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云坛
㈠ 北京天坛的历史
天坛历史沿革如下:
天坛是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仿南京形制建天地坛,合祭皇天后土,当时是在大祀殿行祭典。
嘉靖九年(1530年)嘉靖皇帝听大臣言:“古者祀天于圜丘,祀地于方丘。圜丘者,南郊地上之丘,丘圜而高,以象天也。方丘者,北郊泽中之丘,丘方而下,以象地也。”于是决定天地分祭,在大祀殿南建圜丘祭天,在北城安定门外另建方泽坛祭地。
嘉靖十三年(1534年)圜丘改名天坛,方泽改名地坛。大祀殿废弃后,改为祈谷坛。嘉靖十七年(1538年)祈谷坛被废,于十九年在坛上另建大享殿,二十四年建成。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改名祈年殿。以后多次修缮、扩建。
1900年八国联军曾在天坛斋宫内设立司令部,在圜丘上架炮。文物、祭器被席卷而去,建筑、树木惨遭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天坛的文物古迹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保护和维修。进行过多次修缮和大规模绿化,使古老的天坛更加壮丽,公园占地200公顷,四面各有一门。园内有二百年以上的古柏二千五百多棵。还有百花园种植了大量的花卉。
1961年,国务院公布天坛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认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5月8日,天坛公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2018年7月12日,天坛公园园长李高介绍,天坛公园将增加绿地面积近2万平方米,扩大对游人开放面积2.24公顷。
(1)历史云坛扩展阅读:
天坛建筑特点
天坛公园,是明清两代皇帝每年祭天和祈祷五谷丰收的地方。天坛以严谨的建筑布局、奇特的建筑构造和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总占地面积约270万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主要建筑物在内坛,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条贯通南北的甬道--丹陛桥,把这二组建筑连接起来。外坛古柏苍郁,环绕着内坛,使主要建筑群显得更加庄严宏伟。
天坛有坛墙两重,形成内外坛,均为北圆南方。当初,为了把天地的形象表现在墙上,以象征“天圆地方”之说。外坛墙的东南北三面原制无门,只西面临永定门内大街有门两座:北门是明代旧有 的,称“祈谷坛门”;南门是乾隆十七年(1752年)增建的,称“圜丘坛门”。两门均为三间拱券式,绿琉璃简瓦歇山式顶。时下的外坛北门和东门,都是1975年以后增建的。
内坛的圜丘位南,祈谷位北,均在南北中轴线上,中间由长360米、宽30米的神道(丹陛桥)连成一个整体。圜丘坛内主要建筑有圜丘台(祭天台)、皇穹宇(奉神殿、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祈谷坛内主要建筑有祈年门、大祀殿(祈年殿)、东西配殿、皇乾殿、长廊(附七星石)、神库与神厨、宰牲亭等。
㈡ 圜丘坛的历史
圜丘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圜丘坛是主要建筑有圜丘、皇穹宇及配殿、神厨、三库及宰牲亭,附属建筑有具服台、望灯等。圜丘明朝时为三层蓝色琉璃圆坛,清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扩建,并改蓝色琉璃为艾叶青石台面,汉白玉柱、栏。
㈢ 历史网站
http://www.pwp.com.cn/lishi/index
http://www.nmch.gov.cn
http://www.hanage.com
http://www.cycnet.com/history
http://www.chinaspirit.org.cn
http://www.chinese 1840~1949.org.cn
http://www.ccrnews.com.cn
http://ourfengyun.51.net/jiaocai/jzgjds04.htm
www.chinaok.com
www.k12.com.cn/
㈣ 求百家讲坛全集百度云,谢谢。用来学历史的
有了也给我份我也要
㈤ 云坛的历史背景
云坛乡,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城东,距县城7.5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0.7万。云(和)寿(宁)公路过境。辖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邑村、沈岩、霞晓桥、沈村、包山、竹坑、平里、苏坑、沈庄13个村委会。1956年称民主乡,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改为公社,1984年调整为云坛、沈村2乡,1992年沈村乡并入建云坛乡。
㈥ 关于云坛的资料,小知识
云坛乡,位于浙江省云和县城东,距县城7.5公里。面积102平方公里,人口0.7万。云(和)寿(宁)公路过境。辖云坛、李山前、梅湾、靛青山、陈邑村、沈岩、霞晓桥、沈村、包山、竹坑、平里、苏坑、沈庄13个村委会。
1956年称民主乡,1958年改称管理区,1961年改为公社,1984年调整为云坛、沈村2乡,1992年沈村乡并入建云坛乡。
乡镇工业有玻璃纤维、竹木加工。农业主产水稻,兼种大豆、麦、番薯。林业产松、杉、杂木,为云和雪梨主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