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历史
周朝时期,内蒙古中西部(河套以及周围地区)由楼烦专、林胡,狄族等游牧民族居住属,东部地区居住着东胡族。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340-295)以如今河北省和山西省为据点,对此地区奉行扩张政策。灭狄族中山国(如今河北省)之后,赵武灵王击败林胡以及楼烦二族,设云中郡,与近代意义上的呼和浩特相临。赵武灵王还修筑长城,绵延至河套地区。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建立了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帝国。始皇派蒙田逐匈奴驱出该地区,后并入赵国原有的长城,形成了中国的万里长城。始皇保留当地两大郡:九原郡以及云中郡,并迁入三万户人以巩固该地区。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这些举措被废。
西汉时期,公元前127年,武帝派卫青大将军再次北驱匈奴以取得河套地区。之后,武帝继续实行在河套地区建居住地的政策,以抵御匈奴。同年,武帝在河套地区设立朔方郡、武原郡。如今的内蒙古东部地区在当时由鲜卑控制,后期鲜卑在力量以及影响上都令匈奴黯然失色。
东汉时期,曾降于汉朝的匈奴开始在河套地区定居,并在当地与汉族移民相互来往。西晋时期,匈奴贵族刘渊在该地区建立汉赵帝国,由此开启了十六国时期,中国北方在汉族政权与其他政权的交替中逐渐衰落。
② 内蒙古历史
春秋战国之前,一些北方的游牧民族,如匈奴和东胡人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游牧生活。战国后期,燕国、赵国、秦国的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内蒙古南部定居。如赵武灵王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境内始建云中城。"赵长城"经过呼和浩特北面的大青山。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秦朝、汉朝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立郡县。秦朝修筑万里长城,连接从前各国的长城,以防御匈奴。内蒙古南部,如云中郡,是边防重镇。而北部塞外主要是匈奴人和乌桓、鲜卑等东胡人的领地。西汉王朝建立后,匈奴是汉民族和平生活的重大威胁:几十次入侵边境,攻城屠邑,掠夺财物和大量人口,给西汉北方地区民众带来沉重的灾难。西汉前期对匈奴和亲,但匈奴仍然大举入侵,西汉皇帝和人民对匈奴的屡屡犯境,被迫出军还击。西汉时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取胜,匈奴势力北迁、西迁。在整个汉朝及其后的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南匈奴人和东胡人逐渐和华夏民族融和,形成今天的汉族的前身。公元前129年2月, 匈奴入上谷郡,杀略吏民。以太中大夫卫青为车骑将军出上谷郡,太中大夫公孙敖为骑将军出代郡,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出云中郡,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出雁门郡,各万骑,咸击匈奴。卫青至龙城。公元前一一九年,卫青从定襄,霍去病从代郡,向匈奴总攻。卫青兵团深入匈奴汗国五百公里,伊稚斜单于大败。卫青追击到寅颜山的(外蒙古哈尔和林西南)赵信城。霍去病兵团深入沙漠一千余公里,灭七万余人,霍去病追击到狼居胥山(蒙古肯特山)。 汉朝在今天的内蒙古地区设立郡县。如西汉(前127年)设置五原郡,辖境相当于今巴彦淖尔盟东部、包头市和鄂尔多斯市(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准格尔旗等地。三国时期著名将领吕布就出生于此。后内蒙古南部大部为从北朝北魏直到隋朝是中国领土。
民国初分属热河、察哈尔、绥远等特别 区,后均改省;新中国建国前中共以今内蒙古中部设内蒙古自治区,区名至今未变。1978年后内蒙古扩大管辖范围,把原来的甘肃北部,吉林西部,黑龙江西部划给内蒙古。全区现设呼和浩特、包头、乌海、赤峰、通辽、鄂尔多斯、呼伦贝尔、乌兰察布、巴彦淖尔9个地级市;兴安、阿拉善、锡林郭勒3个盟;另外有满洲里、二连浩特2个计划单列市;下辖11个县级市、17个县,52个旗,其中包括鄂伦春、鄂温克、莫力达瓦达斡尔3个少数民族自治旗。
内蒙古区域内的人类文明史虽然至少已有数千年,但这片土地被称为“内蒙古”却只有不到四百年的历史。
在蒙古语中,内蒙古被称为öbür monggol(斡布里蒙古),这里öbür的意思是“南部、内部、前方”等,而满语与此相同。这和蒙古人、女真人面向南方中原的传统地理观相关。汉语的内、外蒙古的名称来自满语或蒙古语。在蒙古,当“内、外蒙古”被翻译时,有时翻译成“内、外蒙古”,有时是“南、北蒙古”。
清朝通过联姻或征服的方式逐步将整个蒙古收入版图,并将蒙古分为设官治理的“内属蒙古”和由札萨克世袭统治的“外藩蒙古”。外藩蒙古又分为“内札萨克蒙古(漠南蒙古)”和“外札萨克蒙古(漠北蒙古、漠西蒙古)”。其中“内札萨克蒙古(漠南蒙古)”成为今内蒙古自治区的主体部分。清代后期的官方文书中出现了“内蒙古”和“外蒙古”的概念,“内蒙古”一词指内札萨克(漠南)蒙古49旗,这一名称沿用至今,并且将原本不属于“内札萨克蒙古”的呼伦贝尔等地也纳入其中。
③ 内蒙古的发展史
内蒙古的发展史
---------------------------------------------------------------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13世纪初,蒙古部首领铁木真征服统一了蒙古地区的诸部后,逐渐融合为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1206年铁木真称汗,号成吉思,建立了蒙古贵族政权——蒙古国。从此,中国北方第一次出现了统一各部落而强大、稳定和不断发展的民族——蒙古族。蒙古族首领成吉思汗建立政权后,展开了大规模的军事活动。1211—1260年先后灭西夏和金,版图扩展到中亚、南俄。忽必烈继汗位后,迁都至燕京(今北京市),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元。1279年灭南宋,统一了全国,基本上奠定了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版图,加强了各民族之间的联系,1368年元朝灭亡。后来明朝在辽东西部、漠南南部、甘肃北部和哈密一带先后设置了蒙古卫所20多处,各卫所长官都是由蒙古封建领主担任。15世纪初,漠西蒙古瓦刺部和东部蒙古的鞑靼部先后向明朝称臣纳贡,建立了臣属关系。明未,女真建立后金政权。636年后金改为清,漠南蒙古各部封建主,也先后被清朝征服。1644年明朝灭亡后,清人关统一全国,直到1757年平定准噶尔部落。至此蒙古族完全置于清朝的统治之下。清朝为了加强对蒙古族的统治,在重新调整蒙古原来的大小封建领主的基础上,参照满族的八旗制度,在蒙古族地区建立了盟旗制度。颁布了以盟旗制度为核心的一系列诏令,强化和发展了蒙古的封建制度。清朝对蒙古族统治的加强,有效地制止了封建割据和战争,使蒙古族社会获得了近200年的稳定,畜牧业经济得到了很大发展。元代以来,蒙古族在祖国许多科学文化领域做出了贡献。如13世纪中叶写成的蒙古族重要历史、文学名著《蒙古秘史》和清代的著名文学作品《一层楼》等。在医学、历算、数学等方面蒙古族也有重要贡献。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蒙古族人民积极投入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那时驻防在东南沿海蒙古八旗官兵与各族军民奋起抗敌。1841年10月蒙古族爱国将领裕谦指挥三镇将士在浙江定海奋战六昼夜,以身殉国。次年4月英军进犯乍浦,守军7000人英勇反击,其中有蒙古八旗官兵800余人参战,蒙古官兵牺牲200余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当英军入侵渤海湾时,内蒙古东三盟和察哈尔旗蒙古士兵5000人,奉调天津海口防守。蒙古各地捐献大量马匹、银两支援前线。1856年,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北京,僧格林沁亲王奉命从内蒙古各盟征调蒙古骑兵参战。在大沽口的三次保卫战和八里桥之战中英勇抗击侵略者,其中有4000余名蒙古骑兵参战的第二次大沽口保卫战中,打沉敌舰5艘,击伤6艘,打死打伤英法侵略军592人,获得胜利。 在第三次大沽口保卫战中,蒙古族爱国将领乐善率千余官兵坚守炮台,拼死抵抗,全部为国捐躯。在保卫北京的八里桥之战中;从卓素图盟、昭乌达盟、哲里木盟和察哈尔调集4000蒙古骑兵穿插奋战,毙伤敌军1000余人。蒙古骑兵也有很大牺牲;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蒙古骑兵以弓箭、马刀抗击了敌方的洋枪洋炮,在中国近代史上写出了爱国爱民的悲壮诗篇。1900年前后与义和团运动相呼应的遍布东西部各盟旗的反教斗争,从1858年伊克昭盟的“独贵龙”运动起到辛亥革命前夕规模较大的反封建赋役、反垦、夺地的斗争共有10多次。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后蒙古族的知识分子和上层人士,积极参加了辛亥革命,以谋求蒙古族的自由解放。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蒙古族的革命斗争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以乌兰夫等同志为代表的蒙古族先进分子加人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内蒙古的革命,同国民党反动派、日本帝国主义和民族分裂主义势力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在解放战争中蒙古族骑兵英勇作战,歼灭敌军2万余人,缴获战马2万多匹和枪支l万多件,为民族解放事业和新中国的建立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47年5月1日成立了中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实现了蒙古民族的新的历史转折。内蒙古是实行区域自治的省一级民族自治地方,是我国成立最早的一个自治区。
④ 内蒙古历史文化
多元化的蒙古文化
根据历史记载,蒙古人大约于公元7世纪登上历史舞台。然而,在此很早以前,蒙古人的先民就活跃于蒙古草原。《敕勒歌》说:“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它质朴地描写了他们对大自然的认识,是游牧民族文化写照的一个侧影。从地理环境来看,南抵中国长城,东达大兴安岭,北与西伯利亚草原连成一片,向西与广大中亚草原相通。在这地域极其辽阔的草原上,从匈奴、鲜卑、突厥到契丹、女真诸族,其社会发展都已达到了一定的水平,有的还建立了显赫一时的帝国。虽然作为统治者的民族成分不同,文化也各异,但这些文化彼此是有一定继承性的。蒙古文化在相当程度上可以说是在上述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多元文化。同时,也可以说游牧文化发展到蒙古民族也臻于成熟和完善。
中国人认为,他们的农业文明比游牧文明要先进,而且,游牧民族是落后的。从来很少有人对此表示怀疑。其实游牧民族开放式的“流动性”,比古代农业民族保守的“安土重迁”,有其进步性。游牧文化根植于广阔无边的大草原之中,人们的视野极其开阔,加之“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产方式,春夏秋冬辗转于不同的牧场和营地,因而多以流动、变化的角度去观察自然界,所以人们的思考方式,也就越具有辩证的思维方式。游牧民族长期同大自然搏斗,生活于艰苦的环境之中,因此具有充分的冒险精神和勇敢进取的民族性格。另一方面,由于游牧经济的脆弱性,以及对生活用品的需求,迫切需要与农业民族进行交易,有时甚至以战争的方式进行掠夺。所以说游牧民族文化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蒙古民族的文化具有鲜明的草原特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游牧文化。
公元1206年大蒙古国建立后,在蒙古人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两件大事:其一是西征中亚、东欧;其二是南下入侵中国。这两件事对蒙古民族的传统文化产生了不可估量的意义。西征和南下,使蒙古人开阔了眼界,广泛接触和吸收了东西方各民族的文化,尤其是与突厥民族和中国文化的接触。如西征中,蒙古军队就俘获了大批中亚工匠,并将他们带回蒙古,随着这些人的到来,一些中亚伊斯兰文明也相继传入蒙古地区,使蒙古文化增添了新的内容。又如元朝的建立,使蒙古人与当时高度发展的中国文化产生了密切的关系。其版图有所谓“北逾阴山,西极流沙,东尽辽左,南越海表”。蒙古元朝,实为游牧民族文化与农业民族文化冲突与融合的结果。一时间出现了佛教、道教、基督教、伊斯兰教和萨满教五教并存的局面,颇有相互影响、兼收各家所长之处,沟通了东西文化的交流和各民族之间的联系。蒙古民族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国农业生产方式的文化冲突与融合,使蒙古民族传统的文化产生了飞跃,显示出新的更强的活力。
蒙古文化思想史表明,一个封闭的民族是难有出路的。每一种文明都包含它独有的智慧和知识,多种文明对一个民族的启迪作用,不是相加,而是相乘。异质文化冲撞的结果,是成倍的增长。成吉思汗的伟大的一面,是他对异族文化的学习、借鉴和包容并蓄。正因为如此,
蒙古民族传统文化才在中世纪世界文化史上显示出顽强的生命力,并占有一定的地位。
因此,在对蒙古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反思中,我们主张文化发展的多元化,强调多样性。
⑤ 内蒙古的历史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
“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回纥建立起了一个新汗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成为如今蒙文的先锋。
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5)内蒙古历史扩展阅读
近代内蒙古:
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内蒙古地区的革命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个组成部分。内蒙古的各族人民为民族解放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这正是能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建立第一个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深刻历史原因。
1947年4月23日至5月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 召开,会议决定5月1日为内蒙古自治区成立纪念日,民族区域自治在全国第一个得以实现,时辖呼伦贝尔、纳文慕仁、兴安、锡林郭勒、察哈尔盟,计32个旗、1个县、3个县级市,面积54万平方公里。自治政府驻王爷庙。
⑥ 内蒙古的历史故事有哪些
战国后期,赵国国君赵武灵王推广“胡服骑射”,打败林胡、楼烦这两个游牧民族之后,在今呼和浩特托克托县建云中城。中原的华夏民族开始在呼和浩特定居。
燕将秦开击败东胡之后,构筑“燕北长城”,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南建右北平部,治所在宁城。东胡之后往北迁移。
秦国的北部领土已经拓展到今天的内蒙古地区,成为西部霸主。
匈奴冒顿单于在夺取单于之位后,公元前206年灭了东胡,统一了现在的蒙古草原,建立了强大的匈奴帝国。
东汉末年,乌桓部落被曹操攻克,乌桓山便不见于史籍。
隋开皇十九年(599年),东突厥突利可汗在突厥内战中战败只身南下归附隋朝,隋文帝册封突利可汗为启民可汗.在隋朝的大力扶持下,突厥启民政权在内蒙古建立.这个政权直辖于隋朝中央政府。
隋大业七年(611年),西突厥处罗可汗亦降隋。隋朝短暂的控制了大约今内外蒙古全境。
唐太宗时,突厥颉利可汗南下侵唐,迫使唐结渭水之盟。突厥颉利可汗的牙帐在定襄(今内蒙古清水河县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贞观四年(630年)正月,唐将李靖率率三千精骑夜袭阴山趁黑夜攻下颉利可汗的牙帐所在地,迫使颉利可汗逃遁铁山(今内蒙古白云鄂博),贞观四年(630年)三月颉利被俘,东突厥亡。
646年,唐朝联合回纥等铁勒部落,击灭薛延陀。由燕然都护府管理铁勒故地,治所在阴山之麓(今内蒙古杭锦后旗),辖境东到大兴安岭、西到阿尔泰山、南到戈壁、北到贝加尔湖的整个蒙古高原。650年,唐朝军队俘车鼻可汗,突厥故土尽为唐有。唐高宗设瀚海都护府(后改为单于都护府),治所在云中故城(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领狼山、云中、桑干三都督、苏农等二十四州。五代初年,契丹入侵,916年,契丹占领云中故城,单于都护府废除。
五代十国初柔然人的一支后裔契丹人耶律阿保机于907年创立了契丹部族政权,916年建立契丹国,947年更国号为辽国,期间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附近建立了蒙古草原上的第一个都城上京。辽代“丰州”为今呼和浩特市附近。
1206年成吉思汗建立了大蒙古国,54年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在中原建立了元朝。忽必烈迁都大都前的上都(开平城)就在今内蒙古的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境内,多伦县西北闪电河畔。
15世纪末,东部蒙古首领达延汗统一漠南蒙古实现“中兴”。1572年,蒙古首领达延汗的孙子阿勒坦汗率土默特部驻牧呼和浩特,并在今玉泉区境内建“库库和屯”城,从此土默特部从草原游牧过渡到定居生活。阿勒坦汗在此前和明朝订立的藩属关系,阿勒坦汗被奉为“顺义王”。明政府于万历年间赐汉名“归化”,意思是令少数民族归顺、化一,服从明朝廷的统治。
漠南蒙古16个部49个封建主在1636年前后归属于清朝。
1776年清朝平定了准噶尔少数贵族的叛乱,重新统一了蒙古族地区。
1858年,内蒙古伊克昭盟乌审旗爆发了由贫困牧民丕勒杰等领导的“独贵龙”运动。
1913年,国民政府改今呼和浩特为归绥县。
20世纪30年代初,内蒙古大部分地区沦为日本帝国主义的殖民地。他们网罗蒙﹑汉奸头目,如德穆楚克栋鲁普(即德王)﹑李守信﹑王英等,拼凑伪军,建立傀儡政权,对沦陷区蒙﹑汉各族人民进行残暴统治。[5]日本人将归绥市改为“厚和特别市”。日本战败后,复称归绥市。
1947年4月23日,在王爷庙(今乌兰浩特市)举行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出席会议。
1954年,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迁到归绥市,并改称呼和浩特市,定为内蒙古自治区首府。同年宁夏省撤销,北部的“阿拉善和硕特特别旗”与“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即现在的阿拉善盟)归入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其余部分并入甘肃省。
1955年,撤销热河省。赤峰、乌丹、宁城3县及敖汉旗、喀喇沁旗、翁牛特旗(原翁牛特蒙古族自治旗改设)3旗划归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
⑦ 内蒙古历史的历史渊源
内蒙古地区是中华民族古老的历史摇篮之一,也是古代中国北方少数民族生息繁衍的地方。据文献记载,古代曾在这里活动过的游牧部族有10多个,其中维系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有匈奴、鲜卑、突厥、契丹、女真等。 额尔古纳河畔是蒙古族的历史摇篮。“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逐渐统一各部落后才演变成了这些部落的共同名称。大约在公元7世纪,蒙古部从额尔古纳河流域开始向西部蒙古草原迁移。回纥建立起了一个新汗国,创立了自己的文字并成为如今蒙文的先锋。12世纪时,这部分人繁衍子孙氏族分出了乞颜、扎答兰、泰赤乌等许多部落,散布在今鄂嫩河、克鲁伦河、土拉河的上游和肯特山以东一带。当时在蒙古草原和贝加尔湖周围的森林地带,还有塔塔儿、翁吉刺、蔑儿乞、斡亦刺、克烈、汪古诸部。
⑧ 内蒙古历史上有过什么名人
成吉思汗 蒙古开国君主,著名军事统帅。他飞奔大漠中,烽烟万千里。内极大地促进了东西方文化容交流,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基本版图。
鲍吉尔·原野 现代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
德德玛 著名的歌唱家 斯琴高娃
腾格尔 著名的歌唱家
三国时期有吕蒙, 蒙古开国君主成吉思汗。
⑨ 内蒙古历史与起源由来简介
蒙古是亚洲东北部一个高原地区的泛称。广义上的蒙古包括中国的内蒙古和新疆的一部分、蒙古国,以及俄罗斯联邦的部分区域,如图瓦共和国、布里亚特共和国、赤塔州等。这些地区在清朝及中华民国初年时都是中国的一部分。 蒙古地区在汉朝以前的主要居民乃匈奴人。匈奴被西汉击溃之后,蒙古地区先后由柔然、突厥、回纥等民族控制。宋朝时期蒙古人迁入该地。蒙古初时受到金朝统治,但随着金朝的衰落,在13世纪初,蒙古人的领袖成吉思汗铁木真统一了这一地区的所有蒙古各部,建立了大蒙古国。后来忽必烈与阿里不哥争夺汗位导致帝国分裂,忽必烈统治的范围包括这一地区、现中国领土的大部分以及周边某些地区,辖境改称元朝。明朝时期在中国的蒙古人大多退回塞外,主要生活在这一地区,直至清朝覆灭。 清朝时,内外蒙古被统称为塞北。今蒙古国(外蒙古)清朝称喀尔喀蒙古,或漠北蒙古,并设有乌里雅苏台将军管辖。今内蒙古之南部地区并入内地省份,其余部份清朝留为“盟”、“道”,皆未建省。民国建立后,国府将内蒙古分为五省(兴安、察哈尔、热河、绥远及宁夏),而外蒙古则称蒙古地方。1920年代,蒙古脱离中华民国政府而独立,随后成立蒙古人民共和国。1944年外蒙古的唐努乌梁海地区并入苏联,其中的大部成为图瓦共和国,图瓦现仍为俄国的一部分。至于内蒙古则在1947年成立内蒙古自治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 蒙古人民共和国于1992年改名蒙古国。蒙古国属于东北亚的内陆国家,位于俄罗斯与中国之间。虽然蒙古国未与哈萨克斯坦接壤,但它的最西端却与哈萨克斯坦的最东端仅数公里之遥。乌兰巴托作为蒙古国首都和最大的城市,拥有该国38%的人口。蒙古国的政治体制为议会共和制。 蒙古一词地理上指蒙古高原,如“蒙古黄羊”。历史上通常指大蒙古国或蒙古帝国、四大汗国、帖木儿帝国等蒙古人建立的国家,如“蒙古西征”。现实中指蒙古国或蒙古族。
⑩ 内蒙古的历史
西汉时期的内蒙古
秦、汉时期,汉、匈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双方的和平交往,另一方面是双方通过战争争夺包括今内蒙古大部分地区在内的土地。最后,以西汉王朝确立对内蒙古大部分地区的统治而告一段落,西汉的郡县制在秦朝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创新。今天内蒙古的大部分地区都被西汉设置的张掖郡、朔方郡、五原郡、云中郡、定襄郡、西河郡、上郡、雁门郡、上谷郡、渔阳郡、右北平郡所管辖。
西汉政府于元狩二年(前121年)在陇西(今甘肃临洮县)、北地(今甘肃庆阳县)、上郡、朔方和云中五郡设置5个属国,以安置附汉的匈奴人。属国制是西汉王朝创立的具有民族特色的行政建置,在属国管辖地域内,匈奴人保留官号和部落组织,在指定的地域内,从事游牧生产;行政人归西汉政府任命的属国都尉管理。
西汉时期,内蒙古地区除分布于郡县辖地上的汉人以外,还有乌桓和鲜卑人。乌桓驻牧于乌桓山周围(今赤峰市阿鲁科尔沁旗西北140里之地),乌桓原居地赤山。在额尔古纳河东南,乌桓人大概是战国以前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的东胡人。此后,乌桓一直在这一地区活动,霍去病击败匈奴左贤王,夺取匈奴左部地区。之后,把乌桓迁徙到上谷、渔阳、右北平、辽西和辽东五郡塞外。
鲜卑驻牧于鲜卑山周围,乌桓南迁五郡塞外后,鲜卑迁徙到西拉木伦河流域。西汉时期,另一部分鲜卑人在“大泽”(即今呼伦湖)地区活动,他们是从大兴安岭北段呼盟鄂伦春旗一带迁来的。鲜卑人初迁呼伦湖地区大约是在西汉成帝在位(公元前32——公元前6年)时期。
东汉时期的内蒙古
东汉继承西汉郡县制,仍分全国为十三刺史部,但刺史的地位,职能和权力已不同西汉。西汉十三州长官既无固定场所,辖境又不分明,并不是行政区。东汉十三州长官则有了固定治所,可以长期驻守地方,掌握了升降地方官吏的大权,逐步成为地方行政长官。灵帝中平五年(188年),刺史(亦称州牧)已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和民政大权,位在郡守之上。从此,十三州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即由郡县二级制变成州、郡、县三级。
东汉统治的大部分时间,大体上沿袭了西汉在内蒙古西部设置的郡县名称、治所和辖区。直至灵帝(168——189年在位)年间,云中、五原、朔方、定襄等郡因战乱不休而废弃省罢,郡县所辖民众也流徙逃亡,一些边郡,实际上名存实亡。东汉政府于献帝建安十年(213年)省免并州,合入翼州。二十年,曹操罢省云中、定襄、朔方、五原等郡,以塞外荒地置新兴郡,领一县以统旧民。实际上,东汉政府失去了对今内蒙古西部大部分地区的控制权和管辖权。在今内蒙古东部,东汉时期的右北平和辽西等郡的辖境也发生变化。右北平郡治所已由平刚迁至土垠,不再辖有今内蒙古英金河以南地区,东汉的郡县已与今天内蒙古东部地区没有太大联系。
东汉时期,内蒙古地区除分布于郡县辖地上的汉人以外,还有匈奴人、乌桓人和鲜卑人。
东汉初年,匈奴占据了今内蒙古西部部分地区,后因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贵族争权夺利,发生分裂。原驻牧于漠南地区的八部匈奴南下附汉,称为“南匈奴”。东汉政府允许南匈奴入居今内蒙古河套地区,南单于庭设在五原西部塞80里处。后来相继迁至云中郡内和西河郡的美稷县,南匈奴部众则分布在北地、朔方、五原、云中、定襄、雁门、代郡和上谷各郡,包括今天内蒙古的河套地区、鄂尔多斯高原、呼和浩特平原和乌兰察布高原的部分地区,一引起降附汉朝的北匈奴部众也在上述地区游牧。
建武二十五年,塞外乌桓首领81人率领部众移居到辽西、右北平、渔阳、上谷、代郡、雁门、朔方等十郡障塞之内,服属于汉。在东汉的云中郡、西河郡、上郡等地,也有乌桓人活动。在战国燕和秦朝长城内侧也就是今天的内蒙古科尔沁草原南部,老哈河流域上游以西,乌兰察布丘陵南,呼和浩特平原和河套地区,都有乌桓人驻牧其间。
北匈奴西迁,南匈奴、乌桓入塞,为鲜卑在大漠南北扩充地盘提供了条件。鲜卑向南占据西拉木伦河、老哈河流域以后,向西面的蒙古高原扩张。东汉桓帝时,鲜卑统一了大漠南北,建立游牧民事政权。鲜卑统治者把所辖地区划分为东、中、西三部。东部辖地从东汉右北平郡塞外,东至辽东郡塞外,与夫余、秽貊接壤,包括今西拉木沦河、老哈河流域、科尔沁草原和呼伦贝尔草原、中部辖地从右北平郡塞外,西至上谷郡塞外,包括今锡林郭勒草原、巴彦淖尔高原、阿拉善盟境内的沙漠地区和额济纳河流域等地。鲜卑的统治中心——牙帐,设在高柳(今山西阳高县)以北300余里的弹汗山啜仇水边,约在今乌盟化德县境内。东汉灵帝光和(178——184年)年间,鲜卑政权瓦解,各部鲜卑“割地统御,各有分界”,直至东汉灭亡。
清朝时期的内属蒙古、外藩蒙古
内属蒙古是清朝总管旗和都统旗的总称。蒙古地区除札萨克旗外,清廷又编设很多总管旗,也有都统旗,称为游牧八旗。总管旗(游牧八旗)曾反抗过或者无功于清朝,故不授札萨克,不设盟,也无世袭封爵(除附牧该旗的个别世袭佐领外)。这些旗直属于该地区的都统、大臣、将军,并统于理藩院。蒙古地区总管旗、都统旗始于漠南蒙古的归化城土默特和察哈尔部。后在唐努乌梁海、阿尔泰乌梁海、阿尔泰诺尔乌梁海、准噶尔等地区,也相继编设总管旗和都统旗。
外藩蒙古是清朝札萨克旗的总称。有内札萨克和外札萨克之别。漠南科尔沁等49旗为内札萨克蒙古。漠北喀尔喀地区的86旗,科布多19旗,新疆伊犁将军所辖的13旗,青海29旗以及阿拉善、额济纳为外札萨克蒙古。内外札萨克的主要区别在于,前者有兵权,并直统于理藩院;后者无兵权,并受当地所设将军、办事大臣及参赞大臣指挥,再统于理藩院。内札萨克设哲里木、卓索图、昭乌达、锡林郭勒、乌兰察布、伊克昭等49个旗,分6个盟。外札萨克的情况比较复杂。情况如下:1.喀尔喀札萨克编成86个旗,分4个盟。2.青海29个萨克旗初不设盟,若需盟议,由西宁办事大臣召集,于察罕托罗海会盟。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改为每年会盟一次。3.阿拉善、额济纳2旗不设盟。4.科布多地区共分19个札萨克旗和3个盟。5.新疆土尔扈特、和硕特共分13个札萨克旗和5个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