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书籍中国
㈠ 关于中国历史的书籍
最适合的应该是《剑桥插图古代史》
如果再专业再简洁的是《简明中国古代史》张传玺版。
付乐成《中国通史》 我觉得这三本是最适合你的,从简到繁的排列。
㈡ 中国历史书(超详细)
先秦时期(公元前221年以前)
先秦是指原始社会到战国时期这段历史。原始社会时间很长,但无文字记载,其间经过原始的群居生活到氏族公社的出现。原始群居生活的标志有元谋人、蓝田人、北京人以及山顶洞人,这几种文化的历史跨度从距今170万年前到1万8千多年前之间。而氏族公社时期,有代表性的文化是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以及长江中下游和黄河下游的河姆渡文化、大汶口文化,居民大多过着定居的生活。进入阶级社会后,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先秦是中国历史上自原始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重要历史阶段。公元前21世纪,夏朝建立,“天下归家”,父子相传、兄弟相传成为制度,家庭、私有制、阶级和国家成为现实,标志着中国文明社会的开始。奴隶社会经历过夏(约公元前21~前16世纪)、商(约公元前16~前11世纪)、西周(公元前11世纪~前770年)三个历史阶段,在春秋(公元前770~前476)、战国(公元前475~前221)之间演进成封建社会。在长达18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历史标志。这一时期的大思想家孔子和其他诸子百家,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孔子、老子等人的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乃至世界文化产生了极其重大的影响。军事家孙武的《孙子兵法》,至今仍被广泛应用于军事、经济等领域。屈原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诗人。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是世界上最早的恒星表。在这个历史阶段中,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春秋时期的诸侯称霸和战国时期的七国争雄,客观上都为秦的统一创造了历史条件。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公元220)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结束了长期诸侯争战的局面,完成了统一中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秦(公元前221~前206)。秦始皇着手集中权力,宣布自己为始皇帝,并以后世子孙代代相承,进一步确立了父传子的世袭制度。
继秦之后,汉高祖刘邦和汉光武帝刘秀相继建立西汉(公元前206~公元25)和东汉(公元25~220),统称汉。汉承秦制,进一步完善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序。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上升时期,在中国古代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秦始皇统一中国及秦王朝的建立,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秦汉时期建立和完善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以及诸如建立郡县制等一系列有利于统一的措施,一直为后世帝王的专制统治所效法。秦汉以后沿袭了2000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基本上是秦汉时期建立起来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有较大发展,西汉出现了文景之治那样的盛世。汉武帝后,在与西域及相邻的中亚诸国的交往中,开通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秦汉时期也是中国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较发达的时代。董仲舒之后,儒家学说被确立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司马迁的《史记》,张衡的候风地动仪,以及数学的《九章算术》,医学方面的《黄帝内经》等,均对后世有重大影响。蔡伦的造纸术,则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这个阶段,佛教由印度传入中国,道教则从本土源起。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220~589)
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豪强地主在镇压黄巾起义的过程中,加强了自身的力量,酿成封建割据混战的局面。此后历经三国(220~280)、西晋(265~316,见晋)、东晋(317~420,见晋)、南北朝(386~589),凡360余年。其间,三国时魏、蜀、吴鼎足天下,东晋时十六国纷争不已,南北朝时南朝与北朝长期对峙,除西晋实现短期统一之外,中国基本上处于分裂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南方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西、北各少数民族陆续内迁,各民族之间的迁徙和杂处促进了融合。对外经济文化交流至林邑(越南中部)、扶南(柬埔寨境内)、朝鲜半岛、日本、中亚诸国、大秦(罗马帝国)等地。文化方面,玄学盛行,佛、道二教在相互斗争中蔓延、发展,但统治者一般都保护佛教。文学艺术方面,建安七子、陶渊明等人的诗文,刘勰的文学评论《文心雕龙》,王羲之等人的书法,顾恺之等人的绘画,敦煌石窟等石窟寺艺术,皆为不朽之作。科学技术方面,祖冲之第一个将圆周率准确数值计算到小数点以下七位数字,领先世界近1000年;贾思勰的《齐民要术》则是世界农学史上的巨著。
隋唐五代时期(581~960)
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589年,隋灭陈,南北重新统一。618年,唐高祖李渊在其子李世民(见唐太宗李世民)支持下建立唐朝(618~907)。907年,朱温篡唐为梁(后梁),是为五代(907~960)之始;约在同一时期,南方出现了或并列或相续的9个小国,加上北方的1个小国,合称十国(902~979)。隋唐五代,是中国历史上由分裂进入长期统一,而后又步入短期分裂的时期。从总体上看,这期间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昌盛,中国封建社会一度呈现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
隋唐时,典章制度方面多有建树,其如三省六部制、科举制、两税法等,对后世影响深远。隋唐对外采取较为开放的政策,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是中国历史上的高潮时期。隋唐文化是中国封建文化的高峰,当时在世界上也位于前列。文学以唐诗成就最大,是中国诗歌的黄金时代,流传下来的,有2000多位诗人的近5万首诗歌。以初唐陈子昂,盛唐李白、杜甫,中唐白居易、元稹,晚唐李商隐、杜牧为杰出代表,名家辈出,许多名篇传诵千古。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古文运动,对后世影响甚大。颜真卿的书法,阎立本、吴道子、李思训、王维的绘画,《霓裳羽衣舞》等音乐舞蹈,以及众多的石窟艺术,均光被后世。科学技术方面,中国四大发明中的印刷术和火药两项均出现于这一时期,其他如天文、数学、地学、医学、建筑等方面,均有突出成就。唐朝皇帝多尊崇道教,但道教主要在上层流行,影响不及佛教。
宋辽西夏金时期(947~1279)
960年,宋太祖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代后周立宋(960~1279),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同一时期,契丹人在中国北方地区建立辽(947~1125);党项人在宋之西北部建立西夏国(1038~1227)。
宋、辽、西夏成鼎足之势。1115年,女真人在北方建立金国(1115~1234)。
金于1125年灭辽,1127年攻入宋都开封,掳走徽、钦二帝,北宋灭亡。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后逃亡临安(今杭州),长期偏安江南,是为南宋。
宋和辽、西夏、金时期,是中国汉族政权和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同时并存,民族进一步融合,经济比较发达的历史阶段。这一时期,科技上的成就尤为显著,指南针、印刷术、火药等三大发明得以实际应用,其中毕升发明的活字印刷比欧洲早400年;苏颂创制了世界上第一台天文钟——水运仪象台;沈括的《梦溪笔谈》,在科技史上享有崇高地位。文化方面,理学盛行,道教、佛教及外来的宗教均颇为流行。文学上出现了欧阳修等散文大家;宋词是这一时期的文学高峰,晏殊、柳永、苏轼、周邦彦、李清照、辛弃疾等均为一代词宗;宋、金时话本、戏曲也较盛行;绘画则以山水花鸟著称,风俗人物画如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极富史料价值。
元朝(1271~1368)
1206年,成吉思汗在漠北建大蒙古国,随后向邻境发动掠夺性战争。蒙古军在灭西夏(1227)、灭金(1234)之后,先后三次西征,兵锋直逼孛烈儿(今波兰)和马札儿(今匈牙利),以及巴格达、大马士革城等地。蒙古成为横跨欧亚的大汗国。1260年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崇尚汉法,改革旧制,以开平(在内蒙古)为上都,燕京(今北京)为中都。1271年改国号大元。1279年灭南宋。1368年明军攻入元都,元惠宗退出中原,回漠北,元朝结束。在元朝统治时期,中国是世界上最强盛的国家,声誉远及欧亚非三洲。英国、法国、意大利等许多国家都先后派使节来到中国。欧洲商人、旅行家、传教士也纷纷来到中国。元世祖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到中国,遍游中国许多城市,并在元朝做官,他写的《马可·波罗行记》对元朝的版图、商业、手工业都作了详细而生动的记载,吸引了许多欧洲人对中国的向往。中国的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等三大发明也于元代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元朝和阿拉伯半岛交往也很频繁,阿拉伯国家的天文学、医学、算学陆续传入中国,伊斯兰教也广泛传布。据记载,当时还有非洲人在中国居住,元朝也派遣使者到非洲。
元朝社会经济的基本情况是前期恢复和发展,中后期停滞、衰落。由于各民族往来较多,农业、手工业生产各呈特点。商业比较活跃,有统一的货币在全国流通。文化科技面有一定成就。文艺方面以元曲成就较高,代表人物有关汉卿、王实甫、白朴、马致远等,代表作有《窦娥冤》、《西厢记》等。
明朝(1368~1644)
明太祖朱元璋立国后,为加强中央集权,废丞相而直揽军政大权。此后,许多皇帝或昏庸、或年幼,大权往往旁落宦官之手。明朝农业较前代有所发展,丝织业、制瓷业发达,采铁、铸铜、造纸、造船等行业也有大的发展,城市商业比较繁荣,一些手工业部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对外经济文化交流发达,与亚非各国、南洋诸国,尤其是与朝鲜、日本等都有往来。航海家郑和先后七下西洋,历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但明中叶后,中国曾历受日本、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等国侵扰。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中国领土台湾,直至清朝(1662)才由郑成功收复。
明朝科举考试通行八股文,束缚了个人见解。明朝在文化科技上的成就,小说有《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金瓶梅》,戏曲有《牡丹亭》,地理学有《徐霞客游记》,医学有《本草纲目》,农学有《农政全书》,工艺学有《天工开物》,文献类书有《永乐大典》,等等,均为经典之作。
清朝(1636~1911)
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经多年征战,建立后金。1636年,皇太极改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灭明。清入关后统治中国268年,历经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10个皇帝。
清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在康、雍、乾三朝尤达到鼎盛时期。但嘉、道以后,政治日趋腐败,社会矛盾开始激化,国力日衰。西方殖民主义者在19世纪30年代以后,向中国输入大量鸦片,对中国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1839年,清政府派林则徐到广东禁烟。1840年,英国殖民主义者为保护鸦片利益而发动了对中国的侵略战争,史称鸦片战争,迫使清政府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地社会。鸦片战争的失败,割地赔款,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引起了人民的不满,反清斗争此伏彼起。终于在1851年爆发波澜壮阔的太平天国运动,沉重地打击了清王朝。 1864年清王朝和外国侵略者勾结起来镇压了太平天国革命。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在镇压太平天国革命之后,和奕一起在中国办起洋务,史称洋务运动,其政治目的是为镇压人民的反抗斗争而兴办军工业,客观上却起了中国近代化进程的先声作用。随着西方文化的传入和影响,知识分子中出现了资产阶级改良派,并逐步演化成以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戊戌维新运动。慈禧太后镇压了维新运动之后,又镇压了反帝爱国的义和团运动。随后,慈禧太后也实行新政。但是,腐败的清王朝已经没有回生之力。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爆发,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
清朝出现了一大批思想家和学者,代表人物有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魏源、龚自珍、康有为、严复、谭嗣同、梁启超、章炳麟、蔡元培等。他们在总结批判传统学术、接受西学影响、开拓新的研究途径方面作出了贡献。这一时期,出现了《聊斋志异》、《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优秀小说和《长生殿》、《桃花扇》等优秀戏曲,散文、诗歌、绘画也有较高成就。
清代官方不重视科学技术,这方面的成就不大。只是到了19世纪90年代,由于戊戌变法推行西学,促进了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出现,全国许多地方兴办了学堂,至1908年全国学堂已达4.7万多所,出国留学人数也迅速增加。他们大多关心国家命运,热心变革,思想比较开放。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其骨干大多为近代知识分子。洋务运动中,出现了一大批自然科学译著,促进了一批近代自然科学人才的出现,著名的有数学家李善兰、华蘅芳,化学家徐寿,工程师詹天佑等。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它的突出贡献是统一全国,巩固和加强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最后奠定了中国的版图。社会经济在康、雍、乾统治时期也有较大的发展。19世纪下半叶,资本主义经济也开始产生并获初步发展。但清政府由于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对外部世界尤其是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迅速发展茫然无知,被世界先进的历史潮流抛到后面,终于在外国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下,沦为半殖民地社会。
辛亥革命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统治,但没有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社会矛盾。
中华民国(1912~1949)
从清朝灭亡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这段历史称中华民国。这是中国历史上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辛亥革命胜利后,孙中山缔造中华民国,这是按西方三权分立模式建立起来的资产阶级政权。但是,革命果实很快被袁世凯等北洋军阀首领篡夺。此后北洋政府(1912~1928)对内实行独裁统治,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军阀之间连年混战,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俄国十月革命前后,中国的一些激进的知识分子,如陈独秀、胡适、李大钊、鲁迅等发起并领导了新文化运动,打击了封建主义。十月革命后,陈独秀、李大钊等首先接受并在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1919年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工人的罢工斗争次数增多。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并召开了第一次代表大会,出席会议的有毛泽东、董必武等12位代表,选举陈独秀为书记。1924年,国、共两党合作,中国国民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共产党员李大钊、谭平山、毛泽东等以个人身分加入国民党并出席了大会。
1926年6月,国民政府任命蒋介石为国民革命军总司令,誓师北伐。1928年,北洋政府的统治宣告结束。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发动针对工农群众和中国共产党的“4.12”政变和“7.15”政变,蒋汪合流,国民革命失败。全国政局十分混乱,出现新军阀混战。以后,蒋介石逐步控制了国民党南京政权。
为了反击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中国共产党人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于1927年领导了南昌起义。同年共产党人又领导了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国共产党在建立了自己的武装后,领导中国人民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1927~1937)、抗日战争(1937~1945)和解放战争(1945~1949),终于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政府的反动统治,解放了除台湾省和若干海上岛屿以外的全部国土。
中华民国建立以后,中国资本主义有了相当的发展。北洋政府时期,官僚资本主义企业也有发展。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当权者逐步垄断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并在30年代以后形成了以蒋、宋、孔、陈四大家族为代表的国家垄断资本。
这一时期,文化上的变化亦很显著。以陈独秀在1915年创办的《新青年》为标志而兴起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猛烈地冲击了传统的封建文化。此后,民主与科学的口号深入人心,白话文获普遍推广,教育、科学和出版,尤其是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年10月1日始)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
㈢ 中国历史书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5、《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书
㈣ 比较有名的中国历史书籍有哪些
有《春秋》、《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等。
1、《春秋》
《春秋》,即《春秋经》,又称《麟经》或《麟史》,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2、《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
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3、《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先已有史,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而最终成书,却又有史官职务的因素在内,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
5、《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该书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经典之一且为十三经中篇幅最长的,在四库全书中列为经部。记述范围从公元前722(鲁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鲁哀公二十七年)。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书
㈤ 中国历史书籍。
01.史记 (汉·司马迁) 02.汉书 (汉·班固) 03.后汉书 (范晔、司马彪)
04.裴注三国志 (晋·陈寿) 05.晋书 (唐·房玄龄等) 06.宋书 (南朝梁·沈约)
07.南齐书 (南朝梁·萧子显) 08.梁书 (唐·姚思廉) 09.陈书 (唐·姚思廉)
10.魏书 (北齐·魏收) 11.北齐书 (唐·李百药) 12.周书 (唐·令狐德棻等)
13.隋书 (唐·魏徵等) 14.南史 (唐·李延寿) 15.北史 (唐·李延寿)
16.旧唐书 (后晋·刘昫等) 17.新唐书 (宋·欧阳修、宋祁) 18.旧五代史 (宋·薛居正等)
19.新五代史 (宋·欧阳修) 20.宋史 (元·脱脱等) 21.辽史 (元·脱脱等)
22.金史 (元·脱脱等) 23.元史 (明·宋濂等) 24.明史 (清·张廷玉等)
㈥ 有关中国古代历史的书籍
《史记》、《资治通鉴》、《三国志》、《左传》、《后汉书》等。
1、《史记》
《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2、《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
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3、《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三国志》也是二十五史中最为特殊的一部,因为其过于简略,没有记载王侯、百官世系的“表”,也没有记载经济、地理、职官、礼乐、律历等的“志”,不符合《史记》和《汉书》所确立下来的一般正史的规范。
4、《左传》
《春秋左氏传》(Zuo’s Commentary),原名《左氏春秋》,汉代时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传》,汉代以后才多称《左传》。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左丘明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书,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是中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同时也是杰出的历史散文巨著。
5、《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史书
㈦ 中国历史书大全
关于中国历史的100本书
1.《诗经》——中国诗史的源头
2.《楚辞》——雄奇瑰丽的浪漫主义诗集
3.《左传》——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4.《论语》——我国最早的一部语录体著作
5.《孙子兵法》——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兵学圣典”
6.《老子》——先秦道家的基本典籍
7.《墨子》——墨家学派的经典著作
8.《孟子》——气势浩然的语录体散文集
9.《庄子》——诙谐浪漫的寓言散文
10.《荀子》——谨严绵密的哲理散文
11.《韩非子》——先秦法家学说的代表作
12.《战国策》——国别体历史散文集
13.《史记》——世界上最早的传记文学
14.《乐府诗集》——乐章和歌谣的总集
15.《搜神记》——中国最早的文言志怪小说
16.《陶渊明集》——士大夫的精神家园
17.《世说新语》——中国最早的文言志人小说
18.《颜氏家训》——最早的家教名著
19.《唐诗三百首》——风行海内,几乎家置一编
20.《韩昌黎文集》——盛世中唐的瑰丽诗文
21.《柳河东集》——寄意山水与寓言的诗文佳作
22.《唐宋传奇集》——中国短篇小说成熟的标志
Z3.《资治通鉴》——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24.《宋词选》——建国以来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个宋词选集
25.《窦娥冤》——感天动地的人间悲剧
26.《西厢记》——天下夺魁的爱情喜剧
27.《琵琶记》——被明清传奇奉为圭臬
28.《水浒传》——英雄好汉的忠义悲曲
29.《三国演义》——章回小说中的开山之祖
30.《西游记》——我国古代浪漫主义神魔小说的最高峰
31.《封神演义》——一部充满科学幻想的神魔小说
32.《金瓶梅》——中国第一部长篇社会世情小说
33.《菜根谭》——囊括了5000年中国处世智慧的奇书
34.《牡丹亭》——我国戏曲史上浪漫主义的杰作
35.《三言二拍》——古代白话短篇小说集
36.《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琅环文集》——明代小品文的集大成者
37.《闲情偶寄》——中国人生活艺术的袖珍指南
38.《醒世姻缘传》——以家庭生活为中心的“世情书”
39.《长生殿》——帝王妃子的爱情悲剧
40.《桃花扇》——南明王朝兴亡曲
41.《聊斋志异》——一部“孤愤”之作
42.《儒林外史》——中国古典讽刺小说的杰出代表
43.《随园诗话》——真情流露的性情诗话
44.《说岳全传》——彰扬忠烈的英雄传奇
45.《红楼梦》——封建末世的网络全书
46.《阅微草堂笔记》——谈狐说鬼的文言小说集
47.《镜花缘》——熔幻想、讽刺和游记于一炉的巨著
48.《曾国藩家书》——一部真实而又生动的生活宝鉴
49.《海上花列传》——狭邪小说的代表作
50.《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揭露社会丑恶的谴责小说
51.《官场现形记》——一幅清末官僚的百丑图
52.《老残游记》——一部补救残破国家的“哭泣”之作
53.《孽海花》——晚清的新闻小说
54.《人间词话》——中国古典文艺美学的里程碑
55.《呐喊》——国民劣根性的揭露
56.《朝花夕拾》——回忆性的叙事散文集
57.《女神》——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58.《沉沦》——震世骇俗的新文学作品
59.《徐志摩诗全集》——浪漫经典的华章
60.《朱自清文集》——清雅隽永的诗意杰作
61.《死水》—一沉郁奇丽的现代诗坛经典
62.《缘缘堂随笔》——清幽玄妙的现代散文经典
63.《雅舍小品》——浓郁着生活气息的散文集
64.《子夜》——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社会分析小说
65.《林家铺子》——旧中国农村小镇的真切写照
66.《家》——一个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缩影
67.《雷雨》——中国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68.《骆驼祥子》——市民小说的代表作
69.《金粉世家》——20世纪的《红楼梦》
70.《边城》——“湘西世界”的灵魂
71.《死水微澜》——一部活生生的“华阳国志”
72.《吾国吾民》——对国民层层面面的阐释
73.《繁星》、《春水》——轻柔雅丽的心灵小诗
74.《传奇》——苍凉哀婉的女性传奇
75.《呼兰河传》——茅盾称它是“一串哀婉的歌谣”
76.《小二黑结婚》——一部歌颂婚姻自由的杰作
77.《围城》——人性的洞察与调侃
78.《太阳照在桑干河上》——一部反映土改斗争的优秀作品
79.《暴风骤雨》——饱含革命激情的土改篇章
80.《保卫延安》——革命战争的“英雄史诗”
81.《林海雪原》——一部革命英雄的传奇
82.《茶馆》——一幅旧北平社会的浮世绘
83.《红日》——军事文学上的一座丰碑
84.《李自成》——一幅色彩缤纷的历史画卷
85.《青春之歌》——革命知识青年的成长
86.《创业史》——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新篇章
87.《红岩》——一曲共产党人的正气歌
88.《傅雷家书》——盈满父爱的教子篇
89.《金庸作品集》——俗极而雅,、奇至而真的“金学”
90.《艾青诗选》一与时代一起跳动的滚滚诗情
91.《美的历程卜中国美学的经典之作
92.《高山下的花环》——自卫还击战最瑰丽的篇章
93.《钟鼓楼》——北京平民生活的当代画卷
94.《穆斯林的葬礼》——一个奇异而古老的民族哀歌
95.《平凡的世界》——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全景描写
96.《文化苦旅》——有着浓郁文化气息的大散文
97.《白鹿原》——渭河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
98.《活动变人形》——中国当代“家族文学”的开山扛鼎之作
99.《活着》——一部浓缩的人类历史
100.《长恨歌》——一部悲情的风俗长卷
㈧ 关于中国历史的书(大全)
《史记》作者:司马迁。《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回国答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上下五千年》作者:林汉达。其讲述了中国的实史,上至三皇五帝,下至辛亥革命,是一本集中国发展史、重大历史事件及名人简介为一身的优秀历史读物。作者选择重要和著名的人物和事件,用现代语言写出来,通俗易懂;
《中国通史》作者:吕思勉。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中国通史,是民国时期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中国通史》上起远古时代,下至作者写作之年,是一本名副其实的中国通史。
㈨ 我想了解中国历史要看什么书
可以看《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资治通鉴》等。
1、《史记》
《史记》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
《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2、《汉书》
《汉书》,又称《前汉书》,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由东汉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于建初年中基本修成,后唐朝颜师古为之释注。《汉书》是继《史记》之后中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下至新朝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共230年的史事。《汉书》包括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全书共八十万字。
3、《后汉书》
《后汉书》是一部记载东汉历史的纪传体史书,由中国南朝宋时期的历史学家范晔编撰。与《史记》、《汉书》、《三国志》合称“前四史”。
《后汉书》中分十纪、八十列传和八志(取自司马彪《续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东汉的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下至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共195年的史事。
《后汉书》大部分沿袭《史记》、《汉书》的现成体例,但在成书过程中,范晔根据东汉一代历史的具体特点,则又有所创新,有所变动。
《后汉书》结构严谨,编排有序。如八十列传,大体是按照时代的先后进行排列的。最初的三卷为两汉之际的风云人物。其后的九卷是光武时代的宗室王侯和重要将领。
《后汉书》的进步性还体现在勇于暴露黑暗政治,同情和歌颂正义的行为方面,一方面揭露鱼肉人民的权贵,另一方面又表彰那些刚强正直、不畏强暴的中下层人士。例如,在《王充王符仲长统传》中,范晔详细地收录了八篇抨击时政的论文。
4、《三国志》
《三国志》,二十四史之一,是由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记载中国三国时期的魏、蜀、吴纪传体国别史,是二十四史中评价最高的“前四史”之一。
当时魏、吴两国已有史书,如官修的王沈《魏书》、私撰的鱼豢《魏略》、官修的韦昭《吴书》,此三书当是陈寿依据的基本材料。
蜀国无史官一职,故自行采集,仅得十五卷。
陈寿开始在蜀国任职,受宦官排挤不得志。蜀降晋后,历任著作郎,晚年多次被贬,屡次受人非议,历经十年艰辛,完成了纪传体史学巨著《三国志》。
三国志最早以《魏书》、《蜀书》、《吴书》三书单独流传,直到北宋咸平六年(1003年)三书才合为一书。而最终成书,因此《三国志》是三国分立时期结束后文化重新整合的产物。此书完整地记叙了自汉末至晋初近百年间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全貌。
5、《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㈩ 请推荐几本中国历史方面的书籍!
《二十四史》、《史记》这些书一般人看不懂,你暂时先别想了,以后如果有能力再说,《明朝那些事儿》和百家讲坛那些书,属于“文化快餐”,“快餐”吃多了也不好。
我向你推荐两本书,你肯定看得懂,而且很有思想,很专业。一本是吕思勉先生的《吕著三国史话》;另一本是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
历史方面的书籍,包括《史记》、《二十四史》这些习惯上我们认为比较权威的史书由于种种原因都有一些记载失实的地方,吕先生在其《吕著三国史话》中对于历史记载的深刻分析有助于我们在历史书籍阅读过程中更准确的把握史实,去伪存真。
思勉先生和黄仁宇先生在他们的这两本著作中对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很专业而且也不难掌握,黄仁宇先生的《万历十五年》还被很多美国高校选为历史科的教材。我觉得你应该好好读一下这两本书,作为你以后读其它史书的理论基础。有了这个基础以后你再读其它的历史书籍,就不是在盲目的填鸭式的读书,而是能在读史的过程中有所思考,并能从中得到启迪。
你到稍微大一点的书店去应该都有卖的,哪个出版社无所谓,你只要按书名和作者买就不会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