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昌历史
㈠ 永昌元年是那个朝代
历史上有三个皇帝用永昌这个年号,所以对应的永昌元年有三个,具体如下:
1、东晋元帝司马睿永昌元年(公元322年),于公元322年11月初十废除。
2、唐睿宗李旦永昌元年(公元689年),于公元689年正月—十一月废除。
3、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永昌元年(公元1644年),于1645年五月废除。
(1)永昌历史扩展阅读:
1、年号的产生
年号发起于中国古代新君即位时为了区别上一任君主,新君重新计算在位年数之制。至西汉武帝即位,在年数之前加上有纪念意义的名号,是为中国古代年号之始。据清朝赵翼的《二十二史札记》考证,年号纪年是在汉武帝十九年首创的,年号为“建元”(前140年—前135年)。
《汉书》上记载说,那年十月,汉武帝出去狩猎,捉到一只独角兽白麟,群臣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值得纪念,建议用来记年,于是立年号为“元狩”,称那年(前122年)为元狩元年。
可是,过了六年,又在山西汾阳地方获得一只三个脚的宝鼎,群臣又认为这是吉祥的神物,建议用来纪年,于是改年号为“元鼎”,称那年为元鼎元年。后来,人们把这记录年代的开始之年称为“纪元”,改换年号(或帝王纪年时代改称元年)叫做“改元”。
2、年号的废除
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废除年号纪年,而改用民国纪年。虽然在袁世凯称帝时使用过“洪宪”的年号,而爱新觉罗·溥仪在担任满洲国执政和皇帝时分别使用过大同和康德的年号,但是通常不为中国正统史书所承认,而认为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年号为清末的“宣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使用西方公元纪年。 而也有少数人提出为了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丰富世界纪年文化多样性,保护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而恢复年号的建议。
年号,作为五千年的中华帝国时代中国皇帝的专有产物,伴随着现今文明社会,早已成为历史,但年号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它是中国历史中的精神文化遗产。
㈡ 永昌县的名胜古迹
骊靬城
骊靬城位于永昌县城南10公里的折兰寨(今骊靬干村),现存故骊靬城遗址、驻军营盘、风燧、古战场、炒铁台、骊靬亭以及拟建的具有神秘传奇色彩的骊靬风情娱乐等历史文化和人文景观。已成为河西走廊具有魅力的经典旅游线。
长城
横贯永昌县境内的长城,汉代始建,明代补修,全长约120公里。永昌县境内的古汉、明长城,1981年被甘肃省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钟鼓楼
钟鼓楼位于永昌县城中心。明朝万年十四年(公元1586年)建成。楼体三檐二层,塔式宝顶,通高24 5米。楼体四周悬有名家书写匾额12块,楼上置大鼓巨钟,以晨钟楼鼓激励永昌人民。钟鼓楼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属省级文保单位。
金川峡水库
金川峡水库位于永昌县县城北12公里的金川河峡谷中,库容面积6500万立方米。
圣容寺塔
圣容寺塔座落于金川西村的一山岗上,塔因寺而名,建于唐代。其形与西安小雁塔相仿,是河西现存的最早的古塔建筑。高16.2米,为七级方形,空心砖结构,内有壁画及文字题记,隔御山峡河谷对面山崖上有一方形七级砖塔,高4.9米,外形与大塔相似,均属唐代建筑。其次,御山峡谷还有西夏六体文石刻,花大门石刻,北山岩画,高昌王墓等旅游景点。1981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海子公园
北海子公园位于永昌县县城北1里许,始建于唐代,以后历代都有增建,现存古建筑20多个,主体有明、清建筑金川寺塔、五佛寺、洁音殿、湖心亭、雷台、药王洞、火神宫等,以及现代建筑腾飞塔、一宇观、人工湖、游泳池、旱冰场、儿童游乐园、鹿鸣园、骊 亭、马踏泉亭等。
㈢ 永昌堡的历史渊源
永昌堡位于温州市龙湾区,瓯江南岸,濒临东海,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永中镇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见当年方方正正的布局。这座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约8米的石垒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如同忠实的卫士默默地坚守着,任凭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无怨无悔,坚如磐石。南北两座城门旁还有一道水门,一大一小两条河自南向北从永昌堡的中心横穿而过,数不清的东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构成了水上交通网络,又为水乡城堡增添了几分江南的妩媚。
堡内御史巷1号都堂第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70年),是当时督察院佥都御史王诤的故居,三面临水,被专家称作“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布局”。今天我们仍可看到,都堂第的檐廊、窗棂等都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风“明”韵,十分简洁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这样的古宅还有40余处。这里住着3000余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别多。如今他们把这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13余亩的祠堂利用起来,不仅办图书馆,还开设了风情民俗室、乡贤纪念室、抗倭筑堡展览厅、二战革命史展览等。这里进进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后裔。无论谁,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迹,讲述先祖当年抗倭的动人故事。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温州,经常成为海盗的袭击目标。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间,温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于3万。当时温州有一对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为保卫海防,号召乡人进行抵抗。其间,他组织起一支千余人的抗倭队伍,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进犯。不久之后,侄子王德从广东解甲归来,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队伍,又帮助招募了千余名战士。他们率领的义兵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吓得倭寇一连4年多不敢进犯温州一带。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时已70高龄的王沛率义兵迎战,不幸在视察敌情时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而王德为援助温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经龙湾金岙时遭伏击身亡。
王德牺牲后,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继承了抗倭事业,筹集资金,建造城堡作为抗倭根据地。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永昌堡。一个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㈣ 永昌镇的历史记载
据北川县志记载,北川建县最早可追溯到北周武帝天和元年(566年),已有1445年历史。在漫长的岁月风雨中,北川县名、治所多次变化,新中国成立时,县治所位于禹里乡。由于匪患严重,且交通不便,1952年,北川县治所从禹里迁往曲山。“5·12”特大地震发生后,北川县城所在的曲山镇被毁。经国务院批准,北川县城整体迁址重建。
㈤ 永昌堡的历史来历
永昌堡的来历要追溯到明朝嘉靖年间,当时沿海倭寇猖獗,永嘉场乡民时遭焚掠。二都英桥里王叔果、王叔杲兄弟倡议集资筑堡自卫。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冬动工,用石块斜垒城墙内外壁,中间夯土,城基约3.9米,高4米多。历时一年建成。城呈长方形,南北长738米,东西距445米,周长23656米,环以护城河。东南西北设陆门环海、迎川、镇山、通市,门将砌青砖,设防有闸,门二重,城门上设谯楼。城内开二渠,俗名上河、下河,引水入城,贯穿南北。
上河向西开五浃:西宅、状元、三房、西门、上仓;下河向东开五浃:扑树、经魁、御史、板桥、圣门。上河置南水门、会秀、汫头、左昌、世裔、北水门七桥,下河置南水门,东门、东昌、北水门四桥,造型各异,风采多姿。
永昌堡建成后,为抗击倭寇的入侵和保护当地人民的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㈥ 永昌的历史沿革
宋代,有赵姓从河南巩县永昌迁此,以故土定名永昌赵,故名。永昌历史悠久,建制多变。民国初期为永昌里,1929年(民国18年)改永昌镇,1938(民国27年)称永昌乡。建国后仍称乡,1952年9月设永昌镇。1956年复为乡。1958年9月,建立政社合一的永昌公社。1983年政社分设,复为乡。1985年建永昌镇。1992年,原瑞溪、登胜、汪高乡并入永昌镇。
㈦ 永昌堡的演变历史
永昌堡位于温州龙湾区,瓯江南岸,濒临东海,迄今已有400多年历史,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永中镇一片密密麻麻的民宅中,永昌堡至今仍依稀可见当年方方正正的布局。这座南北长778米,东西长445米的城堡,除去南面的部分外,一道高约8米的石垒城墙,以及东南西北四座城门,如同忠实的卫士默默地坚守着,任凭几百年的风雨沧桑,无怨无悔,坚如磐石。南北两座城门旁还有一道水门,一大一小两条河自南向北从永昌堡的中心横穿而过,数不清的东西流向水道,巧妙地构成了水上交通网络,又为水乡城堡增添了几分江南的妩媚。
堡内御史巷1号都堂第建于明代隆庆年间(1570年),是当时督察院佥事都御史王诤的故居,三面临水,被专家称作“典型的明清东南沿海水乡人家布局”。今天我们仍可看到,都堂第的檐廊、窗棂等都按“修旧如旧”原则,恢复原有格局,保留了明代“明”风“明”韵,十分简洁明了。
永昌堡像都堂第这样的古宅目前还有40余处。这里住着3000余名居民,其中王姓的特别多。如今他们把这座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占地13余亩的祠堂利用起来,不仅办图书馆,还开设了风情民俗室、乡贤纪念室、抗倭筑堡展览厅、二战革命史展览等。这里进进出出的老老少少大都是王氏的后裔。无论谁,他们都能说出自己先祖的英雄事迹,讲述先祖当年抗倭的动人故事。
明代中国东南沿海倭寇猖獗,尤其是温州,经常成为海盗的袭击目标。公元1553年至1563年短短11年间,温州遭倭患28次之多,每年因此而死的人不少于3万。当时温州有一对叔侄王沛和王德,叔叔王沛为保卫海防,号召乡人进行抵抗。其间,他组织起一支千余人的抗倭队伍,在战斗中身先士卒,第一次阻止了倭寇的进犯。不久之后,侄子王德从广东解甲归来,加入了叔叔的抗倭队伍,又帮助招募了千余名战士。他们率领的义兵纪律严明、士气高昂、战斗力强,吓得倭寇一连4年多不敢进犯温州一带。
1558年,倭寇再次入侵,时已70高龄的王沛率义兵迎战,不幸在视察敌情时陷入包围,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而王德为援助温州府城官兵抗倭,在途经龙湾金岙时遭伏击身亡。
王德牺牲后,他的侄子王叔果、王叔杲两兄弟继承了抗倭事业,筹集资金,建造城堡作为抗倭根据地。这便是我们今天看到的永昌堡。
一个是世界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区域一体化组织。
一个是中国古老乡村氏族的抗倭城堡。
一个在遥远的欧洲大陆。
一个在中国的东海之滨。
———永昌堡与欧盟有什么关联?是的,无论从地理上还是组织结构上,欧盟与永昌堡看起来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个个体。
然而,欧盟与永昌堡却在浙南大地上高唱了一曲友谊之歌,为中国、为温州给世界留下了开放兼容的美好形象。
现在让我们听温州电视台主持人许溟嵘(以下简称许)和嘉宾金辉(以下简称金),说说永昌堡与欧盟的故事。
许:上个月,欧盟官员一行专程来到龙湾区的永昌堡,对现场进行评估之后,对修复工作表示满意。至此,历经两年的永昌堡都堂第古迹修复项目圆满地画上了句号。
金:永昌堡与欧盟相隔千山万水,这次成功的合作还真不容易。
许:说来还是很有意思的,是与我们的友好城市———意大利普拉托省的热心牵线有着直接关系。
金:对外开放,走向世界,广结朋友,对一个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很重要,这次合作也是温州对外开放的新成果。
许:两年前,温州市与意大利普拉托省正式结为友好城市。在双方的合作项目中,一个名为“亚洲城市”的项目落户温州的永昌堡,将永昌堡开发为国际性旅游景点。
金:“亚洲城市项目”就是由欧盟投资的国际合作项目,即由三个欧洲城市向一个亚洲城市转让技术和培训。意大利普拉托省联合了西班牙阿利坎特和法国巴黎,选择温州作为合作城市。
㈧ 永昌九年是哪一年
历史上曾有三个人用过永昌这个年号:永昌(322年-323年二月)是东晋皇帝晋元帝司马睿的年号,永昌(689年正月—十一月)是唐睿宗李旦的年号,永昌 (李自成),明朝末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的年号。可是这三个年号都没能存在到九年那么长的。
㈨ 谁的年号“永昌”﹖
永昌:历史上有3个皇帝使用过“永昌”年号,晋元帝司马睿在公元322年第一个使用“永昌”年号,第三个是明朝末年的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建立大顺王朝时也使用了“永昌”年号。
垂拱四年,有人在洛水中打捞出来一块刻有“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字样的石头,将之献给武则天。女皇万分高兴,命名这石头为“宝图”、“天授圣图”,命名洛水为“永昌洛水”,出石头的地方为“圣图泉”,封洛水神为“显圣侯”,自己也加尊号为“圣母神皇”,于是将年号改为“永昌”。
㈩ 历史有永昌帝君吗
帝是帝,君是君,帝君俩字搁在一起的只有天上才有,帝君是中国民间信仰对神中位尊者的敬称。
永昌帝这个人历史上有,就是李自成。建立大顺政权后他的年号是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