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泉的历史
1. 礼泉县的历史沿革
上古时,礼泉县叫寒门,传说为黄帝升仙之处。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建县。夏属雍州,西周时(前11世纪—前771)名焦获,其地理位置在京畿之内,是周王朝京城北边的边防重地。
秦时叫谷口县(一作瓠口),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称宁夷县。
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
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明代(1368—1644),醴泉县在明初属乾州,嘉靖三十八年(1559)十一月改属西安府。
清代,醴泉县归属彬县分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后,1950年5月改属咸阳专区,1953年1月改属宝鸡专区,1956年10月改由省辖。1958年12月将醴泉县撤销,并入乾县。1961年9月复设醴泉县。
归属虽几经变更,但县名一直沿用。直到1964年9月,才改“醴”为“礼”,即为礼泉县。
1984年3月,改咸阳地区行政专员公署为咸阳市,实行市管县,礼泉县仍属咸阳市管辖。
2. 陕西省礼泉县县名来源
礼泉历史悠久,钟灵毓秀
自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221)建县,距今2218年。夏属雍州,周称焦获,秦叫谷口县(一作瓠口),西汉置谷口邑,属左冯翊管辖,后改为谷喙县,东汉并入池阳,南北朝时改称宁夷县。隋文帝开皇十八年(598),因境内有泉,味甘如泉,且旁有醴泉宫,故更名为醴泉县。1964年9月9日,经国务院批准,“醴泉县”更名为“礼泉县”。
3. 礼泉的名人都有哪些他们的事迹有哪些
吕效祖、阎景翰、曹伯庸是礼泉三位著名文化老人。他们都是关学继承者,学养精深;都长期从教,桃李满天下;都已过古稀之年,却笔耕不辍,著述迭出。更重要的是,三人都籍贯礼泉县,因为地缘关系而互相激励,在各自领域内均取得了卓然的成就,堪称为我省老有所为者的典范———
曹伯庸:75岁,书法家
漫步街头,翻阅书刊,曹伯庸先生的书法常常赫然闪烁于我的眼前,那种于法度严谨中流露出的高洁书香和高雅的书卷气息直沁入心脾,赏心而悦目。而在陕西师范大学家属区,退休后的曹伯庸先生与老同学阎景翰先生比邻而居,花园挨着花园,架上藤蔓厮缠在一起,就像在老家连畔种地一样,一看就知道,绝对是铁杆的乡里乡亲。在先生古色古香的客厅里坐定,听先生说故地往事,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享受。先生说小时候曾去过我的老家,抬着轿请一位人称“八爷”的白发背头有遗老之风的风水先生,其子陈皮,小名叫“高兴”,给他留下的印象很深。
刚刚出版的《宗山人》一书中有先生的简介:“先生出身于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悉心临摹欧阳询《九成宫礼泉铭》,培养了热爱书法的兴趣。中年后,广涉诸家,融会贯通。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退休后,潜心书艺研究,作品益臻炉火纯青境界,书品、人品誉满三秦。其书作曾参加全国第一、二届及省、市多次书展,并被选送日、韩、新等国展出,有些被毛主席纪念堂、北京劳动人民文化宫等单位和名家收藏,还被选入《中国长安当代名家书画精品集》、《当代中国书法艺术大成》、《陕西老年名家书画选》等多种大型书画集。先生博学多才,于‘版本目录学’、‘古籍文献学’,文物、书画鉴定和篆刻等研究有素。于绘画、诗词,偶而为之,信手拈来,亦无不饶有情趣。近年来致力于书法教育工作,深受学员欢迎。”先生家学深厚,长期接受学校系统教育,终生职业为教师,其交游也尽是文化界的耆宿精英,故涵养深沉,蕴藉风雅,其书稳重沉著,清秀健挺。凡此经历,精学、多识、多能,在陕西书画界名流中恐怕也是不多见的。
刘念先先生在《真体内充 蓄素守中———曹伯庸先生书法臆说》一文中写道:“书品基于人品,伯庸满腹诗书的诗人气质,反映于书作之中则气清形和,内涵秀雅;证之于人,则虚心谦和,耿直坦率,重视友谊,淡于名利,忠信为先,急公重义,宽以待人,尤为爱护青年、常怀赤子之心,不失敦厚之旨。故其书也稳重畅适,率真温纯。这些正是其书之所以耐人观摩之秘。”我想说,这也是晚辈如我等亲聆先生教旨的真实感受:凡虚怀博学者,其德艺之风必将山高而水长。
4. 礼泉县的地方名人
符浩、阎纲、邹志安、刘世让、宋伯鲁等。
1、符浩
符浩,1916年4月13日生于陕西礼泉。1937年10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外交部副部长、党组成员。中国驻日本、越南等国大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职业外交官。
2016年6月17日因病医治无效在北京逝世,享年100岁。
2、阎纲
阎纲,1932年生,陕西礼泉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6年毕业于兰州大学中文系,同年分配到中国作家协会,1986年调中央文化部。中国著名作家,“首届冰心散文奖”获得者。
编辑的报刊有:《文艺报》《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当代文学研究丛刊》《评论选刊》《文论报》《中国文化报》《中国热点文学》。
3、邹志安
邹志安,陕西礼泉人,中共党员。1966年毕业于师范学校。历任礼泉县小学教师、县文化馆员,中国作家协会陕西分会专业创作员、理事、主席团委员。1972年开始发表作品。
著有长篇小说《爱情心理探索》,短篇小说集《乡情》、《哦,小公马》,中篇小说集《心旌,为什么飘摇》等。
凭借《哦·小公马》和《支书下台唱大戏》连获第7、8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一举跃上全国文坛。
4、刘世让
刘世让(?—623年)。字元钦,京兆醴泉(今陕西礼泉北)人,唐初将领。初仕隋,为征仕郎。李渊军入长安后归唐,被授予安州道行军总管,率军2万拒薛举,为薛举所俘。
薛仁杲被唐军平灭后得归,授彭州刺史。历任陕东道行军总管、弘农郡公、检校并州总管等职。后受命经略马邑(今山西朔县东北),防备突厥。突厥惧其威名,使人反间。
武德六年(623年),传其与突厥可汗通谋,将行作乱,被高祖冤杀。
5、宋伯鲁
宋伯鲁,(一八五四―一九三二)字芝栋,一字芝田,亦署芝钝,陕西礼泉人。光绪十二年(一八八六)进士,入词林。与杨深秀合疏弹许应骙阻挠新政。
戊戌变政(一八九八)后,遄回原籍,致力诗、画,山水专攻王时敏,颇存矩矱,用笔在着力不着力之间,凭空取神,苍润中更饶秀气。
花卉具陈淳、徐渭风韵。书则参合柳公权、赵孟頫。目力至佳,年逾七十,犹能写蝇头小楷。卒年七十九。著海棠仙馆集。《画人轶闻》、《清画家诗史》
5. 礼泉县的介绍
礼泉县位于东经108°17′40″-108°41′46″和北纬34°20′50″-34°50′02″之间,属于关中平原中部。海拔在402-1467米之间,北山南塬,四季分明,雨热同季,冷暖适中,自然环境十分优越。地势西北高而东南低,呈阶梯型跌落,分山、塬、川三种地貌。北部属丘陵沟壑区,内有五峰山(海拔1467米)、九嵕山、朝阳山和芳山等,由西向东走向,绵延40余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4%。1礼泉县,咸阳市辖县。面积1017平方公里,辖5镇15乡。县府驻城关镇,距咸阳市区35公里。隋开皇十八年(598)置醴泉县,唐初废,贞观十年(636)复置醴泉县。1958年并入乾县,1961年复置醴泉县,1963年改为礼泉县。地处关中平原中部,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泾河沿东北边界流向东南,其支流泔河自西向东横贯中部。东邻泾阳,西邻乾县,南与兴平、咸阳相连,北与淳化、永寿接壤。1礼泉县属暖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2.96℃,无霜214天,年平均降水量537-546平方毫米。
6. 礼泉袁家村简介体现的是什么朝代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县境内有醴泉,泉水味如醴而改名为醴泉县。《辞源》说:"醴,酒也,酿之一宿而成,有酒味而已也""醴泉,言泉水味甘如醴也。"故有"天降甘露,地出醴泉"之说。《元和郡县志》卷1京兆府醴泉县:"以县界有(后)周醴泉宫,因以为名。"清康熙《陕西通志》卷3:醴泉"在县东南三十里,周数十步,深不可测。汉宣帝时涌出,闻其味如醴,故名。隋置县取此"。
7. 礼泉武将山的来历
武将山,是唐肃宗李亨建陵陵寝,隶属建陵管辖,建陵山西头村在武将山以西,昭陵石马村,及李瓦村在武将山以南,历史记载中昭陵前山村又名武将山村,其他无从考证。昭陵镇是原建陵,昭陵乡是昭陵社区。
8. 礼泉县药王洞乡铺上村的历史
陇县药王洞道院
道教宫观。在陕西省陇县城北约二公里处的北坡村后。始建于唐代,初名谷神观;元代马丹阳曾隐居于此,修道传教,行医治病,影响颇大,故而时人改称丹阳洞;清代乾隆、道光、光绪年间均有修缮与扩建;民国二十一年(1932),杨虎城将军来陇县视察,曾游览此道院,后助资维修并扩建道院部分殿宇。解放后道院多次得到政府的拨款维修。现存主要的建筑及景观有玉皇殿、药王殿、纯阳阁、斗姥洞、土地洞、丘祖洞、丹阳洞等,依山傍水,递次而上,苍柏葱茏,翠竹嫩绿,洞宇错落,殿堂辉煌,环境雅致,风景宜人。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为道院传统的庙会日。
9. 礼泉皮影的历史渊源
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是礼泉皮影产生和发展的重要前提。
礼泉皮影的产生年代不详,但种种迹象表明,礼泉皮影产生的年代久远,或是在我国皮影产生之初就已诞生。《陕西皮影珍赏》一书中记载:明清时期的灰皮制作技术以礼泉县北屯镇为最好。灰皮制作技术是我国皮影制作史上的一项绝技,以制作的皮子色泽好、质地好、上色好而著称。高超的技术需要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不断总结和实践。由此可以断定:礼泉皮影在明清以前甚或更早就已产生,只可惜此项技术现已失传。另据《环县道情皮影》一书记载:解放初的许多老艺人都谈到自己的皮影箱子是从礼泉、泾阳一带购买。说明在清朝时期礼泉存在大量的皮影作坊,制作的皮影不仅供货于礼泉县皮影艺人还远销外省各地。从清末到20世纪70年代礼泉皮影曾一度销声匿迹,进入20世纪80年代,礼泉皮影的制作空前发展起来,礼泉县工艺美术厂郑鸣和,不但雕刻皮影而且还进行稿样设计。其设计的稿样许多现在仍被采稿。礼泉县南寨村梁思熔自学皮影雕刻,将剪纸与皮影雕刻结合起来,使人物造型更加逼真细腻、其作品远销英、法、日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1982年他的皮影作品代表中国参加“莱比锡”艺术节。1988年随中国经贸部在日本的东京、大阪、奈良等八大城市进行皮影巡展,受到日本友人的高度赞扬。他创作的《红楼梦》、《白蛇转》、《三国演义》等多次获国家和省市工艺美术“百花奖”一等奖。他的作品中334件被国家美术馆收藏,260件被陕西省文化厅收藏。
10. 礼泉县地下党的历史
1936年10月,中国工农红军经过2万5千里长征到达陕北,延安成为中国革命的圣地,创立陕甘宁边区政府。1938年1月,中共西路工委书记崔廷儒派张思明回礼泉建立地下党组织。6月,中共礼泉县委成立,县工委书记张思明委托王育英在县东乡发展党员,建立了县东乡区委,王育英任区委书记。
1946年7月,陕西省西府工委书记吕剑人在赤水县(今淳化县)召集张思明、罗恒彩、范森等人开会,宣布成立中共礼泉县工委,重建礼泉地下党组织。张思明任礼泉工委书记、王育英任副书记,罗恒彩、康志学、范森、赵天琪任工委委员,后增加康志安、任登朝为工委委员。
除了他们之外还有:马作正,礼泉烽火镇跃马村人,1943年在礼泉昭陵中学经地下党员赵弘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王宪,礼泉县木匠王人氏,四十年代,王宪在中共地下组织的介绍下,参加了地下党,并被组织派到彬县特委工作。配合西北野战军,为礼泉县、直至咸阳的解放,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成为礼泉县共和国创立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