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密历史
『壹』 有谁知道河南新密大隗的历史
上 古
三皇时期,古密地为补国,都城在今县西牛店一带。
五帝时,轩辕黄帝在云岩(云岩官)练兵讲武。唐、虞、夏、商四代,密县属豫州。
周 代
周初,密县为密国、郐国。密国姬姓,是周王室同姓贵族国,后被周宣王所灭,都城在今大隗镇;郐国是周武王所封,姬姓,为火正祝融之后,公元前769年被郑武公所灭,都城在今曲粱乡古城寨村。
周平王二年(公元前769年),郑武公灭郐,属郑。在今大魄镇置新密邑也叫新城。
周惠王二十三年(公元前654年)夏,齐桓公借口郑国国君逃避首止之盟,又违背农时修筑新城,亲率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包围了新密。
周灵王十年(公元前562年)九月,晋率诸侯会于萧鱼(今尖山乡萧鱼口)。
周烈王元年(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率兵灭郑,新密邑属韩国。
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秦国派内史腾攻韩,俘韩王安,韩国灭亡,新密邑属秦国。
秦 代
秦统一六国,置三川郡,新密邑属之。
西 汉
汉王刘邦二年(公元前205年)置密县,属河南郡,县城在今大隗镇。
汉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卓茂任密县县令。旅政有方,民感其德,后人在大隗镇、县城建有卓君庙。
西汉末年(公元23年),王莽、刘秀曾在密县境内作战。
东 汉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密县人侯霸被光武帝刘秀拜为尚书令,次年晋大司徒,封关内侯。建武十二年霸死,光武帝亲临吊唁,追封侯霸谥号则乡哀侯,食2600户。
晋 代
永嘉四年(310年),晋都洛阳被匈奴族汉帝刘渊所破,晋皇太子司马业逃难至密县,住云岩官南侧黄路坡寨,后改为王居城。建兴元年(313年)即皇帝位,史称 "孝愍帝"。
南 北 朝
北魏孝昌二年(526年),分密县为武陵、曲梁两县,属广武郡。
北魏时,建光林寺,是密县第一座寺院。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春,荥阳人张俭等率众于大隗山,通宝炬。被东魏武卫将军高元盛所镇压。
北齐天保元年(550年),撤武陵、曲尖二县,复置密县,属荥阳郡。
天保三年,在县东建浮图寺。
隋 代
开皇元年(581年),建超化寺,占地方圆20余里,僧侣2000余人。明清时期寺院被破坏,现仅存部分佛殿。
二年(582年)在县西北召建华严寺。
大业十二年(616年),县城由大隗镇迁址法桥堡(今名县城)。
唐 代
武德三年(620年),撤密县,且密州,辖零水、洧源二县。
四年,废密州,撤零水、洧源二县,复置密县,属郑州。
开元二年(714年),于超化寺院内建造中空13层砖塔,高约30米。
天宝七年(748年),县东曲梁建铁钟寺。同年,县西尖山上寺沟建上香峪寺。
宋 代
开宝元年(968年),建中香峪寺。
二年,建云岩官。
咸平四年(1001年),县衙西建法海寺。
崇宁四年(1105年),大隗镇建月华寺。
金 代
大定元年(1161年),县西南柏璧山下,建白龙王庙。
元 代
至元二十五年(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领州五,密县居郑州。
至正二年(1342年),密县改称密云县,属钧州。同年,在县西建报恩寺。
十五年,在县西北建助泉寺。同年二月,密县地震。
十九年,密县蝗灾,庄稼被吃光,人捕蝗虫为食。
明 代
洪武元年(1368年),改密云县为密县,属开封府钧州。
三年,知县冯万金重建县城,增筑土城堵,围3.5公里,有四门(东仁育门,西文正门,南礼节门,北乐和门)。
四年,县衙西建城隍庙。
洪武、永乐年间(1368-1424年),官府组织山西洪洞县人多次移民密县。
成化二十年(1484年),《密县志》纂修成书。
弘治八年(14坤年),建通济桥(大隗镇东)。
嘉靖二十九年(1650年)重修宋太师欧阳文忠公墓。钧州同知方渝为墓碑撰文。
万历元年(1675年),知县萧文元续修《密县志》。
三年,据载,密县首次人口资料为户3888,口32267,其中丁13640。
四月,钧州改曰禹州,密县属之。
十六年二月十九日,徐霞客由荥阳至密,经西北香炉山、圣借池、石佛地过县城到天仙庙等地游览。密县山水名胜,《徐霞客游记》有载。
崇祯四年(1631年),密县大雪五日夜,涧谷皆平,不少食畜冻死,民绝灶火,雪融尸现者不一。
五年夏,淫雨60日夜,多数房屋、土洞倒塌,致有人、畜死亡。
六年,夏,大旱。
七年,知县苗之廷续修《密县志》。是年,蝗飞蔽日。
八年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打密县城;知县苗之廷率军顽抗,城未破。
十二年,知县曹化申建东、西砖城面,添设墩堡、敌台,东、西、南翁城,并修城壕。
十三年,旱灾、蝗灾交织,人相食。是年,王村保张文明,招募民工修筑超化寨,地势险峻,山水环绕,为一邑胜地。
十四年春,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二次围攻密县城,经三日夜激战,城破。义军派冷英为密县县令,兼管登封。后冷英被超化寨主张文明杀害。
清 代
清初,密县属开封府禹州。
顺治二年(1645年),知县劝谕复业,开垦荒芜土地570余顷。
五年,知县李芝兰,指使在县西北石坡口建 "白衣堂",招僧数人,以防虎患。
六年春,群狼入城,伤数人。
七年,在城西关建惠济桥,后称李公桥。
八年,县东建浮山双桥。知县李芝兰纂修《密县志》。
十三年,青屏山顶建屏峰塔一座。
十六年,知县李鹏鸣,续招复业户583户,2232人。是年,知县李鹏鸣重修《密县志》,雕版印刷成书。
康熙十五年(1676年),在县城东门外建兴学书院。
十七年至二十年,密县连遭蛇、水、旱、瘟疫四灾。
二十三年,知县衷鲲化在县治西建桧阳书院。
二十四年,暴雨数日,衙房倾倒,知县衷鲲化移衙于旧治,对倒塌衙房整修。
二十八年,在云蒙山南建浮山双桥,后称官夫桥。
二十九年,县城外南岭建文峰塔。是年,春夏无雨,麦苗旱死大半,耕牛十之八九得瘟疫死亡。
三十四年四月六日 地震。
雍正八年(1730年),大水,民房倒塌,砸死数百人。洧水河沿岸冲毁土地4万余亩。
十一年,知县蒋彦改旧布政分司署为"普济堂",拨地362亩,收养无靠者。
乾隆元年(1736年),奉旨蠲免密县水冲地2200亩,豁除连润银272两。
六年,在县西南平陌设塘讯,建官厅 1间,墩台1座,守兵4人。
十三年,全县12200户,人107011口。
十五年,乾隆与皇太后巡幸游篙、洛,十月途经密县,憨留牛儿店镇,尖营膳毕,易骑围猎,射虎于城西北隅裴家洼,日西驻跸于城东大营。百姓顶香,跪道旁迎送。老民、老妇恩赏银牌。
三十九年春,多红风、黑焰,庄稼歉收。
四十九年,于城西街、观音堂、大隗镇。牛儿店建社仓4座。
五十年,春、夏大旱,多大风,秋季无收。缓征钱粮,年征一半。
五十一年春,人相食,疫大作。
嘉庆二年(17盯年)冬,大雪3日,平地积雪3尺。
十年七月,地震。
二十二年,知县景伦与武进谢增同纂《密县志》,开雕成书。
七年,城厢及各保设义学21处。
十五年,溱水暴涨,沿河村庄淹没殆尽。
成丰三年(18魄年),禹县王红砖率农民起义,屯兵大鸿寨。元宵节攻入密县城,放监开仓,焚烧大堂、官宅。城守官王青山顽抗丧命,知县胡燕青的妻子儿女被杀,本人只身逃往郑州。
二十一年,县设煤厘局,管理煤矿事宜。
二十四年,闺三月十八日地震,五月十三日,雷、电十大风交加,冰雹如拳,树木多拔,洧水两岸尤甚。
二十五年三月,雨雹,小麦歉收,秋冬大旱,玉米无收,麦未播种。次年春,大饥,人相食。
三十年,县按诏书院改为高等小学堂,学制四年。毕业奖励,最优等为方廪生,优等为增生,中等为附生,下等发回原籍为佾生。
三十一年,改各保义塾为初级小学堂,共26处。是年,县设立师范传习所(附设于高等小学校内)。乡会试及科考停止。自清初至是年,全县共考得进士14名,其中文11名,武3名,考取举人124名。
三十二年四月,密县设劝学所。
三十三年,超化枣树沟媒矿工人陈治有、费华等,为提高工人工资,争取人权,组织60余名矿工向煤矿资本家进行斗争,后又到巩县小关圈窑,联合矿工同矿主斗争,队伍发展到千余人,后在洛阳被清军镇压。
三十四年,县商会成立,会长为孙谊。
宣统元年(1909年),县西铁匠张小五、张群、郭须发动农民举行抗捐税斗争。三月三日,桌众千余人进入县城,砸毁县衙、盐店、煤厘局,张小五被捕遇害。
二年,县设教育会、教育讲习所、自治研究所、自治箩办事务所。
三年,县成立议事会、参事会,县行察局改为笛务局。
中华民国时期
1512年(民国元年)
知县姚晟年继任密县知事,沿清制。县衙改为知事公署。
1913年
1月,成立密县清乡守望社。次年,改为保卫团。
2月,成立公款局;改官立高等小学堂为县立高等小学校,堂长改称校长,毕业奖励废止。
1948年
4月,中国人民解放军陈(庚)、谢(富治)部队第四、九纵队,12日午夜攻克密县城。
5月8日,国民党驻郑州十六兵团第四十一师、四十七师、暂编第二十六旅,计9个团,加之新、密、登、荥四县保安团,共2.5万余人,西进密县。驻密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纵队七十六团、七十七团,奉令在密县城东南塔坡蛆击,登密战役开始。激战三日解放军击退国民党部队进攻20余次,毙敌千余人。后诱敌于景店地区,敌127旅被全歼,余部溃逃郑州,登密战役胜利结束。
10月,密县全境解放,中共密县委员会、密县人民民主政府搬迁县城办公。潜逃在郑洲的国民党密县政府彻底覆灭,县长高万青进往台湾。
11月3日, 县人民民主政府分区召开万人大会,庆祝密县解放。
1949年
是月,为支援人民解放军大军南下,在曲粱成立支前司令部,设下牛、双楼支前站,动员群众捐献粮食260万公斤,柴禾、饲料各100多万公斤。
6月,成立密县工会,田玉明任主席。1960年3月,改为密县工会联合会,后改为密县总工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949年
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密县县城及各区政府所在地举行大会,热烈庆祝新中国光荣诞生。
12月18日,密县首届各界人民代表大会在县城开幕,出席代表121人。
是年,密县人民民主政府成立生产推进社,附设粮食门市部,以低价抛售粮食,稳定市场粮价、物价,打击投机粮商。
1950年
2月,全县开始土地改革。县人民民主政府发布命令,严禁地主、富农疏放土地、财产。
4月,县人民民主政府开始在全县贯彻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
1956年
8月23日,密县兵役委员会成立。
12月26日,召开密县第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王银安当选为县长。
是年,全县高级农业合作社发展到241个,有7.76万个农户入社,占总农户的99·8%。
1957年
1月13日,县人民委员会决定每月1日、15日为县长接待群众日。
7月,暴雨10日,雨量达167毫米。仅10日中午2小时内降雨量达103毫米。山洪暴发,河水猛涨,冲淹禾苗11万亩。县委、县人民委员会领导群众开展生产自救。
县委召开民主人士座谈会,帮助县委整风。
8月,根据省、地委有关指示,全县分自留地43358亩,占总耕地面积4·71%,人均0·11亩。
11月,反右派斗争开始,全县先后有436人错划为"右派";后按照中央有关政策,分别于1978年11月、1979年6月予以复查,全部改正。
1958 年
年初,开展"除四害" (老鼠、麻雀、苍蝇、蚊子)运动。
2月22日,密县首届党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开幕。会议在“左”的思想指导下,对农田水利、绿化、中小学教育及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提出了不切实际的口号,浮夸风开始在全县蔓延。
9月,密县3只改良绵羊,在北京全国农业展览会上展出。
密县种羊场技术员贾子敬出席农业部召开的全国绵羊改良现场会,并作了书面发言。
是年,上海玉器厂工人用一块6吨重的密玉雕刻成国家登山健儿攀登珠穆朗玛峰英姿的巨型工艺品,题名为"攀登世界高蜂",被国家定为国宝,陈列在上海工业展览馆。
是年,国家卫生部部长李德全来密视察工作。
1959年
1月12日,密县人民委员会卫生科改为密县卫生局.
1960年
2月7日,密县1200名青年赴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支援建设,安家落户.
5月,密县编制委员会成立.
8月5日至8日,中共密县第二届代表大会召开,李世民当选为第一书记.
1961年
6月,密县贯彻执行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精简机构,下放全民所有制职工4417人、城镇居民462人,6508名集体所有职工被精简后退回农村,原外地下放回县的857名职工又返回原藉。
1964年
2月,县政府决定并报上级批准,撤观音堂人民公社,设刘寨、岳村人民公社;北召人民公社迁至尖山,改名尖山人民公社;米村人民公社迁至牛店,改名牛店人民公社;五里店人民公社迁至袁庄,改名袁庄人民公社。
1965年
10月,荥、密公路开始动工兴建。
中央农业部批准密县为绵羊改良重点县。
1966年
2月14日,国务院副总理、财政部长李先念,由县长李凤鸣陪同,在来集王家窝视察农田水土保持工作。
8月,中共密县县委发出关于深入开展宣传贯彻中共八届十一届全会公报和《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紧急通知。文化大革命在密县开始。
1967年
4月2日,密县革命委员会筹备委员会成立。县委、县人大停止办公。
1971年
5月20日,07108工程开始施工,县内三岔口至坡刘村,长20.5公里。次年5月渣油表处路面。
1974年
7月10,密县新县城筹建处成立。
1976年
10月25日,密县举行万人集会游行,庆祝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声讨“四人帮”反革命罪行。
1977年
超化莪沟发现裴李岗古文化遗址。
1979年
2月,县委召开四级干部会议。传达贯彻中共中央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及省、地常委扩大会议精神。强调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9月,新县城建设初具规模,县委、县革命及县直部分单位迁入新县城办公。
1980年
1月3日,开放各乡镇的清真寺。
秋,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
12月,密县召开新婚姻法及计划生育宣传一对夫妇生一个孩子动员大会。
密县至禹县公路开通。
是年,全国医药总局在北京召开的银花品尝鉴定会上,密县银花以味浓、清香定为等级银花,为全国之冠。
1982年
8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密县来集乡和城关镇的惠沟、五里店、楚沟、杨寨、高沟、甘寨六大队划出,成立新密区,属郑州市管辖。
1983年
1月1日,新县城青屏剧院落成。
7月22日,开封地区撤销,密县归属郑州市。
1985年
1月,密县召开首届体育运动会。
9月10日,县城隆重举行建国后首次教师节庆祝大会。
1986年
密县电视差转台在青屏山建成试播。
1988年
11月18日,县委召开"各界人士座谈会",就治理经济环境,整顿经济秩序,全面深化改革问题征求意见。
11月23日,省委副书记赵地主持的省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座谈会"在密县召开。
1989年
是月,密县同郑州矿务局联合投资100万元,在青屏山建成新密电视台并开播,同时开播了密县调频电台。
2月18日至26日(农历旺月十四至二十日),新县城举行花灯盛会,近30万人次参观。同时,开展了法制、计划生育宣传教育。
24日,长途全自动电话在密县开通。
3月,县委、县政府决定本月为《义务教育法》宣传月。
是月,经密县政府批准,乡撤销学区建制,成立教育管理委员会。
4月13日,县人民政府发布《加强水资源管理布告》,明确密县水资源由县水利局统一管理。
5月20日,中共密县委员会发出通知,要求各级党组织、政府及单位认真学习并坚决贯彻执行国务院总理李鹏在首都党政军干部大会上的讲话,强调要深刻认识在北京发生的反革命动乱的严重性,同党中央保持一致,维护正常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生产秩序。
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密县撤县换市为新密市.
『贰』 河南新密有多少个镇有多少年历史
新密概况新密市位来于河南省中自部的嵩山东麓,距省会郑州市40公里,中原名刹少林寺55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5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风景区管委会:青屏街街道、新华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关镇、牛店镇、平陌镇、超化镇、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岳村镇、来集镇、米村镇、袁庄乡、曲梁乡;矿区街道、尖山风景区。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人口75万人。
编辑本段历史文化
新密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境内莪沟裴岗文化遗址和新石器时期北岗文化遗址的发掘。证实8000年前,我们祖先就在此耕织守猎,休养生息。炎帝时,新密名脯国;尧舜夏商时属豫州;西周时,称郐国;春秋战国至秦以新密邑名世;西汉高祖始置密县。1994年4月5日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境内有黄帝练兵演武研创八阵兵法的轩辕黄帝宫,目前全国罕见的打虎亭汉墓等名胜古迹。自然景观以尖山香峪寺森林公园和北方最大的溶洞-神仙洞而闻名.
新密市钟灵毓秀,人才辈出.东汉大司徒侯霸、明代工部尚书靳于中、清代著名诗人钱九韶、当代著名地质学家谷德振、著名数学家侯振廷、著名医学家马德水、民间文学理论家张振犁等都因其贡献卓著闻名于世,载入世册。
『叁』 新密市的历史简介是什么
新密市位于河复南省中部的嵩山东制麓,隶属省会郑州,距省会郑州市40公里,中原名刹少林寺55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5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风景区管委会:青屏街街道、新华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关镇、牛店镇、平陌镇、超化镇、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岳村镇、来集镇、米村镇、袁庄乡、曲梁乡;矿区街道、尖山风景区。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余万人。
郑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灭商之后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后来郑国灭掉了郐国,并将原来的密国故城更名为新密邑。韩国灭郑后,拥有此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一直沿用"新密"这个地名。
『肆』 性郑的历史来历
一、姓氏源流
郑(Zhèng 郑)姓主源是中华五大郡国姓氏之一,源出有三:
1、出自姬姓,黄帝裔孙后稷之后,以国名为氏。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和《元和姓纂》等有关资料所载,郑姓最早的血缘先祖是黄帝,受姓始祖是西周末年的郑桓公。周宣王公元前806年封小弟姬友于郑(陕西省华县东,居棫林,徙拾),建郑国,史称郑桓公。郑国公元前769年东迁新郑,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前后立国432年,共十三世。亡国后的郑人奔于陈、宋间,为纪念故国以郑名氏,就得郑姓。
2、出自他姓所改。今天的郑姓人除上述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来源。如唐朝的郑注本姓鱼,明代的郑和本姓马(见下“3”),都因不同的原由而改姓郑。今天少数民族中也有以郑为姓的,其姓氏来源和血统源流当是另有所出。
3、出自回族中有郑姓。据《皇明大政记》载,回族中的郑姓是皇帝的赐姓。明代宦官、航海家郑和,系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郑和祖籍云南省昆阳人,原名马和。明洪武四年(1381年),年仅12岁的郑和被攻入云南的明军俘虏,送到燕王藩邸做了一名侍奉朱棣的小宦官。建文元年(1399年),29岁的郑和“从燕王起兵靖难,出入战阵,多建奇功。”故赐姓“郑”。皇帝赐姓郑,主要是因为郑和在“靖难之役”的郑村坝(今北京市东坝)一战中表现突出,故而赐姓“郑”。后来,郑和过继其兄马文铭长子为后,取名赐,遂繁衍为郑氏家族。现居南京的郑氏家族已历二十余世。郑姓回族主要分布在云南、江苏一带。
★★★得姓始祖:姬友。西周时,周厉王的小儿子友和周宣王是同父异母兄弟。周宣王在即位二十二年后(公元前806年)将友封在郑(今陕西省华县东)地,友称为郑桓公,郑是西周建立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周幽王时,郑桓公见幽王无道,诸侯强大,王权旁落,预感到将有变乱,便把财产、部落连同百姓迁移到位于河南中部的东虢和郐两个诸侯国之间。郑桓公之子武公即位后,乘护送平王东迁洛阳之机,相继占领了两国的土地,在新郑一带建立了郑国。公元前三七五年,郑国被韩国所灭,郑氏公卿宗族纷纷外迁,他们便以国为氏,称为郑氏。尊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郑氏最早的发源地在河南开封、周口、商丘交界一带,即史载“陈宋之间”。郑亡国后,流落韩国的郑姓人中有位叫郑国的人,被韩王西遣入秦,受秦王之命开凿了名闻后世的“郑国渠”。郑国不但是一位伟大的水利专家,也是郑姓人在得姓后的第一个著名人物。秦时,19世孙郑袭迁司州河南洛阳。27世孙郑其举族迁回开封荥阳(位于开封城东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秦汉以后,郑姓已迁入邻近地区,主要以今山东、安徽、陕西、山西等境为其分布的主要地区。其后29世孙郑宾居山东高密。31世孙郑众之子安世迁居咸阳。因汉武帝令"强宗大族,不得聚居",有24世孙南迁至浙江会稽山阴。郑姓大举南迁始于“永嘉之乱”之时。西晋永嘉二年,“中原板荡,衣冠始入闽者八族”,其中第四姓即为郑姓。唐初,河南郑氏又有随陈政、陈元光父子移居福建者。唐末,又有河南故始郑氏随王潮、王审之入闽。明清之际著名民族英雄郑成功的先祖既是此次入闽的。郑氏移居台湾,始于郑成功;到了明清时期,郑姓发展再度辉煌,在儒学、思想、文化、科技等领域独领风骚,多有建树,名人高官大量涌现,形成了郑姓在江苏、湖南、河北、贵州、广东、安徽等地均有望族出现,族人远播于各省甚至海外的局面。郑姓播迁至海外,始于清,现分布于泰国、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加拿大、美国等国家。郑姓如今在我国分布比较广泛,尤其是在南方地区,以福建、浙江两省为最多,占到全国郑姓人口的大多数,可以说郑姓是一个比较典型的南方姓氏。郑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二十三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七八。
三、历史名人
郑 旦:春秋晚期著名的巾帼人物,在吴越两国长年战争时期,只身入吴作内应,助越国顺利灭吴,立下汗马功劳。
郑 国:战国末期韩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专家。曾助秦国修成著名的水利工程郑国渠,使秦沃野千里,国力更加强盛。
郑 吉:会稽(今浙江省绍兴)人,曾率兵抗击匈奴入侵,为汉始设西域都护之始。
郑 兴、郑众:河南省,开封人,系父子。兴为东汉时期学者,对中国历史上的儒学进一步发扬,贡献巨大,世称“先郑”。子郑众为东汉经学家,曾任大司农,通晓《易》、《诗》等经学。
郑 羲:与郑道昭父子皆北魏名臣、书法家,郑道昭更是与王羲之齐名的“北方书圣”,为魏碑的鼻祖。
郑 虔:郑州荥阳人,唐朝学者、画家。诗词、书法、画俱佳,尤以山水画见长,玄宗皇帝为之题字“郑虔三绝”。著有《天宝军防录》。
郑 泽:隋朝荥阳人,有学识,知钟律,考校大东钟律,著有《乐府歌辞》、《乐府声调》等。
郑 樵:莆田(今属福建省)人,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历史学家、史籍学家,一生著作丰富,其晚年所著《通志》是继《史记》后又一部伟大的通史著作,且颇具创见。
郑 玄:东汉北海高密(今属山东省)人,世称“后郑”,其潜心著述,遍注群经,为汉代经学的集大成者,被称为“郑学”,在整理古代历史文献上颇有贡献。
郑 注:唐朝尚书,本姓鱼,冒姓郑。唐代绛州翼城(今山西省翼城东)人,出身微贱。年轻时,他行医卖药,浪迹江湖。因为他本姓鱼,后改姓郑,人们都取外号讥笑他,叫他“鱼郑”、“水族”。郑注是唐朝的名臣,对其功过是非历来有不同的评价。正史上贬多于褒,现代的史学工作者也有争议。有的提出,对郑注在历史上的作用有必要重新认识和评价,认为他代表当时庶族中小地主的利益和要求,同宦官集团进行了斗争,还是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郑 樵:南宋史学家,著有《通志》、《氏族志》等80余部书作。
郑 和:明航海家,本姓马,明成祖赐姓郑。云南省昆阳(今晋宁)人,曾率船队七下西洋,远达非洲、红海等地,促进了中外交流,而且还创制了我国第一部航海地图。
郑 燮:号“板桥”,江苏省兴化人,清代书画家、文学家。诗、画、书号称“三绝”,“扬州八怪”之一,后辞官归里。
郑 信:泰国国王,又名郑昭。泰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吞武里王朝创始人,泰国称为披耶达信王或达信王。
郑桓公:即姬友,为郑姓的得姓始祖。周宣王封小弟姬友于郑,建立西周的最后一个诸侯国。姬友死后谥号为桓公。所以史称郑桓公。周幽王时,郑桓公任周朝司徒,掌管教化,他眼见周幽王宠幸褒姒、重用奸臣、王室矛盾激化、内忧外患交织,预感将要发生变乱,便向太史伯请教避祸的办法。郑桓公根据太史公的建议,把家属和重要财产安置在虢、郐之间一个叫“京”的地方,史称“虢郐寄孥”。次年,西周王室发生了“犬戎之乱”,桓公为国捐躯,其子掘突袭位,是为郑武公。后来,郑武公乘护送周平王东迁之机,先后功灭虢、郐,建立新的郑国。郑国于公元前375年为韩国所灭,子孙播于陈、宋间,以原国名为姓氏,就是郑氏。
郑武公:郑桓公子,东迁郑姓的始祖。据唐书《宰相世系表》说,郑桓公的儿子武公,曾经跟晋文侯辅佐周平王东迁到洛阳,建立了东周,郑武公自己也跟着搬了家,新郑由此而诞生,郑姓更继续繁荣滋长。
郑道昭:荥阳开封人,北魏书圣,曾任国子祭酒,工文词书法,其书法笔力雄健,兼有隶意,被后人推崇为“魏碑之宗”。
郑庄公:郑武公子,郑姓的中兴始祖。即姬寤生(公元前757-公元前701),郑平王东迁后,郑庄公的祖父郑恒公被封为周室的卿士,郑庄公继其父武公为周的卿士。继位后郑国的国势日益强盛,周朝却每况愈下,为打击新兴势力,周平王很想向郑庄公下刀,废掉郑庄公的卿士职位,郑庄公得知后,针锋相对,利用郑国的优势,威胁周平王,逼使周文王与郑国派人质,后周对郑用兵,被郑所败周恒王中箭,周王室威信扫地,郑国国威大振。自此周王室仅成天下共主,并无实权。
郑光祖:元代平阳襄陵(今山西省临汾)人,元曲四大家之一,一生创作颇多,代表作为《倩女离魂》,他被后人誉为“名香天下,声振闺阁,伶优辈称‘郑老先生’”。
郑思肖:字忆翁,号所南,自称三外野人,元代连江(今属福建省)人。曾以太学上舍应博学鸿词试,授和靖书院山长。宋亡隐居吴下(今江苏省苏州),坐必南向,岁时伏腊必向南野哭。更名思肖,有寓“思赵”之意。善诗,擅水墨兰竹,信手数笔便成意境,所画墨兰蕴含思宋之情,书云“时写兰,疏花简叶,根不著土。人问之,曰:‘土为蕃人夺,忍著耶?’”嘉定某官胁以他事,求画兰,其曰:“手可断,兰不可得也。”对仕元官僚,尤为恨之。所画墨竹,常写苍烟半抹,斜月数竿之景,惜已无真本存世。传世作品有大德十年(1306年)作《墨兰图》卷,纸本,墨笔,纵25.7厘米,横42.4厘米,笔力劲挺,气格高洁,内敛含蓄,右自题诗云:“向来俯首问羲皇,汝是何人到此乡;未有画前开鼻孔,满天浮动古馨香。所南翁。”左有年款“丙午正月十五日作此壹卷”,钤一白文印,印文:“求之不得,不求或与,老眼空阔,清风今古。”现藏日本大阪市立美术馆;另《墨兰图》卷,画一孤傲伸叶吐蕊之兰,自题:“一国之香,一国之殇,怀彼怀王,于楚有光。所南。”藏美国耶鲁大学艺术陈列馆。诗多故国之思,著有《郑所南文集》《心史》等。
郑成功:明末名将,著名的民族英雄。被赐姓“朱”,曾英勇抗击清军,在台湾驱逐荷兰殖民者,是我国著名的军事家、民族英雄,被尊称为“国姓爷”。
郑振铎:当代作家,文学史家。字西谛,笔名宾芬、郭源新。福建省长乐人。1917年考入北京铁路管理学校。曾参加五四运动。1921年与沈雁冰一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编《小说月报》、《世界文库》等。建国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文物事业管理局局长,兼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文学研究所所长。1954年任文化部副部长。主要著作有《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国俗文学史》、《俄国文学史略》、《近百年古城古墓发掘史》、《中国历史参考图谱》等。1958年10月18日,率领中国文化代表团出国访问阿富汗王国和阿拉伯联合共和国,途中因飞机失事于前苏联楚瓦什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卡纳什地区上空而遇难殉职。
四、郡望堂号
1、郡望
荥阳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县东北),下辖包括开封在内八县。荥阳郑氏最早的居住地是开封县,即今天河南开封县朱仙镇古城村一带。
洛阳郡:我国古都之一。汉、魏故城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汉水北岸;隋、唐故城在汉城西18里。
高密郡:西汉时置郡,治所在高密(今山东省高密县西南),郡治相当于今天山东省维坊市、高密县一带。
雍州郡:东汉时置郡,三国时治所在长安(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北)。
陇西郡:战国时置郡,治所在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南)。郡治相当于今天甘肃省东乡以东至临洮县一带陇西地区。
南阳郡:战国秦置郡,治所在宛县(今河南省南阳市)。西汉和东汉仍置南阳郡,辖境相当于河南熊耳山以南和湖北大湖山以北,南阳经济文化的发展达到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会稽郡,秦王政二十五年(公元前222年)以故吴越地置会稽郡。治所在吴县(今江苏省苏州市),顺治时移治山阴(今浙江省绍兴)。
2、堂号
博经堂:东汉王朝时候,大历史学家郑玄博览群书,几千人从远方来拜他为师,当时的读书人大都专读一经,郑玄却独自博古通今。郑姓以“博经”为堂号。
通德堂:郑氏通德堂址在旧镇镇城里村,座东朝西,二进两庑一天井,每进三开间,土木抬梁结构,面积三百六十平方米。始建於明嘉靖十三年(1564年)历朝有修葺,1982年重修。西汉时期的读书人大都专治一经,郑玄却独自力主博通。史称郑玄深受北海相孔融敬重,特意在其家乡高密县设立一个“郑公乡”,又扩建他的门闾以通车马,称之为“通德门”。
安远堂:汉宣帝时,郑吉为侍郎,那时外侮屡屡来犯,郑吉打败了车师,使日逐投降。于是皇帝提他当司马。为了西方国境的安全,又派他为西域都护,封安远侯。
此外,郑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孝义堂”、“孔安堂”、“书带堂”、“复训堂”、“立本堂”、“锡类堂”、“翼经堂”、“奠邑堂”、“务本堂”、“荥阳堂”、“著经堂”等。
五、宗族特征
1、历代郑姓族人地位均比较显赫,且在经济、政治、科技等方面也都名人辈出。
2、郑姓以忠孝治家,家风纯朴而著称。
3、各支郑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郑家清修《郑氏家谱》、湖北通山郑氏一支字行为:“令嗣承家远,宗由通德传,永升泰运日,显达盛英贤。”据民国残本《郑氏家谱》、安徽宿县郑姓一支字行为:“天禄仕志本,日文立国光。”
来源:
wnc7188 |十八级采纳率44%
擅长领域:谜语脑筋急转弯社会民生
『伍』 新密的历史沿革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五帝之初为黄帝之都轩辕丘,帝喾时期为祝融氏之墟,五帝尧之后为郐国之都城所在地。
西周初到春秋为郐、密二国并存,春秋时为郑国都城并设新密邑,战国时属韩国,又曾为楚所辖,秦时属颍川郡,汉袭秦制仍置密县,属河南郡,治在大隗,东汉属河南尹,三国时属魏国司州河南郡。
晋属司州荥阳郡,刘宋属荥阳郡,北齐复置密县,属荥阳郡。
北周属荥州,寻政荥州又为郑州,隋朝密隶属仍和北周一样,县、省入焉。五代仍为密县属郑州,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郡。
金、元属南京(汴梁)路郑州。元改密云县,割属钧州。明复为密县。属开封府钧州,又称禹州。隶河南承宣布政使司。清朝因之,属直隶禹州,改属许州府,旋属开封府。
中华民国属豫东道、开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区。
1952年陈留专区和郑州专区合并,命名为郑州专区。
1955年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驻开封市,更名为开封专员公署,称其管辖的地区为开封专区。
1958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37次会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将原开封专区西部的荥阳、密县等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
1961年12月10日,省委决定将荥阳、密县等五县划归开封地区管辖。
1983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报告,将开封地区的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
1974年7月10日,密县新县城筹建处成立。
1979年9月,密县新县城经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委、县革委及县直部分单位迁入新县城办公。
1982年8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密县来集乡和城关镇的惠沟、五里店、楚沟、杨寨、高沟、甘砦六个大队(村)划出,成立新密区,属郑州市管辖。
1987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郑州市新密区,原所属的来集、七里岗乡划归密县。
1994年4月5日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省政府通知:委托郑州市代管。 郑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灭商之后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后来郑国灭掉了郐国,并将原来的密国故城更名为新密邑。韩国灭郑后,拥有此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一直沿用“新密”这个地名。
『陆』 新密光武陈历史名人
光武陈村历史上叫王家寨,与陈姓的渊源最早始于东汉初,东汉光武帝刘秀自南阳起兵后,与王莽军队在中原地区展开了拉锯战,汉军为扼守颍川,派将军陈俊在这里驻兵,刘秀稳定住政权后,便将陈俊驻兵的地方赐封为光武陈。
1271年,忽必烈进兵中原后,为同化汉族,派蒙古人驻扎到这里,并把名字改回王家寨。元朝末年,百姓纷纷造反,聚众赶走了蒙古王族,王家寨至明朝初数年没有人居住。
再次启用光武陈这个名字,已是明代的事了。元末时,陈永亮曾与朱元璋势均力敌,但最终战败,陈永亮的子孙为逃避朱元璋的“赶尽杀绝”改姓为“贾”。明初洪武元年,光武陈始祖陈遂迁居到新密西北40余里磨旗山东侧。陈遂的孙子是个石匠,一日他来到此地,得知此地原名为光武陈后,感觉此地便于居住,又与陈姓有渊源,就带着家眷在这里安顿下来。
朱元璋孩子众多,陈氏子孙中有一名叫陈仪的成为朱元璋第十七个儿子的女婿,自此以后,光武陈氏便开始兴盛起来,成为明朝时期的名门望族,后来又有陈邦定、陈奇策、陈孟、陈虞做了郡马爷,如今在陈氏宗祠内,还悬挂有“五尚皇亲”的匾额。
『柒』 新密市历史简介
新密市位于河南省中部的嵩山东麓,隶属省会郑州,距省会郑州市40公里,中原名刹少林寺55公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45公里。辖4个街道、11个镇、2个乡,1个风景区管委会:青屏街街道、新华路街道、西大街街道、城关镇、牛店镇、平陌镇、超化镇、苟堂镇、大隗镇、刘寨镇、白寨镇、岳村镇、来集镇、米村镇、袁庄乡、曲梁乡;矿区街道、尖山风景区。总面积为1001平方公里,人口80余万人。
地名由来
【新密 以山为名】
郑州市西南部的新密市,在西周灭商之后是密国和郐国所在地。密国是以密山为名,密山以“密”为名,是因为这里山的形状像座宏大的殿堂,古代山形如堂者称为“密”。
后来郑国灭掉了郐国,并将原来的密国故城更名为新密邑。韩国灭郑后,拥有此地。从春秋战国到秦朝灭亡,一直沿用“新密”这个地名。
西汉在县城东南置密县。此后东汉、曹魏等历代王朝均设密县建制。
【新密历史沿革】
新密市的历史沿革
新密市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溱洧二水世世代代孕育着新密市的人民。三皇之世的伏羲氏和五帝时的黄帝、祝融、郐国,西周时的密国及春秋早期郑国均在此立国建都。以后历朝历代虽隶属屡有变更,县治两次搬迁,然而“密”名一直沿用至今。
三皇之世初为伏羲女娲之故里,后为炎帝所伐之补遂。
河南大学教授、全国民俗文化研究会理事张振犁先生对“浮戏山”和新密历史文化的调查考证后认为:“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即以伏羲氏命名的伏羲山,是伏羲氏的故里。”他在《“浮戏”本是“伏羲山”,华夏文明此有源》一文中说:“新密市远古伏羲时代的文化,正是‘三皇’之世的典型地区。新密市不仅有补国城的遗存,而且伏羲还曾将女娲封国于汝水之阳。”河南省农牧局干部陈志忠通过对蚕丝文化和尖山乡“浮戏山”的数年研究认为:《山海经》中的浮戏山,主体在今河南密县。分支于登封、巩县、荥阳等县。密县的“密”字,原始为“宓”,后为“密”。“伏羲与河洛文明有显著的关系。他的子孙后代,世代居住在伏羲之山和由此山发源的汜水流域,这可以肯定他是河洛地带、汜水之间的古老氏族,三皇之世的补国即伏羲氏燧人氏之史迹鼠总之,伏羲之山和汜水之源地的密县应是伏羲氏族的故里。”
南宋罗泌撰的地理书籍《路史》中也记曰:“(补)为三皇之世封国,炎帝伐补遂。”清嘉庆版《密县志》亦记:“补城在今补子庙西南。”《五帝本纪噌6世家》中史伯答(郑)桓公也言:“若克二邑(虢、郐),鄢、蔽、补、丹、依、嘿、历、莘,君之土也。”说明于春秋之时“补国”仍旧存在。
综上所述,诸书和专家、学者均言:大部分位于新密的浮戏山是伏羲时代的故里。后世所建立“羲国”和“补国”现在在密仍有遗存。故新密之地是三皇之世初伏羲的故里,到炎帝曾被讨伐,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位于县西的伏羲山和补国,都是羲皇及其后裔重要活动之地。
五帝之初为黄帝之都轩辕丘
《史记,五帝本纪》中把黄帝、颛顼、帝喾、尧、舜时期称为五帝时期,黄帝为五帝之首。又据《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我省文物考古专家省文物考古学会名誉会长、研究员许顺湛先生在《黄帝居轩辕丘考》一文中写道:“轩辕丘在新郑老县城西北。最重要的是梅山、泰山环拱,溱水、洧水紧依轩辕丘成襟带。梅山、泰山在北,其地望在新郑西北的小乔乡(今改龙湖镇),溱、洧二水主要在新密的曲梁、大隗,并夹辖刘寨乡。二山、二水南北遥相对应,把轩辕丘的位置缩小到更明确、更狭小的范围之内。”河南省考古研究所研究员曹桂岑先生经过分析研究了大量文献和中国这一时期文物考古的发掘资料,在发表的《五帝时代的都城考》中认为:“黄帝为有熊国君,故有熊应为国名,轩辕丘是都城,位于新郑的西北,新发现的新密市古城寨龙山文化古城址可能是轩辕丘。”“从叠压关系看,城墙晚于仰韶文化晚期和河南龙山文化早期。……古城寨是一座建于龙山文化中期的古城无疑。古城寨是一处河南省境内发现的面积最大,保留最好,意义最为重大的龙山文化城,应是黄帝的轩辕丘。”
2003年11月初中国古都学会、河南省文物考古学会在我市召开了“黄帝古都轩辕丘论证会”。会上众多专家认为从历史文献和考古发掘证实黄帝古都轩辕丘就在新密溱洧流域,古城寨城址就是黄帝所居轩辕丘。
中国古都学会会长朱士光还从三个方面论证中华民族人文初祖黄帝其所居之轩辕丘就在新密境内曲梁乡大樊庄村古城寨城址。他说:“其一,新密市境内考古发掘取得突破性进展。考古发掘证实古城寨城址是一座带有早期都邑性质的古城址。其规模之大,城墙保存之完好在我国同期之古城遗址中是独一无二的,其在探索我国早期文明发展史与中国都城史上具有独特的重大意义;其二,新密市境内有着浓郁的黄帝文化氛围。新密市境内黄帝文
化遗迹、遗址多达46处之多,不能目之为无根虚妄之言,也是黄帝所都轩辕丘就在新密的一个有力佐证;其三,新密市地理环境所具之特点也使其具有较邻近地区更宜于古代先民建邦立都白勺优越条件。正是立足于以上三方面史实依据与研究成果,我才认为,新密市古城寨遗址是华夏文明的一个重要源头,新密市是开展中华民族文明起源与中国古都学研究最重要的地方,是中华民族迈步进入文明时代的起始点。也因此与许多学者一样,认为黄帝所都
轩辕丘就是新密之古城寨遗址。”
由上大量事实可知,我新密市在五帝之初黄帝时为其都城轩辕丘所在地。
帝喾时期为祝融氏之墟
据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先生多年研究的成果,在《新密古城寨城址与“祝融之墟”问题探索》一文中谈道:“《史记,楚世家》云:‘高阳生称,称生卷章,卷章生重黎,重黎为高辛氏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共工氏作乱,帝喾使重黎诛之而不尽。帝乃以庚寅日诛重黎,而以其弟吴回为重黎后,复居火正,为祝融。祝融之族起源甚早,但其兴盛时期大体上在帝喾高辛氏居于华夏集团盟主地位之时。……祝融之族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新密市东邻新郑,北连郑州,正是古代祝融部落活动的重要地区。……其中,只有古城寨,城址应是祝融之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他又说:“因而古城寨内发现宫庙建筑,俱有都邑的性质……应为祝融时的都城。”又据《通典》:“祝融之墟,黄帝都于有熊亦在此o”从以上大量文献和专家考证,祝融之墟亦居于黄帝时的都城轩辕丘之地。故我市在五帝的中期帝喾之后为祝融之族的都城,祝融之墟的所在地。
五帝尧之后为郐国之都城所在地
《史记,楚世家》载:“吴回生陆终。陆终生子六人,坼剖而产焉。其长日昆吾,二日参胡,三日彭祖,四日会人,五日曹姓,六日季连,芈姓,楚其后也。”郑玄《诗谱。郑桧谱》云:桧者,古高辛氏火正,祝融之墟,桧国在《禹贡》豫州外方之北,荥波之南,居溱洧之间。祝融氏名黎,其后八姓,唯坛姓桧者处其地焉。《世本》曰:“陆终娶于鬼方氏之妹,为之女如女贵,是生六子……其四日求言,是为桧人。……居两水之间,食溱洧焉。徐广日:郐在密县,坛姓矣。”《水经注》:增(溱)水出郐城西北鸡络坞下,洧水东南经城南郐地。居溱洧之间,二水合流,故以会名国。桧者,假借字耳。《大清一统志》卷一百五十云:郐城在密县东北五十里,接新郑界,周初封国,《诗》有《郐风入郐、桧也可以写作会,与其始祖会人有关;也与国于溱洧二水会流处有关。省社科院研究员马世之先生说:“郐与祝融之间有着一脉相承的关系,文献记载,郐城就建在祝融之墟。……我们认为古城寨城址既是‘祝融之墟’之所在,也是其八姓六子中会人后裔坛姓所建立郐城。”明《大明一统志》、《禹贡》:
“豫之域,周封黄帝后于此为郐国。”又据春秋之《国语》、《史记·郑世家》、《汉书》、《竹书纪年》等大量史料记载郐国于春秋之时周平王二年被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所灭。由上可知郐国继祝融之后,于尧、舜之后仍立国于祝融氏之都,改名郐国都城,历经夏、商,至西周初仍封黄帝后郐国与此,直到春秋周平王二年被郑武公所灭。郐国在五帝后期到西周仍存在一千余年。这期间新密大部分地区属郐国,并是郐国都城所在之地。
西周初到春秋为郐、密二国并存
又据《路史·疏仡纪》:“黄帝之子二十五人,别姓者十二人,姑,其一。密,姑姓分也。”《国语,周》“一年,王灭密。”注日:周初姬姓之国。在今河南密县东南,为周恭王所灭。《盟会图》云:“(密)国圻内国,宣(恭)王灭之,此河南密。”由此可知,在西周初到春秋之时,在密县仍存在一个周封黄帝后裔的一个小国——密国,存在三百余年后被周恭王灭之。《太平寰宇记》:“河南道密县,古密国也,亦郐国之地。”所以在西周到春秋之时密县分别属郐国和密国。
春秋时为郑国都城并设新密邑
春秋《国语·郑语》:“(郑)桓公为周司徒,问于史伯曰:‘王室多故,余惧及焉,其何所可以逃死?’史伯对曰:‘其济、洛、河、颍之间乎,是其子男之国,虢、郐为大,虢叔恃势,郐仲恃险,是皆有骄侈怠慢之心,而加贪冒。君若以周难之固,寄孥与贿焉,不敢不许。周乱而弊,是骄而贪,必将背君。君若以成周之众奉辞伐罪,无不克焉。若克二邑,邬、蔽、补、舟、依、嘿、历、华,君之土也。若前颍后河,左洛右济,芊隗而食溱洧,修典刑以守之,唯是可以少固。”《汉书,地理志》:“郑桓公寄孥与贿于虢、郐,郐受之。后三年,幽王败,桓公死,其子武公与平王东迁,卒定虢、郐之地,右洛左济,食溱、洧焉。土狭而险,山居谷汲,男女亟聚会,故其俗淫。郑诗曰:‘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又曰:‘溱与洧,方灌灌兮,士与女,方秉兰兮,洵于且乐,伊其相谑。’此其风也。”以上是说:“郑国开国者郑桓公,在周幽王之乱前就预见到西周将要灭亡,他惧怕灾祸连到自己,就想及早打算为自己找一条后路,他请史伯为自己谋划。史伯建议将未来的郑国的范围选在洛水、济水、黄河、颍水之间,特别指出中心地点在溱洧之间。这里南面有雄伟高大的大隗山,可以作为祭祀天神的圣山,溱洧两条河流域肥沃的土地可以供郑国之生存。而连郑国新都城的具体位置讲的也很明白就在溱洧交汇处。这里“土狭而险,山居谷汲。”这里“男女亟聚会”,正如《诗经,郑风》中所说:“出其东门,有女如云”、“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兰兮。”“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惠思我,褰裳涉洧。”
《韩非子》:“郑桓公欲袭郐,先问郐之豪杰、良臣、辩背、果敢之士,尽与其名姓,择郐之良田赂之,为官爵之名闹书之,因为设坛场郭门之外而埋之,衅之以鸡獭,若盟状。郐君以为内难也,而尽杀其良臣。桓公袭郐,遂取之。”
又据《公羊传》言:“郑伯(郑桓公)有通于郐夫人者。”妙卜传》亦言:“郐由叔坛。此郑伯指桓公,叔坛指郐仲夫人。”
此是说,郑国的第一代国君郑桓公欲袭取溱洧之地的郐国,就采用离间之计。他先了解清楚郐国有治世之才的良臣,和有胆略的忠勇之将,能言善辩又有智慧的贤士。并公开宣布这些人已投靠了我郑国,当我取得郐国之后,要把最好的田地分封给他们。又把所封给这些人的官名写在竹简上,特地在城门外设一坛场,而后用鸡和公猪血涂在祭器上,象盟誓一样表示决不食言,然后埋人地下。这种假象迷惑了郐君,使他信以为真,认为自己国的将相已投靠了郑国,就把他们尽皆杀死。这样桓公不费吹灰之力就取得了郐国。郑桓公取得郐国后未将其灭亡,而仍留其名,使郐国成了郑国的附属国。就连郑桓公和郐仲老婆私通,郐仲也无可奈何。这为后来郑国第二代国君郑武公彻底灭亡郐国,在溱洧建立新的郑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清乾隆《新郑县志》也写的很明白,书中写道:古郑城《方舆纪要》:“古郑城在县西北,相传郑武公始都此。”郑州张龙甲《古郑城考》:“古郑国,杜预《左传注》:郑州荥阳苑陵县西南。《括地志》谓:洧水在古郑城南与曾(溱)水合,今溱人洧处正苑陵县西南,地在今新郑县西北二十五里与密县接界。明王锡爵《左传释地》谓:在新密界最为确切。且
以溱洧考之,如《左传》、《国语》、《竹书纪年》、《史记,郑世家》诸书皆言,郑国在溱、洧二水之间,故《诗经?郑风》于二水往往分言,若‘溱与洧,褰裳涉溱,褰裳涉洧’之类是也,与今县城(郑韩故城)之祗面一水迥别,而今溱人洧处有郑庄公寤生墓。”这里已说的十分明白,古郑城就在今新郑西北二十五里溱人洧处新密市的交流寨一带。这里也正是郑庄公墓冢所在地。又据《世本》:“文公陡郑,宋忠注曰:即新郑也。”和《春秋,左传》史料所载,约到郑文公二十九年,郑国由新密溱洧交流处的交流寨一带迁现“郑韩故城”,也就是说郑国于周平王六年(公元前765年)到郑文公二十九年(公元前644年)郑国的国都在新密约120年左右。
郑国东迁之后,据《春秋》:“僖公六年(公元前654年)夏,公会齐侯、宋公、陈侯、卫侯、曹伯伐郑,围新城。”《左传》:“诸侯伐郑,围新密,以郑不时城也。”杜预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县。又《左传》注:实新密。由上可知,郑建都与溱洧后,郑文公因交流寨一带“土狭而险,”“山居谷汲,”不适合越来越发展的郑国。就在此东部二十余里的开阔地带建一新都城(今郑韩故城)。就不分季节加紧筑城,因而招来以齐桓公为首的诸国的讨伐。当时诸国讨伐的目标定在新密邑,即今之大隗镇。说明当时我们新密这块地方已设新密邑。
战国时属韩国,又曾为楚所辖
《史记飞6世家》:“郑君乙二十一年(韩哀侯二年,即公元前375年)韩哀侯灭郑,并其国。”此后新密即属韩国所辖。
《韩策》:“韩公叔与几瑟争国,郑疆为楚王使于韩,矫以新城、阳人合世子。”《楚策》:“城浑说新城令,遂南交于楚,楚王果以新城为主郡。”注:新城,郑新密,今荥阳密也。汉北海,河南皆有。此属楚,盖河南密也。就是在韩国公叔和公子几瑟争位时,楚国曾乘机占据了新密之地,新密隶属楚国十段时间。
秦时属颍川郡
秦统一六国后(公元前221年),在全国设立三十六郡。郡下辖县,随设密县,属颍川郡。《史记·韩世家》:“秦虏(韩)王安,尽人其地,为颍川郡。”
汉袭秦制仍置密县,属河南郡,治在大隗
《前汉书·地理志》:“河南郡,密。”颜师古曰:“故国,有大隗山,·淠水所出,南至临颍人颍。”
东汉属河南尹
《后汉书·郡国志》:“河南尹。注:秦三川郡,高帝更名,世祖都洛阳,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改曰河南尹,密。”东汉光武帝十五年改河南郡为河南尹,密县仍属河南尹所辖。
三国时属魏国司州河南郡
《地理通释》、《通典》云:“魏居中原,有州十二,有郡国六十八。”《晋书·地理志》:“魏氏受惮,即都汉宫,司隶所部河南、河东、河内、宏农并冀州之平阳,合五郡,署司州。”在魏曹还称帝后,全国设十二州,六十八郡。密属司州河南郡。
晋属司州荥阳郡
《晋书·地理志》:“晋居魏都,:乃以三辅还属雍州,分河南,立荥阳,分雍州之京兆,立上洛,废东郡立顿邱,遂定名司州,以司隶校尉统之。”荥阳郡晋泰始二年(公元266年)置,密,故周畿内。晋代新密属司州荥阳郡。
晋永嘉后,北方先后陷于汉、赵、燕、秦四个政权统治
永嘉五年(公元311年)前赵刘曜攻入洛阳,大肆焚烧府第和寺庙。司空荀藩败逃登封西撮辕山,扼宋阳城,把中央行政机构建在密地。后豫以东及徐州之半尽陷前赵。刘曜。
东晋明帝太宁年间(公元323—325年),后赵石生攻入河南,刘曜兵溃退长安,豫地尽归石勒。
东晋穆帝永和年间(公元345—356)河南之地又陷前燕慕容僬的统治。
前秦苻坚寻虎牢之赂,遣王猛帅师攻入洛阳,于是河洛之地悉为苻坚所占领。
东晋孝武帝太元九年(公元384年)晋督都谢玄收复河南之地。
东晋安帝隆安三年(公元399年)河洛又陷于后秦姚兴所据。
东晋安帝义熙十二年(公元416年)道济又复司洛之地。
东晋恭帝元熙二年(公元420年)刘裕废晋帝自立,国号末。与北方的北魏政权相对峙:成为南北朝对持的开端。
刘宋属荥阳郡
《宋书州郡志》:武帝(刘裕)北平关、洛,河南底定,置司州判史,沿虎牢,领河南、荥阳、宏农实土三郡;,荥阳领京、密等九县。
北魏孝文帝初属荥阳郡,后分治武陵城曲梁城,属广武郡。
《魏书·地形志》:“荥阳郡密,二汉属河南,晋属。治密城,有承云山、青烟台·、开赐山、大龟I山、子产墓、卓茂冢、祠。又广武郡,领县五。曲梁孝昌(北魏孝明帝)中分密置,有武陵城、曲梁城。”
北齐复置密县,属荥阳郡。治故密城(今大隗镇)
《隋书·城理志》:“荥阳郡售:城。注:后魏置曲梁,后齐’(北齐)废。”
《太平寰宇记》:“高齐(北齐)文宣(公元550年),移理于今县东四十里故密县城(今大隗镇)为理。”
北周属荥州,寻政荥州又为郑州
《隋书,地理志汜巳水注:后周置荥州。
《太平寰宇记》:“后周建德六年(公元五,七七年)灭齐,是年统于周宇文氏。属荥州。”
《通志》:“后周改郑州。”
隋朝密隶属仍和北周一样,县、省入焉。寻置管州,后仍为郑州,复置密县,治迁古法桥堡城
《太平寰宇记》:“属郑州。(隋)大业十二年(公元616年)移今理,即古法桥堡城。”
唐置密州,并置零水(县治在今新密刘寨镇故县)、洧源(县治在今登封市大冶镇北)二县,寻废省,复制密县,属郑州:寻改属河南道河南府河南郡。
《唐书,地理志》:“河南省河南郡,密、畿。武德三年(公元620年),以县置密州,并置零水、洧源二县。四年(公元621年)州废,省零水、洧源,以密隶郑州。龙朔二年(公元662年)隶属。”
《说嵩》:“府郡并设,始于此,府以统郡o”
五代仍为密县属郑州
《五代史,职方考》:“洛阳,梁—、唐、晋、汉、周常以为都,唐故为东都,梁为西都,后唐为洛京,晋为西京,汉周因之。”
《说嵩》:“五代禅夺,传各短世,郡邑之考未详焉。”。欧阳修日:“州县凡唐故而废于五代,若五代所置而见于今,及县之割据今因之者,皆宜列以备职方之考;其余常置而复废,常改割而复旧者,不足书也。”
《说嵩》曰:“唐之旧州县,皆不见于五代史,其为因唐之旧,无有废置可知也。”又曰:“宋兴,州县因周之旧,故览宋史可以知周,即周可以知四代也。”
《通志》:“属河南府。”
上述《职方考》称:洛阳在后梁、后唐、后汉、后周时经常作为都城。欧阳修认为并不见于五代史是因为都沿袭唐时属辖,故《通志》认为密仍属河南府。
宋属京西北路,河南府洛阳郡。后割隶郑州,旋复属河南府。
《宋史· 地理志》:“河南府、洛阳郡,因梁、晋之旧为西京。皿宁五年(公元1072年)分隶京西北路。密,畿。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割隶郑州。宣和二年(公元1120年)还隶府。”
金、元属南京(汴梁)路郑州。元改密云县,割属钧州。
《金史·地理志》:“南京初曰汴京,贞元元年(公元1153年)更号南京。郑州,(中),防御。宋荥阳郡奉宁军节度(使)。密有大隗山、溱水、洧水。元属汴梁路郑州,后割隶钧州改为密云县。” ,
《元史·地理志》:“河南江北等处行中书省,为路十二。汴梁路,(上)至元二十五年(公元1288年)改南京路为汴梁路,领州五。郑州,(下)。元初,领新郑、密八州县。后割新郑、密属钧州。钧州,(下)。伪齐置(金封宋济南知府刘豫为伪齐皇帝,都大名)颍顺军。金改颍了顷州,又改钧州。(元)至元二年(公元1274年),又割郑州密县来属。密云,(下)”
明复为密县。属开封府钧州,又称禹州。隶河南承宣布政使司。
《明史·地理志》:“开封府禹州,元曰钧州。万历三年(公元1575年)四月避讳(皇帝朱翊钧)改日禹州。领县一,密。曾于洪武九年(公元1376年)六月行中书省为承官布政使司。”
清朝因之,属直隶禹州,改属许州府,旋属开封府。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升禹州为直隶州,十三年(公元1735年)升许州为府,以密属焉。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府废,改属开封府。
中华民国属豫东道、开封道、河南省、第四、第一行政督察区。
民国版《密县志》:“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废州府,将豫省划为东、西、南、北四道。豫东道辖三十八县,密与焉。”“三年(公元1914年)内务部颁发行政区划一览表,复将豫东道改称开封道,属县悉仍其旧。”
《中国地名词典》:“国民政府成立,道废,直属河南省。”
1946年《河南省行政区划表》:“第四区辖:郑县、广武、汜水、密县、禹县、长葛、新郑。”
1946年《河南省行政区划表》:“第一区辖:荥阳、汜水、密县、禹县……
中华人民共和国隶属郑州专区、开封专区、郑州市、开封地区、郑州市。
《河南省地名词典编纂简讯》:“1952年陈留专区和郑州专区合并,命名为郑州专区。”“1955年郑州专员公署由荥阳迁驻开封市,更名为开封专员公署,称其管辖的地区为开封专区。”
1985年版《郑州年鉴》:“1958年12月经河南省人民委员会37次会议通过并报国务院批准,将原开封专区西部的荥阳、密县等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1961年12月10日,省委决定将荥阳、密县等五县划归开封地区管辖。”
1984年版《河南年鉴》:“1983年9月1日,国务院批准河南部分地、市合并,实行市管县体制的报告,将开封地。区的巩县、新郑、密县、登封、中牟五县划归郑州市管辖。”
1974年因密县老城地下储煤丰富,新密矿务局准备开采,经报国务院批准,同意县城搬迁,经多处调查,最后将新县城地点定在老城北方四公里青屏山韩庄村一带。7月10日,密县新县城筹建处成立。
1979年9月,密县新县城经数年建设已初具规模,县委、县革委及县直部分单位迁入新县城办公。
1982年8月13日,经国务院批准,密县来集乡和城关镇的惠沟、五里店、楚沟、杨寨、高沟、甘砦六个大队(村)划出,成立新密区,属郑州市管辖o
1987年3月11日,国务院决定撤销郑州市新密区,原所属的来集、七里岗乡划归密县。1994年4月5日经国家民政部报国务院批准,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省政府通知:委托郑州市代管。
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民政批11994]51号文‘关于河南省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的批复”’:“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县级),以原密县行政区域为新密市的行政区域。”
河南省人民政府4月20日“豫政文[1994]84号文‘关于撤销密县设立新密市的通知”’指出:“省政府决定,密县改为新密市后,委托郑州市代管”。
『捌』 河南新密古城寨龙山时代古城的考古发现
新密古城寨古城寨龙山文化城址,迄今仍较好地保存着南、北、东三面城垣和南北相对的两个城门缺口。北垣长460米,南垣长345米,东垣长345米,西垣被溱水冲毁,复原长度为370米;存高约7-16米,墙基宽约42-102米。南城门缺口因西侧城墙被起土破坏,宽18.7米,北城门缺口宽10.7米,城址面积17.65万平方米。城外南、北、东三面有壕沟环绕,壕沟宽34-90米,深约4.5米多。城西是溱水,水宽而沟深,成为自然屏障。城内发掘面积近千平方米,发现龙山、二里头、二里岗、殷墟文化和战国时期的灰坑153座、陶窑4座、水井8眼,房址4座,墓葬5座。
一号房址(F1)位于城内中部略偏东北处,坐西朝东,南、北、东三面有回廊,为夯筑高台建筑,方向281度,南北长284米,东西宽13米,面积369.2平方米。
四号房址(F4)位于一号房址以北7.4米处,是一座廊庑式建筑,由三道墙基槽、门道、门卫房和众多的柱洞组成。房址方向281度,现已发现长60余米,基宽4米,三道墙基槽南北并列,每道宽30-50厘米不等。
根据城垣和遗迹的地层关系及出土文物判断,古城寨城址为一座龙山文化晚期城址。从其年代和地望来看,均与古史传说中的祝融时期相近或大体一致。今本《竹书纪年》载:“夏道将兴,草木畅茂,青龙止于郊,祝融之神降于崇山。”《左传·昭公十七年》载:“郑,祝融之虚也。”杜预注:“祝融,高辛氏之火正,居郑。”此“郑”系指今河南新郑、新密一带而言。清嘉庆七年(1802)黑峪沟白衣观《创建火神庙碑记》云:“密本古郐地,高辛氏之火正祝融旧墟也。”清道光九年(1829)原密县老城南关《重修火神庙碑记》谓:“密,故祝融墟也。”由此看来,古城寨城址似与祝融之间存在着较为密切的关系。从城内宫殿建筑遗迹的规模来看,其规格甚高,很有可能就是祝融都邑之所在。
登封王城岗王城岗龙山文化城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城镇西北约500米的岗地上。北距嵩山主峰之一的太室山约10公里,南去箕山北峰约7公里,西有王岭尖,东为卢医庙坡,四周群山与丘陵环抱。颍河流经南侧,五渡河从其东南注入颍河,形成一处小型的河谷盆地,王城岗就处在这个盆地的中央。其东南因被五渡河常年冲刷,已成为北高南低的断崖,而岗的西面地势却比较平坦开阔。
王城岗城址分内城与外城,内城位于外城的东北部,由东西并列的两座小城组成,两城隔一墙而连属,东城西垣就是西城东垣。东城城垣大都遭到破坏,现存南垣西段残长约30米,西垣南段残长约65米,南垣与西垣的交角为88度,近乎直角。由于古代五渡河道的西移,将东城大部分城垣冲毁。西城除东垣与东城共用外,南垣残长82.4米,其东端有一段长9.5米的缺口似为城门设施;西垣长92米;北垣西段残长29米。西垣与南垣的交角为90度,直角相接。两座小城的面积约1万余平方米。西城内的中西部较高处和东北部一带,曾发掘出多处龙山文化夯土基址遗存。其中分布在中西部较大的两处:一为长方形,面积约150平方米左右;一为方形,面积约70平方米左右。在夯土建筑基址范围内发掘出10多个奠基坑,坑内填埋有数量不等的人骨架和零散人骨。
外城亦称大城,其北垣残长370米,残高0.5-1.2米。城外有城壕,北城壕长约630米,宽约10米,残深3-4米,向东通往五渡河;西城壕残长130米,宽约10米,残深1.4-2米,向南似通往颍河。其东面和南面的城垣与城壕已被毁坏。大城将小城包括在内,面积约30万平方米左右。城内发现有龙山文化晚期的祭祀坑、玉石琮和白陶器等。
王城岗龙山文化遗存共分五期,根据内城灰坑和奠基坑中出土骨头测定的年代数据,拟合后的日历年代:一期为公元前2190-前2110年,或公元前2190-前2105年;二期为公元前2132-前2082年,或公元前2128-前2084年;三期为公元前2090-前2030年。一期是内城的始建期,二期是内城的使用期。外城的始建年代与内城相当或略晚。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公布,夏的始年为公元前2070年,则王城岗城址始建年代应早于夏代,在五帝时代的积年以内。
王城岗城址位于嵩山南麓,同历史上夏部族之间存在着比较密切的关系。《国语·周语上》载:“昔夏之兴也,融降于崇山。”韦昭注:“崇,崇高山也。夏居阳城,崇高所近。”又《太平御览》卷39引韦昭注:“崇、嵩古字通。夏都阳城,嵩山在焉。”传说中鲧是夏部族的首领。《国语·周语下》云:“其在有虞,有崇伯鲧。”《太平御览》卷115引《帝王世纪》说:“夏鲧封崇伯。故《春秋传》曰,谓之有崇伯鲧。”伯即一方之长,在此指部族首领或古国的国王,因其活动在嵩山一带,嵩即崇字,故曰崇伯鲧。《山海经·中山次经》云:“萯山之首……南望蝉渚,禹父之所化。”“禹父”指的就是鲧。鲧之子禹,既是夏部族的首领,也是夏王朝的创始人,他的早期居地和政治中心都在阳城。古本《竹书纪年》载:“夏后氏禹居阳城。”《世本》谓:“禹都阳城。”从其方位判断,禹所都的阳城应为登封王城岗古城。王城岗城址的始建年代稍早于禹,可能就是禹父夏鲧之城,后来成为禹都阳城。
综上所述,中原地区发现的郑州西山、濮阳高城、襄汾陶寺、辉县孟庄、新密古城寨和登封王城岗诸城址,均属于五帝或与五帝时代关系密切的古城,为我们探索中原早期文明提供了珍贵的资料。关于文明的形成及其文化载体,历来就有多种说法。摩尔根认为,文明时代“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及文字的使用”;恩格斯主张,“由于文字的发明及其应用于文献记录而过渡到文明时代”;英国著名考古学家柴尔德认为,人类文明的出现是城市革命的结果,城市的出现是文明时代的开始;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不论任何文化,只要具备下列三项中的两项,就是一个古代文明,这三项标准是:1.有高墙围绕的城市,2.文字,3.复杂的礼仪中心;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张光直认为,初期文明的一般标志是:青铜冶金术、文字、城市、国家组织、宫殿建筑、庙宇文化以及巨型建筑;夏鼐先生认为,文明“具有都市、文字和青铜三个要素”;安志敏先生说:“大抵以城市、文字、金属器和礼仪性建筑等要素的出现,作为文明的具体标志。”从考古发现来看,城址是文明形成最重要的标志。刘庆柱先生指出:“‘国家’是‘古代文明形成的概括’,从考古学研究讲,最早‘国家’的物化形式或载体学术界有多种多样的说法,如‘城市’、‘文字’、‘金属器’、‘礼器’、‘王陵’等等。上述种种物化形式或载体,如‘文字’、‘金属器’、‘礼器’、‘王陵’等很难界定,而最早国家机器的物化形式与载体以‘城’最具代表性”,“它是国家政治统治中心,军事指挥中心、社会与经济管理中心。它们遗留下来的物质载体是宫殿、宗庙、官署及其相关遗物等”。考察中原文明的形成与发展,应以五帝时代的城址为切入点。
『玖』 新密红色经典事例作文
河南省新密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溱洧二水左右襟带、大隗具茨环列为屏,溱洧两岸古文化遗址密布,莪沟北岗裴岗文化遗址距今约八千多年历史。在全市范围内发现有裴李岗文化遗址12处、仰韶文化遗址11处、龙山文化遗址11处,其他还有二里头和二里岗等文化遗址多处。特别是溱洧二水交汇处的中心区域内,有黄帝古都轩辕丘;有黄帝先祖少典氏的方国有熊之墟;有黄帝后裔祝融、郐人和郑武公在此建都的祝融之墟、郐国故城和古郑城;还有夏启建都的新寨遗址;西周密人建国的密国都城;炎帝时补人建都的补国城,这些大小带有都邑性质的古城址共有11处,形成一个引人注目的古都群。古城寨遗址新密古城寨遗址就是黄帝古都轩辕丘。位于新密市曲梁镇大樊庄村溱水东岸,城址面积17万平方米,城墙内外有护城河,城内中心位置发现有大型宫殿基址和廊庑式建筑,2000年列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001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古城寨遗址与新寨遗址一起,被国家启动的大型文化建设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选定为四个重点研究项目。新寨遗址位于郑州新密市城东23公里处刘寨镇新寨村。遗址面积约70万平方米。北部为龙山文化晚期遗存,中部和南部为二里头文化遗存。1979年3~4月,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了试掘。该遗址包含有龙山文化和二里头文化遗存,龙山文化窖穴有圆形、椭圆形和袋形三种,直径为2~3米,深为0.9~1.8米。出土遗物主要是陶器,有深腹罐、鼎、甑、盆、碗等;石器较少,仅有刀、锛和石镞等。补国城补国,上古封国。其地原为补部落人居住,夏朝建立,遂以原地相封,故名补国。其旧址在今河南省新密市牛店镇打虎亭村北补子庙西南。范围相当于今河南新密市西南部和登封市东部。郐国遗址位于河南省郑州新密市东35公里处曲梁乡樊庄东古城角寨村。西周郐国都城遗址。郐国于春秋时被郑武公所灭。郐国故城沿用很久,1860年在古郐城的旧址上切削加高。现有城墙高约5~7米,下层2~4米为西周郐故城旧址。城呈长方形,东墙长330米,西墙濒临溱水,长336米,南墙长435米,北墙长442米。有熊之墟根据战国以来的文献记载,特别是晋以来的相关史志,都记有新郑为有熊之墟,而又与新郑境内的有关传说和考古资料相印证,新郑为有熊之墟是可信的。祝融之墟祝融之族活动地域最早在豫中的嵩山地区,其范围包括今新郑、新密、登封、郑州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