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历物理化 » 晋江历史

晋江历史

发布时间: 2021-08-04 20:32:05

㈠ 你了解晋江这座城市的历史发展吗

在福建,有一座由省直辖却又由泉州代管的县级市。也是福建省的综合实力第一县级市,连续17年的经济实力排名福建第一,其综合实力也常常排在全国县级市前十的水平,这座城市就叫做晋江。

总的来说,晋江这么一座县级市能与如此多大城市竞争并且还能拿到其举办权是多么的不容易。让人不禁有些期待,晋江会把这场运动会举办成什么样子。不过可以相信的是,晋江绝对能有实力将这场运动会举办好,让这座小城也能在世界的舞台上绽放光芒。

㈡ 晋江历史(学习用的)

晋江原是大泉州的通称(1980年前),原来泉州仅指鲤城区一地。原来的泉州市政府叫晋江地区行政公署。
泉州是从晋朝开始中原人士因战乱搬迁至此。怀念晋地。因此江居住地的河流命名为晋江。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因此历史上泉州与晋江基本说的是一回事.
泉州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劳动 生息。泉州夏禹时属扬州城,周时为七闽地,春秋战国时为越地。从秦朝到隋朝的八百余年间,先后属闽中郡、闽越郡、 闽越国、建安郡、闽州等所辖。秦汉时,中原汉族人民逐渐南移,此处初辟蒿莱。公元四世纪初,中原战乱频繁,晋人大批南迁,他们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技术和文化,使泉州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与漳州分治,龙溪归其所辖。唐中叶的"安史之乱"给中原造成严重的灾难,中原人民进一步避乱南迁,经济文化中心转移,促进泉州进一步繁荣。史载唐大历年间,泉州"文风大盛"、书院林立,一些著名的寺院如明心寺、法云寺、普照寺等,均建于此时。经济上,泉州已逐渐成为南方重要的大港口,天佑午间,已是一个车旅辐辏、商贾云集,"云山百越路、市井十州人"的国际港城,与交州(今越南河内)、广州、明州(今浙江宁波)并称为全国四大港口。五代后汉乾佑二年(公元949年),泉州称清源郡。后周显德二年(公元955年),辖晋江、南安、莆田、仙游、同安、德化、永春、清溪(后称安溪)、长泰九县。

宋太平兴国六年(公元981年),莆田、仙游两县为兴化郡,长泰归漳州,泉州辖晋江、南安、同安、德化、永春、安溪、惠安七县。北宋时在泉州设市舶司,专管海外贸易。南宋朝廷偏都临安(杭州),当时泉州成为与广州并驾齐驱的全国两大商港。

宋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至元大德二年(公元1298年)二十年间,先后四次在泉州置福建中书省衙,泉州改为泉州路。大德二年改为泉中府,延佑元年(公元1314年)复立泉州分省,元代泉州成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与埃及的亚历山大港并称为"世界最大的贸易港",同世界上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

明代全国分为十三个"布政司",统领各地府、县。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改称泉州府,属福建布政使司,辖晋江、南安、惠安、安溪、永春、德化、同安七县。

清承明制,全国分为十五省,实行省、府(州、厅)、县三级制。泉州府为闽八府之一。雍正十二年(公元1734年),永春升为直隶州,德化归其所辖。泉州府辖晋江、惠安、南安、安溪、同安五县。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废州府,复县设道。泉州初归厦门道,后属泉州道。民国十六年(公元1927年),废道,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泉州划为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辖晋江、南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惠安、金门(待统一)八县。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闽变"后成立兴泉省,设省政府于泉州,不久即废,后改为第五行政督察专员公署,直至解放。

泉州于1949年9月1日解放,并于9月9日设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区,辖晋江、惠安、同安、安溪、永春、莆田、仙游、金门(待统一),政区依旧。同年12月,德化县归之。1950 年3月改称福建省泉州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德化归永安专区;9月改为晋江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政区依旧;10月德化复归所辖。1951年1月划晋江县城关和近郊设泉州市。1955年3月改为晋江专区专员公署。1956年5月撤销闽侯、永安专区,划福清、平潭、永泰和大田县归泉州。1958年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59年8月析福清、平潭、永春归福州所管。1963年4月析大田县归三明专区。1968年9月撤销晋江专区专员公署,成立福建省晋江专区革命委员会。1970年6月析莆田、仙游归莆田专区,同时划同安县归晋江专区。1971年6月改称晋江地区革命委员会。1973年6月析同安县归厦门市,1985年5月撤销晋江地区,原泉州市升为地级市,实行市辖县体制,辖鲤城区、惠安、晋江、南安、安溪、永春、德化及金门县(待统一)。1987年12月,析晋江县石狮、永宁、蚶江三镇和祥芝乡为石狮市(县级市)。

1992年和1993年,晋江、南安相继撤县设市。1996年,经省政府批准,成立肖厝经济开发管理委员会,为泉州市政府派出机构,析原惠安县所辖的涂岭、后龙、南埔、山腰和埭港5个镇及国营山腰盐场归其所辖,1997年6月,从鲤城区析出丰泽区、洛江区。2000年肖厝管委会改为泉港区。至此,泉州市辖鲤城区、丰泽区、洛江区、石狮市、晋江市、南安市和惠安、安溪、永春、德化、金门(待统一)、泉港、清蒙共计四区三市五县和一个管委会。

㈢ 福建晋江发展史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上半年,晋江市用电量达25.62亿千瓦时(不含泉州直供区),比增22.36%;全市利用外资增幅逾20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等增幅都逾30个百分点。
盘点这些,我们看到,晋江市经济在更高平台上又实现了更快发展。

品牌支撑

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得益于打造“品牌之都”。从创业的冲动———仿造,到“加工”的甘苦———贴牌,再到品牌的觉醒———自创,这是晋江人造牌的路程。

去年,中共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龚清概明确提出“打造品牌之都”的思路。10年前的晋江,难寻名牌产品身影。而今,晋江却成为正在崛起的“品牌之都”。这个面积仅占全省1/200的县级市,竟云集了10项全国驰名商标、中国名牌产品,124项福建省著名商标、名牌产品,分别占全省的1/3和1/5;拥有8项“国”字号的“鞋都”、“强市”、“重镇”等产业品牌……

文化创新

晋江市经济的发展得益于企业文化创新。晋江人过去常讲“爱拼才会赢”,现在则加了两句话———学习才会赢、创新才会赢。

今年4月8日,晋江市委、市政府隆重召开“企业文化创新暨千万重奖品牌企业大会”,拿出1824万元奖励2003年度创牌、认证、采标企业。而这个举动背后的一个意图是让企业明白这样一个文化名词:企业文化。现在,很多晋江人都认识到:管理小型企业靠权威,管理中型企业靠制度,管理大型企业靠文化。

晋江企业要树立什么样的企业文化?晋江市领导认为:晋江的企业文化建设,既要根植于地方文化沃土、汲取本土文化精华,又要努力做到兼容博纳、汲取百家之长,并加以构建与创新;晋江企业文化,还必须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和先进文化的导向作用,确保企业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增强企业发展动力。

为此,晋江市着力解决:在发展观念上,重经营实践轻观念创新,重埋头拉车轻抬头看路;在经营战略上,重眼前功利轻长远目标,重一时利益轻百年基业;在企业制度上,重家族血缘轻制度创新,重单打独斗轻联合协作;在文化构建上,重高薪挖才轻团队文化打造,重高层管理轻基础建设;在品牌打造上,重明星效应轻品牌文化内涵,重广告包装轻品牌整体战略。

产业聚集

陈埭的鞋子、磁灶的陶瓷、英林的服装、罗山的食品、永和的石材、东石的雨伞……在晋江,已经聚集起以民营经济为主体的鞋业制造、纺织服装、化纤工业、建筑陶瓷、食品饮料、伞具、玩具等一批比较典型或者说较为成熟的产业集群。同时,晋江还拥有机械设备、精细化工、纸制品以及制药、家私等一批具有集群趋势的产业,并逐渐呈现出从以轻型加工为主向轻重并举、重化制造发展的态势。这些集群共聚集企业6000多家,年产值近60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95%以上。

产业集群的形成,吸引了大量商贸企业进驻晋江原辅材料市场,派生出一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服务型企业,提高了生产服务社会化程度。

10年前,晋江曾推出“六五”规模工程,希望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培育出5个产值超亿元的企业。而实际上,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去年底,晋江超亿元企业已经达100家,上5000万元的有187家,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67.2%。现在晋江又锁定了新的目标,准备用5年的时间,扶持出50个营销收入达10亿—50亿元的企业。·王建新·

㈣ 晋江地名的来历

唐朝中期开始有较多的中原人迁入晋江一带 ,而居住地则因该江得名——晋江。
唐·久视元年(公元700年)第三次置武荣州,泉州一带的建制才稳定下来,州治设今市区。唐朝初年,归武荣州所辖。
唐·景云二年(公元711年),武荣州始改名为泉州。安溪、惠安、永春、德化一带直到五代时才设县,泉州沿海一带在唐朝中期后才形成陆地。
唐·开元六年(公元718年),泉州刺史冯仁智以州治无县,请析南安县东南地置晋江县(治所位于今泉州市鲤城区)。
唐代泉州设置初期,辖晋江、南安、龙溪、莆田、仙游五县。

㈤ 晋江的历史名人有哪些

物和民间传说,留在泉州和闽南等地甚多。晋江磁灶的俞公山有他的陵墓。泉州清源山虎乳泉畔下,旁有其自书写的'君恩山重"四个大字。厦门、金门、武平、海南岛等地,都有俞大猷的读书轩和纪念祠堂。 3.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他的瓷塑作品多见于佛道神像。现存何氏作品寥寥无几。目前北京故宫和上海、福建、泉州、广东等地博物馆收藏的何氏作品都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欧美、日本、东南亚各国的何氏瓷塑被列为国宝文物。何朝宗在故乡积极从事瓷塑研究、创作和传艺活动,为德化瓷塑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德化瓷塑赢得高度国际声誉作出了杰出贡献。 4.李贽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20多年宦海生涯,使他认识到官场的种种黑暗,以及民反兵变、倭寇骚扰我东南沿侮等现实,深感明王朝内部的腐朽没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李贽这些进步的主张,在客观上反映了当时新兴市民阶层自由发展的愿望和要求。 5.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何乔远与乔迁及友人杨文格、陈及卿、惠安诗人黄吾野结社,赋诗唱和,有"温陵五子"之称.何乔远性格刚直不阿,在史学上敢于秉笔直书、发表自己独特见解。由于何乔远"立朝持正敢言",因而屡遭权贵排挤。后因痛恨昏暗的官场,被弹劾,只好"自引去",回归故里专心著书立说。在何乔远的十几部鸿著之中,最有创新和建树的是《闽书》。《四库全书》把《闽书》和《明文征》收存人目,并作了高度的评价。《闽书》问世几百年来,一直为中外史学家所重视,如当代我国著名史学家张星火的《中西交通史料汇编》、日本桑原骘藏的,《蒲寿庚考》、法国伯希和的《摩尼教传人福建考》等名著,都竟相引用《闽书》的资料为证。何乔远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方志史学家,他治学精神和巨著《闽书》将永垂青史! 6.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1661年4月21日,郑成功率2.5万将士,经过8个月苦战,荷兰士兵弹尽粮绝,陷入绝境,只好挂白旗投降,沦陷了38年的宝岛台湾又回到了祖国的怀抱。收复台后,郑成功制定了一套切合实际并有益于台湾经济、文化等方面发展的治理政策,为台湾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民族英雄郑成功收复台湾的丰功伟业永垂青史! 7.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施琅这一主张是从实际出发的,符合全国人民要求统一的愿望,充分显示了他急盼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和高人一筹的政治远见。施琅入台之后,对郑氏集团不但不修旧怨,还亲自往祭郑成功之庙,对郑氏父子开辟台湾的功绩作了高度的评价,表示自己率部克台是为国为民尽职,充分表现了施琅坦荡的胸怀。 施琅一生为国家为人民做过许多好事,他是一位爱国将领,也是一个胸怀广阔的政治家。他的爱国忧民的精神值得我们永久怀念。 8.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光前出身贫寒,少时在故乡读私塾,勤奋刻苦。1908年获清政府公费人南京暨南学堂,后转北京清华高等学堂,学业完成后重返新加坡,任教于道南、养正学堂,兼任华文日报电讯翻译。清朝末年,加入孙中山先生倡组的同盟会。1920年,与陈嘉庚的长女陈爱礼结婚。 1928年,李光前创办南益橡胶公司。在艰苦创业与发展中,他形成一套融中西文化精粹于一体的经营之道。经过30多年的努力,企业遍布东南亚,成为新马工商界的杰出人物。李光前不但是成功的企业家,更可贵的是他把经营所得倾心献给文化教育事业。他认为教育不但在启发人类智慧,同时也在谋求个人和社会的生存,传递和发扬人类文化。为了发展故乡的教育事业,创办"国光中学"。50年代初期,他拨出巨资将梅山建成具有幼儿园、小学、中学、医院、影剧院的侨乡文化学村。李光前一生奉献于教育事业,获锝祟高的荣誉。华侨教育家李光前名垂青史。 9.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他先后被分配在红四军组织部和红一军团组织部担任干 事,经受第四次反"围剿"激烈战斗的锻炼与考验。1933年4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实行战略大转移,李子芳跟随大军,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中央红军胜利抵达陕北后,李子芳先后被提升为红一军团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部长等职,并当选为军团党委候补委员。抗日战争爆发后,李子芳担任新四军政治部组织部长。1941年 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李子芳不幸被俘,与叶挺军长等新四军数百名指战员被囚禁于江西上饶集中营。1941年7月,李子芳被押到敌人特设的囚禁室--石底监监狱。同午他们组织的越狱斗争失败,敌人加强 了管制措施。1942年5月,李子芳在狱中被杀害,牺牲时年仅32岁。32岁的李子芳,为抗日救国的正义斗争,为祖国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他的事迹被收入中央《党史》一书。 10.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抗战初期,在上梅文化界救亡协会宣传部工作。抗战胜利后,辗转广州,恢复《文艺生活》,又办《文艺新闻》这两家杂志被查封后,到香港任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香港《文汇报》主编。 抗战时期著有长篇小说《南洋淘金记》(当时末出版)。1952年被港英当局逮捕,获释后回内地,负责筹建作协广东分会,主编《作品》杂志。I955年后调任外事方面的文化工作。1958年任中国驻印尼大使馆文化参赞。1962年回国担任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西亚司司长。1964年被任命为驻法国大使馆文化参赞。1968年在"文革"中含冤去世。1970年平反,骨灰移葬北京八宝山公墓。他的著作有: 1940年 《一个英雄的经历》(短篇小说集) 《粤北散记》(短篇小说集) 1941年 《寂寞》(短篇小说集) 1944年 《大时代的小人物》(小说集) 1948年 《蠢货》(短篇小说集) 1964年 《风雨桐江》(长篇小说) 1968年 《南洋淘金记》(长篇小说)s评价答案
.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德宗贞元初年,他."文词崛兴",声名大振,浙江、福建一带许多人都知道欧阳詹的名字。欧阳詹才高学博,著述颇丰,收入《欧阳行周集》里的赋、诗、记、传、铭、颂、箴、论、述、序、书等各种作品共140多篇。他一生的德行、文章,对福建文化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福建文化史上杰出的人物。 2.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俞大猷多才多艺。他创造一套用楼船歼灭倭寇的海战战术,还发明了一种陆战用的独轮车。他精通六经,博学宏文,著有《正气堂集》30卷,堪称明朝一代儒将。俞大猷的遗迹文(不好意思这一段为前)

㈥ 晋江地名所包含的历史,文化,典故有哪些详细讲述

内坑镇,位于晋江西部,总面积46平方公里,取名内坑者,乃镇区村落多处于思母山、苦竹山、熊山、槟榔山、灵源山等低山丘陵之坑洼处故也。

内坑原名系“梨坑”,其历史悠久而又光荣。唐宋时,因大面积种植梨果而得名,是晋江有名的梨、柑果园区。《安海志》载:“柑、品最多。‘先柑’、‘同柑’尤胜者,……二柑俱出晋江六都内坑诸乡”,故内坑又号称桔里。内坑又是古代农村外贸集市之一,据《晋江县地名录》载:“唐代的内坑、柑市曾是阿拉伯商以香料交换本地红柑之场所”。2019年10月,内坑镇入选“2019年度全国综合实力千强镇”。

在土地革命时期,内坑是晋南特支、晋南县委的主要活动基地。1931年,成立砌坑党支部,系晋江市第一个党支部。抗日战争时期,是泉州地下党隐蔽基地之一。1946年12月至1949年7月,是泉州中心县委机关和人民游击队泉州团队部驻地,中心县委在此指挥泉属厦门、漳州(部分)等地的革命斗争。今天的内坑辖28行政村,是晋江市老区基点镇之一。

㈦ 晋江历史

晋江历史

1840年,中华民族永远无法忘记的一年!

从这一年的鸦片战争开始,窥觎已久的西方列强开始了对中国长达一个世纪的侮辱。

国土沦丧,外强蹂躏,一幕幕悲剧,书写了中华民族史上最屈辱的一页。然而石虽可毁,坚不可销;丹虽可磨,赤不可灭。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是坚不可摧的,东方雄狮在逐日醒来。坚强不屈的晋江儿女掀开了反帝反封建斗争的光辉历史。

1911年11月7日,http://www.qzwang.cn/bbs/read.php?tid=54454&keyword=%BD%FA%BD%AD%C0%FA%CA%B7

晋江历史根源 http://www.qzwang.cn/bbs/read.php?tid=48551&keyword=%BD%FA%BD%AD%C0%FA%CA%B7

㈧ 晋江历史文化名人有哪些

欧阳詹 欧阳詹,字行周,唐泉州晋江潘湖村人。生活在安史之乱后的中唐,历经肃宗、代宗、德宗三朝,是泉州地区历史上第一个进士,官至国子监四门助教。 欧阳詹少时聪颖,唯一的爱好是读书和写诗作赋,年轻时由于勤学好问,刻苦钻研,又有独特见解,写出来的文章语言优美精辟。
俞大猷 俞大猷(1503~1580),字志辅,号虚江,出生于泉州河市,是明嘉靖时期著名爱国将领、抗倭民族英雄。俞大猷一生戎马,最主要功绩是领导抗倭斗争。
何朝宗 何朝宗(1522~1573),又名何来,德化县隆泰乡后所村人。擅长木雕、彩塑,尤其精于瓷塑,是明代嘉靖,万历年间最著名的雕塑艺术家。
李贽 李贽(1527一t602),字宏甫,号卓晋,又号温陵居士。泉州晋江人,明末杰出思想家和进步史学家。李贽出生在一个回教徒的市民家庭。自幼倔强,善于独立思考,12岁中举人,30至54岁为官,先后任河南辉县教谕、南京刑部员外郎和郎中,最后出任云南姚安知府。
何乔远 何乔远(1557~1633),字稚孝,号匪莪,晋江人,明末史学家。他博览群书,里居20余年,辑明朝十三代遣事成《名山藏》,又纂《闽书》150卷,颇行于世。
郑成功 郑成功(1624~1662),名森,字明俨,号大木,南安石井人。郑成功气宇轩昂,才思敏捷,聪颖过人。21岁时以优异成绩名列榜首进南京国子监太学。所作文章立意深远,词藻华丽典雅,且常于学余之际舞剑学射,1624年,荷兰殖民地者侵占台湾。
施琅 施琅(1621-1697),字尊侯,号琢公,晋江衙口人。年少时"有识度,膂力绝人",从师"习战陈击刺诸技,于兵法无不兼精,遂智勇为万人敌"。在统一和分裂的大是大非面前,施琅最先站出来要求迅速实现国家统一
李光前 李光前(1893~1967),原名玉昆,南安梅山镇人。新加坡著名华侨实业家、慈善家、教育家。他怀着"取诸社会、用诸社会"的宗旨,数十年如一日,呕心沥血,兴学办教,乐育英才,为侨居国和祖国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李子芳 李子芳(1910~1942),乳名清心,泉州石狮永宁岑兜村人。爱国烈士。出生于一个华侨家庭。17岁随乡亲飘洋过海,侨居菲律宾。1927年秋,李子芳毅然回国求学。1930年参加 革命,1932年4月,毛泽东率领中央红军东路军攻克漳州城,李子芳赶至漳州石码参加红军。6月,随东路军进入中央苏区。
司马文森 司马文森(1916~1968)原名何应泉,笔名有林娜、林曦等,泉州东街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9岁时到南洋谋生,12岁返乡读了几年小学。1932年参加革命活动,次年加人中国共产党,主编地下刊物《农民报》。1934年到上海,加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光明》、《作家》、《文学界》等刊物上发表小说、散文。
乡,兴利除弊,魏阉伏诛,际昌被起用为右谕德。春坊左庶子兼翰林院侍读。际昌文思敏捷,为文立就,曾登武夷,历山岭,游桂林,所到之处,皆有吟咏题刻。

吴鲁(1845—1912),字肃堂,号且园,晚号老迟,又号白华庵主。清泉州晋江池店钱头村人,光绪十六年殿试状元,授翰林编修,为福建科举时代最后一个状元。历任陕西典试(主考),安徽、云南督学,云南主考,吉林提学使。吴鲁以振兴文教为已任,把兴学育才当作施政的第一要义。修书院,勉励后学。荐为总军务 。民国元年(1912年)10月8日病逝。吴鲁有《教育宗旨》、《国恤恭纪》、《正气研斋遗诗》行世。

杨友(1077-1127),字叔端,宋晋江杨厝人,北宋政和二年(1112)壬辰武科及第状元后,出任钦州知府。先是与金国“交叉越界”纠争,此事被杨友平息后,受到徽宗的极力赞赏。后解决钦州百姓盐源紧短。靖康元年杨友以宋宫保侍卫的身份,陪同潘良贵、郭孝友等北宋大臣奉使于金国,当太上皇的徽宗赵佶和当朝的天子赵桓都成了阶下囚。至死不屈于金人,及卒谥“武襄”。

庄安世(1574-1644年)字可平号念德,宋泉州晋江青阳庄厝人,民生。自幼好武艺,丁未科武举会试第一名,前所舍。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九月中武状元。熹宗即位,魏党当政庄安世壮志难酬,曾称病解甲归乡。思宗即位,庄安世被召入京,任武英殿兵部主侍卫、锦衣卫侍领。其时李自成农民军攻入河南、洛阳、后金北犯。且兵饷日增、民怨沸腾。崇祯帝内外交困,调集庄安世等人马围剿,崇祯自殁于煤山。他仍为国尽忠卒于京郊。事后,南明唐王悉闻庄安世去逝,特赐“一门忠孝”匾以旌其忠贞报国之志。

林宗臣(1133~1189)字景何,宋泉州晋江林厝人,出生于武林世家。少时气质非凡,膂力绝人,自幼好习武艺,胸怀报效国之志。南宋乾道八年(1172)武试时,骑射、策问皆第一,即武科状元。初授帅府机宜官、阁门宣赞舍人、军器副监,协助黄定监制兵器,陈抗金方略以供军用,卒谥“武肃”

晋江历代宰相全传(14名)

曾公亮(999-1078年)曾公亮字明仲,宋晋江内坑曾厝人。宋天圣二年(1024)举进士甲科,被授为会稽知县、翰林学士、知开封府。擢给事中、参知政事。加礼部侍郎,除枢密使。嘉佑六年,拜吏部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公亮明谏文法,更践久,神宗即位,加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累封鲁国公。以老避位。及卒帝临悼,辍朝三日,赠太师、中书令,谥“宣靖”。

蔡确(1037-1093年),字持正,宋晋江东石蔡厝人,确有智谋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转运使。加直集贤院,迁御史知杂事。元丰五年,拜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赠太师,谥号“忠怀”。追封蔡确清源郡王,御制其文,立石墓前以表其绩。
吕惠卿(1032-1111年),吕惠卿字吉甫,宋泉州晋江安海吕厝人。父吕畴习吏事,为漳浦令。熙宁初,安石为政,惠卿方编校集贤书籍,凡所建请章奏皆其笔。擢太子中允、崇政殿说书、集贤校理,判司农寺。召为天章阁侍讲,同修起居注,进知制诰,翰林学士。元丰五年,惠卿加大学士同知枢密院事。有著述,卒于官。

曾怀(1100-1172年),字钦道,晋江人,世家登宰辅。以父恩授金坛(今江苏镇江)主簿。孝宗乾道二年丙戌(1166年),由郎官擢为户部侍郎;继升为尚书。孝宗乾道八年壬辰(1172年),以户部尚书曾怀赐出身,参知政事。与梁克家同为右丞相。以轸恤为心,以牧养为务,及卒入祀泉州府学乡贤祠。封鲁国公。

曾孝宽(1025-1090年),字令绰,泉州晋江人,公亮子,以荫知桐城县。入知审官东院、判刑部。熙宁五年,迁枢密都承旨,朝廷承旨用文臣,自曾孝宽开始。擢拜枢密直学士、签书枢密院。丁资政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升丞相,封邹国公,孝宽至执政入为副相时,公亮尚无恙,西府迎养,时人荣之。

欧阳珣(1081-1127年)字全美又字文玉号欧山,学籍庐陵,乡籍晋江潘湖,欧阳詹十世孙。他少聪而敏慧,稍长就学于仁颖书院,北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蔡凝榜进士,调崇安尉,丁父忧,珣立于灵堂前,人谓其忠孝两全。倡修潘湖仁颖书院,迁司录、湖广知州、中书侍郎,将作监丞,尚书右丞兼翰林学士承旨。时值金兵大举南侵,欧阳珣力持主战,忠义报国。及卒,谥“文节”,其丞相花园在池店后岭。

史继偕(1560-1635年),字世程,号莲岳,明泉州晋江安海史厝围人,历宦神宗、光宗、熹宗约三十二年之久。继偕出身于官僚世家,万历二十年壬辰(1592年)登榜眼,授编修。擢祭酒;南京吏部侍郎,摄尚书事,署户、礼、工三部。协理詹事府,太子太保兼文渊阁大学士。史继偕因才高政廉,曾一度署户、礼、工三部,谥文简,赐祭葬,又追赠左柱国太师兼太子太师,特晋光禄大夫礼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墓在晋江磁灶烛台山。

张瑞图(1573-1644年),字无画,号白毫庵主。晋江青阳霞行人。幼负奇气,聪颖过人。读书方法与众不同,五经子史都采用手写熟读,即一面抄写练习书法,一面研读理解文义。万历三十五年探花及第。初授翰林院编修,积官詹事府少詹事,迁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天启七年(1627年)入阁,晋建极殿大学士,加少师。魏专擅朝,势焰熏天。因魏生祠碑大,多出自瑞图手书,招致朝野清议。遂定为逆案中人。崇祯三年(1630年),罢官遣归。为明代著名的四大书法家之一。

杨景辰(1580-1629年),字载甫,号侗孩。晋江罗山后洋人。家境贫寒,勤奋好学,年少时在岳父家潘湖典当、仁颖书院读书,后为诸生时,在乡中立蒙馆教授村童,所得俸薪,补贴家用。以会试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迁左春坊谕德、詹事府少詹事升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太子太保、文渊阁大学士,后以曾参与阉党修编《三朝要典》之罪遂诏令原藉,著有《杨大学士文集》十二卷。

蒋德璟(1593-1646年),字中葆,号八公,又号若柳,明泉州晋江福全人,明熹宋天启二年(1622)登进士,授编修,迁少詹事,匡救朝政。秉性耿直,敢于谏言,不久,擢礼部右侍郎。崇祯十五年(1642年)晋礼部尚书、户部尚书,晋太子少保文渊阁大学士。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蒋德璟与皇上作了一场辩论后,竟引罪去位。崇唐王隆武时,同邑林欲楫、黄景昉、陈洪谧并召。不久,以足疾辞归,卒于家。

黄景昉(1596-1662年),字太穉,号东崖。明末晋江东石檗谷人。宋军城中奉大夫太常卿、赠侍中谥文正黄中庸十七世孙,入仕后,徒居宽仁铺。天启五年(1625年)进士。景昉入仕,初选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参与篡修《熹宗实录》。晋詹事,兼管翰林院。崇祯十五年,景昉召对称旨,由詹事与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入阁,隆武时景昉入直,未久告归。景昉蛰居于家,以著述为事,墓在紫帽霞茂磁灶山。

林欲楫(1576-1662年),字仕济,号季翀,别号平庵,明末晋江西滨人。兄林欲栋工部尚书,欲楫少以赋性刚直、乐施予闻。明万历癸卯(1603年)中解元,丁未(1607年)中进士,授编修,起充廷试掌卷官,擢少詹事,晋礼部右侍郎;崇祯时擢礼部尚书、掌詹事府事,忤阁臣,触魏党忌,唐王立,林欲楫;应召入阁,任文渊阁大学士兼礼部尚书。从政尽心尽职,墓在紫帽山南麓。

陈洪谧(1600-1668年),字龙甫,号默庵。晋江陈厝人,宋咸淳甲戌科解元陈与桂之裔。少聪颖,试诸生累第一。天启丁卯举人,崇祯辛未进士,授南京户部主事,旋晋太仆寺少卿、兵部右侍郎,会京师已陷,未及任。唐王时,以民望授兵部左郎,改礼部。乙酉秋,与蒋德璟、黄景昉,黄道周同召,拜文渊阁大学士,以母老乞归,及卒祀名宦。

黄锡衮(1621-1707年)又名炳朱字宗麟号肇盛晚号潘湖叟,晋江潘湖人。初祖元处士赠征仕郎天麟黄权十二世孙。蚤岁母徐氏受以书,七龄能诗,日诵千言,就学于郡城南潘湖仁颖书院糊口乡塾,受知于房师汤晴岭邑尊及舅父徐以任之门,少有才名。明崇祯庚辰进士、世乱弃官读书于武鸣后归里。清顺治五年考选庶吉士,授检讨,擢浙江道监察御史、大理寺寺丞、都察院左佥都御史、兵部右侍郎。密助圣祖康熙主政于朝,逮捕鳌拜;平抚‘三藩’荣绩素著,晋清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左侍郎。墓在一都铁灶山法藏寺西南近处茔朝潘湖,妻姚氏封一品卫国夫人,著有《黄中堂潘湖叟诗集》。
晋江人才辈出,历代官至尚书(相当中央政府部长)的有23人。他们是:

李稠,唐开成三年进士,工部尚书。
洪天锡,字君畴,宋宝庆二年进士,刑部尚书。
高惠连,字公溥,宋咸平二年进士,兵部尚书。
曾 怀,字钦道,宋乾道间户部尚书。
吴文度,字宪之,明成化八年进士,户部尚书。
蔡克廉,字道卿,明嘉靖八年进士,户部尚书。
黄光升,字明举,明嘉靖八年进士,户部、刑二部尚书。
黄凤翔,字鸣周,明隆庆二年进士,刑部尚书。
王用汲,字明受,明隆庆二年进士,刑部尚书。
黄克缵,字绍夫,明万历八年进士,历年、刑、工、吏、礼五部尚书。仕林传为佳话。
李廷机,字尔重,明万历十一年进士,礼部尚书。
黄汝良,字名起,明万历十四年进士,礼部尚书。
苏茂相,字宏泉,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户、刑二部尚书。
林学曾,字志惟,明万历二十年进士,户部尚书。
林欲栋,字世隆,明万历二十三年进士,工部尚书。
庄钦邻,明万历二十九年进士,吏部尚书。
林俗楫,字仕济,明万历三十五年进士,礼部尚书。
张瑞图,字长公,明历三十五年进士,礼部尚书。
吴淳夫,明万历三十八进士,工部尚书。因投魏忠贤,被“逮治论死”。
杨景辰,字载辅,明万历四十一年进士,礼部尚书。
蒋德 ,字申葆,明天启二年进士,礼部尚书。
白楷,字元子,明天启五年进士,礼部尚书。
黄景 ,字可远,号东崖,明天启五年进士,户部尚书。
庄有恭,字谷可,清乾隆四年进士,刑部尚书。

㈨ 晋江有哪些名胜古迹

晋江市,雅称刺桐、瑞桐、泉安。为中国福建省县级市,由泉州市代管。是闽南地区金三角的核心,与台湾一水之隔,有着“泉南佛国”、“海滨邹鲁“的美称。说到晋江,很多人想起的都是晋江品牌,我们熟知的运动品牌“361度”、“鸿星尔克”、“安踏”、“匹克”等都出自晋江,但是,晋江还拥有秀美的风景。

还可以在施琅将军故里的小镇“衙口沙滩”看白浪逐沙;忆往昔最美还是“东石古寨”;光明顶上英雄聚,明教遗踪看“草庵”;天下无桥长此桥,古时最长“安平桥”。

热点内容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测试卷 发布:2025-07-04 12:20:45 浏览:578
怎么去掉双下巴 发布:2025-07-04 07:30:04 浏览:14
男孩性教育书籍 发布:2025-07-04 06:45:07 浏览:727
九年级上册历史复习 发布:2025-07-04 04:12:15 浏览:952
面试体育教师 发布:2025-07-04 03:55:12 浏览:120
教师师德先进材料 发布:2025-07-04 03:05:55 浏览:487
用什么词来形容班主任 发布:2025-07-04 00:41:46 浏览:849
吉婷老师 发布:2025-07-04 00:40:42 浏览:215
哪个银行比较好 发布:2025-07-03 22:42:49 浏览:356
老师的苦是 发布:2025-07-03 22:41:31 浏览: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