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动历史

动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17:03:59

1. 什么历史什么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如何辩证的看待英雄与历史的关系

1.历史就是过去所有人的行为的总和。
2.历史不需要任何东西推动,而人才是被历史推动。
3.英雄就是所有人的集体无意识(阿赖耶识)所产生的应对重大社会变化自然灾害的子启发系统。举个栗子,所有人类的集合是一个生物,那么英雄就相当于白血球或者淋巴,用来应对病毒和细菌。

2. 是什么推动历史发展

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马克思主义观点)不过我个人认为领导人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动力,英明的领袖推动历史发展,腐败的领袖阻碍历史发展。
望采纳

3. 动物的历史与起源

起初是一些有机物,如蛋白质类的,在海洋中逐渐演变成低等的微生物。再进一步进化成鱼类,再而就是爬行动物,最后进化成哺乳动物。

如果不把眼虫之类那种介乎于动植物之间的东西算进来的话,现在的一些研究者认为,后生动物可能起源于距今20亿年左右。但是这个问题其实还没有确切的答案。

------------------------------------------------

动物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了进化论尚未解决的许多动物之谜,“寒武爆发”就是其中的一个谜。

何谓“寒武爆发”呢?寒武纪(距今5.7~5亿年前)初期,地球上一下子出现了许多无脊椎动物门、纲、目等新类群,海绵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腕足动物和棘皮动物等无脊椎动物的主要门类,在这时几乎都出现了。达尔文认为,这是逐步进化即渐变的结果,他推测前寒武纪必然有相当长的进化史,只是由于化石记录的不完全或缺失,才使人们感到“突然”。显然,在达尔文时代,动物的起源是作为一个未解决的问题提出来的。

在此后的100年中,关于动物起源的研究没有取得什么进展。前寒武纪成了没有动物化石的“哑地层”,甚至被人称为“隐生宙”。在学术界,动物的历史不足6亿年,成了传统的观点。

1947~1949年,澳大利亚学者R.C.斯帕里格在本国南部的伊迪卡拉地区,发现一群生活在浅海中的无骨骼的软躯体无脊椎动物的化石。可惜他囿于前寒武纪是“隐生宙”、动物的历史不足6亿年的传统观念,把这一化石群错误地划为寒武纪早期。10年以后,澳大利亚的另一位学者M.E.格拉斯南经过大量的研究,公布了自己的结论:这一化石群不包括寒武纪后生动物化石群的成员,它所在的地层与寒武纪地层明显属于不同的地质年代。以后,伊迪卡拉动物群的年代被确定为距今6.2~6.8亿年。从此,动物历史不足6亿年的观点被突破了。著名的美国学者J.W.肖夫等人认为,动物起源于距今7亿年前。

在伊迪卡拉动物群中,已鉴定出56个属,其中最大的个体有60厘米以上。一些学者认为,这一动物群已高度分化、个体已如此发达,肯定有一个“前伊迪卡拉时期”,动物起源的时间势必早于距今7亿年前。

正当科学家们争论不休的时候,中国学者在安徽淮南地区的晚前寒武纪地层中,发现了丰富的须腕动物化石和环节动物化石。1982年研究成果公诸于世,其中有距今7.4亿年前的曲折古线虫等须腕动物化石,也有距今8.4亿年的怀远似沙蠋等环节动物化石。越来越多的学者承认,低等后生无脊椎动物起源于10亿年以前。

然而,动物起源时间之谜并未完全揭开。1981年,在美国怀俄明州南部距今20~24亿年的海相地层中,发现了9种不同形态的管穴。在物质组成上,它们不同于周围的基岩,其形态却类似于寒武纪及以后的后生动物掘穴。第二年,在中国北京十三陵地区距今19亿年前的地层中,也发现了类似动物遗迹化石的痕迹。为此,一些研究者认为,后生动物可能起源于距今20亿年左右。加拿大著名古生物学家R.A.拉赫曼等人亲临现场作了考察,他们也支持这一观点。

看来,动物起源的时间似乎可以“盖棺定论”了。且慢,迄今为止学术界对于这些管痕是不是动物遗迹化石,还有争论。因为即便是持肯定意见的学者,毕竟还缺乏明显的证据。应该说,要真正解决达尔文时代提出的这一难题,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

4. 动画历史知多少(三):日本动画史

日本动画的发展历史可追溯到上个世纪二十年代,当时日本电影工作者把西方的动画制作技术带回日本,并开始尝试制作动画。

黄金时期

八十年代, 日本动画开国内开始成为主流电视节目之一,并经历日本动画史上第一个黄金时期。当时高达皇朝和高桥留美子的职业生涯却刚刚开始。而大友克洋的作品阿基拉更于1988年冠以最昂贵动画作品的称号。

九十年代以后,相比中国动画日趋缓慢的发展趋势,日本动画在国际动画市场上却愈来愈受欢迎,赶超中国。动画电影阿基拉和机壳攻战队在1995年开始成为国际有名的动画电影。日本电视动画例如新世纪福音战士和星际牛仔等亦吸引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的动画迷的注视。2002年宫崎骏凭《千与千寻》于德国柏林影展中得到金熊奖和在第76届奥斯卡电影颁奖典礼中得到"最佳动画长片"一奖项。

5. 中国动画片的中国动画历史

对中国动画发展脉络有一个了解,对动画创作是大有裨益的。既可从中借鉴吸收优良传统,又可发现总结中国动画的不足之处,找到一条在新的社会发展时期的发展道路。
中国动画历史实在不短,米老鼠第一次面世是1928年,那是世界第一部有声动画《威利汽船》。中国第一部动画《大闹画室》是诞生在1926年,比世界第一部动画诞生的1906年只晚了20年。 地方动画公司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动画不再只是央视和上美的天下。而且这其中,仍然有很多人在坚持进行青少年动画的尝试,比如动画《隋唐英雄传》,电影动画《梁祝》、我们之前介绍的《雨石》、《风云决》也都是很优秀的作品。2006年,《精灵世纪》播出。推出后立即获得了国内外动漫专家和企业界人士的高度评价,成为中国动漫产业发展进程中的新里程碑和标杆,被誉为“中国第一、世界一流”。2006年5月开始播出,后在内地300个电视台持续热播,收视率居高不下,平均时间是18分钟,创造了中国动画片的播放频道数量里程碑,是中国原创动画难得的国际突破。《喜羊羊与灰太狼之牛气冲天》自2009年1月16日上映后,在全国各地大小观众和粉丝的支持下,票房一路猛进,最后突破9000万元,远远超出08年由《风云决》创造的3300万元的国产动画票房纪录。大陆近些年出品的,《秦时明月》、《超兽武装》、《果宝特攻2》、《钢铁飞龙》、《纳米核心》、《龙之谷·破晓奇兵》等使人们从中看到中国动画复苏的希望。 2014年7月31日发行的《画江湖之不良人》,可称为高龄动画,主要面向青少年及成年观众。

2015年4月6日5点15分,被誉为中国的宫崎骏的马克宣去世,享年76岁。

6. 推动历史进步的三种方式

你好,我觉得是思想文化首当其冲,其次为政治制度,再次为科学技术水平!下面是我的一些见解, 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发展史来看,大体伴随三个社会进步文化昌盛的时期,第一个是先秦百家争鸣时期,第二个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第三个是解放后改革开放至今。由此我们可以来看看,浅析下三个在我国历史上伟岸发达的时期。第一次:秦统一中国之前,是春秋战国时期,各国各派著书立学,百家争鸣。思想交汇。秦孝公正是利用了商鞅的法家学说一举奠定了将来的秦始皇统一中国的基业。还有诸如兵家,道家等当时社会的主流思想的推动,秦家大业才能建立,社会才能跃进。伴随而来是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昌盛。政治制度的改进和优化。更是促进了社会的发展。罗马可以分离而后强,而综合我国两千多年的历史来看,只有国家团结,民族和睦才能强大。汉室伊始文景二帝利用道家思想,休养生息获得大治。一举奠定汉武帝时期的辉煌。可见思想对于一人一国之大!近代的思想运动更是数不胜数,在此不做累述,由此认为思想为重啊! 其次政治制度,人类社会的发展大体可分为五种政治形势,每种政治制度都在一定的时代背景下促进过社会的发展,政治制度的影响范围之广,经济,文化,军事等。尤其是在君权神授的封建社会中,君主的思想有时候比神仙还重要,来得更肯定。中国的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基本没出现过民主烙印,少有民权思想。在政治制度的导引下。人民实际上很被动,社会发展很有限。反观现在,舆论自由,思想开明,民主政治时代,社会各方面的发展都很精进。所以政治制度关乎社会进步! 科学技术水品,这一点我相信所有人都和我一样感同身受,尤其是近代西方的强势崛起,科技文化水平居功至伟。在现在这个国际大背景之下,各国竞争的主要方面是经济,而科学技术是经济的原动力。现代化的人会竞争的是科技,人才,资本! 以上是我的愚见,仅供参考,其实政治经济,思想,科学技术,军事,教育都是国家昌盛社会进步的推动力,都相互影响促进。只是在有些特定的历史时期作用体现的不一样罢了,孰轻孰重,需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希望对你有帮助,谢谢!

7. 中国历史上有哪些推动历史进程的圣人

历史不能假设,但的确有人改变或者影响了历史进程。远的不说,1928年6月4日,日本关东军在皇姑屯炸死了中华民国陆海军大元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1931年9月18日,日军炮轰沈阳北大营,张学良下令不抵抗。这是改变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两件大事。如果张作霖没有死,如果张学良下令开火抵抗。在那之后中国的历史可能完全不一样了。

8.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历史

1. 前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概况

地球上自海洋出现以来,海平面就存在上升和下降的波动,这种波动是由于气候变迁、构造运动或海盆体积变化所致。前第四纪海平面的波动(Pre-Quaternary sea-level change)主要通过生物化石、生态地层、层序地层、地震等方法确认,多数是一个相对变化的概念。从新元古代以来,气候曾发生过几次剧烈地波动,如在震旦纪、奥陶纪-早志留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渐新世-更新世等发生了剧烈地降温,并发育冰川,导致海平面下降(图 8-20),变化幅度可达 100 ~200m,比第四纪时期强烈得多。这几次冰期的海平面下降与冰川发育有关,而在气候温暖湿润时期的高海面与稳定的构造运动和强烈的陆地夷平作用相关,使海平面相对上升,如中生代的高海面。海平面波动具有明显的旋回性,每一个旋回都有一个基本特征: 海平面上升比较匀速,较短时间内即达到高海面,经历较长的高海面时期后,然后再快速地下降(明显快于上升速度),低海面持续的时间总体比较短暂,形成锯齿状的海平面波动曲线。这种变化规律可能与构造运动、洋脊的增长与缩减的旋回性有关。

在古近纪(Paleogene)和新近纪(Neogene),海平面变化可划分出 6 个旋回(circles),它们之间的边界年代分别为 60Ma、49. 5Ma、39. 5Ma、29Ma、22. 5Ma、6. 6Ma 和 2. 8Ma,每个旋回由缓慢的海面总体上升与大幅度急剧下降所构成(图 8-21)。其中最显著的海平面下降事件发生在 29Ma B. P. ,海平面从 + 200m 左右直落到了接近-200m 的高度,变化幅度达400m。在我国出现了两个比较显著的高海面时期: 一是始新世,全国多处发生海侵,是新生代最为温暖的时期,当时北京的年均气温为 15~20℃; 二是上新世,当时中国东部发生大面积海侵。

图 8-20 前第四纪海平面波动(据 Vail 等,1977、1978)

图 8-21 古近纪和新近纪海平面波动与东南大西洋海底扩展速率变化的比较(据赵希涛等,1992)

图 8-22 全球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海平面波动(据杨怀仁等(1985)数据编绘)

2. 第四纪海平面波动

(1)早、中更新世

这个时期海平面波动多根据地层中的证据,而地貌证据受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建立起来比较困难。在地中海沿岸地区,保存有较好的海成阶地,并认为这些海成阶地的形成可与阿尔卑斯山地区冰期和间冰期对比,在间冰期形成高海面,而在冰期形成低海面。但在第四纪的早期,即使是冰期,其海面也比现今高得多。由于各地区新构造运动的差异,又未能扣除它们的影响,因此对海平面升降值估算差别较大,如霍尔姆斯(1965)和兰道尔夫(1973)所估算的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的海面高度(图8-22)。在中更新世,出现了几次高海面,时间分别为 640~590kaB. P. 、 520~460ka B. P. 、 360ka B. P. 、300~260ka B. P. 、220~180ka B. P. 。

中国早、中更新世的海平面波动的证据主要根据东部平原和大陆架上钻孔资料获得。在华北平原,早更新世初的海侵可达北京东面的通州,称北京海侵(古地磁年龄 2. 43Ma B. P. ),甚至有人认为海水通过八达岭古河谷达到延庆盆地,这是一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此后还发生了几次明显的海侵,如渤海海侵(1. 5Ma B. P. ),兴海海侵(1. 0Ma B. P. )等。在黄海、东海以及南海也出现过高海面。

(2)晚更新世

晚更新世包括了一个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海平面总体上从早期到晚期是一个下降过程,但期间存在一些波动。

末次间冰期(Last Interglacial Age)(130 ~75ka B. P. )相当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第 5阶段(MIS5 或 OS5),该阶段又可分为三个次一级的温暖期(MIS5a、c、e)和两寒冷期(MIS5b、d),其中 MIS5e 最温暖,在欧洲称为艾姆间冰期(Eemian Interglacial Age)。根据新几内亚海成阶地珊瑚礁台和深海钻孔 V19~30 岩心氧同位素阶段的对比研究,显示了在120ka B. P.(MIS5e)、100ka B. P.(MIS5c)、80ka B. P.(MIS5a)三 个 相对 高 海平面 时期(图 8-23),并可与巴巴多斯岛的巴巴多斯Ⅲ、巴巴多斯Ⅱ和巴巴多斯Ⅰ三次高海面对比。在这个时期,总体上为高海平面,但多数时间的海平面比现今低,只有在 MIS5e 时海平面比较现今高 6 ~18m。在中国的华北地区,这个时期发生了白洋淀海侵和沧州海侵,出现了高海平面。在黄海、东海、南海也发生了海侵。

图 8-23 新几内亚海平面波动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据 N. J. Shacklrton,1986; 转引自曹伯勋等,1995)横坐标上的 1、2、3、4、5、6 为深海氧同位素阶段

图 8-24 末次冰期海平面波动(据苍树溪等,1986)

末 次 冰 期(Last GlacialAge)气候寒冷,相当深海氧同位素的第 4、3、2 阶段,这个时期的海平面波动也非常剧烈,总体上是一直下降,在 25 ~15kaB. P. 达到最低,而后快速回升,但是在不同的时期海平面的高度并不一样(图 8-24)。世界各地海平面的高度在末次冰期的不同 时 期 是 不 一 样 的, 在60ka B. P. 为-11 ~-24m,40ka B. P. 为-21 ~-40m,30 ~25ka B. P. 为-20 ~-67m,18ka B. P. 为-85 ~-145m。在中国东部的海平面发生了下降-回升的两个旋回波动。第一个旋回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 4、3 阶段。在 70~40kaB. P. 阶段,相当氧同位素的第 4 阶段和第 3 阶段的早期,即大理冰期早冰阶,中国东部发生全面的海退,海平面普遍下降,黄海海岸线位于- 75m 处,东海的海岸线在-100m 左右,称为黄海海退。而渤海露出大面积陆地,形成了陆相沉积。在 40 ~30ka B. P. 阶段,相当氧同位素的第 3 阶段的晚期,全球气候温暖湿润,中国东部发生海侵,称为太湖海侵(图 8-25),海平面上升,当时的海平面只比现今低 8~10m。第二个旋回发生在氧同位素的第 2 阶段,时间在 30 ~10kaB. P. ,这个时期为末次冰期最强盛时期,在中国称为大理晚冰阶。这个时期的早期,海平面急速下降,在 18 ~15kaB. P.(LGM),中国东部海平面达到最低,海岸线位于-150 ~-160m(图 8-26)。渤海和黄海露出海面,长江向东推进了约 600km,称为东海海退。15~10kaB. P. ,气候逐渐转暖,但波动还是比较剧烈,称晚冰期,海平面逐渐回升,上升到-30 ~-20m。

(3)全新世

在全新世,海平面经历了上升→最高→下降的变化(图 8-27)。在全新世的初期,海平面的上升速度较快,可达 8mm/a,在 6kaB. P. 达到最高,比现今高约 2~3m,然后波动中逐渐下降稳定在现今海平面的位置。但有些学者并不同意上述的变化过程,认为在全新世没有高海面时期,一直是逐渐上升到达目前的海平面位置; 还有的学者认为在 5 ~3. 6kaB. P. 就达到了现今的海平面高度,而后就一直稳定到现今。所以对全新世海平面的变化有三种不同观点。

我国的全新世海平面波动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上升-最高-下降。

上升阶段(10~6kaB. P. )由于气候转暖,冰川融化,海平面快速上升。在 10~8kaB. P. 期间,海平面从约- 40m 上 升 到-15 ~-20 m; 到 8~6kaB. P. 已 上 升 到- 5m。

图 8-25 中国东部海平面波动与世界海平面变化对比(据曹伯勋等,1995)

图 8-26 中国东部在末次冰期盛冰期的海岸线位置(据张兰生,1992; 简化)

图 8-27 全新世海平面波动与气候波动曲线的对比(据赵希涛等,1992)

高海平面阶段(6 ~5kaB. P. )从北到南都发生了海侵,渤海称为黄骅海侵,海岸线相当现今向西推进了 80 ~100km,形成这个时期的贝壳堤(贝壳堤 V)(图 8-28a); 东海称为镇江海侵,海岸线达沭阳-洪泽-镇江-常州-杭州一线(图 8-28b),长江口退缩到镇江。这个时期的海平面比现今高 2 ~4m。

下降阶段(5 ~0kaB. P. )海平面在波动中下降,达到目前的海平面位置。在渤海湾西岸,留下了这个时期海平面下降形成的四道贝壳堤,贝壳堤Ⅵ(4. 7~4kaB. P. )、贝壳堤Ⅲ(3. 8~3ka B. P. )、贝壳堤Ⅱ(2. 5~1. 6kaB. P. )、贝壳堤Ⅰ(正在形成中)(图 8-28a)。

图 8-28 渤海湾西岸不同时期的贝壳堤分布图(a)和苏北平原和太湖地区全新世中期的海侵范围(b)(据赵希涛等,1996; 《中国自然地理》,1984; 修改)

(4)现代海平面变化趋势

现代海平面变化(modern sea-level change)是指现代冰期结束之后 20 世纪以来的海平面变化。现代海平面变化主要根据世界各地观测站的资料进行研究。这些观测资料表明,近 100多年以来,世界各地的海平面都在上升,上升的速率在 1. 2~5. 5mm/a 之间,我国的上升速率较小,在 0. 08 ~1. 05mm/a 之间。由于温室效应的影响,两极地区的冰川正在融化,海平面有继续上升的趋势。

我国近几十年来的海平面变化周期约 10 年,幅度在 10 ~40cm 之间。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及东海沿岸、北部湾在未来的几十年海平面可能处在上升趋势,而辽东半岛、山东半岛等地可能表现为下降趋势。从全新世海平面变化规律来看,未来几十年或几百年中,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可能不会超过 3m。

9. 什么动物历史最悠久

地球有46亿年的历史,最早的生物出现在35一年前,是单细胞生物,如果只是专动物,最早出现在海洋里,距今属约10亿年,没有最早,只有一起出现,属于艾迪卡拉动物群,世界上出现过最早有化石记录的陆生生物是植物类,最早的动物是节肢动物,距今4亿多年,最早的两栖动物(先进爬行动物,鸟类,人类,哺乳动物.......)的祖先也出现在志留纪,后来地球上的生物就分为海洋和陆地,以及天空的三个区域进行着生命演化至今。

10. 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动力是什么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的矛盾一直都是存在的,只不过有时缓和,有时激化。生产关系实际就是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的生产力条件下,人们会结成各种各样的关系,包括社会分工和产品分配关系。生产力发展了,也就意味着人们创造财富的能力提高了,社会财富会生产得多了。这时如果仍然按照原有的生产关系进行社会管理和分配,就会损害大部分人的利益,影响人们的生产积极性,人们也就不会采用新的生产技术,这样就会阻碍社会生产的发展,实际就是使社会生产的速度减慢,社会财富创造的速度减慢。人们的生活水平就会下降,国力就会减弱,国家会受到侵略。这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生的矛盾尖锐了,这时就要改变生产关系,以促进生产力发展。
例如奴隶社会时代,由于生产力的落后,一个人不可能单独完成生产任务,所以必须进行大规模的集体劳动。奴隶虽然被剥夺了全部劳动成果,但总还能维持生命,如果不当奴隶,恐怕迟早要饿死。这就是奴隶制度虽然很残酷但能够长期存在的原因。当生产力提高,个人的能力已经能够维持生产生活的时候,再把劳动者的全部劳动成果剥夺,就会引起劳动者的不满,劳动者就不会再努力劳动。这时就要采取封建生产关系,让劳动者能够占有一部分劳动成果,这样会提高劳动者的积极性,劳动者为了获得更多的劳动成果,就会想办法提高劳动技能,生产更多的社会财富,剥削者实际也能剥削到更多的财富。生产力也会得到促进。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不断在发生,人们也就要不断调整自己和他人的关系,采取更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创造更多社会财富的生产关系,于是人类社会就不断向前发展.(1)人类社会是一个由许多矛盾构成的复杂矛盾体系,其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两对矛盾,构成了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成为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这两对矛盾的相互作用,推动着矛盾的不断解决和社会的不断进步。一方面,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决定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另一方面,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又反作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再者,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矛盾的解决,必须借助于新的上层建筑的力量,才能推动生产关系的变革和新经济基础的形成,从而使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从根本上得到解决,使社会向前发展。

(3)这两对基本矛盾的辩证运动推动着人类社会从较低级向较高级的社会形态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以生产力的发展为最终动因。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便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革;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变革的客观要求,又导致上层建筑的变革;新的上层建筑的建立,保证了新的生产关系的形成和发展,从而解放了生产力,推动了生产力和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4)这两对基本矛盾之间从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又在变革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基础上达到新的基本适合的矛盾运动,推动着社会形态向更高阶段发展。人类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的依次更替,就是社会基本矛盾辩证运动推动的结果。

热点内容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