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河间的历史

河间的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20:02:34

Ⅰ 河间的历史名人

1、毛亨(生卒年不详),西汉河间人,学者,著有《毛诗诂训传》30卷(简称《毛诗》),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世人称为“大毛公”,并以“诗学”传毛苌。
2、毛苌(一作长),毛亨从子,为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曾任西汉献王博士,又称“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间人。字子明。著有《邢昕集》。
4、刘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汉景帝之子,武帝刘彻的异母兄卒后被追谥为“献王”。
5、张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阳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永和初任河间相作,《四愁诗》等,今传有《张河间集》。
6、纪昀(公元1724—1805),字晓岚,号春帆,又号观弈道人,河间府(今沧县崔尔庄)人,世称“纪河间”。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阅微草堂笔记》等,有《纪文达公遣集》存世。
7、刘长卿(公元709—786),字文房,河间人。有《刘随州诗集》。
8、刘完素(约公元1110—1200),字守真,自号通玄处士,河间刘守人,世称“刘河间”。金代医学家,温病学派奠基人,撰有《素问玄机原病式》,《黄帝素问宣明论方》等十余部著作。
9、冯国璋(公元1859—1919)字华甫,河间人,北洋军阀主要将领1916年10月国会选举为中华民国副总统,后代理大总统
10、郭风惠(公元1898—1973)又名贵瑄字麾霆,号堞庐,河间人,著有《郭风惠书画集》等。
11、钩弋夫人(前?—前87年),姓赵,汉武帝东巡狩过河间,被选入宫,因居“钩弋宫”号曰“钩弋夫人”。
12、展子虔(约公元550—604),隋代杰出画家。后人称他为“唐画之祖”。
13、张郃(?-231),河间张郃,三国时期曹魏名将
14、左敬祖(?—?),字虔孙。清顺治六年(1649年)举会试第一,官翰林。后为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著《四书抄训》等。
15、马礼堂(1903——1989)原名马步周,河北省河间市马户生村人。生前为中国文化书院导师、中国气功科学研究会名誉理事、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武术研究会第一届委员、中山健身会导师、湖南马王堆气功学院顾问兼教授、北京大学气功武术协会名誉会长、养生科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并兼任陕西、吉林、河南等十三个省市气功顾问。1989年5月20日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7岁。
16、刘流(1914-1977)河间市尊祖庄乡后念祖村人,《烈火金刚》的作者。
17、李国盛(1939--)河间沙洼乡后巩村人。1939年7月出生在北京,现为中国曲艺家协会会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北京分会理事,国家一级演员,北京市曲艺团相声演员。
18.冯巩(1957年12月6日-),原名冯明光,冯国璋曾孙,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相声表演艺术家,师承于相声泰斗马季,现为中国广播艺术团团长,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客座教授。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民革中央委员、全国青联常委。第十一届、第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十二届全国政协常务委员,提案委员会委员,民革中央常委,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广播艺术团艺术总监。参与28届春晚,是登上春晚次数最多的相声演员之一。

Ⅱ 河间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1、毛亨(生卒年不详),西汉河间人,学者,著有《毛诗诂训传》30卷(简称《毛诗》),古文诗学“毛诗学”的开创者,世人称为“大毛公”,并以“诗学”传毛苌。《诗经》经秦火,至汉复传,传诗者有齐、鲁、韩、毛四家。汉末儒学大师郑玄为《毛诗》作笺后,学“毛诗”的人逐渐增多,其余三家大都失传,只有“毛诗”大行于世,流传至今。《毛传》以先秦学者的意见为依据对《诗经》作训诂,事实多联系《左传》,训诂多同于《尔雅》,保存了很多古义,是研究《诗经》的重要文献。

2、毛苌(一作长),毛亨从子,为古文诗学“毛诗学”的传授者,曾任西汉献王博士,又称“小毛公”。

3、邢昕(538年)北朝北魏河间人。字子明。幼孤,见爱于祖母李氏。好学,早有才情。萧宝夤讨关中,以听为东阁祭酒,委以文翰,累迁太尉记室参军。太昌初(532年)除中书侍郎。永熙末(534年)入为侍读,与温子升、魏收参掌文昭。兴和中(约541年)随副官李象使于梁,昕好忤物,人谓之牛,故人称为“牛象斗于江南”。高澄摄政,拟昕为司徒右长史,未奏,昕卒。著有《邢昕集》。

4、刘德(公元前130),字路叔,汉景帝之子,武帝刘彻的异母兄,于景帝前元二年(前155)被封为河间王。他“修学好古,实事求是”,设立《毛诗》、《左传》博士,对汉代古文经学的繁荣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中国文献和儒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5、张衡(公元78—139),字平子,南阳人,东汉时期伟大的天文学家,为我国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数学地理、绘画和文学等方面,也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永和初任河间相作,《四愁诗》等,今传有《张河间集》。

6、纪昀(公元1724—1805),字晓岚,号春帆,又号观弈道人,河间府(今沧县崔尔庄)人,世称“纪河间”。官至礼部尚书加太子少保。任《四库全书》总纂官,著《阅微草堂笔记》等,有《纪文达公遣集》存世。

Ⅲ 河间的历史

河间历史悠久,之名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汉代许多帝王至亲在此做河间王,东汉张衡曾任河间相,宋代名臣包拯做过瀛州知州,汉博士毛苌曾在河间传授《诗经》并以我国第一部诗经总集流传于世。河间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三皇五帝时颛顼创制九州,河间本属高阳国,到夏商周时,河间又属冀州。 河间古郡的名称已久,取名河间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间。

Ⅳ 有谁知道河间县的来历

河间距今有2700年历史,其名字历经河间国、河间郡、河间府、瀛州、河间县、河间市。

1、河间之名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因处九河流域(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之间而得其名。

2、河间国: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将当时属赵国的河间郡割封给了赵王刘遂的弟弟刘辟疆,于是在当时的地图上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由于这里处于易水、河水之间,因此叫做河间国。

3、河间郡:始建于西汉高祖时,到文帝二年(公元前178年)又改为河间国,治所在乐成县(今河北省献县东南)。此后或为郡,或为国。隋开皇初废,大业初及唐天宝、至德问又改瀛州为河间郡,治所在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

4、河间府:北宋大观二年(1108年)升瀛州为河间府,隶属于河北东路。附有河间郡,管辖河间、乐寿、束城三县。

5、瀛州:瀛州,中国南北朝时设置的州。

6、河间县:八王之乱后,河间国废。至隋代,武垣县改名为河间县(此时的河间县和1913年的废府存县是两码事,虽然名称相同,但意义不同)。

7、河间市:1990年撤县设市。河间市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北省的一个县级市,由沧州市代管。

(4)河间的历史扩展阅读:

河间市的特色美食介绍:

1、红油香椿芽:待鲜嫩的芽叶把蛋壳长满挤实摘下,剥去蛋壳,开水中稍微一焯,撒上油盐之后,一道鲜美独特的香椿芽开胃小菜,这是最古老的吃法。

2、凌根冻香椿:康熙爱吃的名菜,一道不可多得的河间名吃。

3、驴肉火烧:河间地区的特色产业,展现了其独特的美食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Ⅳ 古时的河间、直隶都是现在的哪儿

直隶省的名字由来已久,
其管辖区域主要是今天的河北省辖区,
也包括今天的天津市,但是不包括张家口和承德。
我是河间人,就给你说一下河间的历史吧!

河间简介

河间市位于今河北省内,属沧州市管辖。地处华北平原腹地,居京(北京)、津(天津)、石(石家庄)三角中心。总面积1333平方公里,辖20个乡镇,总人口78万。邮政编码062450。市人民政府驻瀛州镇。
河间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三皇五帝时颛顼创制九州,河间本属高阳国,到夏商周时,河间又属冀州。
河间古郡的名称已久,取名河间的原因,就是因为它在徒骇河、大史河、马颊河、覆釜河、胡苏河、简河、絜河、钩盘河、鬲津河等九河之间。
河间在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秦属巨鹿郡。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沿袭春秋战国旧县名置武垣县,这就是河间县的前身。直到隋炀帝大业初,以武垣县境介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才把武垣县改为河间县。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代管。
河间市地处华北平原,盛产多种粮棉瓜果,尤以金丝小枣、天津鸭梨等著名。工业产品种类很多,化工、纺织、电缆均较突出。 近年来,河间已形成了以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建材、花卉、餐具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乡镇企业已有5个跨入国家级先进行列,被国家有关部门命名为“中国电线电缆生产基地”。市内交通发达、通讯便利。1990年,河间撤县设市,1997年通过国家小康验收。全市各项事业都有了长足发展。
至1998年河间辖7镇13乡,615个行政村,179241户,总人口745557人,人口密度为559人/平方公里,有汉、回、壮、满、蒙古、朝鲜、苗、土家、藏、彝、布依、侗、瑶、白、傣、黎、僳僳、纳西、达斡尔、仫佬、羌、仡佬、京族等23个民族,以汉族居多。另有中国籍日本人2人。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各种形式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在河间逐步发展1980年县委总结并推广了后念祖等大队的经验,在全县范围内推广联产承包责任制。1983年,全县普遍实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多种形式的生产责任制,改革了“大锅饭”的弊端,但仍坚持土地、大型电力设施等主要生产资料集体所有,仅是改变经营方式,以家庭经营为主。1984年,县委为贯彻好《中共中央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培训县乡宣传骨干1100多人,到农村中广泛宣传中央政策,继续稳定完善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同时大力支持专业户、重点户发展。1979年以后,按国家规定,所有企业实行“利改税”,税后自负盈亏,1985年以后县属企业中实行厂长承包经营责任制;鼓励发展乡镇企业,乡镇、村、联合体、个体一齐上,陆续形成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化纤制品、拉丝模具、食品加工、通讯器材、建筑材料、工艺制品、服装鞋帽、化工仪表、塑料制品等行业。

历史上的河间

河间之名始于战国,因处九河流域而得其名,古称瀛洲。
忽隐忽现的河间国----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了统一的“汉”王朝。面对如此广阔的疆域,维护统治变得十分艰难。为了避免重蹈秦王朝遭受攻击时孤立无援的覆辙,于是他效仿周武王的做法,开始分封诸侯王,来帮助他统治国家。因此诞生了一个在地图上忽隐忽现的候国。
汉朝建立后,刘邦在沿袭秦王朝郡县制的同时又推行侯国制即“国中国”。他将一部分土地设置为郡县,归中央直接管辖,而另一部分土地则分封给了有卓越军功的人。开国之初他分封了七个诸侯国,其中封大将张耳为赵王,统辖今河北省一带。
后来由于害怕异姓王危害汉室江山,于是改为大量分封与皇帝同姓的侯王。但是较大的侯国对中央依然存在威胁,于是汉政府又想将这些大的侯国割裂开来。公元前178年,汉文帝将当时属赵国的河间郡割封给了赵王刘遂的弟弟刘辟疆,于是在当时的地图上就出现了一个全新的国家。由于这里处于易水、河水之间,因此叫做河间国。
然而这个河间国并没有存在多长时间,刘辟疆在做了13年河间王后死去,他的儿子也仅仅做了1年的王位就去世了。由于没有继承人,这个仅仅存在了14年的河间国消失了,土地被分为河间、广川、渤海三郡。
然而到了公元前155年,汉景帝又封他的儿子刘德为河间王,这样河间国在消失了9年之后第二次出现在地图上。但是此时河间国所辖地界仅为河间郡的旧地,面积也只是前河间国的三分之一。
刘德的河间国总共传了七世,共存在了158年,后来王莽窃取了西汉皇帝位,将当时的河间王拉下了王位,使河间国随着西汉政权的覆灭再一次消亡。
这之后光武帝扫平了各地起义军,恢复了汉室江山,因为与前河间王同为汉景帝的后人,因此又恢复了河间国的建制。但是这第三个河间国也只存在了6年。一直到公元90年,汉和帝又将乐城、渤海、涿郡三地划分给了他的弟弟刘恭,使河间国第四次出现在地图上。
公元220年东汉王朝彻底灭亡,随之兴起的魏政权深知裂土封疆的痛苦,于是取消了分封诸侯国的统治模式,这第四个河间国也随着汉室江山的灭亡而消失。
汉以后的王朝里分封制被取消了,河间国再也没有出现过。但是“河间”这个名字直被沿用了下来,今天的河间市正是承袭了古河间国的名字
河间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素有“京南第一府”之称。涌现出许多对我国文明史起到重要影响的人物。春秋时代的鲍叔牙封地束州,东汉张衡曾任河间相,三国时魏国名将张郃官拜征西车骑将军、封鄚侯,当代诗人刘长卿,世称“五言长城”,宋代名臣包拯作过知州,汉博士河间人毛苌在诗经村传授《诗经》,使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流传天下。汉武帝钩夫人,唐代大诗人刘长卿、金元医学家刘完素、民国代理大总统冯国璋、著名作家刘流等均居河间。
河间属环渤海经济区,大北京经济圈内的京津冀中心带。独特的区位优势,宽松的开放环境,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广泛的人际资源已成为河间经济腾飞的显著优势。
河间以工业为主导的民营经济发展迅猛,形成电线电缆、保温材料、汽车配件、新型建材、餐具、通讯器材、轻纺化工等七大特色支柱产业。
河间特产丰富,资源充足。地下蕴藏的石油、天然气和地热资源总储量巨大。农业正在向现代化迈进,形成粮棉林果畜牧瓜菜等十大农副产品生产基地。

Ⅵ 河间地名的由来,历史

河间历史悠久,从新石器时代晚期就有人类居住。春秋属燕国之域,内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容国,秦属巨鹿郡。从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管辖。

Ⅶ 沧州,河间在历史上那个最早

公元517年设立沧州,辖浮阳、乐陵和安德等三郡,
河间历史悠久,之名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

河间在历史上早

Ⅷ 河间郡的历史

汉高帝分赵国所辖的巨鹿郡东北部置河间郡,仍为赵国支郡。高帝十二年(前193年)分河间郡西北部数县属涿郡。文帝二年(前178年),封赵王遂之弟刘辟疆为河间王,分赵国之河间郡置河间国。文帝十五年(前165年),河间王刘辟疆薨,无嗣,河间国除为郡。同时,分河间郡南部置广川郡、分其东部置勃海郡。此时河间郡领地不足初置时的三分之一。景帝二年(前155年),封皇子刘德为河间王,复置河间国。元帝建昭元年(前38年),河间国除为郡。成帝建始元年(前32年)复置河间国,国都在乐成县(县治在今河北献县东)。王莽时国绝。东汉建武七年(31年),封西汉末河间王刘邵为河间王。建武十三年(37年)省河间国,并其地入信都郡。和帝永元二年(90年),封刘开为河间王,分乐成国、勃海郡、涿郡复置河间国,领十二县。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河间国之蠡吾县、高阳县与中山国、安平国数县置博陵郡。献帝建安中,曹操分河间国、勃海郡置章武郡。魏置河间郡。西晋置河间国,改乐成县为乐城县。北魏置河间郡,后改为国,郡治在武垣县,属瀛州。隋开皇初郡废,置瀛州。大业三年(607年)废瀛州,复置河间郡,治河间县(今河北省河间市)。唐武德四年(621年)平窦建德,废河间郡,置深州。

Ⅸ 河间的历史沿革

河间(汉语拼音:hé jiān)历史悠久,始于东周,距今有2700年历史。历代在此设郡、立国、建州、置府,是京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重地,素有“京南第一府”的美誉。
三皇五帝时颛顼创制九州,河间本属高阳国。
夏商周时,河间又属冀州。
春秋属燕国之域,战国时期分属燕、赵二国。
秦属巨鹿郡。秦始皇废封建为郡县,沿袭春秋战国旧县名置武垣县,这就是河间县的前身。
隋炀帝大业初,以武垣县境介于沙(子牙河)唐(古寇水)两河之间,才把武垣县改为河间县。
西汉文帝至武帝400余年间,4次建河间国,其间时国时郡。隋至唐属河间郡或瀛州。
五代时瀛州归契丹辖。宋置高阳关路安抚使。大观二年(1108年)罢瀛州改府,河间属之。元改府为路,仍领河间。明去路存府,河间属京师河间府辖。
抗日战争时期伪政府和抗日民主政府并存,伪县政府先后属伪河北省津海道尹公署、渤海道尹公暑、河间县抗日民主政府于1938年2月建立,先后属冀中区一、三、九、八公署。
建国后河间属河北省沧县专区。
1958年改隶天津专区,后又改隶天津市。
1961年5月津、沧分后,称沧州专员公署,河间属之。
1990年10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河间撤县设市,由沧州地区代管。
1992年沧州地市合并,河间市由沧州市代管。

热点内容
班主任培养总结 发布:2025-07-04 14:40:37 浏览:89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
吉婷老师 发布:2025-07-04 00:40:42 浏览:215
哪个银行比较好 发布:2025-07-03 22:42:49 浏览:3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