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锣鼓的历史

锣鼓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17:26:32

A. 十番锣鼓的历史溯源

十番锣鼓于万历末年(约1620年)在苏州一带流行,演奏者“堂名”在城乡各地相当普遍,仅古城区知名的“堂名”便有几十个,如在临顿路菉葭巷的“多福口”、十梓街的“荣和堂”,还有“永和堂”、“万和堂”等。
明沈德符(1578―1642 )《万历野获编》曰:“又有所谓《十样景》者,鼓、笛、锣、板、大小钲、钹之属,齐声振响,亦起近年,吴人尤尚之。然不知亦沿正德之归。”明张岱(1597―1689 )《陶庵梦忆》称之为“宣传”,清叶梦珠《阅世编》称之为“十不闲”、“十番”。 明朝时余怀(字澹心,1616年生)所著《板桥杂记》中已提到万历(1573—1619)末年南京秦淮河一带游客演奏十番锣鼓的情景。清时钱泳《履园丛话》(1825年序) 所载:“忆于嘉庆已巳年(1809)七月,余偶在京邸,寓近光楼,其它与圆明园相近。景山诸乐部演习十番笛。每于月下听之,如云敖叠奏,令人神往。”可知十九世纪初叶,十番锣鼓亦在北京宫廷盛行。清李斗撰写的《扬州画舫录》(1893)中,还详细地记载了扬州虹桥“歌船”中演奏十番锣鼓的情况和乐队编制待点:“十番鼓者,吹双笛,用紧膜,其声最高,谓之闷笛,佐以箫管。管声如人度曲,三弦紧缓与云锣相应,佐以提琴。龟鼓紧缓与檀板相应,佐以汤锣。众乐齐乃用单皮鼓,响如裂竹。所谓头如青山峰,手似白雨点,佐以木鱼檀板,以成节奏,此十番鼓也。是乐不用小锣、金锣、铙钹、号筒。只用笛、管、箫、弦、提琴、云锣、汤锣、木鱼、檀板、大鼓十种。故名十番鼓,番者更番之谓。……是乐前明已有之。”
从民间乐人演奏十番锣鼓的历史来看,亦可上溯到清中叶。如道士伍峻峰(1874年)从师于马秀泉(1835年左右);农民鼓乐团体“雅集”,曾在乾隆壬子(1792年)龙潭庵重修完毕时,在庵中戏台上演奏过此乐等等。因此,十番锣鼓至少在十六世纪已在我国南方流传。

B. 渭旗锣鼓的历史渊源

渭旗锣鼓是周至县二曲镇渭旗村的传统保留节目,源远流长,俗称“威风锣鼓”,古称“击鼓刺秦”。关于“击鼓刺秦”的传说,现有两种不同的版本,一种说法来自“荆轲刺秦”的典故,据说是为了纪念不畏凶险,敢于拼搏的英雄荆轲而编排的鼓谱。另一种说法为,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相互征战,秦王每每出兵时,即击鼓助威,鼓舞士气,从而战无不胜,力挫群雄,一统中原。
据渭旗村老一辈人讲,渭旗村原名边墙号,村民早年由今咸阳市武功县的史家疙瘩迁自这里,村子分南北两头,建有关公庙一座,每逢庙会必要社火、敲锣鼓,鼓谱带有武功风格,当时锣鼓队只有十余人。20世纪40年代初,村民史农发、陈自发对本村锣鼓进行了进一步的研究和整编。文革期间,锣鼓停了一段时间。20世纪80年代初,原村委会主任高玲玉重新将锣鼓队组织起来,渭旗锣鼓在村支部书记、村长苏文献的重视和领导下不断壮大,阵容由原来的二三十人发展自现今二百余人,演奏技术日臻提高,服饰、器具不断更新,成为周至锣鼓的代表之作。

C. 昌城锣鼓历史悠久距今已有多少余年历史

《诗经》 2500余年 《风》、《雅》、《颂》三部分
唐 李白 唐 杜甫
诗 词 曲

D. 鼓的历史由来

鼓的文献记录
鼓是我国传统的打击乐器,按《礼记·明堂位》的记载,在很早的传说中,“伊耆氏”之时就已有“土鼓”,即陶土作成的鼓。由于鼓有良好的共鸣作用,声音机越雄壮而传声很远,所以很早就被华夏祖先作为军队上助威之用。相传黄帝征服蚩尤的涿鹿之战中,“黄帝杀蚩尤,以其皮为鼓,声闻五百”(《太平御览》卷五八二引《帝王世纪》)。上古时代的战鼓,皆由鳄鱼皮制成,而鼓皮选用鳄鱼皮,是取鳄鱼的凶猛习性以壮鼓声。
到了周代,据《周礼·地官司徒》之载,已专门设置了“鼓人”来管理鼓制、击鼓等事。鼓人所管理的有各种用途的鼓,如寂祠用的雷鼓、灵鼓、乐队中的晋鼓等。其中,专门用于军事的叫“汾(音)鼓”,据《说文》的解释,这是一种长八尺,鼓面四尺,两面蒙革的大鼓。此外,路鼓、晋鼓、等也用于军旅,这些鼓以后发展为各种规格的战鼓,在军事上得到普遍地运用。
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
宋 黑釉帖花纹鼓
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目前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E. 锣鼓杂戏的剧种简史

锣鼓杂戏,相传过去每年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庙会时,临猗县村镇锣鼓杂戏班都要在县城登台演出。而临猗县的新庄、上里、高家垛三个村的锣鼓杂戏班还相互轮流到龙岩寺演出,已经成为习俗,所以,人们也叫锣鼓杂戏为“龙岩杂戏”。锣鼓杂戏的流布区域为古河东地区。古河东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华夏文明起源的中心之一,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占据特殊重要的地位。这里繁荣的经济环境、特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历史悠久的乐舞文化传统和以戏剧艺术酬神娱人的民间风俗,为河东戏剧艺术走向成熟提供了适宜的土壤,使得古河东地区成为中国戏剧文化的主要发祥地和中国北方戏剧文化的摇篮。
一说唐秦王李世民破刘武周于河东,驻军柏壁(今属新绛),作《破阵曲》,命军士百余人披甲执戟而舞,借以庆功,此为锣鼓杂戏的雏形;后马燧于唐贞元中(785—— 805)平定李怀光叛乱于猗氏,作《定难曲》,在军士中传唱,锣鼓杂戏于是形成。又有据锣鼓杂戏演出前先作“跑神马”、“摆道”祀神等仪式,说它源于古代驱傩风俗,约于金、元时代形成。

F. 威风锣鼓起源于那个地方啊 要详细的

威风锣鼓最早的名称为“锣鼓”,老百姓俗称“家伙”,是一种民间打击乐器的合奏形式,由于它节奏明快,威武雄壮,无论是看还是听,都使人感到威武无比,所以也被称为“威风”。“威风锣鼓”是临汾地区众多锣鼓艺术中名声最大、影响最盛、流传最广、生命力最强的一种民间打击乐表演艺术。威风锣鼓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临汾市境域的各县市区,几乎村村都有自己的锣鼓队,都有自己的“锣鼓歌”。当地有民谚:“高兴不过娶媳妇,热闹不过敲锣鼓”。

鼓的创造很有可能是远古人类感动于自然之声,如雷鸣、石滚、空洞物体的碰撞等,模仿其声音的洪大、威严、旷远。我国古代有“鼓法天,钟法地”的记载。1980年,襄汾县陶寺的一座大型墓葬中首次发现了鼍鼓,被誉为“中国第一鼓”,证明距今约4000多年锣鼓已经产生;在甲骨文中,也已经有了“鼓”字。春秋时期,鼓乐类名称开始散见于各类文史古籍的记载中,如“谏鼓、雷鼓”等等,说明鼓在当时已初具规模。

-历史渊源

威风锣鼓的起源与一个在民间流传了几千年的传说有关。说的是在距今4700多年的时候,有一天尧王访贤路经周府村(今洪洞县甘亭镇羊獬村)时,发现一只母羊在一片沙地上生下一个独角异兽,全身青毛的“怪物”——獬,生下3个小时后,就长成和母羊一样高。和尧王同行的主管行律的皋陶发现“此羊见斗则触不直,闻论则咋不正”,是一只神羊,于是将此羊牵回帮助断案。也恰恰在这时,尧王的妻子散宜分娩,生一女孩,起名女英,坠地能坐,三日能行,五日能言,满月能织,百日通晓天文地理。尧王认为此地是风水宝地,将此地更名为羊獬村,并把全家迁居于此。故有“羊生獬,羊獬村,尧王立世到如今”。

尧王在历山访贤时遇到驾牛耕田的舜,在经过一系列的考察后,认为舜符合当帝王的条件,将帝王的位置禅让给了他,并将自己的两个女儿许配于他。从此娥皇、女英便以历山为婆家、羊獬为娘家,两个村的人从此也成了亲戚。羊獬村的人称娥皇、女英为“姑姑”,历山人称她们为“娘娘”。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娥皇、女英回娘家,农历四月二十八,娥皇、女英回婆家,两地群众就会敲锣打鼓迎接,以示威风。

在接姑姑送娘娘的民俗活动中,威风锣鼓所打的曲牌都与所途经的22个村落有关,每停留一个地方就会敲打与此地发生的故事有关的曲牌。比如《风搅雪》,说的是有一年的三月初三,气温骤降,大风卷着雪花漫天飞舞,但接姑姑的人依然顶着寒风要到历山接姑姑。尧王深受感动,便做了这首曲,答谢大家的真情厚意,此曲只有羊獬人敲。比如《吃凉粉》曲牌多在路上行走或中途吃饭时表演,沿途队伍要在指定的几个村子集体休息吃饭,农历三月,村里没有很好的饭菜招待大家,大多是一些凉拌菜,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凉粉,能解除途中的疲劳和辛苦,该曲听起来如缕缕凉风拂面,使人顿生凉爽舒服之感。又如《笑回乡》曲牌形象地描绘了娥皇、女英在路上和乡亲们有说有笑的场面,此曲表达了大家的愉快心情。再如每年农历四月二十八,汾河西边历山的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的羊獬村“接娘娘”。这天,羊獬村的队伍要到汾河东岸等候迎接,当历山的队伍来到河边时,两支队伍隔河相迎,敲锣鼓以示问候。羊獬村队伍面西演奏《西河滩》曲牌迎接“亲戚”,同时,历山队伍隔河面东演奏《东河沙》热情呼应。
更为值得关注的民俗事象是至今两地人认为彼此是亲戚,因此延续着互不通婚的习俗。

G. 锣鼓的起源

锣鼓
豫西锣鼓以灵宝的亚武天锣、齐天圣鼓、程村女子锣鼓、湖滨区威风锣鼓最为著名。

亚武天锣可行进表演亦可站场表演,它阵容庞大,雄壮激烈,激昂感人,以气势见长。

齐天圣鼓常用于站场表演,乐曲结构灵活,鼓点多变,鼓手在表演中摹拟猴子种种机智灵巧、滑稽可爱的动作,边演奏,边舞蹈,大抵一组猴鼓乐队为15人,猴王一人,打锣击鼓,显得异常活泼热闹,引人入胜;程村女子锣鼓动作优美,充分发挥女性特长,鼓点流畅自如,热情奔放,多为行进表演;湖滨区威风锣鼓,气势恢宏,讲究队列变幻,多为站场表演。

陕西西安杨陵区杨村乡上川口村是中国西北享有盛名的锣鼓生产专业村,该村锣鼓加工业从18世纪开始,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末,这一传统手工业在上川口村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个体私营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现了“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的红火场面。在今天新闻节目的最后,我们就到上川口村去听一听那里的锣鼓文化。

目前,在上川口村,全村常年生产加工锣鼓的农户就有23家,部分农户的工厂也已经像刘志斌的宏达鼓业厂一样具有一定的规模了。如今,上川口村生产的锣鼓与湖北武汉、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生产的锣鼓乐器齐名,被誉为中国铜鼓乐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H. 鼓的历史

在远古时期,鼓被尊奉为通天的神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的器具。在狩猎征战活动中,鼓都被广泛地应用。鼓作为乐器是从周代开始。周代有八音,鼓是群音的首领,古文献所谓“鼓琴瑟”,就是琴瑟开弹之前,先有鼓声作为引导。鼓的文化内涵博大而精深,雄壮的鼓声紧紧伴随着人类,远古的蛮荒一步步走向文明。俗可以是民间的欢庆锣鼓,雅可以进入庙堂祭祀和宫廷宴集。从原始的陶鼓、土鼓、皮鼓、铜鼓,一直发展到种类繁多的现代鼓,鼓是最为人们喜爱和广泛应用的乐器之一。有观点认为,最早的鼓应该是由远古的先民使用的,陶罐、陶盆等生活用具所演化而来,出土的陶鼓证明了,早在距今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开始有了陶鼓的制造。陶鼓又称土鼓,是用陶土烧制成鼓框,再蒙上动物的皮革做成的。在我国以瓦为框制造陶鼓的传统,沿袭了很久。鼗鼓(即“拨浪鼓”)是从西北边远地区传入中原,腰鼓是由西域传入我国,在唐代广为流行,唐代的腰鼓除了木质材料以外,也有以陶瓷作为鼓材的。
鼓的出现比较早,从如今发现的出土文物来看,可以确定鼓大约有4500年的历史(以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早期大墓出土的土鼓为例)。 在古代,鼓不仅用于祭祀、乐舞,它还用于打击敌人、驱除猛兽,并且是报时、报警的工具。随着社会的发展,鼓的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民族乐队、各种戏剧、曲艺、歌舞、赛船舞狮、喜庆集会、劳动竞赛等都离不开鼓类乐器。 鼓的结构比较简单,是由鼓皮和鼓身两部分组成。鼓皮是鼓的发音体,通常是用动物的皮革蒙在鼓框上,经过敲击或拍打使之振动而发声的。中国鼓类乐器的品种非常多,其中有腰鼓、大鼓、同鼓、花盆鼓等。

I. 锣鼓经的历史记载

锣鼓经,其中之一威风锣鼓是流行在山西霍州、洪洞、汾西、临汾一带的汉族民间广场艺术。相传,公元619年,李世民在霍州大战刘武周部,击鼓迎战,鸣锣收兵,进退有序,取得了胜利,于是流传下威风锣鼓。这种锣鼓的特色就是“威风”。从锣鼓的配置打法,演奏队的组织、表演、着装,都在展示威风。
锣鼓经绛州鼓乐在新绛县,古称绛州。山西锣鼓音乐的一方宝地。花庆鼓、汾南车鼓、穿相锣鼓,皆在这里降生;《秦王点兵》、《老鼠娶亲》、《厦坡上滚核桃》等都在这里升华。绛州鼓乐将成为中国音乐史上显赫的一章。
《秦王破阵乐》。秦王,李世民登基前的封爵。唐初,朔州刘武周反叛,占领并州,锋及河东,齐王李元吉败北奔回长安。李世民请命领军渡河东征,屯兵绛州柏壁,东打西杀,南击北进,一举收复并州,保住了李家天下。在他北定太原凯旋归来时,军中作《秦王破阵乐》以迎。史载此乐以“擂大鼓为主”,“杂以龟兹之乐”。现今,新绛不但有“擂鼓台”存在,还有《小秦王乱点兵》、《唐王出城》的锣鼓曲牌流行。绛州鼓乐的丰富繁荣,恐怕与这个重大的历史源渊相关。
《秦王点兵》。这是一首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新作。在原《秦王破阵乐》的基础上,摄取了《汾南车鼓》、《花敲鼓》、《老虎磕牙》等鼓种曲牌成分,成此杰作。它融汇了历史和当今、群众和专家、业余和专业的艺术结晶,是社会主义时代的新鼓乐,它两次轰动京华, —次震撼巴黎,是黄河文化的骄傲,是中华文化的骄傲。
《秦王点兵》全曲包括引子、鼓边段、鼓心段、锣鼓段、华彩段、尾声段六部份,紧慢张弛结构得当,乐曲相当完整,它将民间套曲的特点与现代曲式结构相融合,使民间锣鼓乐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乐曲以出兵为主题,从元帅升帐开始,直到官兵进入,列队布阵,点兵习武,准备出征结束。乐器分高低两个声部,高音有校鼓、卒鼓、小件铜器;低音有帅鼓、将鼓、大件铜器。演奏中根据主题要求,分别采用不同的演奏手段,有独奏、对奏、合奏、干敲、花打、混击,慢速、中速、快速;四拍、三拍、二拍。引子里的号角长音把人带进古战场阵地;鼓边采用了击鼓边、鼓邦、鼓环、鼓钉,并与夹板对奏、合奏,新颖多彩。华彩段则吸收西洋协奏曲中的华彩手法,别开生面,映照出将士们临战前的乐观心理。

J. 锣鼓是谁发明的

陕西西安杨陵区杨村乡上川口村是中国西北享有盛名的锣鼓生产专业村,该村锣鼓加工业从18世纪开始,距今已经有300多年的历史了。20世纪末,这一传统手工业在上川口村的发展达到了历史上的最好时期,个体私营作坊遍布全村,一度出现了“女人会烧火,男人精铸铜,老人善做鼓,青年跑经营”的红火场面。在今天新闻节目的最后,我们就到上川口村去听一听那里的锣鼓文化。

目前,在上川口村,全村常年生产加工锣鼓的农户就有23家,部分农户的工厂也已经像刘志斌的宏达鼓业厂一样具有一定的规模了。如今,上川口村生产的锣鼓与湖北武汉、江苏苏州、四川成都生产的锣鼓乐器齐名,被誉为中国铜鼓乐器加工的四大名家。

热点内容
教学实践内容 发布:2025-07-04 21:32:22 浏览:431
云南教育论文 发布:2025-07-04 18:10:10 浏览:16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