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日本中国历史

日本中国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13:01:35

1. 日本侵略中国历史事实

1894年(农历甲午年),日本以突然袭击清朝陆海军的方式挑起了第一次大规模的侵华战争,史称甲午战争。甲午战争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开拓万里波涛,布国威于四方”的必然产物。

1894年2月,朝鲜爆发了农民起义,直逼汉城,朝鲜政府请求清政府派兵协助镇压。应朝鲜政府的要求,清政府派兵开赴朝鲜,驻守牙山,并按照《天津条约》的规定通知日本。早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政府就确定了以朝鲜为跳板,进而吞并整个中国和亚洲的“大陆政策”,此时便以保护使馆和侨民为借口,派兵入朝。朝鲜政府见日本大军入境,意识到事态的严重性,希望早日平定起义,以使中日两国撤兵。6月10日,起义军与政府达成了《全州和约》,汉城趋于平静。至此,清政府建议中日两国共同撤兵,但遭到了日本的拒绝。日本蓄意制造事端、挑起战争的图谋已昭然若揭。7月25日,日本不宣而战,在黄海丰岛海面击沉中国运兵船“高升”号,同时日本陆军向驻牙山的中国军队发动了进攻,挑起了侵略中国的甲午战争。

在遭到日军的突然袭击后,清政府被迫应战。8月1日,中日同时宣战。李鸿章任命从牙山败退的叶志超为统帅,驻守平壤。9月15日,日军进犯平壤,守卫平壤的清军有左宝贵、卫汝贵、马玉昆、丰升阿四军,加上从牙山撤退下来的叶志超部,约14000人。但身为全军统帅的叶志超贪生怕死,一听说日军逼近,便主张弃城逃跑,被左宝贵强行制止。左宝贵慷慨陈词,激励将士说:“敌人悬军而来,正宜出奇痛击,令其只轮不返,不敢再正视中原……大丈夫建功立业在此一举,至于成败利钝暂时不必计也。”为了防止叶志超潜逃动摇军心,左宝贵派亲兵把他监视起来。左宝贵亲临玄武门城头指挥作战,不幸中炮牺牲。左宝贵牺牲后,叶志超下令全军撤退,一日狂奔500里,逃回国内。9月16日,日军占领平壤,朝鲜尽入日军之手,使战火很快燃向了中国本土。

平壤战役后的第二天(9月17日),日本舰队在鸭绿江口大东沟以南的黄海海面,突袭中国北洋舰队,中日两国海军发生了一场激战。战斗一开始,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受伤,定远舰管带刘步蟾代替丁汝昌督战,沉着指挥。中国海军英勇奋战。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在弹药用完之后,毅然下令,开足马力冲向日舰吉野号,准备和它同归于尽,不幸被鱼雷击中,全舰官兵壮烈牺牲。经远舰管带林永升也率领将士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海战从中午开始,历时五、六个小时,中国损失致远舰等5艘舰只,日本旗舰松岛号受重伤、西京丸等4艘受创伤。中国虽然损失严重,但主力尚存,日本聚歼北洋舰队于黄海的预谋并未实现,北洋舰队只要重整旗鼓,仍可与日再战,但李鸿章为保存自己派系的实力,却命令北洋舰队“保船避战”,躲进威海卫军港,不准巡海迎敌。这样,制海权为日本所控制,此后中国遭到日军海陆两路的夹攻。

丰岛海战中,由于众寡不敌,在顽强抵抗后,“广乙”舰受伤驶至朝鲜海岸搁浅焚毁。

10月下旬,日军兵分二路进犯中国东北边境,第一军渡过鸭绿江,攻占九连城,第二军从大同江海运至辽东半岛的花园口登陆,包抄大连、旅顺。旅顺同威海卫隔海相望,是渤海的门户,是一座拥有近代化设备的北洋要塞。11月6日,日军进攻旅大后路重镇金州,总兵徐邦道率军应战,伤亡惨重,金州失陷。7日,大连不战失陷。18日,日军进攻旅顺。海军提督丁汝昌见形势危急,亲赴天津,请率北洋舰队赴援,遭到李鸿章拒绝。而旅顺守军总办龚照玙早置诸军于不顾,于日军进攻前一天逃往烟台,其余将领也多作鸟兽散。只有徐邦道率军奋战,激战三天,旅顺陷落。日军在旅顺制造了惨绝人寰的“旅顺惨案”,历时三昼夜,血洗全城,屠杀我同胞18000余人。大屠杀的目睹者英国人阿伦在《旅顺落难记》一书中写道:“日军进城后,满路都是被杀者的尸体,竟辨不清路来。在一个池塘边,站满了日军,赶着一群老百姓,往池塘里跳。只见水里有断头的、腰斩的、穿胸的、破腹的,搅作一团。有一个妇女抱着一个孩子浮出水面,正往岸边爬来,日本兵就用刺刀对准她当心扎了对穿,第二个就刺那个小孩,只见刺刀往上一挑,小孩就被挑在枪头上。在另一个地方,10个日军兵捉了许多逃难的中国人,把辫子联在一起,当枪靶子打。有的斩了一只手,有的割下一只耳朵,有的斩断一只脚,有的砍头”。1895年在旅顺建立的“万忠墓”碑文记下了日军的这场暴行:“光绪甲午十月(1894年11月)日本败盟,旅顺不守,官当商民男妇被难者计一万八百余名,忠骸火化,骨灰丛葬于此。”

旅顺陷落后,北洋舰队停泊的威海卫军港,成为日军进攻的主要目标。威海卫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港口呈新月形,港湾环抱着刘公岛。岛上和港湾南北两帮都设有炮台,与港内舰队互相配合,可形成立体交叉的强大火力,足以对付海上来的强敌。但是,如果岸上炮台失守,则会形成对港湾和刘公岛南北夹击的形势。1895年1月20日,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 从威海卫南边的荣成湾成山角登陆,由陆路抄袭威海卫之背,日海军从海上封锁威海卫。躲在港内的北洋舰队腹背受敌。接着,日军攻占南北两帮炮台。日军占领炮台后,把大炮转向港内,轰击北洋舰队。日海军于2月3日向刘公岛和北洋舰队发动进攻,中国将士英勇抗击。北洋舰队旗舰定远号中鱼雷后,管带刘步蟾下令把舰开到刘公岛铁码头外面,把军舰当炮台使用,直至舰上炮弹全部打完,才自行炸沉,刘步蟾也自杀殉国。这时,丁汝昌主张沉船死战,但部下偷生之徒拒不执行命令,并逼迫丁汝昌投降,丁汝昌宁死不降,在绝望中自杀殉国。2月12日,美籍洋员浩威盗用丁汝昌名义草书乞降,交出残舰11艘、刘公岛上的炮台和军资器械。北洋舰队至此全军覆灭。3月,日军集中兵力攻占辽东,先后占领了牛庄、营口、田庄台等军事要地,所到之处,肆意烧杀。

甲午战争爆发后,由于清政府和清军部分将领的腐败无能,无论在朝鲜战场还是在中国国内战场,总是屡战屡败。早在日军占领辽东半岛后,清政府便开始通过外交途径向日本请和。威海卫失陷后,清政府求和之心更切,遂派李鸿章为全权大臣,赴日议和。1895年4月17日,清政府同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承认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和澎湖列岛,赔偿军费白银2亿两,允许日本在中国开设工厂,开辟沙市、重庆、苏州、杭州等地为商埠。由于沙俄等国出面干涉,日本把辽东半岛归还中国,但中国给日本3000万两白银作为“赎辽费”作补偿。《马关条约》是强加在中国人民身上的不平等条约,日本从中国掠夺的数亿金钱,为其进一步发动侵华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割占台湾使得台湾宝岛离开祖国长达半个世纪,台湾同胞从此陷入了日本侵略者的残酷殖民统治。

2.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

中国与日本的历史渊源有:

文化方面、政治思想方面、军事方面。

3. 日本侵略中国历史原因

这个问题具有多面性的答案。1:为了钱财。2:为了领土和资源。3:为了自己的野心和扩大自己的政权,想让更多的人屈服与他的脚下。

田中奏折中说: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亚洲;欲征服亚洲,必先征服中国;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服满洲。
首先,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刻骨入髓,绝对服从,迷信命令;盲目崇拜天皇,认为天皇是“现人神”;崇尚为天皇卖命的“武士道精神”和“大和魂”;有强烈的民族优越感,认为大和民族是天神的子孙,应该统治世界;坚持侵略理论,认为日本国土小,资源少,向外扩张是为了民族生存。日本是一个岛国,资源匮乏,如果困守孤岛就等于坐以待毙,早晚要葬身大海。其次,日本自明治维新以后逐渐强大起来,可以和西方列强抗衡,他把自己当成亚洲的盟主,不允许其他国家染指亚洲事务。其三,日本最不愿意看到中国的强大和团结,他希望中国始终软弱、分裂、军阀割据。上世纪30年代中期,各个军阀纷纷归顺国民政府,红军也被赶到边缘的西北地区很难作乱。尤其是中国的经济当时进入了第一个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日本政府不能坐视中国做大、做强,因此在占领东北后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以实现他征服世界的狼子野心。其一:在中国历史上最为强大的盛唐时期,扶桑(现在的日本)曾倾全国之力,和大唐水师在白令海海域,进行了一场大规模海战,结果是扶桑水军全军覆灭,最后不得不对唐人辅首称臣。试想一下,以大和民族居多的扶桑,又怎么会“相逢一笑泯恩仇”呢?只不过他们是一直无法从每一个方面超越我们中国人,所以就一直以“学生”自居,慢慢尝试从各方面超过中国,可是他们没想到这一等就是1000多年,唉,这可算是世界史上最久才回应的复仇!其二:在中国疆域最辽阔的元朝(外国史学家称为“蒙古帝国”)我们也曾对东瀛(元人对当时日本和称呼)发动了一次海上入侵。只是蒙古人本只擅于平原作战,不通海事。当时的元军就把日本列岛整个封锁,那时的日本全国上下都笼罩在亡国的气氛中。当时我史料记载中说道,日军为防止元军登陆,修筑了很高的城墙把整个日本都置于高墙之内。墙外的元军进不去也就只有封海。只可惜后来,一次超大的台风吞噬了数万元军将士的性命!自负的日本人认为他们虽然在神风的帮助上战胜了蒙古人,但赢的不漂亮,自然会找机会打一次他们认为可以载入史无册的,漂亮而利索的仗。这就是他们侵华的第二个原因。其三:日本历史上的大军阀丰成秀吉,发动数十万大军攻下朝鲜半岛,没来得及好好改善日本匮乏的物资环境,就被大明王朝的铁骑及主动配合的负隅顽抗朝鲜军民,无情地赶回老家种田去了,他们第一次付之实施的侵华就这么泡汤了,能不饮恨再来吗?其四:日本、朝鲜半岛、新加坡等这几个国家的文化都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中国的的文化如:茶艺 在今天的朝鲜和韩国还是原汁原味地称作“茶艺”。可在日本就叫“茶道”,那么可见日本人是很喜欢随意更改别人的东西。(看到了这一点就能把他们的思想根源找到了。)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日本人的军国主义的源头是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的源头就是在盛唐时传入日本的“儒家思想”,但可惜的是他们只取了其中的四个字“礼、义、廉、信”并把他们原来的意思完全否定掉,给日本化了一下,就成了日后发动侵华战争思想的总源头。其五:(其实在第三点也有提到)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人口不断增多,物资原来就少得可怜,后来就成了严重匮乏的局面。人活着总要生存,于是就有人开始在想使大和民族过得更好又比较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发动战争,因为不管是谁发动战争,赢的人总是拥有一切。其六:日本在明治天皇发动的“明治维新”中慢慢强大了起来,而当时他们顶礼膜拜的中国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再对这样的穷苦大哥顶礼膜拜,必定会使日本人觉得没面子!日本人自古就受武士道精神的影响,好斗;还有就是日本人口众多,国土狭小,资源匮乏,也是它一直渴望向外扩张的主要原因。距离远近对它来说只要有能力它都不想放过,长途跋涉偷袭珍珠港就是很好的例子。
至于中国,自清朝末年中日就已交恶,两次甲午海战日本均战胜了当时号称亚洲实力第一的清海军,而且又参加了后来的八国联军,作为当时的列强之一,它理所应当的希望霸占中国。再次,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时,中国已战乱多年,没有一个正式的政权来控制这个国家,处于军阀混战各占一方的局面,国力衰退,人心涣散,可以说当时的日本占了天时和地利,外加多年和中国人打交道的它们完全掌握了中国人的心理弱点。

4.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

中国和日本在历史上的交往过程如下:

645年,日本向中国唐朝学习,进行大化改新。

1926年12月25日,由于统制派军人由外而内改变国家政体的思想,日本开展了对包括中国在内的东亚各国的大规模侵略。

1972年9月29日,中日两国签署《中日联合声明》,实现邦交正常化,并放弃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国家赔偿,1973年1月互设大使馆。

2012年9月11日,日本单方面宣布钓鱼岛“国有化”之后,中国政府采取了空前的积极手段表达对日本此举的抗议和反对。

2014年11月8日,APEC部长级会议召开之前,王毅部长表示,中方重视日方多次提出的愿望,我们在中日关系上的原则立场是明确和一贯的。

(4)日本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中日文化渊源:

茶道作为一种审美仪式,自古以来就受到上层社会的青睐。茶道是一种独特的饮茶仪式和社交礼仪。日本茶道最早是在唐朝贞观年间传入日本的。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事实上,书法不仅在日本很受欢迎,也是人们培养自己的一种方式。佛教传入日本后,书法开始在日本流行起来。和尚和佛教徒用毛笔抄写经文,模仿中国。

相扑起源于日本的神道教,起源于中国。相扑是奈良和平时期宫廷观赏性的运动,战国时期在镰仓成为武士训练的一部分。

和服是模仿中国隋唐的。虽然它们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日本风格,但它们仍然包含着中国汉服的许多特点。

柔道是中国拳击的发展,起源于少林。明末,中国武术大师陈元赞将中国传统武术传入扶桑,成为现代世界第一位柔道大师。

空手道是一种结合了500年前古老的搏击技术和从中国传入日本的拳击技术。空手道不使用任何武器,只使用拳脚,与其他格斗运动相比,是一种比较具有实战意义的运动形式。

5. 日本国的历史

日本国的历史:日本列岛最早在20万年前出现人类,已知最早的日本人类化石可追溯到约3万年前。据《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记载,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于公元前660年建国并即位,即位日相当于西历2月11日,因此就把这一天定为“建国纪念日”。

日本在公元4世纪出现首个统一政权大和国,其后于大化革新后确立天皇体制,引入唐朝文化,仿效中国唐朝的政治制度,尝试创建一个律令制的国家。

710年,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日本进入奈良时代,律令制国家也日益成熟。大和政权的版图在这时也逐渐扩张,征服东北地方部分地区和南九州。

1867年,明治天皇整顿内政,富国强兵,一战后短暂经历大正民主时期,到20世纪30年代落入军部控制,实行军国主义,但于1945年被盟国击败后宣布投降。日本在恢复主权后经济高速增长,跻身先进国家之列,直至20世纪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日本进入长期的相对经济不景气状态至今。

(5)日本中国历史扩展阅读

日本是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世界第三大经济体。其资源匮乏并极端依赖进口,发达的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制造业、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此外,以动漫、游戏产业为首的文化产业和发达的旅游业也是其重要象征。

日本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等许多方面堪称世界典范,其国民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极高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素质。至今保存着以茶道、花道、书道等为代表的日本传统文化。

日本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北部,领土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4个大岛和其他7200多个小岛屿组成,因此也被称为“千岛之国”。日本陆地面积约37.79万平方公里。日本东部和南部为太平洋,西临日本海、东海,北接鄂霍次克海,隔海分别和朝鲜、韩国、中国、俄罗斯、菲律宾等国相望。

日本北海道有世界最著名的渔场之一——北海道渔场,其成因是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

6.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关系

最早和中国有所外交的国家是倭奴国,范晔撰写的《后汉书》中就记述了公元57年(东汉光武帝中元二年)“倭奴国奉贡朝贺,使人自称大夫,光武赐予印绶”,倭奴国其实是日本北九州沿海一带的部落小国,汉光武帝曾通过来使授予刻有“汉委倭奴国”五字的金印,这枚印以于1784年在日本博多湾志贺岛(今福冈市东区)上被发现,现珍藏于福冈市美术馆。《后汉书·东夷传》中记载,约在汉武帝授予倭王金印50年左右之后,既后汉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倭国遣使来华献上生口(即会说话的工具——奴隶)一百六十人,愿请见。安帝接受了倭王礼物后,也回赠了赏赐。倭奴国早于邪马台国181年与中国交往。

公元238年6月卑弥呼女王派遣大夫难升米、副使都市牛利等官员携带男奴4名、女奴6名及斑布2匹2丈作为供品,从北九州海滨乘船前往中国。当时的魏明帝为了表达对卑弥呼女王的赞赏而向女王颁以诏书和赏赐,诏书内容非常友好,魏明帝假金印紫绶。

魏明帝对卑弥呼女王的回礼名称和数量:
“绛地交龙锦(红地有交龙花纹的锦)五匹、绛地绉粟罽(红地用毛做成的毡子)十张、蒨绛(红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绀青(青色的绢织物)五十匹,答汝所献贡直。 ”

另外,还单独赐给卑弥呼女王个人的是:
“又特赐汝绀地勾文锦(青色的锦)三匹、细班华罽(毛织物)五张、白绢五十匹、金八两、五尺刀二口、铜镜百枚、真珠、铅丹各五十斤,皆装封付难升米、牛利还到录受。悉可以示汝国中人,使知国家哀汝,故郑重赐汝好物也。”

回谢礼品中提到五尺刀,汉代一尺相当于23.3CM,五尺则约为1.17米。另外,上述物品中,仅一枚铜镜便重一公斤,百枚铜镜便是一百公斤以上,远远大于卑弥呼女王进贡的数量和质量。

邪马台国的卑弥呼女王和她的继承者壹与女王在公元238年(魏明帝曹睿景初二年)--247年(魏齐王曹芳正始八年)间派遣使节出使魏国多达五次。

公元607年日本开始遣隋,到618年唐灭隋时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毕竟隋朝存在时间太短),到了唐朝,中国的封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进入繁荣时期,日本则处于封建制代替奴隶制的变革时代。中日两国交往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在公元630年--894年,这段期间共派出遣唐使19次,其中除去三次”送唐客使”和一次”迎入唐使”及两次因故未成行外,正式来华的共有13次。

日本对中国的不轨之心古已有之,并不是从明朝才开始有的,只能说明朝的时候,日本比以往都要来的嚣张。

热点内容
奥特曼黑历史 发布:2025-07-05 05:13:59 浏览:8
2017全国二语文试卷 发布:2025-07-05 02:17:04 浏览:679
德阳是哪个省的 发布:2025-07-05 01:20:18 浏览:562
欧豪年彩墨教学视频 发布:2025-07-05 00:38:16 浏览:713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