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军改
㈠ 历史上最强的军队
应该是成吉思汗和他的军队吧!
第一次西征(1219-1225)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为了肃清乃蛮部的残余势力,以及消灭西域的强国花剌子模(Khorazm),便藉口花剌子模杀蒙古商队及使者,亲率二十万大军西征。他的四个儿子术赤、察合台、窝阔台、拖雷,以及大将速不台、哲别随行。蒙军长驱直入中亚后,于1220年攻占了花剌子模的都城撒马尔干(Samarkand),其国王西逃,成吉思汗令速不台、哲别等穷追之。因此蒙军便西越里海、黑海间的高加索,深入俄罗斯(Russ),于1223年大败钦察(Kipchak)和俄罗斯的联军。另成吉思汗又挥军追击花剌子模的太子札阑丁,在印度河流域打败之。1225年,成吉思汗凯旋东归,将本土及新征服所得的西域土地分封给四个儿子,后来发展为四大汗国。
第二次西征(1235-1244)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在灭亡西夏前不久死去,后三子窝阔台继任大汗。窝阔台于1235年派遣其兄术赤之次子拔都,率五十万大军再度西征。西征军很快就彻底灭亡花剌子模,杀札阑丁。不久又大举征服俄罗斯,攻陷莫斯科、基辅诸城,并分兵数路向欧洲腹心挺进。1241年,北路蒙军在波兰西南部的利格尼兹(Legnica),大破波兰与日耳曼的联军。拔都亲率蒙军主力由中路进入匈牙利,大获全胜,其前锋直趋意大利的威尼斯,全欧震惊,称为「黄祸」。正当西方各国惶惶不可终日之际,拔都忽接窝阔台驾崩的噩耗,于是急速班师。
第三次西征(1253-1260)蒙哥于1251年即大汗位后,令其弟旭烈兀率兵西征。这次西征主要方向是西南亚地区,头等目标是消灭木剌夷国(Mulahida,在今里海南岸的伊朗北部)。1257年,蒙军荡平木剌夷之地,并挥师继续西进,攻陷报达(Baghdad,今巴格达),屠杀八十万人,灭亡历时五百余载的黑衣大食(Abbasids)。此后旭烈兀又率兵攻陷阿拉伯的圣地麦加,攻占大马士革,其前锋曾渡海收富浪(即今地中海东部的塞浦路斯岛)。本来他还要进一步攻打埃及,因得到蒙哥伐宋阵亡的消息,便率主力班师。
㈡ 明清时期外患内忧,明清时的两次军改起了怎样的作用
改革在历朝历代都不是容易的事,一定会遇到很多挫折和阻挠。军队的改革也是一样,历史上因改革军制,遭到灭顶之灾者也不乏其人。战国大军事家吴起,初在魏国实行改革措施,成效显著,他选练的一支“武卒”军队,开疆拓地,战绩辉煌,后遭大夫王错陷害,被迫投奔楚国。他在贫弱的楚国推行改革,兵威四方。但是,当支持改革的楚悼王死后,吴起却惨遭反对改革的旧贵族用乱箭射死。
正如罗尔纲《太平天国史纲》所说:曾国藩改革创建的湘军和淮军,勇丁皆营官所自招,营官皆将领之亲信,上下相维,将卒亲睦,各护其长,便利指挥,能用人死力,比八旗、绿营组织更严密,战斗力很强,屡战获胜,成为太平军的克星,最终将太平军剿灭,从军制改革上说是相当成功的。
㈢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历史,各时期的名称是什么
1、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
1927年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发动和领导了"八一"南昌起义。起义部队沿用原国民革命军番号,编成" 国民革命军第二方面军",起义部队主力在广东潮汕地区遭到失败后,余部由朱德、陈毅等率领经江西转入湖南南部,进行游击战争,这一番号即自行消失。
2、工农革命军
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发动和领导了湘鄂赣边界秋收起义,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这是我党第一次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的旗帜,此后各地党领导的起义武装大多使用这个名称。
3、中国工农红军
1928年4月下旬,南昌起义的余部和湘南起义的农民军,转战到井冈山,同毛泽东领导的部队会师,5月4日,合编为"中国工农革命军第四军",1928 年5月25日,党中央规定各地工农革命军一律改称"中国工农红军"。
4、八路军、新四军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根据中共中央同国民党政府达成的协议,主力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在江西、福建、浙江、广东、湖南、湖北、河南、安徽8省13个地区坚持斗争的红军和游击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5、中国人民解放军
1946年6月下旬,抗日战争结束后,内战全面爆发,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番号取消,我军正式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3)历史上军改扩展阅读
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解放战争进入战略防御阶段后,人民解放军的称谓重新提出,并且出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提法。
9月12日,《解放日报》社论中,再次提出“人民解放军”的称谓。随后,新华社和毛泽东发表的文章中,也多次公开出现人民解放军的提法。10月3日,《解放日报》在《为实现一月停战协定及政协决议而斗争》的社论中,第一次提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从1944年至1947年上半年,人民解放军的称谓经历了一个提出——中断——再提出的过程。这一现象的出现,不仅是一个名称的改变、是一个单纯叫什么的问题,而是具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
首先,为了适应由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到国内解放战争的新形势和新任务的需要。在抗日战争战略反攻阶段、中国军民即将取得最后胜利和国共两党两军矛盾突出时,开始提出和使用解放军称谓。
当国共两党两军关系缓和、重庆谈判开始后,人民军队则中断了解放军的称谓。在国共两党和谈关系破裂、全面内战爆发后,人民解放军的称谓再次出现,并且逐步趋向统一。
其次,是由新的军事战略转变所决定的。从抗日战争的战略反攻阶段到解放战争的战略防御阶段,人民军队实行了由游击战为主到以正规战为主的新的军事战略转变。随着作战对象和作战形式的变化,必然会引起军队组织形式和名称的变化。
再次,是人民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必然要求。随着各战略区野战兵团的迅速组建和扩大,部队正规化建设的趋势不断加强,集中性和统一性的要求逐步提高。
这不仅在指挥关系和编制体制方面反映出来,而且在称谓的规范和统一问题上也得以体现。从加以多种前提的解放军,逐步统一为人民解放军和中国人民解放军。
为了夺取全国革命的伟大胜利,中共中央政治局于1948年9月8日至13日,召开了扩大会议,提出要建设500万人民解放军。
根据中共中央政治局这次会议的精神,中共中央和中共中央军委于11月1日作出《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指出:人民解放军分为野战部队、地方部队和游击部队三类。
野战部队的“野战军现时分为四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野战军,中原野战军,华东野战军,东北野战军”;各步兵兵团、军、师、团,各骑兵师、团,各炮兵师、团等,一律冠以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
作为地方部队建制的军区,其“第一级军区(即大军区),现有五个,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北军区,中原军区,华东军区,东北军区,华北军区”;“第二级军区,现有三个,亦以地名区分,即中国人民解放军晋绥军区,豫皖苏军区,冀热辽军区”。
游击部队,则依情况需要和可能由各地军事机关自行组织。随后,全军进行了统一整编。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称谓一直沿用至今。
㈣ 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黄麻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1937年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937年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并对军队建设提出了“政治合格、军事过硬、作风优良、纪律严明、保障有力”的总要求。
㈤ 中国历史上第—次军服改革是怎么样的
战国时期,中国军服史上出现了第一次大变革,这就是著名的“胡服骑射”。这次军服改革的倡导者是赵武灵王。
春秋战国时期,地处中原地区的赵国,经常受北方匈奴等少数民族的袭扰,赵国军队屡吃败仗。赵武灵王继位之后,立志改变这种被动挨打的局面。
他认为,赵国屡吃败仗的原因,并不是国力薄弱,而是在战法及服装上落后于胡人。胡人从将军到士兵,人人惯于骑马射箭,勇猛剽悍,机动灵活;而他们战时的服装则是窄袖短袍,长裤革靴,简便实用,既能御寒,又便于作战。可是,赵国的军队是以战车和步兵作战为主,盔甲与宽袍博带并穿,行动不便,战斗力难以发挥。
赵武灵王深受胡服的启发,认为要提高战斗力,必须进行军服改革,以适应作战需要。赵武灵王提出要全军上下着胡服、练骑射,这一主张立即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其中反对最凶的是赵武灵王的叔叔公子成。
为了表示对胡服骑射决定的强烈不满,公子成称疾不朝。赵武灵王派人去说服他,他却叙述了一套墨守成规的大道理。在公子成看来,天下唯有中原地区最好,什么都是尽善尽美,根本不需要再改进,如果着胡服,则是对中原文化和礼仪的蔑视,是万万做不得的事情。
由于公子成的威望很高,又是国君的叔叔,他的态度对于推行胡服骑射,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于是,赵武灵王亲自登门去说服顽固的叔叔。赵武灵王问道:古今不同俗,何占之法?帝王不相袭,何礼之循?至于服装变了而志气丢了,更是无稽之谈,吴越等国的服装与中原不同,不是照样出了很多有识之士吗?一番话,说得公子成心服口服。
第二天,公子成亲自穿上胡服上朝,听赵武灵王发布穿胡服的命令。文武百官们一看国君的叔父都穿了胡服,也就没什么可说的了,纷纷改穿胡服。
㈥ 军队历史
中国人民解放军诞生于1927年8月1日的南昌起义。1927年秋至1928年春,中国共产党先后发动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湘南起义和湖北东部等地区的起义。这些地区起义后保留下来的部队,当时叫中国工农革命军,1928年5月以后,陆续改称中国工农红军,简称“红军”。 001937年7月7日爆发抗日战争,8月25日红军的主力部队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9月11日改称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活动在江西、福建、广东、湖南、湖北、河南、浙江、安徽八省十四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集中起来,10月2日改编为国民革命军陆军新编第四军,简称新四军。 00 中国人民解放军帽徽
1945年,同盟国中国战区第二战区副司令长官兼八路军总司令朱德批下七道抗日反攻命令,并在其中第四道命令中首次提出“人民解放军”一词。中国抗日战争胜利后,1945年中共领导下的关内各解放区部队大批进入东北地区,10月31日和东北抗日联军等组成东北人民自治军,1946年1月14日,东北人民自治军改称东北民主联军。 00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解放区各部队由八路军、新四军、东北民主联军等陆续改称人民解放军,编成了五大野战军。经过数年的解放战争,推翻了国民政府的统治,后又进驻西藏,统一了中国大陆。 00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解放军担当保卫国防,参加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任务,同时开展革命化、现代化、正规化建设,使之发展成由陆、海、空三军和导弹部队组成的诸军、兵种合成的军队。
㈦ 中国军队的发展历史
1、创建了中共部队:1927年8月1日,周恩来、叶挺、朱德、贺龙等 在江西南昌内领容导发动了“八一南昌起义”,打响 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创建了中共部队。
2、秋收起义:1927年9月9日,毛泽东领导国民革命军 起义部队在湖南和江 西发动了秋收起义。
3、井冈山会师:1928年4月,朱 德、陈毅率领南昌起义部队到达井冈山, 与毛泽东领导的工农革命军会师,合编为 工农红军第四军。
4、接受改编:1937年8月22日,国 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正式宣布红军改编为国 民革命军第八路军,简称“八路军”。
5、
㈧ 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改革是什么
商鞅变法 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北魏孝文帝改革 孝文帝的改革体现了民族融合的巨大推动作用。整个中华民族的文明就是各个民族不断交流、融合所产生的,中华民族是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具有高度的民族凝聚力与民族情感,懂得民族间的尊重与友爱。然而孝文帝的改革也遇到了鲜卑旧贵族的强烈反对,在孝文帝的坚决镇压下才保证了汉化政策的推行,巩固了改革的成果,由此也可见孝文帝改革的勇气与决心以及高瞻远瞩的改革眼光。 隋炀帝正式设立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科举为中国历朝发掘、培养了大量人材。科举对于知识的普及和民间的读书风气,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的来源,为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参政提供了机会,“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世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手里,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因此,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贞观之治 治世景象---1社会秩序空前安定;2开放的国界;3唯一没有贪污的王朝;4分权制度的初步尝试;5高度发达的商业 戊戌变法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①戊戌变法,是一次资产阶级改良运动,是资产阶级变革社会制度的初步尝试。维新派试图在政治上建立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在经济上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符合历史发展趋势。②它是一次爱国救亡的政治运动。在民族危机加剧的时刻维新派希望通过变法使中国走向强大,从而摆脱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表现出强烈的爱国热情,激发人民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③戊戌变法也是近代中国一次思想潮流的解放。资产阶级接维新派提倡新学,主张兴民权,对封建思想进行了猛烈的抨击,在社会上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
㈨ 中国解放军的历史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从统一全军服装开始,先后经历了10次改革,其中变动较大的有6次。 1950年,经中央军委批准,统一了全军的军服制式和供给标准,样式分为干部、战士、男女。单衣,干部为开襟式,战士为套头式。女军人为连衣裙,均戴大檐帽。用料为棉平纹布。颜色,陆军为绿色,海军单衣为上白下蓝色、棉衣为蓝色,空军为上绿下蓝色。佩戴“八一”五星帽徽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胸章。 1955年实行军衔制时,参照苏军服装样式,对全军军服进行了全面改革。全军军官和士兵配发常服,校以上军官配发礼服。常服样式,男军官为立翻领四个挖袋,西式裤,夏季戴大檐帽(1958年加发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男士兵为立翻领两个上挖袋,西式裤,夏季戴船形帽(1958年改戴解放帽),冬季戴栽绒帽。海军士兵为披肩领套头式,裤子旁开口。女军人夏服为小翻领两个挖袋,戴无檐软帽。 颜色,陆军为棕绿色,海军夏服为上白下蓝色、冬服藏蓝色,空军为上棕绿色下藏蓝色。军官佩戴肩领章,士兵佩戴领章,官兵均佩戴军兵种符号和圆形“八一”五星帽徽。校尉官扎武装带。 60年代初期,针对冬季只有棉衣,夏季只有单衣,脱了棉衣换单衣,不利随气候调节的问题进行了研究。在小改变制式的原则下,对冬服的结构配套进行了改革。用罩衣、紧身棉衣、绒衣和衬裤取代老式棉衣,并普遍配发了大衣,较好地解决了服装换季问题,提高了军服的卫生性能。 1968年,全军军服就化纤材料用于军服问题进行了专题研究与试验,从1971年开始,逐步将单衣、罩衣和大衣用料改为涤棉混纺织物,提高了军服的质量。 1985年,全军换发了“八五”式服装,与原来服装相比,主要变化是:干部、战士配发了制式衬衣、大檐帽,圆形“八一”五星帽徽和军种肩领章。冬服、夏服、大衣,军以上干部改用纯毛料制作,师团干部改用混纺毛料制作。 1987年,87式服装改革区别于我军历史上任何一次军服改革。建立了礼服、常服、作训服系列,较好地解决了军人执行不同任务着穿不同服装问题。 87式服装,官兵夏常服、女军人冬常服都由立领改为开领,士兵常服由两个口袋改为4个口袋,官兵着夏常服时配衬衣扎领带。作训服、迷彩服样式新颖,有时代感。大衣、衬衣、军帽、军鞋等也作了相应改进,都有较大创新。尉官常服、士官夏常服用料由涤棉布改为混纺毛料。军官的硬肩章,官兵的软肩章,其样式威严、庄重、大方,衔级标志清晰,区分明显。军种符号设计简明新颖,便于区分,缀钉也较方便。大帽徽加设松枝叶和天安门图案,象征明显,寓意深刻。文职干部的肩章、符号,军官礼服的领花,大檐帽的饰带等,都与87式服装相匹配。 07式新军装(网上有就不介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