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马帮历史

马帮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19:30:33

A. 马帮的概述

茶马古道马帮所经历的冒险性是人所共称道的,他们身上最为突出的特征就是他们的冒险精神。哪怕在今天,那些职业探险家所谓的壮举,跟当年茶马古道上的马帮生涯相比,也会黯然失色。
为了生存,为了贸易获利,马帮们几乎是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险。这种冒险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生意上的冒险。马帮大多活动在现代商业社会远未成熟的时期,法律不仅不完善,在许多地区简直形同虚设,马帮要做的每一笔生意,都有着极大的风险,加上政治局势的极不稳定,更增加了这种风险。有的人固然因为马帮贸易而兴家发财,但更多的人干了一辈子甚至几辈子,仍然一无所有。二是面对严峻的大自然的冒险。马帮运行的茶马古道各条线路,自然环境都异常危险艰苦,风霜雨雪,大山大川,毒草毒水,野兽毒虫,瘟疫疾病,随时随地都能置马帮于死地。绝大部分时间的野外生活,对任何一个赶马人和马锅头都是严峻的考验。不知有多少赶马人和马锅头就这样弃尸荒野,死于异国他乡,有时甚至连收尸的人都没有。三是土匪强盗的威胁。当时的西南地区,土匪强盗十分猖獗,尽管马帮都是全副武装,但仍不时遭到土匪强盗的袭击,死人损货的事时有发生。这种种特殊的生存境况,决定并造就了马帮的冒险精神。
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我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
说到茶马古道,人们总会想到茶马古道的古茶树,汤色红润,香气诱人,回味甘甜种种。殊不知其更要深刻的意义:茶马古道从来都是民族融合与和谐之道,它见证着中国乃至亚洲各民族间千百来因茶而缔结的血肉情感;茶马古道是民族迁徙的走廊,它为人类寻找永恒的家园提供了许多实证茶马古道是佛教东传之路;茶马古道是世界文明的主要通道,在茶马古道上,多元文化开始融合。
历史已经证明,茶马古道原本就是一条人文精神的超越之路。马帮每次踏上征程,就是一次生与死的体验之旅。茶马古道的艰险超乎寻常,然而沿途壮丽的自然景观却可以激发人潜在的勇气、力量和忍耐,使人的灵魂得到升华,从而衬托出人生的真义和伟大。 所以,干马帮就等于冒险,就等于拎着脑袋找饭碗。只要走上了马帮路,就等于立了军令状,是死是活,是找钱发财还是血本无归,全靠马帮自己的运气和能耐了。在过去,众所公认,无论在西南哪个地方,能干马帮的都是些勇敢的人,是些意志坚定、能力高超的人。
对要生存、要发展的马帮来说,冒险并不仅仅是拿生命财产作孤注一掷,而是需要非凡的胆识、坚韧的毅力、勇敢的气魄和卓越的智慧等等一系列美德。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们身上正好体现了这些东西。

B. 马帮erp创始人是谁

张洁是马帮ERP创始人,被业内人士称为马帮“帮主”。

C. 宁陕的马帮的历史是什么

马帮是什么

D. 有谁知道云南马帮

马帮,在历史上是一个很响亮的名字。在云南这块神奇的土地上,自古以来就到处响着马帮的驼铃声。马帮不仅限于云南,然而云南的马帮历史悠久,规模庞大,组织严密,影响范围广泛,是其他地区所难以匹敌的。在云南,马或骡马作为运输工具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有组织的马帮队伍的出现,可能是在秦汉时期,它是与西南丝绸之路的开通相伴生的。可以认为,西南丝绸之路主要依托马帮运动,如果没有马帮运输,对内就不可能有云南与四川、贵州、西藏、广西等省区的经济、文化往来;对外也不可能有中印、中缅、中泰、中越的经济文化交流。马帮对于云南社会经济、近代商品经济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随着现代交通的发展,马帮盛事不复存在;但在那远离公路的山间小道上,驼铃声仍未消失。如今,大马帮沿着300年前云南马帮贡茶的“茶马古道”轨迹行至北京,让驼铃掀动历史,让云南大马帮这活态历史遗迹承载着中国古老的茶马文化,穿越时空、穿越疆域,展示人类远古的一段文明。

据资料显示:茶马古道共有十八条之多,但其主道大体可分为北道、西道和南道。茶马北道指的是思茅至昆明,再由昆明一直北上直至京都。这条道最初是以运送皇家贡茶为主,据《茶马古道的主要线路及旅游开发》一文中谈到,当年的普洱茶由产地运至昆明,要经过思茅、那科里、普洱、磨黑、通关、墨江、因远、元江、青龙厂、化念、峨山、玉溪、晋宁、昆明15个驿站。今年马帮所走的就是这一条“贡道”。从清代普洱茶成为贡茶之日起,每年,云南马帮一路驮茶进贡给皇帝,1839年,马帮在运输途中遭遇强盗后,就在也没有人给京城“进贡”了,166年后的2005年5月1日,又有马帮从云南普洱县城出发,经思茅、昆明进四川,翻秦岭入陕西,再进山西、河北,终点到是北京。

E. 马帮是什么

马帮,就是按民间约定俗成的方式组织起来的一群赶马人及其骡马队的称呼。

马帮是大西南地区特有的一种交通运输方式,它也是茶马古道主要的运载手段,面对险恶而随时变化的环境、生死与共特殊的生存方式形成马帮自己严格的组织和帮规、有自己帮内的习俗禁忌和行话。

马帮,有专业帮和拼伙帮之分。专业帮多系一单独私家长期经营的马帮;拼伙帮由两个以上不大的马帮合伙组成,属短期性质。

马帮是一个商业运作的群体,他们由各种各样的人组成,同时他们也要与别的形形色色的人来往打交道,为了自己的生存,也为了生意上的需要,他们都有着很好的宽容、亲和与合作的精神。

(5)马帮历史扩展阅读:

马帮的行业性质,决定了他们必须少惰性,多勤勉。他们埋头苦干,不仅劳力,而且劳心。他们抛家别子、风餐露宿,常常逾年不归,随时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糟糕的天气作卓绝的抗争,经常还要赶时间。

由于马帮的各项工作完全靠赶马人分工合作,所以每个赶马人都必须要具备全部赶马人应该具备的本事和能耐。他们不仅要懂四时节令、天气变化,要能辨别方位道路;

通晓各民族语言,而且要识骡马的性情,要会各种马帮所需的技能,诸如算帐识货,开枪打仗,支帐做饭,砍柴生火,识别野菜野果,上驮下驮,钉掌修掌,找草喂料,乃至医人医畜。

F. 马帮是什么与茶马古道有什么联系

茶马古道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地域称谓,是一条世界上自然风光最壮观,文化最为神秘的旅游绝品线路,它蕴藏着开发不尽的文化遗产,也是古代中国与南亚地区一条重要的贸易通道。
“茯茶一何美?羌马一何殊?”明代文学家汤显祖的《茶马》,真实记录了茯茶在中国古代茶马交易治边制度中的重要作用。茶马古道是指存在于中国西南地区,以马帮为主要交通工具的民间国际商贸通道,是中国西南民族经济文化交流的走廊。在湖南省安化县(主要为洞市,江南)的崇山峻岭和山涧溪流之间,就绵延着一条神秘的茶马古道。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行走,悠远的马铃声,回荡在山谷、急流和村寨上空,也成就了不同民族和不同文化的交融。如今,茶马古道上马蹄印仍历历在目,跨越溪流的廓桥仍屹立在风雨中,仿佛在遥忆着那一片历史的风景。
马帮文化属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水古称益水,又叫蚩尤江。土著居民多为苗、瑶、侗族,他们为了自身生存和生活所需,不得不与外界尤其是生产力发达的中原地区通商贸易,用本地的茶叶、桐油、茶油等特产与中原及沿海地区交换食盐、布匹等生活日用品。而当时商品最便利的运输工具是马匹,后来,随着茶马古道的形成,马帮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
可见,马帮的发展为茶的传输起到很大的作用。
原文《无马帮不茶“道”》:http://www.futeacn.com/hangye/wenhua/201405193431.html

G. 关于马帮女锅头的故事

听最后的马帮女锅头嘎达哪讲述: 这个社会已不再需要马帮了 马帮,听起来是一个有诗意又有神秘感的名词,让现代都市人产生种种浪漫的联想。但是在历史现实中,与马帮相联系的是让“猴子都要掉眼泪”的艰险道路,是蚂蟥,是高山蚊蚋,是大雪封山,是和死神来回打着照面。很多外人文章中描摹的壮阔而煽情的文字中,“马帮”成为一个历史进程中鲜亮甚至有趣的象征符号。这容易让人们忽略一个现实,马帮的马,马帮的人,他们都是具体的生命存在,他们需要生存,需要生活,需要财富,需要让自己能过得更快乐,更好。 一个女赶马人,中国最后的国营马帮女马锅头,嘎达娜,用她自己的眼睛来看自己的生活,也正在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来维护自己的生活。她和她的马正鲜活得书写着只属于自己的历史。 2005年5月1日,一支由120匹骡马、43个赶马人组成的云南大马帮从普洱县城出发,重走古道,经过云南、四川、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六个省市和78个县市区,跨过长江、黄河,翻越乌蒙山、秦岭和太行山……到达北京,全程 4125公里。这个距离是两天的火车行程,是三个小时的飞行。但人和驮着茶叶的马匹一步步丈量,却一共经历了168天的风尘。事后有人用诗歌描述:“两百日程茶与马,八千里路云和月”。 “我是先头部队,我们是3月份就出发的,结果却直到10月才到达北京.”嘎达娜谈起这次马帮进京用的是很平常的口气。和大多数赶马人一样,一辈子都窝在大山里的他们普通话带着明显的地方口音,经常需要记者猜详。而记者尽管标准的普通话在他们来说也需要费劲理解。幸好,她作为赶马人出身的经历让她面对谁都是笑声爽朗,都是心无隔阂,这让采访的进行总算顺利。 去北京一趟她并不后悔,牵挂的马现在离北京200多公里的地方,它们已经不用再奔波 从云南到北京这么一个漫长的过程,当时的嘎达娜并没有多少思想准备,她起初参加活动的动机就是从来没有见过北京天安门,能看看也好。贡山之外的道路并不熟悉,嘎达娜带领的贡山马队出发不久就遇到泥石流的阻隔,还遇到了罕见雪灾造成的雪崩塌方,12匹骡马只好一匹匹从溜索上溜过波涛汹涌的怒江大峡谷。 在她以为已经经过最危险的路段以后,真正的危险拉开序幕。隧道、高速公路、大城市的宽阔马路……城市的现代化生活展开在这些以前几乎都没有出过大山的人和马面前。 第一次见到呼啸而过的火车,所有的马都惊了,它们四下逃窜。有一匹马直奔出了两里多地才被追回来。马也从来没有钻过公路隧道,进去后,黑暗和巨大的混响惊吓着山里的马,同样考验着赶马人的耐心和能力。 一路上,马帮穿越了许多城市,他们必须趁着夜深人静赶路。这又打乱了马帮的生物钟。以前赶马,赶马人清楚哪里有水有草,每天的行程都是有计划的,也是自由的。但这次,在陌生的现代世界中,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时候该走,什么时候要停,不知道前面的道路是什么状况,通向哪里。 城市的现实生活在马帮面前树起坚硬的壁垒. 到达陕西的时候,一个赶马人和他的骡马习惯了大步流星,躲避不及迎面的大卡车,死去了。在以后媒体问及此事的时候,嘎达娜泣不成声。她说,一个马帮的人,大家一起出来的,怎么就到不了北京呢?“古道”在现代社会里已经不存在,走古道的马帮如何适应现生活轰隆着的车轮! “我们坐飞机那么快就到北京,可是用马,走了5、6个月。”嘎达娜用最简单的数字来总结她的判断:现代社会不需要马帮了。那么像这样一次被人们形容为“壮美的行为艺术”的马帮进京付出了那么大的代价,嘎达娜回后悔吗?“不后悔.”她的回答很干脆,“既然都走了,有什么好后悔的。” 如今还让她牵挂的是,两匹跟她一起走到北京的骡马,这是她最心爱的马:“虾脚”和“花角.”它们曾经陪伴过她走过马帮岁月中最艰苦的一段,甚至在危难的时候救过她. “实在是不可能把它们再带回来,我后来去北京的时候,他们让我去看了,它们在离北京200公里的地方。它们现在很好。”当然,再去北京,嘎达娜是坐飞机去的。 如果说2005年的马帮进京对嘎达娜来说有什么重大收获,那么有一点很重要,她清楚认识到,自己的大半辈子马帮生涯以后只能出现在梦里,现实真的不再需要了。

H. 茶马古道上的马帮为什么最终成为了千古绝唱

每一年的春初秋末,大队的马帮从雪域高原一路南下,他们翻过一座座大山,趟过一条条江河,最终来到了滇南这茶叶的天国。他们带来了藏区的麝香、菖蒲、藏红花,捎来了沿途买下的松子和核桃,也带来了藏北高原独具特色的风俗和文化。在云南的大地上,来自于藏区的马帮是一股雄性的激流,只有他们才能冲破关山的阻碍,也只有他们才能承受漫长旅途无边的寂寞,将一段段普洱茶的佳话,用双足抒写在横断山的高峰与大谷之间。


当年,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除了来自藏区的马队外,还有来自滇中的前路马帮和来自滇西的后路马帮。采茶的时节一到,他们就来到六大茶山,将茶山上初制的原茶收购运往茶庄,并不停地往返。一年间,运送到思茅的原茶常常达到三百万斤。然而这些行走在茶马古道上的马帮,随着公路在云南大地上延伸,渐渐消失,最终成为了历史的绝唱。

I. 10分帮忙介绍几个关于马帮或古时候走山道之类的的电影或连续剧

片 名:茶马古道

主创人员:总制片人:张明智 导 演:王文杰 孔 笙
编 剧、制片人:景 宜 总美术:霍廷霄
音乐:张千一、美朗多吉(藏族)
出品单位:中国民族音像出版社
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
西藏自治区对外文化交流协会、云南电视台
西藏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影视部
主要演员:尼玛次仁:王诗槐 木石罗:刘 磊
杨花依:戴娇倩 噶伦贡布:多布杰(藏族)
杨金鹏:吕卓达 格桑加措:仁青顿珠
阿撒咪:诺名骅日(蒙古族)

对某些人来说,也许从未听说过什么茶马古道,它仿佛根本就不存在。但是,在滇、川、藏三角地区由茶马互市而形成的茶马古道,沉淀着差不多2000年的丰厚历史。马帮踩出了古道,古道又承载着马帮的兴衰。这些兴盛于唐代的古道,可以说是世界上最美丽、最险峻、最跌宕起伏的道路。世界上再没有什么道路能像茶马古道那样串连起无比丰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观。直到近代,它都是滇、川、藏地区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纽带。古道的石板上至今仍嵌有深深的马蹄印,道旁的石壁上刻着许多佛教箴言和摩崖画。据说,有些连接古道的铁索桥,便是用马帮们的买路钱架成。而在深山的洞穴中、陡岩下,时时可见森森白骨。

电视连续剧《茶马古道》就选取了这条神秘的古道为背景,将时间定格在1942年,中国的抗日战争最艰苦的时期。当时日军占领缅甸,封锁了滇缅公路,切断了所有通往中国战区的陆路通道。值此中华民族危难之时,贯穿滇、川、藏直达中印边境帕克里口岸的茶马古道,就成为惟一能运送国际援华物资的地面通道。而由藏族、白族、纳西族、汉族、珞巴族、普米族、回族、彝族、僳僳族等各民族的马帮组成浩浩荡荡的民间商队,延续着他们世世代代血脉相连的命运,走上茶马古道。西藏拉萨巨商尼玛次仁、云南三江土司的儿子格桑加措与纳西族大商帮木家昌父子、及云南茶王天香号杨家之间纵横交错着世代恩仇,但在民族生死危亡的紧要关头,他们以民族大义为重,粉碎了日本特务以及民族奸细的阴谋,保证了抗战物资的运输和祖国大后方与滇、川、藏之间政治、经济的联系……

这是一个在抗日战争史诗般的大背景下,从我国历史上民族交往、文化融合的史实中,挖掘和创作出的中华各民族相依共存、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鼓舞各族人民积极参加抗日战争和民族复兴的历史故事。这样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笼罩着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神秘色彩,多民族的人物形象,贯穿滇、川、藏地区多民族的文化元素,这在我国电视剧创作中都是第一次出现。

J. 求云南汤家马帮的历史

旧城是云南宣威市杨柳乡可渡村的一个自然村,地处滇黔交界处,与贵州省威宁县金斗乡接壤, “旧城”之名源于可渡关建成之前,可渡的“关上”(南岸)为“新城”,在北岸的为“旧城”。小城街道宽4米,全长不到一华里,全部用石板铺成。,明朝之前,云南贵州以河为界,旧城属于贵州,但后又划归云南管辖。旧城旁的驿道一直是一条通京大道,是一条丝绸之路,旧城也就成了一个重要的驿站。
汤春元在旧城率先开了一个马店,最早的马店只有3间房,可以歇息几人,喂几匹马。后来,汤春元开始买马,赶马帮。随后其子汤东元接管马店经营,也接管了汤春元手里的马匹。由于汤东元为人仗义,待人友善,因此马帮越搞越兴旺,发展到有六、七十匹马,而跟随汤东元的马帮的所有马匹在鼎盛时达到上千匹,汤东元也因此成为了一个大马锅头。汤东元带着宣威籍的马帮走贵州、走四川、到昆明、一直到1940年左右。“每当听到咣铛、咣铛的阵阵铜铃声,就知道汤东元归来”。汤东元的马帮队伍,长长地蜿蜒在北盘江两岸,头到了云南地盘上的龙脖子,马帮的尾还在贵州的山头,头尾相距20里左右。
“铜铃梦幻当年景,驿站再现往日欢。”汤家先辈们经营马帮的辉煌岁月铭刻在了茶马古道的记忆深处。

热点内容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
吉婷老师 发布:2025-07-04 00:40:42 浏览:215
哪个银行比较好 发布:2025-07-03 22:42:49 浏览: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