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分类图
㈠ 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组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A.①蘑
A、蘑菇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银杏侧柏属于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葫芦藓是苔藓植物无种子,有叶,符合图中的③,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A正确;
B、珊瑚虫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侧柏属于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墙藓是苔藓植物无种子,有叶,符合图中的③,衣藻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B正确;
C、酵母菌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油松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肾蕨属于蕨类植物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C正确;
D、家鸽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水杉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玉米属于被子植物,有叶绿体,有果实,有种子,不符合图中的③;D错误.
故选:D
㈡ 如图是某同学建立的生物分类图,其中①~④各代表一种生物.下列哪组生物不能用该图分类()A.①蘑
A、蘑菇属于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银杏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葫芦藓是苔藓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
B、珊瑚虫是动物,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侧柏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葫芦藓是苔藓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衣藻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
C、酵母菌是真菌,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油松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肾蕨是蕨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没有种子,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③;水绵属于藻类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没有根茎、叶的分化,符合图中的④.
D、家鸽是动物,没有叶绿体,符合图中的①;水杉是裸子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但有种子,符合图中的②;玉米是被子植物,有叶绿体,有果实,不符合图中的③;地钱是苔藓植物,有叶绿体,无果实,无种子,有茎、叶的分化,不符合图中的④.
故选:D
㈢ 生物分类
生物的界级分类: 生物种类繁多,姿态万千、大小、结构差异悬殊。迄今为止,我们所知道的动物约有150万种、植物约有50万种,微生物约有10万种。对于200多万种生物怎样科学地分类,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存在着一个由浅入深、由简至繁、由低级至高级的认识过程。总的说来,人类最早把生物分成截然不同的两大界——动物界和植物界。但随着人们对生物的认识不断深化和科学的发展,近一百多年来,从两界系统经历过三界系统、四界系统、五界系统至六界系统,最近又出现了三原界(或三总界)系统。(见表1) 现将生物界级分类的简史和现况介绍如下: 两界系统:人类对生物的分类最早只是为了易于识别和利用的需要。我国古代人民对生物的分类也都是从把生物分为动物和植物开始的。我国的《诗经》,《周礼·地官》等著作中是最早的“二界分类系统”。在这些著作中把百余种植物和动物,分别用草、木、禾、竹、虫、鱼、鸟、犭为文字名称的部首,或把动物分为毛物、鳞物、羽物、介物及裸物五类,相当于现代动物分类中的哺乳类、鱼类、爬行类、鸟类、甲壳类和软体动物类。同样,在国外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前322)把生物分成动物类和植物类。而较为科学而系统地正式用植物界和动物界两界分类系统的是林奈(1735年),200多年间一直被沿用。 三界系统:随着科学的进展,1866年,德国著名生物学家海克尔(1834~1919)等发现真菌虽然营固着生活及细胞有壁,但不营光合作用,因此归属植物界有所不妥,更突出的是眼虫,它具有动植物两界的共性。于是,提出了三界系统。他们把那些单细胞动物和其它一些不能明确属于动物界或植物界的单细胞生物,归属为原生生物界。 四界系统:三界系统比两界系统前进了一步,初步反映了生物的进化系统,但并没有把像细菌、蓝藻等细胞内无明显核区的与那些具有明显核区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如酵母类)区分开来。于是,在1974年由利戴尔等把生物除了动、植物和真菌等具有真核的三界以外的生物称为原核生物界。这样,就提出了生物的四界分类系统。 五界系统:1969年,惠特克总结了前人的各种学说提出了五界系统。五界学说的理论依据是从原核生物到真核单细胞生物再到真核多细胞生物三大进化阶段,又以光合营养、吸收营养和摄食式营养的三种营养方式的区分为原则。他们把生物分为五界系统:包括动物界,植物界,原生生物界(包括原生动物,单细胞藻类、粘菌等),真菌界(Fungi,包括真菌和酵母菌)以及原核生物界(包括细菌,蓝细菌等)。 六界系统:1975年特劳巴和1977年我国学者王大耜等认为病毒一类非细胞生物应另立一个病毒界,于是提出了六界系统,包括动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和病毒界。 三原界系统:70年代以后,随着分子生物科学的研究的深入发现了有一类栖居于极端生态环境的生物,这类生物的细胞具有原核生物的细胞结构,但在分子生物水平上,它们既不同于一般的原核生物,又区别于真核生物,因此。由沃斯等1977年提出了一个三原界学说。他们把这种“第三生物”称为古细菌原界,它与真核生物原界,原核真细菌原界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 (1)细胞膜的脂类是有醚键,有分支的直链,而真细菌和真核生物均有酯键,无分支直链。 (2)细胞壁种类多样不含一般真细菌细胞壁含有的胞壁酸,D型氨基酸和二氨基庚二酸,更不同于无细胞壁的动物细胞和有纤维素,几丁质细胞壁的植物细胞。 (3)核糖体的16SrRNA其核苷酸顺序独特,既不同于真细菌,也不同于真核生物。 (4)tRNA成分不存在胸腺密啶(T),区别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 (5)蛋白质合成起始密码,始于甲硫氨酸,与真核生物相同,不同于真细菌。 (6)对抗生素的敏感性也区别于真细菌和真核生物,比较独特(见表2)。 (7)这类生物生态条件独特,有的是严格厌氧菌,如产甲烷菌;有的是极端嗜盐菌;有的则是嗜热嗜酸菌。统称为古细菌。以上介绍了各种生物界级分类的历史和现况,当然人们对生物的认识是不断深入的。例如,还有一些生物目前尚难确定它们的位置,比如类病毒和朊病毒,它们只含低分子量RNA或只有蛋白质组成的生命物质。因此,生物界级的分类也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更加科学和完善。生物的分界是随着科学发展的水平在不断地改变及深化的。在林奈的时代,对生物的观察仅限于肉眼所能看到的特征及区别,那时生物界仅分为植物界(Plantae)与动物界(Animalia)两大界。到19世纪中叶,霍洛(Hogg,1860)及赫克尔(1866)提出了生物的三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Protista)、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单细胞动物、藻类及真菌,他们的三界系统反映了单细胞生物与多细胞生物的区别。直到1959年魏泰克(Whittaker)提出了四界系统,即原生生物界、真菌界(Fun-gi)、植物界与动物界。其中原生生物界包括了细菌、蓝藻及原生动物,将真菌独立成一界。1974年李代尔(Leedale)又提出了原核界(Monera),其中包含细菌及蓝藻,仍为四界系统,即原核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以后魏泰克又在李代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五界系统,即原核界、原生生物界、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以后又有人主张病毒也应独立成界,例如我国的植物学家胡先骕(1965)提出在界级之上应设总界(Superastatus),他将病毒列为始生总界(Protobiota),其他生物为胞生总界(Cyt-obiota)。1979年我国昆虫学家陈世骧将生物分为3个总界,即非细胞总界,包括病毒界;原核总界,包括细菌界及蓝藻界;还有真核总界,包括植物界、真菌界及动物界,共为六界。目前生物学家较多地接受五界系统或六界系统,但其内容各家略有出入。总之,不同的生物独立成界,都应有其客观的分界特征,这些基本特征是: 关于病毒是否独立成界,目前生物学家还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病毒不能独立生存、不能独立的进行新陈代谢、而必须寄生于其他生物的细胞内才能生存,所以不能认为是生物,而仅是核酸的片段,所以不能独立成界。也有人认为病毒内含有核酸物质DNA或RNA(在一种病毒中仅有其中的一种核酸),他们使用着与其他生物共同的遗传密码,能在寄主细胞内复制自己,进行繁殖,所以是有生命的物质,是代表着生命进化到非细胞结构的阶段,所以应该独立成界。 原核生物界 包括细菌及蓝藻,原核生物的细胞是细胞结构的初级阶段。细胞内没有核膜,DNA分子结构成环状位于细胞质中,细胞内也没有膜细胞器,如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细胞壁含有粘多肽复合物,细胞行无丝分裂,这种细胞称原核细胞,由这种细胞构成的生物称原核生物。 原生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 包括单细胞动物及藻类,是具有真核的单细胞生物,或单细胞群体。它已进入细胞结构的高级阶段,因为它具有染色体、DNA分子成线状排列、形成细胞核、核的外层有双层结构的核膜包围,细胞内具有细胞器,细胞行有丝分裂。藻类如具细胞壁,则由纤维素及果胶组成。 真菌界 真菌界 包括真菌,是真核生物,大多数像植物一样营固着生活,细胞壁由纤维素及甲壳素组成,没有叶绿体,不能行光合作用,营腐生或寄生生活。 植物界 植物界是多细胞的真核生物,具叶绿体、行光合作用,营固着生活。细胞壁为纤维素组成,细胞质内常具大的中心液泡,具繁殖组织或器官,有明显的世代交替或发育阶段。 动物界 动物界行摄食营养的多细胞真核生物,无细胞壁,由肌肉收缩引起运动,具有神经系统,能对刺激产生反应,以协调与环境的平衡。 生物界级分类的历史和现况
㈣ 生物分类树状图 app
中国植物志
福建植物志
等
㈤ 生物分类图【简单的】
http://www.infinitus.cc/index.php?mod=image&item=group&code=view&id=4839
这个还可以
㈥ 生物的分类图
分类等级包括域(总界)、界、门、纲、目、科、属、种。在每一级里,都可插入一个亚级。
种是最小的生物单位。生物的相同科、目越多,共同点也越多。
域是生物分类法中最高的类别。作为比界高的分类系统,称作“域”(Domain)或者“总界”(Superkingdom)。这三域分别命名为细菌域(Bacteria)﹑古菌域(Archaea)和真核域(Eukarya)。
详细分类
域、界、门、亚门、总纲、纲、亚纲、总目、目、亚目、总科、科、亚科、总属、属、亚属、总种、种、亚种。
生物由非细胞生物、原核生物及真核生物组成,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植物、动物等,生物的最基本特征是新陈代谢。
生物,是指具有动能的生命体,也是一个物体的集合。而个体生物指的是生物体,与非生物相对。 其元素包括:在自然条件下,通过化学反应生成的具有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的有生命的物体以及由它(或它们)通过繁殖产生的有生命的后代,能对外界的刺激做出相应反应,能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依赖、相互促进。并且,能够排出体内无用的物质,具有遗传与变异的特性。
生物最重要和基本的特征在于生物会进行新陈代谢及遗传两点,前者说明所有生物一定会具备合成代谢以及分解代谢(两个是完全相反的两个生理反应过程),并且可以将遗传物质复制,通过自我分裂生殖(无性生殖)或有性生殖,交由下一代繁殖下去以避免灭绝,这是类生命现象的基础。
在生物学和生态学中, 地球上约有870万种物种(±130万),其中650万种物种在陆地上,220万种生活在水中。多种多样的生物不仅维持了自然界的持续发展,而且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但是现存的动物急剧减少,只有原来地球上的动物的十分之一。
人类及其他生物共同居住在生物圈这个美丽家园中。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和岩石圈的表面。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等。
㈦ 生物灭绝种类(图)
每小时3个物种灭绝
英国生态学和水文学研究中心的杰里米·托马斯领导的一支科研团队在最近出版的《科学》杂志上发表的英国野生动物调查报告称,在过去40年中,英国本土的鸟类种类减少了54%,本土的野生植物种类减少了28%,而本土蝴蝶的种类更是惊人地减少了71%。一直被认为种类和数量众多,有很强恢复能力的昆虫也开始面临灭绝的命运。
科学家们据此推断,地球正面临第六次生物大灭绝。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首席研究员、中国濒危物种科学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蒋志刚博士也认为,从自然保护生物学的角度来说,自工业革命开始,地球就已经进入了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期。
据统计,全世界每天有75个物种灭绝,每小时有3个物种灭绝。
把调查到的英国蝴蝶情况推及英国其他昆虫,及整个地球上的无脊椎动物,那我们显然正在遭遇一场严重的生物多样性危机。
物种是指个体间能相互交配而产生可育后代的自然群体。已经灭绝的物种是指在过去的50年里在野外没有被肯定地发现的物种。“大灭绝不单是一个物种灭绝,而是很多物种在相对比较短的地质历史时期,即几十万年,或者是几百万年里灭绝了。”蒋志刚博士说。
托马斯说:“昆虫物种量占全球物种量的50%以上,因此它们的大规模灭绝对地球生物多样性来说是个噩耗。”
自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上已有冰岛大海雀、北美旅鸽、南非斑驴、印尼巴厘虎、澳洲袋狼、直隶猕猴、高鼻羚羊、普氏野马、台湾云豹等物种不复存在。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发布的《受威胁物种红色名录》表明,目前,世界上还有1/4的哺乳动物、1200多种鸟类以及3万多种植物面临灭绝的危险。
前5次灭绝自然而为
自从6亿年前多细胞生物在地球上诞生以来,物种大灭绝现象已经发生过5次。
地球第一次物种大灭绝发生在距今4.4亿年前的奥陶纪末期,大约有85%的物种灭绝。
在距今约3.65亿年前的泥盆纪后期,发生了第二次物种大灭绝,海洋生物遭到重创。而发生在距今约2.5亿年前二叠纪末期的第三次物种大灭绝,是地球史上最大最严重的一次,估计地球上有96%的物种灭绝,其中90%的海洋生物和70%的陆地脊椎动物灭绝。
第四次发生在1.85亿年前,80%的爬行动物灭绝了。第五次发生在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也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次,统治地球达1.6亿年的恐龙灭绝了。
前五次物种大灭绝事件,主要是由于地质灾难和气候变化造成的。例如,第一次物种大灭绝是由全球气候变冷造成的,发生在白垩纪末期的那次则是因为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全球生态系统的崩溃。
第6次灭绝人是祸首
现在进行之中的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人类成为罪魁祸首。专家认为,人类是否会列入其中也很难说。
蒋志刚博士也不否认,从进化论的角度来看,物种灭绝本是自然规律,比如大熊猫种群目前就处于一种衰退的状态。但是自从人类出现以后,特别是工业革命以来,地球人口不断地增加,需要的生活资料越来越多,人类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干扰越来越多。如此这般,大批的森林、草原、河流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公路、农田、水库……
生物的自然栖息地被人类活动的痕迹割裂得支离破碎。“每一条道路对于动物来说都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就连分布在道路两边的蝴蝶种群都产生了隔离,不再像以前那样飞来飞去进行基因交流。”蒋志刚博士痛心地说:“更不用说藏羚羊、狮子、老虎等这样的大型动物了。”有科学家估计,如果没有人类的干扰,在过去的2亿年中,平均大约每100年有90种脊椎动物灭绝,平均每27年有一个高等植物灭绝。但是因为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倍到1000倍。
美国杜克大学著名生物学家斯图亚特·皮姆认为,如果物种以这样的速度减少下去,到2050年,目前的四分之一到一半的物种将会灭绝或濒临灭绝。
新物种难以产生
现有的物种在不断走向衰亡,新的物种却很难产生。
根据化石记录,每次物种大灭绝之后,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全新的高级类群。恐龙灭绝之后哺乳动物迅速繁衍就是一个典型例子。
但蒋志刚博士认为,生物总是在不断地进化之中,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生物都是经过漫长年代进化而来的。所以,新物种的产生需要很长时间和大量空间,但是现在到处都在人的管理下,自然环境越来越差,生物失去了自然进化的环境和条件,物种在不断地自然死亡,却很难有新的物种产生。
就像虎一样,如果给它足够的生存空间,让它自由地捕猎,它可能还会进化,产生一种类似虎的新物种,但是现在活动的空间有限,它要生存下来都很难了,就不用说进化了。
地球表层,是由动物、植物、微生物等所有有生命的物种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环境组成的一个巨大的生物圈,人类也是其中一员。大量生物在第六次物种大灭绝中消失,却很难像前五次那样产生新的物种,地球生态系统远比我们想象的脆弱,当它损害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导致我们赖以生存的体系崩溃。
如果人类由于自身的行为而造成灭顶之灾最终时刻的来临,人类会成为幸存者吗?
2050年地球百万物种灭绝
来自欧洲、澳大利亚、中南美洲和非洲的科学家们在对占地球表面面积20%的全球6个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进行了为期两年的研究后得出了一个惊人的初步结论:由于全球气候变暖,在未来50年中,地球陆地上四分之一的动物和植物将遭到灭顶之灾。他们预计,在2050年地球上将有100万个物种灭绝。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由于气候变暖已经是既成事实,因此在将要灭绝的物种中,有十分之一的物种的灭绝将是不可逆转的。但是从现在起各国控制全球有害气体排放量的努力将能够拯救更多的物种免遭同样的命运。
高山生物幸存机会大
根据科学家们的研究结果,那些生活在高山地区的生物物种幸存下来的可能性要比其他地区的大一些,因为这一地区的物种在全球气候变暖时,可以向更高也更凉爽的地区转移。
那些生活在地势平缓地区的生物,比如在巴西、墨西哥和澳大利亚的生物,它们未来的生存环境将非常脆弱。这些地区的生物要想适应变化了的气候和环境,只能向千里以外的地区转移,而这几乎就是不可能实现的。
鸟类最有希望生存
而鸟类靠着强有力的迁徙能力在理论上是最有希望幸存下来的物种之一。为了找到更适于生存的地区,鸟类可以长途飞行,但是由于森林和其他自然条件的恶化,它们并不一定能够找到真正适合生存的自然环境。其结果就是只能面对死亡。
上述科学研究小组成员之一的、来自英国利兹大学的生物保护学专家托马斯教授表示:“当科学家进行科学研究时,他们都希望能最终得出一个明确的结论。
但是,我真的希望我们没有得出我们已经得出的这一结论。事实远比我们想象的要严重得多,我们得出的结论很可能过低估计了生物物种面临的残酷生存环境。”
澳12种蝴蝶要消失
科学家们的另一些惊人的发现是,在澳大利亚被纳入研究的24种蝴蝶中,有一半将在未来的岁月中永远消失。
而在南非主要生物保护区内,受保护的60%的生物物种有灭绝的危险。在占巴西总面积五分之一的巴西中西部热带草原地区,研究显示,在该地区的163种树木中将有70%以上的树种灭绝。其中很多植物是该地区特有的稀有品种。
欧洲受影响最小
欧洲是自然环境受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最小的地区。该地区的动植物生存几率要大于世界其大地区的动植物。但即便如此,在气候变暖的影响下,欧洲地区四分之一的鸟类和11%到17%的植物也将在未来逐渐灭绝。
在墨西哥的研究表明,平原和干旱地区的动植物受气候变暖影响最大。一旦气候有一丝的变化,这些动植物就需要迁移至很远的地区才能找到适宜生存的新环境。在该地区接受研究的1870种动植物种,三分之一将在未来出现生存危机。
新闻链接 科学家提出“性别失衡论”
新华社华盛顿4月21日电 按照科学界流行的看法,恐龙灭绝是外来天体撞击地球所致。但外来天体撞击究竟引发了何种后果直接加速了恐龙灭亡,却众说纷纭。比如,英国和美国研究人员新提出的一种观点则认为,外来天体撞击引发的气候变冷,有可能造成恐龙后代雄多雌少,恐龙最终因“性别失衡”而走上绝路。
英国利兹大学戴维·米勒教授和同事在新一期美国《生育与不孕》杂志上指出,哺乳动物、鸟类、蛇、绝大多数蜥蜴和一些鱼类,其后代性别是受染色体或基因决定的。以哺乳动物为例,后代遗传了两个X染色体的为雌性,遗传了一个X染色体和一个Y染色体的将是雄性。但目前在地球上生活的一些爬行动物,如鳄鱼和乌龟等,它们下的蛋在孵化过程中所处的环境温度将影响到后代性别。研究人员说,恐龙等一些早已灭绝的物种,后代性别很可能也受孵化时的温度所决定。
米勒等人认为,距今约6500万年前外来天体撞击地球,很可能使大量尘埃进入地球大气层,全球气候因此变冷,结果导致恐龙的后代中雄性占据了主导地位。这种性别比例的失衡可能是造成恐龙灭绝的一个重要因素。
研究人员推测,哺乳动物雄性中的Y染色体,可能主要是为了预防与气候变化相关的物种灭绝而进化出来的。这种通过遗传决定性别的机制,可以保障后代中两性比例的平衡。他们认为,目前全球正在经历的变暖趋势,有可能给现存一些靠环境温度决定后代性别的物种生存构成威胁。
回答者:wttttt - 总监 八级 12-10 20:31
--------------------------------------------------------------------------------
评价已经被关闭 目前有 4 个人评价
好
75% (3) 不好
25% (1)
对最佳答案的评论
sb
评论者: 黑胡狼 - 秀才 二级
--------------------------------------------------------------------------------
其他回答 共 5 条
北部白犀牛,白鳍豚,苏门答腊虎,奥里僧海豹,诺科鳄鱼,小嘴狐猴,兰.坎皮海龟,奥瑞纳克鳄鱼,泰国猪鼻蝙蝠,夏威夷蜗牛,斯比克斯鹦鹉,微型猪。
参考资料:forum.life.sina.com.cn/cgi-bin/ viewone.cgi?gid=38&fid=102&itemid=8808 - 27k
㈧ 生物是如何分类的
按目前的分类阶元,生物划分为:界、门、纲、目、科、属、种。 先说界。生物学家将200多万种生物分在5个界中:原生生物界、原核生物界、真菌界、植物界和动物界。处于同一个界中的生物亲缘关系就近,共同点就多。如灵芝和蘑菇、青霉菌都属于真菌界;人和猩猩、狼、蜘蛛等都属于动物界。 可是,每一个界中,生物种数很多,仍然不方便我们认识生物。如植物界中有植物约50万。于是,生物学家再把每一个界分成不同的“门”。如,植物界有苔藓植物门、蕨类植物门、种子植物门等;动物界再分成腔肠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脊索动物门等等。其他的界依次类推。毫无疑问,属于同一个门中的生物亲缘关系要比处在同界但不同门的要近。 至于纲,则是在每个门里再分成几个纲。如,脊索动物门里,有哺乳纲、鸟纲、爬行纲、两栖纲和鱼纲等。现在你可以看到,处在同纲的生物,亲缘又进了,共同点又多了。如人跟猩猩同属哺乳纲,蛇属于爬行纲,这三者的亲缘关系你一看就知。 每个纲中再分目。哺乳纲可分成灵长目、食肉目等。每个“目”中分“科”,每个“科”再分成几个“属”,每个“属”最后分成几个“种”。每一个“种”中生物只有一种,如人种,只有人一种,不存在其他生物。当然,种下面还可以分亚种(植物的,叫品种),如人种中的棕、黑、白、黄四种肤色的人,就是相当于4个亚种。但,只要是同一个“种”的生物,相互间就可交配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比如,斑点狗和西施狗虽属同种不同亚种,所以他们可以产生有繁殖力的后代。而马和驴,属不同种,虽然人类强迫他们交配了,但产生的骡子是没有生育能力的。 类系统是阶元系统,通常包括七个主要级别:种、属、科、目、纲、门、界。种(物种)是基本单元,近缘的种归合为属,近缘的属归合为科,科隶于目,目隶于纲,纲隶于门,门隶于界。 随着研究的进展,分类层次不断增加,单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单元,如总纲(超纲)、亚纲、次纲、总目(超目)、亚目、次日、总科(超科)、亚科等等。此外,还可增设新的单元,如股、群、族、组等等,其中最常设的是族,介于亚科和属之间。 列入阶元系统中的各级单元都有一个科学名称。分类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对象归入一定的系统和级别,成为物类单元。所以分类和命名是分不开的
再给你个网站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407081102538.html
也可以看八下生物书第22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