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龙泉历史
⑴ 龙泉驿的由来与龙有什么关系
龙泉驿马河的由来
龙泉驿的由来与龙有什么关系
我来答有奖励共2条回答
景德镇市唐龙陶瓷有限公司您的梦想,我来成就!2016-12-30
龙泉驿由来:出成都东第二个陆路驿站,因坐落于龙泉山山麓,故名。今成都有龙泉驿区,由于“驿”为“驿站”之意,故一般简称为龙泉。不是特别的与龙有什么关系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三环路以东,为成都市11个市辖区之一,成都市东部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和天府新区龙泉片区所在区域。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龙泉驿,汉置邮亭,唐设驿传,元改站赤,明曰“驿站”,始称“龙泉驿”。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宋代叫“王店”,并改灵池县为灵泉县;王店为灵泉县治地(《太平寰宇记》)。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
⑵ 龙泉的有哪些来历
龙泉位于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边境,东临温州经济开发区,西接福建武夷山风景旅游区,素有“瓯婺八闽通衢”、“译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
龙泉于唐乾元二年(759)置县,历史悠久,景色优美,物产丰富,人文荟萃,是著名的青瓷之都、宝剑之邦、世界香菇生产发源地和“中华灵芝第一乡”,被誉为“处州十县好龙泉”。全市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7.4万,辖三个办事处八镇八乡442个行政村,为浙江省面积第二大县级市。1990年12月,国务院批准龙泉市撤县设市。
瓷韵绕九州,一剑传千古。
龙泉青瓷始于10世纪前期的五代,盛于宋,以其清澈犹如秋气爽的天空,宁静似深海的“哥、弟”窑瓷器享誉海内外。
龙泉宝剑创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其剑以“坚韧锋利、刚柔并寓、寒光逼人和纹饰巧致”四大特色而成为剑中之魁,闻名天下。
全市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茂密,林木蓄积量达1018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8.4%,居浙江省首位,素有“浙江林海”之称。
改革开放以来,龙泉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龙泉市实施“二次创业”和“12510”工程以来,竹木加工、医药化工、五金汽配、青瓷宝剑、绿色食品、小水电等支柱产业已经形成;木制玩具、太阳伞、人造板、大输液、网球等区域特色产品有相当的市场竞争力;第三产业稳步增长。龙泉城乡呈现市场繁荣,消费品供应丰富,居民生活质量明显提高,人民安居乐业的繁荣景象。
四川佳景红焰拂天碧波相映
说到龙泉,不能不提桃花节。阳春三月,桃花似火,红焰拂天,而成四川佳景。以桃花节为主打,龙泉的生态观光旅游名声在外。清波潋滟龙泉湖、四季飘香百工堰、万亩观光果园,龙泉有太多的地方值得一去。
三月旅游看桃花
漫山遍野,桃花盛放,这已经是成都每年春天的盛事。每到阳春三月,龙泉桃花竞相开放,姿态各异,散布近40平方公里,拥有书房村、桃花沟、桃花故里、天鹅岭、万亩观光果园等300多处成片景点。
1987年,龙泉举办首届桃花节,开幕当天,10万游人争睹桃花芳容。随后,一年一度的桃花盛会,越来越多的中外游人纷至沓来,融入龙泉这个花的海洋。
落英缤纷过后,花蕊结成果实。
从5月开始,鲜亮可人的桃子,便登上枝头成为主角。咬一口桃子结实的果肉,甘甜的果汁入口,浓郁的甜香带着龙泉山的清新扑面而来,美妙的滋味久久难忘。
被国内外誉为“天下第一桃”的龙泉驿水蜜桃,已经获得了相关部门授予的原产地保护商标,享有出口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特殊优惠待遇。从每年5月下旬至10月,从绵延翡翠的龙泉山中,100多个品种的水蜜桃陆续上市,通过汽车、火车、飞机等现代交通工具,运往全国各地和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
⑶ 龙泉的历史
龙泉原名为龙渊,为避李渊的讳,改渊为泉。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龙泉 (2张)
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因改名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复名龙泉县。宋庆元三年(1197)年,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
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
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
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⑷ 四川省成都市龙泉驿区中街的历史。
成都,简称蓉,四川省省会、副省级市,199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西南地区的科技、商贸、金融中心和交通、通讯枢纽[1] ,2015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国家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2] ,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指导文件中将成都定位为国家中心城市 。
成都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成都平原腹地,境内地势平坦、河网纵横、物产丰富、农业发达,自古就有“天府之国”的美誉。成都下辖10个市辖区、5个县,代管5个县级市。截至2015年末,成都总面积14605平方千米,全市建成区面积1006.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72.8万,城区城镇人口640万,城镇化率70.3%[3] ,是西部地区唯一的特大城市。[4-6]
成都是中国五大战区之一的西部战区司令部驻地[7] 、中西部地区世界500强企业数量最多(278家)、设立外国领事馆数量最多(16个)、开通国际航线数量最多(85条)的城市[8] 、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确定的世界美食之都[9] 。
⑸ 成都龙泉的历史建制沿革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 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元时设陆路驿站。
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
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民国初年改置简阳县行政分署。
1956年1月,原简阳县为所属各区命名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称“简阳县龙泉驿区”。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
1959年简阳县的龙泉驿区与华阳县的大面、洪河、西河、青龙4个乡划入成都市筹建新的龙泉驿区。
1960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成都市龙泉驿区。
1976年简阳县的洛带区并入龙泉驿区;2005年4月龙泉驿区的黄土镇回龙村(包括金三角社区)划归成都市新都区管辖。
2009年,龙泉驿区辖12个街道、镇、乡,即龙泉街道、大面街道、十陵街道、同安街道、柏合镇、洛带镇、西河镇、黄土镇、洪安镇、山泉镇、茶店镇、万兴乡,共有81个村、54个社区、1274个村民小组、559个居民小组。
1997年,面积558.7平方千米,人口45.1万,辖11镇8乡。区政府驻龙泉镇。
1999年,龙泉驿区辖13个镇、6个乡:龙泉镇、大面镇、洛带镇、柏合镇、西河镇、洪河镇、同安镇、十陵镇、茶店镇、文安镇、义和镇、黄土镇、西平镇;龙泉乡、平安乡、万兴乡、清水乡、山泉乡、长安乡。
2000年,龙泉驿区辖16个镇、3个乡。
2003年1月13日,龙泉驿区文安镇更名为洪安镇。
2003年12月8日撤销西平、义和2个镇的建制。扩大部分镇的行政区域:将原西平镇的天和街社区居委会、天平村、黄连村、阙家村、大龙村、清水村全部及鹿角村2、3、4、5、6、7、11组,大林村1、2组及黄土镇的光大村9、10、11组,平安镇的清平村12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西河镇管辖。将原西平镇的鹿角村1、8、9、10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黄土镇管辖。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9、10、11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洛带镇管辖。将原西平镇的大林村3、4、5、6、7、8组所属行政区域划归同安镇管辖。将原义和镇的西江村、洪福村、回龙村、长梁村、新拱桥村、洪安村、金三角社区居委会、宝滩社区居委会划归黄土镇管辖。将原义和镇的三合村所属行政区域划归洪安镇管辖。
2004年9月8日,撤销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兴龙、金龙8个镇和清水乡。原平安、龙泉、洪河、大面、十陵、同安6个镇所属行政区域,实行街道办事处管理体制,设置4个街道办事处。将原兴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柏合镇;柏合镇政府驻柏华路。将原金龙镇所属行政区域并入洛带镇;洛带镇政府驻五星街。原洪河镇并入大面镇,成立大面街道办事处。将原清水乡所属行政区域并入万兴乡;万兴乡政府驻万兴场。
2004年,龙泉驿区辖4个街道(龙泉、大面、十陵、同安)、7个镇(洛带、西河、柏合、黄土、茶店、洪安、山泉)、1个乡(万兴),44个社区委员会、169个村委会;面积559平方千米,人口密度927人/平方公里。
2005年5月10日,将青白江区龙王镇的新谊、双柏、黄果、园林、石桩、长林6个村和龙泉驿区黄土镇的回龙村、金三角社区所属的行政区域划归新都区石板滩镇管辖。石板滩镇政府驻石板滩场镇东风西街66号。
⑹ 成都龙泉有多少年的历史
位于成都市东部龙尔山上,是1984年以来新开辟的市级风景名胜区。包括花果山、百工堰、龙泉湖、石径寺、龙泉等景区景点。 距成都市区38公里,东西长12公里,南北宽4公里,水面达8273亩,水域内有孤岛14个,半岛14个。湖周山丘与湖内岛屿,花果成林,水质清澈,野鸭成群,游鱼粼粼。每到春夏,鸟语花香,山清水秀,秋冬时节,雾气茫茫,山水朦胧,倍感清幽。景区内宾馆、餐厅、舞厅、度假村、篝火营地设施完善,水上机动游艇、手划船、足踏船、气垫船一应俱全,是野炊、度假、游览的理想之地。区内景点众多,磨子湾、桃花岛、猫鼻梁是其中颇具特色的景点。
有28年的历史
⑺ 龙泉驿典故
龙泉驿区位于成都市东部,为成都市10个市辖区之一,成都市东部副中心、是国务院批准的成都市城市向东发展主体区域、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所在地。素有“四时花不断,八节佳果香”之美誉,是国务院正式命名的“中国水蜜桃之乡”。
龙泉驿区历史悠久,古为蜀国辖地。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
宋天圣四年(公元1026年)又改为灵泉县,属成都府。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
元时设陆路驿站。
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
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
⑻ 成都龙泉驿区的来历
龙泉驿,汉置邮亭,唐设驿传,元改站赤,明曰“驿站”,始称“龙泉驿”。 唐代为东阳县、灵池县治地(《四川郡县志》《元丰九域志》《中国历史地图集》)。灵池县,以其县南分栋山边有一泉池曰“灵池”,故名。宋代叫“王店”,并改灵池县为灵泉县;王店为灵泉县治地(《太平寰宇记》)。分栋山亦随县名的改变而改称“灵泉山”,直至元代。明代改称“龙泉”,于此设驿站,始称“龙泉驿”。洪武六年(1373年),省灵泉县入简县,后置龙泉镇(《中国历史地图集》)。正德八年(1513年),置龙泉镇巡检司(《简阳县志》《四川郡县志》)。同期,灵泉山亦随之改称“龙泉山”,沿用至今。清康熙六年(1667年),继续在四川大规模设置驿站,分为北、南、东、西4路,“东路起自简州之龙泉驿,至奉节之小桥驿”(《四川通史》)。此期的“龙泉驿”既是驿站名,也具有地理名称的含义。清末邮电业兴起后,驿站废置,“龙泉驿”则随之成为历史地名,并沿用至今。1956年1月,原简阳县为所属各区命名时,以区公所驻地名称为区名,称“简阳县龙泉驿区”。1959年,划归成都市筹建新区时仍以区人民委员会驻地龙泉驿为区名,称“成都市龙泉驿区”。
⑼ 龙泉的来历
龙泉原名为龙渊,为避李渊的讳,改渊为泉。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东晋太宁元年(323),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
唐武德三年(620),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
明洪武三年(1370),庆元县并入,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复置庆元县。
1949年5月13日龙泉解放。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
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
1990年12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龙泉市,是浙江省丽水市代管县级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地理坐标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
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译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
龙泉市东西宽70.25公里,南北长70.80公里,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8.93万人(2013年末);下辖8镇7乡4个街道444个行政村12个社区。
(9)成都龙泉历史扩展阅读:
龙泉地形地貌
龙泉市全境地层,下伏前泥盆系基底,上覆侏罗系火山岩盖层,其中夹持大小不一的燕山期侵入体。出露的地层有前泥盆系陈蔡群,下侏罗统枫坪组,中侏罗统毛弄组,上株罗统火山岩系。燕山运动期间,堆积了原厚火山岩并形成一系列北东、北北东和北西向断裂。
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影响,龙泉市是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域之一,东南和西北部山脉绵亘,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群山平行于河谷对称分布,西北部为仙霞岭山脉。
其主峰为龙泉与遂昌之间的九龙山,海拔1724米,东南部为洞宫山脉,其主峰为龙泉境内的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峰。中部为龙泉溪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龙渊、查田、小梅、八都等,最大的龙渊河谷盆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
此外,山地中仍残留着成片的缓坡地,境内地形中,低中山占总面积的69.17%,丘陵盆地占27.92%,河谷平原占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⑽ 龙泉地名的来历
龙泉地名的由来源自于唐朝初年,龙泉原名为龙渊,为避李渊的讳,改渊为泉。龙泉市是中国浙江省丽水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地处浙江西南部、瓯江上游,面积3059平方公里,人口28.85万,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出土文物证明,新石器时代,龙泉土地上就有人类活动。东晋太宁元年(323年),属永嘉郡松阳县,建置龙渊乡。
唐武德三年(620年),因避高祖李渊讳,改龙渊乡为龙泉乡。唐乾元二年(759年),建立龙泉县,县治地黄鹤镇(今龙渊镇)。
宋徽宗宣和三年(1121年),诏天下县镇凡有龙字者皆避,因改名为剑川县。宋绍兴元年(1131年),复名龙泉县。宋庆元三年(1197年),析龙泉之松源乡及延庆乡部分地置庆元县。
1949年5月13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进驻龙泉。1958年11月,庆元县并入龙泉。1973年7月,复建庆元县,至1975年8月,龙、庆二县始分署办公。
1990年12月26日,经中共国务院批准,撤销龙泉县设立龙泉市(县级),仍属丽水地区行政公署。
(10)成都龙泉历史扩展阅读
龙泉的地理位置
龙泉市位于浙江省西南部的浙闽赣边境,地理坐标北纬27°42'~28°20',东经118°42'~119°25',东西宽70.25公里,南北长70.80公里,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
东邻温州经济技术开发区,西接武夷山国家级风景旅游区,是浙江省入江西、福建的主要通道,素有“瓯婺八闽通衢”、“译马要道,商旅咽喉”之称,历来为浙、闽、赣毗邻地区商贸重镇。
由于受到地质构造和新构造运动的抬升影响,龙泉市是省内海拔最高的山地地貌区域之一,东南和西北部山脉绵亘,龙泉溪从西南向东北贯穿中部,群山平行于河谷对称分布。
西北部为仙霞岭山脉,其主峰为龙泉与遂昌之间的九龙山,海拔1724米,东南部为洞宫山脉,其主峰为龙泉境内的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为江浙第一峰。
中部为龙泉溪大小不一的河谷小盆地,如安仁、龙渊、查田、小梅、八都等,最大的龙渊河谷盆地面积约14平方公里。此外,山地中仍残留着成片的缓坡地,境内地形中,低中山占总面积的69.17%,丘陵盆地占27.92%,河谷平原占2.91%,故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
龙泉市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气候宜人。由于山岭起伏,气候垂直变化较大,海拔800米以下区域属凉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属暖温带湿润季风气候。
龙泉市春季回暖早,春末夏初多梅雨和暴雨,盛夏晴热干旱,秋季降温迟,冬季霜期短,全年作物生长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