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大脉络
阅读本书,对我而言,无疑是一次愉悦的阅读之旅。平素在历史教科书之外很少阅读通史类的图书,而在教科书中,世界史与中国史往往是分裂的,不详细梳理很难弄清同期世界发生了什么,对后世、对世界又有什么影响。许倬云先生的新书《历史大脉络》把古代史与现代史、东方与西方都纳入其历史书写中,凡是历史教科书中详细描述的地方,该书均简略一笔带过,重点叙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大方向,中国史与中国之外的世界史的发展脉络清晰可见。
“历史是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一句虽然以讹传讹,但影响巨大的话。历史自有其真相的存在,虽然我们今天无法完全还原历史,但历史写作绝不是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无限靠近历史的真实是历史写作的追求。当然,在追寻历史的真实的前提下,历史写作总归有个性在其中。正如许倬云先生在简体字版序言中所说,“一本历史性质的书,总反映一些撰写者自己对历史的理解。司马迁的《史记》是一部通史,其实他在撰写他身处的当代史。历史学家克罗齐也曾指陈:‘所有的历史,其实都是当代史。’我的这一部小书,何尝不是尝试从现代人的角度组织过去的事迹,选择与后来发展有关的部分陈述其发展的大势?”这种追求与太史公的“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是一脉相承的。
读完本书,印象最深的有三点:
一、全球视野
从章节安排就可以看出这一特点,“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在世界史的框架中理解中国史,在同一时期内,中国史的大事件与世界史的大事件并呈,中国的强盛与落后,列强的崛起,历史的吊诡一一展现。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书末附录了一篇“中外大事记”,以表格的形式直观地把从公元前3500年到公元2007年的中国大事与世界大事列出来,一一对照同期的中外大事,历史发展的大脉络就清晰可见了。
二、国族意识的产生与消泯
古代世界并没有那么清晰的边界,国族国家只不过是近代以来产生的“想象的共同体”,并非人类群体必然和终极的模式。近代主权国家虽有许多功能,但国家公权力的极度扩张,个别公民的权利被国家公权力侵犯。在许倬云先生看来,“一个人数不过百万的地缘小区组成共同体,再加上理念或职业相近的社群组成另一层次的群体(例如政党、工会),在小区共同体中以协商方式共谋群体的最大福祉,代替现在‘主权国家’层次的群体,可能避免强大公权力侵犯个人民权的弊病。”当然,这是指向未来的。
三、台湾史的书写
在传统教科书中对台湾史的描述较少,《历史大脉络》专门用了八章来详论台湾史。从“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台湾的开拓”,到“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光复后的台湾”、“国民党迁台”,再到“重整时期的台湾”、“台湾的经济起飞”、“台湾的民主化”。通过这些介绍,了解台湾的过去,方明白台湾民众对日本的态度、台湾族群之间的矛盾与隔膜。这对于理解今天的台湾,理解今日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也不无裨益。
另外简体中文版为该书配了插图,有些并置的图片也在无声地告诉我们一些值得知道但不便言说的信息。
这是我摘录的,我也想看这本书。
② 历史大脉络的内容简介
《历史大脉络(许倬云作品)》的前半段乃以泼墨山水的手法勾勒人类历史与中国文化发展有关的大方向。后半段是从16世纪开始,即大洋航运开通,新大陆进入世界史,世界已是一个整体的局面下,中国与世界各处的发展。在前半段,欧亚大陆间的种种大事,都以大陆为舞台,海洋为边外之地。在后半段,海洋却成为门户!台湾也是在如此际遇下,成为东方与西方的交接之处,也成为中国东出、日本南下的较量之点。《历史大脉络(许倬云作品)》的安排是把中国纳入世界:为了今日,理解过去,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立足中国,关心世界。
③ 历史大脉络的目录
简体字版序
第一篇 古代世界与传统中国(从远古到1500年)
第一章 古代两河与埃及地区城市的出现
第二章 中国新石器文化到青铜文化时代的变化
第三章 中国古代的思想体系
第四章 两河、埃及、希腊、罗马与印度的思维模式
第五章 中国秦汉帝国的形态
第六章 卉代的帝国——波斯、希腊与罗马
第七章 中国的精耕农业与市场经济
第八章 中国地区人口与族群的移动
第九章 欧洲地区族群的移动
第十章 欧洲的经济形态
第十一章 欧亚之间的丝路
第十二章 中国南方的对外通道
第十三章 基督教与伊斯兰教的扩张
第十四章 佛教及其他宗教传入中国
第十五章 16世纪以前的中国
第十六章 800—1600年的欧洲
第二篇 近古世界与中国(1500—1840)
第十七章 大洋航道开通后的世界
第十八章 中国沿海的各国海商活动
第十九章 大洋航道的开通对台湾的影响
第二十章 16—18世纪近代西方国家的兴起
第二十一章 明清时代的国家形态与亚洲周边
第二十二章 台湾的开拓
第二十三章 明清民间武力起事活动
第二十四章 明末清初的思想界
第二十五章 欧洲的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
第二十六章 近代科学的兴起
第二十七章 大革命的时代
第二十八章 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经济
第二十九章 近代帝国主义国家的扩张
第三十章 衰竭前夕的中国经济
第三十一章 明夷之际的中国文化
第三十二章 清朝的兴衰
第三篇 近代世界与中国(1840—1950)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
第三十四章 第一波西潮的冲击
第三十五章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日甲午战争
第三十六章 日本殖民统治下的台湾
第三十七章 对于第二波两潮的反应
第三十八章 辛亥革命
第三十九章 19世纪中至20世纪初的世界大势
第四十章 从五四运动论自由与民主
第四十一章 北伐与十年建设
第四十二章 两次世界大战间的世界形势
第四十三章 世界经济恐慌与美国的崛起
第四十四章 日本侵华与八年抗战
第四十五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四十六章 国共内战
第四十七章 光复后的台湾
第四十八章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情势
第四篇 现代世界与东亚(1950—2000)
第四十九章 国民党迁台
第五十章 冷战的世界
第五十一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年代)
第五十二章 朝鲜战争及东亚形势
第五十三章 重整时期的台湾
第五十四章 台湾的经济起飞
第五十五章 台湾的民主化与大陆的改革开放
第五十六章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情势
第五十七章 今日世界大势
第五十八章 后现代论述
第五十九章 信息革命
第六十章 科技的发展
第六十一章 知识工业与经济
第六十二章 美好的新世界?
第六十三章 重建价值系统
中外大事记
……
④ 《历史大脉络》读后论文
记得看齐白石的农家草虫,一颗大白菜上趴着一只蝈蝈。这大白菜是写意的,虽不笔笔皆尽,但看来比白菜还白菜。再看那只蝈蝈,细描工笔,分毫毕现,连翅上的的脉络都清清楚楚,分明是活蝈蝈从画中跃出。妙,就在这里。
近来翻看台湾许倬云的《历史大脉络》(后文称《大脉络》)一书。此书是上下一万年,纵横全世界式的叙事和文明比较。笔者看到的佛教传入中国一节,觉得其失真颇多,有必要提出讨论。佛教和佛学向来被学界称之难治。其因不外是典籍浩繁,又牵涉文明间的交流。要想说的言之有据,持之成理并深入浅出,就很不容易。冯友兰先生说其成名作《中国哲学史》中最薄弱的一章就是有关佛学的。在没有掌握全盘材料并融贯时,只能大体说说,所以冯先生是书在此章没有它处的诸多新见。许氏《大脉络》在佛教这节大而无当,说了许多外行话,史实细节也不对。比如,佛教讲四谛是指苦、集、灭、道,是修佛的四个阶段,而不是《大脉络》中讲的什么“生老病死”。“生老病死”是十二因缘的一部分解说。再者,中国佛教除云南等处有少量的南传上座部佛教外,其他的八大宗派,三论宗、天台宗、华严宗、唯识宗、禅宗、净土宗、律宗、密宗(藏传佛教),都是大乘佛教。现在影响较广的是禅宗、净土宗和藏传佛教。禅宗是融合了儒、道两家的最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教派。禅宗初祖是印度的达摩,而真正集大成者的则是六祖慧能和《六祖坛经》。关于禅宗的流传和演变有诸多的佛教史和禅宗史著作,禅宗属于北传的大乘佛教是从来都没有异议的。《大脉络》中说禅宗是“南传佛教传入中国后与儒家的孟子一派的唯心主义互相契合,而形成的。”不知许氏的根据何来?净土宗是较晚兴起的佛教宗派,因其专事念佛,法门简便易行,在民间有很大影响,但其下没有什么书中所说的分宗派,而不像禅宗那样“一花五叶”分为曹洞、临济、法眼、沩仰、云门等宗。现在禅宗法脉最兴盛的是临济和曹洞两宗。藏传佛教不是“印度原始佛教,吸收了婆罗门教和西藏本土的苯教形成的”,而是佛灭千年以后,在印度已经密教化的晚期佛教传入西藏,并与苯教结合形成的。藏传佛教经典与汉传大乘佛教和南传上座部佛教所依经典侧重不同。比如藏传佛教主要经典《金刚顶经》、《大日如来经》等都是汉传佛教和南传佛教中所没有的。另外藏传佛教也不是书中所说简单的属于“密宗”,而是属于显密共修、先显后密。所谓显宗一般是指注重佛教教义的参学和思辨,而密宗则是注重仪式、咒语和身体的修行。只要看看达赖和班禅的师傅宗嘎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广论》,就知道修持藏传佛教是必须先显宗后密宗了。
许倬云出身台大历史专业,治西周、秦汉史有年,颇有成就成名海外,后负笈美国,得以遍览西学著作,做些大历史的宏观演说或是文明间的比较研究本应是里手行家。但在写这种大历史的著作时,必须对所涉及的历史细节清楚明晓,而不能大而化之、似是而非的下笔千言,否则必将离题万里贻笑方家。其实笔者的以上佛教常识论点,本不是什么新鲜东西,一般的佛教史著作都有涉及。台湾印顺导师的《中国禅宗史》就是其中的当行之作,想来许先生可能还没看过吧?大历史著作中,笔者非常推崇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此书用大历史的眼光去审视历史细部,解剖麻雀而游刃有余。从平平常常的万历十五年,解读出大明王朝进而中华帝国的演化规律,这才是真正的大手笔。在笔者看来黄仁宇对历史细节的熟识和精准运用,正是《万历十五年》的过人之处。若无历史细节的真实和史料的正确应用,宏观历史的叙述必然失真脱相。回想白石老人的画作,若无细如毫发的精致工笔,而仅是一味的涂抹泼墨,那就不是画坛宗师,而仅是空架子画匠了。
⑤ 历史大脉络的编辑推荐
《历史大脉络》是一部气势宏伟的大历史著作。在世界史的大框架内,以中国史为经线,将中外历史采合为一体,为补充一般历史教科书而撰写了这样一本类似教科书的读物。《历史大脉络》是关乎人类历史诸多方面的论述,比如文明、文化、政治、经济、社会等,小书一册尽显历史大脉络,以全球的视角,纵横交错,颠覆你对历史常识的刻板印象。
历史与可以重建和复核的自然科学不同,过去是过去,即使有相似的个案出现,终究有不同的时空背景,不能真的重现过去。因此,历史的陈述,只能是旁观者的观察,从许多线索中寻找因与缘:“因”是直接的演变,“缘”是不断牵涉的因素,无数的因与缘于是凑成无数可能之中的“果”。历史学能做到的,也不过是截断众流,挹起一瓢而已。
⑥ 《文明论概略》和《历史大脉络》读后感
[《文明论概略》和《历史大脉络》读后感]《文明论概略》是日本学者福泽谕吉于1876年(明治8年)出版的,最近有朋友推荐我看,《文明论概略》和《历史大脉络》读后感。我本来以为,100多年前的人写的书,已经早已过时,没什么看的。但当我从第一页读起时,就深为作者的见识所震惊。不错,正是1876年的书,所以才让我震惊无比。因为这本书只要稍微改改年代,你认为是几年前出的也完全可以。作者的见识深远,远超当时的时代!福泽谕吉不愧为大学者。本书旁征博引,对历史,尤其是我国历史,分析得相当深刻。日本明治一代的文人,普遍精通中国历史,这也是我国千年以来的影响。福泽对我国历史和人物的看法,在我看来相当新鲜,我知道这是我孤陋寡闻的缘故。而且福泽的书深入浅出,极为生动,想想我读的其他日本学者的书一般也是这样,这大概是日本学者的普遍特点吧。当然,本书也不是没有缺点。在我看来,一个大缺点是不够系统,随意发挥。其实《文明论概略》这本书的思想比较简单,但就是谈古论今,洋洋洒洒,所以篇幅就大了(其实也不大,不到200页),这也是日本人写书的通病。比如日本现代战略家、被誉为"东方德鲁克"的大前研一,目前已出书100多本,大部分都是聊天性质,在我看来最多10本就够了。当然,福泽的书还是精炼得多。不过其中间谈"智德"的几章,明显不够系统,似乎作者想把他的所有观点都表达出来,读后感《《文明论概略》和《历史大脉络》读后感》。我后来想通了:因为当时毕竟是1876年,作者需要对日本人启蒙,所以讲了很多现在看来似乎是很简单的道理。但是,想想当时我国的同时代人: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翁同龢们在干什么,他们的见识如何,很明显,高下立判。例如,洋务派的最高见识是"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之洞提),后来被作为纲领。但福泽谕吉在书中对此观点进行了批判(但他当时并不知道这一点,这个口号也是洋务派后期提出的,福泽批判的是"只学表面,不从根本上改变")。当然,福泽后来逐渐支持日本的侵略扩张,甚至"脱亚入欧",晚年认为日本民族"很优秀",所以理应统治别人,就相当过分了。很伤我中华民族的感情。但如果就事论事,我觉得这本书很好。从本书中可以看出:日本的强大绝不是偶然的。在读《文明论概略》时,我同时阅读了我国台湾现代学者许倬云先生写的《历史大脉络》。因为福泽的书已经初步站在了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但仍以日本为主,民族意识强烈,但在那个时代有相当的全人类意识,我觉得已经殊为不易了),那么100多年后我国学者的书又如何呢?我很有兴趣。而且我很佩服许倬云先生,他少年残疾,但自强不息,很有历史天赋,再加上是台湾学者,所以我就更有兴趣了。《历史大脉络》这本书的特点是谈了很多台湾以及大陆的历史,所以明显是写给台湾和大陆人看的。让我对很多过去我不知道的事情有了很多了解。不过凭心而论,我觉得本书可能谈的面太广,所以很多观点和论断有待商榷。当然也可能是我个人见识浅薄,还不能充分理解作者的观点吧。总之,《历史大脉络》让我了解了很多新鲜的知识,作者的见识宏远,最后是站在全人类的角度思考问题的,也让我很有收获。
〔《文明论概略》和《历史大脉络》读后感〕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⑦ 历史大脉络txt全集下载
历史大脉络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览:
第三十三章 鸦片战争的背景(2)
此时中国朝野上下也已知道鸦片之害,不仅是经济的一大漏危,而且也是国民健康的一大危害。清廷已认识鸦片贸易问题的严重性,并有放任与严禁两种立场:一派从经济利害的观点,主张鸦片贸易化私为公,课以重税,并以中国自种罂粟,抵制外来的鸦片。这一派以满洲大臣为主,包括军机大臣穆彰阿、两江总督伊里布及直隶总督琦善。当然,他们也有广州十三行洋商及粤海关监文祥的支持。反对开放鸦片贸易的一派,则以汉臣为主,包括屡次上疏禁烟的鸿胪寺卿黄爵滋、湖广总督林则徐、两广总督邓廷桢等人。他们是从国民健康及国家长期利益着眼,林则徐奏折中“数十年后,中国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的名句,最足以代表他们的观点。1839年,道光任命林则徐为查禁鸦片的钦差大臣,驶赴广州;1840年,邓廷桢改任闽浙总督。鸦片战争起,广东海面有林则徐部署的虎门炮台,防守严密。英船北驶,浙江也因邓廷桢的抵抗,英军不得入。而在……
⑧ 历史大脉络怎么样
黄仁宇的大历史是从时间纵轴的大尺度来观察历史,而本书则加上横向的尺度,分析历史上族群的迁移、文化的互动。以往看的书,都将本国史与世界史分开谈,世界史更只是欧洲史。而本书则从纵横两个方向讨论历史,是为历史大脉络,以本人之孤陋寡闻,遂有茅塞顿开之感。 1. 汉武帝打击工商业以后,中国的经济模式是以精耕农业加上农舍手工业,这种模式的发展到明朝达到顶峰,而不能突破。 2. 满族以部族人众,取得中国政权,视中国人口为其奴隶。清朝一代,君臣之间迥异于中国传统皇朝的君臣关系。 3. 中国文化的衰象,在于明末的反省未能成功;清人的奴役更斫伤了中国文化的精神。于是中国文化徒存躯壳,失去活力,不待五四,已经倾圮。 4. 16世纪以来,新航线、美洲的发现,世界各地的商品都可交流,形成一个全球性的经济网络。 5. 18世纪时,欧洲通过殖民活动,以全球二十分之一的人口占有三分之二的资源,社会各阶层直接间接获利,消费能力大增。上游有本钱,下游有市场,遂推动工业革命以产生相应的生产能力。资本主义的发展与工业革命是不可分的。 5. 台湾问题的历史成因。 6. 科学的发展,使几种主要的信仰都失去其根基。作者尝试从人本主义出发,建立某种超越的体系,期望以此解决信仰问题。
⑨ 历史大脉络的作者简介
许倬云(Cho-yun Hsu),江苏无锡人,1930年7月生,求学于台湾和美国,1962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博士。先后执教于台湾、美国和香港多所知名大学,2000年10月被南京大学、东南大学授予名誉教授,现为美国匹兹堡大学历史学系荣休讲座教授、台湾“中研院”院士。学贯中西,善于运用社会科学的理论和方法治史,研究领域主要在中国文化史、社会经济史和中国上古史。代表著作包括《中国古代社会史论》、《汉代农业》、《西周史》、《万古江河》等。历史学家,是中国台湾历史学界的耆宿,有“台湾改革开放的幕后推手”之称。许先生还是台湾著名音乐人王力宏的舅公。
⑩ 历史大脉络的介绍
《历史大脉络》是作者许倬云所著的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