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镇的历史
㈠ 简单介绍一下乌镇
乌镇作为江南水乡六大古镇之一,乌镇距今已有1300年的建镇历史。除了拥有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风情和精巧雅致的民居建筑之外,乌镇更多地飘逸着一股浓郁的历史和文化气息。 乌镇的东、西、南、北四条老街呈“十”字交叉,构成双棋盘式河街平行、水陆相邻的古镇格局。民居宅屋傍河而筑,辅以河上石桥,体现了小桥、流水、古宅的江南古镇风韵。乌镇街道上清代的民居建筑保存完好,梁、柱、门、窗上的木雕和石雕工艺精湛。当地的居民至今仍住在这些老房子里。乌镇旅游,充满了文化气息。在这座小镇,历史上曾经出过64个进士,161个举人。现代中国的文学巨匠——茅盾,也诞生在这个小镇上。
㈡ 历史上有哪些关于乌镇的传说
乌镇悠久的历史还为人们留下了许多神奇的传说,让古老的乌镇焕发出一种神秘的色彩。乌镇古代最著名的人物是南北朝时梁朝的昭明太子萧统。萧统曾在乌镇筑馆读书多年,并编撰了《昭明文选》,这本书对我国文坛影响极大,可与《诗经》和《楚辞》相提并论。
据说,萧统刚出生的时候,右手紧捏拳头不能伸直,东宫娘娘以及宫女都没法掰开,梁武帝为此十分担忧。
有位大臣献计说到:“皇上何不张榜招名医来诊治呢?”
梁武帝觉得有理,就张榜招贤:谁能掰开太子的手,太子就拜他为师。
当时的一位名士沈约见了榜文就揭了榜,他想去试试。没想到的是,他捧起太子的手轻轻一掰就分开了。梁武帝十分高兴,就赐封沈约为太子的老师。
沈约是乌程人。他的祖墓就在乌镇河西十景塘附近。沈约每年清明总要返乡扫墓,并要守墓数月,梁武帝怕儿子耽误学业,就命昭明太子跟随沈约到乌镇来读书。为此,梁武帝还在乌镇造建造起一座书馆。
㈢ 乌镇的历史是怎样的乌镇的建筑有什么特点
乌镇的历史悠久,乌镇最初并不是叫这个名字,是随着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兼并与融合而得名,乌镇的建筑有着自己的风格,它是典型的江南水乡风格,保存着原有晚清的水乡古镇的格局。乌镇的建筑强调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相结合的整体美。
乌镇的历史源远流长,其建筑也有着自己的特点。
㈣ 乌镇有多少年历史
乌镇是江南四大名镇之一,是个具有6000余年悠久历史的古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全镇辖13个社区居委会和18个行政村。乌镇地处浙江省桐乡市北端,西临湖州市,北界江苏吴江县,为二省三市交界之处。陆上交通有县级公路姚震线贯穿镇区,经姚震公路可与省道盐湖公路、国道320公路、318公路、沪杭高速公路相衔接。乌镇距桐乡市区13公里,距周围嘉兴、湖州、吴江三市分别为27公里、45公里和60公里,距杭州、苏州均为80公里,距上海140公里。从杭州出发走高速公路一个多小时的车程。
乌镇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古镇,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一条流水贯穿全镇,它以水为街,以岸为市,两岸房屋建筑全面向河水,形成了水乡迷人的风光。水中不时有乌篷船依呀往返;岸边店铺林立叫卖声不绝于耳。乌镇最著名的产品有三:三白酒系纯粮酿造,工艺古朴,酒香醇厚,饮后三日不绝于口;蜡染花布蓝白相间,点缀出江南特有风情;姑嫂饼香酥脆甜声名远播四海。乌镇是中国江南的封面,传承着千年的历史文化。淳朴秀美的水乡风景、风味独特的美食佳肴、缤纷多彩的民俗节日、深厚的人文积淀和亘古不变的生活方式使乌镇成为了东方古老文明的活化石。智慧的传承伴随脉脉书香,在这儿展现一幅迷人的历史画卷。
乌镇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和成衣制造、出口为特色。耕地6万余亩,是全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乌镇自来水覆盖率达100%,有广播电视站及市级医院、精神病专科医院、卫生院及戒毒所。水上客运码头、汽车站、禽蛋专业市场、小商品市场及垃圾填埋场各一个,农贸市场3个,占地50亩和15亩的停车场各一个。全镇共有图书馆(室)16个,文化站,电影放映队各一个。共有学校7所,在校学生约6400多人。
㈤ 乌镇镇的历史沿革
镇古名乌戍。秦时分称乌墩、青墩。乌镇之称,始见于唐咸通十三年(872)朱洪《索靖明王庙碑文》。北宋政和元年(1111),有乌墩镇、青墩镇之称(《中国历史地图集》卷六)。南宋时,乌镇、青镇之名,屡见于文献。自宋历各代至民国,均两镇分隶。民国时,乌镇属吴兴,青镇隶桐乡。1950年5月,乌镇划归桐乡县,两镇合一,称乌镇镇。1951年5月,为县直属镇。1958年10月,属乌镇公社乌镇管理区。1959年6月,复为建制镇。“文革”期间,曾一度改名红镇,不久复称乌镇。1985年6月,乌镇乡并入乌镇镇,实行镇管村体制。1998年10月,撤销民兴乡建制,并入乌镇镇。
2000年,乌镇镇辖白马墩、分水墩、碓坊桥、浮澜桥、陈庄、虹桥、南庄桥、横港、西浜、彭家、陈家、渔业12个村委会。民合乡辖双塔、颜家、民合、浙月、新翁、五星5个村委会。
2001年,撤销民合乡建制,并入乌镇镇。乌镇镇辖18村、9居,驻凤仙路。2002年7月11日,桐民[2002]94号,乌镇镇撤销东大街、常新街居民委员会,建立东苑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南大街、常丰街、凤仙街居民委员会,建立南宫社区居民委员会,撤销常春街、常庆街、西大街、北大街居民委员会,建立银杏社区居民委员会。
㈥ 乌镇有多少年的历史
乌镇,曾名乌墩和青墩,具有六千余年悠久历史,是江南六大古镇之一.
㈦ 乌镇有什么名胜古迹
江浙分府明代称浙直分署,是乌镇历史上特有的一个政府机关。职掌巡盐捕盗,兼理地方词讼,俗称二府衙门。自明朝嘉靖间设立,至民国初撤销,几经革复,数易其址,历时三百七十余年。
茅盾故居是嘉兴市迄今唯一的中国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乌镇市河东侧的观前街17号。
夏同善旧宅地,离沈雁冰先生故居不足百米的地方。
㈧ 乌镇的介绍
乌镇位于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别名乌墩、青墩,是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国家5A级景区。 乌镇素有“中国最后的枕水人家”之誉和“鱼米之乡、丝绸之府”之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有西栅、茅盾故居、木心美术馆等著名景点,是典型的中国江南水乡古镇,于1991年被评为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
乌镇历史悠久,据乌镇近郊的谭家湾古文化遗址考证表明,大约在7000年前,乌镇的先民就在该地繁衍生息了。那一时期,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马家浜文化。
夏商时期,乌镇属百越地。春秋时期,乌镇是吴越边境,吴国在此驻兵以防备越国,史称"乌戍"。
秦时,乌镇属会稽郡,以车溪(即今市河)为界,西为乌墩,属乌程县,东为青墩,属由拳县,乌镇分而治之。其后,乌镇或属浙江的湖州、嘉兴管辖,或属江苏的苏州治理。
唐时,乌镇隶属苏州府。后梁,隶属不变,为吴越国地。后晋天福五年(940年),置秀州,青墩遂属嘉兴县隶秀州。
宋淳化三年(992年),乌镇属乌程隶湖州。熙宁十年(1077年),析嘉兴县西境的梧桐、永新、清风等5个乡归崇德县,青镇在清风乡,属崇德隶秀州。元丰初年,有分乌墩镇、青墩镇的记载,后为避光宗讳,改称乌镇、青镇。嘉定年间,升嘉兴为军,青镇遂属崇德隶嘉兴军。宝庆二年(1226年),改湖州为安吉,乌镇为安吉州乌程县地。宋代,镇地设监镇官,管火禁和酒税,并招军习武,以御盗寇。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乌镇为湖州路乌程县地,青镇为嘉兴路崇德县地。镇地设都巡检。
明宣德五年(1430年),析崇德县的募化、千金、保宁、清风、永兴和梧桐六乡置桐乡县,青镇属之,隶嘉兴府;乌镇仍属乌程隶湖州府。这一隶属关系至清未变。明清时在乌镇特别设立浙直分署和江浙分署,以一小镇而行使相当于府衙的职能。
民国元年(1912年),乌、青两镇依旧分治。
1950年5月,乌、青两镇合并,称乌镇,属桐乡县,隶嘉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