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叠纪生物
双棘龙[Diplodocus]/梁龙 剑龙[Stegosaurus]
恐龙体长: 长26-30英尺,高9英尺
恐龙体重: 2000-4000磅
恐龙食物: 草食
生存年代: 1亿40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科罗拉多州,怀俄明州和犹他州,欧洲,印度,中国,非洲
辨认要决: 背上有板状的骨头,尾巴尖端有长刺
恐龙种类: 鸟盘目剑龙亚目
来 历: 剑龙英文名字(Stegosaurus)的含义是“掩盖着的蜥蜴”或“有屋顶的蜥蜴”。科学家们不知道剑龙背上的这些板状的骨头有什么用。一些人认为剑龙利用这些骨头来保温。M.P. Felch 在1876年发现了第一具剑龙化石。
偷蛋龙[Oviraptor]
恐龙体长: 约6-8英尺长
恐龙体重: 约55-76磅
恐龙食物: 既吃植物也吃肉,比如其它动物的蛋,种子,昆虫等。
生存年代: 7000万-88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蒙古
辨认要决: 手上有三个长手指,鼻子上长小角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来 历: 偷蛋龙英文名(Oviraptor)意即“偷蛋贼”。第一次发现这种恐龙化石的时候,是在一窝原角龙的蛋旁边发现的,骨头已经破碎,科学家认为它们正在偷吃原角龙的蛋,所以取名为偷蛋龙,后来证明它们不是在偷蛋吃而是在保护自己的蛋。
尖角龙/独角龙
恐龙体长: 6米长,1.8米高
恐龙体重: 3吨
恐龙食物: 低矮的植物
生存年代: 8000万年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 加拿大艾伯塔
辨认要决: 鼻骨上方有一个角
恐龙种类: 鸟盘目角龙亚目
来 历: 尖角龙意为"长尖角的恐龙"
鸭嘴龙[Hadrosaurus]
恐龙体长: 10米左右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白垩纪晚期
生存地点: 北美
辨认要决: 后肢粗壮,脚宽大,前肢细弱,头骨很长
恐龙种类: 鸟脚龙
来 历: 嘴巴象鸭子
鸭嘴龙 始祖鸟:地球上最早出现的鸟类之一。大小如乌鸦,体覆羽毛,有长长的后肢和尾椎骨,吻部呈三角形,嘴内有牙齿,双翼前部边沿保留有指爪,能明显看出爬行动物的形态,从骨骼构造上看与小型食肉恐龙极为相似,所以有人认为鸟类是恐龙的后代。不管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在恐龙时代结束之前,已经好多种鸟类出现了。 恐鳄:长约15米,仅头部就长2米多,比一个高个子的成年人还要长期许多 无齿翼龙:
翼手龙的一种。它不能长时间的振翅飞行,要借助高空气流的滑行飞越海洋。休息时,可能像蝙蝠那样用后肢倒挂在树枝上,也能收拢翅膀用四肢在地面作短距离爬行 原角龙:角龙类中的原始种类 隙龙
样子像犀牛,却能跑得和马一样快。 帆龙/帆背龙[Edaphosaurus]
恐龙体长: 3.0米
恐龙体重: 1吨
恐龙食物: 草食
生存年代: 煤炭纪后期
生存地点: 欧洲、美洲
辨认要决: 很大的扇叶分布在从颈部到尾部前端
恐龙种类: 盘龙类 三角龙/三犄龙[Triceratops]
恐龙体长: 9米
恐龙体重: 5吨
恐龙食物: 草食
生存年代: 白垩纪后期
生存地点: 美洲
辨认要决: 二只额上的尖角长,第三只从鼻后伸出的角较为短而厚重
恐龙种类: 鸟盘目角龙亚目
来 历: 三角龙又叫三犄龙,是白垩纪数量众多且十分著名的恐龙,它和巨大的暴龙在同一时期生存于现今的北美大陆,也许它曾经以自己强壮结实的体格与尖锐的三角和暴龙展开过无数次的大决斗呢!
翼手龙[Pterodactylus]
恐龙体长: 两翼开展可达三十至七十公分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侏罗纪晚期到白垩纪
生存地点: 各地
辨认要决: 不具尾巴,而其后肢可能于陆地上并无太多用处
恐龙种类: 翼龙类
大椎龙/巨椎龙[Massospondylus]
恐龙体长: 4米长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植物和树叶
生存年代: 三迭纪晚期
生存地点: 北美和非洲南部
辨认要决: 拇指长有长而弯曲的爪
恐龙种类: ?
来 历: 大椎龙意为"巨大的脊椎" 巨齿龙[Megalosaurus]
恐龙体长: 7-9米长,约3.5米高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猎捕食植恐龙
生存年代: 侏罗纪晚期--白垩纪早期
生存地点: 欧洲,东非,澳洲,印度,中国
辨认要决: 牙齿巨大呈锯齿状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来 历: 1824年就被发现,得名于其极大的牙齿。 腔骨龙[Coelophysis]
恐龙体长: 全长3米,高约55厘米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三迭纪晚期
生存地点: ?
辨认要决: 3带爪的手指;吻部尖细
恐龙种类: 虚骨龙类
来 历: ?
双冠龙[Dilophosaurus]/双嵴龙
恐龙体长: 6米,站立高约2.4 米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腐肉
生存年代: 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 不详
辨认要决: 顶上有两道突起嵴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来 历: 头顶上长着两片大大的骨冠,故名双冠龙
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异齿龙
恐龙体长: 1.2-1.5米
恐龙体重: 约2.5千克
恐龙食物: 杂食
生存年代: 早侏罗世晚期
生存地点: 南非的开普省
辨认要决: 畸齿龙,顾名思义,它口中生有不同类型的牙齿。
恐龙种类: 鸟脚类
来 历: 畸齿龙[Heterodontosaurus]在拉丁文中heter是不同的意思,odon是牙齿的意思)化石发现于南非。
棱背龙
恐龙体长: 4米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草
生存年代: 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 ?
辨认要决: 厚厚的甲板密布着一排排尖刺
恐龙种类: 甲龙
来 历: 科学家一直认为棱背龙是后来各种甲龙的祖先,但奇怪的是真正的甲龙在4000万年以后才开始出现。
理理恩龙
恐龙体长: 近2米
恐龙体重: 100至140公斤
恐龙食物: 食肉
生存年代: 三叠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洲
辨认要决: 长长的脖子和尾巴,前肢却相当地短
恐龙种类: ?
来 历: ?
禄丰龙[Lufengosaurus]
恐龙体长: 长5米、高2米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植食性
生存年代: 三迭纪
生存地点: 中国云南禄丰
辨认要决: 它的头很小,脚上有趾,趾端有粗大的爪。前肢短小,有5指。身后拖着一条粗壮的大尾巴
恐龙种类: 蜥臀类
来 历: 发现于中国云南禄丰,故名。
蛇颈龙[Plesiosaurus]
恐龙体长: 12米
恐龙体重: 5吨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垩纪后期
生存地点: 美洲、非洲
辨认要决: 脖子很长
恐龙种类: 鳍龙目
来 历: ?
华阳龙
恐龙体长: 大约长4米,1.5米高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柔软多汁的植物
生存年代: 1亿6200万年前至1亿4800万年前,中侏罗纪
生存地点: 中国华阳
辨认要决: 肩上各有一个的棘刺
恐龙种类:
来 历: 1980年,在中国发现了第一个华阳龙的化石头骨。从那以后,科学家们又发现了更多的骨化石,其中包括这种多刺恐龙的完整骨架。
双棘龙[Diplodocus]/梁龙
恐龙体长: 27米
恐龙体重: 10吨
恐龙食物: 以树木的枝叶为食
生存年代: 1亿4500万-1亿5500万年前,晚侏罗纪
生存地点: 美国的科罗拉多州,蒙大拿州,犹他州和怀俄明州
辨认要决: 尾巴特别长
恐龙种类: 龙盘目龙脚亚目
来 历: 第一个双棘龙化石是在1877年,由Earl Douglass和Samuel W.Williston发现的,Othniel C.Marsh 给双棘龙取的名。
地震龙[Seismosaurus]
恐龙体长: 身长130-170英尺
恐龙体重: 约6万磅
恐龙食物: 吃树叶和植物
生存年代: 1亿4500万-1亿5600万年前,侏罗纪晚期
生存地点: 美国和墨西哥
辨认要决: 尾巴比脖子略长,小脑袋,有一个脚趾长着爪子
恐龙种类: 龙盘目龙脚亚目
来 历: 地震龙英文名(quake lizard)的含义是“地震的蜥蜴”。在1991年发现了第一只地震龙化石。
豪勇龙
恐龙体长: 7米长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约1亿1000万年前,早白垩纪
生存地点: 西非的尼日尔
辨认要决: 每只手上都有一个长钉,帆从背部、臀部一直延伸到尾部。
恐龙种类:
来 历: 豪勇龙,意思是勇敢的爬行动物
中国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鹦鹉龙
恐龙体长: 全长1.8 米,高约1米
恐龙体重: 200公斤
恐龙食物: 草食
生存年代: 白垩纪前期
生存地点: 中国、蒙古
辨认要决: 一张类似鹦鹉一般带勾的鸟嘴
恐龙种类: 鹦鹉嘴龙(Psittacosaurus)是鸟臀目(Ornithischia)中角龙亚目(Ceratopsia)
来 历: 最早的鹦鹉嘴龙是在蒙古南部戈壁沙漠,Artsa Bogdo山脉北方约50公里的Oshih盆地出现的。
禽龙[Iguanodon]
恐龙体长: 30英尺长,16英尺高
恐龙体重: 1万磅
恐龙食物: 植物和叶子
生存年代: 1亿2500万-1亿3500万年前,白垩纪早期
生存地点: 足迹遍布世界。大部分在比利时,英国,德国,北非和美国
辨认要决: 前手有一支很长的利爪
恐龙种类: 鸟盘目鸟脚亚目
来 历: 禽龙是最先被发现的恐龙之一,1825年,Gideon A. Mantell第一次发现了禽龙。它给禽龙起了这个名字是因为这个恐龙的一颗牙看起来像是鬣蜥(一种蜥蜴)的牙。
食肉牛龙
恐龙体长: 7.5米长,3.5米高
恐龙体重: 不详
恐龙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1亿年-9000年前,晚白垩纪
生存地点: 南美洲
辨认要决: 具有粗壮有力的脖子,牛头一样的脑袋和两条很短的前肢。
恐龙种类: 龙盘目兽脚亚目
来 历: 食肉牛龙意为"食肉的牛"
重爪龙[Baryonyx]
恐龙体长: 全长9米,高约3.6 米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鱼
生存年代: 白垩纪
生存地点: 美洲
辨认要决: 头部扁长,口中长满细齿,头型很像鳄鱼;前肢强壮,有三只强有力的手指。
恐龙种类:
来 历: ?
大地龙[Tatisaurus]
恐龙体长: ?
恐龙体重: ?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 中国
辨认要决: ?
恐龙种类: 剑龙类
来 历: 仅由一块残破下颌代表的剑龙类的可能祖先
昆明龙
恐龙体长: 30多米
恐龙体重: 近100吨
恐龙食物: 植物
生存年代: 侏罗纪早期
生存地点: 非洲的津巴布韦、印度的孔塔、中国云南省的武定盆地
辨认要决: 四足行走脖子和尾巴都较长
恐龙种类: 蜥脚类
来 历: 昆明龙——最早的蜥脚类恐龙之一
2. 三叠纪时期都有哪些物种
三叠纪历经约5000万年。在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三叠纪简介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它位于二叠纪(Permian)和侏罗纪(Jurassic)之间。
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
裸子植物的兴盛时代
三叠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在三叠纪晚期,发生了第四次物种大灭绝。
3. 三叠纪生物群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
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
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射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4. 什么是三叠纪 Triassic
三叠纪距今2.05亿年至2.5亿年,地球进入中生代。裸子植物更加繁盛,在许多地区形成大片茂密的森林,动物产生了许多新的种类,陆生脊椎动物迅速演化以适应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在三叠纪晚期出现了恐龙和早期哺乳动物,生物界的面貌与二叠纪相比有了显著变化。
5. 三叠纪:奇特爬行生物群时代
三叠纪(Triassic period)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5亿年,延续了约4500万年,分为早、中、晚三个世。古生代末的海西运动以后,全球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他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依次出现了红色岩层和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生物变革方面,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海洋生物方面,现代珊瑚的代表六射珊瑚开始发展,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海百合类也更新换代,面貌一新。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陆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裸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晚三叠世时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新疆三叠纪地层以陆相沉积为主,主要分布于准噶尔盆地周缘和吐鲁番盆地、塔里木盆地北缘,天山山间一些小型盆地也有小面积出露。在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南部毗邻藏北高原地带,有海相三叠系出露,属中特提斯海的北缘。早三叠世,新疆大陆气候干旱炎热,目前保留的岩层以“红层”为主,生物相对较少,有少量爬行动物化石及介形类和植物。中晚三叠纪气候转为湿润,植物茂盛,陆生动物也逐渐增多,沉积物以暗色砂泥岩为主。所产化石有植物、淡水双壳类、腹足类、介形类、叶肢介、鲎虫、原蜥、鳄鱼、恐龙、鱼类和爬行类等。三叠纪时,新疆只在昆仑山南部有海洋存在,目前保留的海相沉积地层产六射珊瑚、菊石、海相双壳、海百合及腕足化石。
1.奇台-吉木萨尔-吐鲁番的爬行动物化石
奇台-吉木萨尔一带二叠纪最晚期到早三叠世产大量爬行动物化石,包括恐龙和二齿兽类的肯氏兽、水龙兽等,种类丰富。其中水龙兽因见于南非等地,常作为当时泛大陆存在的古生物证据。这些化石包括下面要介绍的侏罗纪恐龙是中瑞科考团于20世纪20年代末发现的。1926年底,德国国家航空总公司计划开辟从柏林经北京到上海的民用空中交通线,需作学术调查。以瑞典地理学家、探险家斯文赫定为首的德瑞科学家到北京,计划到中国西北作全面考察,这引起了中国学术文化界的不满,认为有损我国主权。后经北洋政府、各方学术组织多次协商,共同组织中国西北科学考察团。袁复礼是清华大学兼北大地质学教授,1928年12月以后任考察团代理团长;此外参加科考团的有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地质学家丁道衡及部分北大学生。在1927年开始的西北科学考察团的诸项考察中,古生物只是属于地质学中的一项内容,但袁复礼发现的古生物化石却为这次考察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收获。袁复礼教授在新疆和宁夏等地采掘到大量爬行类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新疆二齿兽、布氏水龙兽、赫氏水龙兽、魏氏水龙兽、加斯马吐龙、袁氏阔口龙、袁氏三台龙及侏罗纪的奇台天山龙等。这些化石的发现当时曾引起学术界轰动。化石的鉴定和研究工作由著名古生物学家杨钟健等完成。迄今,上述化石属种仍为古生物教科书的经典化石。
除上述部分化石外,新疆吐鲁番盆地三叠纪也出产大量脊椎动物化石,这些化石为中科院古脊椎所于1964年发现,主要有吐鲁番鳄、耳曲龙、中国龟、蒙古龟等。
2.鲎虫
新疆中上三叠统产一种特殊的节肢动物化石——鲎虫,这种动物与寒武纪的三叶虫属同一门类并有较近的亲缘关系,现代还有生存。这类动物化石比较罕见,多保存在质地很细的泥质岩石中。新疆的此类化石主要见于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周缘,个体较大,形态独特。新疆石油局魏景明高级工程师曾对这类化石进行了分类研究,建立了大量新属种。
3.昆仑山的海百合
海百合化石在新疆古生代地层中极为常见,但多只保存茎部,由于演化不明显,对地层划分和时代的确定意义不大。但昆仑地区中生代的海百合化石属创孔海百合,为一独特的新类型,是中上三叠纪的标准化石。此类化石在我国贵州产出较多,保存完好,形如树状,为一种极为珍惜的化石。新疆昆仑山南部海相三叠纪地层及生物群与贵州极为相似,目前已发现大量此类化石的茎体,完整的具冠个体也有少量产出。
4.古植物和淡水双壳化石
新疆中上三叠统产大量古植物和淡水双壳化石,这两类化石是新疆中生代最为常见和重要的化石,对陆相地层的划分、指导油气开发有很大帮助。三叠纪植物分区不明显,新疆的化石与陕北延长盆地最为接近,保存化石主要为石松类的新芦木、似木贼、轮叶,真蕨类的丹蕨、格子蕨、肢脉蕨,苏铁类的侧羽叶、尼尔桑以及拟银杏等。
淡水双壳化石也称为蚌类化石(海相为蛤类及海扇等),多产于湖盆中。新疆准噶尔、吐鲁番、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地层富含此类化石。双壳类和头足类、腹足类同属于软体动物,今天我们食用的贝壳海鲜多为双壳类和腹足类,扇贝、贻贝、蛤、牡蛎等属双壳类,螺、鲍鱼为腹足类。新疆的淡水双壳化石在中生代各盆地类型大多相同,三叠纪所见的主要分子有费尔干蚌、珠蚌、乌恰木蚌和西伯利亚蚌等,详细分类研究后,对地层划分对比效果较好。
6. 三叠纪初期的生物
始于距今2.5亿年至2.03亿年,延续了约5000万年。海西运动以后,许多地槽转化为山系,陆地面积扩大,地台区产生了一些内陆盆地。这种新的古地理条件导致沉积相及生物界的变化。从三叠纪起,陆相沉积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及亚洲其它地区都有大量分布。古气候方面,三叠纪初期继承了二叠纪末期干旱的特点;到中、晚期之后,气候向湿热过渡,由此出现了红色岩层含煤沉积、旱生性植物向湿热性植物发展的现象。植物地理区也同时发生了分异。陆生爬行动物比二叠纪有了明显的发展。古老类型的代表(如无孔亚纲和下孔亚纲)基本绝灭,新类型大量出现,并有一部分转移到海中生活。原始哺乳动物在三叠纪末期也出现了。由于陆地面积的扩大,淡水无脊椎动物发展很快,海生无脊椎动物的面貌也为之一新。菊石、双壳类、有孔虫成为划分与对比地层的重要门类,而筳及四射珊瑚则完全绝灭。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以至于鸟类的祖先模式;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世,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形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世,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世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世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菊石的迅速演化为划分和对比地层创造了极重要的条件。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世,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子植物的苏铁、本内苏铁、尼尔桑、银杏及松柏类自三叠纪起迅速发展起来。其中除本内苏铁目始于三叠纪外,其它各类植物均在晚古生代就开始有了发展,但并不占重要地位。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世,到了中三叠世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世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 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沙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今天一般认为当时在两极没有陆地或覆冰。因为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要短得多,三叠纪时遗留下来的近海沉积比较少,只有在西欧比较丰富。因此三叠纪的分层主要是依靠暗礁地带的生物化石来分的。三叠纪是中生代的第一个纪,是古生代生物群消亡后现代生物群开始形成的过渡时期。海洋无脊椎动物类群发生了重大变化,内生、游泳的软体动物—甲壳动物群落取代表生、固着的腕足动物—海百合群落而成为海洋中的优势群落;六射珊瑚取代四射珊瑚,并迅速发展,遍及全球。与古生代相比,双壳类和菊石类也多属新发展的种类,菊石多具有复杂的纹饰和菊石式缝合线。 三叠纪时,脊椎动物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其中,槽齿类爬行动物出现,并从它发展出最早的恐龙,三叠纪晚期,蜥臀目和鸟臀目都已有不少种类,恐龙已经是种类繁多的一个类群了,在生态系统占据了重要地位因此,三叠纪也被称为“恐龙世代前的黎明”。与此同时,从兽孔类爬行动物中演化出了最早的哺乳动物—似哺乳爬行动物,但是,在随后从侏罗纪到白垩纪长达1亿多年的漫长岁月里,这批生不逢时哺乳动物一直生活在以恐龙为主的爬行动物的阴影之下,直到新生代才成为地球的主宰。 三叠纪早期植物面貌多为一些耐旱的类型,随着气候由半干热、干热向温湿转变,植物趋向繁茂,低丘缓坡则分布有和现代相似的常绿树,如松、苏铁等,而盛产于古生代的主要植物群几乎全部灭绝。 由于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开始,因此其生物开始时分化很厉害。六射珊瑚亚纲是这时候出现的,第一批被子植物和第一种会飞的脊椎动物(翼龙)可能也是这时候出现的。
coco团队为您解答,如果您采纳,是我们的幸运!!!
7. 三叠纪时期的生物植物:三叠纪有哪些恐龙
三叠纪是侏罗纪之前的时期,三叠纪约开始于2.5亿年前,结束于2.03亿年前,均以一次灭绝事件为标志。三叠纪标志着中生代的开始,也是整个地球发生重大变化的时代,恐龙正是在这个时期出现的。
气候
三叠纪时总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但地球表面的地理分布使各地的气候有所不同:由于陆地的面积十分广阔,使带湿气的风无法进入内陆地区,大陆中部便形成一个很大的沙漠,所以陆地上的气候相当干燥,而靠近海洋的地方气候湿润、草木茂盛。
海洋
三叠纪时,在盘古超级大陆之外是一片面积达两万多千米的超大海洋,面积大小和今天所有海洋的总面积差不多,而且由于当时地球上只有一个大陆,因此当时的海岸线比今天的要短得多。
陆地
三叠纪时的地球面貌与现在我们所见到的截然不同。由劳拉西亚古陆和冈瓦纳古陆结合而成的盘古超级大陆跨越赤道,有条狭窄海道隔开了北美洲和欧洲,还有一道被称为古地中海的海道深入到了欧洲。到了三叠纪中期,这块超级大陆出现了分裂的症状。
三叠纪的命名
三叠纪是1834年由古生物学家弗里德里希·冯·阿尔伯提命名的,他将在中欧普遍存在的白色的石灰岩和黑色的页岩之间的地层表示的年代称为三叠纪。此种地层上下部为陆相沉积,中部为海相沉积。
三叠纪时的植物
三叠纪时,古生代时的一些主要植物类群几乎全部灭绝了,常绿乔木在当时的陆地环境中取得了优势。到了三叠纪后期,苏铁类和松柏类等原始针叶植物最终取代了蕨类植物,成为当时地球上最常见的树木。
海相沉积海相沉积指在海洋环境下经海洋动力过程产生的一系列沉积,反映了海洋环境特征。按沉积物形成的海底深度不同可分为冰海相、浅海相、半深海相、深海相沉积等。特点是相变不大,可以在较大范围内保持均一的岩性。
陆相沉积
陆相沉积指出露陆上的岩石风化物在重力、水、风、冰川等的作用下,通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的侵蚀、搬运最终沉积于陆面部分的物质,其种类包括冲积、坡积、洪积、残积、湖泊沉积、沼泽沉积、冰川沉积、沙漠沉积等。陆相沉积的岩性较复杂,颗粒大小也不一,横向变化较大。
三叠纪时的动物
三叠纪时期,大型的肉食性动物,轻巧的捕猎动物,身披鳞甲、嘴巴像猪一样的草食性动物和像鳄鱼一样的食鱼动物与最早的恐龙生活在一起。会飞的爬行动物——翼龙第一次飞
8. 三叠纪水里面最强的生物是什么
三叠纪水生动物里最强的是萨斯特鱼龙。
萨斯特鱼龙(学名Shastasaurus)是种鱼龙类,生存于三叠纪晚期的加州与墨西哥等地。
萨斯特鱼龙科是三叠纪中晚期分布最广泛的鱼龙类,囊括了一大堆千差万别的品种,从几米长的到十几米的巨兽都有。萨斯特鱼龙是这个科的典型代表,牙齿是槽生型,背部没有鳍,尾巴上也没有半月形的尾鳍,因此它可能仍然象鳗鱼状摆动身体前进。
在萨斯特鱼龙身上我们看见了鲸鱼类,尤其是齿鲸类的发展前传,在三叠纪最后一千万年里萨斯特鱼龙迅速从普通生物进化为骇人的海洋巨兽,它们又大又壮,和它们同时期生活的陆生动物——初龙类,以及刚刚登上历史舞台的恐龙,和萨斯特鱼龙比起来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9. 三叠纪时期的动物有哪些种类
三叠纪时期的地球与现今的地球截然不同,只有一块大陆,这块大陆被称为泛古陆,大致位于现在非洲所在的位置。泛古陆分为北边的劳拉西亚古陆和南边的冈瓦纳古陆。劳拉西亚古陆包括今日的北美洲、欧洲和亚洲的大部分地区,冈瓦纳古陆则包括现在的非洲、大洋洲、南极洲、南美洲以及亚洲的印度等部分地区。不过到三叠纪中期,泛古陆开始出现分裂的前兆,在北美洲、欧洲中部和西部、非洲的西北部均出现了裂痕。
三叠纪动物
爬行动物在三叠纪崛起,主要由槽齿类、恐龙类、似哺乳的爬行类组成。典型的早期槽齿类表现出许多原始的特点,且仅限于三叠纪,其总体结构是后来主要的爬行动物或者鸟类的祖先模式。
恐龙类最早出现于晚三叠纪,有两个主要类型:较古老的蜥臀类和较进化的鸟臀类。海生爬行类在三叠纪首次出现,由于适应水中生活,其体型呈流线式,四肢也变成桨形的鳍。似哺乳爬行动物亦称兽孔类,四肢向腹面移动,因此更适于陆地行走。
原始的哺乳动物最早见于晚三叠纪,属始兽类,所见到的化石都是牙齿和颌骨的碎片。三叠纪时,晚二叠纪幸存的齿菊石类大量繁盛起来,中、晚三叠纪的大部分菊石有发达的纹饰,有许多科是三叠纪所特有的。
双壳类也有明显变化,晚古生代的种类只有很少数继续存在,产生了许多新种类,并且数量相当繁多。尤其在晚三叠纪,一些种属的结构类型变得复杂,个体也往往比较大。由于三叠纪的环境与古生代不同,非海相双壳类逐渐繁盛起来。
二叠纪的干燥性气候延续到了早、中三叠纪,到了中三叠纪晚期植物才开始逐渐繁盛。晚三叠纪时,裸子植物真正成了大陆植物的主要统治者。标志三叠纪的典型的红色砂岩说明当时的气候比较温暖干燥,没有任何冰川的迹象。
三叠纪以一次灭绝事件结束,尤其对海洋生物来说它的摧毁惨重:牙形石灭绝,除鱼龙外所有的海生爬行动物都消失了。腕足动物、腹足动物和贝壳等无脊椎动物受到巨大冲击。这次灭绝事件并非在所有地方的摧残程度都一样,在有些地方几乎没有任何影响。幸存的植物包括针叶类和苏铁。
恐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