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历史
① 古代皇帝的龙袍起源于什么时候
中国人说到龙,除了丰富多彩的龙民俗外,还会谈到一种特殊的服饰——龙袍。其实,龙袍指定作为皇帝的正装,历史并不太长,中国帝王龙袍从隋文帝起,开始征用中国最好的蚕丝辑丝作为经纬线,并以手工丝秀龙等图案。辑丝丝绸制作龙袍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覆灭。
此“龙袍”非彼龙袍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史专家包铭新教授告诉记者,明朝以前,中国的帝王也有穿“龙袍”的,但与后来的龙袍明显不同。其一,看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被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根本不像人们今天所熟悉的龙袍。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明朝前,龙纹服饰虽是一种权威象征,但未必就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利”,其他的贵族也能穿戴所谓的“龙袍”。
目前为止,尚无考古发现证明,明朝以前的皇帝有专属的龙袍。比如,元朝的每个皇帝都有生前画像,他们服装简朴,都没有龙袍相伴。不过,虽然没有强化龙袍的观念,但以前的帝王中,也有以龙纹服饰为正装的。宋、元时期的小说中,已经有了龙袍这个词。
黄色不是龙袍唯一色
进入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龙袍被指定作为皇帝正装,而且他人不得穿戴。明朝、清朝的龙袍绣有9条龙,其龙纹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图案。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白色)、玄色(黑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的,这些颜色的龙袍都是平时上朝时可以穿的,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另外,明朝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称“蟒袍”。
兴也龙袍衰也龙袍
专家指出,龙袍作为服饰制度的核心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阶段。服饰制度不仅规定龙袍是皇帝的唯一合法拥有者,而且对各级官员也有服饰要求。服饰是等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一段时间内,对稳定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起到了作用。然而,服饰制也正是中国封建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标志之一。据史料记载,除明清帝王外,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等均为自己量身定制豪华的龙袍,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皇帝宝座。伴随着辛亥革命,封建服饰制度终于寿终正寝,龙袍亦成为历史文物。
② 古代皇上龙袍的历史衍变:各朝龙袍装有何不同
万历皇帝龙袍上龙的数目比起明世宗嘉靖七年创制的“燕弁服”上的就不能算多了,由弁帽、袍服、玉带、袜子和丝履构成的“燕弁服”上的龙纹呈九九之数:前身一个盘龙团纹,后身两个盘龙方纹,领子和袖子上的龙纹加在一同是45条,衣襟上的龙纹是36条。另外,在腰间的玉带上还装饰着九件刻有龙纹的玉片。
龙袍上的图案也不只仅是龙,在最初的龙袍上面,龙的形象都不是十分突出。除了龙之外,龙袍上还会有日月星斗等图案,可见当时帝王的雄心壮志;同时,龙袍上面的图案会依据皇帝政策的偏重点而有所变化,这一点在汉朝尤为明显。
③ 关于龙袍的历史
古代帝王的袍服。“黄袍”往往被看作古代帝王服色的象征。“黄袍”作为帝王专用衣着源于唐朝。黄色服饰在我国古代一直比较流行,唐以后,皇帝已不情愿自己和一般人同着黄袍了,唐高祖时就曾“禁止庶不得以赤黄为衣服”。唐高宗时又重申“一切不许着黄”。但这时的规定并不严格,一般百姓着黄衣仍然较多见。到了北宋时期,北汉与契丹南侵,赵匡胤率兵北征。960年,到陈桥驿时,众军士以黄袍加其身,拥立为帝,旋回兵汴京,正式登基,从而使黄袍正式成为皇权的象征。宋仁宗时还规定:一般人士衣着不许以黄袍为底或配制花样。自此,不仅黄袍为皇帝所独有,连黄色亦为皇帝专用。王楙《野客丛书·禁用黄》:“唐高祖武德初,用惰制,天子常服黄袍,遂禁士庶不得服,而服黄有禁自此始。” 黄鸟的别名.陆玑《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卷下:黄鸟,黄鹂留也,或谓之黄栗留……或谓之黄袍. 泰国的和尚披的袈裟也有叫黄袍的 所以泰国也有“黄袍佛国”之称 在泰国的佛教徒中,有的人家为了增加孩子的僧侣资历,在社会上博得良好的生望和名誉,从小就送入了寺庙,也有的是穷人的家孩子,因为在寺庙里,不仅可以修行,还可以读书,又节约了衣食费用,一举数得。于是,由老中青少构成的和尚队伍,组成了一支浩荡的讨食大军,煞是好看,他们斜穿着黄袍,光着头,赤着脚,托着钵,在城乡大街小巷里,穿梭似地向商家和居民化缘。虔诚佛教的群众,家家把洁净的饭菜摆在门口任其取用。不过,遇见和尚化缘时,千万不要给钱,女人给东西也不能接触和尚,要把物品放在和尚掀起的黄袍里,或是由男人转给和尚,否则就“男女授受不清”了,这一点泰国的和尚和其它国家的和尚是有着
④ 龙袍的由来及发展
龙袍 lóngpáo 英文:[dragon robe] 万历龙袍
皇帝的朝服,上面绣着龙形图案。皇帝专用的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其特点是圆领(清朝为圆领)、右衽、黄色,朱色和紫色。此外,龙袍还泛指古代帝王穿的龙章礼服。唐高祖武德年间令臣民不得僭服黄色,黄色的袍遂为王室专用之服,自此历代沿袭为制度。960年,赵匡胤“黄袍加身”,兵变称帝,于是龙袍别称黄袍。
编辑本段基本简介
龙袍上的各种龙章图案,历代有所变化 。龙数一般为9条 :前后身各3条,左右肩各1条,襟里藏1条,于是正背各显5条,吻合帝位“九五之尊”。清代龙袍还绣“水脚”( 下摆等部位有水浪山石图案),隐喻山河统一。 明神宗龙袍
龙袍是古代皇帝参加庆典活动时穿着的礼服。据《苏州府志》卷147记载,在明代万历29年(公元1601年)宦官孙隆到苏州充当税监,督造龙袍。1957年在北京十三陵定陵发掘的出土文物中就有用缂丝制成的龙袍。因龙袍上绣纹以龙为主,故此得名。
编辑本段制作工艺
龙袍的空地为明黄色,领、袖俱石青色,片金缘。上面绣有12个团龙及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雉的异名)、宗彝(长尾猴尊)、藻(垫玉的彩色板)、火(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粉(古代绣在衣上的白色或有色粉末)、米(古代绣在衣上的花纹)、黻(音府。古代礼服上白与青相间的花纹)的 明朝朱红龙袍布料
形象,其余均为排列均匀的“如意头”、“蝙蝠”和象征富贵的字纹样。龙袍上并绣有9条龙,间以五色云彩。领前后正龙各1条,膝部左、右、前、后和交襟处行龙各1条,袖端正龙各1条。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以棉、袷、纱、裘制,各惟其时。龙袍专供皇帝穿着,其他官员是不能穿着的,只有得到皇帝亲赐才能穿着,但在穿着必须“挑去一抓”,以示区别。在明朝,经改制后的龙袍,称为蟒袍,成为明朝职官常服。 龙袍的色彩选用颇有研究,并十分严格,古代人使用的色彩并非单纯是人的本性需要,同时又作为一个种族或部落的标志,在远古旧石器时代的山顶洞人穿用采用赤铁矿染色,到了夏代崇尚黑色,周代崇尚红色、到了汉朝推绎周崇尚红、秦崇尚黑,汉灭秦后则崇尚黄,汉文帝刘恒穿的龙袍第一次采用黄色。其后长期以黄色为最高贵,它象征中央,因此,这种风气一直延用下来,直到封建社会结束。龙袍上的字纹样的颜色由淡月白色,品月和普蓝组成,“蝙蝠”有朱红、枣红、绛色、香色、青铜色等数种颜色。“如意头”有明蓝、月白、藏青和水红、桃红、枣红、雪灰两种颜色组成。 清代皇帝穿龙袍时,必须戴吉服冠,束吉服带及挂朝珠。龙袍以明黄色为主,圆领,右大襟,马蹄袖,有扣绊。龙袍的做工有刺绣、缂丝之分,其中缂丝工艺相对复杂,工艺上称为“连经断纬”。这种缂丝工艺在中国流传已久,宋代时多用于其他装饰之上,到清代多用于服饰,后因缂丝工艺消耗工时过长,所以多用于龙袍之上。
编辑本段清代龙袍
清代皇帝的服饰基本上分为三大类,即礼服、吉服和便服。礼服包括朝服、朝冠、端罩、衮服、补服;吉服包括吉服冠、龙袍、龙褂;便服即常服,是在典制规定以外的平常之服。龙 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
袍,是上下连属的通身袍,比礼服略低一等,是皇帝在一般性的吉庆宴会、朝见臣属的时候穿用的常见礼服,也是我们常常见到的帝王服饰。帝王们穿着的龙袍,在现代人的心中很容易产生敬畏与神秘的感觉。尤其对龙袍上制作精良、细腻、造型独特的纹饰图案充满疑惑,本文将对此做简单的介绍。 帝王的服饰上绣有各种寓意吉祥、色彩艳丽的纹饰图案。如:龙纹、凤纹、蝙蝠纹、富贵牡丹纹、十二章纹、吉祥八宝纹、五彩云纹等等。这些图案只为封建社会里的帝王和少数高官所服用,并不普及。如:龙、凤纹向来是帝、后的象征,除了帝、后之外任何人不得使用。十二章图案,自它在中国图纹中出现就是最高统治者的专有纹饰,一直到封建帝制的灭亡,只应用在帝、后的服饰和少数亲王、将相的服饰上,从未在民间出现过。 在北京艺术博物馆收藏着一件清乾隆明黄缎绣五彩云蝠金龙十二章吉服袍。此袍严格按照繁缛复杂的清代服饰制度制作。据《清史稿·志七十八·舆服志》记载:“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石青,片金缘。绣文金龙九。列十二章,间以五色云。领前后正龙各一,左、右及交襟处行龙各一,袖端正龙各一。下幅八宝立水,襟左右开,棉、袷、纱、裘,各惟其时。”说明到了清代对龙袍在形制、制作工艺、装饰图案以及对于衣服的色彩上都规定得十分严谨苛刻。鉴别清代龙袍主要从做工、面料和纹样三大方面来看。首先,龙袍的做工相当精细,所用线也非平常我们所见到的金线或者丝线,尤其缂丝工艺目前很难仿造。其次,清代宫廷服饰衣料的生产大多来自江南三织造,即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极少部分由京内织染局织造。江宁(南京)善于织金妆彩以及倭缎、神帛的织造;苏州的缂丝、刺绣工艺最精;湖丝的品质最为优良,如绫、罗、纺、绉、绸等多由杭州织造。最后,龙袍上的纹样以及所在的位置也绝对不能有丝毫差错,这些纹样多限于皇帝服饰之上,其他皇宫贵族服饰上均不可有此纹样,所以说纹样是鉴定龙袍的最好方法。
编辑本段十二章纹
冕服之制,传说殷商时期已有,至周定制规范、完善,自汉代以来历代沿袭,源远流长,虽冕服的种类、使用的范围、章纹的分布等等屡有更定、演变,各朝不一,情况较为繁复,但冕服制度一直沿用到明,至清朝建立,因服饰政策变更冕服制度在中国亦随之终结,但冕服上特有的“章纹”清代仍饰于帝后礼服、吉服等服饰上,民国三年定制的“祭祀冠服”亦将“章纹”施于上衣圆补,作为区分等级的标志。 历史上除中国外,冕服在东亚地区的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亦曾做为国君、储君等人的最高等级礼服。 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充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充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 龙袍通身绣九条金龙。正龙绣得正襟危坐,一团威严,行龙绣得极富活力,似动而非动。四条正龙绣在龙袍最显要的位 十二章纹
置——前胸、后背和两肩,四条行龙在前后衣襟部位,这样前后望去都是五条龙,这寓意九五至尊。但是我们这样粗略的算下来却只有八条金龙,这与史书上记载的有出入,于是有人认为皇帝是真龙天子,本身就是一条金龙,穿着龙袍后金龙就达到九条了。其实这第九条金龙绣在里面的衣襟上,要掀开外面的衣襟才能看到。 在龙纹之间,绣以五彩云纹、蝙蝠纹、十二章纹等吉祥图案。五彩云纹是龙袍上不可缺少的装饰图案,既表现祥瑞之兆又起衬托作用。红色蝙蝠纹即红蝠,其发音与“洪福”相同,也是龙袍上常用的装饰图案。在龙袍下摆排列着代表深海的曲线,这里被称为水脚。水脚上装饰有波涛翻卷的海浪,挺立的岩石,这寓意福山寿海,同时也隐含了“江山一统”和“万世升平”的寓意。 龙袍上除了龙纹,还有十二章纹样,其中日、月、星辰、山、龙、华虫、黼、黻八章在衣上;其余四种藻、火、宗彝、米粉在裳上,并配用五色祥云、蝙蝠等。它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含义,“日月星辰取其照临;山取其镇;龙取其变;华虫取其文、会绘;宗彝取其孝;藻取其洁;火取其明;粉米取其养;黼若斧形,取其断;黻为两己相背,取其辩。这些各具含义的纹样装饰于帝王的服装,喻示帝王如日月星辰,光照大地;如龙,应机布教,善于变化;如山,行云布雨,镇重四方;如华虫之彩,文明有德;如宗彝,有知深浅之智,威猛之德;如水藻,被水涤荡,清爽洁净;如火苗,炎炎日上;如粉米,供人生存,为万物之依赖;如斧,切割果断;如两己相背,君臣相济共事。”总之,这十二章包含了至善至美的帝德。
编辑本段基本功用
清代皇帝的服饰分礼服、吉服、常服、行服。在三大节、大祀等隆重典礼上要穿礼服,也就是朝服;出外巡幸穿行服,在宫中办事、会客等穿常服;而用于一般的典礼,如皇帝亲耕、劳师、受俘、赐宴、祝寿、公主大婚等场合则穿龙袍。 龙袍水脚
皇帝亲耕属于中祀,“季春吉亥,飨先农”,“凡飨先农,既事则耕(音同及)。耕精于每岁春三月吉亥祭先农坛之日举行。皇帝或亲耕或遣官恭代凡亲耕礼部于奏进礼节时夹片声明,皇帝祭先农坛毕,诣具服殿更龙袍衮服,其从耕及陪祀执事各官,俱易蟒袍补服祗候”(《钦定大清会典》,以下引文同)。又皇帝授敕印,“经略大将军出师,设敕印案于太和殿内东楹之南,内阁学士二人奏敕印陈于案。其余陈设位次如仪。经略大将军暨从征各官吉服俟丹墀之东、西面,皇帝龙袍衮(音同滚)服御太和殿。鸣鞭后,经略大将军升自东阶,立丹陛之东、北面”劳师,“经略大将军克捷,师旅将入城,命廷臣出郊外迎劳礼部尚书侍郎,奏请皇帝龙袍衮服乘舆出行宫,三品以下官吉服跪送,驾将至,鸣螺,铙歌大乐作”。
编辑本段穿戴礼节
清 明朝龙袍
代对龙袍的穿戴有严格规定:一般龙袍之外需套衮服,头戴吉服冠,胸前挂朝珠,腰系吉服带,脚蹬皂靴。从咸丰四年《穿戴档》可以窥见清代皇帝在不同场合及不同时辰所穿服装的不同。“正月初一日,元旦令节。上戴黑狐皮缎台朝冠,穿黄缂(音同克)丝面白狐膁(音同浅)接青白膁朝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朝端罩,戴东珠朝珠系自鸣钟,束金镶珠松石四块瓦圆朝带,穿蓝缎毡耪帮狼皮里皂靴。 卯正三刻朝冠、朝袍、端罩、朝珠、朝带、蓝皂靴下来,换戴大毛貂尾缎台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黄缂丝面黑狐金龙袍、黄面黑狐皮芝麻花褂,戴正珠朝珠系内殿,束金镶红蓝宝石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耪羊皮里皂靴毕,上同皇后等位看戏。 正月初二日,祭新月神。上戴大毛貂尾缎台苍龙教子正珠珠顶冠,穿黄缂丝面青白赚金龙袍、石青缂丝面黑狐赚金龙褂,戴菩提朝珠系里边,束金带头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磅羊皮里皂靴。 正月初四日,坤宁宫还愿。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缎台正珠珠顶冠,穿蓝缂丝面天马皮金龙袍、石青缂丝面乌云豹金龙褂,戴血珀朝珠系里边,束金镶红蓝宝石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里皂靴。 正月初五日,上戴大毛本色貂皮缎台正珠蛛预冠,穿黄缎绣二色金面天马皮金加L貂皮黄面褂,戴蓝宝石朝珠系内殿,束金带头线钮带挂带挎,穿青缎毡里皂靴。是日,执炉太监冠张进忠、带张进喜。办事后,珠顶冠下来,换戴小毛熏貂缎台冠。 正 华夏龙袍
月初十日,上戴中毛熏貂缎台正珠珠顶冠,穿蓝缂丝四色金面天马皮金龙袍、貂皮黄面褂,戴金镶松石斋戒牌,戴蓝宝石朝珠系内殿,粘同镶珠三块瓦线鞋带,穿青缎毡里皂靴。办事、进早膳毕。 是日,执炉太监袍口韩得禄、冠口潘喜,引至乾清宫月台上,侍卫接炉,引至太和殿看阅祝版早,到乾清宫见大人毕,至养心殿拜佛毕,至弘德殿少坐。外边奏请至坛内阅视,还斋宫,见大人。晚膳后,金龙袍、三块瓦带下来,换蓝江绸面青白袍,束金镶碧玡口线钮带”。 从正月初一至初十日皇帝的穿戴记载,我们得知:首先,三大节及大祀等重大场合要穿朝服,但在大典及祭祀过后,在卯正三刻要换下朝袍,穿龙袍。很显然,龙袍是仅次于朝服的皇帝服装。其次,清代祭祀分大祀、中祀和群祀,皇帝所穿龙袍,除清《会典》规定的明黄色外,一些中祀及坤宁宫还愿等场合,穿蓝色龙袍。由此可见,皇帝在不同的活动场所,穿用龙袍的颜色也是不同的。再有,龙袍外套龙褂或各种皮质的黄面褂、腰系三块瓦带或束金镶各种宝石的线钮带等,都与清《会典》规定有出入。在这里我们可知,冬季龙袍外穿皮褂或龙褂,其他季节龙袍外穿衮服。“皇帝吉服带,色用明黄,镂金版四,方圆随所御。””也就是四块瓦吉服带。但在实际使用中,三块瓦及线带更加常见。而龙袍的装饰,则是随着典礼和祭祀活动的不同,佩挂不同质地的朝珠。
⑤ 古代皇帝穿龙袍是哪个朝代开始兴起的
我知道的中国古代帝王的龙袍应该是从隋朝开始的,这个时候用的是中国最蚕丝缉丝作为经纬线,然后用手工丝来绣龙等图案,用缉丝丝绸制作龙袍的方式一直延续到了中国封建王朝覆灭。
那我们知道每个朝代会有不一样的龙袍,现在让我们来细细看看,先秦:龙纹比较质朴粗犷,很大一部分是没有肢爪的,形似爬虫类动物。秦汉:龙纹多呈兽形,肢爪也比较齐全,但有一点是没有鳞甲,经常被绘为行走状,给人一种虚无缥缈的感觉,和现在给人的感觉也完全不同。元:与蒙古的传统服饰是很相似的,其实严格的来说,元朝初期的皇帝的衣服并不算龙袍,那个时候,大臣也可以穿和皇帝一样的衣服,只要是龙爪的数量少于皇帝的就可。等等很多朝代都有他的时代特征,我们需要了解的也还很多,比如其实龙袍不只是只有黄色这一种颜色,龙袍上的龙也不止一条,就比如,龙袍也有其他颜色的,素色,玄色的龙袍也是有的,还有,明朝,清朝的龙袍绣有九条龙,而他的龙纹也正是我们现在所熟悉和了解的。
⑥ 古代皇帝的龙袍起源于什么时候呢
中国人说到龙,除了丰富多彩的龙民俗外,还会谈到一种特殊的服饰——龙袍。其实,龙袍指定作为皇帝的正装,历史并不太长,中国帝王龙袍从隋文帝起,开始征用中国最好的蚕丝辑丝作为经纬线,并以手工丝秀龙等图案。辑丝丝绸制作龙袍一直延续到中国封建王朝覆灭。
此“龙袍”非彼龙袍
东华大学服装学院服装史专家包铭新教授告诉记者,明朝以前,中国的帝王也有穿“龙袍”的,但与后来的龙袍明显不同。其一,看先秦的龙纹,形象比较质朴粗犷,大部分没有肢爪,近似爬虫类动物。秦汉时期的龙纹,多呈兽形,肢爪齐全,但无鳞甲,常被绘成行走状,给人以虚无缥缈的感觉,根本不像人们今天所熟悉的龙袍。其二,也是最重要的,明朝前,龙纹服饰虽是一种权威象征,但未必就是皇帝一个人的“专利”,其他的贵族也能穿戴所谓的“龙袍”。
目前为止,尚无考古发现证明,明朝以前的皇帝有专属的龙袍。比如,元朝的每个皇帝都有生前画像,他们服装简朴,都没有龙袍相伴。不过,虽然没有强化龙袍的观念,但以前的帝王中,也有以龙纹服饰为正装的。宋、元时期的小说中,已经有了龙袍这个词。
黄色不是龙袍唯一色
进入明代,中国封建社会确立了等级森严的服饰制度,龙袍被指定作为皇帝正装,而且他人不得穿戴。明朝、清朝的龙袍绣有9条龙,其龙纹就是我们现在熟悉的图案。明朝的皇帝不像电影里那样总是穿着明黄色的龙袍,明朝的龙袍有素色的(白色)、玄色(黑色)、黄色等,是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的,这些颜色的龙袍都是平时上朝时可以穿的,主要是看皇帝的心情。另外,明朝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称“蟒袍”。
兴也龙袍衰也龙袍
专家指出,龙袍作为服饰制度的核心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阶段。服饰制度不仅规定龙袍是皇帝的唯一合法拥有者,而且对各级官员也有服饰要求。服饰是等级制管理体系的重要构成,在一段时间内,对稳定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起到了作用。然而,服饰制也正是中国封建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标志之一。据史料记载,除明清帝王外,太平天国的洪秀全、复辟称帝的袁世凯等均为自己量身定制豪华的龙袍,但这并没有给他们带来稳定的皇帝宝座。伴随着辛亥革命,封建服饰制度终于寿终正寝,龙袍亦成为历史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