宿农家的准备,最好自备睡袋。住老乡家,一天食宿15~20元即可。
3、拍摄婺源风光的最佳季节一般是在3月下旬和11月下旬。
4、当地人很淳朴,也不拒绝拍摄,如答应给他们寄照片,事后一定要兑现。
5、要在婺源玩好,下面这首《婺源行走歌诀》是要牢记的:看山走东不走西,看水走北不走南。投宿城外不住内,乘车赶早不宜迟。
㈨ 婺源是谁的故乡
婺源自古文风鼎盛,人杰地灵,是鸿儒朱熹的故里、铁路工程师詹天佑的桑梓、著名学者金庸的祖籍地。自宋至清,出进士552人,历朝仕宦2665人,著作3100多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