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历史
『壹』 武威历史上的战事
1、 武威 唐以凉州为基地与少数民族的战争 。
2、 武威天祝松山古城草原上的战争往事--松山战役(明代)。
3、 河西之战 河西即现在甘肃的武威、张掖、酒泉等地,因位于黄河以西,自古称为河西,又称河西走廊。它为内地至西域的通路,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这时它仍在匈奴的控制之下,对汉朝的侧翼构成威胁。汉廷为了打通通西域的道路和巩固西部地区,遂决定展开河西之役,为此,组织强大的骑兵部队,由骠骑将军霍去病领军出征河西。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三月,霍去病率精骑万人出陇西,越乌鞘岭,进击河西走廊的匈奴。他采取突然袭击的战法,长驱直入,汉军所至,势如破竹,在短短的6天内连破匈奴五王国。接着翻越焉支山(今甘肃山丹大黄山)千余里,与匈奴军鏖战于皋兰山(今兰州黄河西)下,霍去病率部勇猛异常,横冲直撞,连战皆捷,阵斩匈奴折兰王、卢侯王,歼敌近9000人,俘虏浑邪王子及相国、都尉多人,并且缴获了匈奴体屠王的祭天金神像。凯旋而还。
同年夏天,汉武帝为了彻底聚歼河西匈奴军,再次命令霍去病统军出击。为了防止东北方向的匈奴左贤王部乘机进攻,他又让张骞、李广等人率偏师出右北平,攻打左贤王,以策应霍去病主力的行动。
这一次,霍去病率精骑数万出北地郡,绕道河西走廊之北,迂回纵深达1000多公里,远出敌后,由西北向东南出击,以秋风扫落叶之势,大破匈奴各部,在祁连山与合黎山之间的黑河(今弱水上游)流域与河西匈奴主力展开决战,杀敌3万余人,取得决定性胜利。是役,霍去病总计接受匈奴单桓王、酋涂王及相国、都尉等2500人投降,俘虏了王母、单于阏氏、王子。相国、将军、当户、都尉等120多人,后来又收降匈奴浑邪王、体屠王部众4万余,斩杀8千,全部占领河西走廊地区。汉朝在那里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移民实边戍守生产。
河西之战,给河西地区的匈奴军以歼灭性打击,使汉朝统治延伸到这一地区,打通了汉通西域的道路,实现了“断匈奴右臂”的战略目标,为进一步大规模反击匈奴提供了可能。经过漠南、河西两大战役的打击,匈奴势力遭到了重创,汉军已完全占有了这场旷日持久反击战争的主动权。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并采纳我的建议。
『贰』 武威历史上出过那些名人
贾诩
个人资料 性别 男
籍贯 [凉州]武威姑臧 [今甘肃武威]
容貌 暂无相关记载
官至 太尉 谥曰肃
三国时著名谋士!
贾诩可称三国第一谋士。这是从两层意义上讲的,一是其所谋之奇之准,其所谋影响之巨,无愧于第一谋士之称;二是因为他是最典型意义上的谋士,不像诸葛亮身担丞相之职,重在治国安邦,也不像周瑜承荷将帅之任,长于领兵作战。贾诩更无意于成为拥兵自重、称霸一方的军阀,他的身份永远在幕后,他不断地从某个将军深厚的帷幕后闪身而出,表面上是献计,实际上却往往收到替将军作主的效果。
贾诩给人的感觉是,像一个把谋略本身当作一种美,只追求谋略才华之展示的唯美主义者:只要自己的计谋有用武之地,他并不在乎江山变色。他先后投靠的段煨、刘表和张绣,竟然都是自己内心颇为鄙视的。他为李傕、郭汜出主意,也决不是要真心辅佐他们。贾诩之所以在分明看出张绣没有远大前途的前提下,仍毅然委身于张绣帐下,仅仅是因为张绣能够对他言听计从,能使他的谋略得以展示。
贾诩真的是时代的罪人吗?我认为对人物的理解要回到他的时代,要看到他的地域文化背景的影响。
东汉末年,礼教已无法维系人心,喊着忠义的人往往是举着忠义的旗号,追求自己的目的。个人在道德失范的同时,又要面队风雨飘摇的乱世。在这个乱世,个体生命没有任何保障,军阀混战、外族劫掠、强盗横行、天灾不断,在这样一个黄天变色的时代,所有的道德都要让位于生存的需要。而这些矛盾在贾诩的出生地——武威,又是尤其地尖锐突出。僻处西凉的武威,仁义礼教的道德规范本来就淡薄,与游牧民族斗争与杂处的生活体验、严峻的生存环境的考验是贾诩不会去在意那些已经变得虚伪的道德,他的谋略只是关注生存,以他和他周边的人的生存为第一义,因为没有精神束缚,他可以纵横驰骋地展现自己的谋略才华。正是在这种精神自由中,他的谋略达到了权变的极至。
贾诩并不是历史的罪人,他是历史的一颗棋子,他以时代所赋予他的性格和才华,在不自觉中完成了对一个旧王朝体制的摧毁。旧的王朝体制不摧毁,新的个人及个人精神便不可能诞生。
我们是无法简单地用道德的眼光来评价贾诩这个奇人的。他像一个在乱世中游戏人生的人。他不追求权势,但小心翼翼地保护自己;他对哪个势力都没有真正的感情,冷眼看待天下的沧桑沉浮;他把施展才华看作一种乐趣,笑盈盈地看着事件按照自己所预期的那样发展;你可以说他无情,但在那个时代,当太多的有情只是虚伪的面具,贾诩有理由选择做一个旁观者和唯美主义的游戏者。
李益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
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
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
尝与济诗,有怨望语。
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每作一篇,教坊乐人以赂求取,唱为供奉歌辞。其《征人歌》、《早行篇》,好事画为屏障。集一卷,今编诗二卷。
李轨
(?—619年),字处则,甘肃武威人。
隋唐年代甘肃河西地区割据者,大业十三年(617年),李轨自称河西大凉王,武德元年(618年),唐高祖李渊为了进攻薛举,遣使给李轨送来玺书,称李轨为从弟。十一月,李轨占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五郡之地,改称凉帝,建元安乐,并遣人奉书给唐高祖,自称从弟、大凉皇帝臣轨。武德二年(619年)五月唐高祖派安兴贵劝李轨降唐,安兴贵劝李轨降唐无效,遂与其兄户部尚书安修仁密谋,勾结胡兵发动兵变,城中人争出就兴贵,李轨见大势已去,携同妻子登上玉女台,饮酒告别,李轨被俘,送往长安问斩。
段韶
北齐开国元勋--段韶
段韶,字孝先,武威姑臧人,出身军官世家。
段韶少年时代就擅长骑射 ,有将才,加上和高欢有点亲戚关系,深得高欢信任,任都督。北魏建明二年(531)十月, 高欢 与尔朱兆战于广阿(今河北境内),高欢看到尔朱兆兵多势众,有些害怕,段韶鼓励道:“ 得天下之心谓之众。尔朱兆杀主立君,残害天下,国人不耻,且亲近奸邪小人,疏远才俊之士。将军伸正义,清君侧,顺天意,合民心,岂有不胜之理?”高欢听了段韶的话,向敌人 发起猛攻,很快就取得了胜利。段韶以军功被封为下洛县男,又赐其父爵为姑臧县侯。东魏 武定元年(543),高欢被西魏大都督贺拔胜所败,只有六七个侍从跟随。贺拔胜率兵追到 ,举枪将刺高欢,段韶驰马反射,射死了贺拔胜的马,使追兵不敢前进,高欢免于一死。因 此高欢赐给他鞍马、黄金,并进爵为公。武定四年(546)九月,高欢大军围攻西魏玉璧城 数日未克,死伤7万多人。高欢病危,临终前嘱其子及大臣:“凡军旅大事,都要和段韶商 量。”公元550年,高洋废东魏孝静帝自立,建立北齐,段韶任尚书右仆射、冀州刺史。
北齐天宝四年(553),梁将东方白额领兵进犯北齐,段韶奉命讨伐,大败梁军,杀东方白 额,被封为平原郡王。后历任司空、司徒、大将军、尚书令,赠太子太傅,兼任并州刺史等 职。之后,北齐和北周每有战争,带兵将帅非段韶莫属,而且都能取得胜利。武平二年(57 1),北齐与北周在边境对峙数月,段韶在军中病危,他在设计大破周军的当天夜里死去。 北齐为他举行了隆重的葬礼,追加黄钺,赠相国、太尉衔,谥曰忠武。
段韶在北齐外统军旅,内参朝政,真可谓出将入相,功勋卓著。他性情温和,处事谨慎,每 有战事,指挥若定,是北齐最有威望的元老宿将。段韶父亲段荣,官至太尉;三个儿子和弟弟皆官位显赫。
段思平
公元893—944年。大理喜睑(今喜洲)人,大理国的缔造者。
祖籍甘肃武威,先世移居云南,融入白蛮,成为白蛮大姓,世代为南诏大臣。段思平祖上虽然簪缨世家,威名显赫,但是到段思平出生时,家道中衰,已成为没落贵族。段思平年幼时,“惟甘贫度日”,年纪稍长,又牧羊山中。世宦家庭培养出了他的治世才干及文韬武略,而贫困的劳动生活,又使他有机会接近下层民众,体察民间的疾苦。
由于段思平武艺超群,才干出众,最初被升为幕览,后来积功升至通海节度使,成为统辖一方的大将。当时,社会正处在变革当中,南诏政权已经走向末路,先后被郑买嗣的“大长和国”、赵善政的“大天兴国”和杨干贞的“大义宁国”取代。这几个政权存在大时间都很短,相互更迭时都免不了有一番杀戮,弄得民不聊生,怨声载道。
段思平深知,自己在通海建立的精锐部队还无法和杨氏兄弟抗衡,于是,他联络了其他白族大姓,向滇东黑爨等三十七部借兵,并发动广大人民起义,才能推翻杨氏政权。经过周密的组织和计划,937年2月4日,段思平领导的大规模的起义爆发了。最后各路大军攻破太和城,灭大义宁国,建大理国,定都阳苴咩城(今大理城),建年号文德。
段思平建立大理国后,历行改革、励精图治、发展生产,着手建立新的封建秩序,大理国的生产、经济得到了很大的发展。944年,段思平在邓川视察农业的时候去世,其子段思英继位。大理国(包括后理)维持了22世,达300余年。至元代忽必烈灭大理国后,鉴于段氏的力量强大,仍命段氏为大理国总管,继续统治大理地区达百余年。
『叁』 历史上武威市是哪个国家的首都
五凉古都,今甘肃武威,又名凉州、雍州、西凉,是少数民族用语。五凉,指的是东晋公元301年至439年这个时间区间里,以河西走廊为中心建立起的五个封建王国,除西凉外,其它四个王国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均以姑臧城(今武威城区)为国都。隋末凉州人李轨建立的大凉国也以凉州为都城。因此,武威享有“五朝古都”之誉
『肆』 “武威”的名称怎样由来
“武威”的名称的由来:周为雍州之地,春秋以前为西戎占据,秦为月氏驻牧地。西汉文帝前元六年(前174年)匈奴占领河西。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霍去病击败匈奴,为显示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西汉政府在原休屠王领地置武威郡,武威由此得名。
如今的武威,已站着祖国向西开放开发的前沿,抢抓“一路一带”战略机遇,加快甘肃国际陆港建设,充分利用河西走廊这条“通道”,提升对外开发水平,向世界展示着古老而又崭新的风姿。
武威地形地貌
武威市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和蒙新高原三大高原交汇地带,地势呈西高东低,局部地形复杂。地形可分为三带。南部祁连山区,海拔在2100米—4800米之间,山脉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气候冷凉,降水丰富,有利于林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中部平原绿洲区,海拔1450米—2100米之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全省和全国重要的粮、油、瓜果、蔬菜生产基地。
北部荒漠区,海拔1300米左右,干旱少雨,日照充足,是沙生植物、名贵药材的主要产地。境内最高峰天祝冷龙岭主峰咔哇掌位于县境西北,海拔4872米,最低点民勤白亭海位于民勤县北部,海拨1020米。
『伍』 谁知道关于武威历史的资料,详细一点的!
武威古称凉州,六朝时的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郡、州、府机关所在地。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重镇,是“丝绸之路”的要隘,一度成为北方的佛教中心。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在这里形成、发展。文物古迹有皇娘娘台新石器文化遗址、唐大云寺铜钟、海藏寺、罗什塔、文庙、钟楼、雷台观及碑刻等。雷台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为国家文物珍品。
武威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早在5000多年前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公元前121年,汉武帝派骠骑大将军霍去病远征河西,击败匈奴,为彰其武功军威而得名。自汉武帝开辟河西四郡,历代王朝曾在这里设郡置府,东晋十六国时,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国和隋末的大凉政权先后在此建都,成为长安以西的大都会,中西交通的咽喉,丝绸之路的重镇,民族融合的熔炉。悠久的历史孕育了灿烂绚丽的五凉文化、西夏文化、佛教文化和民族民间地域文化,名胜古迹众多,文化遗产丰富,是甘肃省的文物大市。现已普查清楚的文物保护单位543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8处,馆藏文物4.7万多件,其中国宝级文物3件,一级文物177件,二级文物346件,三级文物758件,突出的特色是“一马”(铜奔马)、“一碑”(西夏碑)、“一寺”(白塔寺)、“一窟”(天梯山石窟)、“一塔”(罗什寺塔)、“一庙”(文庙)。铜奔马是中国旅游标志,被誉为“古典艺术品的最高峰”;西夏碑是独一无二的稀世珍宝,是我国研究西夏历史少有的实物资料;白塔寺是元代阔端太子与西藏佛教领袖萨班举行“凉州会盟”之地,是西藏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天梯山石窟被称为中国“石窟之祖”,是我国早期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罗什寺塔是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讲经说法之地,鸠摩罗什被称为我国古代四大佛经翻译家之首,被誉为译经泰斗;文庙是全国三大孔庙之一,其规模“壮伟宏耀”,为“陇右学宫之冠”。同是还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雪域高原、绿洲风光和大漠戈壁等自然景观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具有较高的文化旅游价值。
『陆』 武威在历史上曾出过那些历史名人
史上的武威就是凉州的州府所在,曾经也叫过“西凉”、“姑臧”
前凉、后凉、北凉都在这里做过都城
前凉:(314年-376年) 汉族 亡于前秦
武穆公(追封) 张轨 (255-314) 在位(300-314)
昭公 张寔 (271-320) 在位(317-320)
成公 张茂 (271-324) 在位(320-324)
文公 张骏 (307-346) 在位(324-346)
恒公 张重华 (327-354) 在位(346-353)
哀公 张曜灵 (344-355) 在位(353)
威公 张祚 (?-355) 在位(353-355)
冲公 张玄靓 (350-363) 在位(355-363)
悼公 张天锡 (343-403) 在位(363-376)
凉王 张大豫 (?-386) 在位(386)
后凉:(389年-403年)氐族 亡于后秦
懿武帝 吕光 337—399
隐王 吕绍 399
灵帝 吕篡 399—401
后主 吕隆 401—403
北凉 397年-439年 汉族、匈奴 亡于北魏
凉王 段业
武宣王 沮渠蒙逊
哀王 沮渠牧健
沮渠无讳
沮渠安周
郡望
『柒』 武威古代是什么民族
武威市,是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为彰显大汉帝国的"武功军威"而得名,甘肃省下辖市,中国地级市。位于甘肃省中部,河西走廊的东端,东临省会兰州,西通金昌,南依祁连山,北接腾格里沙漠。
武威古称凉州,历史上曾经是著名的"丝绸之路"要冲,河西四郡之一。武威市区位优越,东接兰州、南靠西宁、北临银川和内蒙、西通新疆,处于亚欧大陆桥的咽喉地位和西陇海兰新线经济带的中心地段,兰新、干武铁路、G30、G312国道贯穿全境。
武威市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处、国家4A级景区4处、省级自然保护区3处。
武威是"中国旅游标志之都"、"中国对外开放城市"、"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葡萄酒城" 、享有"西藏纳入中国版图的历史见证地"、"中国葡萄酒的故乡"、"世界白牦牛唯一产地"和"中国人参果之乡"等美誉。
『捌』 武威古城有哪些历史
武威古城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是丝绸之路由东向西进入河西走廊后的第一重镇。汉初武威为匈奴所筑,名叫盖臧城。汉武帝为开避中西交通,派大将卫青、霍去病打败匈奴后,在此设置武威郡。西汉末年,窦融占据河西时称凉州牧。据说是因为早寒而得名。
古凉州从唐代开始,一直是河西节度使的驻地,商业兴隆,经济发达,成为河西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唐朝著名大诗人高适、岑参、王维等都曾在这里留下为世人传颂的光辉诗篇,人们熟知的唐代凉州词、西凉乐伎,成为武威的骄傲。武威具有重大历史价值的名胜古迹很多。武威文庙里的西夏碑,原名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刻于西夏1094年,碑的正背两面分别刻有西夏文和释成的汉文,是全国少有的石刻珍册善本。
武威最为有名的文物,要数城北雷台东汉墓出土的铜奔马了。铜奔马,即马超龙雀,俗称马踏飞燕。马身高34.5厘米,长45厘米。马首高昂,三足腾空,右后蹄踏着一只龙雀,头上一撮呈流线型的鬃毛指向尾部,势若飞腾。造型奇特,别具匠心,既富浪漫主义色彩,又合乎力学平衡原理。虽然奔马三足腾空,全身的着力点仅集中在展翅飞行的龙雀背上,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完美无缺的天马行空运动速度和整体重量平衡的造型,成为当今世界上罕见的艺术珍品,并成为中国旅游的图形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