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南县历史
这个和瓦特发明灯泡差不多,往米浆里加添加剂,也许是为了味道,也许是为了更好成型(添加剂必须是碱性的),最后发现灰水最好,就有了灰水版。
❷ 江西省的历史行政区域地图。
江西省政区略图http://www.jxmzw.gov.cn/manage/db_temp/upload/upload_image/2005629103331.JPG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31日17:29
历史沿革
中国江西省,简称赣。因公元 733 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为江西最大河流为赣江而得简称。
江西开发的历史,从出土文物考证,可以上溯到距今一万年以前。而江西作为明确
的行政区域建制,则始于汉高帝初年(约于公元前 202 年)。时设豫章郡(赣江原称豫章江),郡治南昌, 下辖 18 县,分别为南昌、庐陵、彭泽、鄱阳、馀汗、柴桑、赣、新淦、南城、宜春、雩都、艾、南壄、安平、海昏、历陵、枭阳和建成等,分布地域为赣江、盱江、信江、修水、袁水沿岸,即与后来的江西省区大致相当。 汉武帝时划全国为 13 个监察区,称 13 部州, 此时的江西属杨州部。
公元 291 年,即西晋元康元年,改设江州,其主体为江西地区原有郡县。隋时曾作行政区划调整,州的级别降与郡同,因而隋代的江西地区设有 7 郡 24 县。至唐时增加到 8 州 37 县,分别为洪州、饶州、虔州、吉州、江州、袁州、抚州和信州。贞观元年唐太宗划全国为 10 道监察区,玄宗时增为 15 道,洪、饶、虔、吉、江、袁、抚、信 8 州隶属于江南西道监察区。
五代时期,江西地区先辖于吴后辖于南唐。在这个时期出现了相当于下等州的新的行政区划—军。南唐时分 6 州、4 军、55 县。交泰元年,南唐中主决定建南都于洪州,并因此升洪州为南昌府。 宋代在州之上改道为路,江西地区被置 9 州、4 军、68 县,其大部分隶属于江南西路,另有一部分隶属于江南东路。
元朝开始确立行中书省制度(简称行省或省)。江西行省辖区远远大于今天的江西省区。除包括了今江西绝大部分地区外(原江西东北地区隶属于江浙行省),还包括了今天广东省的大部分。元行省下设路、直隶州、州(同县级行政机构)和县。江西行省下辖龙兴、吉安、南康、赣州、建昌、江州、南安、瑞州、袁州、临江、抚州、饶州、信州等 13 路和南丰、铅山 2 直隶州以及 48 个县、16 个县级州。
明朝虽然基本上保留了元朝的省区建制,但改行中书省为布政使司(习惯上仍然称省),改路为府和改州为县。江西布政使司辖南昌、瑞州、饶州、南康、九江、广信、抚州、建昌、吉安、袁州、临江、赣州、南安 13 府,下辖 78 县,地域基本等同今天的江西省区。其时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为江西布政使司的最高行政机关,三司分别由中央直接节制,分权而治,互不统属。
清代改江西布政使司为江西省,行政区域基本承袭明建制。另在吉安府增设莲花、南昌府增设铜鼓、赣州府增设虔南等 3 个县级厅,同时升宁都县为省辖直隶州。巡抚成为全省最高行政长官,下设承宣布政使司和提刑按察使司,分管民政、财政与司法监察。
民国时期,清朝的府、州、厅一律改为县。江西省共辖 81县。至 1926 年北伐军进驻南昌时正式设南昌市。1934 年从安徽划婺源县入江西,1947 年划回安徽,1949 年再次划归江西。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先后在江西建立了大片革命根据地。 其中著名的有赣西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包括宁冈、永新、莲花 3 县和吉安、安福、遂川与湖南酃县的一部分)、湘赣革命根据地、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包括弋阳、横峰、贵溪、德兴、余江、万年、上饶、铅山等县,后发展为闽浙赣革命根据地)以及包括铜鼓、修水、万载、宜丰等县的湘鄂赣革命根据地。 当时的中央革命根据地在赣南和闽西地区的 21县(包括江西的瑞金、安远、信丰、广昌、石城、黎川、宁都、兴国、于都、会昌、寻乌等 11 县),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设在瑞金,故瑞金有红都之称。
行政区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江西省的行政区划曾经有过多次调整和变动。截至 2002 年4月,全省共设11个省辖市、10 个县级市、70 个县、19个市辖区和1个地方管理局。南昌市为江西省会。现全省行政区域分别为:
(1) 南昌市,辖 4 县 5 区:
南昌县、新建县、进贤县、安义县,东湖区、西湖区、青云谱区、湾里区、郊区。
(2) 九江市,辖 1 市 9 县 2 区 1 局:
瑞昌市,九江县、武宁县、修水县、永修县、德安县、星子县、都昌县、湖口县、彭泽县,浔阳区、庐山区,庐山管理局。
(3) 景德镇市,辖 1 市 1 县 2 区:
乐平市,浮梁县,昌江区、珠山区。
(4) 萍乡市,辖 3 县 2 区:
上栗县、芦溪县、莲户花县,安源区、湘东区。
(5) 新余市,辖 1 县 1 区:
分宜县,渝水区。
(6) 鹰潭市,辖 1 市 1 县 1 区:
贵溪市,余江县,月湖区。
(7) 赣州市,辖 2 市 15 县1区:
南康市、瑞金市,赣县、信丰县、大余县、上犹县、崇义县、安远县、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兴国县、宁都县、于都县、会昌县、寻乌县、石城县,章贡区。
(8) 宜春市,辖 3 市 6 县1区:
樟树市、丰城市、高安市,靖安县、奉新县、上高县、宜丰县、铜鼓县、万载县,袁州区。
(9) 上饶市,辖 1 市 10 县1区:
德兴市,上饶县、广丰县、玉山县、婺源县、波阳县、余干县、万年县、弋阳县、横峰县、铅山县。
(10)吉安市,辖 1 市 10 县2区:
井冈山市,吉安县、新干县、永丰县、峡江县、吉水县、泰和县、万安县、遂川县、安福县、永新县,吉州区、青原区。
(11)抚州市,辖10 县1区:
南城县、黎川县、南丰县、崇仁县、乐安县、宜黄县、金溪县、资溪县、广昌县、东乡县,临川区。
❸ 江西省赣州市的发展史
历史渊源
赣南政区历史悠久,远在四五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开化远于唐虞”。春秋战国时,先后属楚、吴、越,后又属楚国。秦并六国后,秦始皇帝二十六年(前221年),分天下为36郡,赣南属九江郡。三十三年(前214年),秦发大军50万分五军战五岭,使尉屠睢将五军,其中一军守庾岭界,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汉高祖元年(前206年),南壄属楚。四年(前203年),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年),汉灭楚,赣南始隶汉。六年(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于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其中赣县、于都县为新增设县。西汉末年(9~23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3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兴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南部都尉,隶扬州,治于都。领于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阳都、揭阳(析于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7县,为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之始。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三年(282年),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于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于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领4县:赣县、于都、南康、宁都。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如前。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贞元四年(788年),分出于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佑元年(904年),从于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五代十国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领13县。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明明吴二年(1365年,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时期: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县直隶省。民国3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赣南3个政区复合为一。民国15年(1926年),废赣南道,县直隶于省。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民国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
1937-1945年,蒋经国先生推行了著名的“赣南新政”,赣州成为当时中华民国时期的“三民主义示范区”人口由不足十万扩增至五十万,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赣南经验后来成为台湾民主和社会发展的典范。
新中国成立以后,在光荣,伟大,正确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赣州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1949年7月,成立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领18县(市):赣州(8月析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1949年9月成立宁都(瑞金)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赣南分设2个行政区。1949年8月,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分区。1949年11月,赣州分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分区。1952年8月,撤销宁都分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分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公署,同时撤销赣州分区专员公署,广昌划入,领19县(市)。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成立赣州专区。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1999年7月,撤销赣州地区设立赣州市,领18县(市、区),原县级赣州市改称章贡区,为市政府所在地。
2005年,赣州市辖1区、2市、15县、138镇、145乡、8街道办事处。另有5个管理区,10个营林林场。
❹ 江西信丰县历史
信丰县,唐永淳元年(682年)建县,自古以“饶谷多栗,人信物丰”著称,县名取人信物丰之意。位于江西省赣州中部,居贡水支流桃江中游。东邻安远县,南靠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西连广东南雄市,西北接大余县,北界南康区、赣县。
信丰县是江西历史文化名城,历为赣南重镇,位于大赣州都市区一小时城市经济圈,广州、深圳和南昌四小时经济圈,是珠三角、海西经济区的直接腹地。截止2013年底,信丰县城建成区面积达26.8平方公里,城市人口达25.8万人;是赣州南部6县(信丰、龙南、安远、定南、寻乌、全南)唯一城区面积突破25平方公里、城市人口突破25万的县城,迈入江西省中等城市行列,同时也是赣南次中心城市之一。
信丰县矿产有煤、石灰石,麦饭石、稀土、钨等矿产资源;有耕地47万亩,其中水田38.8万亩;山地302万亩,主产粮食、烟、果、菇、瓜、菜、甜玉米、茶叶及猪、牛、家禽等,农副土特产品众多,盛产脐橙,是国家商品粮基地县,先后被列为10多个国家级农业基地,被称为“中国脐橙之乡”、“中国草菇之乡”。[1]
信丰县是原中央苏区21个全红县之一,是红军长征突破第一道封锁线所在地,是南方三年游击战争核心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项英、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曾在信丰县战斗、生活过。[2]春秋时属吴,战国时属楚,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属豫章郡,西晋属南康郡,隋时属虔州。唐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分南康县东南地置南安县,是为建县之始。唐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24年),因与福建省泉州南安县同名,故改名信丰,取“人信物丰”的含义,沿袭至今。[1][3-4]
1987年,极富乡、铁石乡、大桥乡,改设铁石口镇、大桥镇;同益乡的水东、长生、花园、同益、水北等五个村委会划归嘉定镇。
1988年12月10日,撤销小江乡、新田乡、古陂乡、大阿乡、大塘埠乡、安西乡,设立小江镇、新田镇、古陂镇、大阿镇、大塘埠镇、安西镇。
1989年11月23日,撤销油山乡,设立油山镇。1994年8月18日,撤销小河乡,设立小河镇。
2001年5月9日,信丰县撤销同益乡、龙舌乡,划归嘉定镇;撤销坪石乡,划归大塘埠镇;销金盆山乡,划归古陂镇;撤销黄泥乡、星村乡、西牛乡,合并组建西牛镇;撤销九渡乡、正平乡,合并组建正平镇。2003年底,信丰县总人口66.6万人。
2004年底,信丰县辖13镇3乡:嘉定镇、新田镇、铁石口镇、油山镇、安西镇、古陂镇、小江镇、小河镇、大阿镇、大桥镇、大塘埠镇、正平镇、西牛镇、万隆乡、虎山乡、崇仙乡。[5]
❺ 赣州的历史
1、秦朝
始皇帝三十三年(前214),秦发大军分五军戍五岭,其中一军守庾岭之界,置南壄县,九江郡,赣南有行政建制县始于此。
2、两汉
高祖元年(前206),南壄属楚;四年(前203),改九江郡为淮南国,南壄隶之;五年(前202),汉灭楚,南壄始隶汉;六年(前201),置豫章郡,南壄隶之;同时增设赣县、雩都二县,赣县筑城于益浆溪(今章贡区蟠龙镇一带)。
西汉末年,王莽称帝,史称新莽(9—23),改豫章郡为九江郡,赣南三县隶之。东汉·建武元年(25),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县改为南野县,赣县、雩都、南野三县仍属豫章郡。兴平元年(194),孙策据江南,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县、雩都、南野三县隶之。
3、三国
吴·嘉禾五年(236),分庐陵郡置南部都尉,治雩都,赣南设立市一级行政机构始于此;析赣县置平阳,析南野置南安,析雩都东北白鹿营地置阳都;后析阳都的陂阳地置陂阳,不久又改名为揭阳。庐陵南部都尉领七县:赣县、雩都、南野、南安、平阳、阳都、揭阳。
4、两晋隋唐
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晋太康三年(282年),撤销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
晋太康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
晋太康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
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
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
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
南朝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属于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
隋开皇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辖赣县、雩都、南康、宁都4县。
唐贞观元年(627年)分全国为十道,虔州隶江南道,辖县沿袭隋制。
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虔州领5县。
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
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
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
天佑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5、五代十国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
开平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
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
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
南唐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于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6、两宋元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
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
大平兴国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于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辖13县。
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为赣南分设两个政区之始。
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
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且保留虔字的底部“文”,故称为赣),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
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元至正二十五年(1365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
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
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
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
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
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
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
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
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7、清史民国
清顺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
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
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
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厅设县,省直接下辖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民国十五年(1926年),废赣南道,省直接辖县。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江西省省划为13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督察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督察区。第十一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行政督察专署驻赣县。
第十二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于都、会昌6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第十三行政督察区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行政督察专署驻宁都。
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督察区合并,行政督察专员公署先驻大余,后迁赣县,辖11县。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江西省改划为8个行政督察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督察行政区。第四行政督察区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赣县;第八行政督察区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于都、兴国7县,行政督察专员公署驻宁都。
1949年5月底,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入南昌,随后成立江西省人民政府,国民党的江西省政府南迁赣县。不久国民党在赣州的统治随着人民解放军攻克整个赣南而宣告结束。
在1929至1934年间,赣南大部分地区成为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根据地。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11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8、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7月,江西省人民政府设立赣州专区行政专员公署。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
1949年9月中旬,成立宁都专区,分领8县: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广昌(由抚州专区划入);赣州专区领11县(市):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赣南分设2个专区。
1949年11月,赣州专区并入赣西南行政公署。
1951年6月,撤销赣西南行政公署,赣南各县仍分属赣州、宁都2专区。
1952年8月,撤销宁都专区,赣南再次合二为一,领18县(市),广昌划归抚州专区。1954年5月,成立赣南行政区,同时撤销赣州专区,广昌划入,领19县(市)。
1964年5月撤销赣南行政区,恢复赣州专区。
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
1983年10月广昌划归抚州地区。
1994年南康、瑞金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县级赣州市改为章贡区。1999年7月,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9年6月,赣州开发区成立管理委员会,为市政府派出机构,正县级建制。2014年7月,赣州开发区更名为赣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现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2013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县级南康市,设立赣州市南康区。南康区三江乡的解胜、博罗、筱坝三个行政村划归潭东镇管辖。南康区潭口镇的下坝、金塘、台头、村头四个行政村划归南康区龙岭镇管辖。潭东镇、潭口镇划归章贡区管辖。
2016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赣县,设立赣州市赣县区,以原赣县的行政区域为赣县区的行政区域。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
(5)定南县历史扩展阅读:
赣州的部分历史文化:
一、宋城博物馆
赣州城历史悠久,繁荣于两宋时期,至今仍保存数量众多,有较高历史价值、文化价值与艺术价值的宋代文物和文化遗址,因此,赣州又有“江南宋城”和“宋城博物馆”之称。1994年1月被国务院列为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二、南方水上丝绸之路
赣州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是宋代,其辉煌得益于由长江、赣江、章江、浈江、珠江共同构成的“南方水上丝绸之路”。宋朝时期的赣州,因水路发达、资源丰富、经济繁荣,成为全国著名的36座大城市之一。
梅关古驿道是“南方水上丝绸之路”的咽喉。它建于公元716年,由唐代宰相张九龄奉命率工匠用两年时间扩展而成。驿道源起大余县城,翻越梅岭直到广东省南雄市,全长约40千米,是沟通长江与珠江水系的陆路中转枢纽。今天的梅关古驿道专指梅岭一段,约2.5千米,它历经千年沧桑,是国内罕见、江西省保留最完整的古驿道。
❻ 江西省一个县,人口超40万,建县历史超1400年吗
江西省,省会南昌,简称“赣。对于江西这个省名及其简称,在历史上因公元733年唐玄宗设江南西道而得省名,又因省内最大河流为赣江而简称赣。江西省东邻浙江省、福建省,南连广东省,西接湖南省,北毗湖北省、安徽省而共接长江。目前,江西辖境面积共16.69万平方公里,总人口4500余万。其中,就安远县来说,人口超40万,建县历史超1400年!在中国古代历史上,安远县因为一条河流而得名!
三
最后,明洪武二年(1369),改赣州路为赣州府,安远县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赣州府。清朝这一历史阶段,安远县隶属于江西省赣州府。1912年,也即清朝灭亡后,安远县直属于江西省。1914年,安远县属江西省赣南道。1926年,安远县再次直属于江西省。1999年7月1日,地级赣州市正式成立,安远县属之至今。如今,安远县面积达2374.59平方千米,占赣州市面积的6%,江西省面积的1.4%,总人口约为42万人。安远县县城距赣州市172千米,距省会南昌市586千米。
❼ 定南将军和虎威将军哪个大
估计应该是定南将军将军大,定南了,绝对是征战一方的主帅。而虎威将军,就只是一个普通的将军名号了!
❽ 古地名赣州府大石堡是现代的什么地名
定南县,明朝隆庆三年(1569年)设县,位于江西省赣州市最南端,东邻安远县、寻乌县,西连龙南县,北靠信丰县,南接广东省龙川县、和平县,总面积1318.72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1万,其中县城人口8.02万,县城总建成区面积9.09平方公里,城市化水平达45.98%。 耕地12.72万亩,县内矿业、林业、畜牧业和旅游业发达 。全县辖7个镇、有10个居委会、119个行政村。
明隆庆三年(1569),析信丰之潭庆半堡(今岭北镇迳脑、龙头),龙南之高砂堡(今老城镇、岿美山镇)、下历堡(今历市镇,不含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车步)、横江堡(今历市镇中沙、仙岭、修建、杨梅和岭北月子),安远之大石堡(今鹅公、镇田、天九镇之五户、横山、油田、九曲)、小石堡(今龙塘镇)、伯洪堡(今天九镇,不含五户、横山、油田),置定南县,县治高砂莲塘镇(今老城圩),隶属赣州府。因其地处江西最南端,扼江西、广东咽喉,“岭表之所谓长治久安实赖其他”,故名定南。
❾ 赣州的历史资料
赣州之名,始自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历有二说:一因州治赣县而得名;另说章、贡二江在州治合流之故。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赣、雩都、南壄县地),后属庐陵郡。三国东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属扬州。西晋太康三年(282年)改为南康郡,移治赣(今章贡区年),属江州。隋开皇九年废南康郡置虔州,大业初复为南康郡。唐置虔州,贞观元年(627年)属江南道,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五代梁属百胜军,五代南唐改称昭信军。宋初复称虔州;淳化元年(990年年)析虔州之南康、大庾、上犹3县别置南安军。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属江南西路。元为南安、赣州路,属江西行中书省。明为南安、赣州府,属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清沿明制,增设宁都直隶州。民国时置赣南道,分为赣南、宁都两专区。
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西南行署区,辖赣州、瑞金、吉安3专区:赣州专区辖赣州市和赣、大庾、安远、虔南、崇义、龙南、定南、南康、上犹、信丰10县,;瑞金专区辖广昌、雩都、石城、会昌、瑞金、宁都、兴国、寻邬8县。
1949年11月撤销赣州专区,所属市、县直隶赣西南行署区;瑞金专区更名为宁都专区。1951年6月17日撤销西南行署区,恢复赣州专区,今赣州各县分属赣州专区、宁都专区。1952年8月29日,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广昌县划归抚州专区。
1954年5月改称赣南行政区,广昌县来属。1957年雩都、寻邬、虔南、大庾县分别更名为于都、寻乌、全南、大余县。
1964年5月赣南行政区复名赣州专区。1971年1月改称赣州地区。1978年8月设立赣州地区行政公署。1983年10月广昌县划归抚州地区。1994年瑞金撤县设市。1995年南康撤县设市。
1998年12月,国务院批准赣州地区撤地改市,原赣州市改为章贡区,管辖范围不变。1999年7月1日,地级赣州市正式挂牌成立。
2003年底,全市总人口806.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57.4万人。2004年底,全市总人口812.6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64.9万人。
截至2005年12月31日,赣州市辖1个市辖区、15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有7个街道、138个镇、144个乡、1个民族乡。(另一资料:138镇、145乡、8街道,另有5个管理区,10个营林林场)
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置南壄县,隶九江郡,为赣南建置政权之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豫章郡,治南昌,领18县,其中赣南3县隶之:南壄县(约辖今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赣县(约辖今章贡区、赣县、兴国等地)、雩都县(约辖今于都、宁都、石城、瑞金、会昌、安远、寻乌等地)。西汉末年,改豫章郡为九江郡。东汉建武元年(公元25年),九江郡复名豫章郡,南壄改为南野,赣南3县仍隶之。兴平元年(194年),分豫章郡置庐陵郡,赣南3县隶庐陵郡。
三国东吴嘉禾五年(236年)析庐陵郡置庐陵南部都尉,治雩都,属扬州,领雩都、赣县、平阳(由赣县分出,即今兴国年)、阳都、揭阳(析雩都白鹿营地置阳都;析阳都陂阳地置陂阳县,随后改为揭阳年)、南安(由南野分出,约辖今南康、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年)、南野(约辖今大余、上犹、崇义等地年)七县。晋太康元年(280年),改南安为南康,改阳都为宁都,改平阳为平固。
西晋太康三年罢庐陵南部都尉,置南康郡,治雩都,将南野并入南康,领6县。五年(284年),改揭阳为陂阳。十年(289年),赣县移县治于葛姥城(今章贡区虎岗一带年)。元康元年(291年),南康郡改属江州都督府。永和五年(349年),郡治从雩都迁至赣县(章、贡两水间,今章贡区年)。南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南康郡地大余改属广东东衡州始兴郡。陈太建十三年(581年),大余改隶广东东衡州安远郡。
隋开皇九年(589年),改南康郡为虔州,隶洪州总管府。平固并入赣县、南野并入南康、虔化并入宁都。十三年(593年),陂阳县设石城场,并入宁都。虔州领4县:赣县、雩都、南康、宁都。
唐置虔州,贞观元年(627年)属江南道。永淳元年(682年),析南康东南地复置南安县(约辖今信丰、龙南、定南、全南等地年),虔州领5县。神龙元年(705年),复置大余县,虔州领6县。天宝元年(742年),南安改名信丰县,并分出原南安地置百丈泉,后改虔南镇。开元二十一年属江南西道。贞元四年(788年),分出雩都三乡和信丰一里复置安远县,虔州领7县。天祐元年(904年),从雩都县分出象湖镇置瑞金监。
后梁开平三年(909年),虔州属梁。四年(910年),以虔、韶2州置百胜军;南唐升元元年(937年),改百胜军为昭信军,虔州属之。乾化元年(911年),析南康县地置上犹场。保大十年(952年),改上犹场为上犹县,翌年改瑞金监为瑞金县,虔南场为龙南县,石城场为石城县。至此,虔州领11县:赣县、雩都、信丰、南康、大余、虔化、安远、上犹、瑞金、龙南、石城。
宋开宝八年(975年),改昭信军为军州。大平兴国元年(976年),改军州复为虔州,隶江南西路;七年(982年),从赣县分出潋江镇7乡及庐陵泰和部分辖地置兴国县,从雩都分出县东南6乡于九州镇置会昌县。虔州领13县。淳化元年(990年),以虔州原辖南康、大余、上犹3县另置南安军,治大余。虔州领10县,隶江南西路。宣和三年(1121年),龙南县改名为虔南。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校书郎董德元以“虔”字为虎头,虔州号“虎头城”,非佳名,奏请改名,诏改虔州为赣州(取章、贡二水合流之义年),赣州名始此。同时,虔化县改名为宁都,虔南县复名为龙南。
元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江南西路为江西行中书省,赣州、南安军隶江西行省。至元十四年(1277年),赣州、南安军分别改为赣州路总管府、南安路总管府。隶属与领县如旧。
吴二年(1365,元至正二十五年),赣州、南安两路改为府。明洪武十八年(1385年),江西分为5道,赣州、南安2府均属岭北道。成化十三年(1477年),设分巡岭北道于赣州,赣州、南安2府属之。弘治七年(1494年),置南赣巡抚都察院于赣州,称虔院。正德十一年(1516年),置巡抚南赣汀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辖江西的南安、赣州,广东的韶州、南雄州,湖南的郴州和福建的汀州等州府。正德十二年(1517年),从上犹、南康、大余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崇义县,属南安府,至此,南安府领4县:大余、南康、上犹、崇义。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增设分守岭北、岭东、岭南、漳南4道,统于虔院。岭北巡、守两道治赣州,赣州、南安2府隶之。隆庆三年(1569年),从安远、信丰、龙南3县划出部分辖地置定南县,隶赣州府。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清顺治十年(年)至康熙八年(1669年),先后撤销南赣守抚和巡、守两道。康熙十年(1671年),置分巡赣南道,辖赣州府、南安府。雍正九年(1731年),改分巡赣南道为分巡吉南赣道,增辖吉安府。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宁都直隶州,辖瑞金、石城2县,为赣南分设赣州府、南安府、宁都直隶州3个政区之始。同年,改分巡吉南赣道为吉南赣宁兵备道,增辖宁都直隶州。
民国元年(1912年)废府(州年)、厅设县,县直隶省。民国3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南道,治赣县,领17县:赣县、雩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民国15年(1926年),废赣南道,县直隶省。民国21年(1932年)全省划为13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第九、十一、十二、十三行政区:兴国县归第九行政区;第十一行政区(后改称赣南行政长官公署年)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上犹、崇义、大余6县;第十二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雩都、会昌6县;第十三行政区设龙南,辖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5县。民国22年(1933年),第十一、十三2个行政区合并,改名赣南政务专员公署,先设大余,后迁赣州,领11县。民国24年(1935年),全省改划为8个行政区,赣南各县分属江西省第四、八行政区:第四行政区设赣州,辖赣县、南康、信丰、大余、上犹、崇义、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寻乌11县;第八行政区设宁都,辖宁都、广昌、石城、瑞金、会昌、雩都、兴国7县。
民国18年至23年(1929年至1934年)赣州大片土地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赣南各地先后成立苏维埃政府,分别隶属江西、湘赣、粤赣、赣南省苏维埃政府。并于1934年8月在瑞金成立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
❿ 江西省最南端的龙南县,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自古以来都是广东省的领土,现在为啥划入江西省的版图
定南县,全南县,寻乌县历史上属于赣州管辖。
万历四年(1576年),以安远县原辖寻乌等15堡另置长宁县,隶赣州府。至此,赣州府领12县,南安府领4县。
民国三年(1914年),江西设浔阳、豫章、庐陵、赣南4道。赣州属赣南道,道治赣县,辖赣县、于都、信丰、兴国、会昌、安远、长宁(现寻乌县)、龙南、全南、定南、宁都、瑞金、石城、南康、大余、上犹、崇义17县。
1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克赣南各县,后成立赣西南行政公署,辖赣州、宁都、吉安3专区。其中赣州专区领18县(市):赣州市(8月析赣县赣州镇设赣州市)、赣县、南康、大余、上犹、崇义、信丰、龙南、定南、全南、安远、宁都、于都、兴国、瑞金、会昌、石城、寻乌。
(10)定南县历史扩展阅读
2016年3月,赣州蓉江新区获批成立,是赣州市成立的城市新区,是赣州市政府派出机构,为正县级建制。管理区域范围:北起上犹江(凤岗至蟠龙段),南至潭口镇上元村,西起蓉江(潭口龙岭交界段)。
东至章江,包括潭东镇、潭口镇全域,以及蟠龙镇武陵村、坝上村、当塘村、虎形村、箩渡村等5个行政村全域(含黄金村位于坝上村的部分土地),黄金岭街道办事处坪路村、新路村等2个行政村全域。